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_被城市化_现象及对策分析_司林波

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_被城市化_现象及对策分析_司林波
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_被城市化_现象及对策分析_司林波

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及对策分析

司林波

1

孟卫东

2

(1.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被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异化”现象,是地方政府传统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模式惯性以及政绩思维习惯的结果,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衍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村社区化建设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掌握好节凑,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条件,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引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关键词】农村社区化;被城市化;宅基地【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08GXS5D108)。

农村社区化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模式和趋势。但在农村社区化进程中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异化现象,这就是某些地方在农村经济、

社会条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由于政府的政策主导,而被迫“拉入”城市化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希冀能对当前热烈的农村社区化运动有所警醒和裨益。

1农村社区化概念分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

“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民政部在2006年7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

(民函[2006]288号),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农村社区化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产生、

发展的。所谓农村社区化就是在经济社会条件成熟的条件下,

在充分尊重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规划,将散落在农村地理空间的自然村庄集中规划到一起形成中心村落(社区),并按照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社区建设模式。农村社区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形式和过程,其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一是区域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具有一定的物

质基础是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农村社区化的进程应该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绝不能盲目跟风,搞一刀切。

二是政府科学规划。我国的农村社区化不是自然生成的,是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推动下产生的,因此,政府在农村社区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全面规划农村社区化的进程表,切不能超越经济社会条件而采取行政手段搞强制推动。

三是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农村社区化集约出来的土地仍然属于集体所有性质,由于级差地租获得的利益应该归农民享有。因此,在农村社区化进程中,决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必须切实把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四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农村社区化是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农村社区化不仅是要实现居住形式上的城市化,而且最终要实现文化生活层面上的现代化。因此,农村社区除了要通过建设完善的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来吸引农民入住,而且要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文化设施来不断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味。

2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分析

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城市化历史来看,城市大多

是因业而生。如美国的硅谷、赌城阿拉斯加、车城底特律、中国的大庆等。这条生长轨迹是:先有产

业,产业吸引就业,就业者安居乐业,从业者消费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吸引更多的人从业,新生代再创业……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循环系统。[1]但就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来看,还存在违背城市化自然规律的情况,特别是在当前某些地方开展的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农村除了在居住形式上呈现出城市化的景观,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层面却没有与以往有任何的改变。2010年以来,诸如“被城市化”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农村社会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

所谓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是指在农村社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超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而由政府强制推动的村庄撤并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手段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违背了城市化的形成规律,也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被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异化现象,是某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和“政绩”思维的表现,是对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误读,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目前,在我国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大规模乡村撤并,农民住宅“城市化”

从山东、河北等省区的情况来看,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往往为了集约土地资源,把周边几十个自然村归并到一个中心村,实现了农村宅基地的集约,但由于经济不发达,尚不能为并村农民提供非农产业就业,农民仍然靠土地经营为生。村庄撤并必然带来了居住地和农田之间的距离,给农民生产带来了不便。而且有些社区为了“节约资源”或为了“村容村貌”,盲目改建多层建筑,农民统一住上了高楼,农民的生产工具却无处存放,农民更无法养殖牲口家禽,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同时高楼的消费也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因此,这种被动式的社区化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压力,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2.2村改居的实施过程中,农民不得不承担经济损失

现有农村居民的宅基地是农民的既得利益,也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应得利益。在国家土地政策的限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地方土地财政收入,通过“村改居”形式使农民集中到政府压缩宅基面积后的多层楼房和两层住宅居住。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家庭使用,是农民的现实财产。宅基地与房产是农民财产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性质和功能不同。农民拥有宅基地,在住房破旧时可以自行再建,但如果农民失去宅基地而只有房产,房产破旧时则不能自行建造。因此,单纯地以拥有独立宅基的房产换取没有独立宅基的房产对于农民是利益损失。[2]

2.3农村宅基地置换获得的级差地租收益,归地方政府,而不是农民

国土资源部2008年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土地级差收益要用于相应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按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优先用于支持农村集体发展生产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但在一些地区的农村社区化中被剥夺宅基地的农民,除了得到一套补偿房,宅基地置换后产生的效益将与农民无关,完全由地方政府支配。比如在河北省某些地方的新民居建设中,并没有对土地级差收益形成一套反哺农村的方案,政府拿钱给农民补偿了旧宅,置换出的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调配使用,收益将归政府,农民不再享受土地级差收益。[3]这实际上就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发展权。

2.4农村社区化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农民处于被动局面

由于经济社会条件的不成熟,也就是政府和农民双方都不能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在对农村住房拆迁的补偿中,往往补偿较低,难以支付农民的建房成本,由于新社区住宅房价远高于原住宅,农民不得不投入新的资金,对于不富裕的农民来说,很难支付这笔资金。政府为了社区化进程,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农民自然怨声载道。特别对于一些城郊被完全剥夺土地的农民来说,一旦没有生活来源,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2.5农村社区化的配套措施不完善,表现出与社区环境不相适应的现象

在建成的新农村社区中,一排排整齐的住宅,俨然与城市小区已无景观上的区别。但仔细深入社区内部来看,却呈现出一幕幕与城市社区不相适

应的新现象。由于社区服务不到位,或者是农民支付不起服务费用,使得社区环境脏乱差。特别是在比较偏远的农村或山区,入住高层住宅的农民根本无法支付小区的环境服务费以及统一的供暖供气等费用,一方面小区环境脏乱差,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活方式在新的社区中演化成“不伦不类”的新现象,如阳台变成了“养鸡场”;在新住宅房内打眼,引蜂窝煤取暖;社区公共用地变成了农作物晾晒场等。因此,在这些社区,除了住房设施的变化之外,整个社区就是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而且表现出“四不像”的景象,不仅没有实现中央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初衷,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3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联系山东、河北等省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中归纳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主要根由于以下几方面。

3.1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发展观是“被城市化”现象的根本动因

传统的发展观其核心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片面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效益。这种观念仍然长期存在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意识深入。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而把经济发展和追逐经济利益作为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其中土地经济就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2008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以后,地方政府的土地发展权受到极大限制,为了换取更多的建设用地,就出现了强制撤并农村宅基地换取建设用地现象。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农村社区化中出现的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野蛮”行为,更是漠视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漠视了农民的权利和利益要求。

3.2通过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来增加财政收入是“被城市化”现象的重要推手

目前的村改居、建设万人村等行动主要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名义下进行的。但深入分析其动力来源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层原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4]有这样的规定:地方政府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农村退出的宅基用地面积。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农村不能退出宅基地,城镇也就不能新增建设用地,地方非农产业(包括房地产业)发展就要受到土地制约,同时地方政府也不能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出让的价格差额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此规定的限制下,为了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补充地方财政收入,有些地方政府不得已只能借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强制归并和缩减农村住宅建设用地面积,以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这或许也是某些地方政府不顾地方经济社会条件而强制推进农村社区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3.3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出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绩的考虑

农村社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事物。农村社区化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以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住宅建设只是一个方面,而且不是主要方面,其主要方面在于通过新农村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农民和市民一样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但在某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撤并村庄的住宅建设,不顾自身经济条件而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有的农村社区还建成了高楼,严重脱离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增加了农民负担,由于没有解决就业、社会保障问题,一大批“三无”(无土地、无工作、无社保)人员的出现,更是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是某些基层政府“政绩”思维带来的劳命伤财的后果。

3.4出于政策压力,对土地资源集约化的方法节奏掌握不够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目前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和浪费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凌乱,闲置土地较多。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有些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2010年8月2日,山东省下发《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5],该文件提出了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到2012年,集中建设60个土地整治综合示范项目,整治土地340万亩……到2020年综合整治土地1000万亩。”其目的是为了挖潜利用好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可能为了完成政策任务,往往急功近利,借新农村建设为名而不顾地方经济社会条件盲目推动农村社

区化建设,从而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

3.5出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动机

目前,推动城市化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思维隐含着两个现实的因素,即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收入分配改革缓慢,无法立竿见影起到增加内需的拉动作用;而产能过剩问题随着房地产调控的加深而日益凸显,尤其是钢铁、水泥等基建行业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选择推进农村的社区化和吸引更多农民进城的城镇化,似乎成为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行手段。[6]通过城郊的农村社区化,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并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刺激了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增长是短期性的,而且掩藏着潜在的危机。当前,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政府部门不能把握好节奏,生硬地将当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住者,在变成城市人口的同时也就变成了失业人口,如此一来,由于他们没有了赖以生活的产业,不仅没有构成城市的新的消费能力和经济增长点,反而会沦为城市发展的新的负担。

4对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社区化中的“被城市化”现象,使得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化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化不是自己顺其自然地长大的,而是被政府人为地、强行地“拉“大的。因此,为了防止这种“被城市化”现象的进一步蔓延和有效推进农村社区化的科学进程,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农村社区化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农村社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央发展农村的重要政策措施。在农村社区化的推进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社区化的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不是增加农民负担,一切改革措施以是否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二是农村社区化进程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好发展节奏,既不能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也不能急躁冒进、搞大跃进。

4.2农村社区化要量力而行,建立问责制度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社区化建设是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政策举措,必须作为地方政府一把手工程来抓,谁出问题谁承担责任。农村社区化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因此,社会经济较为发达是农村社区化的前提,对于落后地区,农民温饱都解决不了,哪来得精力、财力搞社区化建设。因此,各个地方应该坚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这个前提条件,一方面政府要拿得出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民也要有一定的资金储蓄,绝不能为了政绩工程而盲目推进社区化进程,否则贻害无穷。

4.3农村社区化应该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农村社区化应该区分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边远村等不同特点,并综合考虑各村地域特点、资源现状、居民生产生活习惯和各种历史及现实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根据各村的经济实力、居住条件及村民意愿,村庄规划要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对于不种地的农民可以建楼房集中居住,但对于纯农区则不适合搞集中居住,否则就会出现“挑着粪担上电梯”的尴尬现象。

4.4加强政府的引导,尊重农民意愿

在经济社会条件成熟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和通过提供良好的社区条件来引导农民自愿向中心村转移,而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搞拆迁,用行政手段让农村集中居住,否则会激化干群矛盾,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日前,某些地方的“赶村民上楼”现象已经引起国务院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会议强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7]

4.5农村社区化应该是个渐进的过程,避免“快犹不及”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统筹规划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可以先在城镇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起步,等时机成熟,再分批次向其他地区推进。绝不能不分情况,搞统一进度,跑步建设。对于村庄撤并建社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设中心社区的办法来吸引附近农村居民进入中心社区居住和生活,中心社区应该拥有方便的交通环境、优越的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一定的商业积聚,而不是以违背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的“村改居”的方式强制农民“被城市化”。

4.6农村社区化要谨防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耕

地被侵蚀

在某些地方的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近郊地区,宅基地换房是一项重要措施。中央文件规定: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因此,在实施宅基地换房中,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宅基地换房只限于集体建设用地,不能涉及农用地和耕地,并且宅基地不能牵涉到城乡流转,从而保障集体建设用地不在宅基地换房的过程中被滥用,以及农用地和耕地不被侵蚀。

4.7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维护农民长远利益

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部分农民已经或将会失去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失地农民以外出或在附近地区务工为主,一旦失业,将直接危及社会稳定。在推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不断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形式和途径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各级政府在推进农村社区化或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把失地和进城农民及其家属的医疗保险、社会福利、教育文化、养老保障等问题纳入规划日程,以避免后续矛盾的激化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4.8农村社区化要注意保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城市化不是完全的“去农村化”,对于蕴含和延续于农村的优秀传统不仅不应该抛弃,而且应该继承弘扬。在农村社区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城市化与乡土化的关系问题,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应该大力保护,建设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巧借山水景观的特色村庄。[8]△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城市化:居住城市化与文化农村化[EB/OL].(2010-02-01)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71931.html,/Article/Archive/2010/2/

1/190337_2.html

[2]姜超楠.山东撤村引争议:住所远离农田农民“被城市化”

[N].广州日报,2010-8-26

[3]新京报.河北新民居工程收益多归公村民卖粮建新房被拆[EB/OL].(2010-11-03)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71931.html,/

20101103/n277029104.shtml

[4]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EB/OL].(2008-06-27).http://www.mlr.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71931.html,/xwdt/zytz/200903/t20090302_115435.htm

[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EB/OL].(2010-08-02)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71931.html,/

view/754fd52acfc789eb172dc855.html

[6]时代周刊社论.论土地换户口·城市化需防误入歧途[EB/ OL].2010-8-26http://www.time-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71931.html,/show.php?

contentid-8923.html

[7]中国新闻网.国务院:禁止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和建高楼[EB/OL].(2010-11-10)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71931.html,/a/20101110/

001978.htm?qq=0&ADUIN=59466661&ADSESSION=

1289398518&ADTAG=CLIENT.QQ.2653_.0

[8]袁定明,熊晓梅,周长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重庆万州区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7(9):45-46.

作者简介:司林波(1982-),男,安徽合肥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创新管理;

孟卫东(1958-),男,河北徐水人,燕山大学经济

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与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0-12-17

Analysis on the“by-urbanization”Phenomen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ural Communities

SI Linbo,MENG Weidong

【Abstract】The“by-urbanization”,which is the“alienation”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rural communities,is the result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which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the inertia of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and the habits of administrative achievement mind performance.All of these not only damaged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but also deriv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should uphold the guidu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master the development compact,base on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give full respect for the wishes of farmers,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guidance,and estimate our ability and act accordingly.

【Keywords】Rural Community;By-urbanization;Homestead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目录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支持观点总结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分析 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和比重提高的过程。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迁移城市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就地城市化。一般情况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城市化为人口城市化的主流,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就地城市化通常是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城区扩大或新设城市带来的人口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除包括人口城市化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应该说,人口城市化是基础,城市化的这些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衍生出来的。 2.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不同支持观点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经过笔者的总结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观点1:小城镇发展论。认为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众多的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那么多新城市。福利补贴、粮食补贴等国家已负担不起,城市住房、交通、供水、就业等问题已相当紧张。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这样就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观点2:中小城市战略论。认为农村城市化有远见的选择是,依托现有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再辅之以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造和建设一部分重点小城镇。这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病”在我国重演。 观点3:大中小城市并举论。认为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即:挖掘大城市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当发展小城市。理由是:(1)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病”,可以通过社会自身发展而得到治理。由城市化滞后的“农村病”是一种“停滞病”,它不仅难治,而且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因害怕“城市病”而不敢发展特大、大中城市。(2)全面发展大中小城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不断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是否能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否有一个稳定社会形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减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途径地向外转移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深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新一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桥梁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城乡人口与农村劳动力。青岛市目前有720万人人口,非农人口24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4.3%;农村人口480万人,占65.7%。农村劳动力254.08万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 63.7:46.3),约占全部劳动力的61%。 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19.9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99.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2%。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80.18万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从xx年开始滨海新区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位于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是市区大型工业企业战略东移的目的地和滨海区现代制造业的大后方,区位优势明显。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我通过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分析、研究、思考,就如何依托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形势,切实做好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地处海河中下游,东接港,向内辐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向外辐射环渤海,既是三北地区到港的必经之路,又是链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通道。行政区共辖9个街,分别为张贵庄街、丰年村街、新立街、华明街、无暇街、万新街和金钟街、军粮城街、金桥街。xx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万,户籍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另外有外来人口万。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XX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

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由于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居住环境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71931.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 下空间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地下空间建设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在很多建筑工程设计中都设置了地下室,地下室属于隐蔽工程,如果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现象,不仅会影响它的使用功能,事后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也费时费力费钱,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地下室的防水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1地下室防水设计的目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实施地下室防水设计的目的是:隔离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入室内,营造一个正常的室内生产、生活及储存环境;同时利用防水层保护地下建筑结构,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安全。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内容可分为概念设计和构 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根本性的基础原则,正所谓“磨刀 不误砍柴工”、概念正确则“事半功倍”; 构造设计包括主体防水和节点防水,主体防水又分为结构自防水和附加防水。主体防水是必须的,附加防水则可选,也称“其他防水层”,以柔性外防水为主;节点防水包括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穿墙管线、柱顶防水等,也被称作“细部构造防水”。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遵循以防为主,以排为辅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设计先进,防水可靠,经济合理; 一般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外墙主要抗水压或 自防水作用,再做卷材外防水(即迎水面处理),卷材防水做法,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施工; 地下工程比较复杂时,设计时必须了解地下土 质、水质及地下水位情况,设计时采取有效设防,保证防水质量; 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 计应该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地下室设防标高的确定,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 最高水位标高,再加上500mm为设防标高,上部可以做防潮处理,有地表水按安全防水地下室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 必要时可以采用刚柔结合防水方案。在特殊要求下,可以采用架空、夹壁墙等多道设防方案; 地下室外防水工作面时,可采用外防内贴法, 有条件转为外防外贴法施工; 对于特殊部位,如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埋 件等薄弱环节要精心设计,按要求作细部处理。 2地下室防水的施工及技术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行政管理的应变与思考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行政管理的应变与思考 ——以兴隆山村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一体化建设 为例 一、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行政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城市化的界定 城市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和结果。城市化水平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载体。农村城市化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口结构的分化,从事非农业的人口增多;二是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农业经营方式从传统农业向外向型、商品化、现代化农业转变;三是生活方式的都市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休闲生活向都市生活转变;四是大众传播普及化,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日益渗透到乡村社会,成为乡村社会变迁的动力之一;五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从保守、落后、守成转为开放、先进和进取,人们文化水平得到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城市在经济结构体系中所显示的重要地位,农村城市的发展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经阶段,它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实质是通过农村城市化来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我国农村行政管理的现状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为典型的层级制。从秦代到清末,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形成及其演变的总体过程,是由二级制经准三级制演进到三级制。从始至终,县级政府一直是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中间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几次政府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进行了一些精简和撤并,但县乡两级政府不断得以延续和发展。目前,政府机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为五级:中央、省、地、县、乡镇。县、乡两级行政层次,是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层次,也称基层政府,直接负责农村行政事务的管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县级行政区2859个,其中1635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县级市368个,市辖县级区856个;乡镇级行政区划34369个,其中镇19249个,乡15120个。 我国现行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设计,以下三个因素紧密联系:一是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罗万象的管理和政府的无限责任;三是交通落后、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客观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机构改革中基层政府也进行了一些精简和撤并,但从政府职能设计和机构设置方面看,政府管理的“无限性”色彩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兴隆山村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兴隆山村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兴隆山村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挤出设施一体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的“八化”为目标,为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具体目标是: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高洁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复杂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①。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然而,当今全球化迅速蔓延,建筑趋同,城市趋同乃至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景观方面、城市方面、建筑方面以及人的体验方面展开讨论城市文脉的延续问题,希望探寻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脉延续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景观城市建筑 【英文翻译】:The city as a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conforming of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society to achieve self-medi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oday, however, as the rapid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 the converg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urban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ultural convergence has led to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contemporary city builders faced with.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the city, the architectural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hoping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urban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②。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动态的、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文脉。它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发展有潜在深刻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心里行为等。 所谓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指现在的文化与过去的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缺失任何一种文化都构不成文脉。城市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文脉不是名声古迹、文物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中叶至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城市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城市不断地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然而新建的内容却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文脉的断绝将不可避免。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

最新城市化练习题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 城市的人口规模 B. 城市的用地规模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 特大城市的数量 2 . 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3 . 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水平?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的速度慢 C. 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 农村人口比重超过城市人口 4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5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人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6 . 下列关于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化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 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C. 城市化速度越快越好 D.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7 .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化进程逐步变缓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C.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已转到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8 . 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9 . 下列措施中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办法的是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 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 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 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 读“某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 11?1 4 问题。

农村城镇化综述

关于农村城镇化研究的综述 班级:08公管姓名:汪锋学号:080103008 摘要:自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整整三十余年,“三农问题”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 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 各国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和经济“鸟瞰图”, 我国一直在探索农村城镇化问题, 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三农问题”。文章从农村城镇化内涵.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回顾,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思路综述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 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 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 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也是直接减少农业人数,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效途径。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和农村现代化,非农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城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道路。 归纳起来,我国学术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即乡村小城镇化。小城镇和乡镇位于城乡之间兼有城乡两种功能,可以成为向城乡两极优点转化的交汇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库”,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例如,周晓农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黄黎平认为,城镇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 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其中, 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 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优化调控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 化调控 国贸2班周星2012218090

摘要前言: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近数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 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生产用水以及其它城市用水需求逐年增加,但是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成为了制约我国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目前我国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10年达29%,2050年将达47%左右。建国初期我国有城市136座,“七五”末期450座,到“八五”末期猛增至640座。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出现了一些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环境条件相似,类型、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我国已有5个超大规模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四川盆地以及辽宁中部),这些城市群面积大、影响和辐射范围广。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快速驱动作用、对财富的迅速增值能力,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城市水资源环境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城市“水泥森林”造成的区域水文循环的改变、人口剧增和生产高度集中导致的用、排水日增等问题,制约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物质代谢的严重失衡 如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则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污染实际上是城市物质代谢失衡的结果。自然条件下,某一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自然系统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而在城市区域,输入了大量的矿石、燃料、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部分转化为产品,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业污水形式排入水环境,或以气体、颗粒物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随大气降水一起进入水环境,转化为产品的部分又通过人们的消费和使用以生活污水的形式排入水环境。大量污染物进入城市水环境,必然造成城市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 1.降水与城市水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水环境物质代谢失衡是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改变了清洁大气的物质成分。这种污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点源,即工厂企业排放的来自于矿石、燃料及一些化学合成物质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二是流动污染源,即城市交通中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和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道路扬尘。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代谢大多是通过溶于雨水或被雨水所携带的途径。虽然这对大气的净化十分有利,但在严重大气污染情况下,通过雨水途径代谢的大气污染物使雨水的化学成分或物质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群出现的酸性降水,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地表水酸化和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降水将污染物直接带到地表,甚至携带到较远的地区。由于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加上垃圾收集系统的不完善,降水达到地面后溶解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有毒物质。由于我国目前对城市雨水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因此城市雨水会直接造成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损害。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