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广州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广州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广州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绪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建筑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广州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广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9年到199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27%,而同期广州建筑业的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8.58%,比总体高出4.31个百分点。近几年,广州的建筑业整体上仍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建筑业增加值不断增长。

1 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建筑业的概念

建筑业是以建筑产品生产为对象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从事建筑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目前在国民统计体系中,建筑业是指“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装饰业”,也就是所谓的“狭义建筑业”,仅指建筑施工。而在国际通用的行业管理中,均采用“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其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服务活动。根据我国1995年元月起实施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 T4754—94)中,划定建筑业包括“勘察设计业”、“建筑安装业”、“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及咨询业”三个大类。

1.2 建筑业的产业特征

建筑产品具有与工农业产品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决定了建筑业产业的特殊性,其产业特征主要表现在:

(1)建筑业的生产活动具有流动性,而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

(2)建筑生产采取个别生产方式,产品具有多样性,每个产品都根据建造地点、规划要求和买方(业主)具体要求生产。

(3)建筑市场具有地区性,供给、需求及行业内竞争会受地区性影响,传统上建筑企业在注册地承揽工程较多。

(4)建筑产品价格普遍采用招投标定价模式确定,实际上是先销售后生产。

(5)建筑产品耗资大、体积大,并与城市的形成关系密切。

(6)建筑产品是综合加工产品,其生产和协作关系十分复杂,市场主体多,与

工业生产不同。

(7)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并受自然环境影响。

(8)建筑产品具有社会性,一旦建成,便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建筑产品的生产应遵循美学原则。

1.3 建筑业发展快速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表 1.1所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提高,建筑业增加值平稳上升,扣除价格因素,2009 年的增加值是 1981 年的 10 倍多,年均增长 30%左右。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50 年代的 3%增加到 2002 年的7.99%。建筑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在各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始终大于 1;建筑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2009 年全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为 4989 万人,比解放之初的 20 万人增加了 285 倍,比 1978年的 854 万人增加了 6.3 倍,2009 年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数量的 6.74%;建筑业利税总额增加明显,1992 年~2009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 30%,建筑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工程建设监理等相关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监理行业,1988 年我国开展工程建设监理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工程监理单位 6300 多家,其中甲级监理单位 505 家,乙级监理单位 3800 多家,丙级监理单位 1900 多家;监理从业人员约 25 万人。工程建设试行监理制,在建设市场中培育了独立实行监管的第三方,打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程建设中二元模式,为完善建设市场主体奠定了基础。这是建设领域里一项重大改革,为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水平,从体制上提供了保障。建设监理力量逐步壮大,为建设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监理队伍管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监理工作开始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少数大型设计单位已经改建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有的工程勘察单位已经改建成为岩土工程公司、桩基公司、钻探公司。全国从事工程咨询的机构有 3000余家,其中 80%以上是工程勘察设计单位。

2 广州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广州建筑业在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地位

从区位和历史基础的优势看,广州一直是一个影响华南和辐射全国的大都市,改

革开放之前,广州就已经是全省的中心城市。目前,广州已与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正在进行的南沙开发计划,以及新一轮的经济整合,广州将会是几个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城市之一,这无疑使广州在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牢固。广州的发展周围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集聚作用和吸引力,可以促进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发展进程,因此广州的发展也为该城市群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其次,在传统的珠三角交通系统中,铁路、航空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国省道等均以广州市作为中心进行组织,这为广州建筑业将自身发展的优势力量,如技术、资源、数量充足的劳工等向珠三角其他城市辐射和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广州建筑业发展逐年增长

广州地区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一共有829个,比上年增长了1.0%;实现增加值531.0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2.4%,建筑业增加值逐年增长。(见图1)

2.3 技术人员比例低

在广州建筑业正式职工中仅有20%的技术人员是排名第一的教育业的四分之一。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大量的农民工从事着建筑业的生产劳动,

所以从业人员人数又远远多于正式在职职工。目前建筑业的就业人员,是职工人数的五倍左右。按实际从业人员总数为基数计算,建筑业的技术人员比率4.6%,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三个行业,排名倒数第四。

建筑业较低的收入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2010年职工年收入为27529元,仅高于农牧渔业、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9%

2.4 平均技术含量低

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处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由于长期供给不足以及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造成了通用基础设施、普通工业及民用建筑供应的巨大的缺口。因此,建筑业至今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满足社会对此类建筑的巨大需求为主。形成产值的建筑产品中,主要以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建筑组成,因而,对从事建筑施工的劳动力技术要求较低。

2.5 竞争激烈

建筑行业企业面临和感受最为深刻的状况,是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行业竞争的特点是,市场整体处于过度竞争状态,而局部市场则表现出竞争不足(见表1)。

表1 建筑行业各类型竞争状态

在工程数量虽大、竞争最为激烈的普通房屋工程领域,直观的竞争现象,就是建筑企业数量的激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业内规模相当、业务相类似企业的同类同质竞争。竞争手段主要以价格竞争为表现形式,并伴有为项目业主方垫付部分工程款项的融资条件竞争。

2.6 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建筑业的增长方式是典型的外延型增长。即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经济要素投入的拉动,其中特别依赖资本投入的拉动。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时,随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量资金涌入经济领域,工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住宅、商业和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如学校、医疗设施等建造量大量增加,从而形成建筑市场规模的迅速膨胀。而工业化进程后期,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工业建筑、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造量逐步递减,城市化进程也随之趋缓,对住宅的需求逐步降低,需求量减少,建筑业的增长速度也会随之放缓。

这种外延型增长在中国建筑行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客观地说,三十年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带动效应,并不是通过行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形成的,不是通过企业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实现的,因而这种增长和成长缺乏与之相对称的价值内涵和可复制性。换句话说,就是建筑业的发展更多是得益于这三十年天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外部条件,而不是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带来的。这一判断的突出表现是,虽然目前国民经济高涨,投资量屡创新高,建筑业的产值也在持续上升,但是其利润率却一直保持较低水准。

3 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

3.1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3.2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

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建筑企业出卖、出借资质,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情况依然突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有些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些监理企业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分注册人员执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3.3 建筑业人才匾乏

目前, 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口3400多万中有2300多万是农民工, 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加之,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多不理想, 人才外流严重, 庸才增多。技术开发资金投人少。我国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仅占销售额的0.3-0.5%,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9%左右, 有的超过10% , 一般企业也达3%。

3.4 制度上尚未形成良性创新机制

以技术创新为例,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贡献率仅为25-35%, 而发达国家为70-80%;国家每年专利受权6万余件, 但形成生产能力的仅1万多件, 大约有80%的专利技术被闲置。这主要由于目前技术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和政府机构里, 企业虽说是创新主体, 但却缺乏一流技术创新人才。长期以来, 没有有效机制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层皮的问题, 导致社会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

3.5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无论是总体还是个体, 无论在技术、管理, 还是在资产规模上, 我

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竞争力都很弱, 这与建筑市场国际化趋势很不适应。我国建筑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走出低利润率的境况。故与国外

建筑企业相比, 我国公司无论在资产规模、营业收人、劳动生产率, 还

有是获利能力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

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

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

的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4 广州建筑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4.1 大型化和多元化

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加剧;社会生产、生活等对大型建筑的需求;加之建筑科技的进步发展,人们建造出一幢幢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设备齐全的建筑来。在建筑体量大型

化趋势的同时,建筑形式、风格、艺术倾向也日益多元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建筑文化上的反映;也是国外建筑理论、风格、流派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筑师们解放思想、百花齐放、勇于创新的结果。这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

要趋势。现在广州出现了不少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艺术倾向不同

的公共建筑, 这对改变建筑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不良形象有重大作用。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建筑艺术风格多元化趋势必然会更加明显强劲。

4.2 工业化和自动化

我国当前建筑业的总的技术状况,是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与此同时,前工业社会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与信息社会的少数高新技术应用同时

并存。根据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它的发展将需要先后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作业,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

第二,是继续完成建筑的工业化任务,这就要完成建筑技术体系和建

筑部品体系的集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制定标准化、模数化的规范。建筑工业化生产, 可以大大提高施工速度,缩短工期;减少现场施工作业;提高现场文明施工程度,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 是把信息技术引入施工过程,实现施工组织信息化,工作流

程科学化,技术管理规范化。

第四,是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加快建筑机器人研究使用

步伐,让机器人去完成施工中的脏活、重活、危险活。

4.3 高强化和优质化

材料是建设的基础。新材料的品种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上世纪末我国建材发展很快,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很落后。不少地方还在使用实心粘土砖,这不仅破坏农田、影响生态环境,而且也增加建筑自重。由于

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的需要,我国建设仍将大规模地进行,建筑材料也将

会因此继续得到发展。发展的趋势将是结构材料高强化,功能材料优质化,新材料的广泛使用。

钢结构就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钢结构具有很多钢筋混凝土结

构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已被公认为绿色环保型产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政策;钢结构具有自重轻、施工周期短、抗震、强扭性能好等特点,可

应用于大跨高耸、重载,大跨度桥梁、展览馆、体育中心等。

如一些代表城市标志性高层建筑的建成,为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例如北京电视台钢结构主体部分用钢就达12万吨,上海的金茂大厦、上海浦东环球金融中心、中银大厦、鸟巢、国家大剧院、广州歌剧院、武汉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都博物馆

新馆等。

4.4 生态化和节能化

随着传统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消耗,城市的扩展,人类

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此外,城市污水、垃圾、噪声污染也很

严重。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落后、量大面广更使我国污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城乡同时受到污染??。于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就是生态化趋势出现的大背景。它们也是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绿色化的要求越来越明确、越来越严格。中央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 原来是节能省地型住宅, 节能省地型公共建筑, 现在统称为节能省地型建筑。这关系到建筑业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涉及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由建筑业来影响到整个国家, 就是说绿色建筑甚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全局性的问题, 是每一个企业、行业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是工作的重点。公认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含义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整个建筑的活动, 乃至建筑物存在的整个周期都要尽量好的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 资源包括能源。最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二个重要概念就是整个建筑活动, 以及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尽量减少环境的负担, 尽量少的污染环境, 保持环境, 这是第二个组成部分。

第三个组成部分, 建筑物不是回到草房子的时代, 草房子是绿色的, 它也不污染, 而我们要的建筑物是要人性化的, 能够为人提供更好地生存、生活空间的这么一个建筑物, 最后要实现建筑与大自然的共融。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很低的, 和国际上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要不改变增长方式是走不通的。所以, 推进绿色建筑是中国必须要做的。

4.5 智能化

由于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快速的发张,已经

向建筑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建筑智能化行业已经在建筑工程中形成的一个新兴业务。

早在1984年美国康乃狄格州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办公大楼,随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相继掀起了建造智能化建筑的热潮。同时,智能化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陆续出现。我国的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1990年,已建成的号称“智能建筑”的大厦不下数百座。其中较成功的智能建筑是上海博物馆,不仅国内领先,而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认为智能建筑迅速崛起,标志建筑跨入一个新时代,建筑智能化在时间上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空间上应分为不同层次,不应只是一个模式;智能建筑也必然是一个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

建筑智能化为建筑提供舒适、安全的人居空间和高效、便捷的管理支持,同时也是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筑业发展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