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见错误分析_归一问题素材20190624160

小学数学常见错误分析_归一问题素材20190624160
小学数学常见错误分析_归一问题素材20190624160

归一问题

复合应用题中的某些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距离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归一法”。有些归一问题可以采取同类数量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

由上所述,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中“照这样计算”、“用同样的速度”等句子的含义,抓准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算式,求得问题的解决。

例1 小红骑车3 分钟行600 米,照这样的速度她从家到学校行了10 分钟,小红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解]600÷3×10

=200×10

=2000(米)。

答:小红家到学校有2000 米。

[常见错误]

600÷10×3

=60×3

=180(米)。

答:小红家到学校有180 米。

[分析]

解答上题先要求出1 分钟行的路程,再求出10 分钟行的路程。错解中把3 分钟行600 米,看成了10 分钟行600 米,因此,第一步求单位量的数值就错了,后面再去乘以3 是毫无道理的。防止出错的根本办法是解题时要找准对应的数量。如上例,3 分钟行的路程对应的是600 米,10 分钟行的路程对应的小红家到学校的路程。

例2 某运输公司用6 辆汽车运水泥,每天可运96 吨。根据运输情况,现在增加4 辆同样的汽车,每天一共运水泥多少吨?

[解]

96÷6×(6+4)

=16×10

=160(吨)。

答:每天可运水泥160 吨。

[常见错误]

96÷6×4

=16×4

=64(吨)。

答:每天可运水泥64 吨。

[分析]

解答归一问题先求出单位量的数值,但对题中要求的问题应加以分析。上题中“增加4 辆同样的汽车”,每天一共运水泥多少吨,应是增加的汽车运输量与增加前的运输量的和,即10 辆汽车的运输量。归一问题常常发生例2 的错解,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与理解题意,把要求的问题所对应的数量搞错,从而出现错误。

例3 某县化肥厂计划春节前40 天生产化肥3400 吨,实际头8 天生产化肥720 吨。照这样计算,春节前可超产多少吨?

[解]

720÷8×40-3400

=90×40-3400

=3600-3400

=200(吨)。

答:春节前可超产200 吨。

[常见错误]

(1)3400÷40×(40-8)+720

=85×32+720

=2720+720

=3440(吨)。

答:春节前可超产3440 吨。

(2)720÷8×40

=90×40

=3600(吨)。

答:春节前可超产3600 吨。

(3)720÷8-3400÷40

=90-85

=5(吨)。

答:春节前可超产5 吨。

[分析]

学生对归一问题的基本应用题一般都能解答出来,但是,对归一问题的扩展题解答时却常常出错。例3 就是这种扩展题,出现的第一个错解是对题意不理解,仅根据题中已知条件的表面联系,胡乱凑在一起,进行解答。错解(2)与错解(3)都是答非所问,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解答。错解(2)求出的是春节前实际生产的吨数,错解(3)求出的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的吨数。

为了防止归一问题的扩展题解答出错,关键还是要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解法。如例3 先求出每天实际生产的吨数,再求出春节前40 天实际生产的总吨数,最后求出超产的吨数。按照这个思路,解题就不会出现错误。

归一问题的扩展题往往有多种解法,如例3 可用倍比法先求出实际产量,再减去原计划产量就得超产量。列式为:

720×(40÷8)-3400。

也可以先求出每天的超产量,然后再求出40 天的超产量。解答的算式为:

(720÷8-3400÷40)×40。

例4 洗衣机厂计划25 天生产洗衣机4000 台,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40台。照这样计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要少用多少天?

[解]25-4000÷(4000÷25+40)

=25-4000÷(160+40)

=25-4000÷200

=25-20

=5(天)。

答:完成原定生产任务要少用5 天。

[常见错误]

4000÷(4000÷25+40)

=4000÷(160+40)

=4000÷200

=20(天)。

答:完成原定任务要少用20 天。

[分析]

例4 是一道较复杂的归一问题的应用题,错解算出的是完成原定生产任务所需的时间,而忽略了题中要求的是少用多少天。

解复杂的归一问题的应用题,也和解其他类型的应用题一样,可从题目本身的问题出发,逆推分析,从而求得问题解答的算式。像这道题要求少用多少天,必须知道计划天数(已知为25 天)与实际生产天数;要求实际生产天数必须知道实际生产量(已知为4000 台)与每天实际生产台数;要求每天实际生产台数必须知道原计划每天生产台数(算式为4000÷25)与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的台数(已知为40 台);这样逐步导出的解答算式为:25-4000÷(4000÷25+40)。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30种题型资料讲解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30种题型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30种题型 1 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 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2 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3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师:猜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蜜又甜。猜一猜它是啥? 生:月饼。 师:好!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有几个大月饼?(4个)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2个。 师: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1个。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半个)一个月饼的一半。 师:月饼的一半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内容。(板书:分数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一个月饼的一半”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好的方式表示,可以和同位商量。 生:窃窃私语,在酝酿着,思考着,设计着,各自的方式。 师:你设计表示的方式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们想用0.5表示。 生2:我们想用1÷2表示一个的一半。 生3:2/1。

生4:1/2 生5:…… 师:生1的0.5也很好,用学过的方式,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呢?生2的1÷2是一个算式也行,但还不够满意。生3的2/1我的理解是2个月饼分给1个小朋友,不行。生4的1/2你告诉大家理由;上面的1表示一个月饼,横线表示将这个月饼平均分,2表示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师:好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师:回忆以下,说一说你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1/2来表示。 生1:吃西瓜。如:把一个西瓜平均2份,表示其中的1份为1/2。 生2:切蛋糕…… 生3:折正方形的纸…… 师:指导学生涂出书中图的1/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1/2的意义)。 ……在这个片段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孩子们爱探索的心理需求,引导探索,“每个人分这个月饼的一半,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明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半就用1/2表示。再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心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选择判断等活动。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

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小学数学应用题集锦(必考经典应用题型)

74道必考经典应用题型 1.丽丽和家家去书店买书,他们同时喜欢上了一本书,最后丽丽用自己的钱的5分之3,家家用自己的钱的3分之2各买了一本,丽丽剩下的钱比家家剩下的钱多5块。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书多少钱? 2.一辆汽车每行8千米要耗油4/5千克,平均每千克汽油可行多少千米.行1千米路程要耗油多少千克? 3.一辆摩托车1/2小时行30千米,他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他行1千米要多少小时? 4.阅览室看书的同学中,男同学占七分之四,从阅览室走出5位男同学后,看书的同学中,女同学占二十三分之十二,原来阅览室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在看书? 5.红,黄,蓝气球共有62只,其中红气球的五分之三等于黄气球的三分之二,蓝气球有24只,红气球和黄气球各有多少只? 6.学校阅览室有36名学生看书,其中4/9是女学生.后又来了几名女学生,这时女学生人数占看书人数的3/5,后来了几名女生? 7.水结成冰后,体积要比原来膨胀11分之1,2.16立方米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是多少? 8.甲乙的粮食560吨,如果把甲的粮食运出2/9给乙,则甲乙的粮食正好相等.原来甲的粮食有多少吨?,乙的粮食有多少吨? 9.电视机降价200元.比原来便宜了2/11.现在这种电视机的价格是多少钱? 10。一辆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2/5还多20千米,这时候离乙地还有7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1.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28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5(5分之1),两天共看了全书的3/8(3分之8),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12.师徒二人同加工一批零件,加工一段时间后,师傅加工了84个.徒弟加工了63个.师傅比徒弟多加工的正好占全部任务的1/28.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13.一桶油,吃了7/10后,又添进了15千克,这时桶中的油正好是一桶油的一半,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14.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天津,行了全路程的3/5,剩下的路程,如果每小时行106千米,5小时可以到天津.上海到天津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5.六年级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共有46,其中女生人数的4/5是男生人数的3/2倍,参加兴趣小组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16.张红抄一份稿件,需要5小时抄完.这份稿件已由别人抄了1/3,剩下的交给张红抄,还需几小时才能抄完? 17.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600千米的两城相对开出.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可以相遇? 18.一辆摩托车每小时行了64千米,找这样的速度,从甲到乙用了3/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9.水果店在两天内卖完一批水果,第一天卖出水果总重量的3/5,比第二天多卖了30千克,这批水果共有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常见错误分析—归一问题素材

归一问题 复合应用题中的某些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距离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归一法”。有些归一问题可以采取同类数量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 由上所述,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中“照这样计算”、“用同样的速度”等句子的含义,抓准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算式,求得问题的解决。 例1 小红骑车3 分钟行600 米,照这样的速度她从家到学校行了10 分钟,小红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解]600÷3×10 =200×10 =2000(米)。 答:小红家到学校有2000 米。 [常见错误] 600÷10×3 =60×3 =180(米)。 答:小红家到学校有180 米。 [分析] 解答上题先要求出1 分钟行的路程,再求出10 分钟行的路程。错解中把3 分钟行600 米,看成了10 分钟行600 米,因此,第一步求单位量的数值就错了,后面再去乘以3 是毫无道理的。防止出错的根本办法是解题时要找准对应的数量。如上例,3 分钟行的路程对应的是600 米,10 分钟行的路程对应的小红家到学校的路程。 例2 某运输公司用6 辆汽车运水泥,每天可运96 吨。根据运输情况,现在增加4 辆同样的汽车,每天一共运水泥多少吨? [解] 96÷6×(6+4)

=16×10 =160(吨)。 答:每天可运水泥160 吨。 [常见错误] 96÷6×4 =16×4 =64(吨)。 答:每天可运水泥64 吨。 [分析] 解答归一问题先求出单位量的数值,但对题中要求的问题应加以分析。上题中“增加4 辆同样的汽车”,每天一共运水泥多少吨,应是增加的汽车运输量与增加前的运输量的和,即10 辆汽车的运输量。归一问题常常发生例2 的错解,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与理解题意,把要求的问题所对应的数量搞错,从而出现错误。 例3 某县化肥厂计划春节前40 天生产化肥3400 吨,实际头8 天生产化肥720 吨。照这样计算,春节前可超产多少吨? [解] 720÷8×40-3400 =90×40-3400 =3600-3400 =200(吨)。 答:春节前可超产200 吨。 [常见错误] (1)3400÷40×(40-8)+720 =85×32+720 =2720+720 =3440(吨)。 答:春节前可超产3440 吨。

六年级数学学情分析情况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学情分析 本人根据学校工作需要,从本学期开始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行、兴趣、动机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了解也必不可少。 一、学习情况: (1)学生情况:本届学生共有80人,2个教学班。我所教学的是六一班,本班男女生人数均衡,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学生总体反映出纯朴、可爱、调皮的性格。其中男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但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加认真,但分析能力却不及男 生。 (2)学生成绩:由于留守儿童比例较大,课外学习几乎无人督促,而小学生又缺少自制力,因此在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依然存在,及格率很难突破80%,在全市排名也属后列。 (3)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

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 二、期中试卷分析: 从这次期中数学质量测查与评价的角度来看,发现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良好,具体表现在①概念比较清晰,基础扎实,掌握情况总体不错。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得较好,计算能力较强。计算正确率较高,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着以下缺失:①书写不认真,数字抄错。②数感较弱,对数的相对大小把握不够。③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④两极分化明显:优生与后进生,水平相差较大。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成绩达到优秀,但小部分学困生却和优等生却相差好几十分,较为悬殊。这是由于学困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并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出现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 典型错误分析: (1)概念部分:生审题不认真,惯性做题,熟而不思,思维缺乏灵活;另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导致深度挖掘不够,广度扩展不宽,从而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到位,练习缺乏层次、练习面过窄,缺乏对比、变式练习,造成学生思维定势 和解题的局限性。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老师的上课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学生所能吸收的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学习了刘德武老师关于《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感受颇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学情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小

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刘德武老师其中举的一个例子特别好,就是用一把烧坏的尺子,问同学们还能不能测量?使我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潜力是非常强的,是非常深厚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平台,只要我们给他创造机会,他们真的会在我们的舞台上,能够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要敢于相信他们。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开放题。如将一个三条边分别是6、8、10的直角三角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图形,求图形的体积(得出三种答案)。学生思路狭窄、考虑问题不周全是受传统习题的影响所致,从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收集材料,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广阔性。 四、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科研、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叁拾种题型举例和解答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30种题型 1 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2 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3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数量关系】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结合生活素材,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结合生活素材,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发表时间:2017-03-15T16:11:00.5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月总第226期作者:贺娜[导读] 教学素材的选取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大堡子小学712000 摘要: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状态下,教师要清楚地明白,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加入生活元素作为教学素材,是现代化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结合日常的生活素材,能有效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扩展小学数学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活素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教师要时常关注热点话题,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新鲜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选择生活元素作为数学教学材料时,要有根有据,配合数学课本的知识内容,从日常的生活元素中找到有价值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构造多元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制定生活素材的选取计划——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素材的选取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以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作为依据,制定出教学材料。要构造完善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要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活素材教学计划,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把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增加做题效率,认真思考问题,让生活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思考实际教学问题,提出不懂或者疑惑的困难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不断更改和优化课堂方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在选择例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和爱好内容进行合理取材,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分析。教师要通过课堂例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爱上数学,接近数学,学好数学,全方位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增强生活素材的引入方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素材中,大都是活化性的教学题材,绝大多数理论知识来自于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取向,可以给学生播放感兴趣的动画短片和动画人物等,注意引入教学的素材方法,增强实际的教学内容,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许多活化性的教学视频,都是值得教师参考的素材,教师要合理利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总结和教学素材的经验积累,并把生活教学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不能盲目地加大学生的知识量,否则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自由地思考,才能发挥课堂优势,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 教师要在课堂中加入合理的生活元素,合理取材,引入适合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生活元素对数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在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能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扩展思维空间和想象模式,在解答应用题和图形结合的题时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快速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数学知识,合理地进行解答。 三、优化生活元素的教学步骤——保证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课堂的教学步骤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优化生活元素的教学步骤,设计有条不紊的教学思路和抓好课堂秩序,才能保证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生活中的教学元素是不断累积,从教学经验中扩展和总结得到的,生活元素的建立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性质”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物品进行思考和学习,比如黑板擦和文具盒是长方体,粉笔盒是正方体,篮球是球体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课堂强化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入大量的教学例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课堂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解题思路中,发挥“生活元素教学法”的时效性,感受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 在解决比例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代入法和实际法进行思考,能有效提高做题效率。比如把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周长和面积分别扩大多少倍。根据题意,教师可以让学生代入实际的数据进行计算,也训练了生活实际思考的能力。比如假设一个圆的半径为2厘米,周长就为4,当半径变为3倍,即6时,周长就变为12,而面积,从4,变为36,所以当一个圆的半径变为原来的3倍,周长变化为原来的3倍,面积变为原来的9倍,即3的平方倍。学习数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解力,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注重课堂学习方法,掌握和运用数学理论。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入生活素材进行教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序地制定课堂步骤,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学,适当地时候结合生活中的素材,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多元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从而让学生放松心态,爱上数学,走进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谈玉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日常生活[J].新课程小学,2014,(8):45。 [2]柳俊花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8):79-80。 [3]于秀娟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景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5,(8):58。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及辅导方案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差些,如:爱玩,喜欢做小动作等;理解力与接受力相对也差些。但就是,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凡事喜欢问“为什么”,生活与数学就是密切相关的,从实际生活中找例子引入课题,既拉进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学习: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尽最大可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就是,创设的情境一定与所讲内容紧密联系。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欲望。 小学生内心有很多需求,急于知道答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求知欲,师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在上课的过程中,延伸书本知识,比如奥数题,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隐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误区。 五、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 习惯就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写竖式时一定要小数点对齐。 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就就是数数计算、简单的图形认识,大部分学生就是没有困惑的,理解方面也没有大的差异。到了五、六年级,知识点有些难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推导有了一定的要求。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都就是期待上一个好的中学,要想考上一所好的中学,就必须把五、六年级的基础打好。除此之外,再加强一些奥数方面的练习就更好了。下面从小学五年级说起。 五年级知识目录: 上册——小数乘法4课时; 小数除法4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 简易方程6课时; 找规律2课时; 多边形的面积4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数学广角8课时 上册共需34课时 下册——轴对称6课时; 因数与倍数6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8课时;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6课时; 分数的加减法4课时; 统计、打电话4课时; 数学广角6课时 下册共需40课时 总共74课时 学生状况:成绩总就是及格以下,基础薄弱;不喜欢动手,也不喜欢数学。 辅导方案: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入手,尽最大可能联系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就是有用的。 ⑵培养学生动手习惯:采用鼓励手段去培养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动手的好处。 ⑶不同阶段的预期目标: 辅导课时数目标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与应对措施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城子小学薛招招 一、学生个性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 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 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 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 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 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 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 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 要各位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 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 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常正确的评价孩子。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 用钱去贿赂孩子。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 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溺爱孩子。 三、存在问题分析 1、有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结合学生平时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失分可归因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类题型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 1 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士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x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士(总量士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 列成综合算式(元) 答:需要(。 2 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x份数=总量 总量士1份数量=份数 总量士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91套衣 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套) 列成综合算式(套) 答:现在可以做________ 套。 3 和差I可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士2 小数=(和一差)士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甲班人数=(人) 乙班人数=(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doc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及辅导方案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差些,如:爱玩,喜欢做小动作等;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对也差些。但是,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凡事喜欢问“为什么”,生活与数学是密切相关的,从实际生活中找例子引入课题,既拉进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学习: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尽最大可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一定与所讲内容紧密联系。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欲望。 小学生内心有很多需求,急于知道答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求知欲,师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在上课的过程中,延伸书本知识,比如奥数题,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隐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误区。 五、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 习惯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写竖式时一定要小数点对齐。 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就是数数计算、简单的图形认识,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困惑的,理解方面也没有大的差异。到了五、六年级,知识点有些难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推导有了一定的要求。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都是期待上一个好的中学,要想考上一所好的中学,就必须把五、六年级的基础打好。除此之外,再加强一些奥数方面的练习就更好了。下面从小学五年级说起。 五年级知识目录: 上册——小数乘法4课时;小数除法4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简易方程6课时; 找规律2课时;多边形的面积4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数学广角8课时 上册共需34课时 下册——轴对称6课时;因数与倍数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8课时;分数的意义和性质6课时; 分数的加减法4课时;统计、打电话4课时; 数学广角6课时 下册共需40课时 总共74课时 学生状况:成绩总是及格以下,基础薄弱;不喜欢动手,也不喜欢数学。 辅导方案: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入手,尽最大可能联系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是有用的。 ⑵培养学生动手习惯:采用鼓励手段去培养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动手的好处。 ⑶不同阶段的预期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使用的实践与探索 翻开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但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理解,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两年的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大胆尝试和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对主题图的再思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理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实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表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重新认真地去理解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想透过美丽的画面,去挖掘它实质性的内容。通过细细的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内在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大致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能够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所提供的校园全景图,“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造房子”图等,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如一年级上册中“长短”、“数学乐园”、“图形的拼组”等主题图,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不管是哪一类主题图,教材仅仅向我们教师供了一些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简言之,主题图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向。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 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不能让“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主题图”的应有的价值。 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材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熟悉的运动会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境。这个主题图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实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一开始设计教案时,我想像着,在导入新课时,把这个场景以动画的形式体现在小朋友面前时,一定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提出课堂中所需要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探究、解决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过事实并非我想像的那么顺利。第一次试教中,在出示了主题图后,小朋友兴趣盎然,于是我抓住契机,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可来劲了,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我看到了有很多小朋友在参加比赛,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我看到了有些小朋友在喝牛奶”,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我暗暗自喜,果然如我所料,学生们直奔主题,稍加引导定能很快提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了。正当我为自己的设计得意时,旁边传来了一个小朋友的声音:“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哪里不对呀?”“我认为小朋友不是在喝牛奶,你看,这些盒子外面都有个洞,如果是牛奶的话,全漏光了。我看他们好像是在开钥匙。”“我也觉得不对,……”学生的兴趣都跑到这两个问题上,好不容易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上,但此时,作为组织引导者的我,已全然没了当初设计时的那种激情,只想着早点把课结束。作为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想法还是那么的天真,他们注重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教师使用“主题图”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用“9加几”计算的数学问题再实行拓展提升。这样,学生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一个怎么样的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 一、学生整体情况: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敏,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又有所侧重。 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的来讲,该份试题比较浅薄,学生对所考的知识点都基本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部分得分较高,得分率在90%左右,失分主要集中在解决问题部分和动手操作题部分。 1、计算题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烂熟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但仍有少数学生大意出错。 2、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 找规律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平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3、应用题极少学生出错,说明少部分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审题的能力欠佳。 4、对于学生存在这样的失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训练,让学生理解并能灵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要多练,且形式多样地加强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 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培养学生优良的认真读题、审题好习惯。 三、教情反思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

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改进措施: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发挥教师群体力量进行备课,进而弥补自身个体钻研教材能力的不够,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确凿把握教材。 2、创设生动详尽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详尽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 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敏应用的水平。4、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5、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小学数学应用题大全(太全了)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 1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 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例2 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 90÷3÷3=10(公顷) (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 10×5×6=300(公顷) 列成综合算式 90÷3÷3×5×6=10×30=300(公顷) 答:5台拖拉机6 天耕地300公顷。 例3 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 100÷5÷4=5(吨) (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 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 105÷35=3(次) 列成综合算式 105÷(100÷5÷4×7)=3(次) 答:需要运3次。 2 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例2 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解(1)《红岩》这本书总共多少页? 24×12=288(页) (2)小明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288÷36=8(天) 列成综合算式 24×12÷36=8(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