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概念与诊治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概念与诊治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概念与诊治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与实践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概念与诊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周新

导读:咳嗽是社区门诊医师特别是呼吸专科医师遇到的常见症状。剧烈、严重、频繁的咳嗽,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休息、睡眠和工作, 还可能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属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什么叫UACS,它的临床对策和临床处理又是怎么样的?

咳嗽很常见,引起咳嗽的原因也很多,其中UACS与咳嗽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一、UACS与咳嗽

(一)UACS的概念:

UACS的概念:由上呼吸道疾病如普通感冒等通过鼻分泌物后流和/或炎症刺激引起的咳嗽统称为UACS。

PNDs:Postnasal drip syndrome (鼻后滴流综合征):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由于尚无法明确上呼吸道疾病导致的咳嗽是由鼻后滴流、直接刺激或上呼吸道咳嗽受体炎症引起,2006美国ACCP指南编撰委员会一致建议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UACS)替代PNDS。

(二)上呼吸道疾病引起UACS的途径

上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分泌物后流和咳嗽受体炎症刺激,从而刺激迷走神经,传达到咳嗽中枢,运动神经然后引起咳嗽反应。(三)咳嗽的分类

按照咳嗽的持续时间将咳嗽分为3类: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嗽的主要病因: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等。其中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普通感冒咳嗽的发生机制为:A.病毒引起的鼻分泌物后流。B.病毒感染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能导致上呼吸道传入感觉神经敏感性增高。

2、亚急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感染后咳嗽,占48.4%,UACS /PNDs占33.2%,咳嗽变异性哮喘,占15.8%。因此UACS /PNDs也是感染后咳嗽的原因之一。

3、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UACS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其中,鼻-鼻窦疾病均可引发UACS:包括变应性鼻炎、常年的非变应性鼻炎、感染后鼻炎、细菌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解剖学异常导致的鼻炎、理化刺激引起的鼻炎、职业性鼻炎和药物性鼻炎和妊娠鼻炎等。

慢性鼻-鼻窦疾病引起UACS的病因分布:

一一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

综上所述:UACS/PNDs是急性和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

UACS/PNDs是急性和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那么,UACS的临床对策又是怎样?怎么确诊?又该选择怎么样的治疗方案呢?二、UACS的临床对策

(一)临床上需重视对UACS的合理诊治:

UACS是急性和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其中继发于各种鼻炎鼻窦炎的UACS\PNDs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

a) 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 根据病史和体征无法确诊。

i. GERD 偶尔也与 UACS类似;

ii. 20%的患者无上呼吸道症状。

b) 诊断UACS,需结合症状、体检、鼻窦影像学以及对特异性治疗的反应才能确诊。

i. 鼻窦炎临床上可无症状。

UACS的临床表现:咳嗽,咽喉部滴流感,频繁清喉,喉咙痒,口咽部粘膜鹅卵石样观,口咽部粘液附着,鼻塞流涕和声嘶等。UACS 的症状和指征无特异性,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难以确诊。

(二)临床上对UACS的合理诊断:

是否咳嗽,然后是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等等,最后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伪麻黄碱(A/D)治疗。以下问题可能有助于UACS的诊断:是否有鼻漏?是否有清喉、吞咽时有粘液或咽喉发痒?是否有过敏或鼻窦疾病的病史?患者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经经验治疗(第一代抗组胺药/减充血剂,鼻内类固醇)症状得到改善或消除有助于UACS的确诊。

(三)咳嗽的一体化处理方案:

慢性咳嗽的初始治疗首选第一代抗组胺药和伪麻黄碱(A/D)治疗。

1、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抑制UACS咳嗽的可能机制:

鼻粘液分泌,影响这些受体需要能够进入

中枢的H1抗组胺药物

(b)能够进入中枢的H1抗组胺类药物可能

会结合到中枢神经的非组胺受体上并控制

粘液分泌

(c)能够进入中枢的H1抗组胺类药物能产

生镇静作用抑制咳嗽的进一步发展

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处理建议:推荐级别

·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PNDs和清喉):采用第1代抗组胺药/减充血剂(A/D)(溴苯那敏和缓释伪麻黄碱)治疗。 A

·新型无镇静的抗组胺药无法有效降低普通感冒患者的咳嗽症状,不应该应用 D

·患有咳嗽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症状、体征,甚至鼻窦影像学异常可能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无区别,症状发生的第1周,不应诊断为细菌性鼻窦炎。(抗生素的应用与否取决于临床判断。) D

推荐级别

·对无明确病因的慢性咳嗽患者,慢性UACS

的处理建议:

·对UACS引起的咳嗽,病因明确者针对疾

B

病进行特异性治疗

B

·慢性咳嗽患者应当进行UACS经验性治疗,

因为特异性治疗相关的咳嗽改善或缓解是

确诊UACS的重要因素

B

·对于疑似UACS引起咳嗽,A/D经验性治疗

无效的患者应进行鼻窦影像学检查。尽管

慢性鼻窦炎可以导致有痰咳嗽,但也可无

临床症状,也无急性鼻窦炎相关的典型表

C

在采取广泛的诊断措施前,应当给予A/D

给予UACS经验性治疗

不建议。

3、ACCP指南针对鼻-鼻窦疾病的治疗方案:

潜在病因推荐治疗方案

变应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和/或色甘酸钠

血管舒缩性鼻炎第1代抗组胺药/减充血剂(A/D)

病毒感染后鼻炎第1代抗组胺药/减充血剂(A/D)

急性鼻窦炎第1代抗组胺药/减充血剂(A/D)

慢性鼻窦炎抗生素

第1代抗组胺药/减充血剂(A/D)

药物性鼻炎停用药物

第1代抗组胺药/减充血剂(A/D)或鼻用糖皮质激素

理化刺激物引起的鼻炎避免刺激物

4、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针对UACS合理用药

①首选第一代抗组胺药+伪麻黄碱治疗。

②咳嗽明显者选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或可待因等。

5、UACS治疗新进展

①变应性UACS可单独吸入鼻皮质类固醇或联合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类药物治疗。

②非变应性UACS可以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治疗。

咳嗽是UACS重要的临床症状,因此,在UACS的临床处理中,会应用到很多镇咳药物,常用的药物成分是什么,它们的作用以及适

应症状,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掌握的知识。

三、镇咳药物在UACS临床处理中的作用

(一)常用UACS治疗的药物成分:

①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A):抑制腺体分泌,减少鼻液后流对咽喉部的刺激以及抗胆碱能活性。

②盐酸伪麻黄碱(D):选择性地收缩血管,减轻水肿、充血对呼吸道的影响。

③氢溴酸右美沙芬:通过抑制咳嗽中枢,有效控制咳嗽。

(二)扑尔敏和伪麻黄碱(A/D)协同作用,有效缓解UACS。

(三)右美沙芬比可待因疗效好,副作用少。

1、右美沙芬直接抑制咳嗽中枢,有效控制UACS。

2、治疗前后患者主观评价,右美沙芬镇咳效果明显优于可待因(P<0.001)

3、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右美沙芬镇咳效应快于可待因。

4、临床验证:右美沙芬迅速降低咳嗽频率和强度。

5、右美沙芬无成瘾性和呼吸抑制,临床应用更安全。

6、右美沙芬临床应用更安全。

右美沙芬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显著优于可待因。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右美沙芬是能够取代可待因的一种镇咳药。

(四)美敏伪麻溶液:不良反应少

不含甘草,研究报道大剂量甘草应用与暂时性视力丧失等不良反应相关。

伪麻黄碱对血管选择性更高,对中枢兴奋和升高血压作用较弱,不良反应少。

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伪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轻度的中枢兴奋作用,可减轻氯苯那敏引起的嗜睡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多为轻度。

美敏伪麻溶液:复合配方双重途径治疗UACS。

四、小结

· UACS是急性/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

· UACS应采用A/D治疗,咳嗽明显者给予适当的非成瘾性中枢性镇咳药物。

·对于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应当针对UACS复合治疗。

·美敏伪麻溶液:有效针对UACS,是一种无成瘾性的复方镇咳药。

责任编辑:苏静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治疗分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6T08:55:44.6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6月(下)总第194期供稿作者:杨敏丽[导读]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除喉部及鼻咽部症状外,常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杨敏丽(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合理治疗。方法:将17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反复咳嗽的患者,经静滴抗生素治疗5天后,未见缓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90例气道反应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4例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茶碱缓释片及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治疗;B组46例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茶碱缓释片及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联合倍氯米松吸入剂吸入治疗,疗程7天,观察2组患者的咳嗽及胸闷、气紧和气道反应性分级情况。结果:常规抗感染治疗未见好转者,93.8%患者气道反应性增高;A、B2组治疗后咳嗽及胸闷、气紧和气道反应性降低,均为P<0.05,但A组与B组同期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气道反应性增高的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者,用氯雷他定、茶碱缓释片及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治疗可有效缓解咳嗽及胸闷、气紧等症状。【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气道反应性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 of cough. Methods :172 cases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ough, after intravenous antibiotic treatment for 5 days, no remission 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90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airway responsivenes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A group of 44 patients use of oral loratadine tablets, theophylline and compound codeine phosphate solution treatment; B group with oral loratadine tablets, theophylline and codeine phosphate compound joint beclomethasone inhalation solution inhalation, 7 days treatment, observ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ough and chest tightness, gas tight classification of airway responsiveness. Results:of conventional anti-infective therapy did not improve those, 93.8% of patients had increased airway responsiveness; A, B2 group after treatment, cough and chest tightness, air tight to reduce airway reactivity, both P <0.05, but over the same period in group A and group B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For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creased airway 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antibiotic treatment ineffective, with loratadine, theophylline and compound codeine phosphate solution treatment can relieve cough and chest tightness, symptoms such as gas-tight . 【Key words】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cough; airway responsiveness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146-02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除喉部及鼻咽部症状外,常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部分患者咳嗽经久不愈达3周以上,而胸片检查未发现明显肺部疾病,从而导致呼吸道一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因此,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发病原因,采取积极针对性的治疗才能有效的减轻或消除咳嗽症状。本文总结我科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病例17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内科门诊及住院,其主诉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不愈者。入选病例:(1)年龄18~75岁,男45例,女41例;(2)病程在3周以上至2个月以内;(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起病,反复咳嗽和(或)咯痰,曾在我院或外院以及自行静脉或肌肉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后未见疗效者;(4)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5)肝肾功能正常。排除病例:(1)已确诊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2)既往有支气管哮喘者,本次发病经治疗后仅有咳嗽者;(3)有肺结构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特发性肺间质性纤维化等;(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从事高空作业、驾驶及精密仪器操作者。伴随症状:(1)咽痒、声音嘶哑、鼻塞、流涕在耳鼻咽喉科诊断为鼻炎、鼻窦炎及慢性咽炎26例;(2)胸骨下烧灼感、反酸9例;(3)咯黄色脓痰64例;(4)伴胸闷、气紧52例;(5)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同时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ECI)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172例病人经详细询问病史,分析咳嗽出现的时间、伴随症状、咯痰情况后分别给予以下处理:(1)抗感染治疗5天,抗生素选用头孢呋辛钠、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2)雾化吸入;(3)胸骨下烧灼感、反酸者给予奥美拉唑口服;(4)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停服AECI,改用其他药物。 1.2.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治疗:将上述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既A组和B组,。其中A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41±7.2岁)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一日一次,一次10mg;茶碱缓释片,一日二次,一次100mg;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一日三次,一次10ml。B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40±6.7岁),治疗方法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倍氯米松吸入剂,一日二次,一次一喷;以上疗程均为7天。以上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结果 2.1 经上述常规抗感染等治疗后17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2例咳嗽基本消失。剩下96例咳嗽症状无明显减轻,其中咯白色粘痰64例,干咳无痰32例。96例患者作支气管激发试验其中90例(9 3.8%)提示气道反应性增高。 2.2 A、B两组治疗前后咳嗽及胸闷、气紧症状记分比较见下表1 表1A、B两组治疗前后咳嗽及胸闷、气紧症状记分比较(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同期比较:△P>0.05

【优秀文档推荐下载】气道高反应性

“凡大医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 以下为本文具体内容:

气道高反应性 一概述气道高反应性(AirwayHyperReactivity,AHR),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如果这种刺激在正常人呈无反应状态或反应程度较轻,而在某些人却引起了明显的支气管狭窄,称为气道高反应性。表现为受外界刺激就会气道收缩引起咳嗽、喘息、呼吸困难。以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最为常见。治疗宜针对病因,效果更好。对症治疗可以应用降低气道反应性的药物。 二病因及常见疾病AHR常有家族倾向,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外因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目前普遍认为气道炎症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当气道受到变应原或其他刺激后,由于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参与、气道上皮和上皮内神经的损害等而导致AHR。有认为,气道基质细胞内皮素的自分泌及旁分泌,以及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与内皮素相互作用在AHR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此外,AHR与β-肾上腺能受体功能低下、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强和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的抑制功能缺陷有关。在病毒性呼吸道感染、SO2、冷空气、干燥空气、低渗和高渗溶液等理化因素刺激均可使气道反应性增高。以支气管哮喘最为常见。 三鉴别诊断1.气道变窄 气道变窄是喉部或邻近器官的病变使气道变窄以致发生呼吸困难者。其并非一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候群。由于气道变窄可引起缺氧,如处理不及时可引起窒息,危及患者生命。 2.气道陷闭 咽部肌张力降低可造成上气道吸气时陷闭。 四检查测定气道反应性:常用的方法是给受试者吸入不同浓度的激动剂(如组胺或乙酰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完整版)

病猪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往往是入侵的或正常携带的病原体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猪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猪,病猪的主要特征为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猪只体重迅速下降。 中文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英文名: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病原学: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季节分布:四季 传染病:是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只体 重迅速下降 疫苗预防:是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提高营养水平,增强猪的抗 病能力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主要器官病变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生产的迅速发展,病的发生与流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以保育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许多规模化场迅速蔓延,由于病因复杂,一些专家将其称为复合病因呼吸道病。 该病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往往是入侵的或正常携带的病原体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病的主要特征为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只体重迅速下降。该病一旦发生,如果仅采取单一的措施防治,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近年来,该病已成为影响养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了养业的发展,给养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是猪在一定的应激环境下至少先后感染两种以上病源从而在猪的呼吸系统中表现一系列综合征群。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中国养猪业中最重要以及经济学意义最大的疾病,猪场因为该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也最为严重。近年来,成为世界各国养猪业疫病防治十分突出生的问题之一。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秋末、冬季和春季发病率最高,通常在30-70%,病死率在10-30%,主要发生于保育后期和生长育肥期,特别是在13-15周龄和18-20周龄。发病率30-50%,而死亡率较低。由于发病猪体温升高,所以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缓慢,导致出栏时间延长10-25天。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 呼吸道综合症对养业的主要危害 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期间,常出现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造成在诊断和控制上出现混乱,使药物应用和紧急注射不见明显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对呼吸道综合症的控制难度,使发病过程延长,短则1个月,长则2~3个月才能得到基本控制。 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期间,母可能出现流产、产死胎、弱胎等;公可能出现跛行和睾丸炎等,进一步对场生产造成影响。康复生长明显受阻,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升高,推迟上市10~30天,甚至出现突然死亡的情况,给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病群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均升高。由于呼吸道综合症主要侵袭断奶后仔,而此时群正处于母源抗体保护力下降,自身免疫没有完全建立,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尚未健全,又处于断奶应激和更替时期,所以呼吸道综合症发病场的群发病率高达30%~70%,死淘率高达10%~30%。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 病原体 病毒性病原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巨大细胞病毒、包涵体鼻炎病毒等。 细菌性病原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

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

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食疗方法有哪些

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食疗方法有哪些 在春天秋天等这些敏感的季节,是上呼吸道疾病的播放时间,气道高反应性咳嗽,就是上呼吸道疾病的一种,它通常表现为有痰咳不出来,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解决,下面我们来讲解一下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食疗方法有哪些? 酸食常敛痰,使痰不易咳出,以致加重病情,使咳嗽难愈。咳嗽严重时连一些酸甜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葡萄等也不宜吃,多吃甜食还会助热使炎症不易治愈。 民间有“生梨炖冰糖”治疗咳嗽的习惯,这种吃法对咳嗽初起(新咳)是不妥当的。肺热咳嗽才用雪梨,肺虚则不宜食用,否则越吃越咳。 蕃茄也可以治疗咳嗽,祛痰的效果奇佳,如果有咳嗽的症状及平日多痰或因感冒引起的多痰,都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家用水果治咳嗽病小秘方:

咳嗽吃什么水果好~~苹果:可和泡好的银耳一起放到凉水中煮汤,可再放入枸杞、枣等,能润肺止咳。另外,生苹果榨汁可防治咳嗽和嗓子嘶哑。苹果泥加温后食用,是儿童与老年人治疗消化不良的好药方。 咳嗽吃什么水果好~~梨:可生津止渴,清热止咳等。一种做法是把内部掏空,放入川贝、冰糖、蜂蜜等煮食。二是带皮切块,放到碗里再蒸,碗里最好再放上冰糖,煮好后可拌入蜂蜜,趁热吃效果最好。三是连皮切成块,和木瓜、蜜枣、猪骨一起煮汤,有清肺热、开胃作用。四是将银耳泡发后,和梨一起放到凉水中煮汤,根据口味不同可再放入枸杞、枣等。另外,还可捣泥成梨糕,加冰糖后食用,也能清热、治疗咳嗽。 荸荠:如果生吃一定要做好消毒,防止感染寄生虫病,用淡盐水泡一泡就可起到消毒作用。荸荠还可以入菜,最好用蒸或煮食。另外,去皮后榨汁服用,可治疗咽喉肿痛。 以上就是针对该种病情的食疗方式,一些家用的水果小秘方,对于治疗这些方法是很有效的,平时我们都要吃些水果和蔬菜,只要将自己所吃的水果做成以上的方法,就可以有效的治疗这种疾病呢,简单有效,是最实用的。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13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の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の,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の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 制定本指南の目の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の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の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の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の各年龄段の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の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の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の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の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の面罩通气。根据通气の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の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SAD 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の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の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の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

气道高反应性诊断详述

气道高反应性诊断详述 *导读:气道高反应性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管对各种刺激呈高度敏感状态,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特征和诊断依据,可直接反应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当 气道中以EOS为主的炎性细胞增多时,气道高反应性也随之出现,因而呈现间歇性可逆性的气流受限 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气道高反应性的鉴别诊断: 1、气道变窄:气道变窄是喉部或邻近器官的病变使气道变窄以致发生呼吸困难者。其并非一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候群。由于气道变窄可引起缺氧,如处理不及时可引起窒息,危及病人生命。 2、气道陷闭:咽部肌张力降低可造成上气道吸气时陷闭。 治疗:尽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均未完全阐明,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只要能够规范地长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使哮喘症状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减少复发乃至不发作,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为使哮喘诊断治疗工作规范化,1994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共有17个国家的301多位专家组成小组,制定了关于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GINA)。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也于1993年和1997

年议定和修订了中国的哮喘防治指南,促进了防治水平的提高。 一、成功的哮喘治疗的目标: 1、尽可能控制症状,包括夜间症状。 2、改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3、使肺功能接近最佳状态。 4、预防发作及加剧。 5、提高自我认识和处理急性加重的能力,减少急诊或住院。 6、避免影响其它医疗问题。 7、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 8、预防哮喘引起死亡。 上述治疗的目标的意义在于强调:①应该积极地治疗,争取完全控制症状。②保护和维持尽可能正常的肺功能。③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关键是有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坚持长期治疗。吸入疗法是达到较好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二、药物治疗治疗哮喘药物因其均具有平喘作用,常称为平喘药,临床上根据他们作用的主要方面又将其分为: (一)支气管舒张药,此类药除主要作用为舒张支气管,控制哮喘的急性症状。 1、β2激动剂:β2激动剂主要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2-受体,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游离Ca2+减少,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的

困难气道处理快捷指南

困难气道处理快捷指南(2012)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2 执笔:田鸣左明章邓晓明高学 专家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快捷指南编写组 目录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类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三、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四、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五、注意事项 六、附录 参考文献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困难气道的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 1、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 1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见表1)。喉罩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困难面罩气问题。 a、1~2级通过三项中间指标(手握气囊的阻力、胸腹起伏和ETCO2波形测试)确定,3~4级以SpO2是否≥90%而定。 b、良好通气是指排除面罩密封不严、过度漏气等因素,三次面罩正压气的阻力适当(气道阻力≤20mmH2O)、胸腹起伏良好,ETCO2波形规则。 C、双人加压辅助通气是指在嗅物位下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由双人四手,用力托下颌扣面罩并加压通气。 2、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

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三次以上的努力。 3、根据有无困难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辖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况。 2)紧急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其中少数病人“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Can’t Intubate,Can’t Ventilate,CICV),可危及生命。 4、根据麻醉前的气道评估可将困难气道分为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末预料的困难气道。 1)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包括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前者包括明确困难气道史、严重面颈部烧伤疤痕、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后者仅评估存在困难危险因素者。 2)未预料的困难气道: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危险因素的病人,而于全麻诱导后发生困难气道者。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大约90%以上的困难气道病人可以通过术前评估发现。因此麻醉前必须对病人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做出评估。常见的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指标见表2。

分析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

分析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5-10-27T11:08:26.3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作者:杨利 [导读] 大庆油田总医院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或者细菌侵入加之身体抵抗力过低导致。杨利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56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对照组口服右美沙芬片治疗,疗程均为7d,对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甲氧那明对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具有良好疗效,对于止咳、抑制支气管痉挛效 果明显,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复方甲氧那明;右美沙芬 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或者细菌侵入加之身体抵抗力过低导致。当感染逐渐控制,全身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临床称之为感染后咳嗽。本文以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复方甲氧那明作为治疗药物,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综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15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其中治疗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45.2±1 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42.1±10.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符合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诊断标准;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迁延不愈21d以上;刺激性干咳且咯少量白色黏液痰;肺部CT及X线表现正常。排除标准:具有慢性心肺疾病史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史;具有近期激素应用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史;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复方甲氧那明过敏者。 1.3 方法治疗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2粒/次,3次/d。对照组口服右美沙芬片,2片/次,3次/d。7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咳嗽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1]无效:咳嗽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好转:咳嗽有所好转,对生活及睡眠有一定影响。显效:咳嗽显著好转,对生活及睡眠影响不大。痊愈:无咳嗽,对生活和睡眠基本没有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8.0版本,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有3例出现轻微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1例出现心悸等不良反应,在停药后消失。对照组有4例出现头疼、头晕、便秘、口干等症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在亚急性咳嗽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其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8周以上。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发病机制主要是病原体作为变应原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并且伴有气道上皮细胞的广泛破坏,造成气道高反应性反应[2]。 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长时间用药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抗生素滥用、药物依赖性等问题[3]。而应用糖皮质激素虽然疗效较好,但容易产生多种副作用,且停药后容易复发。 复方甲氧那明是由氨茶碱、那可丁、盐酸甲氧那明及氯苯那敏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良好的缓解支气管痉挛、镇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复方中含有的盐酸甲氧那明可抑制支气管痉挛,缓解哮喘发作时的咳嗽。那可丁为外周性止咳药,可抑制咳嗽。氨茶碱可抑制支气管痉挛及支气管黏膜肿胀,缓解哮喘发作时的咳嗽,使痰液易于咯出。氯苯那敏具有抗组胺的作用,对于缓解上呼吸道感染后的炎症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复方甲氧那明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时间比较短,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右美沙芬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可以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从而起到镇咳作用,且可以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易于排出。但是大剂量的右美沙芬具有呼吸抑制作用,可能损伤大脑,使患者出现失去意识及心律不齐等副作用,用药安全性存在隐患。 综上所述,复方甲氧那明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时具有有效率更高、副作用更小的优势,且该药服用方便,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曾一卉.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5):450-451. [2]王悦虹,白春学,高磊,等.复方甲氧那明平喘和抗炎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3(6):331-334. [3]周新,包婺平,瞿介明,等.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哮喘杂志,2012,5(6):14-18. [4]祝锡聪,张霞.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1):30-32.

上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概念: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概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中医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症状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格检查可见的体征有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通过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 中医诊断: 1.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流行病学】 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可引起上感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且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commoncold)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起病急,咽痛明显、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而肺部查体无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

困难气道处理指南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意见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邓晓明、朱也森、左明章、李士通、田鸣 一、前言 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的处理与麻醉安全和质量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50%以上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是由气道管理不当引起的。从1993年起,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纷纷采用了气道管理的实践指南。这些国家的专业学会一致认为,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制定和实施气道管理实践指南能够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在参考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近年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国内的临床经验起草和制定了这份困难气道管理专家意见,目的是为我国临床麻醉中的困难气道处理提出指导性意见,使困难气道的处理更规范、便捷、准确,有利于降低脑损伤,呼吸心跳骤停,不必要地气管切开,气道损伤以及牙齿损伤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二、困难气道的定义 困难气道的定义是: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了困难(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1、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 DMV) 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病人正常的氧合和/或合适的通气,使用面罩纯氧正压通气的患者无法维持SpO2在90%以上。 1)由于一个或多个下列问题,使得麻醉科医师不可能提供适当地面罩通气:面罩密封不好,过度漏气或气体出入的阻力过大。 2)面罩通气不足的体征包括(但不限于) 看不到或不适当的胸部运动,听不到或不适当的呼吸音,听诊有严重梗阻的体征,紫绀,胃胀气或胃扩张,SpO2降低,没发现或不适当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肺量计监测不到呼出气流或呼出气流不足,以及与缺氧和高二氧化碳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面罩通气困难的发生率为0.0001~0.02%。 2、困难气管内插管 Difficult Intubation 1)困难喉镜显露: 用常规喉镜,经过多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

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评估

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评估 发表时间:2017-11-10T14:10:19.7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作者:王高华 [导读] 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率高等特点,咳嗽作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的常见症状[3],不仅使患者饱尝痛苦,还增加了疾病治疗难度。 (宜章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湖南郴州 424200) 摘要: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予以复方甲氧那明治疗,n=40)和对照组(予以阿奇霉素治疗,n=40),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为理想,P<0.05。结论复方甲氧那明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复方甲氧那明;生活质量 上呼吸道感染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感染后咳嗽不仅妨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基于此,本文选择了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8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分别采用不同药物治疗,以便选择最佳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治疗方案,现详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课题所选择的实验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24:16,患者的最低年龄为21岁,最高年龄为67岁,年龄均值为(34.63±5.22)岁;最短病程为3d,最长病程为27d,平均病程为(17.32±5.22)d。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25:15,患者的最低年龄为22岁,最高年龄为70岁,年龄均值为(35.14±4.73)岁;最短病程为4d,最长病程为27d,平均病程为(18.13±4.13)d。患者一般资料构成因素相互比较后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针对40例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采用复方甲氧那明予以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为:口服复方甲氧那明2粒,3次/d。持续用药5-7d。 针对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药物的用法用量为:口服阿奇霉素,1次/d。持续用药5-7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用药后,咳嗽、咳痰等疾病临床表现较用药前改善≥80%或完全消除;有效:患者用药后,咳嗽、咳痰等疾病临床表现较用药前改善60%-7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2]。 1.4 统计学处理 将80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期间形成的全部实验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工具SPSS19.0中,组间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差异的相互比较采用t和卡方检查,以P<0.05作为实验样本差异显著的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比40例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后的相关指标更具有优越性,详见表1,实验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40例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接受复方甲氧那明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40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为理想,实验数据对比经检验均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率高等特点,咳嗽作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的常见症状[3],不仅使患者饱尝痛苦,还增加了疾病治疗难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概念与诊治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与实践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概念与诊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周新 导读:咳嗽是社区门诊医师特别是呼吸专科医师遇到的常见症状。剧烈、严重、频繁的咳嗽,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休息、睡眠和工作, 还可能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属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什么叫UACS,它的临床对策和临床处理又是怎么样的? 咳嗽很常见,引起咳嗽的原因也很多,其中UACS与咳嗽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一、UACS与咳嗽 (一)UACS的概念: UACS的概念:由上呼吸道疾病如普通感冒等通过鼻分泌物后流和/或炎症刺激引起的咳嗽统称为UACS。 PNDs:Postnasal drip syndrome (鼻后滴流综合征):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由于尚无法明确上呼吸道疾病导致的咳嗽是由鼻后滴流、直接刺激或上呼吸道咳嗽受体炎症引起,2006美国ACCP指南编撰委员会一致建议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UACS)替代PNDS。 (二)上呼吸道疾病引起UACS的途径 上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分泌物后流和咳嗽受体炎症刺激,从而刺激迷走神经,传达到咳嗽中枢,运动神经然后引起咳嗽反应。(三)咳嗽的分类 按照咳嗽的持续时间将咳嗽分为3类: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嗽的主要病因: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等。其中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普通感冒咳嗽的发生机制为:A.病毒引起的鼻分泌物后流。B.病毒感染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能导致上呼吸道传入感觉神经敏感性增高。 2、亚急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感染后咳嗽,占48.4%,UACS /PNDs占33.2%,咳嗽变异性哮喘,占15.8%。因此UACS /PNDs也是感染后咳嗽的原因之一。 3、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UACS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其中,鼻-鼻窦疾病均可引发UACS:包括变应性鼻炎、常年的非变应性鼻炎、感染后鼻炎、细菌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解剖学异常导致的鼻炎、理化刺激引起的鼻炎、职业性鼻炎和药物性鼻炎和妊娠鼻炎等。 慢性鼻-鼻窦疾病引起UACS的病因分布: 一一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 综上所述:UACS/PNDs是急性和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