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2课

第二单元  第2课
第二单元  第2课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

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

不受魏惠王重用。

3.弃魏投秦

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

[深度认识]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易混易错]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

(6)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名师点拨]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法令具体而且切实有效,其措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主题一商鞅变法的措施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某学校高二一班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编的商鞅变法期间发生于秦国民间的话剧: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国君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受到奖励了嘛。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多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从话剧中可以了解到商鞅变法哪些方面的成功?

答案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国力强盛,对外战争不断胜利等。

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

1.核心内容:鼓励“农战”,实行“法治”。

2.实质: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地位: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4.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用一、二、三把握商鞅变法的特点

一个实质: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二个核心内容:鼓励“农战”,实行“法治”。

三性: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有效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1.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

答案 A

解析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据此可知符合题干要求的是D项。

3.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

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

答案 C

解析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

答案 D

解析推行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秦人当兵和参战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

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答案(1)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基础巩固

1.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A项封建王权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本身错误,因为材料所叙并非上层建筑,故选C。

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D

解析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经济交流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项措施是商鞅在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改革,与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3.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答案 B

解析公元前343年,正处在商鞅变法之中,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4.商鞅变法以农求富,以增强经济实力,下列与之相关的措施不包括()

答案 B

解析B项反映的内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与增强经济实力,以农求富无关。5.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移风易俗

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重农抑商

答案 C

解析A项是社会风尚习俗方面的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响小;B项是变法的目的;D项是经济措施,与题意不符;C项中推行县制且由国君掌握任免权明显加强了中央集权。

6.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D.实行连坐法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令农民恐惧的法令”是关键信息,对比选项可知连坐法应是正确

选项,故选D。

能力提升

7.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重点是对变法内容的掌握。变法内容中直接涉及奴隶主贵族特权的主要有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废分封行县制,而实行连坐法和重农抑商不是直接涉及其特权的。

8.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

答案 D

解析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属于社会习俗改革。

9.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

答案 A

解析“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D两项与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是户籍制度和连坐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选成早在秦孝公父

祖辈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因素。

答案(1)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战。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土地私有的历史潮流;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观点:商鞅变法用军功特权取代了血缘贵族特权。

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

社会结构:传统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

社会风气: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尚武的社会风气形成。

(3)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措施全面;改革能分步推进。(言之有理即可)

【学思之窗】(教材第23页)

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提示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尧、舜、禹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因此,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而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要求当政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称霸大业,所以,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法家思想还成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25页)

一、本课测评

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

提示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订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2.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阅《史记·商君列传》,找一找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提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二是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采取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三是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执行;四是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

2.争鸣:请比较这几种不同的观点,结合古史记载与近人意见,谈谈你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究竟赞同哪一种观点?

提示“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制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可以同意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全部优秀教案 (共8课时) 1、光和影 【教材简析】 《光和影》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本课将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有大有小,有方向等。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光源和影子。教材第一部分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第二部分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经历过较多的探究活动,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改变等,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不足的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

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光源是指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小组合作完成光和影的探究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A. 他们星期三和星期四两天都完全睡在床上,而且似乎越来越觉得疲乏。 B.大家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 C. 他正想往回走,却瞟见了老远有一个发亮的小点,好像是日光。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词语练习。 “村里灯烛辉煌”中的“辉煌”还可以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互相搭配。 三、填空。 课文讲述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奇的________萨契尔太太和汤姆的________的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奇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________后 ________,充满了喜剧气氛。 四、品析句子。 ——后来他们还是让他俩上了船,划到一个人家,给他们吃了晚饭,让他们休息到天黑以后两三小时,然后才把他们送回家来。 1. 对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句话表现了孩子们脱险以后的愉快心情。 B.这句话交代了孩子们回家的艰难过程。

C. 这句话写出了寻找孩子们的艰难过程。 2. 句中前一个“他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面三个“他们”指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当刚才那只“大密苏里号”在阳光下干活,累得大汗淋漓的时候,这位离了职的艺术家却在附近的阴凉下,坐在一只木桶上,跷着二郎腿,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一边暗暗盘算如何再宰更多的傻瓜。这样的小傻瓜会有许多。每过一会儿,就有些男孩子从这儿经过:起先他们都想来开开玩笑,可是结果都被留下来刷墙。在本累得精疲力尽时,汤姆早已经和比利·费施做好了交易。比利用一个修得很好的风筝换来接替本的机会。等到比利也玩得差不多的时候,詹尼·米勒用一只死老鼠和拴着它的小绳子购买了这个特权——一个又一个的傻小子受骗上了当,接连几个钟头都没有间断。下午快过了一半的时候,汤姆早上还是个贫困潦倒的穷小子,现在一下子就变成了腰包鼓鼓的阔佬了。 1.“当刚才那只‘大密苏里号’在阳光下干活,累得大汗淋漓的时候,这位离了职的艺术家却在附近的阴凉下,坐在一只木桶上。”“大密苏里号”指的是________,“离了职的艺术家”指的是________。 2.汤姆和比利·费施做的交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解释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形容出很多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 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尝试,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 【评价反馈】 1.在课堂中集体汇报,汇总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主要内容】 1. 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评价反馈】 1.学生上台汇报观察结果,台下同学补充纠错 【主要内容】 1. 完成课后作业 【评价反馈】 1. 了解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 盐都到哪去了?】 1. 播放微课(驴子过河) 2.提问:盐都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食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老师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介绍药品与仪器,而后学生开始实验 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

3.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面粉,分三阶段观察现象 4.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沙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 5.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进行汇报 6.小结:以上三种物质哪种可以溶解于水,哪种不能溶解于水 【设计意图】 1.强调实验的规范性与强化安全意识 2.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食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3.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面粉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沙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述准确性与语言组织能力,并对比各组实验现象是否有所不同 6.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个基础性的小结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1.展示溶解的概念,并稍作解读 2.介绍药品:高锰酸钾,着重告知学生其危险性 3.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告知学生为何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 4.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高锰酸钾,分三阶段观察现象 5.老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句完成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 1.溶解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先展示,学生可从后续的实验中逐步理解溶解的概念 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防止学生误食等危险操作 3.强调实验的规范性 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高锰酸钾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以此进一步了解溶解的概念 5.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文字完成实验记录表 【及时巩固,强化新知】 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 用______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于水(互动小游戏) 【设计意图】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第2课: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自学调适自己的个性,使其与职业要求一致,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也能够使人获得更多的发展和成功机会,从而实现职业理想,体现人生价值。 2、帮助学生分析与调整职业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1、职业个性对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和事业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根据职业要求改变或调 适自己的个性的重要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2、改变或调适自己职业个性的途径和方法,调整就业价值取向,立足本人实际制定发展规 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二。 教学难点: 改变、调适自己职业个性的途径和方法,立足本人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授课方式: 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体验法、讨论法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复习前课内容: 中职学校与初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分专业学习,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或者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如会计,企业管理,餐饮服务,电子商务,文秘等专业。专业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也是个人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上一课中,我们了解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是“知彼”,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知己”,这个“知己”是从职业的角度来讲的,即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以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近年,北京报刊曾有这样的报道“人才素质测评今年越来越火”,求职者通过测评能少走弯路,招聘单位通过测评能借一双慧眼。人才素质测评的内容很多,其中就包括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 案例故事:从“舞蹈仙子”到“动漫画师” 在观看案例故事前先思考: 1、“舞蹈仙子”小丽为什么转修美术? 2、小丽为什么能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师? 看完案例后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改变,能力可以提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只要挖掘出来,并付出努力,就能主动适应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就能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振.动(zèn zhèn)蟋蟀.(suài shuài) 掠.过(nüèlüè)歌吟.(yín yínɡ) 二、照样子,填空。 1.例:一滴汗水 ____________叶子____________小花 2.例:一排排大雁 ____________秋风 ____________大树 三、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辽阔②宽阔 1.秋风吹过()的大地。 2.()的公路上,一辆辆汽车在飞快地行驶。 四、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蟋蟀振动翅膀,“??”,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蟋蟀唱道:“再见,亲爱的阳台,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我们还会回来的。”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大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秋天在歌唱 听秋天在歌唱。 迷人的旋律划破夏日的惆怅(chóu chànɡ), 轻快的声调把绿色染成金黄。 勤劳的农民, 扶着锄头, 沉醉在这丰收的乐章。 听秋天在歌唱。 一年的收获, 无限的梦想。 在歌声中, 播下了浓浓的希望。 1.联系诗歌,猜一猜“惆怅”的意思。() A.欢乐。B.舒畅。C.伤感;失意。 2.不符合“轻快的声调把绿色染成金黄”这句话的意思的是()A.秋天来了,树叶变成了金黄色。 B.秋天来了,所有绿色的东西全都变成了金黄色。 C.秋天来了,庄稼成熟了,稻子金灿灿的。 3.这首诗歌表现了秋天是一个()的季节。 A.多彩B.收获C.快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作者:朱自清)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对普通人的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引人课文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释 义 琐屑xiè颓唐tuí差使chāi交卸xiè 狼籍jí簌簌sù蹒跚pānshān 赋闲fùXiān惟一wēi举箸zhù橘子jú 妥贴tuǒ栅栏zhà拭干shì晶莹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请学生研读全文,回答问题。 (1)1——5自然段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2)“我”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 四、拓展延伸 五、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一、教师动情地述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态和父子当时的心情。 二、教师指导学生介绍作者,并做适当的补充。教师用普通话正音,并指名学生说出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 三、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不时点拨,鼓励。 四、教师要求学生在“背影”、“流泪”“父亲的语言”三项中,任选一项,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要求1——3学习小组做第四题第1题,第4——6小组做第四题第2题 教师总结作业情况。 一、有的学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为之欣喜,为之感动,想一睹为快。 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1)明确: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托儿子路上小心。(2)完成儿子对“父亲”感情的转变。 四、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发言踊跃。 五、各组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分组交流,看谁的作业有特色,最后在全班交流。

第二单元 第2课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 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 不受魏惠王重用。 3.弃魏投秦 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 [深度认识]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易混易错]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 (6)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名师点拨]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法令具体而且切实有效,其措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主题一商鞅变法的措施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某学校高二一班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编的商鞅变法期间发生于秦国民间的话剧: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国君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受到奖励了嘛。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多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从话剧中可以了解到商鞅变法哪些方面的成功?

第二单元第7课

王集镇中心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教 学 过 程 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板书:胎生、哺乳动物) 三、研讨(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 提问: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预设:两种,卵生和胎生。) 2.PPT 出示12种动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中哪些属于卵生动物,哪些属于胎生哺乳动物? 你的理由是什么?(预设:1、5、7、8、10、12是胎生动物,因为它们直接生下胎儿,还需要用母乳喂养。2、3、4、6、9、11是卵生动物,因为它们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下一代。) 3.提问: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请说说理由。 4.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胎生,因为我们人类直接生下小孩子,生下来之后还需要喝奶的。) 5.适时小结:人类也是胎生的。 四、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PPT 出示图片,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其他动物有家吗? 其他动物的家一般会建在哪儿呢? 2.出示PPT 各种动物的家图片,学生欣赏。 3.提问:我们人类会“打扰”动物吗?有哪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怎样改正呢?(预设: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等等,植树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4.小结: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活,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积极保护动物、植物出一份力。 板书 设计 动物的繁殖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教后 反思 动物卵生蚕、鸡、鳄鱼、天鹅........胎生 猫、狗、蝙蝠、大熊猫........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 设计者:萧山区新塘小学何佳明【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七节的内容。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关于铁生锈的现象,第5课已经作了分析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是从汇报交流学生在第5课的课外实验的发现中展开的,学生热烈地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学生在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中已经初步发现铁在不同环境下生锈的快慢,于是我通过回顾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实验现象中铁钉生锈在空气中及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生锈速度,自然引出探究铁生锈的快慢是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为了能使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在第五课之后,在教室里安排2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要求他们记录了第四天的实验现象,从中得出结论。师生讨论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但是学生对于一些防锈措施知道的很少,我事前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对《铁生锈了》一课的探究,学生已经明确了铁这种物质是会发生变化产生铁锈这种新物质的。并且六年级的学生们会根据多年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客观认知,在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铁生锈的原因可能和潮湿的环境相关。但是,对于铁生锈的具体成因,六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准确地分析获得结论。结合前面《铁生锈了》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探究铁生锈成因,在课外学生也已经通过开展对比实验来观察记录。基于这些学生已有的这些认知,他们在本课“科学研讨会”这个活动中首先要“学”的就是——明确铁生锈的原因。但我发现就教材本身的设计来看学生是很难获得铁生锈的成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科学结论的。(有两个变量)因此,要让学生找出对比实验中隐藏的对比条件(空气中有水,水中也有空气),就必须对教材这张实验记录单进行完善,设计“只有水而没有空气”和“只有空气没有水”的两个环境来进一步补充。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 教材分析: “因数与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后面还将学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和“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因数的有限与倍数的无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树之歌》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树之歌》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拼一拼,写一写。 yáng shù zhuàng dà mù mián ()()() sōng bǎi huà shí shuǐ shān ()()() 二、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疆(jāng jiāng)装(zuāng zhuāng) 耐(lài nài)银(yín yíng) 桦(huá huà)掌(zǎng zhǎng) 三、连一连,组成词语。 柏冷洞钱 拍树铜树 怕手桐穴 金娃棉延 女蛙锦花 青桂绵绣 四、我的发现。 松梧桐榕杏梨 1.这些字都有相同的部首,都与有关。 2.有的“木”在字的左边,也有的在边或边。 3.“、梧、榕”的读音分别和它们的右部读音相同。

五、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树无根不长,。 2. ,百年树人。 3.树高百尺,。 六、读文段,完成练习。 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秋天叶儿红, ()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水杉活化石, ()开花满院香。 1.文段共有()句话,其中第()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 2.从文段中找出下列各字的反义词。 暖——()南——() 3.请把下列四种树的名字填到文中括号里。(填序号) ①金桂②银杏③松柏④枫树 4.照样子写句子。 例:梧桐树叶像手掌。 像。 参考答案

一、杨树壮大木棉松柏化石水杉 二、jiāng zhuāng nài yín huà zhǎng 四、1.木/树木 2.上下 3.桐 五、1.人无志不立 2.十年树木 3.叶落归根 六、1.四一 2.寒北 3.④③②① 4.银杏树叶像扇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的】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1.易错字 匿.笑(nì) 祷.告(dǎo) 徘徊..(pái huái) 攲.斜(qī) 荫蔽.(bì) 菡萏..(hàn dàn) 2.多音字 荫 应 荷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侧重表示在一个地方往复不停地 走,多用于心绪不佳引起的一类情况。 心绪不佳引起的来回走叫 “徘徊”; 由心不安引起的来回走叫 “彷徨”。 彷徨 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 侧重表示犹豫不决地来回走,定不下朝哪里去,多用于由心不安引起的一类情况。 5.词语释义 匿笑:偷偷地笑。 菡萏:荷花。 攲斜:倾斜,歪斜。 适意:舒适。 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慈怜:慈爱怜惜。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荫蔽:遮蔽;隐蔽。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 集, 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

歌曲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著名的诗人、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一生很勤奋。她有句座右铭: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她的《繁星》《春水》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诗集,她的《寄小读者》深受少年读者的喜爱。 【文题解说】 《金色花》 题目中的“金色花”是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诗中的“金色花”喻儿童,以此为题,点明写作意象和内容,借以赞美母子之爱。 《荷叶·母亲》 “荷叶”,莲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作者于诗中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境抒写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里的早期创作主要是指他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创作,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荷叶·母亲》,冰心的作品被称为“爱的哲学”,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歌颂圣洁的母爱的佳作。冰心在法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对母亲的怀念中。所以,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金色花》一诗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借助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荫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想——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不仅能唤醒学生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知识归类

人教版(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知识归类 会认字: 韵掠吟辽阔抖蟋蟀振 重点词: 近义词:辽阔——广阔绽开—一绽放道别——告别叮咛——嘱咐 词语搭配:一阵阵秋风一排排大雁 重点句: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这是个拟人句。秋天到了,大雁南飞,秋风吹过田野,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这都是秋天美丽的景色,“叮咛”和“歌吟”是“秋的声音”。) 2.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这是个拟人句,把大树的枝干当作人体的手臂,把树叶飘落的“唰唰”声想象成人与人告别的话语,形象生动。) 3.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虽然美好,但是短暂,让我们细心聆听吧,通过美妙的声音感知秋天的丰收和希望。) 4.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这是个排比句,说明秋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通过聆听秋的声音,也能感受到秋天所带来的丰收和喜悦。) 课文结构: 所到的声音:黄叶、蟋蟀、大雁、秋风 听听,秋的声音声音美妙 联想到的声音:叶子、小花、汗水、谷粒秋天美好 写法: 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趣味性。示例: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主题: 作者抓住秋天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意的语言,表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 拓展积累: 描写秋的诗词: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祖父的园子》名师教案

《祖父的园子》名师教案 教学理念: 遵循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在关键之处给予点拨,使个人汇报更加系统、互动补充更加生动。把肤浅导向深刻,把笼统导向具体,把内容导向方法,把理解导向运用,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今天我们要学习《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萧红,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祖父的园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园子?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生默读) 2.集体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学生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

(1)好玩的地方(2)充满了快乐(3)非常美丽(4)充满自由……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过渡:作者怎样把园子写得那么充满生机、充满快乐、自由自在、多姿多彩? (一)感受园子的多彩 1.哪些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园子? 出示第一、二自然段。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2.读了这段,你们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 (1)大园子(北方的后园很大,可以种花草、种树木、种蔬菜,活动空间很大。) (2)样样都有(花香菜香,引来了这些飞舞的小精灵,充满生机。) (3)色彩斑斓(白、黄、大红、金、绿。) (4)有趣极了(引读:瞧,蜜蜂……) 3.我们边读边想象,仿佛走进园子,看到了蜂飞蝶舞。这真是一个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 4.课文明明说这是一个大花园,可是一朵花也没写,花园里有花吗?(有)作者的表达多么巧妙啊,通过借各种昆虫,明丽的色彩把园子写得多姿多彩。(板书:多姿多彩) (二)感受园子的自由 过渡: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这个园子。 1.出示第十七自然段。 2.读这一段话,你感受到这个园子的什么特点?“一切都活了”“自由”。 3.园子中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的呢?请把这些事物按顺序圈起来。 4.这段文字是最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作者是怎样把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写得那样自由自在的,从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体会表达的妙处,自由交流。(使用了比喻、拟人,把一切都写活了。) 5.师生对读,体会感情。你发现这段话中,哪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就”。出现了几次?(11次)出现了5组“愿意……就……”进行排比。 6.师生合作读,学生强调“就”字,体会情感。你看,这就是萧红的文字

大象版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1.《我们来造纸》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我们来造纸》是第二个综合探究单元“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起始课,通过手工造纸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技术制作的过程,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本课选择了非常吸引学生的手工造纸作为体验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体验后在深入感受科技产品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教材第一部分由图片引入,通过学生阅读、写字、画画的场景,提出问题:纸是怎么来的?第二部分是手工造纸活动。教师讲解手工造纸的步骤并演示,学生开始自己进行手工造纸。通过实际的制作体验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之后学生才能如实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部分是表达交流,也是本单元要着重完成的科学探究目标。造纸活动完成后,学生向同伴说一说自己手工造纸的体会,简要描述过程,与同学讨论、交流,即要求准确地表达,也要求认真地倾听。 第四部分是阅读。通过阅读,从信息记录媒介、信息记录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古今发展变革,体会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基于之前造纸活动实际动手的体验和感受,体会阅读材料中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手工造纸的简单步骤。 2.通过造纸的实践活动,能简要讲述造纸过程与体会,并与同伴交流。 3.通过手工造纸活动和阅读,体会科技带给人们的进步,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教学重点: 了解造纸的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记录和传递的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造纸的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记录和传递的方式。

教学准备:废纸、水杯、木棒、水槽、纱网、干毛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看看谁最先猜出来。出示谜语“四角方方,薄面白净。传播知识,它打先锋。”这是什么生活用品呢?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看书、写字都离不开纸。纸这么重要,你们知道是谁发明的吗? 蔡伦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生活的汉代,距离今天将近2000年了,你们想知道那时候的人是怎么造纸的吗?(出示ppt:古代造纸过程图) 向学生逐步讲解古代的造纸过程经历了破碎(麻黄、竹子、稻草、树皮等原料)、蒸煮(把这些破碎后比较简易的造纸材料经过蒸煮后使它变软,成糊状)搅拌(把这些糊状的造纸原料和水混合在一起在大缸里搅拌成纸浆)、抄纸(把纸浆倒入大水槽里用抄纸网抄起来,使抄纸网面上均匀地附着一层薄薄的纸浆)、晒干(把抄好的纸浆放在阳光通风地地方晾晒,干后从纱网上轻轻揭下来,一张张纸就做好了)这种造纸技术很快就传到了朝鲜、越南、日本,后来又传到了欧洲、美洲和澳洲、风靡世界!中国的造纸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是不是为我们祖先的这项发明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讲授新课 (一)设计制作手工造纸 其实,现代的手工造纸工艺仍然沿用着这种方法,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手工造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们来造纸”。(板书《我们来造纸》) 首先请大家看一看老师在实验室做的手工造纸视频,看看手工造纸需要哪些步骤?怎样才能造出一张纸呢?(播放造纸视频)大家

第二单元 第7课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梳理·通时空观念 一、选官制度(先秦至隋唐)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2.隋朝:隋文帝正式确立□01三省六部制。 3.唐朝:□02完备三省六部制 (1)运行程序:中书省负责□03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04审核;尚书省负责□05执行。 (2)特点:①三省□06分工明确,又彼此□07牵制;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共执□08宰相之职。宰相会议设立后,三省出现□09一体化的趋势。 [金版微点拨] 【思考探究1】教材P39学思之窗 金版点拨: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拓展】“范进中举”中举人的级别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级。(1)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2)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4)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赐“进士及第”,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其他进士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知识拓展】唐朝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 (1)囚犯、僧人、道士、商人、犯讳的人、女人(武则天开女试属特例)。(2)“娼、优(古代从事“艺术表演”方面工作的人)、隶(衙门里的轿夫、马夫、伙夫、更夫)、皂(衙役)”这四类人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易混易错】三省六部制并未取代三公九卿制 下面是隋朝中央机构图示,从中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下,只是宰相的权力

初一美术第二单元第2课

初一美术第二单元 第2课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及其处在不同姿态情况下比例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人物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写生,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1、了解比例并正确运用于对人物的描绘中。 2、迅速捕捉人物的形象特征、运动姿态和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比例的表现及动态的把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我们先来一起做个小游戏,猜一猜它们是谁?看谁猜的又对又快。(屏幕:形象有点夸张的名人图片) 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他们是谁的?生答:形象特征(或者列举一个人的具体形象)看来同学们对比较熟悉的人的特征记忆深刻了。那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一下你们班的小伙伴,让其他的同学来猜他是谁?(学生描述,同学争抢回答)你想不想把你描述的小伙伴用画笔画出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二)校园小伙伴(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先来看一下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屏幕:各种校园活动)老师同时描绘:动听的合唱、认真的写生练习、激烈的篮球对抗、充满力量的拔河、腾空一越的跳远、优美的舞蹈表演。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活动,展现出来的动作、形态是不一样的:有站立的、有平坐的、有半蹲的、有倾斜的――。因此他们的身高比例也是不一样的。 1、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不同姿态的身体比例。大家知不知道用什么来测量身高比例的? 生答:是以自身的头的长度作为单位,来量出身体的不同比数的。 先来看站姿的人体比例,(屏幕:站立的同学图片)大家一起来量一量:(师生共同表述)头部是第一个头长,从下颌到胸口是第二个头长,从胸口到腰腹部是第三个头长,从腹部到大腿上半部是第四个,从大腿上半部到膝盖上沿是第五个,剩下的小腿是两个头长,一共七个。(屏幕:展现比例) 平坐的、蹲着的、席地而坐时是几个头长?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同学小组活动,互相比划、测量,找出相关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