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至阴二穴在足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之所出为井针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二壮(铜人)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前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后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为腧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足外踝下骨空陷中足太阳郄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取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为原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铜人)○在外踝下五分(资生)○阳跷脉所生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仆参二穴一名安邪在足后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铜人)○在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资生)○在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资生)○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灵枢) 付阳二穴在外踝二三寸飞阳下(铜人)○阳跷之郄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纲目)○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飞阳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骨后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一名肠山一名肉柱在锐腨肠下分肉间陷中(铜人)○在腨股分肉间拱足举地一尺取之(入门)○在腿肚下分肉间(资生)○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承筋二穴一名腨肠一名直肠在腨肠中央(铜人)○在胫后腨股中央从脚跟上七寸(入门)○可灸三壮禁不可灸(入门) 合阳二穴在膝约文中央下三寸(一云二寸)○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委中二穴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铜人)○在膝腕内腘横纹中央动脉(入门)○委中者血郄也在腘中央可出血痼疹皆愈(资生)○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又云膝解后曲脚中背面取之(资生)○又于四畔紫脉上出血如藤块者不可出血血不止令人夭(纲目)○宜针入一寸半(一云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纲目) 委阳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铜人)○三焦下辅腧也在足太阳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资生)○在膝腕横纹尖外廉两筋间委中外二寸屈伸取之(入门)○针入七分可灸三壮(铜人)○铜人云委阳在足太阳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手少阳经也以今经文考之当云一尺六寸又按经文取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取阳陵泉者正竖膝与之齐下至委阳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两腘之中央委阳即曲之阳分约文之尽处两筋间推其分野则正当太阳少阳之间内外廉之界故曰太阳之前少阳之后腘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约文两筋之间只正膝与之齐阳陵泉正对其穴当为一尺六寸无疑矣(纲目) 浮郄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殷门二穴在承扶下六寸针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铜人) 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冲上约文中央(铜人)○在尻臀下阴股上横纹中(入门)针入五分禁不可灸(入门)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挟脊四寸是除脊则各一寸半也大杼下诸穴皆当除脊骨一寸则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为正大凡脊骨广一寸当除之(资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伏而取之针入五分

可灸五七壮(铜人)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又肋间与鸠尾相直针入五分可灸三十壮(铜人)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针入五分可灸五七壮(铜人)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壮至百壮止(铜人)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噫嘻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之病者言噫嘻是穴也(铜人)○在膊内廉以手厌之令病人抱肘作噫嘻之声则指下动矣(入门)○针入六分留三呼泻五吸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铜人)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膏肓腧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取穴法详见下)可灸百壮至五百壮若能用心得正穴灸之无疾不愈(铜人)○千金方于诸穴治病各分主之独于膏肓三里涌泉特云治杂病盖是三穴无所不治也(资生) 魄户二穴一名魂户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在三节外三寸(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一云可灸七壮至百壮(纲目)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各三寸(铜人)○在第二节外三寸附项内廉陷中正坐取之(入门)○针入五分得气即泻日可灸七壮至百壮(铜人) 会阳二穴一名利机在阴尾骶骨两旁(铜人)○在阴尾骨外各开一寸半(入

门)○针入八分可灸五壮(铜人)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挟脊陷中针入二寸留十呼可灸三壮(入门)○当见死人骸腰脊骨尽处有骨广如人面大而四穴分两行了然通透乃是八髎穴也中髎二穴在第三空挟脊陷中针入二寸留十呼可灸三壮(入门)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挟脊陷中针入二寸可灸三壮(入门)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挟脊陷中(铜人)○在腰髁骨下第一空挟脊两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狭针入一寸可灸七壮(入门) 白环腧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铜人)○取如腰户法挺杖伏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得其穴(纲目)○针入八分得气先泻后补禁不可灸(铜人) 中膂内腧二穴一名脊内腧在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挟脊起肉间伏而取之针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铜人) 膀胱腧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 小肠腧二穴在第十八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 大肠腧二穴在第十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 肾腧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与脐相对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随年为壮(铜人) 三焦腧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胃腧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随年为壮数(铜人) 脾腧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铜人) 胆腧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肝腧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

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 膈腧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心腧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禁不可灸(铜人) 厥阴腧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肺腧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铜人)○肺腧与乳相对引绳度之(资生)○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壮止(铜人)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五壮今附云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铜人) 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可灸七壮一云禁灸(铜人) 天柱二穴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在颈大筋外挟后发际陷中针入五分可灸三壮(入门) 玉枕二穴在络却后一寸五分挟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上三寸可灸三壮禁不可针(铜人) 络却二穴一名强阳又名脑盖在通天后一寸五分可灸三壮禁不可针(铜人) 通天二穴一名天伯在承光后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五处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曲差二穴入前发际在挟神庭旁一寸五分针入二分可灸三壮(铜人) 攒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圆柱在两眉头陷中针入一分留三呼泻五吸禁不可灸○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铜人) 睛明二穴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头外一分(铜人)○在目内眦红肉陷中(入门)○针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铜人)○明堂云针入一分半盖

面部宜浅刺是一分半为正铜入误也(资生)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共六十三穴睛明在目下眦外一分宛宛中针一分半留六呼灸三壮甲乙经曰刺六分一日禁灸主治目痛视不明见风泪出胬肉攀睛白翳眦痒疳眼头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之○治眼若未效并合谷光明不可缺(席弘赋)兼行间可治雀目汗气(百证赋)治胬肉(灵光赋) 攒竹在眉头陷中针一分留六呼不宜灸甲乙经灸三壮明堂用细三棱针针之宣泄热气眼目大明宜针三分出血主治目视KT KT

(玉龙赋)兼三间可治目中漠漠(百证赋)脑昏目赤泻此(通玄赋) 曲差在距神庭旁一寸针二分灸三壮五壮主治目不明头痛鼻塞鼽衄臭涕顶巅痛身心烦热汗不出五处在曲差后五分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曰不可灸主治脊强反折瘛疭颠疾头痛戴眼眩晕目视不明承光在五处

后一寸针三分禁灸主治头风风眩呕吐心烦鼻塞不利目翳口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八分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头旋项痛不能转侧鼻塞偏风口疭恍惚青盲内暲○瘿气面肿灸五十壮(千金)能去鼻内无闻之苦(百证赋)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五分针三分留五呼灸三壮一曰禁针主治头旋口喎鼻塞项肿瘿瘤内聤耳鸣玉枕在络却后一寸八分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一日禁针主治目痛如脱不能远视脑风头项痛鼻塞无闻○多汗寒热灸五

十壮针三分(千金)连囟会疗头风(百证赋) 天柱在玉枕后二寸少去中行风府七分去风池六分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一日针五分禁灸主治头旋脑痛鼻塞泪出项强肩背痛足不任身目瞑不欲视○连养老治目中KT KT又连束骨治项强多恶风(百证赋) 大杼在距中行陶道二寸微底二分针三分留七呼灸五壮七壮一日禁灸非大急不可灸也主治伤寒汗不出腰脊项背强痛不得卧喉痹烦满痎疟头痛咳嗽身热目眩癫疾筋挛瘛疭膝痛不可屈伸○凡针疟疾脉满大者针此并噫嘻穴出血随人肥瘦针之不以针委中风门立已○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席弘赋) 风门在二椎下两旁各去脊中二寸针五分留七呼灸五壮主治伤寒头痛项强目瞑鼽嚏胸中热呕逆上气喘卧不安身热黄疸痈疽发背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伤风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可灸十四壮及治头疼风眩鼻衄不止(神农经)上气短气咳逆胸背彻痛灸百壮(千金) 肺俞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灸百壮素问曰针中肺三日死主治五劳传尸骨蒸肺风肺痿咳嗽呕吐上气喘满虚烦口干目眩肢满汗不出腰脊强痛背偻如龟寒热瘿气黄疸○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治同治咳嗽吐血唾红骨蒸虚劳可灸十四壮(神农经)治吐血唾血上气咳逆喉痹灸随年壮瘿肿上气短气灸百壮又盗汗寒热恶寒灸随年壮针五分又气短不语灸百壮又治水注口中涌水出灸肺俞及三阴交随年壮(千金)兼丰隆治痰嗽(玉龙赋)兼天突治咳嗽连声(百证赋)同陶道身柱膏肓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法(乾坤生意) 厥阴俞在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七

壮主治咳逆牙痛心痛结胸呕吐烦闷○主胸中膈气积聚好吐灸随年壮(千金) 心俞在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针三分留七呼主治偏风半身不随食噎积结寒热心气闷乱烦满恍惚心惊汗不出中风偃卧不得胃绝发痫悲泣呕吐咳血发狂健忘○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小儿气不足者数岁不能语可灸五壮艾炷如麦粒(神农经) 兼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玉龙赋)兼神道治风痫常发自宁(百证赋)治忧噎(捷径)一传主疗心虚遗精盗汗补之膈俞在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灸至百壮主治心痛周痹膈胃寒痰暴痛心满气急吐食反胃痃癖五积气块血块咳逆四肢肿痛怠惰嗜卧骨蒸喉痹热病汗不出食不下腹胁胀满○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藏毒便血不止○HT

不得食今日食明日吐灸百壮(千金) 肝俞在九椎下去脊中二寸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素问曰针中肝五日死主治气短咳血多怒胁肋满闷咳引两胁脊背急痛不得息转侧难反折上视惊狂鼽衄眩晕痛循眉头黄疸鼻酸热病后目中出泪眼目诸疾热痛生翳或热病瘥后因食五辛患目呕血或疝气筋痉相引转筋入腹○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治同○吐血酸削灸百壮又胸满心腹积聚疼痛灸百壮又气短不语灸百壮(千金)目昏血溢肝俞辨其虚实(玉龙赋)兼命门能使瞽者见秋毫(标幽赋)兼少泽可治攀睛(百证赋)一传治血痛项疬吐酸胆俞在十椎下去脊中二寸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曰针中胆一日半死主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心腹胀满口干若咽痛呕吐

翻胃食不下骨蒸劳热目黄胸胁不能转侧○兼阳纲可治目黄(百证赋)○兼膈俞治劳噎(捷径) 胛俞在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曰针中脾十日死主治痃癖积聚肋下满痎疟寒热黄疸腹胀痛吐食不食饮食不化或食饮倍多烦热嗜卧身日羸瘦泄痢善欠体重四肢不收○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食不消化泄痢不作肌肤胀满水肿灸随年壮三报之又尿血白浊虚劳灸百壮(千金)兼听宫能祛心下之悲凄又兼膀胱俞治脾虚谷食不消(百证赋)治思噎食噎(捷径)一传治水肿鼓胀气满泄泻年久不止及久年积块胀痛胃俞在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日灸随年壮主治胃寒吐逆翻胃霍乱腹胀肢满肌肤疲瘦肠鸣腹痛不嗜脊痛筋挛小儿羸瘦食少不生肌肉及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肚疼不可忍艾炷如大麦○兼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百证赋)一传治水肿鼓胀气膈不食泄泻年久不止多年积块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针五分灸三壮一日三分五壮主治伤寒身热头痛吐逆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脏腑积聚胀满膈塞不通饮食不化羸瘦水谷不分腹痛下痢肠鸣目眩○少腹坚大如盘盂胸腹胀满饮食不消妇人症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壮三报之仍灸气海百壮又主五脏六腑积聚心腹满腰脊痛吐逆寒热小便不利灸随年壮又治尿血灸百壮(千金) 肾俞在十四椎下去脊中二寸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日灸以年为壮素问曰针中肾六日死主治虚劳羸瘦面目黄黑耳聋肾虚水脏久冷腰痛梦遗精滑脚膝拘急身热头重振寒心腹

痛引少腹少气溺血便浊淫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阴中痛五劳七伤

虚惫无力足寒如冰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男女久积气痛变成劳疾○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肾间风虚灸百壮又小便浊梦遗失精灸百壮又肾俞主五脏虚劳少腹弦急胀热灸五十壮老少减之若虚冷可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又消渴口干同腰目灸之又尿血灸百壮又百病水肿灸百壮(千金)兼命门治老人便多又兼心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玉龙赋)能泻尽腰股之痛(通玄赋)一传治色欲过度虚肿耳痛耳鸣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泻痢食不化大小便不利○胀满雷鸣灸百壮三报之(千金)治大便病(灵光赋) 小肠俞在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治膀胱三焦津液少便赤不利淋沥遗尿小腹胀满

短气五痔疼痛妇人带下○泄注五痢便脓血腹痛灸百壮又主三焦膀胱寒热津液赤白洞泄腰脊痛小水不利妇人带浊灸五十壮又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千金)治小便病(灵光赋)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去脊二寸伏而取之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一云七壮主治小便赤涩遗尿泄痢腰脊腹痛阴疮脚膝寒冷无力女子癥瘕○兼脾俞治脾虚谷食不消(百证赋) 中膂肉俞在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夹脊起肉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不得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胁腹胀痛○兼陶道治岁热时行(百证赋)主腰痛夹脊膂上下按之从后项至此穴痛者灸之立愈(捷径) 白环俞在二十一椎去中脊二寸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甲乙经云针八分得气则泻泻讫多补之不可灸主治腰脊痛不得坐卧

疝痛手足不仁二便不利温疟筋挛痹缩虚热闭塞○一云主治梦遗白浊肾虚腰痛先泻后补赤带泻之白带补之月经不调亦补之○兼委中治背连腰痛大验(百证赋) 上髎在阳关下五分去中行一寸外直小肠俞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主治大小便不利呕逆腰膝冷痛寒热疟鼻衄妇人绝嗣阴中痒痛阴挺出赤白带下次髎在上髎下直膀胱俞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一曰三壮主治大小便淋赤不利心下坚胀腰痛足清疝气下坠引阴痛不可忍肠鸣泄泻赤白带下中髎在次髎下直中膂俞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主治五劳七伤二便不利腹胀飧泄妇人少子带下月经不调下髎在中髎下一寸二分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一日针二寸主治肠鸣泄泻二便不利下血腰痛引小腹急痛女子淋浊不禁○湿热湿寒下髎定(百证赋) 会阳长强外开二寸针二分灸五壮一曰针八分主治腹中寒气泄泻肠澼便血久痔阳气虚乏阴汗湿附分在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开三寸正坐取针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作针八分主治肘臂不仁肩背拘急风客腠理颈痛不得回顾魄户在三椎下去脊各三寸半针五分灸五壮一日针三分灸百壮主治虚劳肺痿肩膊胸背连痛三尸走注项强喘逆烦满呕吐○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治虚劳发热可灸十四壮(神农经)兼膏肓治劳瘵传尸(百证赋)治体热劳嗽(标幽赋) 膏肓俞在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各三寸半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乃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依胛骨之际相去骨际如容侧指许按其中一间空处自觉牵引肩中是其穴也灸七七壮至百壮千壮灸后当灸足

三里以引火实下主治百病无所不疗虚羸瘦损五劳七伤诸病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可灸二七至七七壮○兼魄户治劳瘵传尸(百证赋)治背脊痛风劳一切诸病(灵光赋)兼陶道身柱肺俞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之穴(乾坤生意) 神堂在五椎下去脊各三寸半针三分灸五壮主治腰脊强痛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腹满逆时噎噫嘻在肩膊内廉六椎下去脊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一日二七壮至百壮主治大风热病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久不愈胸腹胀闷气噎肩背胁肋痛急目痛咳逆鼻衄忌苋菜白酒○多汗疟病灸五十壮(千金) 膈关正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开肩取之针五分灸五壮主治背痛恶寒脊强呕吐饮食不下胸中噎閟大小便不利○此亦血会治诸血病魂门在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主治尸厥走注胸背连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黄赤○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兼胃俞治胃冷食难化(百证赋)筋挛骨痛者补此(标幽赋) 阳纲在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七壮主治肠痛食不下小便涩身热消渴目黄腹胀泄泻○兼胆俞治目黄(百证赋) 意舍在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七壮一云五十壮至百壮主治背痛腹胀大便泄小便黄呕吐恶风寒饮食不下消渴目黄○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兼中府能除胀满噎塞胸背胁痛恶寒呕吐(百证赋) 胃仓在十二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一云五十壮主治腹满水肿食不下恶寒背脊痛不可俯仰肓门在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又肋间陷中前与鸠

尾相直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主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痛有余志室在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七壮主治阴肿阴痛失精小便淋沥背脊强腰胁痛腹中坚满霍乱吐逆不食大便难○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胞肓在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五壮七壮主治腰脊痛恶寒小腹坚肠鸣大小便不利秩边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涩承扶在尻臀下股阴上约纹中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作针二寸主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臀肿大便难胞寒小便不利殷门在承扶下五寸三分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腰脊不可俯仰恶血流注外股肿浮郄在殷门下一寸三分针五分灸三壮主治霍乱转筋小腹膀胱热大肠结股外筋急髀枢不仁委阳在浮郄下一寸七分针七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腰脊腋下肿痛不可俯仰引阴中不得小便胸满身热瘛疭颠疾小腹满飞尸遁注痿厥不仁○三焦下输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本输篇)兼天池穴腋肿针而速散(百证赋) 委中在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伏卧屈足取之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日禁灸春月勿令出血盖太阳合肾肾王于冬水衰于春故春无令出血主治大风眉发脱落太阳疟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然汗出难已头重转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遗溺小腹坚风痹髀枢痛膝痛足软无力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针出血妙虚者不宜针慎之○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委中者血郄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疭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血

立愈○虚汗盗汗补委中(太乙歌)合人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又兼居髎环跳除腿风湿痛(玉龙赋)兼白环俞治背连腰痛已试(百证赋)委中昆仑治腰相连(千金)腰背委中求(四总)治腰痛不能举沉引脊梁酸风痫及转筋疼痛难移展风痹复无常热病不能当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马丹阳) 合阳在委中下四寸大些针六分灸五壮主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胻酸肿寒疝偏坠女子崩带不止○兼交信治女子少气下血(百证赋) 承筋在合阳下二寸灸三壮禁针主治寒痹腰背拘急腋肿大便闭五痔腨酸脚跟痛引少腹转筋霍乱鼽衄○霍乱转筋灸五十壮(千金) 承山在委中下八寸半针七分灸五壮至七七壮然灸不及针主治头热鼻衄寒热癫疾疝气腹痛痔肿便血腰背痛膝肿胫酸跟痛霍乱转筋战栗不能行立凡有邪热者可泻之○灸转筋随年壮神验霍乱灸百壮(千金)兼长强灸痔最妙(玉龙赋)阴陵泉治心胁满兼此穴而饮食自思又兼鱼际昆仑治转筋目眩立消(席弘赋)治转筋并久痔(灵光赋)针长强兼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百证赋)兼内踝尖治转筋并眼花又兼阴交治胸膈痞满自嘉饮食(天星秘诀)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两足尽寒酸展转成时疫战栗疟憎寒霍乱及转筋针之立便安(马丹阳) 飞阳在昆仑上五寸五分针三分灸三壮主治痔痛不得起坐脚酸肿不能立历节风不得屈伸癫疾寒疟头目眩逆气○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鼻衄飞阳主之(千金)兼支正可治目眩(百证赋) 附阳在昆仑上三寸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七壮主治霍乱转筋腰痛不能立髀枢股胻痛痿厥风痹不仁头重

或时有寒热四肢不举屈伸不能昆仑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

细动脉应手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腰尻脚气足腨肿痛不能步立头痛鼽衄肩背拘急咳喘目眩阴肿痛产难胞大不下小儿发痫瘛疭○兼申脉太溪善疗足肿之迍(玉龙赋)能住喘愈脚气(灵光赋)治腰尻痛足痛不能履地肩背拘急可灸七壮又治小儿阴肿可灸三壮炷如小麦(神农经)兼鱼际承山治转筋目眩立消(席弘赋)胞衣不出针足太阳入四分穴在外踝下后一寸宛宛中者意必此穴又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似拔昆仑主之又兼委中治腰背痛相连(千金)治偏风(捷径)治转筋腰尻痛膊重更连阴头疼脊背急暴喘满冲

心举步行不得动足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寻此穴针又增治目KT KT

阴肿头眩转筋吐逆尸厥中恶膝盖暴痛(马丹阳) 仆参在昆仑直下二寸大些脚跟边上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主治腰痛足痿不收足跟痛霍乱转筋吐逆尸厥癫痫狂言见鬼膝痛○后跟痛在仆参求(灵光赋) 申脉在金门直下脚边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风眩癫疾腰脚痛膝胻寒酸不能坐立如在舟车中气逆腿足不能屈伸妇人气血痛脚气红肿泻之若麻木无力先泻后补○治腰痛可灸五壮(神农经)兼太溪昆仑善疗足肿之迍(玉龙赋)兼金门治头风头痛(标幽赋)能除寒与热偏正头风及心惊耳鸣鼻衄胸中满遇麻木者虚当补逢疼痛者泻而迎(拦江赋)阳跷阴跷及阳陵阴陵四穴治脚气取之又兼三里同治脚气亦去在腰诸疾(灵光赋)此名鬼路当在第五次下火针治自邪癫狂(千金方) 金门在外踝正下针一分灸三壮云针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主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疝气膝胻酸不能立小儿张

口摇头身反○兼丘墟可翳转筋(百证赋)兼申脉治头风头痛(通玄赋) 京骨在申脉前三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主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项强不能回顾筋挛善惊痎疟寒热目眩内眦赤烂头痛鼽衄癫病狂走束骨在京骨前二寸小指外侧大孤拐后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肠澼泄泻疟痔癫痫发背痈疔头痛目眩内眦赤痛耳聋腰膝痛项强不可回顾○兼三里针治项强肿痛体重腰瘫(太乙歌)连天柱治项强多恶风(百证赋)治风热胎赤两目眦烂(秦承祖) 通谷在小指外侧本节前孤拐前脚边纹头针二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头痛目眩项痛鼽衄善惊目KT KT

澼囊胸满饮食不消灸通谷五十壮(千金) 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留五呼灸三壮五壮主治风寒头重鼻塞目痛生翳胸胁痛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精脉痹从足小指起牵引上下○兼屋翳治遍身痒痛之疾专治脚膝肿(百证赋)专治脚膝肿(席弘赋)又治妇人横产手先出诸符药不效为灸右脚小指尖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足太阳膀胱经流注足太阳膀胱经流注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交巅上(百会穴)其肢者从巅(顶为中顶前日囟顶后日脑顶左右日角)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肢者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腘谓膝解之后曲脚之中也即委中穴)其肢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胛谓两髀骨下竖起肉也)挟脊内过髀枢(髀骨节也即环跳穴)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足肚曰腨)出外踝之后(昆仑穴)循京骨(穴名也)至小指外侧端(至阴穴也自此交入足

少阴)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任癫疾头脑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申时自听宫交与睛明循头颈下背腰臀腿至足至阴穴止(入门)○太阳根子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位标准定位及主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分布于眶周、前头、头顶、颈部,背腰部的脊椎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主治重点为脏腑病、头面病、筋 病、痔病、膀胱病。 常用穴位 睛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与阴跷脉的会穴) 取穴:在面部,目内呲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屈光不正、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白内障、青光眼。 刺法:闭目,针沿眶内侧壁边缘,指向眶尖直刺03~0.5寸,禁提插、捻转,出针后压迫局部止血,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建议:以指代针) 通天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顶痛、眩晕、面神经炎、鼻炎、鼻窦炎。 刺法:平刺或斜刺03~0.5寸。 天柱 取穴:在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鼻塞、咽喉肿痛、肩背痛、神经衰弱、癔症、惊厥、热病。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大杼(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会穴) 取穴:在背部,T1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头痛、鼻塞、发热、咽喉肿痛、颈项强痛、肩背酸痛。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风门 取穴:在背部,T2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头痛项强、感冒、咳嗽、哮喘、胸背疼痛、荨麻疹、胸中热、身热。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肺俞(肺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3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冒、荨麻疹、肩背痛。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厥阴俞(心包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4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胸郁闷、心绞痛、心悸、咳嗽、呕吐、神经衰弱。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心俞(心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5棘突下旁开1.5寸。

足太阳膀胱经

《润哲堂》十二经络教程 经脉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我门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经穴学复习题10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膂 2、京骨 3、尻 4、巅 二、填空 1、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穴,止点穴,共有穴。 2、膀胱经第一侧线是指,膀胱经第2侧线是指。 3、第1~7胸椎两侧线的腧穴,侧重治疗、、疾患,9~13 椎两侧线的腧穴,侧重治疗、疾患,14~21椎两侧线的腧穴, 侧重治疗、、、、、疾患。 4、膀胱经的下合穴是,三焦的下合穴是,本经的原穴是, 络穴是。 三、问答题 1、简述膀胱经脉的体表循行和体内循行。 2、写出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定位。 3、写出六腑背俞穴的名称和定位。 4、申脉穴是何特定穴?配后溪与配照海在主治上有什么区别? 四、选择题:A型题 1、下列何经直通于脑? A足阳明经 B足太阳经 C足少阴经 D手太阳经 2、“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的经脉是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3、下列何经上连目系?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阴经 D手太阴经 4、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阴经 D手太阴经 5、“主筋所生病”的是经脉是 A手太阳经 B足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6、下列腧穴中治疗目视不明首选 A曲差 B五处 C承光 D通天 7、下列腧穴中治疗鼻渊、鼻衄首选 A曲差 B五处 C承光 D通天 8、骨会穴是 A玉枕 B天柱 C大杼 D风门 9、后正中线旁开1.3寸的后发际处取 A玉枕 B天柱 C大杼 D风门 10、与至阳穴相平的腧穴有 A肺俞,魄户 B心俞,神堂 C督俞,噫嘻 D膈俞,膈关 11、志室的定位是 A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D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12、“痔、疟、狂、癫症”是何经病候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至阴二穴在足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之所出为井针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二壮(铜人)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前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后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为腧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足外踝下骨空陷中足太阳郄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取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为原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铜人)○在外踝下五分(资生)○阳跷脉所生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仆参二穴一名安邪在足后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铜人)○在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资生)○在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资生)○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灵枢) 付阳二穴在外踝二三寸飞阳下(铜人)○阳跷之郄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纲目)○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飞阳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骨后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一名肠山一名肉柱在锐腨肠下分肉间陷中(铜人)○在腨股分肉间拱足举地一尺取之(入门)○在腿肚下分肉间(资生)○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承筋二穴一名腨肠一名直肠在腨肠中央(铜人)○在胫后腨股中央从脚跟上七寸(入门)○可灸三壮禁不可灸(入门) 合阳二穴在膝约文中央下三寸(一云二寸)○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委中二穴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铜人)○在膝腕内腘横纹中央动脉(入门)○委中者血郄也在腘中央可出血痼疹皆愈(资生)○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又云膝解后曲脚中背面取之(资生)○又于四畔紫脉上出血如藤块者不可出血血不止令人夭(纲目)○宜针入一寸半(一云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纲目) 委阳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铜人)○三焦下辅腧也在足太阳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资生)○在膝腕横纹尖外廉两筋间委中外二寸屈伸取之(入门)○针入七分可灸三壮(铜人)○铜人云委阳在足太阳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手少阳经也以今经文考之当云一尺六寸又按经文取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取阳陵泉者正竖膝与之齐下至委阳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两腘之中央委阳即曲之阳分约文之尽处两筋间推其分野则正当太阳少阳之间内外廉之界故曰太阳之前少阳之后腘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约文两筋之间只正膝与之齐阳陵泉正对其穴当为一尺六寸无疑矣(纲目) 浮郄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殷门二穴在承扶下六寸针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铜人) 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冲上约文中央(铜人)○在尻臀下阴股上横纹中(入门)针入五分禁不可灸(入门)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挟脊四寸是除脊则各一寸半也大杼下诸穴皆当除脊骨一寸则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为正大凡脊骨广一寸当除之(资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伏而取之针入五分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润哲堂》十二经络教程 经脉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经和手足经,合称“”,是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阳维,合称“”,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 ,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之一。该经起自(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痛,心胸烦满,,肩背、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输)、(原)、(经)、偏历(络)、、下廉、上廉、、曲池(合)、肘髎、、、肩髃、巨骨、天鼎、、、。共二十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大肠经共廿穴,为,为手太阴肺经之。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在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进入胸腔络肺,通过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鸣、。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泄泻、便秘、痢疾等。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疾患、、、皮肤病、、神志病等及部位的其他病证。 :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 本经脉腧穴有、、、、大迎、、下关、、、、、缺盆、、库房、(Wūyì)、(Yìng chuāng)、、、不容、、、关门、太乙、、天枢、、、水道、归来、、髀关(Bì guān)、、、、、、、、、、、、、、,共45穴,左右合90穴。

7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解

7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解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疟窝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 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 常用腧穴:睛明BL1位置:在目内眦角上0.1寸处。攒竹BL2位置:眉毛之内侧端,当眶上切迹处。天柱BL10位置:在斜方肌起部,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陷中,哑门穴旁开 1.3寸。风门BL12位置: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BL13 背俞穴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BL15 背俞穴,位置: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肝俞BL18 背俞穴,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BL20 背俞穴,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BL23 背俞穴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次缪 BL32位置:在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之间的中点。会阳BL35位置:在尾骨两侧,臀大肌起始部,督脉旁0.5寸取穴。承扶BL36位置:在臀大肌下缘,当臀沟中点取穴。膏肓BL43位置: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昆仑BL60 经穴位置:在足外踝之后侧凹陷中,当外踝与跟腱之中。至阴BL67 井穴位置: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睛明→攒竹→眉冲→曲 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 大杼→风门→肺俞→劂 阴俞→心俞→督俞→膈 俞→肝俞→胆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肾俞 →气海俞→大肠俞→关 元俞→ 小肠俞→膀胱俞 →中膂俞→白环俞→上 缪→次缪→中缪→下缪 →会阳→承扶→殷门→ 浮郄→委阳→委中→附 分→魄户→膏肓→神堂 →意喜→膈关→魂门→ 阳纲→意舍→胃仓→肓 门→志室→胞肓→秩边 →合阳→承筋→承山→ 飞扬→跗阳→昆仑→仆 参→申脉→金门→京骨 →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 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 (1) 睛明BL1 Jīng 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穴位名称: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眉冲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作用】: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塞。②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曲差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鼻塞,鼽衄。②目视不明。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五处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②中风偏瘫。③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承光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头晕目眩。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通天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②头痛,目眩。 ②中风偏瘫,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络却 [经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耳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玉枕 [经穴]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①头项痛,目视不明。②鼻塞。③脚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天柱 [经穴]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足太阳膀胱经锻炼

膀胱经是循行于人体背部的一条重要经络。由于膀胱经循行于背部,一个人自己比较难按摩到。我自己看了一些书,将不同的锻炼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一套膀胱经的锻炼方法。这套膀胱经的锻炼方法大约需要45分钟的时间,以锻炼之后微微出汗为佳。 1 按摩脖子两侧大约5分钟。脖子还可以做360度的旋转,还可以按摩前面大概是胃经循行于脖子的部分。 2做瑜伽中的肩旋转功的动作。先向后旋转一分钟,然后再向前旋转一分钟。累计5分钟。3扭腰。双手置于腹部,然后离腹部30厘米左右,扭腰左旋转一分钟,然后右旋转一分钟,但双手相对腰不动。累计5分钟。 4将一条腿放在桌子上压腿。先左腿5分钟,然后右腿5分钟。共10分钟。 5转踝关节运动,左右腿一分钟,然后循环下去累计3分钟。另外,两分钟压手,开花式,拉手部经络。双手合十,然后十指努力向外伸展,呈Y型,2分钟。 6撞墙功。按摩背部双侧膀胱经,如有痛点着重按摩。累计5分钟 7用双肩前后摇晃带动身体,累计5分钟 7双肩向头部缩和易经筋中的打躬式。双手交叉俯身,掌心向下,然后头朝左后看,此时会发现身体右边肌肉整体有牵引的感觉。然后回复,头朝右。各2.5分钟,累计5分钟。 8双手梳头,共5分钟。 锻炼后以后身体背部微微出汗为佳,表示膀胱经得到锻炼。 昆仑穴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处,这个穴位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治头痛、腰痛、足根痛,此穴孕妇禁用,此穴还有降血压的功效。 撞墙(树)的方法简单易学,可以随时随地练习。撞击时,要由轻到重,时间由短到长。如顶墙(或树)较长时间而不痛,可逐步延长至5—10分钟。在每次撞击的同时,鼻子要短促喷气,并发出“恩”声。除垂直撞击外,还可以将背从左向右,旋转撞击,或用身侧面撞墙,力求让整个背部都获得适当的挤压。 但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身体较弱,且多有慢性病,在做上述动作时要放慢,并控制力度,尽量轻一点,以防出现损伤或头晕等问题。

第七讲足太阳膀胱经篇

第七讲足太阳膀胱经篇

膀胱经循经路线: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从内眼眦的睛明穴,到脚小趾的至阴穴,共计有63个穴位。 膀胱经上的一些重要穴位是我们用来治疗督脉及脏腑包括其循行路线上的很多病症,比如象治疗脏腑病时选用的俞穴如心俞,肺俞,肝俞,胃俞等,也可以治疗因脏引起的情志病,象魄户,魂门,意舍,等等,著名的百病灸膏肓,膏肓穴就在厥阴俞旁开1.5寸的地方。 总之,膀胱经可以治疗泌尿系统,精神神经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方面的诸多病症,我们要学会如何找到膀胱经上的穴位及其其本应用。 昨天说到人体内水液的循环,因为膀胱也是水道的重要器官,所以今天还要就膀胱作为水道一部分再说一说。 昨天讲到膀胱里的水液来源有两个: 1、是小肠经吸泌别清浊后,一部分浊水由小肠与大肠的接口处一小孔循三焦进入膀胱,一部分是肾的蒸腾汽化作用后的浊水顺输尿管进入膀胱。那进入膀胱的水之后情况如何呢,进入膀胱的水并不是完全作为尿液排出。 2、最后的一次蒸腾汽化作用,就是还要吸收一部分清水,膀胱的汽化作用,温度来自小肠受心脏的移热, 3、就是肾阳的温煦作用。因我们成人的膀胱容积大约有300-500ML,为什么我们正常人是要膀胱快满后才有尿意,有的人却频频要去小便呢,这里就是靠这个小肠之热及肾阳的热蒸化作用。

当我们进入膀胱的水,受小肠及肾阳之热,会有一部分清水汽化,膀胱因此也会象受热吹气的气球一样膨胀,这样,膀胱里就上面一部分是汽,下面一部分是水,蒸腾的水汽一部分会循膀胱因热膨胀张开的毛孔升腾顺三焦进入肝脏,参与肝脏的生理活动,这也是解释水生木的理论之一,当水和汽储到快满了,膀胱里的压力增大,使人感觉到有尿意,就需要去排小便了。 当小肠之火衰微,肾阳也不足时,膀胱里的水不能正常蒸腾汽化,膀胱里的水就是温度较低的水,膀胱里的汽也少,那膀胱的升力不够,水就全部压在膀胱底部,导致尿意频频,且尿力不足,容易滴漏。 这也就是小孩子或年轻人因为肾阳心阳足,尿尿的时候尿可以有很大压力,年龄大了后,尿的压力就小了,尿不远,因为里面的汽少了,压力小了。体内有热的人,膀胱受热大,里面的水蒸化时间长,浊水就一次次被反复汽化,最后留下的颜色就黄。 如果体内有寒的,膀胱里的水不容易蒸腾汽化,里面的清水还很多,排出来的尿液就清甚至偏冷。 我们在临床时遇到尿频的,采用的就是在关元和中极,肾俞及命门,太溪上做艾灸或针灸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象西医说什么前列腺问题,开刀吃药,最后症状还是不能完全解决,上周群友飞扬的音乐就是有这个尿意频频的症状,我在其关元,中极,膀胱俞,肾俞上埋线,太溪上针灸,做完回去第二天就告诉我,尿意频频的症状解除了。 寒是我们人体病的一个根源之一,人就是靠一口气活着,气属阳,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的体内有足够的阳气存在,所以做艾灸,泡脚,运动,练功等等这些能升阳助阳温阳的保健动作要经常做。 包括背部和腰部的问题,坐股神经的问题,五脏的问题,都在这一条膀胱经上,所以我们在美容院最常见的就是背部排毒疗法,脊椎疗法,甚至臀部养生。都在梳理人体这最大的一条排毒通道。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穴位图讲解 广医附一院医学职业技能进修学府导读:足太阳膀胱经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共有67个穴位,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以下详解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足太阳膀胱经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穴计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共67穴,左右合134穴。足太阳膀胱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

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根据《足太阳膀胱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睛明穴 【位置】: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攒竹穴 【位置】: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 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眉冲穴 【位置】: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1、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2、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3、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 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4、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 穴)。 5、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 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胫骨至小趾外侧。 二、本经病症:1、本经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目痛,项背、腰、臀 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2、病机分析: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本经受邪,则恶寒,发热,鼻塞, 鼻衄;膀胱经之脉上额交巅络脑,邪气随经上逆则头痛;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下行 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下行经股入奈窝,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窝后又下行,至外踝 折向前,至足小趾,经气不利,则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 麻木不用。膀胱气化失司,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3、本经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 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67穴)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 眉毛内侧攒(cuan)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发五分际,神庭旁开寸五分, 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平, 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半调看匀, 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二五枕骨边, 天柱项后发际取,大筋外廉陷中献, 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论,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下取,十七关元俞可推,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论,以上各穴皆可推,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 会阳阴尾尻骨旁,第一侧线诸穴了, 再从脊旁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 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寻神堂, 第六譩譆(yixi)膈关七,第九魂门十阳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