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2000系列保护装置103通信规约

HN-2000系列保护装置103通信规约
HN-2000系列保护装置103通信规约

HN-2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103通信规约

(版本:V1.00)

在地的内电层上,分割有AGND DGND DGND1,但AGND DGND1是在DGND层内再次分割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再次分割了就应该被定义为AGND DGND1,实际上PROTEL却认为AGND DGND1与DGND重叠了,使用规则检查就能发现这个问题。

在同一层上分割多个区域,分割线是可以重叠的,但区域不要重叠,我同学有过这样的教训。

合肥合能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二○○九年九月

1 范围和目的

本规约基于电力行业标准DL/T 667-1999 (IDT. IEC 60870-5-103)下的通信接口规范,定义了HN-2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通信协议,描述了数据格式、控制序列等。

本规约适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HN-2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与监控系统的数据交换。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约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约的条文。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L/T667 1999:远动设备和系统 - 第5部分:传输规约 - 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Q/GDNR420-2002: 电力系统实时数据网络通信应用层规约。

3 定义和缩写

本规约采用的定义,严格按照DL/T667 1999:远动设备和系统 -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中的定义。

3.1 控制方向

从控制系统到继电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的传输方向。

3.2 监视方向

从继电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到控制系统的传输方向。

3.3 控制系统

作为通信链路的主站,即按照DL/T667 1999定义的主站。

3.4 缩写

A SDU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PPLICATION SERVICE DATA UNIT

IED 智能电子装置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

4 DL/T 667-1999(IEC60870-5-103)通信规约简介

详见:远动设备和系统 - 第5部分:传输规约 - 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IDT.IEC60870-5-103:1997标准)。

4.1 物理层

4.1.1接口标准

串行通信方式:EIA RS-485接口。

以太网通信方式:基于UDP协议,接收端口:2009,发送端口:2008。

4.1.2通信格式

异步,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偶校验位,1位停止位。字符和字节传输由低至高。线路空闲状态为1,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两帧之间线路空闲间隔至少33位(3个字节)。

4.1.3 通信速率

串行通信方式:4800bps、9600bps、19200bps。

4.1.4通信方式

主从一对多,Polling方式。

4.2. 链路层

IEC60870-5-103通信规约有固定帧长报文和可变帧长报文两种报文格式。前者主要用于传送“召唤、命令、确认、应答”等信息,后者主要用于传送“命令”和“数据”等信息。

4.2.1 固定帧长报文

注:帧校验和=控制域+地址域(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

4.2.2 可变帧长报文

注:(1)帧校验和=256模和);

(2)链路用户数据ASDU长度可变,具体格式将在下文介绍;

(3)报文长度L包括控制域、地址域、链路用户数据区的8位位组的个数,即L=ASDU字节数+2。

4.2.3 控制域

控制域分控制方向和监视方向两种情况。

●控制方向报文的控制域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备用PRM FCB FCV 功能码

0 1

1)PRM(启动报文位)表明信息传输方向,PRM=1为控制方向(由主站至从站),PRM=0为监视方向(由从站至主站)。

2)FCB(帧计数位)。FCB = 0 / 1——主站每向从站发送新一轮的“发送/确认”或“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FCB取反。主站为每个从站保存一个FCB的拷贝,若超时未收到应答,则主站重发,重发报文的FCB保持不变,重发次数最多不超过3次。若重发3次后仍未收到预期应答,则结束本轮传输服务。

3)FCV (帧计数有效位)。FCV = 0表明FCB的变化无效,FCV =1表明FCB的变化有效。发送/无回答服务、广播报文不考虑报文丢失和重复传输,无需改变FCB状态,这些帧FCV常为0。

4)功能码定义(控制方向):

注:功能码等于3、4的报文为可变帧长报文,其余报文均为固定帧长报文。

●监视方向报文的控制域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备用PRM ACD DFC 功能码

0 0

1)ACD(要求访问位)。ACD = 1,通知主站,从站有1级数据请求传送。

2)DFC(数据流控制位)。DFC = 0表示从站可以接受数据,DFC = 1表示从站缓冲区已满,无法接受新数据。

3)功能码定义(监视方向):

注:功能码等于8的报文为可变帧长报文,其余报文均为固定帧长报文。

4.2.4地址域

地址域为主站与之通信的从站地址。其中:0-254:设备地址,255:广播地址。

4.3. 应用层(链路用户数据ASDU)

4.3.1ASDU的一般格式

ASDU 的结构如下所示:

4.3.2ASDU类型标识(TYPE)

ASDU的类型标识号,IEC60870-5-103通信规约出于传送各种不同类型信息的需要,规定了很多种格式的ASDU,每一种格式的信息体都不一样,并且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号。

4.3.3 可变结构限定词(VSQ)

它规定了ASDU信息体中信息元的个数和寻址方式: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SQ 信息元数目

SQ = 1,信息体中只含单个元素或综合信息元,信息体地址(FUN和INF)即信息元

地址;

SQ = 0,信息体地址是顺序排列的信息元素的第一个信息元地址,后续信息元地址从这个地址起顺序加1。

4.3.4 传送原因(COT)

传送原因指出报文的性质,分控制方向和监视方向两种情况。

●控制方向信息传送原因的语义:

●监视方向信息传送原因的语义:

4.3.5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ASDU_ADDR)

ASDU_ADDR =装置的物理地址;取值范围:0~254,广播地址:255。

4.3.6 信息元标识符(FUN、INF)

信息元标识符包括两个部分即功能类型(FUN)和信息序号(INF)。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每个动作元件(如过流Ⅰ段作)等都有一个唯一的FUN和INF与之对应(具体名称见保护装置信息表)。对于远动装置,每个遥测、遥信、遥脉、遥控通道也都有一个唯一的FUN 和INF与之对应,具体定义如下。

遥测通道:FUN = 1~6,INF = 92~148;

遥信通道:FUN = 1~6,INF = 149~238;

遥控通道:FUN = 1~6,INF = 48~75。

4.3.7信息元

信息元以一定格式表示的信息的状态或数值(如遥信状态、遥测值等)。具体解释见后续具体ASDU。

5 HN-2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103通信规约介绍

5.1规约制定原则

103通信规约采用两种信息交换方法:一种方法是基于严格规定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和标准化的报文传输应用过程、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通用分类服务,可以传输几乎所有可能的信息。

HN-2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采用的是与IEC60870-5-101所协调的专用范围的定义。对保护定值修改和录波扰动数据传输等采用的是通用分类服务。对动作事件传输以及测控远动功能采用了ASDU传输(但对测控功能参照了IEC60870-5-101规约的有关定义)。

5.2通信流程

5.2.1 复位初始化

后台复位帧请求1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确认帧上送标识上送标识(ASDU5)

(ACD=1)(复位通信)(重新启动)

5.2.2时间同步(广播方式)

后台对时帧(ASDU6)

保护装置不作任何响应

5.2.3总查询

后台总查询帧(ASDU7) 请求2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确认帧全遥测帧上送全遥信总查询结束

(ASDU50) (ASDU44) (ASDU08)

5.2.4请求2级数据(全遥测值)

后台请求2级数据请求2级数据

保护装置全遥测帧(ASDU50) 无数据响应帧

(有数据)(无数据)

5.2.5请求2级数据(变化遥测值)

后台请求2级数据请求2级数据

保护装置变化遥测帧(ASDU51) 无数据响应帧

(有数据)(无数据)

注:

1)装置上电初始化完毕或总查询时,上送一次全遥测帧;

2)平时装置上送无数据帧,如果遥测值变化量超过千分之四时,上送变化遥测帧;

3)如果变化的遥测量超过装置遥测量个数的一半时,上送全遥测帧。

5.2.6变位遥信

后台请求2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遥测帧(ACD=1) 变位遥信响应帧(ASDU40)

5.2.7事件顺序记录(SOE)

后台请求2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遥测帧(ACD=1) SOE响应帧(ASDU41)

5.2.8上送保护事件

后台请求2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遥测帧(ACD=1) 保护事件响应帧(ASDU2)

5.2.9遥控选择(ASDU64)

后台遥控选择帧请求2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确认帧遥测帧(ACD=1) 遥控选择响应帧

5.2.10遥控执行(ASDU64)

后台遥控执行帧请求2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确认帧遥测帧(ACD=1) 遥控执行响应帧

5.2.11遥控撤销(ASDU64)

后台遥控撤销帧请求2级数据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确认帧遥测帧(ACD=1) 遥控撤销响应帧

5.2.12 召唤定值等描述值(名称)(ASDU21) 后台 召唤描述值等帧 请求2级数据 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 确认帧 遥测帧(ACD=1) 描述值响应帧

5.2.13 召唤定值等(ASDU21) 后台

召唤定值等帧 请求2级数据

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 确认帧 遥测帧(ACD=1) 定值等响应帧

5.2.14 带确认修改定值等(ASDU10) 后台 带确认修改帧 请求2级数据

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 确认帧

遥测帧(ACD=1)

带确认修改响应帧

5.2.15 带执行修改定值等(ASDU10) 后台 带执行修改帧 请求2级数据

请求1级数据

保护装置

确认帧

遥测帧(ACD=1)

带执行修改响应帧

注:召唤和修改保护定值等采用通用分类服务来实现。通用分类标识序号中的组号分配如下:

6 应用层ASDU报文解释

6.1 报文类型及用途

6.1.1控制方向报文类型

控制方向(由主站发往子站)的报文类型及功能如下表所示。

6.1.2监视方向报文类型

监视方向(子站发往主站)的报文类型及功能如下表所示。

6.2 ASDU解释

6.2.1 标识报文的ASDU(ASDU5)

6.2.2 时间同步的ASDU(ASDU6)

6.2.4 总查询结束的ASDU(ASDU8)

6.2.5 遥测量的ASDU(ASDU50)

注:每个遥测值占2个字节,低3位为品质描述,测量值占从第4位至16位,共13位。最高位符号位,0为正;1为负,补码表示。

6.2.7 全遥信量的ASDU(ASDU44)

注:每个信息元组由5个字节构成,它包含16个遥信量的信息。ST的每一位表示一个遥信量的状态:0—OFF,1—ON。

CD的每一位与ST的每一位一一对应:

0----上次报告后未检出到状态变化,亦即ST的相应位无效。

1----上次报告后检出到状态变化,亦即ST的相应位有效。

QDS为品质描述字: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0 0 0

0----无溢出

1--- 溢出

0---未闭锁

1---闭锁

0---未取代

1---取代

0---当前值

1---非当前值

0---有效

1---无效

6. 2.8 变位遥信的ASDU(ASDU40)

注:ST的定义: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0 0 0

0---OFF

0---未闭锁1---ON

1---闭锁

0---未取代

1---取代

0---当前值

1---非当前值

0---有效

1---无效

6.2.9 SOE的ASDU(ASDU41)

注:

(a) ST的定义同变位遥信的ASDU40。

(b) TIME为4个字节的二进制时间(参考IEC60870-5-103手册),格式如下所示:

6.2.10 保护动作信号的ASDU(ASDU2)

6.2.11 遥控和遥控返校的ASDU(ASDU64)

注:断路器控制命令DCC的定义: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0----不允许

1-----跳

2----合

1---短脉冲3----不允许

2---长脉冲

0---命令有效3---持续输出

0---执行1---撤销

1---选择

返回信息标识符RII的定义:

RII=00H ------校核正确08H ------遥控撤销失败

01H ------变电站有人操作,请稍后再操作09H ------遥控执行出口检测出错02H ------软件闭锁,不能遥控0AH -----未遥控选择

03H ------遥控号超限0BH -----遥控命令校验出错

04H ------对象继电器返校错0CH -----开关状态不对

05H ------开关位置不对应0DH -----遥控命令不认识

06H ------性质继电器返校错0EH -----遥控执行命令超时

07H ------遥控选择命令超时0FH -----处于就地态,不能遥控10H~1FH---留给同期操作备用

6.2.12 读保护定值(或测量值)名称的ASDU (ASDU21)

6.2.13 保护定值(或测量值或开关量)名称上送的ASDU (ASDU10)

注:通用分类数据集数目NGD的格式及含义如下所示。

6.2.14 读保护定值(或测量值)的ASDU (ASDU21)

6.2.15 保护定值(或测量值或开关量)上送的ASDU (ASDU10)

6.2.16带确认写保护定值的ASDU (ASDU10)

6.2.17响应带确认写保护定值的ASDU (ASDU10)

6.2.18带执行写保护定值的ASDU (ASDU10)

103报文详细解析

103规约转出软件实验报告(改进版) 1、初始化 ●主站发: 10 40 04 44 16 目的:给地址为04的装置发复位通信单元命令。 10 //固定帧长起始字符 40 //控制域 04 // 44 16 子站回答:10 20 04 24 16 目的: ACD位置1,表明子站向主站请求1级数据上送。 ●主站发: 10 7a 04 7e 16 目的:向地址为04的装置发请求1级数据命令。 子站回答:68 15 15 68 28 04 05 81 04 04 b2 03 03 c4 cf c8 f0 bc cc b1 a3 01 00 01 00 9b 16 (ASDU5,CON=28,COT=4) 68 //启动字符 15 //报文长度 15 //报文长度 68 //启动字符 //控制域, 地址域, 类型标识, 可变结构限定词, 传送原因, 公共地址 28 04 05 81 04 04 //功能类型,信息序号, 兼容级别,8个ASCII b2 03 03 c4 cf c8 f0 bc cc b1 a3 //4个自由赋值 01 00 01 00 /////////////////////////////////////////////////// //连路用户数据 9b //校验和 16 //结束字符 (ASDU5,CON=28,COT=4) 80 00 目的:子站以ASDU5(复位通信单元)响应主站的召唤。并ACD位置1,表明子站继续向主站请求1级数据上送。 ●主站发:10 5a 04 5e 16 目的:向地址为04的装置发请求1级数据命令。 子站回答:68 15 15 68 08 04 05 81 05 04 b2 04 03 c4 cf c8 f0 bc cc b1 a3 01 00 01 00 7d 16 (ASDU5,CON = 08,COT=5)

简述电力系统通信设计

简述电力系统通信设计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电力通信网的特点,介绍了电力通信设计应满足的特性和电力通信设计一般采用的通道技术类型。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设计 0、引言 电力通信网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核心支撑系统。它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合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电力通信网是由光纤、微波及卫星电路构成主干线,各支路充分利用电力线载波、特种光缆等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并采用明线、电缆、无线等多种通信手段及程控交换机、调度总机等设备组成的多用户、多功能的综合通信网。 1、目前电力通信网的特点 (1)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电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是电力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电力生产的不容间断性和运行状态变化的突然性,要求电力通信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2)传输信息量少、种类复杂、实时性强。电力系统通信所传输的信息有话音信号、远动信号、继电保护信号、电力负荷监测信息、计算机信息及其他数字信息、图像信息等,信息量虽少,但一般都要求很强的实时性。目前一座110kV 普通变电站,正常情况下只需要1到2路600-1200Bd的远动信号,以及1到2路调度电话和行政电话。 (3)具有很大的耐“冲击”性。当电力系统发生事故时,在事故发生和波及的发电厂、变电站,通信业务量会骤增。通信的网络结构、传输通道的配置应能承受这种冲击;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各种应急、备用的通信手段应能充分发挥作用。 (4)网络结构复杂。电力系统通信网中有着种类繁多的通信手段和各种不同性质的设备、机型,它们通过不同的接口方式和不同的转接方式,如用户线延伸、中继线传输、电力线载波设备与光纤、微波等设备的转接及其他同类型、不同类型设备的转接等,构成了电力系统复杂的通信网络结构。 (5)通信范围点多且面广。除发电厂、供电局等通信集中的地方外,供电区内所有的变电站、电管所也都是电力通信服务的对象。很多变电站地处偏远,通信设备的维护半径通常达上百公里。 (6)无人值守的机房居多。通信点的分散性、业务量少等特点决定了电力通信各站点不可能都设通信值班。事实上除中心枢纽通信站外,大多数站点都是无

南瑞继保工程手册-103规约精要

一、DL/T667-1999(IEC60870-5-103) 通信规约基本要点 1. 通信接口 1.1 接口标准:RS232、RS485、光纤。 1.2 通信格式:异步,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偶校验位,1位停止位。字符和字节传输由低至高。线路 空闲状态为1,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两桢之间线路空闲间隔至少33位(3个字节) 1.3 通信速率:可变。 1.4 通信方式:主从一对多,Polling方式。 2. 报文格式 870-5-103通信规约有固定帧长报文和可变帧长报文两种报文格式,前者主要用于传送“召唤、命令、确认、应答”等信息,后者主要用于传送“命令”和“数据”等信息。 2.1 固定帧长报文 启动字符 控制域 地址域 代码和 结束字符 注:代码和=控制域+地址域(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 2.2 ————启动字符1(1byte) ————长度(1byte) ————长度(重复)(1byte) ————启动字符2(重复)(1byte) ————控制域(1byte) ————地址域(1byte) ————链路用户数据[(length-2)byte] ————代码和(1byte) ————结束字符(1byte) 注:(1)代码和=控制域+地址域+ ASDU代码和(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 (2)ASDU为“链路用户数据”包,具体格式将在下文介绍 (3)Length=ASDU字节数+2 2.3 控制域 控制域分“主 从”和“从 主”两种情况。 (1)“主 从”报文的控制域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备用PRM FCB FCV 功能码 0 1 1 (A)PRM(启动报文位)表明信息传输方向,PRM=1由主站至子站;PRM=0由子站至主站。 (B)FCB(桢记数位)。FCB = 0 / 1——主站每向从站发送新一轮的“发送/确认”或“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FCB取反。主站为每个从站保存一个FCB的拷贝,若超时未收到应答,则主站重发,重发报文的FCB 保持不变,重发次数最多不超过3次。若重发3次后仍未收到预期应答,则结束本轮传输服务。 (C)FCV (桢记数有效位),FCV= 0表明FCB的变化无效,FCV=1表明FCB的变化有效。发送/无回答服务、广播报文不考虑报文丢失和重复传输,无需改变FCB状态,这些桢FCV常为0

精编通讯规约通信规约

DL/T645-1997 通讯规约通信规约 1 、范围 该通信规约适用于本地系统中多功能表的费率装置与手持单元(HHU )或其它数据终端设备进行点对点的或一主多从的数据交换方式,规定了它们之间的物理连接、通信链路及应用技术规范。 2 、引用标准 GB/T3454-1994 数据通信基本型控制规程 GB/T9387-1995 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DL/T614-1997 多功能电能表 IEC1107-1996 读表、费率和负荷控制的数据交换---直接本地数据交换 IEC1142--1993 读表、费率和负荷控制的数据交换---本地总线数据交换 ITU-TV。24—1993 非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点特性 ITU-TV。28—1993 数据终端设备(DTE )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 )之间的 接口电路定义表 3 、RS-485 标准串行电气接口 本协议采用RS-485 标准串行电气接口,使用点连接成为可能.RS-485 接口的一般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3.1驱动与接收端、耐静电(ESD)±5kV(人体模式)。 3.2共模输入电压:-7V?+12V。 3.3 差模输入电压:大于0.2V 3.4驱动输出电压:在负载阻抗54欧姆时,最大5V,最小1.5V 3.5 三态方式输出 3.6半双工通信方式3.7驱动能力不小于32个同类接口。

3.8在传输速率不大于100kbps条件下,有效传输不小于1200m 3.9总线是无源的,由费率装置或数据终端、提供隔离电源。 4.1字节格式 每字节含8位二进制码,传输时加上一个起始位(0 )、一个偶校验位和一个停止位(1)共11 位。其传输序列如图1。D0是字节的最低有效位,D7是字节的最高有效位。先传低位,后传高位。 起始位8位数据偶校验位停止位 图1 字节传输序列 4.2帧格式 帧是传送信息的基本单元。帧格式如图2所示 图2 帧格式 421帧起始符68H :标识一帧信息的开始,其值为68H=01101000B 422地址域A0 s A5 :

HN-2000系列保护装置103通信规约

HN-2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103通信规约 (版本:V1.00) 在地的内电层上,分割有AGND DGND DGND1,但AGND DGND1是在DGND层内再次分割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再次分割了就应该被定义为AGND DGND1,实际上PROTEL却认为AGND DGND1与DGND重叠了,使用规则检查就能发现这个问题。 在同一层上分割多个区域,分割线是可以重叠的,但区域不要重叠,我同学有过这样的教训。 合肥合能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二○○九年九月

1 范围和目的 本规约基于电力行业标准DL/T 667-1999 (IDT. IEC 60870-5-103)下的通信接口规范,定义了HN-2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通信协议,描述了数据格式、控制序列等。 本规约适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HN-2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与监控系统的数据交换。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约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约的条文。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L/T667 1999:远动设备和系统 - 第5部分:传输规约 - 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Q/GDNR420-2002: 电力系统实时数据网络通信应用层规约。 3 定义和缩写 本规约采用的定义,严格按照DL/T667 1999:远动设备和系统 -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中的定义。 3.1 控制方向 从控制系统到继电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的传输方向。 3.2 监视方向 从继电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到控制系统的传输方向。 3.3 控制系统 作为通信链路的主站,即按照DL/T667 1999定义的主站。 3.4 缩写 A SDU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PPLICATION SERVICE DATA UNIT IED 智能电子装置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 4 DL/T 667-1999(IEC60870-5-103)通信规约简介 详见:远动设备和系统 - 第5部分:传输规约 - 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IDT.IEC60870-5-103:1997标准)。 4.1 物理层 4.1.1接口标准 串行通信方式:EIA RS-485接口。

IEC103规约报文格式

IEC103规约报文格式

IEC103规约格式 1.基本报文格式 1.1固定帧长报文 启动字符 控制域 地址域 代码和 结束字符 注:代码和=控制域+地址域(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 1.2可变帧长报文 注:(1)代码和=控制域+地址域+ ASDU 代码和(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 (2)ASDU 为“链路用户数据”包,具体格式将在下文介绍 (3)Length=ASDU 字节数+2 1.3控制域定义 控制域分“主∧ 从”和“从∧ 主”两种情况。 (1) “主∧ 从”报文的控制域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备用 PRM FCB FCV 功能码 1 每位的具体定义请参考详细103规约。 (2) “从∧ 主”报文的控制域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备用 PRM ACD DFC 功能码 0 0 每位的具体定义请参考详细103规约。 ———— 启动字符1(1byte ) ———— 长度(1byte ) ———— 长度(重复)(1byte ) ———— 启动字符2(重复)(1byte ) ———— 控制域(1byte ) ———— 地址域(1byte ) ———— 链路用户数据[(length-2)byte] ———— 代码和(1byte ) ———— 结束字符(1byte )

1.4地址域 地址域为主站与之通信的从站地址,0-254:设备地址,255:广播地址。 2.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DPU) 控制方向:从控制系统到继电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的传输方向。 监视方向:从继电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到控制系统的传输方向。 2.1控制方向 ●复位帧计数位 ●复位通信单元 ●召唤1级数据 ●召唤2级用户数据 ●请求链路状态 2.2监视方向 ●确认帧:

教你一分钟详细了解电力系统通信(图)

教你一分钟详细了解电力系统通信(图) 电气专业毕业之后便进入电网公司从事电力系统通信工作5年,作者嘱托英大君给新员工朋友们带个话:学习好和工作干好是不同的概念,任何学历,任何经历,在工作面前一律平等。所以我有八个字与大家共勉:踏实干活,抬头看路。 近期“互联网+”概念炒的火热,英大君思来想去,“互联网+”对电网意味着什么?首先是电网的互联网化、或者智能化,电力系统通信在这个过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平时不常被提及的电力系统通信主要做什么、都有哪些设备呢?让我们一起解开它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从电力通信中常用的设备说起,向大家概括性地介绍下电力通信的大致情况,不打算大篇幅讲通信原理,旨在通过此文,让即将从事电力系统通信岗位的新员工,能够从一个系统框架的角度去认识电力通信设备,少走一些弯路。 为什么要有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通信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提供全面的支撑,如调度和站用内线电话,2M及光纤通信等。其主要作用是为保护、自动化等设备提供优质可用的通道,供站与站之间的设备进行通信,并将站内信号上传到局端。 听起来好像很复杂的样子,那么 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电力通信中常见的设备。 首先来认识一下电力通信的最常用设备:配线架。如果用电力系统的概念来解释这个名词,就是通信系统用的母线。依照通信方式的不同,分为音频配线架、数字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英文简称分别为VDF、DDF、ODF。

1配线架 音频配线架(VDF) 如下图所示,此为站内常用的音频配线架。它的作用是连接用64k速度传输的设备。

如上图所示的打满线的第一排端子,通常被称为是设备侧,通向PCM(后文将有介绍)。 如上图所示,第一排下口零散分布的一对一对线,则是通向站内的自动化设备,视通信方式的制定而选择接入对应的端子。用户侧常见设备:自动化所用的调度、集控主备用设备、站内电话、计量电话、调度直通和集控直通电话。 一般情况下,现场工作是将站内所有的用户设备通过一根网线或是多股电缆传送至VDF,并在VDF的一排打满,然后再通过音频线跳接至相应的端口。以前有些老站也是通过端子排挂到综合配线柜上再跳接的办法。具体如何接线,视现场条件和运行方式的规定而调整。 数字配线架(DDF) 虽然是换了种形式,但实质上的作用和VDF类似,也是有设备侧和用户侧,设备侧通常指的是光端机,用户侧则主要是指带着业务的PCM设备,以及少量的调度数据网路由器。

电力系统常用通信规约简介

电力系统常用通信规约简介 1.电力系统通信规约产生的背景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实现电网的升级换代,以欧美为代表的各个国家和组织提出了“智能电网”概念,各国政府部门、电网企业、装备制造商也纷纷响应。智能电网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新的制高点,也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大趋势。 2.研究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的国际主要标准组织与机构 (1)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EC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MB)组织成立了“智能电网国际战略工作组(SG3)”,由该工作组牵头开展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 (2)美国国家标准及技术研究所(NIST),研究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和制定智能电网标准。NIS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标准(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NBS),隶属美国商务部,负责美国全国计量、标准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3)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于2009年发布了“P2030指南”,标志着IEEE正式启动了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 3.IEC对智能电网标准的认识 IEC认为智能电网包括电力系统从发电、输变电到用户的所有领域,要求在电网的各个建设阶段以及在系统的各个组成单元之间以及子系统间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因而标准化工作对于智能电网的成功建设非常关键。 1.应该对必要的接口和产品标准化,并避免对具体应用和商业案例进行标准化,否则将严重阻碍智能电网的创新和发展。应为智能电网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先决条件。 2.描述通用需求,避免对细节标准化 4.IEC相关标准体系工作组织 IEC组织成立了第三战略工作组—智能电网国际战略工作组(IECSG3) 1.对涉及智能电网的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建立智能电网标准体系框架 2.提出原有标准修订、新标准制定、设备和系统互操作的规约和模型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议,逐步提供一套更加完整、一致的支持智能电网需求的全球标准。 5.三项主要任务 1. 系统描述标准体系整体框架:描述电网及电力系统的专业概念和关联模型,相关标准全面综述,定义IEC标准整体框架,是智能电网协调的基础 2. 确定核心标准:选择在智能电网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标准,对这些标准的提升和改进是IEC为智能电网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持的关键,是IEC智能电网标准化路线图中的核心部分。 3. 制定行动路线图,确定优选增补标准:填补近期急需制定的标准,中长期行动路线图,以实现智能电网的远景制定行动路线图。由于智能电网的投资是长期的,有必要为投资者提供一套标准体系,为将来可持续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6.IEC SG3确定的5个核心标准 1.IEC/TR 62357 电力系统控制和相关通信.目标模型、服务设施和协议用参考体系结构; 2.IEC 61850 - 变电站自动化; 3.IEC 61970 - 电力管理系统- 公共信息模型(CIM)和通用接口定义(GID)的定义; 4.IEC 61968 - 配电管理系统- 公共信息模型(CIM)和用户信息系统(CIS)的定义; 5.IEC 62351 - 安全性。

tcp协议之基础知识

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 TCP/IP 协议集确立了Internet 的技术基础。TCP/IP 的发展始于美国DOD (国防部)方案。IAB (Internet 架构委员会)的下属工作组IETF (Internet 工程任务组)研发了其中多数协议。IAB 最初由美国政府发起,如今转变为公开而自治的机构。IAB 协同研究和开发TCP/IP 协议集的底层结构,并引导着Internet 的发展。TCP/IP 协议集记录在请求注解(RFC)文件中,RFC 文件均由IETF 委员会起草、讨论、传阅及核准。所有这些文件都是公开且免费的,且能在IETF 网站上列出的参考文献中找到。 TCP/IP 协议覆盖了OSI 网络结构七层模型中的六层,并支持从交换(第二层)诸如多协议标记交换,到应用程序诸如邮件服务方面的功能。TCP/IP 的核心功能是寻址和路由选择(网络层的IP/IPV6 )以及传输控制(传输层的TCP、UDP)。 IP (网际协议) 在网络通信中,网络组件的寻址对信息的路由选择和传输来说是相当关键的。相同网络中的两台机器间的消息传输有各自的技术协定。LAN 是通过提供6字节的唯一标识符(“MAC”地址)在机器间发送消息的。SNA 网络中的每台机器都有一个逻辑单元及与其相应的网络地址。DECNET、AppleTalk 和Novell IPX 均有一个用来分配编号到各个本地网和工作站的配置。 除了本地或特定提供商的网络地址,IP 为世界范围内的各个网络设备都分配了一个唯一编号,即IP 地址。IPV4 的IP 地址为4字节,按照惯例,将每个字节转化成十进制(0-255)并以点分隔各字节。IPV6 的IP 地址已经增加到16字节。关于IP 和IPV6 协议的详细说明,在相关文件中再另作介绍。 TCP (传输控制协议) 通过序列化应答和必要时重发数据包,TCP 为应用程序提供了可靠的传输流和虚拟连接服务。TCP 主要提供数据流转送,可靠传输,有效流控制,全双工操作和多路传输技术。可查阅TCP 部分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在下面的TCP/IP 协议表格中,我们根据协议功能和其在OSI 七层网络通信参考模型的映射关系将其全部列出。然而,TCP/IP 并不完全遵循OSI 模型,例如:大多数TCP/IP 应用程序是直接在传输层协议TCP 和UDP 上运行,而不涉及其中的表示层和会话层。 ************************************ *********************88 **************************8 TCP/IP协议详解 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07-8-29 23:29 提问者:4252002 - 试用期一级最佳答案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

电力系统网络通信作业答案教学内容

电力系统网络通信作 业答案

一、 1.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由信息发送者(信源)、信息接收者(信宿)和处理、传输信息的各种设备共同组成。 2.通信网的组成:从物理结构或从硬件设施方面去看,它由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及传输链路三大要素组成。终端设备主要包括电话机、PC机、移动终端、手机和各种数字传输终端设备,如PDH端机、SDH光端机等。交换节点包括程控交换机、分组交换机、ATM交换机、移动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网关、交叉连接设备等等。传输链路即为各种传输信道,如电缆信道、光缆信道、微波、卫星信道及其他无线传输信道等。 3.电力系统的主要通信方式:电力线载波通信:是利用高压输电线作为传输通路的载波通信方式,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通信、远动、保护、生产指挥、行政业务通信及各种信息传输。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为载波,以光纤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微波通信:是指利用微波(射频)作载波携带信息,通过无线电波空间进行中继(接力)的通信方式。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从而进行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的通信。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4.名词解释通信系统:从信息源节点(信源)到信息终节点(信宿)之间完成信息传送全过程的机、线设备的总体,包括通信终端设备及连接设备之间的传输线所构成的有机体系。 二、 1.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2.根据是否采用调制,通信系统分为:基带传输系统和频带传输系统。

3.传输多路信号的复用方式有: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波分复用(WDM)、空分复用(SDM)。 5.香农公式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取决于:信号的功率S;信道带宽B;信道信噪比S/N。 6.按照调制信号m(t)对载波信号c(t)不同参数的控制,调制方式分为: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 7.调制的作用:(1)进行频谱搬移.把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所希望的位置上,从而将调制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已调信号.(2)实现信道多路复用,提高信道的频带利用率.(3)通过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改善系统传输的可靠性。 8.比较调制方式中调幅(AM)、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DSB)、单边带调制(SSB)的功率利用率和频带利用率:AM功率利用率低,信号频带较宽,频带利用率不高;DSB节省了载波功率,功率利用率提高了,但它的频带宽度仍是调制信号带宽的2倍,频带利用率不高;SSB的功率利用率和频带利用率都较高。 9.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编码方式分为:波形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增量调制(ΔM);参数编码:线性预测编码LP;混合编码:MPLPC和CELP 10.适合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是AMI和HDB3码,比较其特点:AMI码对应的基带信号是正负极性交替的脉冲序列,而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AMI的功率谱中不含有直流成分,高低频分量少,能量集中在频率为1/2码速处.AMI码的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利用传号极性交替规律观察误码情况;HDB3码保持了AMI码的优点,同时使连“0”个数不超过3个。

电力系统的远动通讯规约IEC 61850

电力系统的远动通讯规约IEC 61850 电气班 摘要:IEC-61850标准是IECTC一57技术委员会在新时代制定出具有开放性和互操作性的新一代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本文在介绍电力系统远动规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电力系统的IEC-61850标准。通过介绍IEC-61850标准的结构体系,同IEC60870-5-103/104规约,进一步突出了IEC-61850标准的优点和特点。最后举了一个IEC-61850标准在变电站应用的例子来说明它的应用。 关键词:IEC-61850标准、IEC60870-5-103/104规约、变电站通信 1、电力系统远动通信规约 通信规约(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题中约定,也称为通信控制规程或传输控制规程。通信规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传送格式,它包括信息收发方式、传送速率、帧结构、帧同步字、位同步方式、干扰措施等;一个是信息传送的具体步骤,它是指将信息分类、分循环周期传送,系统对时数据收集方式和设备状态监视方式。 通行规约按传输模式可以分为循环传输规约(CDT)、问答式传输规约(Polling),按传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面向字符的通信规约和面向比特的通信规约。 (1)循环传输规约(CDT) CDT属于同步通信方式,其以厂站RTU为主动方,以固定速率循环地向调度端上传数据。数据依规定的帧格式连续循环,周而复始地传送。一个循环传送的信息字越多,其传输延时越长,传输内容出错剔除后,在下个循环可得以补传。 CDT采用可变帧长度,多种帧类别按不同循环周期传送,变位遥信优先传送重要遥测量平均循环时间较短,区分循环量、随机和插入量采用不同形式传送信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管理方式己经不能满足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本文在大量收集查阅国内外有关电力系统通信网络资料、深入了解及分析通信原理和通信网络的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管理的建议,并且了解到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及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 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通信原理;重点讨论其中的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协议;并深入分析了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力系统通信网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信息通信网的演进和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和技术。在介绍完通信网的发展后,分析了现在智能配电网的通信网络,其中介绍了未来智能配电网通信方式。最重要的介绍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管理要求,其中分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另外介绍了光网保护与恢复技术,最后分析了西安电力通信光网的优化改进和苏州电力通信网的改进,最后分析只有改进通信网运行方式管理,通过有效的可靠性设计,同时结合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管理,才能满足电力通信网的飞速发展和电力系统对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要求。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

The Manage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System Communication Network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power system communication network management way has been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This paper in a large collection of access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power system communication network materi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aly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electric power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management advice. And in recent years we know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eet the safety of the electricity system, stable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needs and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operating the way to the market dem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very quickly. First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 discussion on the OSI agreement;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ent. On this basis,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and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the new network system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alyzes the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now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which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modes in the future. The most important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e specialize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including analysis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of specialize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in view of the network layer, and equipments are more kind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echnology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power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of basic requirements and solutions. Besides,it introduces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 and finally analyses the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optimization of Xian improvement and Suzhou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improvement, in the final analysis, only improve communication network operation mode of management, through the effective reliability desig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reliability management, can me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power system of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KEYWORDS:electrical power system;communication network;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组成部分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组成部分 摘要电力系统通信是现代化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是电力生产指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电力工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和通信与计算机方面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电力通信网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组成部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资源系统;传输部分;终端部分;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通信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运而生的,是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电网生产运行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和通信与计算机方面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电力通信网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内部资源系统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组成部分中首要的就是网络的根源——内部资源系统,这一部分是维持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的能源。一般来说,该系统包含电源、基础设备、监控平台三个部分,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最基本的是电源。对电源的最基本要求是安全、稳定、高效,只有保证了电源的可靠性,才能保证向通信设备提供持续、不间断的能源,以维护整个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如图1所示)。 图1 1.1 电源 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目前电厂通信电源系统对电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最大程度地保证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发生瞬间电压终端和其他中断故障。各种通讯设备也需要稳定电压,不能超出容许的变化范围。尤其是现在很多通信设备都由计算机进行控制,采用数字电路,对瞬变电压、电压波动等都异常敏感。目前的电厂通信系统对电源提出了以下要求: 1)智能化和自动化。首先是电源应能对电池进行自动管理,自备发电机能自动开启和关闭。对于即将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故障能够实现自动诊断,并发出自动报警; 2)模块化。因为频率在不断提高,引线寄生电感、寄生电容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严重,容易对器件造成各种伤害。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相关的部分非常有必要做成模块,一是把功率器件的模块化,二是把电源单元模块化。模块化既减少了维护更新时间,又缩小了整机的体积,提高了效率;

CSC241C装置CSC2000-103规约点表_V1.22B资料

CSC-241C装置103规约、CSC2000规约要点及信息点表说明 定(2007)067 编制:郑磊 校核:车柠 审定:刘志超 版本号:V1.22B 文件代号:C67997 出版日期:2009.2

目录 一.103通信规约基本要点......................................................................................................... - 1 - 二.CSC2000规约信息点表 .................................................................................................... - 13 -

一.103通信规约基本要点 1.通信接口 1.1 接口标准:RS232、RS485、光纤。 1.2 通信格式:异步,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偶校验位,1位停止位。字符和 字节传输由低至高。线路空闲状态为1,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两桢之间线 路空闲间隔至少33位(3个字节) 1.3 通信速率:可变。 1.4 通信方式:主从一对多,Polling方式。 2.报文格式 870-5-103通信规约有固定帧长报文和可变帧长报文两种报文格式,前者主要用于传送“召唤、命令、确认、应答”等信息,后者主要用于传送“命令”和“数据”等信息。2.1 启动字符 控制域 地址域 代码和 结束字符 256模和) 2. ————启动字符1(1byte) ————长度(1byte) ————长度(重复)(1byte) ————启动字符2(重复)(1byte) ————控制域(1byte) ————地址域(1byte) ————链路用户数据[(length-2)byte] ————代码和(1byte) ————结束字符(1byte) 注:(1)代码和=控制域+地址域+ ASDU代码和(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2)ASDU为“链路用户数据”包,具体格式将在下文介绍 (3)Length=ASDU字节数+2 2.3 控制域 控制域视“主 从”和“从 主”两种传输方向情况不同而有不同。 “主 从”报文的控制域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通信复习考试两用 一、概念 1、通信系统:从信息源节点(信源)到信息终结点(信宿)之间完成信息传送全过程的机、线设备的总体,包括通信终端设备及连接设备之间的传输线所构成的有机体系。 2通信网:由各种通信节点(端节点、交换节点、转接点)及连接各节点的传输链路互相依存的有机结合体,以实现两点及多个规定点间的通信体系。 3电力系统通信网:(先答通信网概念)是国家专用通信网之一,是点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电网运行市场化和电网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4模拟信号:凡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或取无穷多个值的,且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信号。 5数字信号:凡信号参量只能取有限个值并且常常不直接与信息相对应的信号。 6时域分析法:描述信号的基本方法是写出它的数学表达式(一般为时间的函数),绘出函数的图形(称为信号的波形)的方法。 7频域分析法:分析信号在频域的分布,以确定信号的带宽,用合适的信道来传输信息的方法。 8调制:按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去改变载波某些参数的过程。 9抽样:按抽样定理把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一系列时间上离散的抽样值过程。 10、量化:把幅度上仍连续(无穷多个取值)的抽样信号进行幅度离散,即利用预先规定的有限个电平来表示模拟信号抽样值的过程。 11、编码:把量化后的信号电平值变换成二进制码组的过程。 12、复用: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信号合并为一个可以在同一信道上传输的复合信号的方法。 13、多址通信:多个电台或通信站的射频信号在射频信道复用,以实现各站之间各用户的多方通信。 14、光纤通信:以光为载波,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方式。 15、数字微波通信:利用微波(射频)作载波携带数字信息,通过无线电波空间进行中继(接力)的通信方式。 16、自由空间:又称为理想介质空间,即相当于真空状态的理想空间。在此空间充满着均匀、理想的介质。 17、卫星通信:在微波中继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从而进行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的通信。 18、移动通信:指通信的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 19、帧中继:是在OSI第二层上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的一种技术,仅完成OSI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层的功能。 20、MPLS技术:是结合二层交换和三层路由的L2/L3集成数据传输技术,不仅支持网络层的多种协议,还可以兼容第二层上的多种链路层技术。 21、接入网:是有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管理接口进行配置与管理。 22、PLC技术:俗称“电力线上网”是指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和话音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它是将载有信息的高频信号加载到电力线上,用电力线进行数据传输,通过专用的电力线调制解调器将高频信号从电力线上分离出来,传送到终端设备的一种技术。 二、简答题 1、简述通信系统的组成。 通信系统由信息发送者(信源)、信息接收者(信宿)和处理、传输信息的各种设备共同组成。主要包括信息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受信者。其中信源和信宿是用来发送和接收信号的设备;发送设备对信源发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变换为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形式,同时将信号功率放大,从信道发送出来;信道是信息的传输媒体;接收设备除了应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与发信设备的信号加工过程相反的变换以外,还具有强大的干扰抑能力,能有效地去除噪音、抑制干扰,准确的回复原始信号。 2、电力系统通信网的特点?按业务如何分类? 特点:(1)高度的可靠性和实时性(2)用户分散、容量小、网络复杂。 分类:按业务分为电话及传真网、数据通信网、图像通信网、可视电视电话网等。 3电力系统通信技术都包括那些技术? (1)电力线载波通信(2)光纤通信(3)微波通信(4)卫星通信(5)移动通信(6)现代交换方式(7)现代通信网(8)接入网。 4、数字通信具有哪些优点? (1)抗干扰能力强,数字信号可以再生从而消除噪声累积(2)便于进行各种数字信号处理(3)便于实现集成化(4)便于加密处理(5)便于综合传递各种信息,实现综合业务数字网。

信息与通信专业基础知识

一、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主要研究方向 1.数字电视图像通信 2.光纤通信 3.计算机通信及网络安全 4.无线通信 5.统计信号处理 6.生物信息技术 7.多媒体技术 8.智能信息处理 二、计算机通信简介: 计算机通信是一种以数据通信形式出现,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情报检索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计算机通信按照传输连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两种。 直接式是指将两部计算机直接相联进行通信,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多点通播。间接式是指通信双方必须通过交换网络进行传输。 按照通信覆盖地域的广度,计算机通信通常分为局域式、城域式和广域式三类。

局域式是指在一局部的地域范围内(例如一个机关、学校、军营等)建立计算机通信。局域计算机通信覆盖地区的直径在 数公里以内。 城域式是指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建立的计算机通信。城域 计算机通信覆盖地区的直径在十公里到数十公里。 广域式是指在一个广泛的地域范围内所建立的计算机通信。通信范围可以超越城市和国家,以至于全球。广域计算机通信 覆盖地区的直径一般在数十公里到数干公里乃至上万公里。 在通常情况下,计算机通信都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成计算机通信网进行的,这样可共享网络资源,充分发挥 计算机系统的效能。 三、各种无线通信传输方式简介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要实现全球对无人驾驶智能车的监控,无线 通信自然不能少。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无线通信 技术有:红外线、蓝牙、UWB、以及我们早期使用的Zigbee、无线数传电台、WIFI、GPRS、3G等等。下面针对这些技术做 一些简单的介绍。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 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要实现全球对无人驾驶智能 车的监控,无线通信自然不能少。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可以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