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讲义 2010 这是课件不错的

环境生态学讲义 2010  这是课件不错的
环境生态学讲义 2010  这是课件不错的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定义:

“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金岚盛连喜等,1991)

二、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三、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研究内容

1)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

2)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

3)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4)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

5)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2、发展趋势

1)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系统管理

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四、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1)定义

2)研究对象:

3)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

1)研究对象:

2)特点:

3)分支学科

3、其他相关学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

一、物种与个体生物学

1、物种:指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个体。

3、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3、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

及生化机制。即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支。

4、适者生存

二、环境及生态因子

1、环境(Environment)

广义环境,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分类:人为主体、生物为主体

按性质分类:按范围分类:

3、生态因子的概念

1)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3)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4)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的综合。

5)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

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的统称。

5、生态因子的类型

1)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光、温度、湿度、降水等

2)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土壤的深度、母质容重、孔

隙度、pH、盐碱度、肥力等

3)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地形的起伏、海拔、坡

度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开发利用资源

2)美国生态学家 Daubenmire R F(1974)将生态因子分为三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这三类分别归结于七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

3)第一性周期因子:是指由地球自转或公转及月相变化形成的光、温、潮汐的日、月、季节、年的周期性变化。

次生性周期因子:取决于第一性周期因子,如太阳辐射和温度周期性变化导致大气湿度、降水量周期性变化。

非周期性因子:指突发性或间断性出现的因素,如暴雨、洪水、蝗灾、火山、地震等

5、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生物分布纬向递变性经向递变性垂直递变性非地带性(地形变化)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限制因子定律

2、耐受性定律: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的大小。

耐受性机制:

实际耐性比潜在耐性窄

维持一定的耐性要消耗一定的代谢能

在适应极端环境时,为提高对某一因子的耐性就要牺牲对其他

因子的耐性

通过内稳态可提高耐性

休眠可躲避不利因子间接提高耐性3、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的主次、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四、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1)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2)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

3)食物链的起点

光强(1)光强与形态建成: 黄化现象

(2)光强与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平衡(即气体的交换量为零)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净光合作用的趋于稳定时的光照强度。

(3)光强与植物的生态类型

光质:

光谱成分

------380nm--------760nm------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1% 40-50% 50-60%光周期:

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如牛蒡、紫苑、凤仙花和除虫菊等;大小麦、油菜、菠菜、甜菜、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千牛、苍耳和菊类;水稻、玉米、大豆、棉和麻等。

中间性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如,黄瓜、番茄、四季豆和蒲公英等。

人为的调节光照时间可控制植物花期;

2、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温度与生物生长 “三基点”温度: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

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

形成年轮和鳞片;

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2)温度与生物发育

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法则(法Reaumur,1735):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植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

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分布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

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

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

(4)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

冻害原因: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

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5)温周期现象与物候昼夜变温形成温周期现象;季节变温形成物候

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的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之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如:春季萌芽秋季落叶冬季休眠

物候期:植物的器官在不同季节中从形态上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如:萌芽展叶初花盛花末花果熟叶落休眠物候规律:枣发芽、种棉花,杏开花、快种麦,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3、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的生理生态作用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

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水分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保持动物体水分平衡;

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

水能调节体温。

(2)动物对水的适应

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

(3)植物对水的适应水生植物:沉水植物黑藻金鱼藻狸藻,浮水植物凤眼莲浮萍睡莲等,挺水植物芦苇香蒲

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稻,中生植物棉花大豆,旱生植物少浆植物多浆植物

4、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遥矿质元素为水分;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

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2)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固体占85%以上,根据土粒的直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粘粒,其组合百分比称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质地和土壤温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动物的。

(3)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过碱性和酸性不利于植物生长,酸性还不利于细菌生长。土壤有机质:植物重要碳源和氮源。

土壤无机元素:植物生长的13种重要元素来源

(7种大量元素:、氮、磷、钾、硫、钙、镁、铁;6种微量元素:锰、锌、铜、钼、硼、氯)

5、大气因子的生态作用

(1)大气对植物的影响

CO2时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O2时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SO2、HF、CH2=CH2、NH3、O3、Cl、HCl、Hg等过量对植物造成危害(2)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

(3)大气运动——风对生物的影响输送作用;影响动物的行为活动(捕食、迁移、分布);风媒;破坏作用(风折、风倒、风拔)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同中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称趋异适应。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类群叫生态型。

2、趋同适应于生活型

不同生物是影响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称趋同适应

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称生活型

3、生态位

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一、生物种群及种群生态学

1、生物种群(Biotic Population):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自然种群三特征:空间、数量、遗传特征。

2、种群生态学(Synecology):是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由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集合群特征和行为,以及这些集合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目的:调控种群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Population Size):一个种群全体的数目多少。

种群的密度(Density):单位空间内某一种群的个体数目。

种群密度和生物的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有关。

粗密度(Crude Density)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效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单位时间内遇见的生物个数;或某时段内,某一物种占据样地的百分比。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

(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

(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

(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饱和点”和最适密度: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以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生产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不论新个体是通过

生产、孵化、出芽、分裂等哪一种方式,都视为出生。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a.性成熟速度;b.每次产仔数;c.每年生殖次数;d.生殖年龄的长短。

生理死亡率(最小死亡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其种群死亡率降到最低。

生态死亡率(实际死亡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许多个体死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影响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一般都以种群中每单位时间每1000个个体的出生或死亡数来表示。

3、年龄结构:一个种群各个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体的比例,叫做年龄比例(age ratio)。按从小到大龄级比例绘图,即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以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

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4、性比:——种群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比例。

大多数生物的自然种群内♀♂个体比率常为1:1。

出生时雄性多于雌性,随年龄增长,雌性多于雄性。

性比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如食物的丰歉;如赤眼蜂,当食物短缺时,雌性比例下降。

性比与种群的配偶关系对出生率由很大影响。在单配种,即一夫一妻的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决定着繁殖力,

4、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最初用于人寿保险。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5、种群内禀增长率(r m):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恒定的、最大的增长率,又称为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其与野外实际条件下见到的增长率之间的差值,被看作为环境阻力的量度。

6、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某种群在一生态系统中,即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三、种群的数量动态调节

1、种群增长的基本理论模型

2、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季节波动、年波动、非周期性波动(种群大爆发或大发生)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遗失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之。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之为种群平衡。

3、种群调节:当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使种群数量返回平衡水平的作用。

种群调节理论

1)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的强烈影响。

2)生物学派:主张捕食、计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3)食物因素:强调食物因素,也可归为生物学派。

4)自动调节学说:认为靠种群内部调节,分遗传调节、内分泌调节、行为调节等。

4、生态对策:K选择 R选择

四、种群的种内关系

1、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

种群分布类型: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群聚与阿利氏原则

群聚(clumped)群的产生是个体群聚的结果,群聚能使种群的存活率提高。

生物群聚作用:

(1)提高警惕性,有助于及早发现捕食者

(2)稀释效应,每个个体被攻击的几率说缩小。

(3)集体防御

(4)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5)有利于改变小生境

(6)有利于交流学习

(7)有利于繁殖

最小种群原则:一些群聚生活的生物,其群聚的程度有一个下限要求,如果长期低于临界下限,该生物种就不能正常生活,甚至不能生存。阿利氏原则: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可能有限制性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分散或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或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3、种内竞争和自疏: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2/3自疏法则

4、隔离和领域性

5、社会等级及分工

五、种群的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存关系。

2、偏利共生: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另一方无害。分为长期性共生和暂时性共生。

3、互利共生: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共生的结果使得两个种群发展得更好,互利共生常出现在生活需求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

4、竞争: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利用相同的资源,导致每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响。

竞争一般可分为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

干扰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排斥另一种动物使其得不到资源。

利用竞争:一个物种所利用的资源对第二个物种也非常重要,但两个物种并不发生直接接触。

高斯竞争排斥原理:原理: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不可能经久共存在一起

推论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最终被消灭。

推论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种是直接竞争者

推论3:群落是一个生态为分化了的系统。种群之间趋于互补,而不是直接的竞争。

5、捕食:一个物种取食和伤害另一物种的生物种间关系。

狭义捕食: 动物吃动物;广义捕食: 肉食、植食、拟寄生、同种相残捕食作为一个重要生态学现象的理由:

a.限制种群的分布,抑制种群的数量.

b.捕食同竞争一样,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过程.

c.捕食是一个主要的选择压力,生物的很多适应可用捕食者和猎物间的协同进化来说明.

6、寄生:一个物种从另一物种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危害生物种间关系。更严格地说,寄生物从较大的诉诸组织中摄取营养物,是一种弱者依附于强者的情况。

7、偏害化感作用:植物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产生抑制。

他感作用:植物对植物

他毒作用:植物对动物

抗毒作用:植物对微生物

8、协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它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它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及群落生态学

生物群落(bi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机体论:个体论: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结构;

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5.具有一定分布范围;

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

7.具有特定群落边界特征。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以生物群落为对象,研究聚集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不同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分

析生物群落组成、特征、结构、机能、分布、演替及群落分类、排序等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三、群落的组成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在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特征: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决定着群落的外貌,而且也控制着群落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的其他组成成分。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在复层群落中,通称居于较低亚层。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丰富度、密度、相对密度、密度比还有: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体积以及相对盖度、盖度比,以此类推。

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生态位:空间、营养、多维生态位等。重要值:表示一个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四、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指的是群落的外表形态或相貌,它是群落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物种的形态习性或长相、生活型或生长型以及周期性等几个方面。

决定群落外貌的因素:物种的生活型;

组成物种,优势种植物和优势种的多少对群落的外貌起决定性作用;

物种的季相;

物种的生活期。

2、群落的水平结构:

水平结构复杂性的成因

亲代扩散分布习性:如,种子较重或无性繁殖的植物往往生长在母株周围。

环境异质性:环境因子水平分布格局所致。

种间相互作用:如,植食动物明显依赖于它所取食的植物分布。

3、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

4、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在时间上的演替性)

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

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开拓有用边缘:控制有害边缘:

6、岛屿效应:岛屿中的物种数与岛屿的面积有关,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大。这里指广义上的岛屿,包括“林窗”、陆海中的岛——湖泊等。S=cA z lgS=lgc+z(lgA) A:岛屿面积 S:物种数 c、z: 常数MacArthur 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迁入率曲线与灭亡率曲线交点上的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根据平衡说,可说明以下几点:

?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亡种不断地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种;

?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岛屿生态和自然保护

在同样面积下,大保护区好还是若干小保护区好?这决定于下列情况:

?若每个小保护区内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的种;

?从传播流行病看,隔离的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传播作用;

?如果在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小保护区能提供空间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保护其遗传性较大的保护区是必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BY 周晓杰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 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 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 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 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 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 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 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种群的基本特征是遗传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君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环境生态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现实意义 生态学基本理论 生态学方法论 二、环境生态学定义 一般认为,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金岚盛连喜等,1991) 三、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美Rachel Carson (1962) 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增长的极限》the Club of Roma 《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2) 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第一本《环境生态学》(1987 )(B. 福尔德曼)教科书 《我们共同的未来》WCED(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国第一本系统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金岚,1991) 四、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研究内容 ?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2、学科任务 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发展趋势 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4、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不同层次的生物体系

环境生态学讲义 2010 这是课件不错的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定义: “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金岚盛连喜等,1991) 二、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三、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研究内容 1)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 2)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 3)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4)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 5)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2、发展趋势 1)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系统管理 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四、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1)定义 2)研究对象: 3)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 1)研究对象: 2)特点: 3)分支学科 3、其他相关学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 一、物种与个体生物学 1、物种:指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个体。 3、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3、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3.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 1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二,填空题 1.五大圈层是什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2.信息传递包括哪四种——物理信息及其传递、化学信息及其传递、行为信息及其传递、营养信息及其传递。 3.指示生物法有哪四种—— (1)现场比较评比法适用于植物或运动性很小的生物; (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适用于动、植物; (3)人工熏气法动、植物均适用; (4)浸蘸法。 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三类——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地理分布。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公平性原则,合理需求原则,和谐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6.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出生率、死亡率、牵出率、迁入率。 7.生态因子作用包括哪五个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三,简答题 1.生态监测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 (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 (3)综合分析。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名词解释环境问题P1 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表现:究其原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 2.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P3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 3.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的概念P6,P7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4.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重点: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9 第二章 1.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P11,12 (1)遗传多样性:指同一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和基因水平的变异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一个物种遗传变异越丰富,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进化的潜力越大。 (2)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物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类容。 (3)生物多样性:自己看看。 (4)景观多样性: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廊道是呈线状或带状的联系斑块的纽带,基质是景观中面积大、连续性高的部分。 2.生物的统一性(简答)P12,13 (1)有序性 (2)新陈代谢 (3)生长和发育 (4)应激性 (5)运动 (6)适应

《环境生态学》(精)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 新余高专数理系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2006年6月

目录 一、概述 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 (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 1.教学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 3.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 4.教学管理 三、《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经验及特色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 环境生态学课程组 一、概述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组成员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组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9篇。 课程组教师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环境生态学》课程一直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重点课程。多年来,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教学环节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保持优秀;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及时充实新理论、淘汰过时的内容,创造条件建立了化学、生物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使《环

环境生态学概述(PPT 54页)

环境生态学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理科二班刘倩倩学号:201202045222

1.(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2)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列举生物群落竞争,共生,寄生,腐生,他感的例子。 (1).竞争: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2). 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1.偏利共生 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鲫用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是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环境生态学导论考研整理

生态学基础 大纲:1.了解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掌握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4.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5.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书目:《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盛连喜主编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环境生态学发展的几本书 《寂静的春天》:以杀虫剂大量使用造成的危害为基本元素,对人类与环境关系传统行为和观念的理性反思。 《增长的极限》: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的主要象征,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他们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环境生态学由理论体系的完善成熟发展到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 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经历了奠基、建立初期、发展及成熟期、生态学科兴起四个阶段。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要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 生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计划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 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 3.肉食动物与其食物间的协同进化 4.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5.协同适应系统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者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 变异总和。又可分为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 2.物种属性: 3.物种库: 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 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影响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 ?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组织和器官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 1. 生态学。 (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圈(Biosphere)。 2.环境生态学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3.环境科学的研究容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④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⑤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⑥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⑦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 物种(种)的概念 (1)概念: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2)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 2.生物协同进化 (1)概念: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捕食者和猎物之间) 3.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 (1)环境科学的“环境”: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2)生态学的“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称为环境。 4.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点 (1)环境因子:指人之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环境因子=环境要素,如水、大气、土壤、声) (2)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起作用的环境因子。 5.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海拔)(3)经度地带性 6.相关概念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定义: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生态学发展的三本书 《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 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2、什么叫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 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方面定义: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 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①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主要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方面的遗传变异的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性,可以从分类学、生物地理学 等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以及保持物种的永续性等。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④景观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七个方面)物种生物量,物种属性,物种库,输入环境的总能量,维度、栖 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生物地化循环,系统稳定性。 5、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主要论点:①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②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 定性③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④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⑤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 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在现代生态学中,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后发生变化了的环境(半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如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 7、植物的光周期: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