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资料—痫病

中医内科学资料—痫病
中医内科学资料—痫病

中医内科学——痫病

细目一:概述

一、痫病的概念及源流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为特征。移时苏醒,一如常人。

痫病首见于《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对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前人已有确切的描述。

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癫狂候》指出:“癫者,卒发仆也,吐涎沫,口,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

宋金时代,对本病的发病机理阐述较深刻。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方论》指出,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

朱丹溪《丹溪心法·痫》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强调痰迷心窍引发。

王清任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二、痫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的癫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痫病的常见病因

先天遗传、七情失调,以及惊恐、饮食失调、脑部外伤、六淫所干、他病之后。

二、痫病总的病机及痰邪在发病中的意义及转化

痫病与五脏均有关联,但主要责之于心。基本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痫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化两大特点,本病之所以久发难愈,反复不止,正是由于胶固于心胸的“顽痰”所致。

三、痫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及主要病机特点

痫病以心脑神机失养为本,脏腑功能失调为标。其中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胜,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病机转化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深浅,发病初期,多以风痰闭阻,或痰火炽盛,以实证为主;日久不愈,损伤正气,表现虚实夹杂。

细目三:诊断

痫病的诊断要点

1.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2.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腹软无力,面色苍白等。

3.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

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

4.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5.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6.脑电图在发作期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一慢波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CT、磁共振等相应检查。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痫病发作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及发作程度在辨证时的意义

判断本病之轻重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持续时间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

二、痫病发作期与间歇期的治疗原则

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熄风,开窍定痫;平时病缓,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风痰闭阻、痰火扰神、瘀阻脑络、心脾两虚和心肾亏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痰闭阻证

主症: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痫病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定痫丸加减。

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

2.痰火扰神证

主症: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

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积实、茯苓、橘红、人参、石菖蒲、麝香、当归。

3.瘀阻脑络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遗症等。或先天脑发育不全,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地龙、僵蚕、全蝎。

4.心脾两虚证

主症:反复发痫,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归、丹参、生地、天冬、麦冬、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

5.心肾亏虚证

主症: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

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代表方: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川牛膝、生牡蛎、鳖甲。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风痰闭阻证,眩晕、目斜视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重镇安神。

痰火扰神证,有肝火动风之势者,加天麻、石决明、钩藤、地龙、全蝎,以平肝熄风。

瘀阻脑络证,痰涎偏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竹茹。

心脾两虚证,痰浊盛而恶心呕吐痰涎者,加胆南星、姜竹茹、瓜蒌、石菖蒲、旋覆花化痰降浊;便溏者,加焦米仁、炒扁豆、炮姜等健脾止泻;夜游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生铁落等镇心安神。

心肾亏虚证,神思恍惚,持续时间长者,加阿胶补益心血;心中烦热者,加焦山栀、莲子心清心除烦;大便干燥者,加玄参、天花粉、当归、火麻仁以养阴润肠通便。

细目五:预防、转归和预后

一、痫病的预防

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加强护理,预防意外;加强休止期治疗,预防再发;注意调补。

二、痫病的转归及预后

痫病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强弱、正气盛衰与感邪轻重。本病证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病程一般较长,少则一、两年,多数患者终身难愈。体质强、正气尚足的患者,如治疗恰当,痈发后再予以调理,可控制发作,但难以根治;体质较弱,正气不足,痰浊沉痼者。往往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预后较差。若反复频繁发作,少数年幼患者智力发育受到影响,出现智力减退,甚至成为痴呆。或因发作期痰涎壅盛、痰阻气道,易造成痰阻窒息等危证,必须及时进行抢救。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痫 病

痫病 痫病 痫病为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病证,俗称“羊痫风”,又名“癫痫”。典型表现为突然尖叫一声,意识丧失,甚则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强直抽搐,移时可自行苏醒,缓解期平如常人。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 要点一概述 痫病的病名首见于《内经》。《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其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常被后世移用治疗痫症。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致病。 明﹒朱丹溪《丹溪心法》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强调痰迷心窍引发。 《临证指南医案》说:“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 王清任则认为痫证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西医学中的癫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痫病的病因 1.先天因素 2.七情失调 3.脏腑失调 4.脑部外伤 1.七情失调 大惊大恐→气机逆乱→肝肾受损→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 脾胃受损→精微不布→痰浊内聚→遇诱因→痰浊随气上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心神清窍→发作 《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或素蕴风痰→因于惊恐→易患痫病 2.先天因素 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惊则气乱→胎气逆乱,脏气不平

恐则精却→精伤而肾亏→胎元易损→出生后易于发病 妊娠期间——母体多病,服药不当→损及胎儿→成为发病的潜在因素 3.脑部外伤 跌仆撞击,出生时难产→脑窍受损,瘀血阻络→经脉不畅,脑神失养→神明失用 4.其它 六淫之邪所干、饮食失调、患他病后→脏腑受损→积痰内伏→劳累过度、生活起居失宜→气机逆乱,触动积痰→生热动风→壅塞经络,闭塞心窍,上扰脑神→痫病 (二)痫病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痫之为病,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发病。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其中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胜,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 痫病与五脏均有关联,但主要责之于心肝。顽痰闭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是痫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痫病的诊断要点 1.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可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激或饮食不节诱发,也可无明确诱因而发病。 2.典型发作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肢软无力,头部下垂,面色苍白等。 3.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语言障碍,或凝视,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或数分钟即止。 4.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5.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6.脑电图在发作期可描记到对称同步化棘波或棘慢波等阳性表现。 (二)类证鉴别 1.痫病与中风的鉴别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痴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很少有抽搐见 2.痫病与厥证的鉴别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严重者可一厥不复,临床上不难区别。 3.痫病与痉证的鉴别 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很难自行恢复,且往往伴有发热,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要点四辨证论治 1.辨病性 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病情属痰;有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

中医内科学资料—痫病

中医内科学——痫病 细目一:概述 一、痫病的概念及源流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为特征。移时苏醒,一如常人。 痫病首见于《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对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前人已有确切的描述。 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癫狂候》指出:“癫者,卒发仆也,吐涎沫,口,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 宋金时代,对本病的发病机理阐述较深刻。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方论》指出,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 朱丹溪《丹溪心法·痫》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强调痰迷心窍引发。 王清任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二、痫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的癫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痫病的常见病因 先天遗传、七情失调,以及惊恐、饮食失调、脑部外伤、六淫所干、他病之后。 二、痫病总的病机及痰邪在发病中的意义及转化 痫病与五脏均有关联,但主要责之于心。基本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痫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化两大特点,本病之所以久发难愈,反复不止,正是由于胶固于心胸的“顽痰”所致。 三、痫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及主要病机特点 痫病以心脑神机失养为本,脏腑功能失调为标。其中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胜,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病机转化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深浅,发病初期,多以风痰闭阻,或痰火炽盛,以实证为主;日久不愈,损伤正气,表现虚实夹杂。 细目三:诊断 痫病的诊断要点 1.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2.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腹软无力,面色苍白等。 3.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docx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 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 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 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 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 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 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 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

眩倒是也,由此之,六淫外感,七情内,皆能致”,第一次提 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致眩,前人之未,但外感、寒、暑、湿致眩,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 主要候。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学,《丹溪心法· 眩》:“ 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主,挟气及降火。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景岳在《内》“上虚眩”的理基上,下虚致眩作了尽述,他在《景岳全·眩》中:“ 眩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 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 四君子、??脾、中益气,??。阴中之阳虚者,宜其精,如?? 左、右、四物之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气血最,如大元煎、十全大阴 阳等,俱当酌宜用之。” 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点,与治眩,是能可,并眩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十中一二耳”。述了倦度、失宜、呕吐上、泄泻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被殴被辱气等皆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 欲、崩淋等皆阴中之阳而致眩。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中 阳气虚是本病病的主要病理。徐春 甫《古今医·眩宜三虚》:“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虚劳、癌病

虚劳、癌病 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要点一概述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如“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汪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汪绮石《理虚元鉴》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虚劳的病因 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但就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主要有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烦劳过度,损及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失治误治,损耗精气五个方面。 (二)虚劳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而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 虚劳的基本病机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其病变过程,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虚劳的顺证:若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 虚劳的逆证:若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虚劳的诊断要点 1.多见形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其他疾病中的虚证。 (二)类证鉴别 1.虚劳与肺痨鉴别 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痩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引起,久虚不复,病程较长,一般不传染,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临床症状。

中医内科学证治分类

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气虚参苏阴葳蕤)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寒三止嗽热桑菊,温燥桑杏凉杏苏;痰湿二三热清化,肝火泻黛肺阴沙) 1.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 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3.肺痈:(初银成千金解散,溃桔沙清桔杏煎) 1. 初期:清肺化痰,疏散风热-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4.肺胀:(蒙涤至安浊苏三,痰热桑皮或越半;肺肾气虚平固补,阳虚真武五苓散)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 5.哮病:(冷热射青定越夏,寒包青石厚朴麻;风三虚固脱急脉,脾六肾金生地加) 1. 发作期: ①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②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③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④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⑤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 缓解期: ①脾肺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②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3.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6.喘证:(风寒麻盖热麻甘,痰热桑白浊二三;气郁五磨虚生补,肾虚金匮参蛤散;喘脱蛤蚧附黑丹) 1.实喘: ①风寒袭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 ②表寒肺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③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中医内科学试题库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二章心系病证 一、填空题: 1.心悸的病位主要在————,由于————或————,引起心神动摇,悸动不安。2.心悸以————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3.————为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主方。 4.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其病位以————为主,然其发病多与————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5.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的亏虚,其中又以————最为常见。 6.《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7.痴呆的治疗首当分清————,其实证类型以————为基本病因。 8.痫病系指脏腑受伤,————,元神失控所致的一种————疾病。 9.痫病源于《内经》而称“————”,属“巅疾”范畴。 10.痰火扰神型痫病选方为————。 11.控制————是防止痫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12.痫病发作期尤要注意————,保护舌头。 13.癫病除药物治疗外,————亦格外重要。 14.狂病以动而多怒、————精神失常为证候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主证?( ) A.心悸气短 B.善惊易恐 C.头晕目眩 D.神疲乏力 2.归脾汤治心悸哪一型最适宜?( ) A.心虚胆怯 B.心脾两虚 C.心阳不足 D.阴虚火旺 3.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首选何方?( ) A.桃仁红花煎 B.血府逐瘀汤 C.丹参饮 D.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属心悸何型? ( ) A.心脾两虚 B.阴虚火旺 C.心虚胆怯 D.痰火扰心 5.下列除哪项以外,皆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 ) A.寒邪内侵 B.情志失调 C.年老体虚 D.肝阳上亢 6.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不促,属胸痹心痛何仲类型?————( ) A.寒凝心脉 B.痰浊闭阻 C.瘀血痹阻 D.心阳不振 7.瘀血痹阻型胸痹的主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心胸疼痛剧烈,痛有定处 B.伴有胸闷 C.感寒受热则痛剧 D.舌质暗红脉弦涩 8.下列哪项是寒凝心脉的主要指征?( )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C.胸疼灼热,烦闷不适 D.胸中闷痛,心悸不宁 9.痴呆患者若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耳鸣如蝉,舌瘦质红,少苔,脉沉弦数者,选用何方?( ) A.知柏地黄丸合转呆定智汤 B.知柏地黄丸合转呆丹 C.知柏地黄丸合还少丹 D.知柏地黄丸合七福饮 10.患者头晕耳鸣,记忆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舌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可选何方治之?( ) A.七福饮 B.洗心汤 C.转呆丹 D.还少丹 11.痫病的病理以下列哪些最为重要?( ) A.脏腑失调 B.气机逆乱 C.痰邪作祟 D.风阳内动 12.以下哪项不是痫病的主证?( ) A.突然仆倒 B.口眼歪斜 C.两目上视 D.四肢抽搐 13.某女,30岁,半年前因情志不遂,整天抑郁不乐,渐至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出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详细).doc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一、【肺系病证】 1.1 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1.2 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外感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加减泻白散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1.3 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寒(冷) 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缓解期 肺肾两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 合金水六君煎

1.4 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痰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痰平喘 二陈汤 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蛤蚧粉 1.5 肺胀–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痰浊壅肺化痰降逆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 , 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1.6 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知识提纲 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二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 第八节 肺痿 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第二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第二节 血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 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第二节 痞满 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 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五节 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二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 下篇 各论 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 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 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 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 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 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 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 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 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详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内科学(痫病)-试卷1

中医内科学(痫病)-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 1.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的医家是(分数: 2.00) A.李暠 B.张子和 C.王清任√ D.张仲景 E.朱丹溪 解析: 2.痫病的病理因素以何为主 (分数:2.00) A.风 B.寒 C.火 D.痰√ E.瘀血 解析: 3.导致痫病的痰,中医称为 (分数:2.00) A.寒痰 B.热痰 C.老痰 D.顽痰√ E.流痰 解析: 4.痫证的发生以下列哪项最为重要 (分数:2.00) A.脏腑失调 B.气机逆乱 C.气滞血瘀 D.痰邪作祟√ E.风阳内动 解析: 5.痫病主责之于何脏 (分数:2.00) A.心、肝√ B.心、肾 C.心、脾 D.肝、肾 E.肝、牌 解析: 6.癫痫相当于中医的痫病,其病位在 (分数:2.00) A.肺、肾 B.心、肾

C.脑、心√ D.肝、胃 E.脾、肾 解析:解析:其病位在心脑,肝脾肾的损伤是痫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则是造成痫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因素。若久发不愈,脏腑愈虚,痰浊愈深,而成顽痰。 7.下列哪项不是癫痫的病因病机 (分数:2.00) A.情志失调 B.饮食不节 C.先天因素 D.脑部外伤 E.外感六淫√ 解析:解析:外感六淫是诱因。 8.痫病的病机特点是脏腑亏虚为本,邪实为标,标实中最重要的是 (分数:2.00) A.风邪 B.火邪 C.痰浊√ D.瘀血 E.肝阳 解析: 9.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后对发作情况不知,并反复发作者多为何病 (分数:2.00) A.厥证 B.郁证 C.痴呆 D.痫病√ E.痉病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3,分数:6.00) 10.患者,男,45岁。痫证反复发作,发则突然昏仆,四肢抽动,口吐涎沫,声声尖叫,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中医辨证当为 (分数:2.00) A.痰浊内阻 B.气机逆乱 C.肝风扰动 D.风痰闭阻√ E.气滞血瘀 解析: 11.患者,男,34岁。因脑部外伤诱发成疾,头晕健忘,时发头痛,常有一时性神志丧失,伴有四肢抽动,舌质暗,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以下列哪项为主 (分数:2.00) A.心肾亏虚 B.气滞血瘀√ C.肝风内动 D.肝郁气滞 E.肾虚血瘀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