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 上册-《百合花》 学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 上册-《百合花》 学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 上册-《百合花》 学案

《百合花》学案

【学习指引】

《百合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的第一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小说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注意把握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体会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要整体把握整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在情节中概括不同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体会在特殊时期,不同人身上所共有的那份真挚、纯粹的情感。结合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

【素养目标】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着重把握小说对于人性美的赞美这一主旨。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体会其效果。

3.分析“百合花”和“我”在文章里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

2.掌握细节描写。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茹志鹃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

【人物轶事】

凋零的百合花

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茹志娟的葬礼在上海举行。她的遗照披挂着白纱,这很容易使我想到一个纯洁的灵魂正从百合花下悄然离去。她73岁,33岁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

2.了解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了解茹志鹃的写作风格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撂.()讷.()憨.()讪.()

磕.()瞅.()拗.()虔.()忸怩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讷讷:

憨憨:

讪讪:

虔诚:

磕磕绊绊:

【思考1】概括故事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

【思考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情节赏析

①片段:“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②片段:“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

③片段:“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

④片段:“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儿,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思考2】分析人物形象

小通讯员的形象:

新媳妇的形象:

【思考3】试分析文章中有哪几类情感。

【思考4】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明确我们先明确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拓展延伸】题目含义及作用的解题思路

四、技巧点拨—赏析本文中的细节描写

【任务引导】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推动事件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经意的信手泼墨,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含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

五、明晰主旨

六、作业

结束了三年的初中生活,走进了高中,回首这段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有趣的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写出人情美或者人性美的主题来。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预习检查:

1.撂.(liào)讷.(nè)憨.(hān)讪.(shàn)

磕.(kē)瞅.(chǒu)拗.(niù)虔.(qián)忸怩

..(ni? ní)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思考1】明确开端(1—24):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途中发生的故事。

发展(24—43):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高潮(42—57):总攻开始,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58-59):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思考2】明确“我”是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三、【思考1】①明确这带有明显歉意和不好意思的语言表达,将通讯员的善良、淳朴生动的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②明确通过“撒开大步”“自动在路边站下了,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等动作描写写出了通讯员的年轻却

心思细腻、善良的形象特征。

③明确通过“张皇”“局促不安”“脸涨得像个关公”这样的神态描写,塑造了小通讯员腼腆害羞的形象。

④明确通过肖像描写交代了小通讯员的体貌特征,将其青春阳刚的形象展现了出来。

【思考2】

●小通讯员的形象:

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新媳妇的形象: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思考3】(一)小通讯员对“我”:老乡友爱

“我”是战争时期一个泼辣爽朗的新女性,敢向腼腆的小通讯员问东问西,甚至赌气、开玩笑。小通讯员是一个“怕女性”的“年轻的,尚未涉及爱情的” 小战士,内敛羞涩又可爱无私。二人交谈共事中发现彼此是老乡,一同经历过尴尬、解决过难题。

(二)小通讯员对新媳妇:少男纯爱

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是“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漩涡中的美神”,文中将美丽与光彩赋予了这位百合花被子的主人: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小通讯员作为一个心地单纯善良的人、一个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男子,内心怀有对美与善的强烈热爱,但战争往往让美丽走开。正因为这份爱非常强烈,炙烤、灼烧着内敛的心房,流露于外表就往往弄成了尴尬和不知所措。他插在枪筒里的野菊花是他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不经意的显现。

(三)“我”对小通讯员:朦胧关爱

“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经历了由生气、发生兴趣、喜爱到崇敬的过程。“我”对他盘根问底也任性使气,“我”细细打量也陷入想象。“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小通讯员虽然留给“我”的只是背影,但这个背影给“我”的印象也是“挺棒”的。二人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活,可以想象到他的勤劳能干、可爱美好,这拉近了“我”与他的心理距离: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

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地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四)新媳妇对小通讯员:人性大爱

新媳妇拒绝了小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的行为,当腼腆的小通讯员与“我”再次来借被子时,新媳妇并不反感、恼怒:“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对小通讯员善意的不含半点杂质的笑,体现着新媳妇的纯净、自然、顺乎天性。新媳妇明白了被子对伤员的重要性时,她乐意将唯一的、崭新的嫁妆借出去。当受窘的小通讯员划破了衣裳时,新媳妇热情地要为他缝补,军民和谐鱼水情深,此时也更多地体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和伤员们怀有的感谢和人性的大爱。

【思考4】明确在表层含义上: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

深层含义上: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作用: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和相关情节线索;

②以“百合花”的纯白来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

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四、明确

?借“伪装”,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却把小通讯员那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歇,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写“馒头”,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

鸣。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

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还一针一线的为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写“衣肩上的破洞”,照应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着读者的心。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有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文字跌岩起伏,并唤起了读者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高低不肯让人缝补……

?以“百合花新被”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深化小说主题。

《百合花》中,起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把各种线索穿连起来的还有那床不容忽视的“枣红底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由一开始小通讯员“借被”,到“我”看见新媳妇把这床被子铺在靠门口的一块门板上,再到小通讯员负重伤被抬下来放在这块门板上,到最后新媳妇“献被”。一步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得故事首尾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赋予了标题“百合花”更深刻

的象征意义:它既象征了二位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又是开在军民之间一朵象征纯洁高尚感情的花。

五、明确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学案博苑 09-07 0607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 2、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朗诵录音《再别康桥》 检查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榆阴(yú)沉淀(diàn)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o )斑斓(lán)笙萧 (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 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 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 l、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温故知新,运用上次课对意象的理解解决问题)

百合花 优秀教案

百合花 【教学目标】 1.探究题目《百合花》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百合花》清新俊逸的语言。 4.学习速读,读后能概述小说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中使用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层层深入地展开了对英雄人物小通讯员的刻画。 【教学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百合花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投影:白色百合花的图片)大家看到的这种花是什么花呢?它有什么特点? 百合花。特点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让学生放开谈自己感受到的特点;意思在,就要肯定。) 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不是说明文而是小说,作者想要借百合花表现什么主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开书。 二、作者简介: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撂.(liào)讷讷 ..(hānhān) ..(niu; ní)憨憨 ..(nènè)忸怩 执拗.(niù)尴尬( ..(shànshàn)瞅.(ch143;u) ...gāngà)讪讪 要挟.(xié)嬷嬷 ..(mómo)砦.(zhài)虔.诚(qián)磕.磕绊绊(kē)2.词语解释 忸怩:形容不太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掂量:这里是斟酌的意思。 耽搁:这里是拖延的意思。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美好。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憎恶:憎恨,厌恶。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四、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一)速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二)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学生先阅读课文,熟悉文本,这是阅读理解本文的基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总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上册 《百合花》 教案

百合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军民的深情厚谊,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赏析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 赏析情节结构之巧。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茹志鹃的资料,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个跟女同志说话都会满脸是汗,衣服刮破却不肯让缝,枪筒里插菊花的小通讯员,是多么的腼腆、羞涩、执拗又热爱生活呀!可恰恰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救护群众放弃了自己的性命。同样淳朴善良的新媳妇一针一线地为已经牺牲的小通讯员缝着衣服,最后将自己唯一的嫁妆,那条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那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上。何其伤感,作者

又是怎样巧用心思,达到这一效果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小说《百合花》。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 茹志鹃(1925—1998),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2.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 撂(liào)讷(nè)憨(hān)讪(shàn)嬷(mó)砦(zhài) 磕(kē)瞅(chǒu)拗(niù)虔(qián)髻(jì)忸怩(ni? ní)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张皇:恐慌,慌张。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同学们,首先我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美,然后回答下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名著导读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名著导读练习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名着导读》知识梳理 《论语》 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 的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 3.《论语》全书共分20篇。在形式上,有的是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有的采用问答的形式,也有的是交谈的形式,还有少量的夹叙夹议性的。 4.《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仁”堪称全书的统率。但孔子对这一思想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5.“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6.《论语》对后人的启发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治学、从政、修身养性。 7.解释下列言论中所包含的孔子的思想: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代表了孔子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表明了孔子举一反三式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大卫科波菲尔》

高中语文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库尔勒市第三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2016年5月日第周 编定人:胡静审定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必修(一) 复习要求: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现代文部分】 一、掌握下列文学知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 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 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偶句押韵。 2、《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 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全词上片(阙)写景,情景交融,下片(阙)议论抒情,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 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词又称为“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雨巷诗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 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孤独、消沉的情绪。 4、《再别康桥》——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中国近代著名的文 学家、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5、《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 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14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6、《小狗包弟》——这是《随想录》中的名篇,作者巴金,现代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7、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一篇新闻包括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它的基本特征是:(1)迅速及时,(2)简明扼要,(3) 用事实说话。【要求学会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 8、《包身工》——夏衍,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9、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汉字和隶书楷书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 后一阶段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了解各类汉字的形体特点)。汉字的构成有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和转注。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10、对联又叫“楹联”、“楹帖”、“对子”,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又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对联 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是要求上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其中上下联是仄起平收。竖写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仄起平收。 1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文中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 第1页共6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百合花》教学设计

《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体会文中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具体表现,理解细节在本文中的作用;运用对比思维探究文章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索这篇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的美学技巧;跟随人物关系戏剧性的变化,走进那些可敬可爱的年轻人,感受战火中别样的青春。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体会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激励学生,走向有担当、有价值的理想人生。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对这场战争性质的理解;战争题材的审美体验。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01花有语知作者 1.花有花语:玫瑰的花语是热情、真爱;勿忘我的花语是永恒的爱,浓情厚谊,不求代价的母爱;樱花代表着高雅,质朴纯洁的爱情……百合的花语是什么? 纯洁、高雅、财富、荣誉、神圣。因其颜色不同而不同:白百合象征百年好合、纯洁、伟大的爱情;粉百合象征清纯、高雅的爱;黄百合象征财富与高贵。香水百合在花店的价值不菲,有时候的价格甚至超过了玫瑰,只能说百合有百合的魅力,玫瑰有玫瑰的浪漫。 花草树木皆有言,我们要用心去听花的语言,今天就去听一听茹志娟笔下的百合花说了些什么?

2.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1958年以《百合花》而踏上文坛,代表作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3.《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说这是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是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并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02花连事理情节 1.检查预习,检测字词 ⑴读准字音 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iǔ ní) 憨憨(hān hān) 执拗(ni ù) 髻(ji) 尴尬(gāngà) 讪讪 (shàn shàn) 瞅(chǒu) 挟(xié) 嬷嬷(mómó) 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 ⑵理解词语 【踌躇】形容犹豫;指停留,徘徊不前;形容得意的样子。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高中语文必修一期末文言文学习学案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烤木使其弯曲(劝学) 2、虽有槁暴通又,(劝学) 3、则知明而行无过已通智,智慧(劝学) 4、君子生非异也通,资质,禀赋(劝学) 5、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劝学)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句末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 7、焉用亡郑以陪邻通倍,增益(烛之武退秦师) 8、共其乏困通供,提供,供给(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餍之有通厌满足(烛之武退秦师) 10、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捉拿(赤壁之战) 11、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赤壁之战) 12、卿能办之者诚决通请,拜托(赤壁之战) 13、助画方略通划谋划,策划(赤壁之战) 14、顷之,烟炎张天通焰,火焰通涨弥漫(赤壁之战) 15、雷鼓大震通擂,敲击(赤壁之战) 1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赤壁之战) 17、山川相繆通缭,环绕(赤壁之战) 18、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通擒,捕捉(赤壁之战) 19、钿头云篦击节碎通鎞,钗,古代妇女的头饰(琵琶行) 20、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通纳,接纳(鸿门宴) 21、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2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教授

2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忘(鸿门宴) 2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点(鸿门宴) 25、会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26、员径八尺通圆,方圆(张衡传) 27、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酒器(张衡传) 二,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通晓句读,不明白疑惑)(师说) 2、复驾言兮焉求?(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归去来兮辞)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安要去哪里呢?(归去来兮辞) 4、夫晋,何餍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烛之武退秦师) 5、卿欲何言?(你想说什么?)(赤壁之战) 6、欲安所归乎?(要回到哪里呢?)(赤壁之战) 7、豫州今欲何至? (刘备如今要去哪里?)(赤壁之战) 8、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奏出这样的悲音呢?)(赤壁赋) 9、而今安在哉?(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10、而又何羡乎?(我们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11、未之有也(没有过这种情况)(张衡传) 12、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拿什么东西)(鸿门宴) 13、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14、为之奈何?(怎样对待这件事?)(鸿门宴) 15、客何为者?(来客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统编版上册《百合花》-茹志鹃-教案

统编版上册《百合花》-茹志鹃-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课 百合花 茹志鹃 学习目标: 1. 明白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主题建构) 2. 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细节描写) 3. 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分析) 4. 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语言特色) 5. 培养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怎样通过叙事表现主题。 2.理解心理描写的技巧与作用。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品析清新俊逸的语言特色。 一、课前预习 (一)字音 宽ku ān 恕sh ù 害h ài 臊s āo 撂li ào 木m ù讷n è 挪nu ó步b ù 讪sh àn 笑xi ào 踌ch óu 躇ch ú 尴ɡān 尬ɡà 掂di ān 量lian ɡ 鹿l ù寨zh ài 虔qi án 诚ch én ɡ 忸ni ǔ怩n í 跌di ē宕d àn ɡ 执zh í拗ni ù 磕k ē磕k ē绊b àn 绊b àn (二)作者介绍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43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应时代本质。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 代表作:《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三)创作背景: 茹志鹃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反右派斗争【1957年4月】: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西方"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百合花导教案完整版

百合花导教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一中导教案

性格的发展,还通过其它情节或者细节来表现的。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可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试着身子……”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五、布置课后作业:思考一下“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附:板书设计百合花茹志鹃百合花清丽纯洁高雅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人物美?性格美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研讨问题。“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一)先讨论小通讯员的性格。(学情分析:由四大部分的情节入手。迅速浏览课文,归纳概括,然后交流。)看“带路”的情节,即课文5节~“这都怪我了”。品析: 1.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2.比如,“带路”情

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句子

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句子 翻译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翻译: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翻译: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xx!”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常乐,有仁德者长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翻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8.xx、季路侍子曰:“盍各xx?”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xx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xx” 子曰:“老者xx,朋友信之,少者xx” 翻译: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9.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翻译: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翻译: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xx矣 翻译: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翻译: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学案博苑 11-22 14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一、背景 在东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相当苛刻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本文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在焦母的威逼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知识梳理与课文把握

1、注音: 自缢()箜篌()()公姥()伶俜()腰襦 ()哽咽()葳蕤() ()遗施()聘礼()磐石()拊掌()否泰()赍钱()踯躅 ()()冥冥()摧藏()晻晻()仕宦 ()蹑履()玳瑁() ()明月珰()纤纤()窈窕()()便言 ()婀娜()() 鹄舫()幡()骢马()鲑() 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3、详解文章结构 本文是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可分为五部分: (1).开端第1—2段是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她及早遣归母家,从而一下子将矛盾冲突和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也得到了凸现。 (2).发展第3—8段,描写府吏周旋于专横的母亲和有主见的兰芝之间,既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又充分展示出他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软弱、复杂的性格。焦母虽尚未与兰芝直接交锋,但其狰狞面目已在儿子面前暴露无遗。(3).发展第9—12段写兰芝同婆婆、小姑和丈夫一一话别,从多方面展示了她善良而坚贞的性格。她的一番深明大体、不卑不亢的话,使婆婆多少有点心虚尴尬,只好装聋作哑。而她叮嘱小姑好好侍奉公婆,更表现出淳朴、真诚的感情,一个封建社会里完美的媳妇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高潮部分第13—22段写兰芝回母家后的遭遇,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阿母的软弱无主见,阿兄的粗暴和势利,官府倚势提亲,这一切都在兰芝的意料之中,促使她下定了以死殉情的决心。

(完整word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整理

名著导读之《论语》 一、论语的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二、论语名句翻译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 3、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之。” ★译文: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译文: 三、名句默写 1、子曰:“岁寒,。” 2、,必先利其器。 3、君子坦荡荡,。 4、,匹夫不可夺志也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6、,,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期末复习学案合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期末 复习学案合集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学考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如词的基本知识,第一单元诗歌作者及其相关作品。 2 背诵第一单元的诗歌。 3 能积累赏析诗歌的基本要点,如意象,意境的想象,艺术手法的运用(借景抒情,象征,对比,渲染等)。 《沁园春长沙》 【自主复习】 ①字词积累 沁(qìn)园春:词牌名。 漫江:满江。 百舸(gě):舸,大船。 霜天:指秋天。 寥廓(liáokuò):指宇宙的广阔。 苍茫:旷远迷茫。 峥嵘(zhēngróng):不平凡,不平常。 意气:这里指意志和气概。另可作贬义,指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 挥斥方遒(qiú):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把……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浪遏(è)飞舟:遏,阻止。 ②文学常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词最初称为或,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 ③诗句默写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橘.子洲()百舸.()惆.怅( ) 寥.廓() 携.手()遒.劲()峥.嵘()遏.制()

沁.园春( )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qiú) B峥嵘 ..(zhēngróng)携.手(xié)遏.制(è) C漫.江(màn)寥.廓(liáo)挥斥.(zhì) D惆怅.( chàng) 稠.密(chóu)苍茫.(máng) 3、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 A百舸橘子洲遒劲飞翔 B峥嵘携手砥柱遏制 C漫江急躁廖廓挥斥 D惆怅讴歌稠密苍茫 《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 【自主复习】 ①文学常识 1.徐志摩,笔名,,著有等诗集。 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艾青原名,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受到文坛重视。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欢呼集》《黑鳗》。【达标检测】 1. 注音 撑.着()彳亍 ..( ) 颓.圮()青荇.() 沉淀.()漫溯.()笙.箫()团箕.() 佝.偻()火钵.()忸怩 ..()炖.肉() 瓦菲.()冰屑.悉索()荆棘 ..() 关云长.()碾.了三番()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着(zhǎng)彷.徨(páng)寂寥.(liáo)篱.墙(lí) B彳亍 ..(chìchù) 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青荇.(xìng)长篙.(gāo)荡漾.(yàng) D斑斓.(lán)沉淀.(dìng)浮藻.(zǎo)榆阴.(yīn) 3.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彷徨颓圮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婉惆怅而归 C笙箫繁衍彳亍稠密 D记载哀怨寂廖碧波 4.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典押diǎnyā忸怩niǔniè凌侮língwǔ

最新【bfcg】2015-2016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百合花(1)教案(语文版)

【B F C G】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百合花(1)教案(语文版)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百合花教案1 一、教学目标 总目标:让学生明白本小说构思和语言上的特点,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具体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由于课文内容集中,文字晓畅,情节较简单,所以.课上让学生在规定的10分钟内速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请学生从网上找出百合花的有关图片,介绍其特点。 4、初步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 二、活动流程 1、速读读全文。(10分钟) 2、划出字词。 给加点的字正音

撂(liào)讷讷(nènè)忸怩(ni?ní)憨憨(hānhān)执拗(niù)髻(ji) 尴尬(gāngà)讪讪(shànshàn) 瞅 (c h?u)挟(xié)嬷嬷(mómó)砦(zhài)虔诚(qián)磕磕绊绊(kē) 解释下列词语 张皇忸怩憨憨执拗尴尬讪讪虔诚 3、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部分、开端带路(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二部分、发展借被(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三部分、高潮牺牲/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四部分、结局盖被(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4、讨论交流二:鉴赏本小说的构思。 具体理解百合花被和百合花在本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1)媒体打出白色百合花的图片(注意一定要是白色的百合花,这样符合文中的内容和寓意。)

(2020年整理)部编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doc

XXXX年部编本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3 百合花/茹志娟 *哦,香雪/铁凝 单元学习任务 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4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锺扬/叶雨婷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9 芣苢/《诗经·周南》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 单元学习任务 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 4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5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6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单元学习任务 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 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活动 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0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 11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 12拿来主义/鲁迅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单元学习任务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6赤壁赋/苏轼 *登泰山记/姚鼐 单元学习任务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学习活动 一丰富词语积累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古诗词诵读 静女/《诗经·邶风》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2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 *鸿门宴/司马迁 单元学习任务 第二单元 4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5 《雷雨》(节选)/曹禺 6 *《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 单元学习任务 第三单元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8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9 说“木叶”/林庚 单元学习任务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学习活动

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

《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之二 一.教学任务 1.了解、记忆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相关知识; 2.了解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主要情节; 3.了解、记忆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重要人物形象、 主题等知识; 4.阅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完整版或简缩版

二.教学过程 1.了解、记忆查尔斯·狄更斯的相关知识: (1)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2)《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 (3)他的代表作还有《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董贝父子》等 (4)他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 2.了解《大卫·科波菲尔》的主要情节:

(1)遗腹子大卫与母亲相依为命,女仆佩葛蒂十分爱护他 (2)继父默德斯东凶残、贪婪,来做管家的姐姐更为冷酷 (3)大卫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母亲不敢救他,只有 佩葛蒂半 夜时悄悄来安慰他 (4)母亲被继父折磨死后,大卫被继父送去做童工,磨难 中他找到 了唯一的亲人姨婆,姨婆培养他后来成为一名作家(5)佩葛蒂的哥哥是位善良的渔民,收养了两名孤儿:外

甥女艾米 莉和侄儿海姆 (6)大卫长大后带同学、富家少爷史蒂尔福斯去佩葛蒂先 生家玩, 史蒂尔福斯却趁机诱骗即将与海姆结婚的艾米莉私奔了 (7)佩葛蒂先生在大卫的带领下找到史蒂尔福斯的家,但 史蒂尔福 斯的母亲断然拒绝了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8)佩葛蒂找回了被抛弃的艾米莉,带他移民到澳大利亚,

她终生 未嫁,成为一个热心助人、受人尊敬的人 (9)渔民海姆有一天下海去抢救一艘在暴风雨中将要沉没 的船只, 风浪中他认出了正在挣扎的史蒂尔福斯,为了救他,两人都 被大海淹没了 (10)大卫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狄更斯以自己父母为原型 塑造的 (11)大卫的道德观念和健全人格是在姨婆的帮助下确立 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