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旅游手信产品开发方案——以竹草编织技艺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旅游手信产品开发方案——以竹草编织技艺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旅游手信产品开发方案——以竹草编织技艺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旅游手信产品开发方案

——以竹草编织技艺为例

一、引言: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随着现在国小长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在节假日选择外出游玩。旅游产业是由”行、游、住、食、购、娱”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的,而其中的“购”是指购买当地纪念品。三灶竹草编织有着辉煌的历史,如今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性大产业,为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三灶竹草编织产业既是文化艺术的创意产业,又是产品生产的经济产业,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它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具有扩大城市影响力、发展当地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扩大需等诸多在经济意义。

二、艺术特色:

三灶竹草编织历史悠久,在4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三灶人民生产劳动的得力助手。历经一代代编织能手的传承和创新,如今三灶竹草编织制品兼具生产劳动实用功能以及岭南沿海艺术特色,是农耕时代竹草编织工艺的重要见证。2015年11月,“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列入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据不完全统计品种达38个。这些编织品有的属生产用具,有的是生活用具,还有的被当为礼品可作馈赠。例如,坎花手袖、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仔等,其工艺之精致为我们留下农耕时代难忘的记忆。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取源于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它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求,靠民间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三灶编织,经历

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这种技艺应值得保护和传承。

三、传承意义: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是的标志性技艺。经历了400多年历练,印刻着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技艺。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编织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三灶竹草编织技艺的传承是当务之急,希望有关方面对此加以重视。

四、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综述: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商品的一个重要代表,其收入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显示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程度。开发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时代的旅游纪念品,对于完善中国旅游市场、宣扬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拉动中国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商品不仅体现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否最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购物已成为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也具有较好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增加目的地收入和保护弘扬当地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商品的经营重点,加快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对增大旅游商品在旅游业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取源于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它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求,靠民间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三灶编织,经历

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这种技艺应值得保护和传承。

五、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专门从事竹草编织研发的机构和企业较少,2015年11月,“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列入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竹草编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工业化机器生产及数码技术对手工竹草编织的巨大冲击。工业化机器编织的特点有成本、价格低的显著优势特点,而三灶竹草编织则是用手工织造,因此难以避免成本、价格高。市场上同样使用功能的产品相对价格便宜,手工竹草编织却贵很多,就给竹草编织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实论其艺术价值,机器编织远远比不上真正的手工工艺。

这种情况则说明了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与生产出现了的部分问题,归结起来如下几个方面:

(1)与当地景点联系不紧,缺乏的地域特色。

(2)不贴近现在生活,实用性较差,不受年轻人喜欢。

(3)开发落后,品种比较单一。

(4)形式容较雷同,缺乏新意。

(5)包装低劣,携带不变。

(6)手工竹草编织制作后备人才不足,缺乏规的培训体系。

六、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举措:

作为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的动力,对其采取的传承与改良势在必行,具体的措施如下:

1、加强产品产家与商家的联系,提升竹草编织的地域特色

在产品还在生产前期,就加强商家与产家的联系,形成:“消费者——商家——产家——商家——消费者”的环节,这样有销量的保证,产家的商品可以直接定期运输到景点的商家,提高产品在景区的销量。根据每个商品的特色,加入地区的特色如:相关的图腾、景点、人物等,提高产品的文化地域特色。

2、开发贴近生活的品种

传统工艺是艺术,而艺术始终是为生活服务。随着时代发展,一成不变的图案和纯粹的装饰功能,已经不能迎合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了。应该发挥创造里把竹草编织和一些生活的实用物品相结合,提高竹草编织的依附品的销量,来提高竹草编织的文化效应。

3、建立一系列的相关培训,增加竹草编织的创新与后备人才

建立起了培训项目,不仅仅可以提高该技术的专业性,还可以提升该产品的文化氛围。拥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创造者对产品品种单一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提高竹草编织的技术水平。建设了部分相关学校以后,可以充足并且系统的培养竹草编织技术的后备人才。

4、改良其产品包装,增加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

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迎合游客馈赠的需求一定要改良其包装。应该把充满地域文化特点的竹草编织纹样和图腾作为切入点,提取其元素进行象征、夸、借用等设计手法,来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和共鸣情绪。

5、引进先进的设计管理概念和销售模式

在产品战略的知道下,对竹草编织的功能、图案、结构、品种、加工工艺等要素进行系统的设计,并加以视觉商业化设计,形成风格同意的竹草编织纪念品形象,提升、传播当地形象的作用。

6、政府要给予积极的保护和支持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例如对知识产权、新技术、新工艺的保护、以及品牌的认证和相关资质饿考核。另外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纪念品生产开发机构,实现其产业化。政府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可以把竹草编织旅游纪念品作为对外交流的媒介,起到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用。

七、实施时间

本项目计划前期准备时间为2017年10月——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正式运营。

八、营销推广措施

1、景区营销,通过在各景区、景点铺设专柜或开旅游购物店,将竹草编织产品植入的每一个景区,

2、电台媒体广告,通过各大旅游报纸、刊物进行宣传,将旅游发展的新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传播出去,能够大大增加的旅游影响力及旅游形象。

3、网络营销,通过各大,包括携程网、去哪儿网等定机票、定酒店的大型的深度合作,保证非遗项目旅游的网络宣传力度。

4、旅行社营销,通过与各大旅行社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将非遗项目旅游纳入合作围,将进一步增加双方利益,增加三灶竹草编织产品销售量。

5、“请进来,走出去”,通过邀请、等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指导、交流、培训等活动,不仅提升实施本项目的人员业务水平也同时提升了本项目的知名度。组织骨干去、等发达地区和在非遗保护工作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

九、项目实施完成的预期效果(部分效果图)

1、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器皿(1)

2、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器皿(2)

3、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器皿(3)

4、三灶编织开发的酒店房间及家庭使用的纸巾盒

5、三灶编织开发的公共区域及入户花园过道使用的灯罩

6、三灶编织开发的主题酒店房间使用的鞋子和小摆件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210096) 摘 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其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旅游;遗产保护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长城等6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0年来,迄今世界遗产的数量已增至33项,名列世界第三。#世界遗产?巨大的号召力使遗产旅游迅速蹿红,绝大多数的遗产地成为旅游热点。2001年,中国昆曲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广大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和接纳世界遗产的新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问题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 大众 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在中国的大众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至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Reco mmendatio n o n the Safeg uarding of T raditio nal Cult ur e and Fo lklo re),建议界定了#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1997年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确认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O ral and Intan g ible H eritage)的概念,并于2001年宣布了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 nv en t ion for the Safeguar ding o f t he Intang ible Culture Her it ag e),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公约?第二条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为: #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宣布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0项。 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一系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研究、抢救工程旋即展开。2002年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揭开了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的序幕;12月在上海召开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上海宪章?;2003年1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1月,古琴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实施原则和保护措施;4月,文化部宣布中国将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各地涌起挖掘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11月,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申报)被宣布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成功,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和争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的关键是活化,这就要摆脱当下的两个极端观念和做法:一是不研究文化本身的民间化、民俗化和民族化认知度和文化本身的市场影响力,不管特定市场人群是否喜好,一味就文化谈文化,不接市场地气,最后把文化生生地套进了展览馆,或者类城市化公园;二是压根就不因于市场而确定文化主题,最后是东拉西扯、无中生有,把一个项目弄成了毫无厘头的大杂烩,弄成了放之四海而皆不准的、雷同化的、小半径的、短期的、区域化的、大众化的、游乐性休闲产品,由于没有主题,最后捯饬得连个线路和功能区都捋不清楚,连个景观地标都不好设计,连个建筑风格都不好确定,更不用奢谈产品文化体验度,至于品牌推广,那就是豆腐拴麻绳——提不得。这两种做法,根本就谈不上文化和旅游融合,里外两层皮,不搭伙。 从旅游角度讲,文化的物态化不如活态化,文化的景观化不如沉浸化,文化的组织化不如原态化,因为归根结底旅游是一种异域化、异质化的原生活体验,既如此,旅游者当然喜欢生活其中、沉浸其中、体验其中,感知与感受更真切、更原态、更纯粹的生活。否则,便失去了旅游的意义。 一、文化与旅游特征 1.创意性的吸引物 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业生命力之所在。旅游业的发展需整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实现人气聚集,引爆区域,打造对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力。

2.创新旅游体验方式 传统旅游项目以静态展示为主,体现的仅仅是观光功能,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旅游有了新的要求。 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地域文化与世界品牌、科技和资本高效对接,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以呈献给旅游者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3.创建大产业体系 在文化创意引领下,以旅游业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实现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驱动。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搬运效应,既能够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能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4.创立多元盈利途径 盈利途径的打造是旅游业开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产品化、消费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化的过程。 而文化创意与旅游业互动之后,可通过构建销售地产产品盈利、开发旅游经营项目盈利、树立产品品牌盈利、升值产品价值盈利等多元化盈利模式,不仅确保项目资金的快速回流、降低投资风险,而且还能保障项目长期、持续的现金流以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升值。 二、文化与旅游产品形态 1.文化演出

文化创意视角下常州春秋淹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文化创意视角下常州春秋淹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旅游产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处于长盛不衰的位置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使旅游更有意义,旅游使文化得以传承,因此旅游行业将文化融入其中能够带动行业持续发展。文化旅游作为现阶段最受追捧的旅游形式,由此产生的文化旅游产品自然也会受到旅游者的极大关注和喜爱。因此,尝试在文化创意视角下以常州春秋淹城文化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总结现状与不足,提出开发对策。 标签:文化创意;春秋淹城;旅游产品开发 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于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古老的地面城池遗址,常州淹城承载的不仅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中国江南第一水城等这些称谓,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深沉次的文化内涵,如:建筑文化、战争文化、舟文化、寺庙文化、春秋文化、诸子文化、皇室文化等,这些文化构成了常州淹城旅游的核心内容。 旅游业高速的发展,推动旅游需求层次和水平日益提高,地方文化有目的的、有创意的融入旅游产品,在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精神需求之外还能满足旅游者对于异地地方文化的高度认同体验。将文化创意的理念引入到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能够为旅游目的地带来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是保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何运用文化创意理念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是现阶段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1文化创意对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 文化创意的核心是文化本身,在此基础上融合多元文化、创意者利用不同载体进行的文化现象的再造和创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其更多表现出推动和支撑经济发展的经济活动。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的通过旅游业者开发的,帮助旅游者了解旅游目的地风俗、文化,让旅游者愿意购买的各种相关服务和旅游吸引物的总和。 (1)文化创意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凸显创意元素。根据地方的资源特色与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创意者的创造性、批判性、灵活性、继承性等,遵循客观规律,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 (2)文化创意有利于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与地方独特的文化结合起来。从文学、史学、科学、艺术等方面深入探索与挖掘,使之吸引游客,发挥其文化功能。 (3)文化创意有利于突出旅游产品的创意性。创意的关键在于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通过创意手法,艺术性地开发旅游产品,赋予其全新的含义,实现旅游产品价值最大化。

文化创意产品市场调查问卷

文化创意产品市场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澳门城市大学在校学生,目前正攻读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学位。经过对澳门 文化特点的考察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分析,发现澳门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尤其创意产业的开发。但目前来看,澳门文化创意产品又面临自身的一些困境。这 需要我们我们一同为其推广和完善,希望大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为将澳门文化推广全世界做一份贡献。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的年龄 ○20 岁以下 ○20--30 岁 ○30--50 岁 ○50 岁以上 3:您的职业 ○学生 ○上班族 ○个体经营户 ○待业 ○其他 4: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个性乐于追求时尚的人 ○是 ○一般 ○不是 5:您之前是否购买过文化创意产品或旅游纪念品 ○有 ○没有 6:如果有,多少价位旅游纪念品你愿意能接受 ○100 元以下 ○100--200 元 ○200--400 元 ○400 元以上 7:您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购买旅游纪念品 ○网络平台 ○旅游点商品或集市

○其他途径 ○没了解过 8:目前的澳门旅游纪念品能否满足您的个性化需求 ○能 ○不完全能 ○不能 9:您是否满意现有的澳门旅游纪念品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10:您觉得现有的澳门旅游纪念品存在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没有品牌感 □没有创意 □实用性不大 □没有内涵 □价格高 □其他 11:您喜欢什么样的旅游纪念品 □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 □趣味性的(如卡通版,漫画,玩偶等) □简洁的 □小型的 □大型的 □其他 12:您平常关注什么样的时尚流行文化? □热点新闻,或者娱乐新闻 □动漫卡通 □游戏人物 □传统戏剧 □非主流 □韩国 □日本 □其他 13:您购买文化创意产品或者旅游纪念品给什么人用?□给自己 □送长辈 □送朋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其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保继刚,1993)。按照旅游文化学的归类,旅游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旅游文化和无形旅游文化。无形旅游文化资源是指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见表1),从表1来看,h大类人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有部分重合,但是也有一些并没有体现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一些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归类上存在盲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及申报,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h大类人文活动,也应及时对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进行调整,增加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要素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要素 (一)资源要素的影响 临沧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所有茶文化中的一种,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的临沧,拥有遗产存量最大的古茶树,茶树的 历史悠久,各种茶树相依共生,郁郁葱葱,是当地人品饮的最佳材料。临沧大大小小的古茶园是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也是国家重要 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如临沧永德县的12座古茶山,历史悠久, 面积广,是茶文化旅游的最佳去处。另外,临沧具有古老悠久的饮 茶习俗,民间茶艺茶道文化也是临沧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彝族的“百抖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形成了临沧茶文化旅游中的 一大特色。另外,临沧少数民族种茶饮茶的习俗丰富多彩,能够给 予游客多样化的茶文化体验。这些都为临沧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提供基础。 (二)市场要素的影响 在整个旅游市场中,茶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并且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化。另外,从茶的消费来说,茶属 于一种仅次于水的饮品,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对于茶有一定 认识,这就让茶这种产品有了广阔的市场。茶文化由中国发源而来,茶文化旅游消费也有了庞大的市场,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中国茶 文化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茶文化旅游无论是对于国内游 客还是国际游客,都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另外,随着茶文化旅游 市场的扩大,旅游者对于茶文化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 逛茶园和品茶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对于茶文化的深刻 内涵需要茶文化旅游方进行挖掘,从而扩大茶文化旅游市场的深度。 (三)产品本身要素的影响 从上述深度旅游理念的剖析,可以知道,临沧茶文化旅游需要将茶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因此,开发临沧茶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一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的八个中心之一的文化旅游业的建设目标,依据《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期限为2006-2010年,是《“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与方针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创意主要是释放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设施上。从旅游业角度看,重点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谋划,包括原有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深度发展,以及新型创意产业的培育。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增加文化品位)、旅游活动创意(增加深度体验)、旅游商品创意(加强设计水平)和旅游服务创意(更加人性化)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 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丰厚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中华文化和首都文化,到2010年,形成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把北京建成中国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力争建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创意城市。 (二)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战略措施。总体上包括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善,并不断新增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力,不仅有创造力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新思想、新观念,把新思想和观念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实施深度开发战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值。 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增进和挖掘文化内涵,

体验视角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基于体验视角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摘要: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态单一,深度研发不够;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不突出,创新意识不足;缺乏用来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纪念产品等现状。为了很好地设计与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应当坚持多元化、整体规划、不断创新等设计理念,遵循提炼准确、合适的体验主题;积极营造完整的体验氛围;设计高参与性的体验项目;增强对纪念品的体验规划等4个设计与研发步骤,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产品的价值,进而拓展与延续产品的价值,创造源源不断的旅游经济收益。 一、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的文化旅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但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而且别具特色,例如发展型、理想型、修学型、奇异型、休闲型等文化旅游产品。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正日趋成为国内非常具有竞争实力的核心产品,不仅在国内与国外的旅游市场上产生了重大的吸引力,而且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可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旧有一些因素影响与制约着文化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态单一,深度研发不够。 当前,国内大部分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态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形态十分单一。而宗教文化、古代建筑、文物古迹等景观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现形式也比较原始、单一,游客对这些古代文化景观内涵的欣赏和体验绝大部分是通过导游员的解说介绍或者自己对文字

解说牌的领悟,而采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展示的机会匮乏。此外,大部分的文化旅游产品都是静态展示,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体验的项目非常少,这就使得大多数游客都是“走马观花”、“赶赶场”,记忆并不深刻,难以获得忘怀的体验。 二是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不突出,创新意识不足。 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不突出和创新意识不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主题文化公园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据悉,国内目前一共有超过3000个主题公园,只有深圳市锦绣中华、欢乐谷等点的营销较为成功外,其他的点绝大多数均处在亏空状态。其中体验的主题不突出、游客获得的体验淡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国内大部分文化主题公园带有盲目的模仿性,缺乏创新意识,使得自己的主题文化公园主题设置不突出,缺乏独特的创意,游客们自然获得的旅游体验就不深刻。除此之外,国内部分文化主题公园往往主题确定后,往往是一成不变,这就使得常年累月下去经营疲乏,游客看过一次之后就不想再来了,无法保持文化旅游的持续性,这也是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 三是缺乏用来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纪念产品。 纪念产品作为一种深化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工具,它往往能够给人们一种后续的“我到过哪里,我做过什么”的旅游价值的回味与享受。伴随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在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往往能够制出一些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时一个很好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方式。可是截至当前,国内多数

文化创意旅游

文化创意旅游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的游客越来越成熟,对旅游产品参与度和个性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相反的存在着旅行产品同质化现象泛滥,两者的矛盾使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着手,探讨了如何将两者合理的结合,研究了其开发模式。本文分析了优秀的外国文化创意旅游典范,介绍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形态,分析了优点与不足,希望以此更好的理解文化创意旅游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典范;产品形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of tourists is more and more mature, participation of tourism products and personalized demand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Instead of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travel product homogeneity phenomenon, both the contradiction mak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creative tourism products wide attention by all of us. Based on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iscusses how to combine both reasonable and studies its development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creative tourism model, introduces the form of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products,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ope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Based on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discusses how to combine both reasonable, propose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when combined with the depth of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Three kind of development model is studied, it is the excellent culture created by refining, can be converted to tourism products, next it is relying on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dig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inuous creation, by means of art will give tourists, tourism projects show or performance three is through festival activities around a top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creative tourism model, the British cultural tourism, entertai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ese anime culture creative tourism, provides the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also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from the side, not blindly imitate the plagiarism is success. This article also sums up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products of 6 kinds of forms, respectively is a heritage resources development, large-scale performing arts class development, tourism culture festival, culture form the theme park, cultural creative park and tourism cultural blocks,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hope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Key words:the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Product form

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总结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

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总结优秀的文化创意 产品 ***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总结 一、调整工作机制,适应产业发展 根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区对文化创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办公室进行了调整。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担任组长,区委副书记担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各相关委办局、镇、开发区、社区行政主要领导任作为成员单位成员。同时,根据区领导小组的研究决定,将原来设置在区经委的文创办调整到区文广局。10月召开了**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会上进一步确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并要求各镇、开发区和相关公司建立领导小组设置办公室,为文创工作的有力开展提供保障和基层抓手。根据《关于各区县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增设文化产业科有关问题的函》的精神,经多方的共同努力,区编委会研究同意,在区文广局设立文化产业科挂靠文化市场管理科,为具体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开展全面调查,摸清文创家底 20**年初,开展了一次文创基础信息的统计调查工作,调查对象是文创统计目录中10大类产业的企业信息,统计队伍主要依靠各镇开发区经济条线商贸工作的负责人。通过基础信息的摸底

工作,各镇共报送文创企业590家,所涉及领域集中在咨询服务业、广告服务业、软与计算机服务业、建筑设计四个门类,分别占到了企业总数的39%、22%、**%、11%。这次基础信息的摸底是第一次,虽然存在统计口径理解不统 一、统计信息不准确等各种问题,但是通过这次摸底,我们掌握到了一批文创的核心企业、重点项目和工作亮点,并促进了各镇开发区进一步重视文创发展工作。年中,区文创办与上师大合作,集中用了2个月的时间,对全区文创重点产业企业和园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并形成了《**区文化创意产业地图和手册》,较为全面反映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和分布特点。 三、调研重点企业,培育品牌企业 年初,文创办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文创重点企业的调研工作,比如:开展了重点企业的实地走访工作,走访了如力天、晨光、邑通、恒润、汉光、森林公园、碧海**等区内有实力的文创重点企业;开展了文创企业的座谈活动,把企业管理人员请到政府面对面地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诉求,听取企业困难,为文创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与各镇开发区和文创重点企业保持紧密联络,提供政策、资源方面的信息,协助重点文创公司做大做强,加大培育文创品牌企业。今年“恒润科技”获得“上海市 20**年度设计创新示范企业”称号,成为全市首批30家示范企业之一,为企业添了一块“金字招牌”。 四、梳理重大项目,推动园区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代表了劳动大众的智慧和精神,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热点内容。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深入,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原真性逐渐消失,而一些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因其曰益脱离社会生活,逐渐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存遭受威胁。只有在发展利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得到不断传承,并以新的形式存活下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的简介,分析了其开发现状和宁夏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幵发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民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专门对“保护”一词做出了解释,“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一、宁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审美、教育、康体等多项功能,开发利用价值大。根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宁夏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扩展项目在内,宁夏共有10大类近100个非遗项目,分布在19个市县区,其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包括回族山花儿、回族服饰、回族器乐等共1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国家级、自治区级共143人。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刚迈出步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处于静态的保护中,没有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同时,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被开发,部分非遗项目入驻景区,在景区其他旅游项目的带动作用下,进行展示和表演。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1.文化旅游景区;例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西部题材影视文化而扬名,是宁夏知名度较高的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同时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基地,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西部影视城景区内,包括草编、撤法、剪纸、花儿等在内的30多项非

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策划案 目录 一、当前高校纪念品开发普遍存在的误区 1、高校纪念品开发的目标市场为校方送礼。 目前,高校纪念品被认为是校方领导出席各种会议、互访赠送的礼品,它的目标市场仅为校方送礼。因此,在纪念品的开发评选上,以专家领导组成的评选团队无法全面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真实需求,易造成最终设计产品高处不胜寒的局面。 客观上,高校纪念品的目标受众人群应该包含每一位高校人,它包括:老师,校友,学生,及一切的相关工作人员。高校纪念品不仅为校方送礼佳品,更应成为贴近普通师生日常生活,深受师生喜爱,传播宣传校园文化,弘扬办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它的目标市场应该从高端送礼,扩大到普通教师之间,学

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友之间......校园日常情感交流的馈赠佳品。 2、高校知名度与纪念品市场开发成正比例关系。 诚然,一些知名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百年的校园历史和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其校园纪念品成为大家热衷购买的产品。众人认为一般高校因美誉度、知名度的不够,无法建立良好的纪念品市场,因此,高校知名度与纪念品市场的好坏成正比关系。 这是对纪念品的理解缺乏深度而产生的误解。纪念品不仅用来纪念一份荣耀,更为重要的是纪念一份记忆,一份存在,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情。就这个层面上讲,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价值,如:历史文化、办学理念、鲜活生动的当下校园生活,等等。因此,高校纪念品依靠的不仅是品牌的光环效应,其内涵的建设才是纪念的真正价值所在,即:设计研发者需要打破高校知名度和纪念品市场成绝对正比的认识误区,要让纪念品成为代表每位高校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自发购买欲望,真正获得人们喜爱的、能够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产品。 3、高校纪念品开发追求不变、永恒的审美价值。 一说到纪念品,众多人都希望通过设计获得永恒的、经典的、甚至可以代代相传的承载高校精神的纪念品。因此,高校的纪念品市场呈现出两种极端:要么是通过知名设计团队设计出高附加值的高端礼品,当然这样的设计,其市场出路当然是代表校方送礼,与普通人无关;要么是,因为设计费用的昂贵,索性不做设计,直接找到工厂,进行校徽贴标,其结果,只能是市场产生“拼爹”效应,与普通师生无关。 研究证明,视觉审美的规律显示了一定的连续性,同时也显示了很强的时代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雷蓉,胡北明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2)04-0012-05 收稿日期:2012-02-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C11E010);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1SA074)作者简介:雷 蓉(1972-),女,四川渠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战略管理; 胡北明(1973-),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网络出版时间:2012-7-3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55236053.html,/kcms/detail/51.1676.C.20120703.1153.004.html 第27卷第4期2012年8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7No.4Aug.20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后,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各国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的一个主旋律。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对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不失为其保护和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与转型,不仅在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其理论研究也是当下关注颇多的一个焦点。 本文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国内近年(2003—2011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进行评述。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旋即加入该公约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笔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 )以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从2003—2011年共有相关文献 11148篇,其中期刊论文3957篇,博硕士论文262篇,其它文献6929篇。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持续走高。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2007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刊文献只有460篇,2008年 623篇,2009年790篇,2010年达到高峰有832篇,2011年也有792篇[1]。 就其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上看,早期(2001—2004年)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及价值内涵方面;中期(2005—2007年),主要文献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各种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近年来(2008—2011年)特别是随着遗产

南京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想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内容 (1) (三)研究方法 (1) (四)文献综述 (2) 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 (3) (一)直接利用型 (3) (二)复原历史型 (4) (三)文化创意型 (4) (四)原地浓缩型 (4) (五)新兴街区型 (4) 三、南京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分析 (5) (一)六朝文化旅游产品的现状 (5) 1.资源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5) 2.市场分析:旅游产品的弹性与旅游者的产品偏好选择 (6) 3.产品分析:产品创新和空间布局 (6) (二)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6) 1.保护措施不力,造成开发困难 (6) 2.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少吸引力 (7) 3.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影响力 (7)

四、南京六朝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想与产品设计 (8) (一)开发设想与模式选择 (8) 1.直接利用型——精品开发模式 (8) 2.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 (8) 3.文化创意型开发模式 (8) (二)产品设计思路 (9) 1.立足自身特点,开发和保护并重 (9) 2.开发特色旅游,树立创新意识 (9) 3.加强对外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 (10) 五、结语 (10) 六、参考文献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