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1)

2011级《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1)
2011级《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1)

2011级研究生公选课《孔子与论语》复习要点

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

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政篇》

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0、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八佾篇》

18、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

1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

22、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8、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29、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

33、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3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35、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

3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3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3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3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4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4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46、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4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4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49、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

5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5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5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宪问》)

5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5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

5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5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

5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6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5、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该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三、思考题

1、举出五位儒家著名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子思、荀子、董仲舒、程颐、程颢、朱熹

2、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试举数例说明孔子的好学精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4、孔子的义利观。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

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思想。孔子一方面认为“义以生利”,同时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另外,孔子也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儒家从孔子始,义和利便是统一的。孔子也不可能只谈义不谈利。义是依附于利而存在的,只谈义不谈利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5、孔子的孝道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孔子提倡的孝也不是一味的愚昧和保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答

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把握的标尺就是“义”。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次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

6、儒家德治思想的保障有哪些?

孔子的“仁”学的思想,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忠恕之道”。子曾经曰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是有若曰的),“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政治上,孔子维护周礼,主张“正名”,“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也是有若曰的)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对社会状态的完美假设。孔子大约认为,只要做到上述的种种品格,德治肯定就没有问题了。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在政治上扩展为“仁政”学说。著名的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性本善”,所以他“言必称尧舜”,

认为人本性是善的,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将这个“善”发扬光大,仁义礼智的品德就会“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不可遏止地喷射出来,足以保有四海,治理天下。

荀子“隆礼重法”,认为“性恶”。他主张“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上圣王,礼法之类的约束,转化所谓的“恶”的人性,获得所谓的“善”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他还提出要“明分使群”,就是说人要分群体,分等级。这样也可以做到德治。

(此题目不易理解,纯属YY……)

7、“和而不同”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和”与“同”,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方式。早在西周末年,郑国的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史伯指出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则无法比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春秋末期,齐国思想家晏婴以“和羹”、“琴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和与同的差异,认为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济”,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他认为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都是靠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意见“相成” “相济”,形成和的局面,方能生存发展;如果拒斥不同,追求一律,只能一事无成。与晏婴同时代的孔子,更把和同思想提炼为道德箴言,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把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作为判定“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通达事理的人,只要求在不同见解中能互相尊重、吸收、融合,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随波逐流;而那些没有学问、缺乏道德的人,总是与世浮沉,盲目趋同,甚至同流合污,虽共同谋事却各怀异心。

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而不同”承认多样,承认差别,承认矛盾、冲突乃至对抗。这是“和”的基本前提。正因为有对立面的存在,有多样的差异,才有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形式,不同的利益追求,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对这种多元并存的承认与宽容,协调与平衡。假如“和而同”,则千篇一律,没有差异,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谈何发展?假如“不和且不同”,则矛盾激化,无法调和,社会同样不成其为社会,更何谈发展?惟有“和而不同”,既多元和谐相处,又各具特色,互补互济,共同发展,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之路。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

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补互济,于是第三,整个局面因之而和谐。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运用和发展。

用“和而不同”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就要“与人为善”,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携手进步;用“和而不同”思想来指导政府工作,有利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防止决策的重大失误。

(……)

8、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孔子以“学而知之者”为教育对象,他从来没有具体提出过哪个人是“生而知之者”,相反,他明确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把注意力放在孜孜不倦的后天学习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材。学《诗》能使人振奋,学《礼》能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学《乐》能使人的学问得以完成。《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历代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的“忠”,与人交往的“信”。可以看出,孔子教学内容主要限于政治与伦理。

孔子提倡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他说自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本身就是知礼。

孔子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他说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毋意、毋必、毋故、毋我”等。而最有意义的是他提倡学与思的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所说的思,基本上是指推论。如“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从过去推知将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由已知推知未知;“能近取譬”是由自己推知别人。另外,孔子还善于通过譬喻法阐述学与思的结合。

(意义……)

9、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是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是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

尚人格,正是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是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儒求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猣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观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

“儒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几次大的转变,但是没有失去它原有的本质。”儒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两千多年来,它上承了两千余年周代以前的文明智慧,又在百家争鸣中得以丰富,后世儒家又对儒、释、道三者的精华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使得儒学趋于理性与科学,近代以来又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的胸怀,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精华,儒学不断融入现代继续为人类文明做贡献、不断进行现代转化。

孔子提倡“以直报怨”,标举一种“胸怀坦荡的人格”,强调正直、公正、坦诚的君子人格。

总之,儒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中国人做人的基础,更是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儒家思想主张天下定于一,促进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儒学包含和合人文精神,蕴涵着融合冲突,和而不同的思想,把相互冲突、各自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而生生不息,产生新事物,孔子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和为贵”原则,以及仁爱、和谐相处、与人为善、以邻为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和合人文精神,倡导这种和合文明观,为作为化解文明冲突的价值基础。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前“国学热”的看法。

“国学热”的兴起,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广大群众当中蕴藏着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需求。第二,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典著作,具有超越时空的巨大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它们具有超越时空这样一种巨大价值和永恒生命力。

积极意义:

第一,对二十世纪的文化反思。对于我们今天乃至未来仍然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今天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不够,而恰恰相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不够。有些问题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缺失所导致的。所以“国学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断裂需要尽快弥补。我们应当重视国学,这是非常必要的

事情。

第三,“国学热”反映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不良影响:

第一,通俗化的倾向。在国学热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注意和制止。

第二,庸俗化倾向。庸俗化的要害就是肤浅和庸俗。一些借国学之名,搞一些不伦不类的活动,是很低俗和幼稚的。

第三,复古主义倾向。以复兴国学为名,实际上搞的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这些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

《消费心理学》教材课后习题及答案

模块 (仅针对知识)【稳扎稳打】 (一)单选5 个 1. 在消费心理学研究中,通过控制自变量变化来研究因变量变化的 方法是(C)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访谈法 2. 天气越来越冷,小张准备为自己添置一件大衣,她走进无锡八佰伴的三层女装部,远远地就被某柜台的一件亮丽的黄色大衣所吸引, 这

在心理学上属于(B) A.分析B.感觉C.知觉D.喜欢 3. 东风标志汽车公司在2005 年调整其营销策略,对其旗下的307 轿 车均大幅度降价,其中一款基本型从15.18 万直接下调至12.98 万,销 量大增。这是因为心理学中的(C)在起作用。 A.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阈限 D.感觉 联合 4. 沃尔沃轿车一上市就大力宣传其“安全性” ,宝马、通用等汽车公司也跟进强调安全性能,但都没有成功,反倒进一步强化了沃尔沃轿车. 的这一“安全”概念,这是因为(A)

C. 对比律在起作用 D.A. 知觉背景在起作用B.感觉是相对的知觉恒常性起作用 5. 可口可乐、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经常在各大电视台频繁做广告,这是应用了心理学中的(D)原理。 C. 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A. 首因效应B. 优先效应 (二)多选5 个 1.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ABD) D. 交流过程 E.意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 决策过程

志过程 2. 根据情绪的愉快度来分类,可以分为(BC) A.悲观情绪 B.积极情绪 C. 莫名情绪 D.消极情绪 E. 双重情绪 3.购买动机的特征有(BCD) D. 内隐性 E.阶段性A.自发性B.主导性C. 方向性 4. )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信息搜集的渠道主要有( ABCDE A.个人来源B. 商业来源C.公众来源D.经验来源E.企 业来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风雷 (1)背景 ①国际形势: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②思想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③政治根源: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分裂,点明当时的国内背景是军阀的混战) ④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奴役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⑤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 ①5月:北京学生 ②6月:上海工人 ③结果: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性质和评价 ①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②历史功绩: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启导人民的觉悟和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A、同: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B、异:开端(旧:1840年鸦片战争;新:1919五四运动) 领导(旧:资产阶级或农民阶级;新:无产阶级) 思想(旧:三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前途(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实现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南陈北李)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使建立统一的政党组织任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共的成立(1921-7-23) ①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会期8天;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上海代表李汉俊弟弟李书诚家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2人,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个党员。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与会;由于当时没有大会审查机构,据说只是列席了会议<有争论>。列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有关"一大"原始材料都在前苏联;1957年的苏联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时给了中国一部分。因此,俄本的文件记载就成为有关这次大会的珍贵史料。此前由于有关一大的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议对中共未来历史的影响,后来的只是根据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回忆) 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的时候,党员的状况比较复杂。如参加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后来也发生了分化。其中多数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革命事业,有的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像陈公博、周佛海在党成立后不久就被清除出党,后来,又追随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张国焘后来也背叛革命。中国革命像一座大熔炉,炼出真金,淘汰渣滓。 ⑴、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选择题 1.“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 A.编著《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 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 C.编制《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 D.提出了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材料中提到魏源“师长”一说,可知其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C项符合题意。答案:C 2.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曾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进步的思想。”李鸿章“进步的思想”是指() 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 B.最早在中国提出进行政治改革 C.最完备地论述了“中体西用” D.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D项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答案:D 3.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相继编译和出版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海国四说》等书籍。这些书籍的主要贡献是() A.使中国人全面了解了西方的政治体制 B.使中国人首次了解了西方的经济文明 C.明确了中国和外部世界在地理上的关系

D.在中国知识界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主要贡献”。题目提供的书籍,很明显都属于地理类,这些书籍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以及中国和外部世界在地理上的关系。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说洋务运动:(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漂亮的拳击手套” 是指() A.政治体制 B.军事技术 C.生产技术 D.思想文化 解析: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认为西方的技术是最好的,所以自强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这里“漂亮的拳击手套”是指西方的军事技术。 答案:B 5.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留学教育的先河 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材料反映了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科目,西学主要是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学是儒家的学说,这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A

消费心理学之行为分析1

消费心理学 2012年10月

顾客购买行为分析 ——营销s11-3第四组 时间:2012年10月20日星期日 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人: 调查方式:暗访跟踪 成员: 事情经过: 2012年10月20日上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街,调查对象一时兴起,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她,突然想到了自己妈妈经常做的一道菜,于是立马就去后街菜市场买了需要的材料。 买菜过程中,首先是买主料:排骨。在买的过程中都是精挑细选,当然我们还是对选择排骨一窍不通。在付钱的时候,是没有一点的犹豫,直接付了所需的钱。而买东西的时候售货的阿姨则是很不是在意,买之后我们在一些要求上她还是很热心的帮助她。在选择香芋的时候,首先是考虑到了每个人能吃的分量,也是为防止了食物的浪费。当然在买的过程中也是怕麻烦,然后调料就只有买了盐。 同样是这一天。在去图书馆还完书后,与之从图书馆出来,因为其没有吃晚餐,于是被拉着一起吃晚餐,选择的麻辣烫店,因为麻辣烫是自选的,因此基本上,其都是选择自己爱吃的,(ps:当然每个

人都是这样的)。基本上女孩子都会注重身材什么的,你敢相信在吃完麻辣烫之后然后还点了一份炒粉的呢?在此过程中,服务的阿姨一直都很热情的招呼。 气质性格分析: 根据心理测试以及我们这组众多人的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为一下: 气质类型:多血质型(活泼型)、胆汁质型(兴奋型) 特点:情绪外露、反应灵活、行动敏捷、兴趣广泛、兴奋性较高,易与售货员或其他顾客交换意见,对周围的人物及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行为中感情色彩浓,富于想象力。另外就是精力充沛,热情果断,然后情感强烈,买东西的时候兴趣一上来,可能立即能够导致购买行为,但事后可能会后悔。 性格类型: 随意型的消费者、慎重型的消费者 特点:①根据知、情、意三者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来评价、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往往不善于思考,其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的人一般表现为行动目标明确,主动积极。 随意型的消费者在消费态度比较随意,没有长久的稳定的看法生活方式自由而无固定行的模式,在选购商品方面的表现出比较大的随意,但是在选排骨的时候她有精挑细选从而有体现了她在选购购买行为 上的慎重,根据自己以往的购物经验进行仔细慎重的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购买决定。

(完整版)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消费与消费者 1、消费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处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资资料和非物资资料的能动性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心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人类行为活动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人类的消费行为与人类的生产相伴而来,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古老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广义上看,人类的消费行为可划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两大类。 生产消费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消耗及其磨损,生产消费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是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基本条件。 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对各种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个人消费是人们维持生存和发展、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和行为活动。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看,个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之一。个人消费是一种最终消费,狭义的消费就是指个人消费,消费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就是消费者的个人消费。 2、消费者 消费者是指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参与消费活动的个人或集体,即从事消费活动的主体——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类: (1)从消费过程考察,消费者是指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作为一个动态运行的消费过程,购买者本身不一定是需求者或使用者,如为他人代买的商品;而使用者也不一定是购买者,如尚无生活能力的孩童使用父母为他们买来的商品。如果把消费过程作为需求、购买及使用三个过程的统一体,那么,处于这三个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全过程的人都称为消费者,消费者就是指实际参与消费活动的某一个或全过程的人。 (2)从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对某一消费品的态度来看,可以把消费者分为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和永不消费者三类。 现实消费者是指通过现实的市场交换行为,获得某种消费品并从中受益的人。 潜在消费者是指目前对某种消费品尚无需要或购买动机,但在将来有可能转变为现实消费者的人。 永不消费者是指当时或未来都不会对某种消费品产生消费需要和购买愿望的人。 作为具体的某一消费者,在同一时点上,面对不同的消费品,可以同时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例如某消费者对A商品是现实消费者;对B商品是潜在消费者;而对C商品可能又是永不消费者。 (3)从消费单位的角度考察,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个体消费者、家庭消费者和集团消费者三类。 个体或家庭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体或家庭对某种消费品的需要而进行购买和使用的人,它与消费者个人的需要、愿望和货币支付能力密切相关。 集团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社会团体对某种消费品的需要而进行购买和使用的集团。作为团体消费行为,不一定反映消费者个人的愿望或需要,也与个人支付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

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复习题(1)教学提纲

《消费心理学》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1*15=15分) 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消费心理学的特点() A综合性B普遍性C发展性D应用性 2.以下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是() 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综合性 3.以下不是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为() A投射法B功能扮演法C推测试验法D语义区别法 4.以下不是杂志广告的心理特点是() A针对性强B保存期长C宣传效率高D传播速度快 5.按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程度划分,以下不是所划分的类型为() A深涉型B浅涉型C半涉型D初涉型 6.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下面不是二者区别的是() A目的性 B 持久性 C疲劳性 D可控性 7.以下几种方法中不是掌握消费者心理需求方法的是() A观察法 B 实验法 C调查法 D 资料分析法 8.消费者的个人经验一般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一定的影响,下列不是消费者个人经验表现的是() A情趣爱好 B 消费者个性 C朋友影响 D自我形象 9.从消费心理的角度,下列各阶层中不是主要影响消费时尚形成的阶层是 A高收入阶层 B 社会地位较高阶层 C收入中等及其偏上但有社会地位 D 低收入阶层 10.产品设计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一般而言上平的“个性”凝聚在商品实体上,一般有四种类型,下面那一种类型不属于其中() A渴望类 B 威望类 C 经验类 D 自尊类

11研究消费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个性研究中的分析-综合性原则D普遍性原则12联想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很多,下面那个作用不是通过联想表现的() A提高广告效果 B树立品牌形象 C引导消费者消费新开发的新产品 D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发新产品,创新促销活动 13消费需求的基本特征有很多,下列不是消费需求基本特征的是()A消费需求的多样性 B消费需求的跨越性 C消费需求的层次性 D消费需求的伸缩性 14下列不是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为() A尼科西亚模式B霍华德-谢思模式C EBK模式 D 谢思模式 15下列不是女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特征为() A注重商品的外表和情感因素 B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细节设计 C 注重商品的便利性和生活的创造性 D 注重商品价格与外表的统一性 二、多项选择题(2*5=10分) 16.商品价格自我意识的比拟功能包括() A社会经济地位的比拟B文化修养与生活情趣的比拟 C商品质量的比拟D商品价值的比拟E社会价值文化的比拟 17.消费者价格心理特征:() A消费者对某些商品价格具有习惯性B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动具有敏感性C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动具有感受性D消费者对某些商品价值具有排斥性 E消费者对某些商品价值具有倾向性 18.影响消费者购买新产品行为的产品因素:() A新产品具有的优越性B新产品的象征性C新产品使用的试用性D新产品信

消费心理学试题1教学文案

2006 级专业课程名称消费心理学(A 卷)拟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20 小题,每题1分,满分20 分。 1.( B )是指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中,表现出 A.性格 B.气质 C.个 D.态度 2.商场中,消费者无意注意的高度为( A ) A.0.7米-1.7米 B.0.9米-1.5米 C.0.9米-1.7 D.0.9米-1.9米 3.在食品包装上标明"不含黄曲霉素"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 C ) A.直观性要求 B.新鲜感要求 C.安全感要 D.方便性要求 4.在定价时,一般尾数取"8"而忌"4",主要是考虑到消费者对数字的( C )心理。 A.联想 B.感知 C.想象 D.记 5.在商品、广告人员和其他人的影响下,不去进行广泛的比较,以感觉决定购买行为的购买属 A ) A.随意型 B.冲动型 C.不确定型 D.经 6.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 D )的表现。 A.恒常性 B.主观性 C.整体性 D.选择 7.由于人们的( A ),所以快餐店、网上购物、自选商场应运而生。 A.求便动机 B.求名动机 C.从众购买动 D.求实购买动机 8.商品重点摆放的依据是( C ) A.商品广告情况 B.商品试用情况 C.商品销售情况 D.商品获奖情况 9.经营者对待消费习惯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是( D ) A.改造更新 B.不予理会 C.同情 D.尊重 10.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基础是( A ) A.消费心理 B.消费习惯 C.消费保障 D.消费文化 11.下列营业员对待抑郁质消费者的正确做法是( B ) A.言语尖刻 B.要有耐心的反复介绍 C.主动攀谈 D.怠慢 1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需要是( A )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3.保洁公司旗下有飘柔、潘婷、海飞丝、伊卡璐、沙宣等洗发水品牌,这种商标运用策略属于 B )策略 A.使用统一商标 B.产品等级不同使用不同商标 C.使用多重商标 D.使用个别商标 14.对青年消费群体,在推销商品时,应着重商品的( A )

《消费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

《消费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和首要的心理功能是() A情感 B.认识 C.意志D.情绪 2.通过口头信息传递途径了解消费心理的办法是() A观察法 B.交流法C.问卷法D.访谈法 3.在市场上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A营销活动B促销手段C消费心理D货币收入 4.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出现的心理学分支有(多选)() A青年心理学B儿童心理学C消费心理学D管理心理学 5.人类消费行为的复杂性是基于() A需要的复杂多样性 B动机的复杂多样性 C消费品的复杂多样性 D生存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6.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指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直觉 7.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记忆效果的因素是 A.目的性 B.理解性 C.活动性 D.系列位置 8.指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保持注意 D.加强注意 9.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A.感觉 B.思维 C.记忆 D.知觉 10.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及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所表达的联想形式 A.类似联想 B.因果联想 C.色彩联想 D.对比联想 11.下列哪一类属于粘液质() A、兴奋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制型 12.下列哪一个不是性格的特征() A、态度 B、情绪 C、意志 D、活泼 13.哪一个能力的强弱会影响消费者对消费刺激变化的反应程度() A、分析评价能力 B、感知能力 C、记忆力和想象力 D、选择决策能力 14.消费者需要的基本特征() A、发展性 B、弹性 C、不可诱导性 D、不可变性 15.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多选) A、生理性购买动机 B、求美心理动机 C、心理性购买动机 D、从众心理动机 16.商标设计的心理策略不包括() A区别其他商标 B考虑风俗习惯C远离名牌产品 D易识易读易记 17.品牌命名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A易读易记原则 B与标志分离原则 C暗示产品属性原则 D受法律保护原则18.商品包装设计的心理策略不包括() A按照消费习惯设计商品包装 B按照消费水平设计商品包装 C按照消费者性别年龄设计商品包装 D按照纯粹按照消费者喜好设计产品包装 19.(多选)商标的心理功能() A识别的功能 B保护功能 C提示和强化功能 D暗示功能 20.(多选)影响新产品购买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

《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一、说教材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

生选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一共有2个学时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8分钟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人也要讲“价钱”吗?》 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种利该不该追求?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该怎么选择?” 3.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步骤二:讲授新课 80分钟

消费心理学理论概述(1)

第一节消费心理学理论概述 一、消费心理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消费心理学与广告心理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了解消费心理学的概念和其发展过程,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两者的关系。 (一)消费心理学的概念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 (二)消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消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知识积累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两次社会大分工一直到19世纪。在这漫长的社会历史进化历程中,消费心理科学基本完成了它的基本知识的积累使命。商品生产和贸易往来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程度不同地开始关注与消费心理范畴有关的问题。伴随人类文明渐进的步履,人们对属于消费心理范畴的有关问题的认识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展开逻辑思维并提炼出一系列理论范畴,例如消费需要问题、消费时间与消费习惯问题、消费阶层的划分问题、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问题和消费权益问题等。 2、体系建构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自19世纪后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是消费心理学在体系上开始建构的时代。导致这个时代的开始,除了一方面“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引发的经济危机之外,还有相关学科理论的相互渗透等因素。 消费心理学科的诞生是与心理学、消费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的生成有着“血缘关系”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不断向消费研究领域渗透,而与消费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又反作用于应用心理学所致。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一些理论家为建构消费心理学体系付出了艰辛而卓越的劳动。概括起来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用心理学研究著作的大量问世。应用心理学的广泛研究为消费心理学体系的创立提供借鉴。这些研究的代表是:1900年盖尔出版《广告心理学》,斯科特与盖尔遥相呼应,于1903 年出版以探索消费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广告论》,1980年若斯出版《社会心理学》,从而开辟了群体消费心理的研究领域,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单选题 1.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据此可知粱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 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 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 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 2.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汰无所作为 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4.1893年,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严复将其前半部分“翻译”为《天演论》,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在此严复() A. 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 B. 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C.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 5.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据此可知中国()A. 外交主动融入世界B. 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 C. 近代外交的屈辱性 D. 奉行传统外交理念 6.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消费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消费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消费心理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萌芽草创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和确立地位阶段。 3.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4.主要的诱导方式方法有:证明性诱导、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活动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购买过程模式,即需要的认知、_______________、比较评价、_______________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 6.广告的心理功能有:传播、诱导、教育、_______________和促销。 7.兴趣、气质、性格、_____________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8.影响消费者期望的形成和强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价值、________________和可行性四个方面。 9.商标设计的要求和心理策略有:______________、简明、美感、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消费者群体: 2.态度:

3.消费者购买行为: 4.能力: 5.消费需求: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去北京百货大楼买过东西,日后能够想起百货大楼的形象,就是()。 A.情绪形象记忆B.感知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概念记忆 2.消费者都是带有一定动机和欲望走进商店,据美国一家百货公司调查,在顾客的购买行为中,有72%来自()。 A.潜在的欲望B.意识的欲望 C.实证诱导D.消费期望 3.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 A.越来越强现象 B.越来越弱现象 C.保持原状现象 D.此长彼消现象 4.消费者寻找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A.个人、商业、大众、经验 B.父母、广告、商店、同学 C.朋友、推销商、工厂、邻居 D.熟人、电视、报刊、同事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时空观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 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 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 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概括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 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发展史上的 重大事件,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的发展历程。 2.识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从“历史 解释”的角度认识这些载体在文化传承 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1)形式:官学与私学。 (2)成就 A.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 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 a.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 b.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作用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西方大学 (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主要成就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3.近现代中国教育 (1)近代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 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现代教育

第五单元答案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B 6、A 7、C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 1、AC 2、BCD 3、ACD 4、ABD 5、ABCD 6、ACD 7、ABCD 8、ABC 三、辨析题 1、义与利是对立的,我们只能舍利取义。 片面。(1)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在公共关系上,是利益和道德的统一。义和利又是对立的,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和利不能同时兼得,但义和利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2)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因为利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利,正当得利就应该努力争取。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错误。(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2)人生活在社会中,应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但两者的统一性表明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在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你用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知识谈谈材料一外来务工人员的错误做法。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认识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都依赖于社会。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个人和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3)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孩子失去和社会的接触,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2、请你谈谈材料二青年和他的朋友对话,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 那位青年一味的追求:“人人为我”,却不讲奉献,显然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于索取。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成果,即“人人为我”,而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这位青年的朋友所坚持的“我为人人”的观点。 “我为人人”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服务站,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的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就每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应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实现了“我为人人”,同时也就接受了“人人为

消费心理学资料(1)

消费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让被试者直接说出自己的动机和态度,而是通过他对别人的描述间接地反映出其真实的动机和态度。 2 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简单的心理活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3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 气质:气质就是一个人的“脾气”和“性情”,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由先天因素所决定。 5 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针对特定产品的欲望,源自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欲望。 6动机与购买动机:动机是指推动人们的行为和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内部的驱动力)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原因。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的驱动力,是激励消费者进行购买的直接原因。 7 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消费者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寻找购买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一切活动。 8相关群体:相关群体也称参照群体或标准群体,是指对消费者的思想,态度,信念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邻居,学校,机关,工厂,部队及其他与经常联系的群体。 9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呈现出相似或相同行为表现的一种现象。 10消费者购买决策:消费者购买决策意为作出购买决定,消费者在购买之前都

要确定需要什么商品,是买还是不买,买什么牌子的,买多少,到哪里买等等,作出决定的过程就是购买目的的确立,手段的选择和动机取舍的过程。 11消费期望:消费期望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要达到的购买或消费目标。 12消费者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客观外界对象(包括人和事物)的评价和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消费者态度是消费者本人对某一商品(或商店)的评价和购买的倾向。 13商标:商标是用以区别不同的产品生产者或经营的产品的一种特定标志,是品牌的一部分,一定的商标显示着产品的独特的性质,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商标一般由文字,图形,记号或者它们的相互组合形成。 14 商业广告:也称经济广告,凡以说服人的方式,有助于商品和服务销售的公开宣传,都可以称为广告,不仅包括非人员推销而且包括人员推销,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介绍所推销的商品或提供的鼓舞的店。 15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及获利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正像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一样,从诞生,成长到成熟,直至衰之,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的市场寿命,而不是使用寿命。 16价格感受性:是指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的感知强弱程度,它表现为消费者对于通过某种形式的比较所出现的差距对其形成的刺激的一种感知。 17撇脂定价策略:即在新产品进入市场初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等出现竞争者或市场销路减缩时,再逐步降价,这种先高后低的价格就好象从鲜奶中撇取奶油,从多到少,从厚到薄。 18ABC陈列法:根据商店的销售状况和盈利水平,把所有商品按重要性依次划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doc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

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 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