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殡葬服饰

殡葬文化学——殡葬服饰
殡葬文化学——殡葬服饰

第十五章殡葬服饰

目的要求:掌握五服、五服制的文化意义、五服制的起源

教学重点:五服及五服制的文化意义

教学难点:五等丧服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殡葬服饰,指丧葬活动中的服装、饰物总和。广义上包括丧服、铭旌,以及今天的白花、黑臂纱,乃至死者所用的装殓服饰等。不过,这里更多地只从狭义上讨论生者丧期所使用的服饰。它们历来是有含义的,遵循着一定的文化观念产生和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

第一节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

殡葬服饰首先是丧服,其次是一些饰物。丧服的意义应追溯到原始时代,它首先源于原始人对死者鬼魂的恐惧。当然,丧服中无疑还有巫术的含义。再则,原始丧服还可能在表达原始人某种悲痛的感情,并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文明社会的产生,尘世因素愈来愈多,丧葬服饰也就愈益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中国尤其如此。周礼的殡葬服饰制度给中国后世三千年的殡葬服饰奠定了一个基调。它们除了上述回避、吓唬鬼神、表悲痛等原始的文化意义外,还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尊重死者。

第二,明亲疏、显贵贱、别等级,如五服、铭旌。

第二节五服(五等丧服制)

西周丧礼中,最重要并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莫过于五等丧服制(简称“五服”)了。它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并旨在巩固这一制度。

所谓五服,就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穿不同的丧服、服长短各异的丧期的一类规定。因而,五服既是一类丧服,又是一种居丧制度。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一般只上溯(或下延)五代,由此产生五类血缘亲属关系,并为每一类亲属关系设计一种丧服,故为五等丧服。

中国最早记载五服规定的是儒家经典《仪礼·丧服》, ?以及《礼记》四十九篇中的《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上》、《杂记下》、《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闲传》、《三年问》、《丧服四则》等十一篇也集中地讨论了这一丧服制度。现简略地介绍之。

一、斩衰服

斩衰服(衰亦作纟梺衰, cuī),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它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衰,是披于胸前的麻质布条,左右和下边都不缝边,故曰斩(斩即不缝缉之意),服三年丧者用。斩衰服的对象是:儿为父,诸侯、臣为天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母),为人后者(即继嗣)为嗣父,妇女被休归家后为生父(母)等。第十五章“居丧守制”所讨论的“三年之丧”即此。

斩衰服的全套服饰装束非常复杂,规定繁多,这里略述。

二、齐衰服

齐衰( zī cuī)服用熟麻布制成,因为缝衣边整齐,故曰齐衰。《礼记·丧服》载,齐衰分四等:甲、齐衰三年;乙、齐衰杖期一年;丙、齐衰不杖期一年;丁、齐衰五月或三月。这里,杖与不杖表示悲哀的程度不同,表示居丧者须倚杖方能站立。

三年齐衰:用于“父卒为母,继母如母,慈母如母,母为长子”。这里“慈母”即养母,“母卒,父命她妾养己者。”

一年齐衰杖期:用于“父在为母”,包括继母、慈母;夫为妻;为嫁母、出母(为父亲离异而出)等。

一年齐衰不杖期:用于孙为祖父母;为兄弟;嫁母、出母为其子;妾为嫡妻;出嫁女为亲生父母等。

齐衰五月:为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为高祖父母。

三、大功服

大功服是九个月的丧服,因其服用大功布所制,故名。功,本指织布的工作。麻布经草木灰椎洗,比较细白,曰功布。因而,大功服就是用较粗一类的细麻布制成。大功服的对象是:男子为堂兄弟,已嫁的姊妹、姑母等;出嫁女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为自己的亲兄弟也是大功。

《仪礼·丧服》中还将大功分为两类:对成年人的大功服, ?对未成年者的殇大功服(未成年而死曰“殇”)。

四、小功服

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其服之缕较大功布更精细,故称小功。小功服的对象是:男子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从祖父(堂伯、堂叔)、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兄弟(再从兄弟,即共曾祖父的兄弟)、从父姊妹(堂姊妹,未嫁时)、外祖父母及舅姨等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娣妇、姒妇也是小功。娣姒即妯娌,兄妻曰姒,弟妻曰娣。

小功服亦分为成人小功服和殇小功服。

五、缌麻服

缌麻服为五服中最轻者。因为其细如丝,正适宜用来做最轻一等的丧服。

缌麻服的对象: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外孙(女之子)、曾孙、玄孙、外甥、婿等;妻为夫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父兄弟之妻等都是缌麻。

唐朝国家将居丧法制化以来,后世各朝的丧制略有变化,但孝文化和宗法血缘关系的基本精神未变。上述只择其主要,且以明、清五服制为准。可参阅《明会典》卷一0二。五服制中,父母、亲兄弟姊妹的丧服是最基本的,三年斩衰为父母、一年齐衰为亲兄弟姊妹;其它的丧服制度依此推演而来。

第三节九族血缘关系图解

不清楚宗法血缘关系及其伦理政治理论,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史,其中包括死亡文化。下面请见书“本宗九族五服内血缘关系图”。

第四节五服制的文化意义

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所谓“亲亲”,即亲爱自己亲人。亲亲是最大的问题。所谓“尊尊”,即尊重尊贵的人,如子对父、妻对夫、弟对兄、庶对嫡、臣对君、下对上等。服丧有六个原则。《礼记 .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名,即名份,即社会身份。上述六个原则,其实就是“亲亲”和“尊尊”二个原则,后四者只是“亲亲”和“尊尊”原则的延伸。

于是,五服的文化意义大体如下:

“亲亲”在于“收族”,即增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尊尊”在于建立等级制度。五服综合地体现了二者,旨在强化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造成社会对尊者的服从意识,以长统幼、以上统下、以尊统卑,使人们明白自己的社会地位(即“名份”),安份守己,勿犯上作乱,从而有助于社会治理。

通过纵向的本宗九族服丧制,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系起来;通过横向的外亲服丧制,将姻亲的人联系起来。五服就是本宗和姻亲之间在死亡问题上相互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一类具体形式,它以本宗九族及其姻亲家族为一个庞大的服丧单位。其中,本宗是主干,姻亲是旁枝。血缘关系每隔一层,服丧的权利和义务就依次减一等。如果没有一个形式将权利和义务固定下来,久之,人们就会淡忘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亲戚关系,如俗语云“亲戚越走越亲”。这就是五等服丧制的社会意义所在。

通过下述说明,我们将更能理解五服制中的“亲亲”和“尊尊”原则。请见书 391页。

第五节五服制的起源

我们应当区别:一般意义上的丧服和五等丧服制。前者起源于原始时代,后者则是某一时代的具体丧服。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周承殷制,西周的丧服制度可能是继承了殷人的某些遗制但有所改动,特别在别亲疏、分嫡庶、显等级等方面作了诸多的完善工作,使之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进而,孔子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又对五服制作了整理归纳工作,并予以理想化,严密化,它们都以尧、舜、西周文武王、周公的名义被写进了《仪礼》、《礼记》、《周礼》等先秦儒家经典中。

对于五服丧制,唐.孔颖达在《仪礼·丧服疏》中作了一番溯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

东亚、东南亚各国影响很深,尤其是日本。其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与中国古代完全相同。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日本是古代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得比较成功的国家。

第六节铭旌

铭旌,又称“明旌”、“旌铭”,有时简称“铭”。 ?旧时办丧事时,大敛后,在堂前西阶(即面对灵枢的左侧)用竹杆挑起的细长的旗幡,用绛(深红色)帛制成,上书死者的姓名、官衔,其长短视死者的官职品位而不同。

殷商时,丧礼便已用铭旌。周礼承袭,尔后历代相沿。唐朝制礼,铭旌也列入其中,不同等级者的铭旌长短各异,其杠装饰也不同。这就为丧事炫耀又提供了一个机会。后世铭旌与唐制基本相同,只尺寸稍有异。这说明,唐以后历朝用铭旌无大变化,只是百姓也开始用了。后世请有身份者题铭旌,以此增加死者的荣耀。大敛后,立铭旌。出殡时,以铭旌于前开路。

葬时,去旌杠及题者姓名,以旌加于柩上,随棺入土。后世用祭幛、横挽及花圈,上书死者的姓名和身份,即古铭旌之遗制。不同的是,古代的铭旌只有一面,而现在的祭幛、花圈则是多多益善。

第七节殡葬服饰的颜色

各民族各时代的死亡文化中,都赋予了殡葬服饰以某一固定的颜色,如中国传统地使用白色,欧洲基督教传统地使用黑色。

丧事用白(或黑)在心理上无疑可以造成悲哀和神秘的气氛。白色是冷色,素雅,表示淡泊、悲痛,与鲜艳的红、黄等暖色相比,更适用于肃穆的场合。丧礼上,只见一片白茫茫的丧服、祭幛,人来人往,人们表情严肃,很容易造成并加剧悲痛和神秘的气氛。不过,要指出,中国古代的殡葬服饰的白色是织出后不经漂染的麻白色(在一些乡下还可以看到这类手工织布),粗糙而质朴,它表示生者的用物不经任何加工和雕琢,自然就没有现在的白布那么白亮,那么入目了。

丧事用白,文化史家们认为与先民们对生命的认识相关。至于丧事用黑大约与昏天黑地、光明的丧失、鬼魂在夜晚出来活动等认知相关。

中国古代丧事用白,文献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周代。须注意:中国传统殡葬服饰用白色,但铭旌用绛色。自周礼以来,绛色乃庄重威严之色,古代帝王和军队常用之,如“绛引幡”(帝王仪仗队中的紫红色引路旗)、绛衣(武官服)、绛衣大冠(武官帽)等。此外,棺材

通常被漆成黑色并以大红色修饰边缘和两头,再写一个“福”或“寿”字,民间称“寿器”或“千年屋”。棺材用紫红色和大红色可视为山顶洞人在死者全身及周围撒赤色铁矿石粉用意之延续。就是说,生者是在办丧事;但对死者却成了吉事,所谓“寿终正寝”,以吉庆方式处理之。此即民间称丧事为“白喜事”之文化根源。

同时,丧事若遇战争,在颜色上有“变服”处理。。

殡葬服饰一经定型,它在人们的世俗生活中也会成为禁忌,如吉庆节日就不能穿戴它。

思考题:

1、什么叫殡葬服饰?它的文化意义何在?并谈谈你所见过的殡葬服饰。

2、简述“五服制”及其文化意义。

(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热爱生命

◎[法]蒙田 对于某些词语,我常常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对我来说无疑是在“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在这些人眼中,生命的利用仿佛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至于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自然恩赐予我们生命,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我清楚地知道,人本来就是要死的。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对死不感到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生活乐趣的大小与我们生活的关心程度成正比。关心生活比别人多一倍,所以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心灵有约 “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有些人一生平庸,却只会慨叹命运不公,寄望虚渺的来世;有的人一生坎坷,却在沧桑之后窥出生命真谛,细细品味剩下的每一刻。 我们的生命在自然的恩赐之下优越无比,那些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的人,只因他们不明白什么叫做热爱。 生命是件有灵气的器物,你越热爱它,亲近它,它便越会变得丰盈饱满。只是大多数人只知道向它索取,索取不了太多的时候,又埋怨它的不公。却忘了,自己有没有给它足够公正的热爱。所以,用全部的感情热爱生命吧,只有真的爱过了,你才会发现你收获的,远比付出的更多。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全册备课

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包罗蒙书诵读、诗歌诵读、民间工艺、齐鲁名人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

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第一周:第1课《弟子规》(节选) 第二周:第2课《小儿语》(节选) 第三周: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 第四周:第4课大林寺桃花 第五周:第5课山居秋暝(节选)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第6课柳谯晚眺 第八周:第7课衣冠服饰 第九周:第8课言语应对

四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案

2017年秋季学期四年级中华传统 文化教育教案 第一课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二课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三课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四课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 教 , 学 计 划 ) 2015年3月6日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15课,包含“名人长廊”、“名胜佳绩”和“艺术乐园”3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

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2.“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 3.“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学前两部分。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新教育生命叙事

新教育生命叙事 用优秀传统文化润心成就xx幸福人生 xx回民学校xx “人无特色不立,校无特色不兴”。2014年暑假开始,我校开始在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定位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一直持续至今。传统文化提倡孝德育人,让学生内心的成长从懂得感恩开始。我校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传统文化的育人氛围,使师生礼仪更规范,使师生的思想都得到扎实的成长。 一、共同学习《弟子规》,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教育孩子学会感恩2017年我所带的班级有幸成为我校《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实验班。《弟子规》许多人都听说过,甚至读过。《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懂道德、明事理,坚定“圣与贤可驯致”的信念和目标。《弟子规》共七章113件事,包含道德品质的多个方面:孝、悌、谨、信、仁、爱,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做一个浩然正气、心怀坦荡的谦谦君子。道理看似简单,却如白居易深有感悟的那句:“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做不得。”《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正是从力行的角度出发,把一句句文言文转化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行动要求,通过一件件的小事,在点滴中不断提升自己,最终成就孩子不平凡的人生。 而实施《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是个需要打组合拳的教育活动,这个过程需要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需要孩子的认真学习落实,更需要家长的长久的配合和坚持。因为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坚信好孩子是教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用耐心、陪伴和坚持去成就我们的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运用正确的方法,不溺爱,不放纵,使孩子在懂理、明理的基础上,学做事(包括家务),在做的过程中长养孩子的孝心、感恩心、意志力和能力。 在活动开始前,有家长问,开展这个教育活动能提高成绩吗?甚至有的家长担心会不会影响孩子成绩?我们肯定的告诉家长:孩子德行好、习惯好、成绩自然好,因为《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是成就孩子整个人生的教育。

四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 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她们高兴,先将总结如下: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千字文》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5.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二、成功与不足 四年级的孩子学了不少古诗,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下面我来谈一下工作中的不足。首先,由于我们授课经验有限,

影响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希望今后多进行一些培训和交流会。其次,教学经验不足。下学期我会注意参加一些相关培训和交流机会,学习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 三、今后努力方向 针对本学期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制定如下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我们会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 2016年1月

打造生命文化特色 探索内涵发展之路

打造生命教育文化探索内涵发展之路 摘要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完善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本文从生命教育内涵、核心理念、教育策略、氛围营造、活动开展等方面阐述了学校如何探索生命教育特色。 关键词特色生命教育学校文化 作者李光均研究生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重庆沙坪坝)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学校整体发展的命脉,是学校社会形象的根本。它对学校发展具有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作用。作为学校文化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对师生具有一种能动的、持续的教育力量。我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西部新城建设加快,微电园保税区快速发展,沙坪坝强力推进特色学校的大背景下,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打造生命教育特色,探索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复苏师生精神生命,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一、生命教育内涵与内容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完善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从微观上包括人生教育、人伦教育、人性教育、人格教育、人文教育、人道教育在内的全人教育,从宏观上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三个层面。 二、生命教育核心理念 学校提出了“让教育成就人的尊严与幸福。培养懂礼仪、会处世、爱学习的阳光学子;塑造有激情、善学习、爱学生的活力教师;营造重人本、强文化、具活力的欢乐校园”,把西中办成智慧耕耘的田地、才能展示的舞台、走向未来的桥梁、生命成长的家园和文明进步的窗口作为全体西中人共同的发展愿望和理想追求。让每一位西中学子在发展中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喜悦;让每一名教师都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尊严和生活创造的幸福。 三、生命教育的建构策略 (一)文化建设策略 按照学校文化的分类,学校提出了建设“关注生命,尊重人性,建设发展为 本的理念文化”;呵护生命,规范人性,建设科学、民主、人文的制度文化;创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乞巧节的相关资料。 10 《陶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陶者》,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11 《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 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备课 马红梅 第三单元名胜佳境三孔 1、孔府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孔府。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孔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孔庙。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长江 1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基诗《长江万里图》、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 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望楚》(唐子昂)、《上三峡》(唐白)。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欣赏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中国殡葬文化读后感

中国殡葬文化的读后感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人类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正是地球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正驱使人类文明朝一个共同美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殡葬文化的产生、发展上看,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有悖于中华民族发展时,或世界文明发展时,这个文化就应当适时调整和完善。 世界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因为人有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根源。人类思维活动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类对死亡的认识即思维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人类对死亡认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丧葬方式即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属于死亡文化,所谓殡葬就是人类的丧葬文化。“殡”者待死者如宾也,“葬”者草藏也。(“葬”是早期人类的丧葬方式,而“埋”或“墓”更体现后期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土葬方式。这里所指的“殡葬”就是泛指人类处理尸体的方式。综上所述,殡葬文化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死亡观指导下处理尸体的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给这行为所附加的社会意义。殡葬文化,包含三个子文化系统:一是观念形态系统,即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操作形态系统,即如何做;三是实物形态系统,即做什么。 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

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殡仪程序:竖灵、收敛、丧失协调、引灵、接体、奠礼、火化、出殡、安厝、后续关怀。殡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有很多种了,如土葬,树藏,花坛葬,草坪葬,天葬,钻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机粉葬,海葬,烟花葬,画葬等。 殡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题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这个答案永远都不圆满,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歇的思考和探索也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殡葬文化的过程。中国殡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随葬。这几乎是最早最原始的土葬。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阶级,殡葬文化也处处体现的阶级的“三六九等”,在墓地、葬具和随葬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从北京猿人将洞穴上层当作生者的居室,下层为死者的墓地。到秦始皇陵的规模及豪华程度,俨然一幅宫城都邑图,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直到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已经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整个土葬时期,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中国人之所热衷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开始逐渐推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山东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试题

山东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期末复习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三孔是指(孔府)、(孔林)、(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一 起被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家族 墓地。 3.《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 4.(孔庙)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 (北 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5.(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中歌曲《长江之歌》是对它的赞美。 6.长江流经(巴山蜀水),最有名的风景是(三峡风光)。 7.长江中游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黄鹤楼)和(赤壁)在历史上比较有名。 8.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南京、扬州、镇江)是长江岸边的美丽城市,诗人杨慎写的《临江仙》被电视剧《三国演义》谱成了主题插曲。 9.(谜语)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隐语),是灯谜的萌芽,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元宵节)、(中秋)、(七夕)是举行灯谜活动的固定时间。谜语的谜底多种多样,(吃的)、(用的)、(住的)(玩的)都行,专门彩字的谜语叫(字谜)。 10.(画谜)是谜面为图画的谜语,,要从图画内容入手,根据谜底要求去猜。 11.(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并流传下来的,用来指导他们的生产。 二、我会猜。 1.有水有田方有米。(潘) 2.添人添口便添丁。(何) 3.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4.三星斜带一钩月。(心) 5.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 6.点水蜻蜓款款飞(汗) 7.驴高栏低(骗) 7.课本76页三个画谜答案:①春节②一触即发③汆(ān) 三、我会背诵。 1.对联:(1)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2.诗句:(1)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 (2)荆棘不生茔(yí)域地,鸟巢长避楷(kǎi)林风。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峨岷高万丈,夔(í)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 3.农谚:⑴种田要换种,种番薯(fān ǔ)要换垄(lǒ)。 ⑵雨前下雾没大雨,雨后下雾没晴天。 ⑶云下山顶有雨,云上高空晒衣。

殡葬文化的改革创新

殡葬文化的改革创新 钮则诚 一引言 台湾的空中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生命事业管理科殡葬管理组,是岛内当前唯一直接以“殡葬”为名的相关专业科系。此科为大专水平成人教育教学单位,学生通常以三年时间,修满规定的80学分,可获颁专科毕业证书,并取得副学士学位;其后再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可直接报考各研究所硕士班。台湾的殡葬行业将于2008年步入专业化,由劳工部门主办的“丧礼服务”职类技能检定确定起跑;而内政部门推动的“礼仪师”证照制度,也会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目前为技术士技能检定,规划有280小时的职业训练学、术科课程;而满足礼仪师检核,则要求至少20学分大专以上程度专业课程。空大殡管组规划开授20学分以上专业课程,恰好符合礼仪师证照所需;既然是大专课程,必然具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我们乃以新兴的“殡葬学”称之。 殡葬人员修习的专业课程,最基础的即是生死学和殡葬学,空大则将二者整合为入门的“殡葬与生死”一科。殡葬活动与历史社会及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严格说来,该课介绍的实为“华人生死学”与“华人殡葬学”。殡葬学的知识建构,由笔者在2004年初步提出,现已获得学界基本认同。在笔者所提出的学科架构中,殡葬学为一新兴独立学科,下有殡葬卫生学、殡葬管理学、殡葬文化学等三门分支学科。依此三分,还可以有更专门或更专业的细项,例如遗体处理、殡葬设施管理、殡葬伦理等。空大殡管科的专业课程,大致即根据这个架构来设计与开授。本论文就殡葬文化学的建构进行反思,可视为对于殡葬学之中文化议题考察的后设论述。 二历史文化与殡葬 笔者原本将殡葬文化学细分为历史文化、思想文化和礼仪文化三方面,但是考量到殡葬文化的思想根源,其实包括哲学与宗教两部分,二者不尽同质,最好予以分别讨论;因此本论文乃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及礼俗文化等四部分,而首先要看的便是历史文化。对于“文化”的概念,中国和西方各自有一番解释:中国讲“人文化成”,亦即“制礼作乐以教化人民”,西方则将文化视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乍看之下,西方的定义相当广泛,而中国式的理解又充满了儒家色彩;但从现实层面考量,这两种解释都不算离谱。由于本论文主要是为了推动华人世界的殡葬改革,通过学科建构而讨论文化议题,基于笔者所提倡的“中体外用”立场,可以将上述有关“文化”的中西观点加以整合,用以体现“以汉民族为主的生活方式”。 平心而论,涉及婚丧的生命礼仪,不但具有民族色彩,更反映地域背景。就台湾的殡葬文化加以考察,汉人的礼仪、闽南的民俗,加上日据的流风,还有近半世纪的经济发展结果,都对眼前文化现象的形成有所影响。为了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理当从历史文化谈起。提起历史,首先注意的便是它的时间性;连后面要讨论的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和礼俗文化,都不能忽略相应的宗教史、哲学史及礼俗史探究。尤有甚者,历史考察可当作是检视文化活动的主轴;毕竟生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观点无疑可以呈现文化变迁的深度。在另一方面,人们对“历史”概念的双重性也应该有所分判:历史既指文化活动在时空中的流变,也指对此一流变所进行的系统化思考,后者就是史学。 学术界对于“历史”的概念,系分为一阶的“活动变化记录”和二阶的“变化因果解释”两层来探讨。前者重史料搜集,后者重史观评断。譬如中国改朝换代,后代治前代历史,一方面详列史料证据,一方面也要臧否时政。以这种历史二重性来考察华人的殡葬文化,必须把握丰富的史料,以及适

生命文化教育课程

高新新实小“生命文化教育”寒假生活体验 课目解读说明 1、按时作息,早起跑步:要求制定作息时间表,家长有记录,孩 子有感悟记录。 2、寒假生活天天记:要求专用一个日记本,一天一篇日记。 3、描述一个春天的梦:是新学期的打算,要求外要有设计感和美 感! 4、采摘冰花、冰凌观察:写观察记录,拍照片,如果没有机会看 到,在网上收集资料图片也可以。 5、创作美文集、诗集:要求有摘录本、摘抄本,摘抄美文、诗歌。 6、办一份手抄报《春来报》要求:办手抄报,尺寸尽量大,设计 美观。 7、抄春联、学写毛笔字:要求:一周练一次毛笔字,选出最优秀 作品参加展览。 8、读名著,与大师对话:读一本名著,写一篇读后感。 9、制作贺年卡: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年卡,参加展示。 10、创意拜年:用自己最具创意的方法拜年,把精彩的瞬间用照片 记录。 11、体验乡下“年”:到农村去,体验过年最传统的风土人情,留照 片。 12、游名胜览古迹:游览名胜古迹,写游记,留照片。 13、打雪仗,滚雪球,垒雪人,写雪事:在雪天尽情的享受雪中的

各种游戏和乐趣,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也可以写有关雪 的文章。留照片 14、淋雪、踏雪、滑雪:同13. 15、吃汤圆,说元宵:上网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图片,留吃汤 圆的照片。 16、观灯展,集谜语:观灯展,抄录灯谜。 17、逛庙会,思民生:先了解庙会的由来,在家长的陪伴下逛庙会, 写感受,留照片。 18、我做一部分家务: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要有相应的 记录,并留照片。 19、学做一件家务:学会一件以前不会的家务,家长有相应的记录, 留照片。 20、自己的生活自己管:假期中能自理自己的生活,家长有相应的 记录。 21、听老人讲生活的酸甜苦辣:听老人讲过去的事情,有故事记录, 有照片。 22、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听老辈讲自己家族的姓氏起源,看看什 么是家谱,有记录,有照片。 23、了解自己的名字来历“:听爸爸妈妈讲学生名字的来历和意义, 制作精美的名字解读卡。 24、听长辈讲他曾经后悔的一件事:要求有故事记录,有交谈时的 照片。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唐诗 1、南园十三首(第3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第4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第5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第6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殡葬文化学——殡葬服饰

第十五章殡葬服饰 目的要求:掌握五服、五服制的文化意义、五服制的起源 教学重点:五服及五服制的文化意义 教学难点:五等丧服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殡葬服饰,指丧葬活动中的服装、饰物总和。广义上包括丧服、铭旌,以及今天的白花、黑臂纱,乃至死者所用的装殓服饰等。不过,这里更多地只从狭义上讨论生者丧期所使用的服饰。它们历来是有含义的,遵循着一定的文化观念产生和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 第一节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 殡葬服饰首先是丧服,其次是一些饰物。丧服的意义应追溯到原始时代,它首先源于原始人对死者鬼魂的恐惧。当然,丧服中无疑还有巫术的含义。再则,原始丧服还可能在表达原始人某种悲痛的感情,并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文明社会的产生,尘世因素愈来愈多,丧葬服饰也就愈益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中国尤其如此。周礼的殡葬服饰制度给中国后世三千年的殡葬服饰奠定了一个基调。它们除了上述回避、吓唬鬼神、表悲痛等原始的文化意义外,还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尊重死者。 第二,明亲疏、显贵贱、别等级,如五服、铭旌。 第二节五服(五等丧服制) 西周丧礼中,最重要并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莫过于五等丧服制(简称“五服”)了。它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并旨在巩固这一制度。

所谓五服,就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穿不同的丧服、服长短各异的丧期的一类规定。因而,五服既是一类丧服,又是一种居丧制度。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一般只上溯(或下延)五代,由此产生五类血缘亲属关系,并为每一类亲属关系设计一种丧服,故为五等丧服。 中国最早记载五服规定的是儒家经典《仪礼·丧服》, ?以及《礼记》四十九篇中的《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上》、《杂记下》、《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闲传》、《三年问》、《丧服四则》等十一篇也集中地讨论了这一丧服制度。现简略地介绍之。 一、斩衰服 斩衰服(衰亦作纟梺衰, cuī),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它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衰,是披于胸前的麻质布条,左右和下边都不缝边,故曰斩(斩即不缝缉之意),服三年丧者用。斩衰服的对象是:儿为父,诸侯、臣为天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母),为人后者(即继嗣)为嗣父,妇女被休归家后为生父(母)等。第十五章“居丧守制”所讨论的“三年之丧”即此。 斩衰服的全套服饰装束非常复杂,规定繁多,这里略述。 二、齐衰服 齐衰( zī cuī)服用熟麻布制成,因为缝衣边整齐,故曰齐衰。《礼记·丧服》载,齐衰分四等:甲、齐衰三年;乙、齐衰杖期一年;丙、齐衰不杖期一年;丁、齐衰五月或三月。这里,杖与不杖表示悲哀的程度不同,表示居丧者须倚杖方能站立。 三年齐衰:用于“父卒为母,继母如母,慈母如母,母为长子”。这里“慈母”即养母,“母卒,父命她妾养己者。” 一年齐衰杖期:用于“父在为母”,包括继母、慈母;夫为妻;为嫁母、出母(为父亲离异而出)等。 一年齐衰不杖期:用于孙为祖父母;为兄弟;嫁母、出母为其子;妾为嫡妻;出嫁女为亲生父母等。 齐衰五月:为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为高祖父母。

实施生命文化教育构建绿色德育体系

实施生命文化教育构建绿色德育体系 广水市实验小学坐落在杨涟故里,渡蚁桥畔。学校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新的百年,新的起点,我校根据历史文化积淀,确立以生命文化为思想内核,全新构建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秉承“循生命之道,塑精彩人生”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德育促教育,寓德育于教育”的工作原则,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做到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追求生命价值。 在全新的校园文化引导下,我校积极倡导绿色德育,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忽视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使德育工作出现容器化、分数化、功利化、理想化四种倾向。为了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不断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了活动体验、心灵感悟、行为跟进的绿色德育模式,拓宽了德育的深度与广度。 一、打造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熏陶诱导的过程。我们构建绿色德育,必须打造一个适合我校百余年办学实践、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为此,我校特邀中教美程北京文创研究院一行专家对学校办学状

况进行了诊断和研究,初步确立“生命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 我校和专家研究认为,小学生是一部刚刚打开人生的书卷,学校应怀着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小学生持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信念,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我校倾力打造“生命文化”,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能够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基于对生命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我们广水市实验小学所有的办学行为都在围绕“循生命之道,塑精彩人生”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一年一度的春蕾科展周和艺术节,孩子们尽情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是生命的活力;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到军营、福利院、农村、自然中去感受不同的生命的生活状态。广水市实验小学的这些活动,无不体现着“循生命之道,塑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 二、构建绿色德育,拓宽德育广度 生命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确立后,就要围绕着生命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围绕核心价值观,完善办学理念体系。新体系下我们的德育工作是活动体验、心灵感悟、行为跟进。 1.活动体验

生命教育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教育课程 人类进入21世纪,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重,加之多元文化价值的冲突,使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观念、健康意识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面临严重的威胁与挑战。为培养青少年学会尊重与珍惜自己的生命,获得身体与个性全面、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在其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同时,鉴于目前学校开设的各专题教育分散、不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现状,急需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整合各专题教育,吸纳相关教育资源,组成生命教育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进行生命关怀教育,以开启生命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实现生命意义。因此,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生命教育》课程是在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线的具有综合活动性质的课程。本课程是基于生命的教育,在生命中的教育和为了生命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生命的特征,在个体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挖掘生命的潜能,彼此尊重和敬畏生命,并在交互影响中实现创新生命、幸福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课程是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死亡教育等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设,旨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发展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综合性 《生命教育》课程是以生命的活动为圆心,以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生命和幸福生命为主线,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对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性健康教育、民族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多个专题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为四个领域即生命与自我教育、生命与他人教育、生命与社会教育、生命与自然教育的一种课程形态。综合性体现在生命教育内容的综合、课程类型的综合、课程实施途径的综合、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拓展整合上。 (二)实践性 生命教育是有着明确价值追求而又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它不仅通过语言或言论,而更多地通过生活实践来教育人,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这决定了生命教育必须是围绕现实生活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给人以心灵震撼和人格陶冶,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形式,无论哪种活动形式,都必须强调活动的真实性和体验性,只有真实,孩子们才能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真情、真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三)人文性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是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标,并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门课程。其设置和实施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身价值在教育活动中的首要位置,围绕直面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关注学生情感世界、生命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而展开的,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进而使学生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乐趣,帮助学生获得身心和谐持续的发展。 (四)开放性 生命教育是一种动态的、开发的、生成性的教育,具体表现在多方整合拓展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注重开放性与现场生成性的教育过程、多元多样的教育评价、从课堂到家庭到社区及青少年活动基地广泛延伸的教育时空。这些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体验内化。只有将生命教育的课程放到广阔的社会、时代与文化背景当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并丰富学习经历,积累生活经验,体验生活意义,才能真正促进个体生命成长,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基本理念 (一)以生命为核心,倡导生命关怀,提升生命价值 以生命为本的理念强调在课程建构中要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以关爱生命、感恩自然、追求生命的意义为核心,不仅要关怀自己的生命,还要关怀他人的生命,不仅要关怀人类的生命,还要关怀其他物种的生命,使万物和谐共生,以实现生命快乐、幸福、自由地发展。基于这一思想,本课程强调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