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区别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区别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区别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区别

2006-07-10 20:53 文章来源: 丁香园点击次数:1608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在形态学上的定义主要表现为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可引起外周血中循环的血小板减少。它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PTP)骨髓象的特征性改变,但其并非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特有,两者间具有一定的区别[1]。面对一份骨髓片,在骨髓检查报告中,如何正确的区分两者,即何时该写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髓像,何时写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目前并无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化的标准和指标。大多情况下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检验师的经验来进行判断,现笔者就这一情况进行阐述。

1. 两者在定义上的不同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并非是一个疾病的专有名词,而是指一种形态学的改变。它可以见于其他除ITP外的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而ITP是一个疾病的名称,指的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即就是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以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只要是未经激素治疗,几乎绝大多数有巨核细胞的成熟障碍。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却并不一定仅发生于ITP,因此,两者在定义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区别。我院骨髓室统计了近150份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现象的患者骨髓报告,通过临床的追踪,在最后临床确诊的120名患者中,ITP约占40%,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约占32%,包括:①MDS(10%)、②缺铁性贫血(7%)、③巨幼细胞性贫血(3%)、④急性白血病(7%)、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其他非血液系统疾病占了28%,包括:①登革热(2%)②伤寒(2%)③传单(5%)④其它感染性疾病(8%)⑤SLE(3%)⑥脾功能亢进(8%)。从我院骨髓室统计数据可知:将近半数的出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患者为ITP,其次为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而非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亦有不少。因此,当在骨髓片中发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这一形态学改变时,一定要结合其他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且不可看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即盲目的下ITP诊断。

2. 两者在诊断标准上的不同

ITP(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形态学检查中,血象:血小板数目极度减少,有时甚至为0,通常在10×109/L左右。血小板的寿命明显缩短,有人报告本病者仅存活了6小时左右(正常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红细胞一般变化不大,但出现严重时可有贫血,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细胞亦有增多者。骨髓像则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Ⅱ或增生活跃Ⅰ,巨核细胞增加,但是多为幼稚者,且体积小,胞浆亦少,即使成熟者,胞浆仍带有火蓝色反应,颗粒稀疏,不聚集,弥散于细胞浆中,有时似呈溶解状。有的巨核细胞呈退行性变。

而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的形态学特征为:血象:血小板计数,普通常波动在20×109/L~60×109/L之间,白细胞正常或增高,有时稍低于正常值。如无出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正常,当有慢性出血时,可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象特点为:增生明显活跃(均如此),有核细胞直接计数都在300×109/L左右。巨核细胞显著增多(>100个/片),有时一张骨髓标本上,可看到巨核细胞达1000个以上,但是大都无血小板形成,而且,有时细胞浆内还含有小空泡,或核分叶过多等。这些都是巨核细胞退行性变的表现[2]。而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除了有产板型巨核细胞极低外,还有其他的形态学异常。且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仅仅只是形态学异常中的一个部分的、次要的表现,并未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为特征性形态学改变。例如MDS,MDS的患者中,并发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并不少,但是其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还是有骨髓的病态造血。

而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当并发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时,却并不好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因为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出血时(如PTP患者的慢性出血),已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缺铁的骨髓表现。而缺铁性贫血(IDA)患者中,有10%的患者亦会出现较严重的血小板计数的减少(但一般>20×109/L)[4]。两者之间的区别,尤其是IDA和PTP有慢性出血患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巨核细胞的计数的多少。一般说来,PTP患者的巨核细胞数目均明显增多,甚至可以到很高的水平,而IDA患者的巨核细胞有可能增加,但并不会达到

PTP患者的水平(一般不超过50个/片)。因此,全片数巨核细胞数,对于两者的鉴别非常之重要[2]。由此可见,即使患者没有其他的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而仅出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但巨核细胞数并不明显增高,而处于正常值范围或稍微偏高,再加上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20×109/L,也只能下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形态学诊断。

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导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引起血液中血细胞成分过多破坏,造成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症[2],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血象特点为:红细胞、血红蛋白轻度或中度减低,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红细胞中心苍白区扩大。网织红细胞可轻度增高。白细胞数减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血小板数减少。骨髓象特点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细胞增生活跃,各期细胞均见,形态大致正常,但有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红系增生活跃,晚幼红细胞比例可增高,形态基本正常。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高,但成熟障碍,血小板减少。浆细胞,巨噬细胞比例可增高[3]。通过其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比较发现,两者在形态学的诊断标准上亦有重叠,但不同的是,其除了巨核系的成熟障碍以外,还有其他两系的变化,再结合临床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的相关检查(如腹部B超等)一般不难作出判断。

3. 两者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不同

典型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来说,无疑是让临床参与治疗的医生们获得了最可靠和最直观的诊断依据,由此临床医生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冲击治疗,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切脾等。可以说,骨髓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意义是决定性的。而诊断报告上写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则只能是参考性的,还需要临床上结合其他的实验室检查方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

总而言之,骨髓的形态学检查对于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必须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熟悉各种疾病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再结合其他的实验室检查,方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间的区别,也必须遵循此原则,方能正确区分两者,避免错误的结论导致临床上治疗和诊断的不清,加重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王滔,王开颜,彭广洁,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4):217~219

[2] 梁建英,吴德沛主编《血液病形态学图谱》--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

[3] 王凤计主编《现代血液细胞诊断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1

[4] Thomas,Burden等主编《威廉姆斯血液病学》第六版—中国国家出版社,2004.1

编辑:蓝色幻想

154系统精讲-血液免疫-第六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

1.小儿,13岁。因体温38.9℃伴皮肤、黏膜出血及大便中带血一天就诊,结合该患儿1周前患流感史,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长了解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病因为 A.细菌直接感染 B.自身免疫 C.变态反应 D.病毒 E.寄生虫 【答案】:B 【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也呈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2.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下列哪项描述不妥 A.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青年女性 B.急性型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慢性型起病隐匿,不易察觉 C.急性型出血较为严重,内脏出血多见,慢性型出血较轻,贫血多为 首发表现 D.慢性型多数反复发作 E.急性型大部分会转变为慢性型 【答案】:E 【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急性型病程多在4~6周恢复,仅有少数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其余选项均正确。 3.患者,女性,40岁,不明原因牙龈渗血3个月,月经量增多,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列实验室检查哪项不支持该诊断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阳性 C.出血时间延长 D.血小板寿命缩短 E.束臂试验阴性

【答案】:E 【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检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4.小儿,7岁。体温突然升高达39℃,畏寒,全身皮肤、黏膜出血,部分出现大片瘀斑。经血化验检查,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小板计数常低于 A.10×109/L B.20×109/L C.50×109/L D.60×109/L E.80×109/L 【答案】:B 【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不一,急性型常低于20×109/L,失血多可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5.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宜输血小板悬液的原因是为了避免 A.引起溶血现象 B.抑制血小板生成 C.增加毛细血管脆性 D.产生异种抗血小板抗体 E.产生同种抗血小板抗体 【答案】:E 【解析】:考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原则。输血及血小板悬液适用于严重出血者或脾切除术前准备。输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悬液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但不宜反复多次输血以防产生同种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加速而影响疗效。 6.某女性青年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常出血不止,经泼尼松治疗6个月,症状无好转,最近出血更为严重,应选用下列哪项治疗措施为妥 A.改用地塞米松治疗 B.大量血浆置换术 C.输血小板悬液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几级

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几级?如何划分?其临床意义如何?答:一般分为:⑴增生极度活跃涂片中有核细胞约占1/2或更多。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平均为1.8:1。常见于各种白血病。⑵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5:1~9:1。常见于各种红系、粒系或其它系统的增生疾病。 ⑶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7:1,一般为正常骨髓的表现。⑷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90:1,见于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如取样稀释,也可表现为此种现象。⑸增生重度减低有核细胞明显减少,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00:1。是典型的再障骨髓象。取材不良,亦见此像。 2.何谓白血病裂孔?亚裂孔?见于何种白血病?答:在白血病的血片及骨髓片分类时,仅见到最幼稚和最成熟的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此即为白血病裂孔。如中间阶段减少,即为亚裂孔。这种现象见于急性白血病。 3.感染性骨髓像有何表现?答:⑴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⑵粒细胞可增生,并可有核左移现象、空泡变性及中毒性颗粒。⑶网状细胞、吞噬细胞易见,浆细胞亦可增多。⑷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像有何形态学特点?答:⑴骨髓像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⑵粒红比值正常。⑶巨核细胞有成熟障碍和变性现象。成熟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簇不易找到或没有。 5.简述尿液的生成机理。答:尿液是在肾脏内形成的。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细胞,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分则经半透膜过滤进入肾小球囊,形成原尿。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约大部分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血;同时,肾小管亦分泌一些物质加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 6.简述乳糜尿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特征:⑴外观乳白色,仔细观察可分三层,上层为乳酪状被膜,中层为乳糜色液体,下层有少量沉淀。⑵蛋白质+++~++++。⑶加乙醚于尿液中,用力振摇后,所含脂肪溶于乙醚层中,尿液变清。临床意义:⑴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先天淋巴管畸形、腹内结核、肿瘤压迫等疾病。⑵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也可出现乳糜尿,但少见。⑶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脂血症、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 7.解释管型,简述尿液内管型的形成条件。答:尿内蛋白质在肾小管中形成聚集体,随尿排出后即称管型。形成管型的条件是:⑴原尿内有一定量的蛋白质。⑵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同时尿流缓慢及局部尿液积滞,肾单位中形成的管型在重新排尿时随尿排出。⑶具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8.简述管型形成的过程。答:当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小管中有含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尿时,肾小管即发挥其浓缩和酸化尿液的正常功能;蛋白质浓度因尿液浓缩而增加,因酸化至其等电点和受到盐析而易于沉淀、凝固、逐渐以肾小管为外形而凝聚成管型。经过一定时间的固化后,当这些休息状态的肾单位重新工作时,管型便随尿排出。 9.简述管型的类型答:由少量蛋白质凝固形成的管型是最简单的管型,即透明管型。蛋白含量较多、变性明显并有颗粒附着其上者称为颗粒管型。如管型中还有肾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或脂肪滴,

小儿常见病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近年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升高,因此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本病属中医“血证”范畴。【病因病理】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两者均可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肌肤,发为紫癜。小儿形体不足,气血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入侵,热伏血分,内搏营血,灼伤络脉,迫血妄行,络伤则血溢,血不循经,渗于脉外,留于肌肤,发为紫癜。疾病反复,则可阴血受损,或心脾受损。阴血受损测生内火,阴虚火旺,血随火动,伤及血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成紫癫。心脾受损,心生血,脾统血,心脾气虚,生血受碍,统血失职,血失所附,不能循于脉内,溢于脉外,发为紫癜。若病情迁延,日久渐见脾肾之阳受损,导致真气亏损,生血有碍,则紫癜也会反复发作,不易痊愈。【诊断要点】 1.起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或血肿,一般不高出皮面。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下肢较多。鼻衄、齿衄最多见,呕血、黑粪也有发生,偶有血尿。 2.本病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年龄较小儿童,在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病程在6个月以内,预后较成人良好;慢性型多见于较大儿童,病前无明显病毒感染史,病程迁延数月至数年,出血症状较轻,易反复发作。 3.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小于50X109/L时可见自发出血。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相关血小板抗体(PAlgG、PAIgM)及相关血清补体(PAC3)升高。束臂试验阳性。【辩证分型】 1.血热妄行症状:病前有外感风热病史。起病较急,紫癜红润鲜明,常密布成片,伴鼻衄、齿衄,可有发热,面红心烦,口渴欲饮,或尿色红,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浮数。证候分析:见于急性型,风热之邪伤及营血,热毒内盛,灼伤血络,血溢脉外,故见紫癜。卫分证未罢,邪正交争,可见发热,面红。血随火升,上出清窍,则为鼻衄、齿衄。移热下焦,灼伤肾与膀胱,则有小便出血。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血热妄行之象。 2.阴虚火旺症状:皮肤散在瘀点瘀斑,时发时止,下肢尤甚,可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口干咽燥,音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证候分析:多见于慢性型,阴虚火旺,血随火动,损伤血络,发为紫癜。虚火上扰清窍,损及粘膜血络,则可见鼻齿衄血。阴津虚亏,虚火内扰,故见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等。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数,则为阴虚火旺之象。 3.气不摄血症状:紫癜反复出现,瘀点瘀斑色泽较淡,病程较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候分析:多见于慢性型,病程较长,心脾气虚,生血统血失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紫癜。气虚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血虚则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均为气不摄血之象。 4.脾肾阳虚症状:紫癜色暗,下肢较多,有鼻衄、齿衄,形寒肢冷,面色?s白少华,头晕神疲,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候分析:常见于慢性型,日久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统血失司,血渗于脉外,故紫癜色暗。阳虚之证测有形寒肢冷,面(白光)少华,头晕神疲。脾阳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分型治疗】 1.血热妄行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方: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加减:烦渴喜饮,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瘀点瘀斑较多,加紫草10克、仙鹤草10克;鼻衄,加白茅根30克、藕节炭10克;齿衄,加人中黄10克、参三七10克;尿血,加小蓟草10克、仙鹤草1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6克(后下)。主方分析:犀角地黄汤为凉血清热要方,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清热凉血、解毒化斑,生地黄养阴清热,赤芍、丹皮凉血散血。因本型病人起病急,多因外感风热引起,热毒较盛,故与清热解毒的五味消毒饮同用,方中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天葵子、紫花地丁均有良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处方举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30克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紫花地丁10克连翘10克玄参10克生甘草6克茅根30克 2.阴虚火旺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主方:大补阴丸加减。加减:低热者,加青蒿10克、鳖甲15克;盗汗者,加牡蛎30克(先

血液系统疾病练习题

一、A1 1、急性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是 A、多见于女性 B、无感染病史 C、多数病程迁延 D、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E、多见于成人 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病因是 A、免疫因素 B、肝脾作用 C、感染 D、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E、脾功能亢进 3、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脾脏 B、外周血 C、骨髓 D、肝脏 E、血管内 4、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中属粒细胞破坏过多的是 A、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 B、脾功能亢进 C、苯中毒 D、应用抗肿瘤药 E、恶性肿瘤 5、最常见于儿童的急性白血病是 A、急单核白血病 B、急巨细胞白血病 C、急红白血病 D、急粒白血病 E、急淋白血病 6、急性白血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 A、肝功能衰竭 B、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C、严重感染 D、严重贫血 E、大出血 7、急性白血病常见的首发表现是 A、关节疼痛 B、脾肿大

C、发热及感染 D、贫血、出血 E、淋巴结肿大 8、成年人最多见的急性白血病是 A、急粒白血病 B、急淋白血病 C、急红白血病 D、急单核白血病 E、急巨细胞白血病 9、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血的机制主要是凝血因子缺乏 B、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C、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D、半数以上患者以发热起病 E、感染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10、白血病细胞增多的表现,错误的是 A、齿龈肿胀 B、肝脾肿大 C、出血 D、胸骨压痛 E、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11、可出现牙龈肿胀的急性白血病是 A、急巨细胞白血病 B、急单白血病 C、急红白血病 D、急淋白血病 E、急粒白血病 12、不属贫血的表现的是 A、纳差 B、出血倾向 C、面色苍白 D、心率增快 E、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13、成年人缺铁性贫血最主要的病因是 A、需铁量增加 B、铁利用障碍 C、铁摄入不足 D、慢性失血 E、铁吸收障碍 14、可出现异食癖症状的贫血是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综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综述 一、什么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同。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病因不清,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1、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2、慢性型多为20-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 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检查 1、血象。 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9/L以下。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常见巨大畸型的血小板。 2、骨髓象。考试大网站整理 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

第五章血液统疾病11-14节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11-14节 I.单选题(共 200 题,0 分) 1. (0 分)活化蛋白C(APC)能灭活下列哪些因子 A. 因子Va和Ⅷa B. 因子Ⅶa和Xa C. 因子Ⅸa和Ⅸa D. ATⅢ和肝素辅因子Ⅱ 2. (0 分) .男性,40岁,确诊慢性肝炎5年,发现腹水征,近2月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散在瘀斑住院。体检:慢性病容,巩膜黄染,脾肋下5cm,移动性浊音(+),病人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最主要原因是: A. 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 B. 胆道梗阻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 C. 肝脏对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D. 血中有抗凝物质 E. 肝病引起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3. (0 分)血小板粘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对诊断下列哪种疾病是正确的,确答案是:( ) A. 两者均增高见于血管性血友病 B. 两者均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C. 前者增高,后者减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D. 前者减低,后者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4. (0 分)关于急性ITP,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多见于成人 B. 多见于女性 C. 骨髓巨核细胞以幼稚型为主 D. 大多数病人可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型 E. 血小板寿命正常 5. (0 分)女性45岁,发热、咳嗽5天,皮肤大块紫斑1天,体检体温38℃,脾助下2cm。Hb 90g/L,白细胞14.0×109/L,血片早幼粒细胞0.36,PLT 23×109/L, 凝血酶原时间18秒(对照12秒),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纤维蛋白原1.4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肺炎并发DIC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 E. 维生素K缺乏 6. (0 分)下列哪项是慢性型ITP患者骨髓象的主要特点,确答案是:( ) A.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内科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80×109/L以广泛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 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下之女性。女:男约为4:1。 (一)临床表现 1.急性型 (1)半数以上发生于儿童。80%以上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 (2)起病急骤,部分患者可有畏寒、寒战、发热。全身皮肤瘀点、紫癜、瘀斑,可有血疱及血肿形成。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及舌出血常见,损伤及注射部位可渗血不止或形成大片瘀斑。 (3)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可有内脏出血,如呕血、黑粪、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颅内出血可致意识障碍、瘫痪及抽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量过大或范围过于广泛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血压降低甚至失血性休克。 2.慢性型 (1)主要见于40岁以下之青年女性。起病隐袭,一般无前驱症状。 (2)出血症状轻,但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周数月,迁延数年。 (3)多为皮肤、粘膜出血,如瘀点、瘀斑及外伤后出血不止等,鼻出血、牙龈出血亦甚常见。 (4)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但月经过多甚常见,在部分患者可为惟一临床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因感染等而骤然加重,出现广泛、严重内脏出血。长期月经过多者,可出现失血性贫血。 (5)部分病程超过半年者,可有轻度脾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①急性型血小板多在20×109/L以下,慢性型常在30×109/L左右;②血小板形态正常平均体积偏大,易见大型血小板;③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④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区别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区别 2006-07-10 20:53 文章来源: 丁香园点击次数:1608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在形态学上的定义主要表现为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可引起外周血中循环的血小板减少。它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PTP)骨髓象的特征性改变,但其并非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特有,两者间具有一定的区别[1]。面对一份骨髓片,在骨髓检查报告中,如何正确的区分两者,即何时该写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髓像,何时写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目前并无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化的标准和指标。大多情况下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检验师的经验来进行判断,现笔者就这一情况进行阐述。 1. 两者在定义上的不同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并非是一个疾病的专有名词,而是指一种形态学的改变。它可以见于其他除ITP外的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而ITP是一个疾病的名称,指的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即就是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以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只要是未经激素治疗,几乎绝大多数有巨核细胞的成熟障碍。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却并不一定仅发生于ITP,因此,两者在定义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区别。我院骨髓室统计了近150份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现象的患者骨髓报告,通过临床的追踪,在最后临床确诊的120名患者中,ITP约占40%,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约占32%,包括:①MDS(10%)、②缺铁性贫血(7%)、③巨幼细胞性贫血(3%)、④急性白血病(7%)、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其他非血液系统疾病占了28%,包括:①登革热(2%)②伤寒(2%)③传单(5%)④其它感染性疾病(8%)⑤SLE(3%)⑥脾功能亢进(8%)。从我院骨髓室统计数据可知:将近半数的出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患者为ITP,其次为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而非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亦有不少。因此,当在骨髓片中发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这一形态学改变时,一定要结合其他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且不可看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即盲目的下ITP诊断。 2. 两者在诊断标准上的不同 ITP(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形态学检查中,血象:血小板数目极度减少,有时甚至为0,通常在10×109/L左右。血小板的寿命明显缩短,有人报告本病者仅存活了6小时左右(正常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红细胞一般变化不大,但出现严重时可有贫血,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细胞亦有增多者。骨髓像则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Ⅱ或增生活跃Ⅰ,巨核细胞增加,但是多为幼稚者,且体积小,胞浆亦少,即使成熟者,胞浆仍带有火蓝色反应,颗粒稀疏,不聚集,弥散于细胞浆中,有时似呈溶解状。有的巨核细胞呈退行性变。 而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的形态学特征为:血象:血小板计数,普通常波动在20×109/L~60×109/L之间,白细胞正常或增高,有时稍低于正常值。如无出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正常,当有慢性出血时,可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象特点为:增生明显活跃(均如此),有核细胞直接计数都在300×109/L左右。巨核细胞显著增多(>100个/片),有时一张骨髓标本上,可看到巨核细胞达1000个以上,但是大都无血小板形成,而且,有时细胞浆内还含有小空泡,或核分叶过多等。这些都是巨核细胞退行性变的表现[2]。而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除了有产板型巨核细胞极低外,还有其他的形态学异常。且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仅仅只是形态学异常中的一个部分的、次要的表现,并未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为特征性形态学改变。例如MDS,MDS的患者中,并发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并不少,但是其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还是有骨髓的病态造血。 而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当并发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时,却并不好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因为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出血时(如PTP患者的慢性出血),已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缺铁的骨髓表现。而缺铁性贫血(IDA)患者中,有10%的患者亦会出现较严重的血小板计数的减少(但一般>20×109/L)[4]。两者之间的区别,尤其是IDA和PTP有慢性出血患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巨核细胞的计数的多少。一般说来,PTP患者的巨核细胞数目均明显增多,甚至可以到很高的水平,而IDA患者的巨核细胞有可能增加,但并不会达到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诊断详述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诊断详述 *导读: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骨髓细胞增生低下,增生重度低下; 白细胞粒细胞减少,以分叶核核、杆状核及晚幼粒细胞为主,中幼粒细胞极少; 幼红细胞红细胞减少,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较明显,成熟红细胞大小、染色、形态正常; 粒红比(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他特征:巨核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浆细胞亦增多。周围血象全血细胞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症状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鉴别。 [成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 骨髓细胞增生低下,恢复期增生活跃。白细胞早、中幼粒细胞为主,晚幼、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减少甚至消失。幼红细胞正常,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粒红比(正常)参考值范围,发作期可(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他特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相对增加周围血象白细胞数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白细胞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为主,可见丝状分裂型,细胞成熟停止,浆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少数晚幼细胞。粒红比(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他特征巨核细胞减少周围血象可原粒及早幼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非白血性白血病时正常或减少。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白细胞极度增多,各期粒细胞均有,中幼及晚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占多数,丝状分裂易见。幼红细胞各期均有幼红细胞相对减少。粒红比(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他特征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参考值范围周围血象可见到各期粒细胞,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白细胞原淋及幼淋细胞占多数,形态异常。幼红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占多数。粒红比大致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其他特征巨核细胞减少,破碎细胞极多。周围血象同骨髓。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白细胞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少数幼淋巴细胞,破碎淋巴细胞较多。幼红细胞减少,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粒红比大致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他特征巨核细胞减少。周围血象同骨髓。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白细胞原单核、幼单核、单核细胞及病理性单核细胞占0.60(60%)以上。幼红细胞减少。粒红比大致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他特征巨核细胞减少。周围血象同骨髓。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骨髓细胞增生活跃。白细胞大致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幼红细胞(正常)参考值范围,急性出血期增生。粒红比大致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或减低。其他特征巨核细胞增多,原、幼及颗粒型巨核细胞增生,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少见或缺乏。周围血象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常规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得护理常规 【定义】 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得出血性疾病。 【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T、P、R、BP),神志变化。 2、出血情况得监测:应注意观察病人出血得发生、发展或消退情况。 3、出血部位、范围与出血量。 4、血小板计数。 5、用药后得观察,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6、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血小板计数在30×109~40×109/L 以上者,如出血不重,可适当活动,避免外伤;血小板在30×109~40×109/L以下者,即使不出血也应减少活动,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 2、预防与避免加重出血 避免造成身体损伤得一切因素,如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禁用牙签剔牙或用硬毛牙刷刷牙,避免扑打。衣着应宽松。忌玩锐利玩具,限制剧烈活动。尽量减少肌肉注射。禁食坚硬与多刺得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脑出血:血小板低于20-30×109/L要嘱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通便、镇咳与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颅内高压 3、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出血部位观察皮肤瘀点(斑)变化与出血量、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监测血小板、出血时间等、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与及时处理。 4、用药护理

向患者说明药物得不良反应与指导自我观察,说明在减量、停药后可以逐渐消失,以免病人担忧。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约5-6周时易出现库欣综合征,指导患者饭后服药,注意观察粪便颜色,加强个人卫生,防治各种感染。 输血及成分输血得护理: ●输血前认真核对,控制输注速度 ●血小板取回后应尽快输入,每袋血小板要在20分钟内输完 ●新鲜血浆于采集后6小时输完 5、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患儿病室应与感染病室分开。注意保持出血部位清洁。协助家长做好患儿得生活护理,特别就是皮肤、口腔护理。注意个人卫生。 【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本病得防治知识,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技术操作可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不合作,烦躁哭闹,而使出血加重。故应关心安慰患儿,向其讲明道理,以取得合作。 2、饮食指导 饮食:根据病情可选用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流食、半流食或普食。可进肉、蛋、禽、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等;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3、休息、活动指导 慢性病人适当活动,预防各种外伤;血小板在50×109/L以下时,不要做强体力活动。 4、用药指导 1)服药期间不与感染患儿接触,去公共场所时戴口罩,避免感冒,以防加

白血病概述题库1-1-8

白血病概述题库1-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项不是B细胞的免疫标志() A.CD10 B.CD19 C.CD68 D.HLA-DR E.CD22 B细胞分化抗原有CD10、CD19、CD20、CD21和CD22;而HLA-DR属非特异性抗原,它可表达于干细胞、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B细胞及激活的T细胞。另外CD11b、CD31~CD36、CD64、CD68等是粒-单核细胞共有的标记。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下哪项不符合白血病的特征() A.白细胞有明显的质和量异常 B.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肝、脾和淋巴结 C.白血病细胞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D.白血病细胞可进入周围血液中 E.骨髓象红系增生可受抑制 白血病可有多种浸润表现,多见骨关节疼痛,较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甚至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表现。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确诊白血病的最重要手段() A.外周血检查 B.浆膜腔穿刺 C.骨髓检查 D.腰椎穿刺 E.以上都不正确 骨髓象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3109313.html,/ 瑜伽减肥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凡遇下列哪些情况可以不行骨髓检查确诊() A.不明原因发热,有恶病质 B.血友病 C.血涂片中有幼稚细胞或可疑细胞 D.血细胞原因不明减少或增多时 E.不明原因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因子Ⅷ和Ⅸ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试验是诊断和鉴别本类疾病的重要方法,另外,血友病患者不易行有创伤性的检查,容易引起出血。

2016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十)

2016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十) 第三十章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一、A1 1、血片上红细胞呈棘形、盔形等异常形态时,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小板无力症 D、血友病 E、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ITP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A、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B、脾吞噬血小板增多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E、血小板结构异常 3、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伴血小板减少,再加上下列哪一项方可诊断为ITP()。 A、血小板相关Ig和C3 B、血小板寿命缩短和转换率加快 C、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生 D、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和释放功能增强 E、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正常 4、出血时间正常可见于()。 A、因子Ⅷ缺乏症 B、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管性血友病 E、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 5、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下列哪一项试验是错误的()。 A、血小板黏附试验正常 B、血小板聚集试验正常 C、血小板第三因子有效性增加 D、血小板释放反应正常 E、血小板数量和体积正常 6、ITP的发病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 A、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B、抗体与血小板内含物结合 C、抗体与血小板膜结合 D、巨噬细胞吞噬被抗体包被的血小板 E、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结合后,暴露Fc段的结合位点并激活补体 7、ITP作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A、检查有无巨核细胞增多 B、观察骨髓增生程度 C、证明血小板生成障碍 D、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 E、观察巨核细胞有无异常 8、下列哪项是慢性型ITP患者骨髓象的主要特点()。 A、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B、巨核细胞增多和有成熟障碍现象 C、巨核细胞增多和明显左移现象 D、血小板巨大、异形和染色深 E、以上都是 9、血小板黏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对诊断下列哪种疾病是正确的()。 A、两者均增高见于血管性血友病 B、两者均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C、前者增高,后者减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D、前者减低,后者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E、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可见于心肌梗死患者 10、下列不符合原发性纤溶亢进特点的是()。 A、血浆ELT明显缩短 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 C、t-PA活性降低 D、血浆FDP明显增高 E、纤维蛋白肽Bβ1-42水平增高 11、以下叙述与血友病A不符合的是()。 A、APTT延长 B、FVⅢ缺乏 C、多幼年发病 D、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E、多见皮肤、黏膜出血 12、乙型血友病缺乏的凝血因子为()。 A、F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规范(仅供参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以及缺乏任何原因为特征。ITP在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他年龄阶段男女比例无差别。ITP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新诊断、持续性(持续时间在3~12个月)及慢性(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12个月)。成人典型病例一般隐匿起病病,病前无明显的病毒感染或其他疾病史,病程多为慢性过程。儿童ITP一般为自限性,约80%的患儿在6个月内自发缓解。 基本信息 又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英文名称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英文别称 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auto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 就诊科室 免疫科 常见发病部位 下肢,上肢远端 常见症状 皮肤出血点 病因 目前认为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造成血小板减少,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发病机制也未完全阐明。儿童ITP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疱疹病毒、EB病

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B19、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及肝炎病毒等。 通常在感染后2~21天发病。育龄期女性慢性ITP发病高于男性,妊娠期容易复发,提示雌激素可能参与ITP的发病。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隐袭,表现为散在的皮肤出血点及其他较轻的出血症状,如鼻衄、牙龈出血等。 紫癜及淤斑可出现在任何部位的皮肤或黏膜,但常见于下肢及上肢远端。ITP患者的出血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数在20~50×10/L之间轻度外伤即可引起出血,少数为自发性出血,如淤斑、淤点等,血小板数小于20×10/L,有严重出血的危险,血小板数小于10×10/L,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查体通常无脾大,少数患者可有轻度脾大,可能由于病毒感染所致。 儿童急性ITP在发病前1~3周可有呼吸道感染史,少数发生在预防接种后。起病急,少数表现为暴发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淤斑。皮肤淤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为多,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齿龈,口腔可有血疱。胃肠道及泌尿道出血并不少见,不到1%的患儿发生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如患者头痛、呕吐,则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少数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示只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各系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导致缺铁,可伴有贫血。单纯ITP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 2.外周血涂片 需排除由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凝聚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出现破碎红细胞应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的巨血小板或微小血小板需考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3.骨髓涂片 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有时正常,较为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的核浆成熟不平衡,胞质中颗粒较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发病(2008-07-25 23:04:31)标签:ttp hus血液vw因子健康分类:血液病之友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学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均属于系统性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其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HA)和动脉微血管床内血小板聚集所致的器官缺血(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1-10]。TTP典型表现为Moschcowitz’s五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波动的神经学征象、肾功能衰竭和发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其特征为Grasser’s三联征,即MHA、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不全。神经学功能异常主要见于TTP,肾功能异常主要发生在HUS[9],或认为HUS为肾限性TMA,而TTP则系系统性TMA 与全身血液系统异常有关[2]。TTP和HUS在相当部分病例临床表现重迭,精确区分有时带有随意性和争议,尤其在成人临床和病理学上难以区分,有作者主张作为单一疾患来描述[2-12]。体质性或先天性TTP是重度VW因子裂解蛋白酶(VWF-CP)缺乏的结果[2-12],由于ADAMTS-13基因杂合子或纯合子的复合突变,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呈。大多数患者娩出后就有症状。ADAMTS-13活性重度减低(<正常对照的3%),没有ADAMTS-13的自身免疫复合物,需作换血治疗,亦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USS)[2,3,5,8-12]。获得性TTP是由于循环中自身抗体抑制ADAMTS-13活性。大多无任何潜在疾病,系特发性TTP,约占获得性TTP 的33%-57%[9,13,14],另约43%-66%为继发性TTP,常见病因有自身免疫病、感染、药物、恶性肿瘤、干细胞移植和妊娠等。 在美国TTP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中3.7例,近有增加趋势。经采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以来,该病的死亡率乙由75%~92%减至10%~20%[2,4,5,7-13]。本文就TTP-HUS 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学进展作文献系统复习。 1微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凋亡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是TTP-HUS患者重要发病因素,亦经证实该病存在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因素。从人脐静脉分离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应用51Cr标记,通过放射性释放率表达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用健康人或TTP-HUS患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损伤,结果显示后者51Cr释放率显著高于前者。在临床,森美贵(15)报道比较32例TMA患者中ADAMTS-13活性重度缺乏(<3%)组(13例均为TTP)和中等缺乏(ADAMTS-13活性6%~51%)组(19例TMA中7例为TTP)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modulin,TM)活性,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与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1复合物(t-PA.PAI-1C)(ng/ml),结果显示ADAMTS-13活性中度减低组比重度减低组患者这两种标志物增高显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讲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们先对紫癜性疾病有个大概了解:紫癜性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管性紫癜和血小板性紫癜,血管性是由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性紫癜则是由血小板疾病所致,是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的疾病。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1、血小板生成减少,比如再障、白血病等,2、血小板破坏、消耗过多如脾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抗血小板抗体,因此又称为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以来,认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明,因而称之为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来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有识别自身血小板抗原的自身抗体,才发现ITP是一种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出血性疾病,所以实际上应该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更为适合),是因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是临床所见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一般儿童发病多为急性型,成人ITP多为慢性型。 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血小板减少及寿命缩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细菌或病毒与急性型ITP的发病关系非常密切,但非直接关系,免疫因素可能是参与ITP发病的重要原因,急性ITP患者常有上感病史以及慢性ITP常因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提示ITP发病与感染密切相关。 2、免疫因素:多数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将ITP患者血浆输给健康受试者可造成后者一过性血小板减少,所以我们考虑自身抗体形成后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吞噬破坏可能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 3、肝、脾的作用: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场所,肝脾的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对血小板有吞噬和清除及血小板滞留作用。 4、其他:如慢性ITP常发生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容易复发,表明雌激素可能参与ITP发病。 二、临床表现: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程将ITP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试题

2019年第六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得护理 一、A1 1、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死得主要原因就是 A、发热 B、贫血 C、颅内出血 D、失血性休克 E、感染 2、可成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唯一临床症状得就是 A、皮肤出血 B、月经量过多 C、贫血 D、轻度脾大 E、鼻出血 3、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错误得就是 A、出血停止后,即可停药 B、复发时再应用仍有效 C、开始时剂量宜大 D、血小板值接近正常后,用药维持数月 E、就是治疗本病得首选药物 4、由免疫因素引起血小板减少得出血性疾病就是 A、白血病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ITP D、营养性贫血 E、红细胞增多症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确诊意义得就是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可见巨大畸形血小板 C、出血时间延长 D、凝血酶原消耗不良 E、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6、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于 A、幼儿 B、儿童 C、青年女性 D、壮年男性 E、老年人 7、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得临床表现不包括 A、儿童多见 B、常有发热

C、皮肤黏膜出血 D、便血、尿血 E、关节痛 二、A2 1、患者女性,30岁。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常规显示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6、8×109/L,血小板15×109/L,该患者最大得危险就是 A、贫血 B、继发感染 C、颅内出血 D、心衰 E、牙龈出血 2、患者,女性,44岁.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士在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不妥得指导就是 A、为病人介绍本病得有关知识 B、告知病人应遵医嘱坚持服药 C、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小板 D、应禁止活动减少外伤得发生 E、患病期间不宜使用阿司匹林 3、王某,女性,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年。目前血小板计数下降为15×109/L,护士对其进行护理时,最应警惕得表现就是 A、发热 B、咳嗽 C、肛周疼痛 D、剧烈头痛 E、皮肤出血点增多 4、患者女,28岁,印刷厂彩印车间工人。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半个月后好转出院,护士进行出院前得健康指导时,错误得就是 A、必须调换工种 B、坚持饭后服药 C、避免到人多聚集得地方 D、注意自我病情监测 E、若无新发出血可自行停药 5、某女性青年反复出现皮肤瘀点,并有鼻衄、月经过多,近来出现贫血、脾大,错误得护理措施就是 A、适当限制活动 B、预防各种创伤 C、尽量减少肌肉注射 D、保持鼻黏膜湿润,清除鼻腔内血痂 E、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渣、易消化饮食 6、患儿女,1岁,因急进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治疗,医嘱监测血小板得最主要目得就是 A、及早识别颅内出血得发生 B、及早识别皮肤出血 C、及早识别黏膜出血 D、及早发现药物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