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复合桑叶茶的研制进展

新型复合桑叶茶的研制进展
新型复合桑叶茶的研制进展

2016-2021年安吉白茶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16-2021年安吉白茶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杭州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

报告目录 报告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第一章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安吉白茶行业定义 第二节安吉白茶行业基本特点 第三节安吉白茶行业分类 第四节安吉白茶行业统计标准 一、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 二、行业主要统计方法介绍 三、行业涵盖数据种类介绍 第五节安吉白茶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成长速度 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第二章全球安吉白茶行业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一、全球安吉白茶行业供给情况分析 二、全球安吉白茶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第三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主要国家及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一、欧洲 二、美国 三、日本 第四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三章 2011-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国际贸易环境 第二节 2011-2015年安吉白茶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 三、行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技术环境分析 一、主要生产技术分析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2011-2015年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中国安吉白茶行业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中国安吉白茶行业规模情况分析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第三节 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一、2015年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5年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2015年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2015年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2015年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2015年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 2016-2021年中国安吉白茶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我国安吉白茶产品区域规模预测(图表模型,具体数值以报告内容为准)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自制凉茶配方

一般二十四味凉茶主要由菊花茶、矛根、淡竹叶、金银花、葛根、鱼腥草,山药、栀子,决明子、薄荷、茯苓、桑叶、蒲公英等二十四味中草药组成,有的还加入百合、银杏、陈皮、大枣、甘草、荷叶、黑芝麻、鲜芦根、白果、桔红、红花、蔗糖、可溶性玉米食用淀粉、麦芽糊精。 菊花10g 金银花10g 胖大海10g 积雪草15g 葛根10g 鱼腥草15g 茯苓10g 桑叶10g 蒲公英15g 百合10g 陈皮10g 白茅根15g 淡竹叶15g 大枣10g 甘草10g 荷叶15g 鲜芦根15g 车前草15g 马齿苋15g 破布子叶10g 罗汉果10g 山药10g 薄荷10g 莲子心10g ,共制成5000毫升。 二十四味凉茶主要由菊花茶、茅根、淡竹叶、金银花、葛根、鱼腥草,山药、栀子,决明子、薄荷、茯苓、桑叶、蒲公英等二十四味中草药组成,有的还加入百合、银杏、陈皮、大枣、甘草、荷叶、黑芝麻、鲜芦根、白果、桔红、红花、蔗糖、可溶性玉米食用淀粉、麦芽糊精。 成份作用: 1、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2、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3、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4、金银花:抑菌抗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 5、桔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 6、枙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7、鱼腥草:清热解毒,清痛排脓,利尿通淋。 8、莲子:养心、益肾、补脾。 9、鲜芦根:清热生津,润肺和胃,除烦止呕。 10、玉竹:养阴润燥,除烦止渴。 11、鲜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2、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13、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14、薏苡仁:健脾补肺,清热利湿。 15、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16、枣片:补血益气,调理身心 17、玫瑰花:理气解郁、和血散瘀、解毒消肿 18、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19、银杏叶:降压、防动脉硬化,辅助治疗糖尿病 20、胖大海:清热利咽,润肺开音,通便. 21、茉莉花:清热解表、利湿、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22、山楂:消积开胃,活血散瘀,防暑、降压 23、黑芝麻:延缓衰老、润五脏、强筋骨、益气力、治大便秘结

茶多酚研究

期末论文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目录 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 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 【1】物理性质 (2) 【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 二提取工艺 (5) 2.1 溶剂提取法 (5) 2.2离子沉淀法 (5) 2.3 柱分离制备法 (5) 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 五参考文献 (8)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 摘要: 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 一、概述 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1] 2、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糖醇桑叶酥果酥的做法

糖醇桑叶酥:无糖糕点,酥皮点心,皮面中添加了药食两用的桑叶粉,内包无糖鹰嘴豆馅,用白芝麻饰面。整个产品中不添加蔗糖,只在馅料中有少量麦芽糖醇。由于皮面中添加了天然桑叶粉,颜色呈嫩绿色。 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 1、糕点食品 奶酪酥、凤豆冰沙酥、糖醇杂粮酥饼、红豆烧、大豆卵磷脂蛋糕、腰果酥、杂粮松糕、油炒面、巧克力夹心酥饼、糖醇桑叶酥、糖醇松仁蛋糕、无糖奶油威化、无糖芝麻威化、糖醇喜莲酥、无糖曲奇、糖醇老公饼、糖醇木瓜饼、无糖萨其玛、核桃排、盘花酥、金猪饼、冰雪饼、红果饼、红萨琪玛、白萨琪玛、蜜贡、蜜三刀、香酥套环、苔条麻花、奶油麻花等。 酥饼(Crispy Cakes )是有特制的脂烙酥而得名,特点是金黄色,层次清晰,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酥适口。 凤梨酥,是一道非常著名的甜点。凤梨,也就是菠萝,因为地方不同而叫法不同。凤梨酥起源于台湾。现在市面上,因为成本的考虑,很多凤梨馅几乎都是冬瓜制作,菠萝的含量不到冬瓜的5%。诚然,凤梨馅里确实需要冬瓜纤维来创造口感,但没有菠萝的凤梨馅,能叫凤梨馅么? 用料1 (酥皮配料) 做法 1. 1.首先制作凤梨馅(步骤1-10)。冬瓜切去皮,除去籽以后,切成小块。锅里烧开水, 放入冬瓜,煮15分钟左右,直到彻底煮熟(水要没过冬瓜,冬瓜煮到变成透明就表示彻底熟了)

2. 2.煮好的冬瓜冷却后,用纱布包起来,挤掉水分(为让冬瓜快速冷却,可以过凉水) 3. 3.这是挤完水以后的脱水冬瓜和挤出来的冬瓜水 4. 4.冬瓜水丢弃不用,把脱水后的冬瓜放在案板上用刀剁成冬瓜蓉 5. 5.处理完冬瓜后,就开始处理菠萝了。把菠萝去皮后,切成尽量小的丁。将切好的 菠萝丁也用纱布包好,挤出菠萝汁。挤完汁以后的菠萝丁放在案板上用刀剁成蓉。图片上是剁好的菠萝蓉和挤出的菠萝汁

湖州白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湖州白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摘要]白茶是湖州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市场上白茶行业的竞争者与日俱增。调查表明,湖州白茶产业部分白茶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方式陈旧,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应通过建立湖州白茶统一品牌,提高湖州白茶品质,加强对外宣传等措施,提高湖州白茶在国内外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湖州白茶;茶文化;品牌建设;市场拓展 白茶作为我国加工历史最早的茶类,其起源比绿茶至少要早两千多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湖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白茶文化也是祖国茶文化的精髓之一。湖州作为白茶产区,不仅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厚,而且白茶生产资源也很丰富。近年来湖州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湖州的白茶产业缺乏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和能带动整个白茶产业的大品牌,也未能建立一个能适应大众消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规模市场。 虽然湖州白茶在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知名度在逐步提升,但在国内外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通过白茶产业的开发,不仅能促进白茶主产区的经济,同时也能带动湖州整体经济的发展,例如带动茶区旅游经济、茶艺茶馆产业和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湖州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湖州白茶的竞争优势,采取准确的品牌管理和市场拓展策略,促进湖州白茶产业发

展。 一、湖州白茶的品牌建设及市场拓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从种植范围来看:湖州白茶的主产区从原来的安吉溪龙一带扩大到安吉全县、长兴和平地区、吴兴的埭溪和妙西、德清的莫干山区,目前白茶的种植遍布湖州的大部分丘陵地带。 但目前湖州白茶产业总体而言品牌概念混杂,各地区各自拥有自己的品牌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品牌。很多茶企业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白茶街进行销售,等顾客自己上门,不愿意花钱做广告,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市场拓展措施。湖州的白茶生产企业大都采用等客上门的方式销售白茶,生产企业和茶农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现在安吉、长兴等地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白茶销售和批发市场,但销售市场规模不大。目前湖州还没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白茶销售市场。 (一)品牌管理模式复杂,品牌概念混乱,营销理念落后 湖州白茶重点产区以安吉全县和长兴和平地区为主。其中安吉白茶采取的品牌管理模式是“母子”品牌管理模式,即“安吉白茶”作为整个安吉县白茶的母品牌,而企业自主创立的品牌则为子品牌。继承并发展了安吉县的品牌管理模式,长兴县和平镇则采取了“母子孙”的品牌管理模式,母品牌为长兴统一品牌“紫笋白茶”,子品牌为和平镇白茶品牌“兰芽白”,另外还有一个孙品牌,即企业的自创品牌。这两种品牌管理模式导致一种茶叶有两个乃至三个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分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消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是Ve 的6——7倍,Vc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已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定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功能 正文:1.茶多酚的研究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分中,以黄烷醇类为主,而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酚类衍生物, 呈弱酸性(pH≈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多酚外观为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一个半小时内,可达250。C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 该法利用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 将其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溶剂萃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水提取法〔2〕,简称水法 以水为溶剂, 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 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合并乙酸乙酯相并减压蒸馏浓缩近干, 将其干燥后用去离子水重结晶即得产品。工艺流程为:水提-减压浓缩-溶剂萃取精制-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小,但是排污量巨大,单位产值能耗大。 2.12 提膜浓缩萃取法,简称膜法 它是在水法基础上升级工艺,降低了环保成本。工艺流程为:水提-膜过滤-膜浓缩-溶剂萃取精制--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 2.13 有机溶剂萃取法〔3〕 工艺流程:茶叶--有机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浓缩--水+氯仿萃取--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浓缩、干燥---茶多酚粗品。该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所用有机溶剂多,且溶剂回收、溶液浓缩能耗大,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4〕。 2.2 相转移提取法,简称酯法 工艺流程为:酯水相转移提取-浓缩-精制转相-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污;收率高;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 2.3 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具有吸附-解吸作用的特性来分离提纯茶叶中的茶多酚。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和凝胶柱分离法三种。工艺流程为:水提-树脂吸附-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需要乙醇精馏装置,溶剂消耗成本较高,排污量大〔5〕 2.4 超临界萃取法

年产5000吨茶药品生产建设项目

年产5000吨茶药品生产建设项目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年产5000吨茶药品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办单位: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阚贵元 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1.3项目背景及意义 茶叶古为药用, 继而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天然饮料。著名茶学家陈椽先生主编的《茶药学》对茶叶的药用保健功能有详尽的阐述, 我国民间的茶疗方剂数以百计, 这些都为复合保健茶的研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素材。复合茶保健茶顾名思义是茶叶与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生物、微量元素等配伍调制而成, 如薄荷茶、杜仲三七茶、罗布麻茶、绞股蓝茶、银杏茶、枸杞茶等。重点研究利用现代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高新科技手段, 对传统茶疗配方进行改进、优化、创新, 研制符合现代消费趋向的口服液、胶囊、分散片剂、颗粒冲剂等茶产品, 达到安全、保健、便利和时尚的产品要求。按照卫生部管制的“保健食品”技术规范进行研发, 严格执行保健食品的生物物品配制规定,

经过相关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分析, 并通过卫生部批准颁证, 取得市场准入证及保健食品证明商标使用权。 茶叶深加工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解决大量中低档茶、副产品等滞销品的市场出路,丰富茶产品的种类和档次,实现茶产品的形态与功能多样化的形态与功能多样化,因而,茶叶深加工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当前,我国茶叶行业普遍存在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过低,茶叶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结构性过剩,茶叶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仅为1:0.38,茶产业发展严重缺乏后劲。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兴起,将工程技术与市场理念传播、渗透到茶叶加工业,引进、吸纳高新技术和高效资本,促进茶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延伸。 随着人们愈加关注生活用品安全性、天然性,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2004年茶饮料产量突破500万吨,年产量达100亿元,据预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会有30%左右的茶叶被用作深加工原料,茶叶总产值可比现在增长1倍左右。 二、项目概况 2.1 拟建项目名称 年产5000吨茶药品建设项目 2.2 项目建设地点及占地面积 信阳市羊山新区五云茶叶产业园,茶叶加工厂占地面积50

白茶的研究进展

2007年第2期 FUJIANCHAYE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主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县。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 毫,色泽银白灰绿,故称“白茶”[1] 。 白茶依采摘标准不同分为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传统上,将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肥壮芽头制成的成品称“银针”。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成品称“白牡丹”或“水仙白”。采自菜茶群体的芽叶制成的成品称“贡眉”。由制“ 银针”时采下的嫩梢经“抽针”后,剩下的叶片制成的成品称“寿眉”[2] 。现在生产的白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毫、 福安大白、政和大白、福鼎大白等,已很少用水仙、 菜茶来生产白茶。 白茶以性清凉、退热、降火、祛暑的治病效果和清幽素雅的风格,在国内外市场素负声誉,尤受侨胞的喜爱。白茶现主销香港、德国、日本、荷兰、法国、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政和、松溪等地生产的白茶销区以香港等东南亚为主,福鼎等地生产的白茶以欧洲为主销市场。 长期以来,白茶主要作为外销茶叶销往海外,而内销极少,以致许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白茶。有关白茶的研究也较少,特别是白茶品质形成机理与白茶保健功能的有关研究尤其缺少。现就白茶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述,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白茶的发展史研究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应该是最早的茶类,因为古人将茶叶晒干保存就类似现代白茶的生产方法。最早的有关白茶生产与品质的记载是明代田艺蘅所著的《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并表明白茶的品质接近自然,品质良好。 许多茶叶文献中提到白茶都有讲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该书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书中所讲的白茶,包括三色细芽、银丝水芽都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而且其制作方法也与绿茶相同,这与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相同。 林今团就建阳白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认为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约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 (1772 ̄1782年),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 从产品创始到商品形成,大体历经二、三十年。由于当时的白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由于创制于建阳县漳墩南坑,因此俗称“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并认为左宗棠所称“白亳”就是道光(1812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道光初年,水仙茶树被发现,后来引进大白茶树品种,于同治九年(1870年)左右,水吉(今建阳水吉镇)茶农以大叶茶芽制“银针”(芽茶),并首创“白牡丹”[3,4]。 张天福则认为,白茶的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水仙白。最早是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来制作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树被发现后,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于是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加工“ 白毫银针”[5] 。清代周亮工所写的《 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高金蹲。”许多人认为其中的“绿雪芽”就是白茶。 据现在有限的茶叶史料推测,白茶真正成为一种茶类约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白茶没有特殊的采摘要求,原料只有菜茶,所生产的白茶都统称“白毫”,最早的生产产地可能是在建阳水吉,但是福鼎太姥山一带很快也有了白毫的生产技术,并形成生产规模。一开始生产的“白毫”可能与“白牡丹”相似,但真正叫“白牡丹”可能是用大白茶作为生产原料之后,但是“ 白牡丹”最早出现在哪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后来随着福鼎大白茶的发现与推广,福鼎人民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的芽生产“银针白毫”。至于“大白”“小白”“水仙白”的称呼应是各种茶树品种推广普及之后出现。 2 白茶的栽培研究白茶的种植与其他绿茶无多大差别,有关研究也多局限于总结白茶所用的品种等方面。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白茶调查研究总结了制造白茶的茶树品种与茶树栽培技术,并对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菜茶的生物学性状、生产的白茶品质作 了较为详尽的总结[5] 。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编著的《茶树品种志》、 农业部农业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中对适制白茶的品种作了详细的介绍[6,7]。刘祖生、夏品恭、王有功、谭永济、陈乐生等对福鼎大白茶、歌乐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做了专门介绍[8,9,10,11,12,13,14]。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白茶标准综合体》中,收录的白茶茶树品种有武夷菜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水仙、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七个。该标准综合体还规范了茶树有性繁殖、茶树扦插育苗规程、茶 园建立与种植、茶园管理、低产茶园改造等内容[15] 。范金帅对政和东平白茶生态茶园建设进行了探讨[16]。3白茶采摘与鲜叶质量研究3.1白茶采摘技术研究 采摘直接关系到白茶的原料质量,张天福总结了银针、白牡丹、贡眉的采摘方法,并简要论述了采摘时间与品质、产量的 摘 要:本文论述了白茶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白茶的发展史、种植技术、采摘与鲜 叶质量、白茶的加工、保健品质研究五个部分,最后提出了白茶未来研究要点。 关键词:白茶研究进展 白茶的研究进展 袁弟顺1, 2 郑金贵2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 2) 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 福州350002) 综述 2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摘要:茶多酚以其优异的生物、生理活性功能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酚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本文就是对茶多酚的改性进行各种方式的探究。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稳定性:在 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通过翻阅资料可以发现茶多酚改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类:1溶剂法;2乳化法;3氧酰化法;4溶剂萃取法。 一.溶剂法:概述——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PVP熔化时易分解,采用溶剂法较好。但使用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大,成本高,且有时有机溶剂难以完全除尽。残留的有机溶剂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易引起药物重结晶而降低药物的分散度。不同有机溶剂所得的固体的分散体的分散度也不同,如螺内酯分别使用乙醇、乙腈和氯仿时,以乙醇所得的固体分散体的分散度最大,溶出速率也最高,而用氯仿所得的分散度最小,溶出速率也最低。 操作方法:1.煎煮法 该法特点是: (1)可以明火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溶剂只能用水; (3)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含淀粉多的中药不宜用。 2.浸渍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2)适用于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3)提取效率低; (4)水提液容易霉变。 3.渗滤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1 / 1

茶多酚的研究及新进展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华丹2007090306 )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 属于植物混合多羟基酚类,是儿茶素(黄烷醇类)、花色素类(花青素和花白素)、花黄素类(黄酮与黄酮醇类)和缩酸及缩酚酸类等集中于茶叶中的一群多酚复合物的总称。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防帕金森病糖尿病超氧化自由基提取纯化天然抗氧化剂抗肿瘤清除自由基降血糖抗氧化应用展望 一.茶多酚有防控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 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是由产多巴胺脑细胞的异常损失引起的,目前尚无法治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在6-羟多巴(6-OHDA)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导致帕金森病起着重要作用[1]。他们系统研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研究了茶多酚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阐明了茶多酚通过清除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预防帕金森症的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并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宣武医院正在进行临床实验。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没有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给广大老年群体和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 二.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 茶多酚可以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防止血小板凝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与血浆脂质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LDL)可致AS,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起拮抗作用。载脂蛋白缺乏和异常可影响血脂的运输和代谢,LDL的氧化修饰可使血管内皮受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发生AS。茶多酚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茶多酚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的含量,影响LDL的氧化修饰,提高HDL的含量。 在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量的茶多酚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凝固时间为192s,而添加茶多酚0.5mg的实验组4h后血浆仍未凝固,且随茶多酚添量的减少,凝固时间逐渐恢复常态。同时还发现醋酸纤维电泳纤蛋白原区带消失,这说明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凝和促纤作用[2]。姜玉如等[3]研究发现,茶多酚尤其是其中的儿茶素EC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可抑制动脉中膜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助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保健茶开发与利用

保健茶开发与利用复习纲要 一、填空题: 1、保健茶是以茶和类茶植物原料制成的单一或复合型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类茶饮 品。目前市场上的保健茶包括“健”准字批号的保健茶和“食”准字批号的保健茶,他们在原料组成、产品审批与管理、功能宣传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2、与茶叶相比,保健茶具有原料丰富多样,保健功能各异,加工方法、产品形式 与质量千差万别,缺乏系统性的特点。 3、保健茶按剂型分可为:散型保健茶、袋泡保健茶、速溶保健茶、保健茶饮料四类? 4、按技术层次分类,纳入保健食品管理的保健茶可分为:第一代保健茶、第二代保健茶、第三代保健茶。 5、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首次对保健食品提出了明确管理规定,1996年卫生部颁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为保健食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颁布施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6、按功能来分类,目前我国的保健食品可以分为27种基本功能,目前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保健产品是最多的。 7、1962年日本国在其《食品功能的系统性解释与展开》的报告中最先使用了功能 性食品(Functional Food)一词。 8、对保健食品,欧洲各国普遍采用“健康食品”名称,而德国以前称“改善食 品”(Reformed Foods)。 9、保健食品原料包括普通食品的原料和保健食品专用原料两大类: 12.根据卫法监发[2002]51号文件的规定,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允许使用的中药共有201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87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114种;保健食品禁用中药60种。 13.影响衰老的外在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2)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 14、人体自由基产生的基本途径有:(1)人体细胞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2)受到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微生物对茶叶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茶叶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的研究进展 马存强1,杨 超1,周斌星1,2,*,任小盈1,李 静1,李发志3 (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3.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茶叶技术推广站,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嘌呤碱是茶叶中重要的内含物质,常应用于医疗保健和食品饮料等行业。在黑茶渥堆和茶叶微生物发酵期间嘌呤碱出现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为探究微生物与嘌呤碱代谢的关系,本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不同微生物单菌种发酵对嘌呤碱含量和种类影响不一,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能显著提高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 )、乳酸菌(Lactobacillus )、醋酸型乳酸菌(acetic acid Lactobacillus )等对嘌呤碱含量影响不大;酵母菌(yeast )、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对咖啡碱有降低作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对嘌呤碱代谢影响存在争议;咖啡碱与茶叶碱存在消长关系。关键词:茶叶;微生物;嘌呤碱;咖啡碱;代谢 Recent Progress in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Purine Alkaloids in Fermented Tea MA Cun-qiang 1, YANG Chao 1, ZHOU Bin-xing 1,2,*, REN Xiao-ying 1, LI Jing 1, LI Fa-zhi 3 (1. LongRun Pu-erh Tea Colleg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2. College of Tea and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3. Yunnan Province Baoshan City Longyang Tea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Baoshan 678000, China) Abstract: As important substances present in tea, purine alkaloids are often employed in medicine and health care as well as drinks. The kinds and contents of purine alkaloids are potentially changed during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tea. After reviewing recent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of microorganisms with the metabolism of purine alkaloids in fermented tea,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different strains, when used individually to ferment tea,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kinds and contents of purine alkaloids. 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an substantially enhance caffeine contents in tea, Aspergillus fumigatu , Lactobacillus , and acetic acid Lactobacillus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contents purine alkaloids, and yeast and Aspergillus sydowii NRRL 250 can reduce caffeine contents. However, the effect of Aspergillus niger on purine alkaloid metabolism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addition, a trade-off relationship between caffeine and theophylline exists during tea fermentation. Key words: tea; microorganism; purine alkaloids; caffeine; metabolism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4)21-0292-05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421057 收稿日期:2013-12-27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58B03);保山市科技项目-保山市特种茶叶开发与研究项目作者简介:马存强(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与综合利用。E-mail :macunqiang1208@https://www.360docs.net/doc/2613523796.html, *通信作者:周斌星(196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E-mail :bxzhou01@https://www.360docs.net/doc/2613523796.html, 茶叶年人均消费量已达0.5 kg ,已经超过咖啡、啤酒、葡萄酒和碳酸饮料,成为第一大饮料[1]。这得益于人们对茶叶保健功效的认识和认可。大量在人体、动物和实验室状态下的研究表明,茶叶具有减少腰部脂肪堆积[2]、抗炎杀菌[2-3]、抗氧化[4]、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机率[5]和一定的防癌抗癌[6-8]等功效作用。这得益于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氨基酸等。嘌呤类生物碱亦是茶叶中重要的呈味物质和功能成分。 1 茶叶中嘌呤生物碱的种类和功效 茶叶生物碱主要为嘌呤类生物碱以及少量的嘧啶类生物碱。嘌呤类生物碱有咖啡碱(1,3,7-三甲基黄嘌呤,caffeine )、茶碱(1,3-二甲基黄嘌呤,theophylline )、可可碱(3,7-二甲基黄嘌呤,theobromine )、黄嘌呤(xanthine )、次黄嘌呤(hypoxanthine )、拟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paraxanthine ),以及在云南省苦茶中首次分离出的苦茶碱(1,3,7,9-四甲基尿酸,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许军强 学号:20114061204 任课教师:臧延青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10月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 1.茶多酚简介 1.1.定义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 1.2.1.稳定性 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