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 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主题二 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主题二 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主题二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18山东潍坊,11)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A.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2.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2018湖南长沙,16)下图是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的题为《急起直追》的时政漫画,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C.中国帆船的航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货轮

D.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

4.(2018湖南衡阳,8)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今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

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B.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5.(2018山东潍坊,10)李大钊很早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直到1918年才借助《新青年》《每周评论》大力宣传。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发生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十月革命影响

D.学生爱国运动高涨

6.(2018湖北黄冈,18)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B.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7.(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7)1918年,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位“先进知识分子”是()

8.(2018山东烟台,7)“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的旗帜是()

A.民主、共和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民族、民权、民生

10.(2018河南,6)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A.建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C.创办黄埔军校

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二、简答题(10分)

11.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1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为漫画写一个简短标题。(1分)

(2)简述图2相关历史事件的性质,概括其历史进步性。(2分)

(3)比较图3、图4反映的历史事件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异同点。(4分)

(4)以图5中陈独秀为代表的历史人物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请写出这场运动的时间和口号。(2分)

(5)根据这五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概括近代中国的特征。(1分)

答案精解精析

1.C

2.B

3.B

4.B

5.C

6.C

7.A

8.C

9.C10.B

11.答案(1)落后必将挨打。(1分)

(2)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1分)进步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分)

(3)相同点:二者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都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等。

不同点:

方式和手段不同。戊戌变法是和平改良的方式;辛亥革命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

政权形式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评分说明:异同点各2分,答对一点1分,共4分。

(4)1915年;民主、科学。(2分)

(5)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从而遭受西方列强的一次次践踏,进而中国开启近代化探索之路,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过程。(1分)

解析本题通过运用丰富的历史图片材料,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这一主题。(1)阅读漫画内容,抓住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解答;(2)弄清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解答;(3)考查历史解释能力和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且分值是4分,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回答两点;(4)(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屈辱的血泪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

专题四: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2014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历史专题复习测试四 (?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专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6分) 本卷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该项选出来填写在答题纸规定处。 1.右图是马星驰先生所作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 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罢市的推动 B.工人阶级参加斗争的巨大作用 C.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D.北伐战争胜利的鼓舞 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赴中共“一大”旧址参观,该小组应去的城市是、 A.北京 B.浙江 C.上海 D.瑞金 3.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最能说明“合作者”这一观点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北伐战争 D.武昌起义 4.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创密切相关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5.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南昌起义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7.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8.“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当。”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9.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即是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这一单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复习时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如领导阶层、代表人物、主张(口号、纲领)、结局等,又要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各派主张与实践活动的差异,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特征与作用,进而以史为鉴,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我校是乡镇学校,学生见识少,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基础差,对历史学科又不重视的特点,我在复习时重在对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分以下几步系统复习这一主题: 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二、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 上繁荣富强之路 三、中国近代化的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四、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1、抢分必会(本目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也是本主题复习的重点, 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3、从上述事件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何特点?与西方的近代化有何不同?特点: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与西方的不同:西方近代化是从思想变革——政治革新——经济变革 五、中国近现代化的感悟: ①、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②、要实现国

主题二 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主题二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18山东潍坊,11)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A.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2.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2018湖南长沙,16)下图是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的题为《急起直追》的时政漫画,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C.中国帆船的航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货轮 D.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

4.(2018湖南衡阳,8)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今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 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B.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5.(2018山东潍坊,10)李大钊很早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直到1918年才借助《新青年》《每周评论》大力宣传。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发生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十月革命影响 D.学生爱国运动高涨 6.(2018湖北黄冈,18)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B.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7.(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7)1918年,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位“先进知识分子”是() 8.(2018山东烟台,7)“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的旗帜是()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各阶层的先进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所做出的

中国近代史的复兴之路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11级5.1.3工作室 近代中国各阶层的先进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所做出了各种历史贡献,其中包括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频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由于这些良好的愿望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他们中的许多人终于放弃了这些幻想,毅然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道路。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翻译了各种外文书籍,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二、农民阶级起义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再加上鸦片战争后赋税加重,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加加重。面对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由农民阶级为主的大平军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发起了正义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最终是失败了。他们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的纲领,虽然这些纲领不能得以实现,却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经济、政治一种美好设想,为后人探索之路提供了参考。 三、洋务运动的兴衰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组成“洋务派”。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四、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活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活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对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也很弱小,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再加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在被逼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孙中山主张向美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5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主题三探求救国之路学案(1)之令狐文艳创作

5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 令狐文艳 主题三探求救国之路教学案(1)戊戌变法 设计人:倪广伟审核人:王文汉年级:六年级版本:鲁教版课时: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2、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和简单经过。 3、分析总结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和分析局势发展趋势的能力。 2、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解题能力。 3、提高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变法派变法维新、富国强兵的决心和英勇气概 2、认识顽固派阻挠变法、腐朽没落的本质。 3、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观念,做忧国忧民 之士。 学习重点: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前前后后的局势和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之一: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学习任务之二:戊戌变法的经过简述 1、1895年公车上书: 2、1895年6月11日-9月21日百日维新: 3、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代结果): 学习任务之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原因: 合作探究,共解疑惑,回扣目标,总结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我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达标题:变法派的历史活动大事记: 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之路

思考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之路 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之路异常艰辛,它需要解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打击外国资本主义帝国和中国顽固的封建势力。首先要推翻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而正确地开辟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继而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清政府周旋于洋人和人民,当洋人威胁时逆民而顺夷,当民众反抗情绪高涨时反之而行。但不能消除三者的矛盾,因此爆发了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此时各国推行了“中立政策”,力避干涉中国的内战。后来到各国无法从太平天国中攫取利益时侯,“中立政策”变成了各国向清政府勒索的政策。随后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趁机剥削着中国人民的土地和财富,但清政府在平定内战时不得不向外国侵略者采取绥靖政策。此时,中国不断沦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目标。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但是这个在帝国主义控制下的腐败政府,不可能真的进行对外反侵略战争。北洋军战败,日本胜利并签订《马关条约》。当时出现了士大夫层中的“救亡运动”,即“维新变法”,但他们并不团结广大人民的力量和他们的政治主张基本上未超出改良主义范围导致其失败。也出现下层人民反抗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他们反对外国侵略者实质上是和封建专制统治者相对立的,封建专制统治者并没有真正支持人民的爱国运动,只是加以狡诈而恶毒的欺骗。随后八国联军侵华并使中国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既维持了清政府的权位,又保障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统治势力。因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证明了帝国主义者到底能不能任意地支配中国的命运,而彻底地推翻了清政府。但辛亥革命的结果是袁世凯胜利而革命失败了。原因既有帝国主义者的支持,又有革命势力向帝国主义采取调和妥协的态度。帝国主义以为他既同清政府同样地驯服,又比清政府更强更稳固,是最合理的“强的人”。但其签订“二十一条”等举国愤怒行径促使爆发了“二次革命”等加速其灭亡。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新兴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参加了革命;五四运动后两年,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具有彻底地反帝国主义的性质的人民爱国运动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展开了。我们可以看到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传播。之后,经过中苏邦交的建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与国共合作几件事,中国人民的反帝革命运动高涨。 这时,意味着中国救国探索之路翻开了新民主主义的新篇章。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停止一切内战来共同抵制外侮。1945年,通过中国人民的不断努力和国际援助,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1946年,国民党挑起了全国性内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年抗战顺利结束。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解放人民。 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顺利完成了。但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相信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巨大的凝聚力,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同时,我们要努力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防止再出现落后就挨打的屈辱历史。并且,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内要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潮流;对外要发展友好外交,并建立良好的国际联盟,寻找互相信任并鼎力支持的战略合作伙伴一同抵御敌人的挑衅。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一班 朱绮琴1208020115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 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 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改良维新思想的产生。他们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 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近代实业家救国再探索

近代中国实业家探索救国之路 总说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划分时期原因实业救国思潮和实践发端于甲午战争之后 产生时期(19C中期~~19C末期) 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外商企业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③洋务运动进行。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等 王韬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 郑观应“商战” 马建忠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 局限性:在当时基本上是一种实业救国的思想倾向,提出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但较少实践。且其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本质是为维护清政府统治。此外,早期的的民族资本主义实业都带有很浓重的封建和官僚气息。致使后期那些以实业家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不甘于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压迫,但也不得不依靠其生存发展,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民族资产阶级实业举步维艰,无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发展时期(1895~~1918) 背景: 1.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2.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4.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春天”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②法令法规的保护。③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感召。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代表人物:张謇荣氏兄弟周学熙张静江 经济 1.发展实业 1)创工厂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 弊端: 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 改进措施: 积极发展轻工业,着眼于国计民生急需的加工业,如纺织、卷烟,榨油,制陶等。注重原始资本的积累,为重工业发展提供经济条件。(局限:洋货竞争激烈、战争不断) 以上海、广州、津京、重庆、武汉等工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为辐射源,积极向周边区域扩散(局限:封建主义压制,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层面,工业发展难以深入) 2)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资、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不完善:忽视了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 措施: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实业家购买大面积土地,雇佣农民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比如茶、桑蚕养殖)。一方面经济作物可获取经济利益,尤其一战期间,茶、丝可贩卖到欧洲地区获取大量利润。另一方面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开拓市场。(局限:当时中国人民缺衣少食,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很难用大片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3)修水利(张静江疏导黄、淮、永定诸河;开发和兴办西北、湘鄂及太湖流域水利,建设东方、北方大港以及创办模范灌溉区等。)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 ——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学号:专业:姓名:王东 国之富强,在于不断除旧布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还指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正如近代中国,虽然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同时许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也不断开始了对中国富强道路的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诸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但是,最终两个阶级的探索救国的方式都失败了,都没能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原因。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在历史背景方面: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商品输出和殖民化统治,导致中国的民族化不断危机加重。而此时,腐败

无能的清政府依然不能看清世界形势,仍然盲目自大和闭关锁国。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腐朽的封建统治,不断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压迫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有了初步发展,并且在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发展,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也为了为中国的富强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目的方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为了避免亡国灭种和救亡图存,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纷纷探寻不同的途径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同时,他们也共同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相同:不管是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领导阶级的共同特点: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不管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担负着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统治的双重历史任务,这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但是,二者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妥协。维新变法根本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辛亥革命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但为什么还说他们都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呢?他们要求在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反对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

最新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精选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有利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也改变了社会风气。失败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但洋务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变法。这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阶级束缚的一次改良维新内容: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

近现代中国救国道路探索(作业)

近现代中国救国道路探索 内容提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屈辱。在这期间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救国救民献了血汗,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的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探索。尽管种种的探索尝试没有如愿以偿,但中国在艰苦曲折的探索之中不断成长,最终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关键字: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族主义革命。 正文: 一、鸦片战争 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滞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为了摆脱危机,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第一个矛头便指向中国,他们走私大量鸦片到中国,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且直接危害到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所缴鸦片的行动。这引起了英国政府的不满。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定。鸦片战争随后爆发,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尔后英国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陆续侵入中国,由于清政府实行长期封闭,导致经济武力抵挡不了外国侵略者,外国列强割据土地,掠取资源财富,并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政治。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尽管中华民族一直在奋力抵抗,但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最终失败。这次反侵略的失败后先进中国人开始眼看世界,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入侵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中华民族的各个阶级从自己的立场开始进行了探索。 1.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后,中国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慢慢解体,加上清政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农民走向反抗的道路。这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爆发。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随后,太平天国迅速席卷6省,并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制度都未能付诸实施,只成为空头支票。 后来,由于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局限性及受到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镇压,最终走向灭亡。尽管这次探索以失败告终,但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2. 洋务运动的兴衰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各个方面都受到严重打击,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购买和制造武器装备。1860年,洋务派用洋枪装备军队,建立海军陆。随后又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提出“自强”

探求救国之路

探求救国之路 探求救国之路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个活动主题构成。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有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溶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被动便主动。合作探究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结合史料,真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学

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以“传承借鉴——史海撷珠”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尊重新教材,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一点对于在规定学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课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课程有“衔接”,但“避免简单重复”,强调“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和内容选择上的“基础性、时代性”。无视于此,想在新教材中融入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势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会违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据此,我确定的知识体系也分为两部分即“过程”与“认识”。尊重历史,求真求善,合理组织使用课程资源。历史会因教材转述而部分失真,如本课下面一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