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唐宋-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古代文学唐宋-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古代文学唐宋-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唐宋部分)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唐宋部分)China Ancient literature (Tang and Song Dynasty)

课程编号:0111009

课程学时:102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建议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三卷唐代、宋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唐宋部分)是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任务:唐宋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从唐代到宋代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唐代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内容:

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三、唐诗的发展进程

课程的重点、难点:

唐诗的繁荣和分期。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唐代文学繁荣的状况和唐诗繁荣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对唐诗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思考题:

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2.唐诗繁荣的原因。

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为什么?

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

第二章初唐诗歌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一、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二、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三、王勃作品选讲:《送少府之任蜀川》

⑴诗中乐观豪迈的送别情调;⑵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二、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三、陈子昂作品选讲:《登幽州台歌》

⑴写作背景;⑵感情特点;⑶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第三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二、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歌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三、张若虚作品选讲:《春江花月夜》

⑴层次内容;⑵感情特点;⑶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⑷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⑸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

课程的重点、难点:

初唐诗风的演进与“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的诗歌创作对唐诗发展的影响;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对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处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抒情特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创造的诗境。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初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

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

5.为什么《登幽州台歌》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6.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中的感伤情绪?

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一、孟浩然的生平与创作

二、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三、孟浩然诗歌选讲:《过故人庄》

⑴淡而有味;⑵浑厚。

四、王维的生平与创作

五、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六、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七、王维诗歌选讲

1.《山居秋暝》: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写景特色

2.《鸟鸣涧》:境界及禅意

3.《终南山》:以画法入诗

4.《送元二使安西》:⑴描写的一种最普遍而又最富有时代特征的离别;⑵选择最能触动和表现离情的环境与细节;⑶声调舒缓轻柔。

第二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一、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二、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三、高适诗歌选讲:《燕歌行》

⑴写作背景;⑵思想意义;⑶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⑷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边塞诗的创作

五、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

六、岑参诗歌选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⑴诗中的奇情壮彩;⑵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⑶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树开”、“风掣红旗冻不翻”;⑷语言及音韵特点。

七、王昌龄的边塞诗

八、王昌龄作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九、王昌龄作品

1.《出塞》:⑴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⑵理解《出塞》言少意多、内蕴丰富的特点。

2.《闺怨》:⑴如何表现思妇感情的变化过程;⑵第三句的作用。

十、王之涣的诗歌创作

十一、王之涣诗歌选讲:《凉州词》

⑴首句异文辨析;⑵末句主旨辨析。

课程的重点、难点:

盛唐两个重要诗人群体及其各自的成就;王维山水诗以画法入诗的特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抒情特点;孟浩然诗淡而有味的特点;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性与环境描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咏雪与送行的关系的处理。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盛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对其中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体会孟浩然《过故人庄》淡而有味的特点。

2.名词解释:《辋川集》

3.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4.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5.如何理解王维《终南山》“诗中有画”的特点?

6.王维《鸟鸣涧》以动写静的手法及效果。

7.与其他送别诗相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8.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

9.高适边塞诗的思想性。

10.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

11.高、岑边塞诗异同。

12.高适《燕歌行》诗序中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诗中内容与此事关系如何?

1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

14.如何理解王昌龄《出塞》后两句议论的意义?

第四章李白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一、李白的生平

二、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一、李白的乐府诗歌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二、行云流水式的抒情方式

三、李白歌行的价值

四、李白乐府与歌行选讲

1.《蜀道难》:⑴关于主题的各种说法;⑵层次内容;⑶喷发式的抒情方式;⑷反复咏叹的形式及作用;⑸想象、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手法;⑹语言特点。

2.《将进酒》:⑴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⑵纵横跌宕的结构;⑶雄奇狂放的风格;⑷夸张手法。

3.《梦游天姥吟留别》:⑴关于主题的不同看法;⑵真与幻的和谐统一。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借饯别以抒发其深广的忧愤;⑵感情的复杂多变;

⑶直起直落的抒情方式。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四、李白绝句选讲

1.《早发白帝城》:⑴诗人的立足点;⑵兼传诗人和瀑布之神;⑶极度夸张与高度自然的统一。

2.《望庐山瀑布水》:⑴意兴飞扬与极轻松而又极富情致的语言;⑵衬托手法。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二、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

三、李白诗歌的多样化风格

四、李白诗歌的结构特点

五、李白诗歌的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课程的重点、难点:

李白乐府歌行、绝句的创作成就与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蜀道难》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将进酒》的抒情风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抒情方式;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李白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在盛唐诗坛和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掌握,对其部分名篇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

思考题:

1.略述李白一生主要经历。

2.李白乐府诗歌的创新。

3.李白绝句的特点。

4.李白乐府歌行与绝句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5.李白绝句与王昌龄绝句的异同。

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难》中重复三次,有何作用?

7.比较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与李白《行路难》的异同。

8.如何评价李白《将进酒》纵酒行乐的消极思想?

9.结合《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论述李白乐府诗的创造性。

10.如何理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复杂多变的感情?

11.阅读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分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的主观性。

1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王昌龄、李白七言绝句的异同。

第五章杜甫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一、杜甫坎坷的一生

二、社会动乱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三、杜诗的诗史性质

四、杜诗的叙事技巧

五、杜甫诗歌选讲

1.《兵车行》:⑴写作背景;⑵记事与记言结合;⑶语言特点。

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⑴写作背景;⑵层次内容;⑶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⑷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篇之中,三致意焉;⑸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⑹分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

3.《新安吏》:⑴爱国与爱民的矛盾;⑵语言艺术。

4.《石壕吏》:⑴剪裁的艺术;⑵寓深厚的同情于客观的叙述之中。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一、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二、以律诗写时事

三、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四、杜甫律诗选讲

1.《春望》:⑴诗人的自我形象对深化主题的作用;⑵反衬和加倍的手法;⑶情景与时事交融。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⑴“生平第一快诗”;⑵奔迸与递进相结合的表情法;⑶对仗和虚字的运用。

3.《登高》:⑴拔山扛鼎式的悲歌;⑵格律精严而又浑灏流转;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丰富内涵。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一、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二、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一、杜诗之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二、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课程的重点、难点:

杜甫的新乐府创作;杜诗的诗史性;杜甫的律诗;杜诗集大成的历史地位;《兵车行》记事与记言结合的特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新安吏》《石壕吏》与“三吏”、“三别”。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杜甫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在盛唐诗坛和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对其部分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略述杜甫的生平经历。

2.杜诗诗史性质的表现。

3.杜诗的叙事技巧有哪些?

4.杜甫律诗的开拓创新。

5.如何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

6.《兵车行》记事与记言相结合,有什么作用?

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诗史性质与沉郁顿挫的风格。

8.《新安吏》诗中对话的意义。

9.如何体会《石壕吏》中杜甫爱国与忧民之间的矛盾心情。

10.如何分析《春望》情景交融的手法?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怎样表现杜甫欣喜若狂的心情?

12.分析《登高》的格律特点。

第六章中唐诗歌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元白诗派的形成

二、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主张

三、讽谕诗的得与失

四、感伤诗、闲适诗的创作

五、白居易诗歌选讲

1.《轻肥》:⑴对比手法;⑵平易与警拔的统一。

2.《长恨歌》:⑴创作背景与层次内容;⑵主题辨析;⑶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加工;⑷完整曲折的情节;⑸传神的人物描写;⑹浓郁的抒情气氛;⑺章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节韩愈与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的形成及其诗歌主张

二、韩愈的生平

三、韩诗的特点

四、韩愈诗歌选讲

1.《山石》:以文为诗的特点。

2.《左迁蓝关示侄孙湘》:⑴不平之鸣与抒情主人公形象;⑵格律严谨而笔势纵横。

第三节李贺的诗歌创作

一、李贺的生平与心态

二、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李贺诗歌选讲

1.《雁门太守行》:⑴用浓艳的色彩渲染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⑵通过气氛渲染形成强烈对比;⑶奇诡新颖而又妥贴真切的风格。

2.《李凭箜篌引》:丰富奇特的想象。

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一、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二、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三、柳诗冷峭简淡的风格

四、刘禹锡诗歌选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精炼警策风格;⑵卓越的酬答技巧。

四、柳宗元作品选讲:《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⑴哀怨忧伤的感情与幽深孤峭的风格;⑵赋中兼有比兴。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唐两大诗派各自的诗风及其成因;韩愈《山石》的散文化特征;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白居易《轻肥》的对比艺术;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特点。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中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对其中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名词解释: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张王乐府。

2.韩愈的诗学主张有哪些?

3.韩诗的特点有哪些?

4.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5.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哪几类?分别有哪些代表作?

6.谈谈韩愈《山石》散文化的表现。

7.李贺《雁门太守行》如何表现我方失败的正义战争?

8.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分析《李凭箜篌引》与它们在音乐描写方面的不同之处。

9.分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白居易原作的联系及超越。

10.以《轻肥》为例,说明白居易讽谕诗的特点。

11.阅读陈鸿《长恨歌传》,比较白居易《长恨歌》与它的不同之处。

12.李杨爱情是具有政治性的历史事件,白居易《长恨歌》是如何把握这一历史题材的?

第七章唐代散文与传奇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与政治改革

二、由此而触风的文体文风改革

三、唐代骈文选讲: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⑴应酬性与文学性的结合;⑵骈文规范的遵守和突破;⑶写景特点。

第二节倡导古文的理论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一、韩、柳的古文理论

二、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韩、柳的开拓

二、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三、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

四、韩愈古文选讲:《张中丞传后序》

⑴创作背景与思想主题;⑵议论与叙事的结合;⑶英雄形象的刻画;⑷气势充沛、饱含感情。

五、柳宗元古文选讲:《小石潭记》

⑴善于体物的特色;⑵感情特点。

第四节唐传奇

一、传奇的含义

二、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三、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四、唐传奇选讲:白行简《李娃传》

⑴层次内容;⑵情节曲折、引人入胜;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⑷描写细致传神;⑸对比手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

唐代散文繁荣的成因与韩柳的古文创作成就;唐代传奇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对骈文规范的遵守与创新;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白行简《李娃传》在情节、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唐代散文与传奇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

定的认识,对其中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传奇。

2.简析韩愈的散文主张。

3.韩愈散文的成就。

4.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的成就。

5.为什么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6.分析“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及其他景物描写方面的技艺。

7.理解《张中丞传后序》的思想意义。

8.以《张中丞传后序》为例,理解韩文多变的特点。

9.以《小石潭记》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景抒情艺术。

10.以《李娃传》为例,分析唐传奇为什么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第八章晚唐五代诗词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杜牧的诗

一、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二、杜牧的诗歌创作

三、杜牧诗歌选讲

1.《赤壁》:⑴借咏史抒发自己的感慨;⑵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化;

2.《山行》:⑴色彩鲜明的画面;⑵“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哲理内涵;⑶凝炼的语言。

第二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一、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二、李商隐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三、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四、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五、李商隐诗歌选讲

1.《锦瑟》:⑴主题的多重理解及自伤身世说;⑵抒情委婉含蓄;⑶朦胧凄艳的意境;

⑷典故、象征等手法综合运用。

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⑴精纯深挚的爱情悲歌;⑵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⑶五六两句“从对面写起”的笔法。

第三节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

一、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二、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三、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四、晚唐五代词选讲

1.温庭筠《菩萨蛮》:⑴感情内容;⑵艺术特征。

2.李煜《虞美人》:⑴强烈悲怆的亡国之痛;⑵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课程的重点、难点:

小李杜的诗歌创作成就;词的兴起与温庭筠的词;李煜词的成就;《赤壁》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化;《山行》的丰富内涵;李商隐《锦瑟》、《无题》的比兴象征;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艺术特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成就。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晚唐诗词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对其中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晚唐怀古咏史诗兴盛的原因。

2.晚唐爱情题材诗歌的时代背景。

3.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4.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5.名词解释:燕乐词《花间集》

6.略述词体的起源。

7.举例说明花间词风。

8.李煜词的贡献。

9.《赤壁》如何将历史艺术化?

10.理解《山行》诗中丰富的内涵。

11.为什么“一篇锦琵解人难”?

12.以《无题》为例,分析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13.以温庭筠《菩萨蛮》为例,分析花间词风。

14.李煜词中的亡国之痛,为什么会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九章宋代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内容:

一、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

课程的重点、难点:

宋代文学发展的原因;宋词、宋诗、宋文的发展过程与成就。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宋代文学对唐代文学的推进有一定的理解,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原因和各体文学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思考题:

1.民族矛盾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2.商业都市对宋词发展的作用。

3.唐宋诗的差异。

4.宋代散文的特点。

5.宋词的成就。

第十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晏、欧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二、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三、晏殊词选讲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⑴情中有思的特点;⑵富贵闲雅的感情和风格。

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⑴情致缠绵而境界开阔高远。⑵情感和意象虚泛而含蕴深广,能引起广泛的联想。

五、欧阳修词选讲

1.《踏莎行》(候馆梅残):⑴以递进层深之笔,加深感情的表达;⑵意境的含蓄与用笔的细腻;

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⑴婉曲幽深的感情;⑵“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多重意蕴。

第二节柳永词的新变

一、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三、铺叙与白描

四、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五、柳永词选讲

1.《雨霖铃》(寒蝉凄切):⑴内容的新变;⑵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手法;⑶铺叙手法;

⑷语言形式。

2.《望海潮》(东南形胜):⑴内容及其意义;⑵铺叙技巧;⑶分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课程的重点、难点:

晏欧对五代词风的因革;柳永词的新变;晏殊《浣溪沙》情中有思的特点;柳永《雨霖铃》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手法;柳永《望海潮》的铺叙技巧。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北宋前期词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

思考题:

1.北宋前期词风与晚唐五代词风的关系。

2.柳永词的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评价柳永词之俗?

4.晏殊《浣溪沙》的感情特点。

5.晏殊《蝶恋花》的境界有何特点?

6.结合具体作品理解欧词的风格特点。

7.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8.结合具体作品理解柳永以赋为词的手法。

第十一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欧阳修的诗文

一、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二、欧阳修散文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三、平易纡徐的文风

四、欧阳修的诗歌

五、欧阳修作品选讲

1.《戏答元珍》:⑴谪居山乡的复杂心情;⑵写景与抒情相结合;⑶跌宕变化的章法。

2.《秋声赋》:⑴借秋声抒发人生感慨;⑵表现秋声形象感人;⑶文赋的形式。

第二节王安石的诗文

一、王安石早期诗风的特点

二、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

三、简洁峻切的散文

四、王安石作品选讲:《明妃曲》

⑴命意新警;⑵层次内容;⑶昭君形象的刻画;⑷以议论来深化主题。

课程的重点、难点: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王安石的诗文;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声的描写;王安石《明妃曲》在命意上的创新。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北宋北宋诗文革新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对欧阳修、王安石的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名词解释:王荆公体。

2.欧阳修的诗文理论。

3.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成就。

4.欧阳修《秋声赋》如何表现秋之声?

5.与宋人同类诗歌相比,王安石《明妃曲》命意新警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二章苏轼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一、儒、道、禅的融合

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

一、自然与雄放

二、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三、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四、叙事、抒情、说明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五、辞赋

六、苏轼古文和辞赋选讲:《前赤壁赋》

⑴创作背景;⑵层次内容;⑶复杂的心情;⑷主客问答的意义;⑸写景、抒情、议论的

统一;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

第三节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乐观旷达的精神

三、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四、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五、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六、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七、苏轼诗歌选讲

1.《游金山寺》:⑴借游金山寺抒发思乡归隐之情;⑵层次内容;⑶写景艺术;⑷丰富的联想。

2.《惠崇春江晚景》:⑴在绘画基础上的诗意联想;⑵分析“春江水暖鸭先知”。

3.《饮湖上初晴后雨》:⑴遗貌取神的手法;⑵分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四节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二、对词境的开拓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五、苏轼词选讲

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⑴感情内容;⑵时而合说、时而分写的手法;⑶白描手法。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⑴望月怀人之情;⑵高远的境界;⑶旷逸的风格。

3.《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⑴比兴艺术与词的形象塑造;⑵旷达中的高洁自许。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⑴以小见大,从生活中发现哲理;⑵诙谐轻松的语言。

5.《念奴娇》(大江东去):⑴借怀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⑵“借宾(周瑜)定主(苏轼)”写法;⑶豪放词的代表作。

课程的重点、难点:

苏轼的生平思想;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的诗文(赋);《惠崇春江晚景》作为题画诗的成就;《饮湖上初晴后雨》遗貌取神的手法;《水调歌头》、《念奴娇》等词所体现的苏词旷达风格;《前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意义;《前赤壁赋》作为文赋的特点。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苏轼的生平与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对他的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人生观。

2.贬谪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3.苏轼的散文成就。

4.苏轼诗歌中的乐观旷达的精神。

5.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6.苏轼对词学发展的创新。

7.苏轼以诗为词的意义。

8.分析《游金山寺》的写景艺术。

9.结合《惠崇春江晚景》谈谈题画诗与所题之画的关系。

10.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遗貌取神手法的意义。

11.苏轼《江城子》词上片一般理解为梦前所思,你赞同吗?为什么?

12.结合苏轼《水调歌头》,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

13.《卜算子》咏物与寄托的巧妙结合。

14.体会《定风波》中乐观旷达的精神。

15.分析《念奴娇》的豪放风格。

16.如何理解《前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

17.结合欧阳修的《秋声赋》与苏轼的《前赤壁赋》,谈谈文赋的特点。

第五章北宋中后期的诗词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三、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四、山谷体的内涵

五、晚年诗返朴归真

六、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七、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

八、黄庭坚诗歌选讲

1.《登快阁》:⑴分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⑵诗中的用典、炼字。

2.《题竹石牧牛》:⑴对画面的再现;⑵诗中的谐趣。

第二节晏几道的词

一、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二、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三、晏几道词选讲:《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⑴忆旧怀人的怅惘;⑵对前人诗句的借用点化;⑶分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⑷结构特点。

第三节秦观的词

一、伤心人的伤心词

二、情韵兼胜

三、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四、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五、秦观词选讲

1.《鹊桥仙》(纤去弄巧):⑴对神话题材的巧妙把握;⑵以议论入词。

2.《踏莎行》(雾失楼台):由凄婉至凄厉的词境。

第四节贺铸的词

一、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

二、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三、贺铸词选讲:《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⑴美人过后的怅惘;⑵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五节周邦彦的词

一、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二、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三、周邦彦词选讲:《六丑·蔷薇谢后作》

⑴借咏物来抒怀的手法;⑵铺叙手法和体物工巧。

课程的重点、难点: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秦观与周邦彦的词;黄庭坚《登快阁》的艺术特色;晏几道《临江仙》对前人诗句的借用点化;秦观《鹊桥仙》对牛女题材的新开拓;贺铸《青玉案》的结句;周邦彦《六丑》的铺叙手法和体物工巧。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北宋中后期的诗词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对其中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江西诗派山谷体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

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其影响。

4.小山词的艺术特征。

5.为什么秦观被公认为最当行本色的词人?

6.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

7.慢词在北宋中后期的发展。

8.北宋婉约词人的风格差异。

9.结合有关诗歌,论述黄庭坚诗歌的特征。

10.分析晏几道《临江仙》词的结构特点。

11.比较同类诗词,看秦观《鹊桥仙》词的新意。

12.分析贺铸《青玉案》结尾几句比喻的新警独到之处。

13.结合周邦彦《六丑》谈谈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

1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清真词体物工巧的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南宋词坛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李清照的词

一、“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二、前后期的创作

三、南渡词坛

四、李清照词选讲

1.《声声慢》(寻寻觅觅):⑴借秋景以渲染愁情;⑵十四个叠字的运用;⑶音韵悲切的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二节辛弃疾的词

一、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二、“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三、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四、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五、辛词的艺术成就

六、辛弃疾词选讲:

1.《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⑴感情内容;⑵结构大开大合,层层转折;⑶豪放而不失蕴藉之致;⑷大量用典。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⑴伤春宫怨中的政治内涵;⑵比兴手法;⑶柔中有刚的风格。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⑴创作背景;⑵怀古与伤今的结合;⑶大量用典的意义;⑷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

4.《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⑵对比手法。

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⑴豪壮的风格;⑵结构特点。

第三节姜夔的词

一、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二、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三、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四、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五、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六、姜夔词选讲:《扬州慢》(淮左名都)

⑴黍离之悲,今昔之感;⑵借景抒情;⑶对比手法;⑷大量化用前人词句。

课程的重点、难点:

李清照与南渡词坛;辛弃疾与辛派词人;姜夔与南宋婉约词的新变;李清照《声声慢》的叠词艺术;辛弃疾《水龙吟》豪放而不失蕴藉之致的特色;辛弃疾《摸鱼儿》的比兴寄托;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姜夔《扬州慢》的用典与对比。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南渡以后的宋词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掌握,对辛弃疾、姜夔、李清照的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

思考题:

1.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内涵。

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3.辛弃疾的英雄气质及对词作的影响。

4.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5.辛词的艺术成就。

6.姜夔词的艺术特征。

7.清人谭献说辛弃疾《水龙吟》词有“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请谈谈对此的理

8.分析辛弃疾《摸鱼儿》词的比兴象征手法。

9.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请结合苏、辛的代表作,谈谈对此的理解。

10.分析姜夔《扬州慢》词的主要艺术手法。

第七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一、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二、入蜀前后的变化

三、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四、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一、抗敌复国主题

二、隐逸情趣

三、爱情诗

四、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五、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六、陆游诗歌选讲

1.《关山月》:⑴爱国感情;⑵层次章法;⑶艺术手法。

2.《书愤》:⑴思想感情;⑵对比手法;⑶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游山西村》:⑴思想感情;⑵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4.《示儿》:⑴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⑵永远的遗恨。

第三节杨万里和范成大

一、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二、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三、杨万里诗歌选讲:《闲居初夏午睡起》

⑴闲适之情;⑵体现诚斋体的特色。

四、范成大诗歌选讲:《四时田园杂兴》

⑴“采菱辛苦废犁锄”所表现的农家苦;⑵“新筑场泥似镜平”所表现的农家乐;⑶语言轻快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课程的重点、难点:

陆游的生平与创作;诚斋体;陆游《关山月》的层次章法;《书愤》的对比手法;《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赏析;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体现的诚斋体特色。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理解,对陆游等中兴诗人的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

1.名词解释:诚斋体《四时田园杂兴》。

2.陆游诗风的演变过程。

3.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

4.陆游七言古诗的艺术特征。

5.诚斋体的艺术个性。

6.范成大使金组诗的独特价值。

7.范成大在田园诗上的地位。

8.分析陆游《关山月》的层次章法。

9.陆游《游山西村》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有何异同?

10.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陆游的爱国情怀。

11.举例说明诚斋体的特点。

12.结合作品论述范成大对田园诗的贡献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成绩评定方法为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三卷唐代、宋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参考书目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林庚《唐诗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选《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选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六、大纲说明

1.本课程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一起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系列,共同承担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了解文学史知识、掌握文学创作规律的教学任务。

2.本课程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写文学评论小论文,锻炼分析写作能力。

3.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配合,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思考。即课前根据教师要求尽量读完教师准备精讲的作品,以提高作品分析鉴赏的效果;课后根据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复习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

4.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流变的认识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对于准备考研的部分同学,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将能力转换为知识,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

七、制定人:鲁华峰审定人:俞晓红批准人:钱奇佳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 活所作的形象的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 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 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 的重要土壤。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 是诸侯国地方乐歌曲调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 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朝廷正音,即王城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共31篇;小雅多为下层 官吏的怨刺之作,共74篇。“颂”是王朝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鲁、 商三颂。内容多褒美,共40篇。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 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 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客观 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 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成为中国古 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 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 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独特艺术手法。是指文章的反复咏叹,是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不是任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奏 有区别的反复,加强抒情浓度,增强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炽 热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 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 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 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 权威地位。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 能避免主观臆断。 香草美人:是出自屈原《离骚》的诗歌象征手法。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大学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史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1,文章四友——指初唐时的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世号“崔李苏杜”。四人以文章齐名,人称“文章四友。”文章四友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探讨了近体诗的格律、声病、对仗等因素,对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四友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 2,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武后、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四位诗人。他们同时以文词齐名,号为“四杰”。主要成就:他们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都市,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律由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别具特色的歌行在他们手中,显得纵横奔放,激越飞扬,笔调灵活。其中以王勃成就最高。四杰的作品在题材、感情及艺术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手中开始形成。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他们活动于盛唐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最为著名,故名。其他代表诗人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他们的诗歌创作,多标举隐逸,啸傲山水,寄情田园;艺术风格都相似,力求清新自然,多写五律和绝句,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其中以王孟的成就最高。 4,盛唐边塞诗派——指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诗人以军旅生活为描写对象,是盛唐边关战争状况的艺术再现。此派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5,西昆体——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几个御用文人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的

内容或咏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或咏男女恋情、或咏事咏物。艺术上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诗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因而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好搬弄典故。“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西昆体诗在宋初诗坛风靡了数十年之久。 6,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四人,他们都出自苏轼门下,故时人以“苏门四学士”相称。其中秦、黄的成就最大。秦观,字少游,以词著名,为婉约正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其词主情致,清丽婉约,情韵兼胜。黄庭坚,字鲁直(人称黄九),以诗称世,开创江西诗派,有《山谷集》;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7,江西诗派——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出现了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开创者黄庭坚及该派的大多数诗人是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该派诗人以学习杜甫相号召,但没有很好地继承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而片面强调杜甫诗句法、用典等方面的艺术技巧,愈来愈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具实力、最具影响的诗派。 8,一祖三宗——元代学者方回《瀛奎律髓》一书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的三个代表。故称一祖三宗。一祖三宗是对江西诗派诗学渊源和代表人物的概括。 9,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语出元人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内云:“自中兴以来,言诗者必称尤、杨、范、陆。”后人遂称此四人为“中兴四大诗人”。)

安徽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4.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二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3.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第三章南戏 1.名词: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第四章元代诗文 1.名词: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1.名词: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第三章明代诗文 1.名词: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 3.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西游记》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神魔小说。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第五章明代短篇小说 1.名词: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 2.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3.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原因何在? 第六章明代戏曲 1.名词:明代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2.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明代三大传奇戏的题材有何特点和意义? 第七章汤显祖与《牡丹亭》 1.名词:沈汤之争,吴江派,临川四梦,临川派。 2.如何评价“沈汤之争”? 3.汤显祖为什么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清代文学绪论 1.清代学术思想的基本走向如何?它对文学思想有何影响?2.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是什么? 3.名词:才子佳人小说。 4.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有何艺术创新? 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有何共同特点?其意义如何? 第一章清代诗词 1.名词:梅村体,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浙西词派,阳羡派,桐城派,桐城三祖。 2.清初诗坛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3.如何理解清词的中兴? 4.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有何区别? 5.桐城派理论主张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清代戏曲 1.名词:苏州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地方戏。 2.清代戏曲创作走向如何? 3.“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什么意思? 第四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有何作用? 2.《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理念有何不同? 第五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吴敬梓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他创作《儒林外史》有何影响? 2.《儒林外史》的文学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六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1.名词:脂评,红学。 2.《红楼梦》的版本系统主要有哪两大类?各自的特征是什么?3.红学有哪些主要流派?你如何评价?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中国文学史唐宋时期复习整理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 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 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大量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以反映民瘼,讽谕时事,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 诗文革新运动:一场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运动。代表人物有欧阳修以及他提携的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他们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甚至使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以诗人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王孟诗派。其中的王维成就最高,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韩孟诗派:中唐的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 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3、正始之音。 《感遇诗》38首所谓“遇而感之”,寄托遥深,主张以唯美的意象,托物“寄”志,抒发情感。“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杨士奇 三、沈宋对唐诗的贡献 沈佺期、宋之问是以五言律诗见长的初唐宫廷诗人。 (一)沈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1、政治的不幸出现了迁谪题材诗歌的高峰; 2、道观佛寺名胜引入诗中; 3、采用近体格律诗的形式描写岭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盛唐山水诗的崛起提供了创作经验; 4、应制诗改变了单纯以人体美、服饰美为题材,投向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的结合, 表现大唐恢弘气象, 如沈佺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 (二)沈宋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 1、沈宋诗歌气势壮大、感情豪迈,善于借景抒情以表现诗歌整体意境美; 2、语言节奏自然、圆融流宕。改变了齐梁词藻华丽、拼凑对偶之风, 讲究清新流畅、精炼含蓄。如应制诗本色自然, 表达真情实感。 (三)五言律诗的定型

安师大文学类考研文学评论与写作

语言文学基础理论与写作 (2011) 一、名词解释(任选八题,每题5分,共40分) 1.假定性与逼真性的统一 2.文学意境 3.话语 4.叙事视角 5.艺术概括6地域风格7.期待视野8.召唤结构 9.阐释循环10.文学传播 11.世界文学 二、论述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刘熙载说“文,心学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举例分析罗曼·英伽登关于作品的层次论。 3.分析文学象征的审美特性。 4.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三、评论写作(不低于800字,5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据此文摘写一篇文学评论。 (2010) 一、解释题(任选8题,每题5分,共40分) 1.文学与文学研究 2.形象的假定性与逼真性 3.文学语言与文学话语 4.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 5.叙事话语6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7.阐释的循环8.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9.地域文学与地域风格 10.“世界文学”标志 二、论述题(任选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试述“诗无达诂”根源。 2、以中国诗史、词史或小说史为例‘谈谈文学体裁演变的动因。 3、结合孔子“兴观群怨”说,谈谈文学功能的多样性。 4、以一部古典戏剧为例,谈谈喜剧的艺术特点。 5、谈谈罗曼·英伽登文学作品审美结构层次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意义。

6.清文论家刘熙载《游艺约言》“文,心学也,心当有余于文,不可使文有余于心。”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三、评论写作(两题中任选一题,600字以内,50分) 1、阅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据此文摘写一篇评论文章。 2、阅读陈敬容的诗《假如你走来》,写一篇评论文章。 假如你走来;在一个微温的夜晚,轻轻地走来,叩我寂寥的门窗; 假如你走来,不说一句话,将你战栗的肩膀,依靠白色的墙。 我将从沉思的坐椅中静静地立起在书页中寻出来一朵萎去的花插在你的衣襟上。我也将给你一个缄默,一个最深的凝望;而当你又踽踽地走去,我将哭泣——是因为幸福,不是悲伤。 (2009) 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40分) 1、文学理论 2、文学主题 3、蒙太奇 4、文学的陌生化 5、创作个性 6、意识的先结构(“前理解”) 7、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8、精英文化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勃兰克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引言》中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 心理学,研究人灵魂,是灵魂的历史。”结合实例阐述之。 2、结合实例,谈谈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3、以一部古典悲剧为例,谈谈悲剧的艺术特点。 4、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包括几个环节?结合实例阐述之。 三、评论写作(两题中任选一题,50分) 1、阅读鲁迅《死火》,写一篇评论文章,600字以内 2、阅读晏几道《临江仙》,写一篇评论文章,600字以内 附录《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唐宋)期末复习知识点

1.唐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初唐:宫廷台阁--关山沙漠 台阁重臣--普通士人 妩媚、刚健--有风骨又明丽 诗歌形式上逐步走向成熟 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盛唐:骨气端翔,兴象玲珑。 山水田园--王、孟、储 边塞诗派--高、岑、王、李 浪漫诗人--李白 中唐:杜甫--深沉强烈 大历诗人--寂寞情思。 韩孟--奇崛、险怪 元白--关注现实,通俗晓畅 晚唐:内敛、细腻 李商隐--深情绵邈,朦胧华美 杜牧--情思俊爽,辞采清丽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初唐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致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骆成就最高。他们诗歌创作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为初唐的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 2.边塞诗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A、从内容上看,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战争生活以及征人、思妇的相思之情; B、从作者人生观看,一般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C、从风格上说,总的倾向是雄奇激越,但个人的风格又不相同; D、从体裁形式看,最喜欢用七言歌行。扩大了诗歌题材,展现了祖国西北大自然的整幅画卷,音节铿锵,决无陈词滥调。

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沈宋;李杜;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一说法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大历十才子包括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韩孟诗派:是唐代贞元、元和时期出现在诗坛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李贺等诗人为代表,提倡诗歌的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主张用夸张的语言,险怪的词语造就奇特的意境。其以丑为美、雄奇怪异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巨大。 新乐府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二章《诗经》 一、名词解释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

导师发的论文

再议《围城》的幽默艺术 汪丽,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钱钟书在《围城》中通过他独特的幽默艺术手法,展现了他文学功底 博大精深及敏锐的语言洞察力。学界对《围城》的语言艺术研究者颇多,成果丰富。从幽默艺术的角度分析《围城》的语言艺术还不够深入。我将分别从含蓄睿智的比喻;漫画式人物描写;意蕴丰富的典故;异彩纷呈的修辞等方面再议《围城》语言幽默艺术的独特与魅力。 关键词:围城;幽默;比喻;漫画;典故;修辞 《围城》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同时也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文中通过对人物方鸿渐、鲍小姐、苏小姐、唐晓芙以及苏柔嘉等人爱情、生活、事业的细微描写,幽默的讽刺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钱钟书发现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病态的思想是极其可怕的,如不及时拯救唤醒国人的思想意识,我们的国人会永远的消沉愚昧下去。于是钱钟书用他独特的幽默艺术,创作了旧中国中上层的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我认为《围城》魅力的重要支柱是它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它的独特的幽默艺术。 本文将从围城的幽默艺术角度,结合前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现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对《围城》的幽默艺术的理解: 一、含蓄睿智的比喻 《围城》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繁多的比喻。据统计,《围城》使用比喻多达700多例。这些比喻在行文中表现的那么贴切自然,仿佛不期而至,让读者手不释卷,难以忘怀。钱钟书的《旧文四篇》中提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所在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愈多余大,则相同之处愈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效果就愈高。?钱钟书对比喻艺术的精深研究,加上敏锐的洞察能力,使他能够在小说中游刃有余的把各种新鲜奇怪的事物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这部小说描写的妙趣横生,使《围城》的语言显得更加机智幽默。 ?《围城》比喻艺术的总特色是:喻材广泛,收古今中外典故于比喻中,书卷气浓;设喻精细巧妙,深藏机锋,尖锐隽永。?①?钱钟书和赵树理的比喻我认为有一点相同,它们都包含很高的幽默艺术。那么其风格上共同特点是:诙谐隽永,活泼风趣,戏谑嘲笑,深刻尖锐。?②例如:王宜庭、黄惠芳著的《略谈〈围城〉的比喻》中将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分为四类,即意象性比喻、官感性比喻、夸张性比喻、哲理性比喻。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 ①言文.《〈围城〉"比喻"幽默艺术谈》《修辞学习》1995.5. ②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1985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诗经: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依据音乐性特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15个不同地域的诗歌,160篇;雅为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小雅,105篇;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些作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 乐府:在历代的含义不同。乐府是一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采集诗歌,是中央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执掌诗歌。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他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词入乐。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唱歌的新诗体。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也指后世作者依据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词、曲也可被称为乐府。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说最初始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其中王桀、刘桢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形成所谓的「建安风骨」,正如钟嵘所言,其作品「干之以风力」,能令「闻之者动心」,各有特色,但时代特征,文风慷慨悲凉 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是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成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分为内、外、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共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多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抒情真挚动人,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时空转换表达心境,写法上注重情景交融、物我转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由梁代刘峻作注。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本书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很有认识的意义,客观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揭露意义。同时,其内容也有一定阶级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