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生物必修3必备知识汇总

2021年高考生物必修3必备知识汇总
2021年高考生物必修3必备知识汇总

生物必修3必备知识

1.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组织液与血浆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淋巴最后通过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但血浆不能形成淋巴。

2.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3.稳态调节机制是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7.两个神经元想接触的结构叫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8.静息状态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

9.兴奋在神经纤维(一个神经元)上,是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的。

10.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从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单向传导。只能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不能反向传。

11. 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调节中枢。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受损伤,不能看懂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伤不能书写。

12.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是下丘脑。

13.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脑干是呼吸中枢。

14.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能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降低血糖浓度。缺少时,患糖尿病。治疗要注射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

15.激素分泌的调节有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16.激素调节的特征:①通过体液运输。②微量高效。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7.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18.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无减少产热的途径)→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19.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20.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但二者是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2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第一道:皮肤、粘膜。第二道:吞噬细胞、杀菌物质。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22.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

淋巴因子

细胞免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疫苗是灭活的抗原,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形成记忆细胞。抗体的成分是蛋白质,起免疫作用。

23.艾滋病(AIDS)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发病机理是HIV由于大量破坏人的T淋巴细胞而严重削弱免疫功能。艾滋病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通过空气、昆虫、一般接触传播。

2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往下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如果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横向运输。从而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性的形成)

25.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6.顶端优势就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摘心是去掉顶芽使侧芽生长素降低,发育成枝条。

27.生长素的功能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如带芽的枝条容易生根成活。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如:无子番茄、无籽辣椒的形成)。③防止落花落果。

28.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9.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30. 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运动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标志重捕法。土样微小生物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31.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增长型(幼年多老年少)、稳定型、衰退型(老年多幼年少)。

32.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指数增长),特点是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33.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特点是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是停止增长。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4.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它是衡量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等。

35.物种间的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竞争等。

36.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从来没有生物定居过的湖底、裸岩和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其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7.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8.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如:植物和蓝藻。消费者是异养生物,如各种动物,分解者是也是异养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9. 营养等级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4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

4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4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4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元素,都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特点:反复循环,全球性。

44.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5.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通过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无机环境中。

46.信息传递中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有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物质。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4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48.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其大小与物种丰度成正比,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起主要作用。

4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50.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1.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有: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等。

5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采取保护

措施,保护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就地保护;②易地保护;③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④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53.①臭氧层破坏主要是氟利昂等物质大量释放②酸雨:主要由于含S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③水体污染:由于N、P等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结果表现为赤潮(海洋)或水华(淡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