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探究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高职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行为状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建议。

标签:高职;教师;环境教育;环境意识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环境问题频发,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保护环境,教育为本”。随着国家对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的大学生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真实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高职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状况,我们对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进一步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依据。

1 高职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1.1 调查对象及样本说明

为了保证调查的普遍性、可靠性,本次调查以旅游财经系、农业系、基础教育系、医学系、艺体系5个系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农村和城市)的高职学生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71份,收回问卷364份,有效问卷收回率98.1%。被调查者中:男生占38%、女生占62%;农村学生占80.2%、城市学生占19.8%;以上各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旅游财经系13.5%、农业系23.4%、基础教育系17.4%、医学系20.7%、艺体系25%。

1.2 问卷设计方法

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基本信息、环境关注意识、环境认识意识和环境行为意识。

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

1.3.1 环境关注意识调查

“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49448 教育理论论文 “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育发展现状 分析 一、引言 自“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后,各个传统行业都利用这一优势,将其自身与互联网平台进行融合,对原有的行业发展进行扩展。然而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及移动智能装备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结合智能移动设备的特性,将其与自身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新各个行业的发展态势,这也极大的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对此消费者对于各类移动应用的使用次数都更加频繁。 随着学习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教育行业多年来也在快速发展,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的大潮中,教育行业也在进行着基础教育资源与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融合、PC端与移动端的结合,将在线学习、移动教育、智能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移动在线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能够追溯到20xx年,随着对这一理念的进一步的理解及剖析,可以将其通俗的理解为“互联网+任何传统行业”的组合,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相加组合,却是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互取其优势进行深度互补融合,创造出各个行业新的发展态势。据CNNIC 最新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截至20xx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7.24亿,移动互联网主体地位再次强化。然而在网民手机互联网应用使用中,不难发现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20亿,从20xx年12月到20xx年6月,半年增长率达到22.4%,远高于网上银行、网络购物等手机互联网应用。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各类传统培训机构、PC端在线教育机构也逐步对其教育模式进行升级,从互联网在线教育向移动在线教育应用转移,以期快速占据消费市场。 而根据《20xx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发布数据来看,预期20xx年我国在线教育市?龉婺=?突破3000亿元关口,可达3480亿元,增长势头保持稳健。我国移动在线教育应用主要领域涉及K12、早教、教育信息化、外语学习、兴趣教育、职业培养,范围涉及早教到成人教育等多个领域,覆盖面十分广泛。艾瑞咨询研究院在对我国在线教育发展经历进行总体分析后,将其分为传统教育、数字化教育、互联网+教育、移动+教育、智能+教育等等多个阶

高职院校创新环境优化论文.

高职院校创新环境优化论文 2019-05-27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环境优化 论文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创新环境因素的研究,遵循创新环境优化的原则,找出优化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途径。 创新环境是指对创新者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和条件。从创新的角度看,人的创新素质的形成除了创新者本身的各种内部因素和条件外,还经常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这种潜能要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创新环境,而只有和谐而充满生机的创新环境才会使创新人才层出不穷。高职院校是高职学生的创新力生长发育的摇篮,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有直接的、具体的影响。 一、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创新环境的主要因素 1.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对人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影响深远。杨振宁教授和朱棣文教授曾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教育做过深刻的分析,指出这种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存在弊端。他们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尤其是有唯考试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倾向,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职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师资队伍是影响创新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知识陈旧,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时间锻炼少,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势必导致教学风格、研究特色缺少创新求异,就很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3.教学环境是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创新素质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开展的。多彩的感知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脑的发展,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校园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校园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mpus enviro n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校园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调查时间:xx年3月2日~10日 二、调查地点:西流河一中校园及周边摊点 三、参加人员:初二环保小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四、调查方法:考察与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内容:校园周边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 六、调查要求:正确评价我校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我校范围广,面积较大,达4XX平方米。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宿舍区依地形和功能布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个校园

环境优雅,林木葱葱,草地、鲜花盆景遍布。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内洁净优美,空气清新,校园周边环境较好,是个理想的育人场所,称为“花园式学校”。同时,我校环境教育初显成效,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师生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境法律法规观念得到了加强,学校同社区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活动,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环境虽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等。 2、我校环境教育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些问题还不能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 ⑴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筹计划,部分老师有应付心理。 ⑵学生户外、课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有随意性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探究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高职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行为状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建议。 标签:高职;教师;环境教育;环境意识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环境问题频发,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保护环境,教育为本”。随着国家对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的大学生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真实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高职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状况,我们对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进一步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依据。 1 高职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1.1 调查对象及样本说明 为了保证调查的普遍性、可靠性,本次调查以旅游财经系、农业系、基础教育系、医学系、艺体系5个系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农村和城市)的高职学生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71份,收回问卷364份,有效问卷收回率98.1%。被调查者中:男生占38%、女生占62%;农村学生占80.2%、城市学生占19.8%;以上各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旅游财经系13.5%、农业系23.4%、基础教育系17.4%、医学系20.7%、艺体系25%。 1.2 问卷设计方法 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基本信息、环境关注意识、环境认识意识和环境行为意识。 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 1.3.1 环境关注意识调查

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本文将从环保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并提出推动我国环保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日渐深化,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并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新时期下,党和国家积极开展环保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环保问题多样化、复杂化,无疑增加了环保工作难度。因此加强对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自我国环保教育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时间,并逐渐朝着普及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国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中小学已达到五万所以上,师资培训超过65万次,普及程度已经趋于规模化,且具备了专门的教学参考书籍。不但如此,专业环境教育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如20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环保专业,专业人才数量高达3万人,为我国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与此同时,环保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就环保教育本质而言,过于偏向大专院校,忽视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专业教学更多的是专业理论知识,且中小学生除了自然及生物课程涉及环保知识,其他课程基本不涉及,教育存在断条现象,导致全面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第二,环保教育作用不明显。当前专业环保教育缺少完善的理论作支撑,如多数高校没有专职教师,各个高校各自为主,缺乏统一性。加之文理科目的限制,学生对环保理解存在差别,导致环保教育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第三,专业教材落后。该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目前所使用各类环境教材中,普遍存在层次低、重复等问题,且多数是本科以上的环境学科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保教育长足发展。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共有专职专业教师5000人左右,与环境教育发展趋势相滞后,环境教育师资力量极为薄弱[1]。此外,由于教师缺少培训机会,导致其专业素养并不高,加之经费少等现实因素的限制,直接影响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我国环保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环保教育建设与发展作为我国推进环保工作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 提要本文讨论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管理;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大众化发展时期,人们开始对高等教育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进一步的认识。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五年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中,高职高专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变化客观规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努力做好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长远意义。如何实现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探索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深入研究探讨当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推向新的局面,是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1、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他们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有很高的个人目标,期望能踏进重点本科院校,他们也努力过,付出过,竞争过,而由于“命运”不如人,未能如愿,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高兴地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而心理失衡,甚至怀疑自己,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甚至逃避现实。 2、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也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3、自身素质与高校要求不适应。虽然此类学生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经过高考的无硝烟战争,尝尽了高中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肩负着家人、朋友和自己的期望,艰难地度过了高中生活。如今,进入了大学生活,有些学生就有了“如释重负”、“熬出头”的感觉,加上传统想象中大学生活是自由、轻松、美好的,促使其进一步放松自己,他们认为没有了新的挑战,没有了竞争意识,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虽然有幸跨进了大学,但实际上更需要严格管理,反而极力反感学校对他们加强管理,经常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指责,甚至说:“我都是大学生了,应该给我更多的自由空间,你们的管理就如同中学一样”。他们想问题、提建议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把一切归咎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死板僵化。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滕叶 在20世纪80年代初13所职业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目前已占据了中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跨跃发展和引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还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仍在不断摸索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期的阐述不尽相同。现就不同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典型表述进行梳理,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探讨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定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普通高等工业学校举办的两年制专修科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教高[1991]3号)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该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3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杨志山李学东周瑾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当前环境保护与发展已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紧跟着国际社会的发展步伐,从1973年中国环境教育在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被提出、1992年全国首届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到1996年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纲要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要面向21世纪,逐步完善中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这些标志着中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在环境教育的体系构成中,高等学府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高标志, 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和管理人才的场所, 在所有高等学校中的所有学科进行环境教育, 是本世纪获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希望所在。 一、中国环境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系统的环境教育集中在高等院校,而对于中小学生,仅仅停留在最基本的环境意识教育。因而我们重点来分析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 1、专业体系现状分析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五个层次划分,当前中国环境类的专业教育体系已趋完备,并具有相当规模。不同层次的专业设置基本情况是(截止1995年底): ①大专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86所院校先后开设大专环境类专业点106个,专业名称38个。

②本科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135 所高校先后开设本科环境类专业点193个,专业名称共16个。中国陆续开设了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医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以及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等11个专业。 ③硕士生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150所高校、39个科研机构,先后开设环境类硕士专业点189个,专业名称26个。 ④博士生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39所高校、9个科研机构,开设环境类专业博士点48个,专业名称16个。 ⑤博士后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8 所高校开设有环境类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名称5个。 ⑥成人环境类专业学历教育,中国成人高校先后开设成人环境类专业教学点40个,专业名称有14个,学历层次均为专科。 2、层次结构现状分析 1985-1995年间,中国高校已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专业层次环境类专业人才约8.5万人,当前,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在校生为28756人,其中大专生5256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8.28%;本科生21545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74.92%;研究生1955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80%。据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高校学历教育在校生层次结构比例(1995年)分别为:本科63.81%、本科33.60%、研究生2.59%。将环境专业在校生层次结构同全国高校学历教育在校生层次结构相比较(见图2),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比较结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也说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

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

教育培训行业特点及现状分析

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正处在改革阶段,一方面提出减负的要求,禁止公立学校开办各种补习班;另一方面,十七大报告又再次强调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上对公立学校开办课外补习班的禁令为第三方课外辅导机构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目前,对课外辅导机构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对资本、啊不能学门槛等方面均没有严格的限制,导致了市场上此类辅导机构数量众多、市场份额分散、竞争自由,为有实力的领先企业整合提供了市场、引领行业发展的机会。 2、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其中绝大部分用户是用于课外辅导的教育培训中。可见,中国家庭对教育方面的重视度非常高。这位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3、社会环境分析 (1)升学压力日益严重。由于升学制度的影响和重点教育资源的稀缺,由高考自上而下的升学压力带来了学生间的激烈竞争。 (2)中国传统对教育的重视。“学而优则仕”,教育被认为是改变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重要出路。家长愿意投入更多资金,使孩子获得更多好的学习机会。 (3)学历对就业的影响。学历影响就业的机会,也决定了收入高低。家长为保证孩子有更好的就业机会,首先要保证孩子能收到更好的教育。 4、技术环境分析 教育培训互联网化进程的加速,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行业特点分析 1、高层次的培训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中国培训市场上,中、低层次的培训仍然是主流 中国每年有将近1亿人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其中近80%的人参加的仍是工作技能等方面的中、低层次培训。 2、自新东方上市后,中国教育培训机构海外挂牌上市在2010年出现高潮 至2011年7月15日已有11家教育机构上市。具体机构名称见下表:

最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学知识归纳

最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学知识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1、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 2、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4、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5、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强烈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教育的问题所在、社会各行各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 6、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

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7、职业教育从纵向层次看,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8、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种类型。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10、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12、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评价客观化的特征。 13、(分析职业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