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

雅尔塔协定及影响两大军事集团

“冷战”与“两极” 冷战的具体表现“ 铁幕演说”

战后世界美苏争霸杜鲁门主义

新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

殖民体系瓦解与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追求现代化发达国家

亚非拉(四小龙、77国集团、石油危机)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

学生回答: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

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教师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①战后,美国推行怎样的全球战略?(称霸全权,反共反苏)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

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②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

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有哪些表现?

①冷战及冷战的含义见书本第4页。

②“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总结回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第一、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

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B、完成活动题,训练和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同时加强史地知识的联系与运用。让学生认识到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进而明确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标志。

第二、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

第三、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宣告美苏战时同盟破裂,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可开发教材,引进材料以加强对“冷战”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在图1-3至图1-6中,加深学生对冷战的理解(图1—3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图1—6美国侵越战争,遏制共产主义)。

教师过渡解释语:六十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终为美苏争霸所取代。

4、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美苏争霸:①双方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②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 思考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但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教师可补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苏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苏联进攻阿富汗、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5、完成书本第7页活动内容。(略)

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教学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美、荷等殖民主义者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

但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同时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后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

新课教学:

1、教师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指出亚洲哪些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独立。在此基础上提问:①亚洲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哪三个;②“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1947年8月语)。这是印度什么时刻?(独立)印度独立有何意义?(印度是欧洲殖民者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的冲击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2、教师呈现《非洲大陆的独立进程》,首先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

接着教师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到:

第一、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分为几个阶段(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强调: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第二、非洲年是指哪一年?共有多少个国家独立?(此问题可在课前让学生查资料并在地图上标注)

第三、完成书本第9页活动题。

○ 历史上,非洲曾遭受过英、法、德、意等国的殖民统治。

○ 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

3、关于亚非会议的教学

教师首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会议内容,有条件的话可播放纪录片《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片段,然后教师提问:

○ 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在其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①亚非会议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它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②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赢得了与会国代表团的赞成,保证了这次会议的成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在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①略。②“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教师总结: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与独立,宣告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此基础上召开的亚非会议,则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均是战后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兴起的标志。与此同时,各国都在谋求现代化,但教师应把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追求国际经济新秩序、追求现代化。

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追求,建议教师不必过多展开,可作如下简介:

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以后,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增长速度较快。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革命是关键原因。

(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

①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突出事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其现代化的原因,即从60年代起,这些国家和地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②关于“七十七国集团”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讲清三点。

第一、“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国际交换中出口不断下降,债台高筑,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大量逆差,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了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在反对超级大国以及帝国主义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斗争中,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1963年当第十八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大会时,75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1964年在首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再次共同发表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该组织的诞生。后又有不少发展中国家陆续加入,目前成员已增至120多个,但七十七国集团一名则一直被沿用下来。

第二、“七十七国集团”组织的目标。七十七国集团以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

第三、“七十七国集团”的作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斗争中由分散走向联合。1974年,这个集团推动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中国不是该集团成员国,但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③关于中东“石油危机”的教学建议

教师适当补充或提供一些图片资料,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

○ “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

○ 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接着教师完成书本第10页活动题。

第二课 1、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利历程及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抗美援朝

3.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结构分析

肃清反革命

巩固

西藏

土地

三大

进入

一五

“大

失误

文化

原子

弹、

成长的骄傲:“两

弹一星”精神永驻

研制

精神

7

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

教学导入:

教师在课前收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图(内含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图片)并制成幻灯,在上课导入新课时播放,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事件?(抗美援朝)这又是谁?(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

新课教学:

1.对抗美援朝原因的教学建议

教师用幻灯出示材料和反映当时亚洲形势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并引起学生对中国赴朝作战原因的思考。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

材料二、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注:此材料和书本第12页开头内容相同)

○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怎样的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请联系材料说出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教师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呈现观点,师生互动完成。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②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③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如果让美军占

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的气焰势必更嚣张。)

2、对抗美援朝经过和结果的教学

教师呈现抗美援朝经过的大事年表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0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第一、二次战役,收复平壤,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

1950年1月至4月,志愿军又发动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由李奇微接任。

1950年4月至6月,志愿军又取得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

1952年4月,李奇微下台,克拉克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在此之前双方谈谈打打。

1952年10月10日发动了上甘岭战役。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

○教师出示大事年表后应让学生结合书本地图,明确前三次战役的大致位置,并说一说这一、二次战役和第三次战役的意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上甘岭战役的了解情况,并说出其意义。(意义: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正在板门店举行的停战谈判。)

○学生讨论: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胜利的主要原因。)

○完成书本13页活动题(具体内容略)

3、巩固新生政权的其它举措:肃清国民党残余、和平解放西藏、土地改革。

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拔)

教师提问: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即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新课教学:

1、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简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按书本回答,让学生先有个总体概念。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逐步采取的形式怎样?

引导学生: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在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学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方法:说服、示范、国家援助;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学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而不是通过没收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教师分析:为了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教师在同学生学习“三大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部分内容时,只要简略地讲清,让学生领略三大改造的含义、方针、步骤即可。

三大改造的教学也可列表教学

项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赎买

原则自愿互利

方法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

芽性质)

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

质)

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

性质)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4、教师收集图片,让学生从中感悟并说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被改造分子参加祖国建设的巨大热情。

5、教师收集图片或制成课件,让学生归纳出“一五”计划的成就。

第三课时失误与挫折

教学导入:

教师回顾一五计划成就并补充中共八大内容: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了我国的主要矛盾、今后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富有创造性。按常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在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高歌猛进,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作业,从长辈或从书本上等种途径去了解中国在1958——1976年10月间发生的失误与挫折各有哪些?

新课教学:

1、关于“大跃进”的教学。

材料一: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材料二: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从农村开始,农民在田间垒起了小土炉,就炼起钢来了。经验很快传开,顿时,田野间的小土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农民兄弟能够做到的,城里工人老大哥就更没有问题了。结果练出的钢可想而知。

从材料中得出:大跃进有何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用土办法炼钢)。有何危害性?(“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破坏了自然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2、关于“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学。

教师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么一回事?有何特点?有何危害?(教师可让学生查资料、讨论)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大跃进”运动的高潮中,在我国部分农村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全国范围的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全国平均28.5个合作社合并成为一个公社,平均3个多乡合为一个公社,有的则是一个县一个公社。在人民公社内部,从生产资料所有、分配制度、交换关系乃至社员的生活资料都强调一个“公”字,不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拨、义务劳动,以及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一度盛行吃白饭,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做法,完全违反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其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妨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3、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教学。

教师补充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教师提问:文化大革命起讫时间?(1966—1976)粉碎了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师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文革”材料,并在课堂上呈现,接着教师可结合书本19页的内容,让学生回答:

○结合教材,说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有哪些做法。(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

○以上这些做法产生怎样的危害?(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民主被践踏,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结合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求,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第四课时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教学导入:

1、关于时代楷模的教学。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有重点(书本上的英雄人物)和有兴趣(书本外的英雄人物)地收集。课堂上让学生讲述并总结他们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

○从英雄人物身上概括出他们的优秀品质。

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周恩来语)。具体而言,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坚定的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焦裕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具体而言,焦裕禄同志团结带领兰考人民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不仅找到了改变贫穷面貌的根本途径,而且为兰考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进喜:“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

李四光:热爱祖国、创新求实和服务社会、献身地质,艰苦奋斗的精神。

邓稼先:“两弹一星”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2、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教学。

○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

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阐述“两弹一星”对当时中国的意义,对今天的中国又有何现实意义?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4.回忆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三)结构分析

从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然而限于篇幅,教材仅选取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必需的内容。具体而言,教材从经济建设、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课文开篇点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发展

经济、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主要围绕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而展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邓小平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为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两岸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虽然台湾及外国反华势力不断进行分裂活动,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分子分裂中国的图谋绝不会得逞。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本课虽主要概述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但为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集中呈现。在“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为本目重点。

以上三个方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又共同构成了这一主题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概括并全面把握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突出成就。 (四)课本知识结构

改革

开放

改革

首先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含义

“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与澳门“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独立自主坚持三条外交原则,揭开中国外交的新篇章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事业的发展:与苏联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不结盟战略――APEC会

(五)过程与方法

(六)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

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情景导入1.深圳和浦东改革开放前

的面貌的图片,准备两地

的地图。通过展示这些对

比鲜明的图片,引起学生

的好奇.

设疑:深圳与浦东等经济特区

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2.展示各类旧票证,引导学

生认识到这些票证的历

史。

设疑:这些票证消失的原因

引导学生进入“改革开放的年

代”主题

学生展开讨论

(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决策

的正确性。)的主题:改革

开放的年代

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回答

运用图片导

入,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

通过对旧票

证的认识,使

学生既了解

历史又激发

探究的兴趣

主动探究析疑1.展示图片《邓小平在十一

届三中全会》

设疑:图中的人物是在党内的

地位?一名话概括他

在改革开放中的作

用?

图反映的哪次会议的

情景?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这次会议开创了怎样

一个新时期

联系: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的

一个伟大转折,列举中

国近代史上的两个转

2.展示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

干的“契约”

教师指出这“契约”产生的背

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做法的积

极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

学生回忆八年级内容

鸦片战争与抗日战争

学生讨论小岗村做法的意义

(大获丰收,产量比上年增

长六倍多。从农业合作化以

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缴了

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

改善)

学生讨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意义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

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

题)

运用这一历

史图片入手,

使学生很快

把注意转移

到课本

“契约”的展

示要使学生

认识到当时

小岗村村民

这种做法时

代背景。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 一、从猿到人 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 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 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 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 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 (已有二三百万年) 旧石器、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气候有什么特点? 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

八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docx

八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徐琦环 一、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 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大部分女生能主动学习,但记忆和学习方法仍有待改善。男生是班级的 薄弱环节,其中大部分男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需要加以改善。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 差,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 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 十分钟,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三十八分种。我打算将课堂内的三十八分种分成三份:前五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几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 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 ,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 ,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热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 进行整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常规教学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 改作业等常规教学任务。 四、教学进度 具体安排如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

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www.)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本期我继续担任实验班的历史教学,实验班整体水平不错,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待提高。同时我接任了32班的历史教学,该班成绩较好,但不及格的现象还存在。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

历史与社会教案

大洲与大洋 景宁中学杨雷英 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陆地和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世界自然及人文地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就接触了课本中所涉及到的部分地理概念和地理知识,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所以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迁移运用能力将成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同时依据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的学情。在学习目标上作如下的设置: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能正确描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材料中寻找有用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和画地理简图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理解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的观念。 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难点:分析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通过填图、画图、读图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摄取能力,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提升学生对初一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2.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充教学容量,便利又直观的呈现多种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采用实物投影、板画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实现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四、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课标与教学目标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课前准备 分发一份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熟知并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逻辑结构 ◆新课学习 一张地图看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和名称、洲界、轮廓) 一支妙笔描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一条航线走世界(海峡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一句言语悟世界(树立保护地球、善待地球的意识)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呈现自转的地球模型,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色彩上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设问:从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整个地球表面大致由哪两部分组构成?蓝色代表什么?然后承接说“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人们将陆地和海洋来划分七大洲和四大洋,今天我们将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以及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来进一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4-3-6社会生活与文化

社会生活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宋代(元代)的总体印象。”展示课题,直观浏览宋元生活场景图片;阅读教材P111,了解宋元社会生活概况,并概括出教材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阶层2、日常生活3、节日活动4、都市娱乐。) (二)宋元社会生活。讨论探究案例: (三)故事A :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庆祝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四个女婿以桌上酒菜为题,劝说老员外去自己家里住。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二女婿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请从四位女婿的话中,分析他们分别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哪一类。老员外会喜欢哪一个女婿,为什么呢? 故事B :老员外喜欢大女婿,二女婿不服气,说:“爹,吃完饭,先接你老到俺们城外赵家庄住几天,你老看俺乡村好,你老就住,你老看俺乡村不好,你老就走,咋样?”日月穿梭,光阴如箭,转眼到了年底:老员外和众人要向二女婿告辞,回家过年,二女婿死活不答应,非要大伙在赵家庄过年。大年初一早上,老员外和众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门外到处在放炮,二女婿正站在门口帖对联,边大声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边向爹拜年。故事反映了农村哪些风俗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2020年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 第二单元:文明 __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教学设计(二课时)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3、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 __,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教学难点: 1、.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 __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提前准备好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性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等图片或影视剪辑片。提问学生:你们是否了解这些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由此导入主题。“人类早期的文明,通常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这些雨水充沛的巨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些河流所灌溉的地区,人类最先建立了早期国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些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踪迹吧。”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师: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1)埃及位于哪个洲?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2、古代埃及的发展师: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3、概括

观点师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自然条件农业发达村落城市兴 起人口增加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早期国家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 样的认识?二、新月沃土师:观察《新月沃地》思考:(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3)早期居民有哪些?(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三、印度河和恒河的哺 育师:观察图2—4古代印度分析:(1)印度半岛的地势是如何的?(2)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 家产生的影响源自于哪些因素?四、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师:黄河与长江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师:观察图2—5思考:氏族遗址分布有何特点?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了解远古生产生活。当回考古学家: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认为人类文明在起源地上有何共同特点?请分析你的观点?突出:自然 环境早期人类的活动完成自我测评:书上第1 、2 题第二课早 期国家的形成(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 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利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 雅尔塔协定及影响两大军事集团 “冷战”与“两极” 冷战的具体表现“ 铁幕演说” 战后世界美苏争霸杜鲁门主义 新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 殖民体系瓦解与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追求现代化发达国家 亚非拉(四小龙、77国集团、石油危机)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 学生回答: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 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教师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①战后,美国推行怎样的全球战略?(称霸全权,反共反苏)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 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②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 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有哪些表现? ①冷战及冷战的含义见书本第4页。 ②“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总结回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第一、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 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课程标准: 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方法与过程: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产与生活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 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难点:分析和理解劳动在从古猿人进心程中的巨大作用。 课时:2 教学过程: 1、导入:山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姻挎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 欲。 2、“站立起来的祖先”: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 到树F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观察图1—1,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类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结合图1—2,小组讨论:宜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 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劳动不是唯一的作用 观察图1—4提问:图上的尖状器是什么?什么用? 打制石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观察图1-5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O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 指出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资料显示元谋人(170万年前) 3、北京人的足迹:阅读课文和材料(也可以放映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比较归纳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比较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小组讨论:O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何哪些好处? 。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象猿脸? 比较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提问: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 课堂小结: 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 作业布置 1、自我测评 2、练习册第一课 教学后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 雅尔塔协定及影响两大军事集团 “冷战”与“两极”冷战的具体表现“铁幕演说” 战后世界美苏争霸杜鲁门主义 新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 殖民体系瓦解与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追求现代化发达国家 亚非拉(四小龙、 77国集

团、石油 危机)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 学生回答: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教师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①战后,美国推行怎样的全球战略?(称霸全权,反共反苏)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②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有哪些表现? ①冷战及冷战的含义见书本第4页。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1:战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师让学生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 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终于在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史料解读: 材料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驾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材料二: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

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3.提出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议一议,朝鲜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国内人民的踊跃参军,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正确指挥,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抗美援朝是正义性反侵略战争。 4.请学生说说:胜利的结局对新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家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2:土地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课改”的精神,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围绕区发展中心的工作要点和学校的工作总目标,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班级及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仍担任七年级(1)、(2)两个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课任老师。这两个班级的成绩在整个年级段中属于中等,去年期末成绩分别位列全年级段第3和第4名。其中2班成绩相对较好,班课堂纪律也比较有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较1班都要优秀,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自我的要求不高,课后的知识落实大多没有做。1班的课堂较为散漫,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较多。初一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地理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三、教材总体(章节)分析 本册教科书总共为四个单元,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概述中国地理的总体特征,说明各地在自然环境和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并表达区域联系的意义及优势无补、相互合作的道理。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第五单元的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特征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来展现我国不同区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围绕生活的变化,继续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生活的世界。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追溯我们的文明生活是如何而来的,探讨“历史中的生活”。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我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全教案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第三课《告别野蛮》(3课时) 第二课时《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古老的科学探索》 共第10 课时 授课时间:9 月26 日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青铜铸造等方面的学习,认识这些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2)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领会任何重大工程、科学发明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形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工程建设艰辛历程,认识任何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树立孜孜 以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 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与现实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教具准备: 地图册、图片等。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板书:第三课《告别野蛮》。 二、新课教学: (二)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阅读:课本第37页文字及图2-27。 归纳:金字塔——法老的坟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的狮身人面像。 阅读:图2-28及左边文字。 提问:为什么要雕成狮身人面像?

阅读:图2-29及左边文字。 归纳:巴比伦——“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阅读:图2-30。 归纳:中国——青铜文化,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显示统治者的权威,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世界上最大青铜器; 四羊方尊——青铜器中的精品。 (“鼎”的象征——权力与地位)(与鼎有关的成语) (三)古老的科学探索: 将内容按国家分类——埃及、巴比伦、印度。 1、埃及: (1)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 阅读:课本第40页课文。 归纳:它的创立与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有关。每年6月17日或18日早晨,尼罗河水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埃及人把一年分成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这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后来传入欧洲,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提问:马克思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归纳:埃及的天文学成就中最有影响的是太阳历;太阳历的创立是古埃及农业生产的需要; 尼罗河与天狼星的规律性变化为太阳历创立提供了客观依据;太阳历的创立源于古埃及劳动人民的细致观察, (2)医药: 阅读:图2-33。 提问:埃及人为什么要将尸体制成木乃伊? 归纳: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人死后还要在冥世中生活,因此要保住肉体,让灵魂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 提问:古埃及的木乃伊是怎样制成的? 阅读:“阅读卡”——《木乃伊》。 归纳:教参83页。 提问: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反映了古埃及人民在医学方面的哪些成就?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 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 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 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 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 人类生活共同体。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 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 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 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 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 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 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 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 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 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 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 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 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 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