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劳动所得分配问题) 1、怎样分配比较合理?.(两人共同合作劳动,完成份额不同,所得分配问题) 2、小结:如果两位劳动资额相同,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如果完成劳动份额不相同,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就不公平,怎么办?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报酬要完成份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

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劳动所得?(板书:按完成的比3:2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3:2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各应分得多少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19页内容,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导学提纲: 1、例1中“紫色与红色方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例2“按照2:3:5配置混凝土”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3题是把1200千克培养料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四、集中展示 1、例1中“紫色与红色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单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doc

单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篇一:单元教学反思 《AOE》是一年级孩子第一堂拼音课,经过精心设计,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孩子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反思这堂课,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伊始,我就面带微笑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老师就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神奇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黑板上画一座城堡)拼音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拼音娃娃,我们今天要先去认识最最可爱三个孩子。你瞧,他们来啦!(出示AOE卡通形象)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老师用亲切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卡通形象将拼音字母拟人化,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枯燥无味拼音字母距离,把孩子自然而然地领进了拼音王国,激发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热情,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兴趣,调动了孩子积极性,纷纷很有礼貌地和AOE打招呼,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自主发现,享受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我说:“三位朋友特别想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就偷偷地躲到画中去了。小朋友们,快点仔细找找,你发现谁啦?”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马上主动地去观察书上插图。不一会儿,小手如林,个个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发现告诉班里同学呢!这一环节设计,就顺应了孩子需求,诱发了孩子学习动机,孩子通过自己去发现就有一种发自内心成就感,再加上老师激励表扬,从而享受到学习快乐,获得了成功喜悦。 三、互动探究,激发思维 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告诉”。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解精彩程度,而重在适时激起孩子思维,用知识本身力量唤起求知欲望,给孩子施展才能机会,给他们最大自由空间。课中,“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想想?”出乎意料,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很快编出了顺口溜:“眼珠圆圆,OOO”“鸡蛋圆圆,OOO”“阿姨阿姨,AAA”……由此,孩子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到了无限张扬,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发挥。给孩子一个自由天空,相信他们一定回放飞可爱童心,给你一份惊喜。 篇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节课开始,有了拼音教学。这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怎样上拼音课?通过网络,观摩了几节课后,我大胆地做了教学设计,马马虎虎地通过了一节课。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 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 身边。】 2.复习铺垫 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 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 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3:48=1:16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483=16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348=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48(48+3)=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3(48+3)=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 【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改编) 19xx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 (1)出示19xx年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 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 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 学生尝试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新课标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

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 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复习课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自己上复习课或听其他毕业班老师的上复习课,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把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练习,讲解很随意,学生学习也无趣,课堂效率当然不会高。 教过多个毕业班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与不断的学习反思,逐渐感知到复习不再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不再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认知结果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不再把不同层次学生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的过程,而是要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复习,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升的一个过程。 简而言之用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复习课一定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没有按教材安排教学,而是把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比、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的复习单独进行一课时教学,正反比例另设为一课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本节课我设计三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练习,把知识点串成串,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由点→线→网。比如在设计活动2: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及与比进行对比时,从活动一的练习“化简比并求出比值”引入,让学生观察,问发现了什么?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比有几项?比例呢?让学生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式子叫做比例”,“比有两项,而比例有四项(两个内向与两个外向)”。此时,学生既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又把比与比例进行了对比,可谓是一箭多雕。接着又出示:

“填数组比例:已知2、和0.8三个数,请你补一个数组成比例。要求:①先独立完成;②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组成比例的?组成比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要复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还要进行解比例,并且把比与比例的含义、性质都进行了对比,在整个数学活动中,各个知识都串了起来,基本技能得到了提升,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头脑中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把各知识点在头脑中内化成知识网络,不再仅仅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网状的知识结构。其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六年级复习课教学设计重在于数学活动的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把知识点串成串,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运用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提升、发展。 2017. 4. 25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教案

按比例分配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2.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 )内填上适当的数。 3÷4 =( )4=( )40= ( )÷12 =0.75 58=5:( ) 6:7 =( )7=( )7 9( )=( ):16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8可以写成58。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观察下面的比是怎样变化的。 200240=2024=1012=56 ↓ ↓↓↓ 200∶240=20∶24=10∶12=5∶6 独立观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讨论: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后,小组间交流汇报。通过交流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在例2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出示例3:化简下面各比。 ①15∶12②14∶56 ③30∶60∶120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是节概念教学课,是学习正、反比例意义和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教学中,我坚持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反馈。同时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并不是很多,而是最关键的是注重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判断和认识比例中不断的深化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说出判断的方法和自我的理解,而并不是机械式的记忆定义和性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以课本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关于比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写出等式,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然后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以往的学习是直接让学生计算两个内项积和两个外项积,得出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结论,采用灌输的方式。但是我们数学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只求它们的乘积而不算其他运算。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我提出在比例内有一个秘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进而提示学生,秘密就在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接着,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

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有师生交流、同位交流、小组交流。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采用了自主观察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且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课之后,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遗憾: 1、比例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课中教师只创设了一个情境,就总结出了比例的意义,感觉缺乏其它例证的补充,致使概念的建立有些单薄。 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还贫乏。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的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评价的如果再及时一些,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她们组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 3、驾驭课堂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既要预设教学过程,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抓住亮点,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思维飞扬,让学生的创新灵动。这些都是我今后进一步努力的目标。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比例》是六下数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本单元教学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注意点,可以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联系旧知,做好教学衔接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内容 区分点 比 表示二个数相除。有二个项。是一个式子 比例 表示二个比相等。有四个项。是一个等式 二、利用基本性质,做好教学拓展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4和: 2.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 4:()=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3.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 4.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 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三、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方程 (1) X:8=: (2)树高和影长的比 四、注意公式书写,判断正反比例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学自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这类问题的特点。 3.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爸爸和明明的对话。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人体的身高,学习了 有关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看看人的体重中奥秘吧。请看屏幕,这是爸爸 和明明的对话。如果把明明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1∶1。但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右侧的旁白。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4条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1)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2)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分步呈现爸爸和明明的体重的情境,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故事是儿童最爱听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从课件中的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沿着暗栅逐步徒行,竭力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老师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2、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在处理“怎样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3、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这节课,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如: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做游戏,探究按比例分配的集体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还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doc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出示课件)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30千克 ?千克 ?千克 水占4份 其他物质占1份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设计意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人体奥秘”的信息,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爱科学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交流信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信息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

《比例的意义》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 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3、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 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现在我 们来校对课前你们做的题 校对好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师: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多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这中间是不是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1)师:请同学们先看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数值,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2)比较的比值。 2.4:1.6=3/2 60:40=3/2 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课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整数乘除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乘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渗透方程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完整的检验方法,并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三、巧设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连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还存在老师讲得稍显多了,学生说得少。学生都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和学生自己回答同伴的问题的时间。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我上完例2时已超过20分钟。这样一来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稍显仓促,学生所学的知识没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完善。

按比例分配教案

按比例分配 新课引入: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在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个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遗嘱上写着:“我把17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不许杀马,不许流血。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嘱。” 这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分马问题,这个问题中提到的马匹分配方法,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知道的,即三个儿子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借给他们一匹马,老人原有17匹马,加上智者借给的一匹马,一共18匹马。于是三兄弟按照18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得到了9匹、6匹和2匹马。9+6+2=17(匹)。还剩下一匹,是智者借给三兄弟的那匹马,还给智者,我们称这种分配方法为古典分配方法。就是数学中有名的“借来还去”。 其实,这道题如果用比的知识来解决,那就更容易了。三兄弟分到的马匹数之比是 2:6:991:31:21 ,按照这样的比例分配,长子可以分的马匹:17 ╳ 17 9=9(匹); 次子可以分的马匹:17 ╳ 176=6(匹);幼子可以分的马匹:17 ╳ 172 =2(匹)。 新课讲授: 例1. 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20厘米,它的长、宽、高之比是5:4:2。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解题思路:长方体的棱长可按长、宽、高分为3类,每类各有4条棱,所以 长、宽、高的和是220÷4=55(厘米)。因为长、宽、高的比是5:4:2,所以能分别求出长、宽、高的长度。 55÷(5+4+2)=5(厘米),长是5×5=25(厘米),宽是5×4=20(厘米), 高是5×2=10(厘米),至此,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就很容易得出了。 解:220÷4=55(厘米),55÷(5+4+2)=5(厘米),5×5=25(厘米), 5×4=20(厘米),5×2=10(厘米)。 (25×20+25×10+20×10)×2=1900(平方厘米) 25×20×10=5000(立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900平方厘米,体积是5000立方厘米。 例2. 为鼓励创新,公司决定拿出100000元重奖3位技术创新的技术员。 已知甲技术员与乙技术员所得的奖金数的比是3:2,丙技术员的奖金数比乙技术员多2000元,3位技术员各得奖金多少元?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把甲技术员所得的奖金数看做3份,乙技术员所得的 奖金数为2份,丙技术员所得的奖金数为2份多2000元。从100000元奖金中先取出2000元给丙技术员,那么剩下的奖金中,3位技术员赢得奖金数的比是3:2:2, 按比例分配可以求出每人应得的奖金数,最后别忘了给丙加上先得的2000元。 解:100000-2000=98000(元),3+2+2=7,98000÷7=14000(元), 14000×3=42000(元),14000×2=28000(元),28000+2000=30000(元)。 答:甲技术员得42000元,乙技术员得28000元,丙技术员得30000元。 做练习题,比一比的题目。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永温镇中心小学教师:杨超全 从事多年小学高年级教学,往往对反比例关系教学感到头疼。因为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不仅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还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奠定基础。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 一、善用比较思想 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是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同异,从而得出一定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继《正比例的意义》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比较适合用比较法。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对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已有了一定的体会,所以教学时适当放手,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所以要抓住这个契机,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其中规律。学生在观察发现时,脑中会进行若干次的新旧对照,只是这些对照可能缺乏条理性,所以在学生汇报时,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比较的结果,帮助学生理清顺序,理解和判断成反比例的意义。 二、联系旧知识,渗透难点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反比例的意义》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

认识比的教学反思

认识比的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如果说数学新课教学是“画龙”,而复习则是“点睛”。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上复习课,有的学生就坐不住,不愿意听,这主要是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往往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复习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影。 复习课的特点是:通、理、补。“通”即对所学习的知识回顾,达到融会贯通。“理”即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补”即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之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而学生又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呢?下面结合我上的单元复习课《认识比》来谈谈我对复习课的认识。 即将上课的前一天,我先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印发给每个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回去认真复习。上课时,我请同学按照我们学习的顺序说说这个单元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由于前面的准备,孩子的积极性比较高,都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这时孩子基本上把知识点梳理了一遍。我再帮助孩子形成知识体系,对本单元有个全面的了解。接着我就针对平常学的不是很好的知识进行补漏的练习,我出示了四道题让学生先化简,再求比值。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比较得出,化简比与求比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还出示了一道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再次回顾按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方法。但在练习时,我是采用分组加分的比赛,前面做完的并且全对的同学来当小老师帮我来批改其他同学的练习,并帮助不会的同学进行讲解,在这个环节中,孩子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练习完成的又快又好,特别是平常不是很积极的同学这时都变得比较积极了。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方面谈谈这堂课我在教学上的一些具体做法与思考。 一、合理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一单元学习内容较多,如果全部由老师概括,就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不想听课。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学习提纲,自己了解知识点,再来提问回顾知识,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知道了各部分知识,并让学生间相互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展知识的容量,同时也能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上,我通过学生比赛竞争当小老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了课前的复习铺垫,很容易完成练习,所以我鼓励学生大胆来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完成有困难的练习。对于我出示的提高练习,我先鼓励学生两个一小组商量讨论,当两个人的智慧也不能处理时,那就四人小组讨论。通过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复习课教案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总纳概括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重点与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一、导入练习,掌握基本 1、热身:同学们,今天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的脑力怎么样? (投影)甲乙两人加工一批服装,获取报酬2400元,甲乙平均挣多少钱?(2400÷2=1200元,)用乘法计算呢?(2400×1/2=1200)用比例分配怎样计算呢?(如果不能解决,留下悬念)我们来解决下面一个应用题,引入新课 2、导入:投影显示:甲乙两人加工一批服装,获取报酬2400元,甲乙二人加工服装数量比是5:3。实际每人应该得到多少元?如果按1:1的比例,每人得到多少元? 学生解答:板演和集体在练习本上做 师生交流:1、5+3=8 (按比例分配) 2400×5/8=1500(元) 2400×3/8=900(元)、

2、1+1=2 (平均分配) 2400×1/2=1200(元)2400×1/2=1200(元) 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有什么关系? (平均分配就是按1:1的比例分配,平均分配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类型,按比例分配包含平均分配。) (就这道题的实际来说,按平均分配合理吗?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存在大量的按比例分配去解决问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这类应用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二、研究练习掌握规律 (一)标准类型 师:刚才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标准类型题,标准类型题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已知条件是总量,分量比,求分量。 师:谁来解答这道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根据学生解法交流。(如果学生做不出很多的解法,可以直接出示解题方法,让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 解法一:分数应用题解法 5+3=8 2400×5/8=1500(元) 2400×3/8=900(元)、 解法二:归一应用题解法 2400÷(5+3)×5=1500(元)2400÷(5+3)×3=900(元) 解法三:正比例应用题解法 2400/X=(5+3)/5 2400/Y=(5+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