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的意见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大委发[2010]2号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2010年2月2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现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城市并服务城市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人文多功能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拓展和延伸。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实施了以“多予不取放活”为核心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正在深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功能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相联

系,走都市型现代农业道路,这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农业是重要基础,农村是重要区域,农民是重要力量,“三农”工作仍然是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需要。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市城乡统筹进入全新阶段,必将促进工业与农业互补、农村与城市互动、农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农业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提供名优特新精细美高端农副产品上下功夫,在开发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功能上见成效,在提高外向度中创品牌、赢市场。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城市功能和资源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运行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惠及民生的目的,将有力地推进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巩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

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激活发展动力,认真做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谋划和发展工作。

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和全域城市化的要求,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为目标,以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为依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为标志,以高度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人文化为特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持续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全市农村发展的新跨越。

(二)工作目标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经过不懈努力和持久奋斗。其阶段性目标为:经过十年努

力,基本建立与我市城市地位相适应,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具有知识、技术、资本高度密集特点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快速运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精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业高科技创新基地、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基地、优质农产品物流基地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景区。力争到2015年,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民生有较大改善,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0元;到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0元。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道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运用政策手段引导、扶持广大农民和企业投身其中,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坚持深度开发产业融合原则。依据区域优势和资源特色,深度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不同、类型各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3.坚持面向国际开放合作原则。发挥大连区位和口岸优势,推动农业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全方位开

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和物流型农业,促进农产品和技术的输出。大力引进外资、外智,提升农业内在质量。

4.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实行农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5.坚持培训农民科技领先原则。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用现代科技理念培训农民,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布局和重点

(一)发展布局

依据全域城市化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结合各地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概括为“三圈、两区、一带”。三圈:主城新城都市农业发展圈、黄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渤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两区: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区、水源涵养地农业发展区。一带:滨海农渔业风情带。

主城新城都市农业发展圈发展方向:推进近海养殖外移,逐步退出畜牧业养殖和大田作物种植,鼓励发展附加

值较高的花卉、种苗、精品果菜等,做大做强大樱桃、黄桃、把梨产业。培育壮大研发和创意农业。

黄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海参、鲍鱼、扇贝、杂色蛤等海产品增养殖业,兴建蓝色食品产业基地,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适度发展特种畜牧养殖业。鼓励特色农作物产业化种植,发展种、养业育苗,实施设施稻田工程。加快优质水产品物流基地建设。

渤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精品蔬菜、优质苹果及西瓜、甜瓜,鼓励发展肉牛、肉禽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积极推进海洋渔业工厂化养殖和育种、育苗,探索海水养殖新模式、新途径。

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果、菜、粮等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建设,重点发展优质苹果、棚桃、树莓、蓝莓、草莓、板栗、榛子、食用菌和温室蔬菜生产。大力发展猪、禽、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充分挖掘独有的资源潜力,积极培育沟域经济,加快发展温泉、滑雪、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农业。

水源涵养地农业发展区发展方向:依据自然资源的相似性,参照丘陵山区的发展重点推进建设。加大“四荒”植树造林力度,涵养水土,净化水质,保护城市用水和农用水安全。借助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

农业和特色精品农业,适度发展民俗生态游。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杜绝污染养殖场和工业企业入驻。

滨海农渔业风情带发展方向: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发展近海、滩涂和工厂化高效益水产品增养殖,积极扩大水产育种育苗规模。依托海岛、海滩、海水资源,大力发展以海滨洗浴、沙滩日光浴、观赏游览、赶海垂钓为主的观光休闲产业,鼓励发展适合海岛特点的高端休闲产业。积极推进海防基干林带建设。

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相衔接,规划建设沈大、丹大、永青、城八公路沿线农业产业带。

(二)发展重点

1.生态农业。加大农业生态保护力度,营造城市绿色屏障。引导发展低碳农业,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实施美化工程,增加常青树、彩叶树比重,扩大水果、干杂果栽植面积。扩大贝类养殖规模,减少海藻类碳排放。科学使用有机肥,大力推广生物、物理防治和生态控制技术。加大水稻季节性湿地生态保护力度。实施农业、海洋渔业环境动态监测,加强面源污染治理。禁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防范海域生态环境恶化。

2.设施农业。突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等主要特征,广泛应用工程、生物、信息等系列现代技术,大力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以规模化专业乡村为重

点,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网护果园、陆地工厂化水产养殖、筏式海水养殖、人工渔礁、设施畜牧养殖和设施粮田。

3.精品农业。以生产名特优新精细美农产品为重点,围绕五大优势产业,推进专业化布局、精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大力生产具有地域特色,安全、绿色、优质、鲜活的高端农产品。重点建设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饲养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认证注册,积极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大珍稀农产品、海珍品和海洋渔业良种的保护力度。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4.种苗农业。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带动作用,培育以农林牧渔业繁种育苗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种苗研发中心。加快种苗研发成果的转化步伐,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面向我国北方及沿海地区,兴建粮食、水果、蔬菜、水产、畜禽、林木、花卉等新品种(苗种)繁育基地和种苗交易平台。

5.外向农业。按照遵循国际规则、实施国际标准、开拓国际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促进农产品外销和出口。建立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加大地产优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吸

引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在本市聚集,开展多种方式的合资与合作。

6.休闲农业。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着力构筑多元化、复合型休闲农业体系。重点开发园区观光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等现代农业休闲模式,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一批市民农园、民宿农庄、民俗观光村和农业公园等农业旅游重点景区,逐步形成近郊农家乐体验游、远郊乡村特色游、温泉滑雪生态游、滨海风情观光游、海岛渔家风情游等现代休闲农业格局。

7.循环农业。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推进种养连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质再生能源技术,推进农作物秸杆、海产贝壳、人畜粪便、有机生活垃圾向肥料、饲料、原料的转化。加大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畜沼果”、“畜沼菜”、“畜沼鱼”等立体循环农业。着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秸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8.创意农业。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和创意理念,研发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采用生物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泽和口味等特性,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之中;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变农业副产品为传统工艺品;尝试田间地头超市经营,实现时令农产品与消费者的零距离对

接;深度挖掘和拓展农耕文化内涵,开发农业节庆、民俗展览、农耕体验等形式的服务产品。

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不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中央“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将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打造支农、惠农的良好政策环境。落实国家补贴政策,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开辟社会资源投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途径。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支持开发适合都市型现代农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和农民贷款担保机构。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参与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按照“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做好农业重大灾害的预报和防范工作。清理和规范相关收费项目与规定,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二)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组织体系。以完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加快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坚持发展与完善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一批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市级示范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龙头企业以优势特

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以产业为纽带,实行联合与合作,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群。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遵循集中、规模、增效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村级集体资产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的公益性服务职能。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围绕优势产业,集成优势资源,加强科研的针对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引进推广力度,着力破解优势产业种苗退化难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引进科技研发机构入驻农业科技园区。组织科技特派组进驻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高标准建设农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强化科技素质提高,着力培养务工、务农能力。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打造一批有“三品”认证的生产基地。整合品牌资源,创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知名

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三年内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跟踪、责任能追溯。加强市、涉农区市县两级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完善乡镇质量检测室设施,逐步形成以市、涉农区市县检测中心为龙头、乡镇检测室为骨干、生产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产地检测网络。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尽快建立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严禁经营、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

(五)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建设旅顺口区羊头洼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甘井子区后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旅顺口区长城国际花卉批发市场,优先消化本地农副产品,逐步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在黄海城市组团发展区兴建国家一级水产品批发市场。推进中心镇和农村农贸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性特色市场和区域性交易市场为骨干、分布合理的产地市场和销售网点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和直销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拓展交易品种。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

(六)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以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沟贯

通、路相连、土肥沃”标准,加大设施农田建设。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增强水产业工厂化、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设施装备能力。大力兴建小型水利工程,推进灌区支干渠系改造,加快生态河道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农村电网完善化工程,搞好农业电力配套。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进村屯连接油路工程建设。支持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加大现代装备武装农业力度,推进水稻育苗、粮食生产、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保鲜和运输机械化。

五、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工作要求

(一)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市级农业和规划部门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与全域城市化相融合、与各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布局规划,并认真搞好专家论证、审核。各地要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重点产业和发展模式趋同化的原则,组织强有力班子,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确保规划操作性强、指导作用大,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按规划蓝图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二)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关于“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科技研发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加大投入。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企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用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三)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落实土地承包政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定渔民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确保农民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并抓好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流转市场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机构等服务平台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宅基地整理试点,探索建设完善的

置换配套政策。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稳妥推进城郊村、城中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公共科技服务机构。

(四)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我市农业的一次深刻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困难同在。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坚持开展经常性调查研究,探索和掌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重点围绕农业功能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保障体系建设、农民致富增收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并及时把调研成果纳入党委、政府决策,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模式有其特定性,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惯式,加强教育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共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要善于培养和挖掘各类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六)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认识,将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把实施全域城市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有机结合

起来,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强指导,全面落实。各区市县每年至少要兴建10个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项目。要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严禁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之机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要建立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联席会议、督促检查、定期调度和奖励激励制度。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区市县、乡镇、村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多层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合力。

(此件发至乡镇)

主题词:农村工作都市型现代农业△意见

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厅2010年2月24日印发

(共印1200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