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导学案设计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学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对外海陆交通路线;唐和朝鲜的往来,唐和日本的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吉备真备、鉴真、大化改新);唐和印度友好往来以及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所作的重大贡献;唐和波斯的关系,唐和大食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要求掌握:

A.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强盛的国力、开明的民族政策及领先世界的文化等等,都决定了其对外开放政策必然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必然会超越前代。

B.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在互相借鉴,平等互利、友好交往双向的大前提下,以向唐朝学习来促进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主流。隋唐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不仅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隋唐吸收各国的长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C.通过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学习,认识到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2.希望掌握:

A.经济的强大才有国力的强大,国力强大才有国际地位,才会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受尊敬。我们今天要取得相应的国际地位,就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B.唐朝对外交往的向心力,不是靠军事手段,也不是靠政治手段,而是领先的生产力与开放的政策自然形成的。

C.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说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反之,只能造成国家与民族的落后。

三、能力品质目标

1.要求掌握:

A.通过分析唐朝对外交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盛况及双向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B.引导学生收集、整理隋唐以前的朝代,尤其是秦汉的对外关系情况,联系世界历史讲述唐和朝鲜、日本、波斯、大食的关系,培养学生整理、分类、归纳的能力,构建知识网络框架系统的能力,广泛联系不断迁移的能力。

2.希望掌握:

A.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当前我国的基本外交政策或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俄国等)的基本外交政策,发表自己的评论,提高分析、评价历史政策及批判思维的能力。

B.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历史人物如鉴真、玄奘等人的生平事迹,撰写介绍的小文章,设计一些情节,再现这些历史人物,培养学生了解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想像力及再现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发达的唐朝对外交通。难点:唐朝对外交通空间概念的形成。

【预习学案】

1、原因

(1)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陆路与海路交通发达。

唐对外交通路线:

①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向东可到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②海路:登州、扬州出发,可达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达波斯湾。

(3)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注意:《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中的有关重要路线和地点。

2、表现

(1)与新罗的交往

贸易:唐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人员:来唐的留学生多,著名的有。

影响:唐的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新罗。

(2)与日本的交往

政治:互遣使臣,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十多次。

人员:留学生多;交往的重要人物有吉备真备、

等。

影响:唐的制度、文化、建筑等对日本影响很大;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

(3)与天竺的交往

纽带:为纽带。

政治:多次遣使来唐。

经济文化交流:传入、菩堤树,传

出计数法。

交往人士:、义净。

(4)与波斯、大食的交往

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国王及王子来华,波斯商人来华经商。大食:唐高宗时,互相通使。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到大食。

(5)与欧洲、非洲的交往

欧洲:唐朝时,与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

、,中国的丝绸、瓷器相互交流。

非洲:史书记载有往来、考古发掘能证明。

【要点透析】

1.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

(1)史实: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2)特点:

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3)原因:

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⑥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影响:

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与各国遣使往还,接纳外商和留学生。民间贸易交往不断。玄奘和义净到天竺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

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的。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

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2.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四种途径

(1)贸易(官方与民间)

(2)留学生,派遣使节

(3)宗教人士(法显玄奘义净鉴真)

(4)战争(唐朝与大食)

3.汉唐时期中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08哈尔滨质量检测)下列关于汉唐时期对外交往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欧洲没有直接往

来 B.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C.长安是对外陆路交通的中

心 D.对外贸易既有陆路,又有海路

2.(08湖南十二校联考)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交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中国史书有记载

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C.唐太宗时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的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

3.(07北京西城区检测)右图为唐朝章怀太子墓室壁画《礼宾图》,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①唐朝国家统一,吏治清正廉明②唐朝国力强盛,影响远播海外③唐朝交

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明④人物形象传神,艺术水平高超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4.(07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两汉和隋唐时期,都有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进行友好往来,其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分别

A.马六甲海峡、波斯

湾 B.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

C.波斯湾、印度半岛南

端 D.波斯湾、罗马

5.(07南通四县市高三联考)下列关于唐代对外交往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

A.新罗来唐的留学生人数最

多 B.日本都城的样式依照长安城

C.天竺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中

国 D.与东罗马和非洲都有交往

答案ADDB C DBDCB

6.(06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测)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③日本遣唐使13次来唐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④

B.①③

④ C.②③④ D.①②

7.唐代是一个进一步走向开放的朝代,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

是https://www.360docs.net/doc/2617365838.html,

A.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广州,终点是波斯湾

B.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今天的中南半岛、马六甲和缅甸等地

C.唐代对外交往远远超过了以往朝代

D.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

8.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看,下列最能反映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现象的内涵的是

A.中国丝织业发达,质量精,品种多

B.沟通了中西方,东亚文化圈不断扩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西南地区的管辖

D.各地文明与中国文明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并推动各自的发展

9.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

A.北风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D.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0.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

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

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使团庞大,达到五六百人。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古印度学习用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材料四大食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了唐政府的尊重。

——《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请回答:

(1)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ADDB C DBDCB

11.答案(1)特点:范围广泛,同亚洲许多国家都有往来;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宗教领域等各方面;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等。(2)原因:唐朝制度先进,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影响:密切了唐朝同亚洲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唐朝和亚洲国家政治、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017年最新尔雅《中国古代史》考试答案

2017年最新尔雅《中国古代史》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不属于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1.0分)1.0 分 A、 马家窑文化 B、 裴李岗文化 C、 哨棚嘴文化 D、 齐家文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距今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是()社会时期。(1.0分)1.0 分 A、 父系氏族 B、 母系氏族 C、 奴隶 D、 封建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汉武帝从平民布衣中选取()为相,开启了中国君与相关系的先例。(1.0分)1.0 分A、 公孙策 B、 霍去病 C、 晁错 D、 公孙弘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南方古猿最早的生存年代大致距今()。(1.0分)1.0 分 A、 三百万年 B、 四百万年 C、 五百万年 D、 六百万年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对于帮其即位的地主豪强势力,()提出“生活上优厚待遇,政治上尽量少参与。”(1.0分)1.0 分 A、 刘彻 B、 刘秀 C、 刘备 D、 刘邦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关于学者傅斯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 中国现代史学界领军人物 B、 于1948年去了台湾 C、 著有《国史大纲》 D、 将西方治学方式传播到了中国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资治通鉴》的“资”是指()。(1.0分)1.0 分 A、 资质 B、 资助 C、 资源 D、 资格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西周的土地制度为()。(1.0分)1.0 分 A、 井田制 B、 私有制 C、 均田制 D、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内容:第三单元第一、二课时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说明顺序,探究说明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学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 一、导学: 1、说说你见过的说明文?明确说明文的的含义。 2、请说说你都见过那些桥。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各种材质的桥和各种各样的桥,那么你了解中国石拱桥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走上中国石拱桥。 二、检查预习、引入文本 1、认识作者:本文作者___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____________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文章。 2、注音:洨河匀称张鷟佥河堤 3、解词:古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______________;肖,___________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崇: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尝试,交流反馈: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共同的特点是: (1)、历史________;(2)、形式______;(3)、结构__________. 2、课文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先说明_____________的特点,再以_________桥和________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___至第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____至第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各部分内容来看,这篇说明文的结构安排是:()---()---() 四、小结收获: 第二学时

导学案实施方案

尹村镇中心学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改实行以后,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的决策,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推行“导学案”的必要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的时间中,我校和许多学校一样,把提升课堂效率的希望放在“大容量、一言堂和拼时间、死读书”上,尽管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消耗到了极点,也在特定时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种轻视主体违背规律的课堂终究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 在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理清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元素:有效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引领;有效教学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在参考了一些取得成效的学校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编写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

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 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其操作要领主 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 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 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 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 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 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 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 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

11.《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11.《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周党一中张荣霞 导学目标: 1.理清文章说明顺序,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2.学习文章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技巧。 3.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重难点:目标2、3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使我们联想到家的温馨,桥在诗人的眼中充满着诗情画意,那么在桥梁专家的眼中桥又具有怎样的风味呢?今天我们跟随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一起去领略一下《中国石拱桥》的风采! (二)、预习检测: 扫清字词障碍是学习的第一步,请你认真预习下列字词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其它字词和说明文文体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弧()形拱()形洨()河陡()坡 和谐()张鷟 ( ) 桥墩( ) 惟妙惟肖() 称()呼匀称() 2.解释词语: 惟妙惟肖杰作雄姿和谐推崇胜景巧妙绝伦就地取材 3.文体知识: ①.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 ②.按说明对象来分为、说明文 ③.说明顺序包括:、、___

4.常用的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的字词和文体知识,请写下面: (三)、文本探究: 板块一:明顺序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围绕说明对象依次介绍了哪些桥?从整体看,全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板块二:抓特征 1.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2.读课文4~8自然段,完成各题: 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简笔画。

《设计的一般原则》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第二节设计的一般原则 【教材版本】 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设计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逆向思维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经历中见识过的产品设计引发讨论和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交流和教师的指导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求知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认识创新意识的提高。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课是有关“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中“设计的一般原则”的学习,力求以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师生“讨论”为课堂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浅简到深繁、由易到难地参与讨论和分析,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在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概念与思想,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1个课时完成。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设计的一般原则》主要阐述了设计应当遵从的一般准则,这些准则是指导设计过程和进行设计评价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为后期深化理解和学习设计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起到引导作用。

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会感受到按照设计原则开展设计和评价更有助于设计活动的有效开展,养成在设计实践全过程中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的良好的设计习惯和全面的技术素养。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和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认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原则,掌握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思想。 2)以学生熟悉和常见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少有的产品设计实践经历决定了其对设计过程、设计评价的依据认识不全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设计过程和设计评价经历一次从观察已有产品设计特点到贯穿设计全程的交流和评价实践的全过程,进而对设计原则有一个全面而较深的认识和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前面第二章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设计事例出发,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使学生不但走进了生活,拓展了心理空间,而且还延伸了观察、想象、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和责任感。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_1.doc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弧形拱桥陡坡匀称惟妙惟肖 2、读了本文,你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位置修建年月结构特征 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⑴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⑵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个小拱。 ⑶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⑷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导学案设计评价

上饶县第四中学导学案的设计原则、要求及评价方案 为更好地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完善我校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案的质量,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举措。 学生拿到学案,即开始了学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设计学案时,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课一案,实现了问题的前置。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学案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4、灵活性原则:由于存在学生的认知差异,教学内容差异和学科特点差异,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以内容决定形式,让形式服务于内容,体现灵活性。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主合作交流解决大部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案编写基本要求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校教师在导学案设计要做到五个基本统一:

精:《中国石拱桥》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基于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中国石拱桥》 课时:1 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牛路瑶/ 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 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 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学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本文先从“久、美、坚”三个方面说明中 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列举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解释石拱桥的共同 特点,并着重说明两座桥各自的特点,以此表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语言以说明为主,又穿插记叙,严谨周密又不失生动形象。 3. 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知之甚少, 所以应首先明确什么是说明文。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前,进行一节说明文导入课, 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的不同 之处,如没有贯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意细致入微的描写 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学习目标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7 中国石拱桥有答案

17 中国石拱桥 课题中国石拱桥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本文作者茅以升的基 本情况。 2.了解并概括有关石拱桥的知识,理解怎样去抓住事 物特征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 局部以及按时间先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2.学会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 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务实的精神。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主持修建了我 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 桥。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古 桥与新桥》等。 写作 背景 写作背景本文原载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后经作者补充、修改。作者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时说:“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 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 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

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 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本文的 意图,即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读准 字音 弧.形(hú)拱.桥(ɡǒnɡ)推崇.(chónɡ)匀称.(chèn) 洨.河(xiáo)桥墩.(dūn)河堤.(dī)混.凝土(hùn) 漳.州(zhānɡ)饮涧.(jiàn)惟妙惟肖.(xiào)张鷟.(zhuó)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长虹卧波:拱桥像长长的彩虹一样横卧在波涛上。 雄跨:威武雄壮地跨越。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残损:物品残缺破损。 巧妙绝伦:形容技艺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初月出云: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一弯新月。 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千态万状:形态多种多样。 惟妙惟肖: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推崇:十分推重。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就地取材:在本地选取所需要的材料。 新 课 导 入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在了一起。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并排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是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9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 1、开皇九年正月,隋攻入建康,灭掉了陈朝。 2、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 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以关陇士族集团为核心的南北士族地主阶级。 4、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三省之名在魏晋时早已存在,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 始于隋。 5、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 6、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唐律》就是直接沿袭《开皇律》而来的。 7、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 始。 8、杨坚集团在夺取政权后,首先是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隋代的均田令,扩大了品官授田数量,实质上 就是利用法令强行扩大贵族官僚的地产。 9、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均田令。隋初曾实行均田,但主要是解决官僚的永业田,此即所谓“方 蒙爵土”;而民田问题尚未全面推开,故出现“民田不赡”的现象。 10、“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 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11、大业元年,营建东都,于宫城东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探出粮窖259个,大窖可储粮一万数千石, 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朝建国20年,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隋代仓储之丰实是前所未有的,它为后代封建史家所艳称。 12、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 白瓷。 13、造桥技术:河北省宁晋县著名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隋代杰出工匠李春设计的。 14、隋炀帝时,日本开始采用汉人的衣冠制度。 15、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役赋繁重和刑法苛暴两方面。他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 开凿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16、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隋炀帝即位后,凭借着国家的富强,威胁高丽王高元来朝,高元不理, 炀帝即以此为借口,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17、隋炀帝为了张扬国威而连年出巡,他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 18、大业七年十月,山东(首先爆发)邹平王薄起义于长白山,王薄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性质。 19、隋末农民起义的各地义军逐渐汇合,在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为窦 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为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 20、正当农民起义勃兴之时,一些地主官僚也乘时起兵。首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于大业九年起兵黎阳,进围东都。 21、隋朝自开皇元年(581年)建立,到大业十四年(618年)灭亡,前后历时37年。 22、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 23、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与武德七年(624年)损益而成《武德律》。太宗时对《武德 律》加以修订,修成《贞观律》,至此,《唐律》基本形成。高宗时,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后又对《永徽律》作出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后《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中国石拱桥》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基于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中国石拱桥》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牛路瑶/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 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 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学本单元,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本文先从“久、美、坚”三个方面说明中 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列举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解释石拱桥的共同 特点,并着重说明两座桥各自的特点,以此表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语 言以说明为主,又穿插记叙,严谨周密又不失生动形象。 3.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知之甚少,所以应首先明确什么是说明文。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前,进行一节说明文导入课,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意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石拱桥整体特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金品推荐

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执教人:

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并排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是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今天,请大家随着我走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整理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2):总述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3-9):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状况。 第三部分(10):简述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2、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品味亮点词语】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一句中“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能否互换?“不但”“而且”能否删去?为什么?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 ..是有记载的最 ..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 早的石拱桥了。 (2)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 ..到处都有。 (在文中找出相类似的语句或词语,自主赏析。)

【探究方法说明】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示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 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示例: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卢沟桥“非常雄伟”的特点。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4、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5、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把握文章主旨】 通读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板书设计】 训练案(课堂延伸与巩固) 文体链接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2、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4、说明方法及作用 定义作用 说明 方法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一、指导思想: 1、关注学习方式改善。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坚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关注校本研修实效。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实施细则: (一)“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4、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教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6、整理成册: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 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每周一检

中国古代史考试

首页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20)
姓名: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86.0 分
一1 、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0 刘秀政权建立的时间是()。

? A、
公元 15 年
? B、
公元 20 年
? C、
公元 25 年
? D、
公元 30 年
2我的答案:C 1.0 战国时代,()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 A、
陶器
? B、
铁器
? C、
铜器
? D、
木器
3我的答案:B 1.0 东汉社会的民族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分别是()。

? A、
匈奴问题和西域问题
? B、
匈奴问题和突厥问题
? C、
突厥问题和西域问题
? D、
匈奴问题和鲜卑问题
..

4我的答案:A 1.0 刘裕建立的政权维持了()年。

? A、
39
? B、
49
? C、
59
? D、
69
5我的答案:C 0.0 我国历史上大致与以()为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

? A、
黄河
? B、
长江
? C、
长城
? D、
河西走廊
6我的答案:D 1.0 下列对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导致地方诸侯做大
? B、
分封的诸侯王的力量逐渐强大形成了对天子权威的挑战
? C、
春秋时期遵循了过去王朝发展的轨迹
? D、
分封体制中蕴含了权力构造的变化
7我的答案:C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1 课前展示: 1、给加线字注音: 弧形拱桥洨河陡坡 悠久饮涧张鷟匀称 2、解词: 匀称:古朴: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3、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文体),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 教育家,他字。江苏镇江人。著 有。 4、说明文知识介绍: 说明文的定义: 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1)常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作诠释、引用等。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 (4)说明文一定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5)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的词语,掌握作者及相关的说明文常识。 2、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自学与探究: 朗读课文 1、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 ----------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 ------------- 展示汇报: 叙谈收获: 实践创新: 抓住特征,描述一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桥。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2 课前展示: 学生组织听写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围绕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段落中相关内容的排列顺序。 自学与探究: 默读课文 问题研讨 1、中国石拱桥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最后为什么还要用两段来揭示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且介绍解放后兴建各种桥梁? 2、(1)本文先介绍石拱桥,再说中国石拱桥,说中国石拱桥时又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这体现了说明顺序中怎样的顺序? (2)文中介绍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时又运用了怎样的顺序?

关于导学案的实施细则

关于导学案的实施细则 教研资料一、指导思想: 1、关注学习方式改善。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关注校本研修实效。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实施细则:

(一)“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周六备课 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

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6、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

中国石拱桥学案及答案(供参考)

《中国石拱桥》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教师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常识,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积累“河堤”、“残损”、“绝伦”、“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3、理清写作思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顺序、方法等文学常识。 【知识链接】 1、认识作者:茅以升(1896~1989),江苏省镇江市人,著名的()专家。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赴美留学,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设计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他为我国桥梁设计、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致力于研究和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并撰写了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著有《中国桥梁史》等。 2、文体知识——认识说明文 一、什么叫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二)、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三)、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四、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作诠释、下定义、画图表、引用、摹状貌等。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1.唐宋时期主户和客户的含义有何变化? 2.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1)科举制的创立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开辟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社会进步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5)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精华有哪些? 答:(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有心派生出来的 (2)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说法 (3)提出致良知的说教,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 (4)在治学方面强调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反对盲从权威。 (5)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是消除人们的反抗动机 4.南方经济的发展纲目(十三章第三节) 答: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2)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不仅为北方增加了众多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去大量技术和经济开发资金(3)江南从六朝以来就有了发展,社会安定,为发展经济提过有利条件。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扩大 (2)农业工具改进如曲辕犁的发明 (3)农业生产超过北方,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 (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质量和产量超过北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经》的出现 (3)南方成为主要的造船业基地 (三)南方商业的发展 (1)出现众多商业城市,而且城市经济繁荣 (2)对外贸易获得很大发展 (3)城市和乡村中各种形式的定期集市出现 (4)许多城市出现夜市 (6)货币信用机构“柜坊”和货币兑换业务“飞钱”的出现 5.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 答: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是雍正实行的赋税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此举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简化了收税程序,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松弛了对人民的封建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统治,不必为逃避逃亡,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