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中国人终其一生是离不开酒的,我们欢喜的时候叫做开怀畅饮,我们烦恼的时候叫做借酒浇愁,这一生一世在酒里面每个人酣畅流连的都是不同的心情,在诗里我们叫做流连诗酒。在诗酒流连的国度里有两个璀璨的名字——陶渊明和李白。今天来学习他们的诗,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1.谁来介绍一下这两位大诗人?

(预设:学生根据所学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从这些诗文中可以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品性、人生追求。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的诗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2.这两位诗人身处不同时代,性情也不尽相同,但两人却又一个共同的嗜好,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预设:学生有可能知道一点,但知之不多。教师可以补充一点两位诗人与酒的故事。

嗜酒。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之句,表现出他对酒率真的热情。李白与酒更有不解之缘。酒,成就了李白,可以这样说,没有酒的滋润营养,李白就不可能创造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听听这些诗作名:《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金陵凤凰台置酒》、《金陵酒肆留别》……据说,李白最终因喝醉酒到水中捞月溺水而亡。)

三、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学习诗歌更是需要多朗读,在朗读中把握音韵,在朗读中了解内容,在朗读中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1.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感受韵脚的音韵美;结合注解了解诗歌内容。

2.请学生诵读,其他学生点评。

3.全班朗读。

四、赏读诗歌:

1.你能发现两首诗的共同点吗?

(预设:这个问题有难度,需要教师递抓手,要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①都是“酒”之歌

诗人在《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以嗜酒著称的陶渊明,似乎特别善于遣酒入诗,在

那些清新又极富奇趣的田园诗中,仿佛时时可以闻到江南乡村飘逸的酒香,时时可以看到诗人诗酒耕读、极富情趣的田园生活。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是诗人酒后的作品。

《行路难》更是开首就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是在酒宴上的作品,只是当时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而已。

所以,这两篇是两位嗜酒诗人的作品,都与酒有关。只不过陶渊明的《饮酒》,是为既饮之作;李白的《行路难》却是作者对酒停杯的情境,是未饮之歌。

②都是“退”之歌

《饮酒》是一组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陶渊明辞官时身为彭泽令,一次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他手下的人禀告说,应当“束带见之”,他叹口气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天即解职而去。从任职到去职,仅有80多天。

《行路难》也是一组诗,共三首。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重用,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你能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吗?

(预设:

①语言形式有所不同

陶诗句式比较整齐,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情感蕴藉;

李诗句式长短相间,气势跳荡,情感波澜起伏,大开大合。

②“退”的心境有所不同

陶渊明是主动而退,所以“退”得“悠然”“恬然”;

李白是被迫而退,所以“退”得“愤然”“悲然”。)

3.分别从两首诗作中寻找能印证陶渊明“退”得“悠然”“恬然”,李白“退”得“愤然”“悲然”的细节。

(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教师点拨补充。最后请学生朗读,体会两诗体现出的不同心境。

《饮酒》——

①居于“人境”,无马来车往的交际之“喧”,全在于诗人“心远”,心志高远,自动远离这些世俗的繁忙,获得心灵的宁静;

②作者用冲淡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图——采菊的当儿,未留心就不经意地与庐山猝然相遇,从容浑然的暮色中,是一群群结伴而归的飞鸟。这种景物传达出的是人物内心的悠然、淡泊,超脱于尘世之外的自然真切。也只有在这种田园生活中,人才能真正摆脱束缚,回到最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山气日夕佳”,不仅指傍晚的景色“佳”,还指人的内心的“佳”,内心的安宁;“飞鸟相与还”,不仅指的是飞鸟的“还”,更指人性的“还”,人性的回归。

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是获得恬静的心境,保全质朴自然地“真我”。正是这种“真”,使诗人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返朴才能归真,这种道理不需要多说,领悟在心即可。

《行路难》——

①面对美酒佳肴,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用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比喻来写出世途的艰难和坎坷,传达出的是诗人惆怅迷惘之情。

③诗人虽有理想,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诗人不禁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可见痛苦交织于诗人内心。

④愤然失意中诗人“用长风破浪会有时”鼓励自己,也是诗人退而不甘的表现。

4.同为“退”,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心境?

(预设:

①在于两人的人生追求不同。陶渊明更多受道家思想影响,“性本爱丘山”,安贫乐道,追求闲适淡泊的生活;李白胸怀大志,“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②在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战乱不断,虽有济世理想,也难以实现,不如全身而退;李白生活在盛唐,当时的学士才人都愿意为国家一展鸿才,文人学士以“进”为理想,所以被迫而退之时,自然不甘,自然悲愤。

五、齐诵诗歌:

一杯酒,陶渊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一种“退”,陶渊明退得彻底,退得安然,李白退而不甘,退得愤然;一首诗,陶渊明低吟出田园牧歌之境,李白高歌出怀才不遇之情。让我们一起朗读,用心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