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之分析题

申论之分析题
申论之分析题

申论之分析题

(桂平中沙李剑光)

第一节题型概述

要点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综合分析能力的定义,具备综合分析能力;(2)进一步熟悉勾画关键词的方法技巧;

(3)能够通过题目特征迅速辨识分析题;

(4)能够顺利区分常规分析题、词句分析题、评价题、比较分析题;

(5)掌握分析题的审题方法和常见要求的含义;

(6)掌握分析题各题型的基本做法和答题逻辑,强化分类的能力。

要点二:(考情)

(1)考试频率高;

(2)分值不等;

(3)出题形式灵活:认识、理解、见解、解释、阐释、反驳、谈谈、比较等;

(4)难度较大,是备考重点。

要点三:(题型特点)

对材料中的要素进行分析、谈认识;解释、阐释、理解等

一个/两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等;对观点、现象进行评价,谈看法、见解、认识、理解、比较等。要求中多出现:全面、准确、观点明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等。

观点明确:直接明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不同的题型

里观点的表述不完全一致,既可以是对某个观点或现象的

判断,也可以是对全部答案的总结。

分析透彻:指能够对于分析对象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

系统周全的分析方法与要求,一般体现在对要素的推断和

提炼。

逻辑清晰:表述观点或者事实时能理清观华图网点校或

事实之间以及其内部的关系,一般而言其关系有并列、递

进、包含、转折等。

有理有据:表明观点的同时能进行充分的论证,一般将

关键词和资料中的案例结合起来论证。

第二节常规分析题

要点一:(常规分析题考情特点)

(1)考试频率较低,分值多为 10-15 分;

(2)对材料中的要素进行分析、谈认识。

要点二:(作答思路)

(1)问什么答什么;

(2)注意对答案信息分类总结;

(3)注意对材料的推断。

旁推:借相似对象推断。如由他人或者国外推理。

反推:由好到坏,由坏见好的推断。如由对策推问题,问题推意义,成绩推危害。

顺推:找到出题人意图,总结。

第三节词句分析题

要点一:(词句分析题考情特点)

1. 考试频率较高;分值为 10—15 分;

2. 问法为解释、阐释、理解某个词或两个词或一句话。要点二:(作答思路)

总体思路:词句的字面意思+词句的深层意思

(1)采用拆句、词、字的方法解释词句的字面

意思。

(2)对要素的引申,包括意图、原因、影响、

对策。

第四节评价分析题

要点一:(评价题考情特点)

1.考试频率相对高,尤其副省级经常出现;

2.分值一般为 15-20 分;

3.题干中会直接或间接提出观点或者社会现象,请你对这个观点或社会现象谈看法、认识、见解等;

4.要求中多有观点明确。

要点二:(作答思路)

1.表达观点

(1)正确:支持、赞同、正确、理解、很重要等;

(2)错误:片面、偏激、不科学、不支持、反对、存在……问题等;

(3)部分正确或不能判断:不完全正确、需辩证看待、有利有弊、尚需观察、尚不能确定。(注:如果明确要求判断正误必须写出对或错)

2.论证观点

判断观点的理由:材料中的对表态有利的信息都是理由。

3.得出结论

可针对观点或现象提出简单对策;或可再次对观点进行肯

定或总结。

第五节比较分析题

要点一:(比较分析题考情特点)

1.比较……的不同;对……作比较分析。

2.考试频率不高,近几年国考中未出现。

3.分值多为 15-20 分。

要点二:(作答思路)

1.确定比较对象:不同/相同与不同

2.梳理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常见比较对象:主体、客体、目的、

影响、评价、效果等。

(2)采用总分的格式作答,

如相同点:①……相同,都是……;②……

相同,都是……

不同点:①……不同,A……,B……;②……不同,A……,B……

(3)得出结论:比较对象的优劣好坏,我们该如何做

申论答题技巧——提出对策题

申论答题技巧 ——对策,真的没你想的那么难申论,最本质的属性在于模拟行政,也就是立足行政职能来分析--处理问题,整个考察中,特别注重考察应试者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准确的提出对策,是每一个应试者都必须要掌握的技巧。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正如:目标是明确的,头绪却是全无的。乖乖,谁不知道申论作答中考察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能力啊?关键是:怎么去提?如何去把握方法?好,让我们搬好小板凳,泡好乌龙茶,取下小眼镜,和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向阳花木老师一起来探讨。 议题一,行政职能与对策的关系 申论作答中的对策,就是运用国家行政职能来处理现实性的问题。既然如此,要了解对策,就必须掌握什么是行政职能,从政府职责的领域划分看,涵盖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等。 所以说,提出对策,无非就是立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等处理实质性问题。 议题二,提出对策应具备哪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 哥们:什么是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措施。简单而言,存在什么问题我就提出什么措施,不存在这一问题,我就不能提出这一方面的措施。 举一个例子:小明的脚摔了,如果你是正常的医生,所要包扎的应该是小明的腿,而不是小明同志的眼睛。 所以,要提出对策,我们首先必须把握“我要处理哪些问题”。 2,合情。 什么是合情?我说这“情”一定不是感情! 所谓合情是指所提措施必须符合国情、现实的情况,翻译一下就是:不脱离实际。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合情”,我们举个例子说明:

近来“PX项目”(指的是二甲苯化工项目)闹得沸沸扬扬,在很多地方都掀起了抵制px 项目的活动,但《人民日报》公开力挺px项目,并表示“日本PX工厂离居民区仅有4000米”,而这种类比就是明显建立在脱离国情、实情的基础之上的,最简单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日本的技术?日本建了就等于我们也可以建? 知道什么是合情了吧? 3,合理。 所谓合理,是指符合道理、事理及社会伦理道德。 那么,在申论的措施中,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合理”这一原则呢? 同样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比如,看到一老太太跌倒,是该担心被反咬一口而无动于衷,还是应该“积极救援”呢?这原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现实却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是的,不救援不会去追究你的责任,但这有违事理及社会道德,这就是不合理。 联系到我们的申论,又该如何理解呢?比如说,针对企业噪音污染问题,有人提出措施“罚款,搬迁”。是的,罚款和搬迁能“解决问题”,但我们不容忽视的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而言,发展和生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整理整顿、技术扶持等手段来解决噪音问题呢?如果能的话,这是不是比“简单而粗暴”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呢? 4,合法。 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就是要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 针对合法,我们进行一下简单的拓展,学习一下宏观调控中的法律职能。所谓法律职能是指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其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法;二是司法。 更简单的来讲,就是涵盖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因此我们提出措施时,一方面要考虑相关法制是不是够完善,另一方面不可忽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具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啥叫可操作性,一言以蔽之:能够具体落实下去! 再举一个中政申论的案例说明。针对“用电荒”问题,有考生提出“错时上下班”“实行夏令时”,是啊,错开上班和下班的时间能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关键是,真的能“错的开”?答案同样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一措施看起来很完满,但实际上根本就落实不下去,属于典型的水中月、镜中花,所以也是不行的。 议题三,提出对策的方法有哪些?

申论观点分析题范文

申论观点分析题范文 综合分析题,是为了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而设置的题目,本课时将重点讲解综合分析题的题型特征和作答方法,全面提升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资料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和评价。 综合分析是在认识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和把部分重新结合为整体的过程和方法。所谓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谓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滲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在申论考试中经常通过综合分析题来考在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题出题方式比较灵活,设问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但纵观历年国考、联考及各省市区申论考试,常考的综合分析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词语解释型分析题,二是评论型分析题,三是要素分析型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是申论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考查难度较大,在近几年的山西省申论考试中不断出现,xx- xx 年山西省申论考试中都有涉及,考查频率非常高。 综合分析题历来是考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目,从什么角度分析?怎么分析?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考生。其实,作答综合分析题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要把握住其作答原则和分析方法,就能找到作答综合分析题的正确路径。 在考试中,我们把“作答要求”分为题干和要求两部分。 申论文章的阅卷规则是分档给分,掌握好决定档次的标准,就明白了努力的方向。而这些标准,也就是作为一篇好的申论文章的必备要件,具备的越多,分数自然是越高。按照四档给分制来说,一档可以得满分40分,最低也有36分,而一旦被划分到四档里,那么最低就是0分,最高也只有15分,这中间的差距,一目了然。具体分档标准如下: 一档(36-40分):文章紧扣题目要求,符合材料主旨,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论证逻辑性强,语言表达流畅,建议或主张合理、有效。

申论综合分析题的特点与题型分类

申论综合分析题的特点与题型分类 综合分析题与公务员实际工作贴近,着重考查报考者的分析问题能力,因此,在近年的公务员考试尤其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中的比重逐年增大。那么综合分析题到底有哪些特点?包括哪些题型?在本文中公务员考试专家从综合分析的含义入手,阐释了综合分析题的特点并以历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为例解读了综合分析题型的分类。 一、综合分析的含义 分析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而综合分析是对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二、综合分析题的特点 1.从命题意图看,此题型旨在对报考者的能力作出综合评价,要求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综合性。 2.从命题形式看,此题型提供的材料,或是重大社会现象,或是引用重要论断。解答这类问题时,无固定模式可循,无现成答案可搬。这就决定了综合分析题具有新颖、多样、灵活的特点。 3.从答题标准看,答案可以多元化,标准答案只提出考核重点和评分要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着重从论述观点是否正确,阐述是否合乎逻辑等方面考查,这就决定了此类试题具有要求全面、突出能力考查、难度较大、报考者普遍感到棘手的特点。 三、综合分析题型分类 综合分析类的试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对词语或句子含义的分析 这主要是指对文中的某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所包含意义的理解。如: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大题第1小题:

“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2009年天津、湖北、陕西等省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 “给定资料6”中中国人民大学C教授认为,“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 给定材料6中温家宝总理与网民交流时一句话,“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也关系到人的尊严。”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二)对观点态度的分析 这主要是指对文中某人的心态、观点等进行分析。如: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二大题第1小题: 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2009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 给定资料9、10中,L教授和T教授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两种看法是什么?你对此怎么评价?理由是什么?(20分) 2009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二题:

2011424联考申论真题与答案解析模板.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424联考申论参考答案

424联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人员普查电视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六次全国人员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人中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客观摸清(家底)人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据悉,本次人中普查的调查表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一些项目,如“木户住房建筑面积”和“本户住房间数”。国家统计局表示,要充分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晒获取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将继续统计和发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房代售率,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 2.许多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中部某市的常住人口达到350.18万人,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流动人口的增长,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也加重了该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负担,对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市人口密度居全省前列,已达501人/平方公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的2028倍,其中某市辖区为4467人/公里,是市的1.5倍。 “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下M市年轻父母们的热议话题。走后门托关系,父母爷爷奶奶漏夜排队,为的是给宝宝在幼儿园里要一个名额。“入园难,入园贵”到底是怎样的境况?一方面,公办幼儿园一位难求,公办幼儿园一般都是由教育部门或其分政府部门开班,享受政府财政拨款教师属于事业单位编制,而且基本上都慕名而来得“省市级幼儿园”的最高评级,在市民中享受收费低,教学质量好的声誉:另一方面,大型小氏的民办幼儿园也出现了入园难的状况,每逢招生报名,都会出现家长通宵排队的“盛况”,还有一些特殊幼儿园报名也紧,如一些由高校,企业办的幼儿园。 T社区处某市远校区,很多居民住在这里,工作却在是中心城区,由于,引发交通堵等

申论概括题的核心技巧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概括题的核心技巧 什么是归纳概括题?归纳概括题主要是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所给的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中, 再表达” 一则材料、、语段或文字进行精要的“再表达 一则材料 对考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两种,即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是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在本文中就概括主要内容的三大方法:提取法、组合法、自写法与概括主要问题的三大方法:由表及里升华法、逐层深入联想法、寻根究底法进行了阐释。 概括主要问题则比概括主要内容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 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概括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一、概括主要内容的应试方法 (一)提取法。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 例如: 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而没有入学。而且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同时决定书面告知,对本处罚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3名外出打工者外,47名学生全部入学。 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400字,我们对这400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47名学生返回了学校, 继续学习。

2018公考申论作答技巧:综合分析题答题思路

2018公考申论作答技巧:综合分析题答题思路 总体答题结构: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 具体题型: 一、解释分析:谈谈你的理解/认识/本质/实质 (一)常见题型:解释某句话、解释某现象 (二)作答思路: 1、提出观点:阐述某句话含义、某现象本质; 2、论证观点:分析表现、原因、影响、现状等; 3、落实观点:做出总结或提出解决办法。 以2014年吉林省考甲级为例:“给定资料5”中提到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出观点:费孝通的这句话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有成分的认识。 论证观点:各美其美是指对本族文化的推崇与认同;美人之美是指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追捧;美美与共是指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天下大同是指多元文化的融合。 落实观点: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应有选择的继承和吸收,全面否定和细化都是不可取的。 二、评论分析:谈谈你的见解/看法/分析 (一)常见题型:评论某现象、评论某观点 (二)作答思路: 1、提出观点:阐述评论对象,亮明观点; 2、论证观点:阐述理由,分析原因、影响、合理性、作用等; 3、落实观点:提出正确观点或落实政策、解决问题的措施。 以2013年吉林省考甲级为例:给定资料6提到了“社会发展越富足,身体素质反而越差。中国已经进入了‘未富先病’的境地。”你怎么看? 提出观点:社会发展与身体素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中国进入未富先病的境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表现在青少年的身上。 论证观点:(原因)家长健身意识淡薄,过分溺爱;体育设施、器材不达标、体育教师

2015年国考申论真题及试题解析(副省级)

2015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中政申论版】 1 一、请在“给定资料1”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使该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10分)要求:(1) 准确、全面、精炼;(2)在答题卡上按“可见,科技创新不仅……同时……因而……”的句式作答;(3)总字 数不超过100字。 【题目解析--中政申论梁宇、许琴梅】 本道题属于概括类题型,主要考察应试者提炼信息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这道题的出题方式在形式上 还是比较新颖的,但类似的题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14年深圳市考的第一题就是类似的题型,在我们 中政申论方案学习的小伙伴应该比较熟悉了。 由填空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可以得出这里实际是要我们依据前面的资料来归纳科技创新带来的影 响,而马克思就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出了具体的介绍——马克思指出,科技创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把人从 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约了劳动的时间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更多的物质基础, 从而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分析到此,可以说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剩下的就只是组织和加工了。组织 答案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洁性,避免字数超出要求。 在这里需指出的是,“不仅……同时……”两者之间体现的是并列关系,很显然关于解放劳动力、创 造物质基础和节约时间属于并列的内容,而“因而”属于递进的内容,因此,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 放在后面体现。通过这道题的作答应该知道之前向阳花木老师在一品论坛中为大家总结的逻辑衔接词的重 要性,不但适用于文章写作中,同样适用于阅读、小题型作答中,小伙伴们要注意强化这一块。 参考答案: 技术创新不仅把人从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着新的物质基 础和必需的自由时间,因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 二、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 看法。(20分)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题目解析】: 1、本题很明显是一道综合分析题,主要考察应试者分析问题的能力。中政申论专家认为此类题型可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作答层次组织答案。 2、本题要求对题目给定的议题阐述看法并分析。中政申论提醒,一定要准确把握分析对象,即“新 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作答先决条件。具体作答:首先明确能否突破(材料明确体 现不能),然后分析为什么不能(新技术的使用为什么没有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最后辩证地总结并简要 提及措施。 3、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因此考生在作答开始就要表明观点:新技术仍未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题目要求“有理有据”、“论述全面”,因此在“为什么”中要注重分析的辩证、全面与深入,不能顾此 失彼;题目还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250字”,因此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申论综合分析题如何做到条理清晰

申论综合分析题如何做到条理清晰 综合分析能力是申论必考的能力和核心精神,也是作答综合分析题的整体要求。综合分析类试题,最常出现的作答要求为: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这三点是作答综合分析类试题过程中贯彻始终的要求,对作答题目具有指导性意义。 申论考试作答准确的前提是审清题意,然而大多数考生没有理解“条理清楚”这一作答要求,很多人把“条理清晰”这个词理解得很简单,结果导致严重失分。因此本文就来分析实现综合分析类试题中条理清晰这一要求的技巧。 一、常见误区 条理清晰,就是要求考生在形成答案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很多考生把“条理清晰”这个词理解得很简单,作答时只是把答案分成几个部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大部分考生认为,这已经叫条理清晰了。举个例子: 题目:结合“给定资料10东梁煤矿被低价转让”这一事例,指出煤炭资源整合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25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 考生答案: 一是在煤矿权属、企业性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进行改制转让“确有不妥”; 二是应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三是要区分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 四是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是不行的; 五是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要在阳光下操作。 误区:对“条理清楚”的要求理解不深,作答中忽视对结构的考虑,尽管答案要点采得很准、很全面,但是,在命题人看来,这不算条理清晰,自然拿不到结构分。 二、如何实现条理清晰 第一步查找出来的要点不能直接作为答案,还要将要点进行区分,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来书写答案。具体可以从两方面体现:(一)条理清晰之结构清晰

申论三大题型的答题技巧详解

申论三大题型的答题技巧详解 申论考试以往总被考生认为是写作文,以议论文的形式写,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今天,公务员考试资料网为广大考生讲一下申论考试的写作方法及写作技巧,帮助考生走出申论误区。下面我们从以下三种题型来进行介绍:第一题给出材料所反映的概括主要问题;第二题写出解决办法;第三题进行论述。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2014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背景材料中罗列了一些民众针对“城市该不该禁放烟花爆竹”问题的不同意见及争议。请你指出禁放争议的焦点并分别说明两种主要意见的观点及其理由。(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我们可知本题要求针对一些民众关于“城市该不该禁放烟花爆竹”问题的不同意见及争议,“指出禁放争议的焦点并分别说明两种主要意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中作答范围并未指定具体材料,而是“背景材料”,我们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来确定相关作答范围。作答要求中有“观点明确,内容全面、准确,条理清晰”,因此,在指出禁放争议的焦点作答时要表明各方观点,并做到全面、准确,结构有条理性。本题可按照“明确焦点争议—分析两种意见及理由”的框架组织答案,注意字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城市该不该禁放烟花爆竹”问题,禁放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应全面禁放。 两种主要观点及理由: 第一,支持全面禁放。理由:一是危害较大,污染空气环境、产生巨大噪音,引发火灾、意外伤害;二是浪费严重,浪费个人或纳税人钱财,观赏时间短暂;三是不符合现代城市和文明生活方式;四是有强烈的民意基础;五是可以法规强制移风易俗。 第二,不支持全面禁放,可加以改变和转化。理由:一是承载年俗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移风易俗不能一禁了之,应自发改变和转化;三是大力改良污染烟花、控制其他污染源;四是全面禁放易导致法不责众,做不到有效执法;五是人为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不可避免;六是支持限制公款消费,但尊重个人消费。 (二)背景材料2谈到“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请结合背景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需要分析的内容是结合背景材料,谈谈对“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这句话的理解,本题的作答范围主要是“背景材料2”。在作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要求:一是注意答案不能脱离背景材料,这句话的解读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二要注意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含糊其辞。三要注意分析过程。此外,注意字数不超过300字。

2020军转干申论备考技巧:解释型综合分析题如何更好作答

申论备考技巧:解释型综合分析题如何更好作答 在申论学习备考过程中,各位领导会接触到不同的题型,分别是归纳概括、提出对策、综合分析、贯彻执行以及申发论述。在这几种题目中,综合分析题一直是领导们在考试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在考试中,对一句话或一个词进行含义的解释往往是考察的重点。在此类题目做答中,建议各位领导以总分总的思路作答,第一步往往在于怎么问怎么答,根据题目设问,整体解释这句话含义。但现实作答实际中。各位领导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解释这句话。今天,中公教育就带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在解释型综合分析作答中的第一步,总体解释的具体方法。 一、关注需解释的这句话出处前后的句子。出处前后往往有关于需解释的这句话语义相关的内容。例如,请解释“积极的治理与防范总是胜过消极的躲避”,在出处材料中提到: “实践早已证明,疏导总是胜过堵塞,积极的治理与防范总是胜过消极的躲避,在一个开放和谐的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不能采取“鸵鸟政策”。随着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出现了各类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公共管理部门理应有更为积极、灵活和务实地应对。” 出处前后句子说明,“积极的治理的防范”“消极的躲避”均是围绕公共管理在展开,“积极的治理的防范”胜过“消极的躲避”,说明公共管理中心用积极应对,不应消极躲避,所以“消极躲避”可借用后文中“鸵鸟政策”来解释,“积极的治理的防范”则可借用后文中所提到的“积极、灵活和务实的应对”。所以这句话可解释为“公共治理过程中不应采取‘鸵鸟政策’,而应积极、灵活和务实地应对”。

二、重点解释句子中难以理解的关键词,解释关键词含义,保持原有句式不变的情况下,替换关键词语义。例如某道题目要求解释“我能够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分析这句话,发现难以理解的关键词主要有两个“有今天”“读书少”,通过整个材料阅读分析后发现,作者的“有今天”实际是成功的今天,“读书少”则是指梳理归零思想。替换关键词语义,这句话的含义可解释为“我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我树立了归零思想”。 三、遇到需解释的句子语义较为简单时,直接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转述即可。例如某道题要求解释“从贴牌生产到打造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势在必行”。这句话的含义启示并不难理解,本质就是要求中国企业重视自主品牌的打造,所以在解释中能够体现这种语义即可。可解释为“中国企业应摒弃贴牌生产的老路,注重自主品牌的打造”,也可解释为“这句话强调了打造自主品牌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等。 无论哪种解释方式,重点需把握题干需解释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需结合材料认真分析,把句子的核心本质点明,将句子直白地解释到位。

申论评论型综合分析审题技巧

申论评论型综合分析审题技巧 申论评论型综合分析审题技巧 作答综合分析题时审题是很重要的一环节,俗话说“审题不对,努力白费”,可见,审好题是致胜的关键。如何审好题呢?这就需要 了解申论的作答原则,其中有一条是:问什么答什么。其重要的内 容就是明确题干的关键信息,这有助于保证要点寻找的准确性,明 确这些关键信息往往从六要素开始。审题六要素:题型、范围、问数、字数、对象、特殊要求。其中题型、对象、特殊对象尤为重要。 一、审题型 题型对于综合分析题还是相对重要的,我们只有明确题型才能更好的明确作答的方向。其实综合分析题目的题型往往比较好确定,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题来把握。【例题1】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要求:(1)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例题2】 结合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划线句子“邻避主义”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深刻、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例题3】给定资 料介绍了国外井盖做法,这些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通过 分析以上题目,我们能够发现,评论型综合分析题的题干中往往会 出现“谈谈对...的看法或观点”,题目考察的侧重点是考察考生对 题干核心内容的观点、见解等,考生需要作出价值判断和亮明观点。 二、审对象 综合分析题目的作答对象,对于我们作答该题目逻辑的确定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进我们最大的努力来把握我们的作答对象。 例如,【例题1】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 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启示型综合分析题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启示型综合分析题 在申论考试当中,综合分析题型是经常考察到的,其中又以启示型分析的题目为考察重点,而启示型的综合分析题目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综合分析题目是比较简单的,是比较容易拿分的题目,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在此中公教育专家就带领大家一起梳理启示型分析题目的具体作答思路以及作答技巧。 1.启示型综合分析题的作答思路 启示型综合分析的题目总体思路是提出观点+分析观点。在提出观点这一部分主要是要把握从材料中得到的总的启示是什么,而在分析观点中则要把所得到的具体启示进行一一罗列即可。具体来看,又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1步,梳理做法、问题:先从材料找出启示对象的做法或者问题。 第2步,提炼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梳理出启示对象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 第3步,结合国情与材料选择: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有些启示不一定适应当下国情。 第4步,分析启示逻辑: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的思路进行作答。 第5步,进行语言加工:多采用短句的形式把启示列出来,即要求语言精练。 2.启示型综合分析题的作答技巧 以下面的题目为例进行作答技巧的具体分析: 阅读给定资料4,谈谈你从中国高铁、中兴通讯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能分别获得哪些启示?(20分) 要求:(1)紧扣材料,重点突出;(2)观点明确,表述有理;(3)不超过500字。 材料A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这一事件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高铁蒙上了阴影,一时间人们对中国高铁充满了质疑和忧虑,然而,中国高铁建设的步伐没有停下来,并在浴火重生的过程中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技术。 2014年7月25日,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安伊高铁(安卡拉-伊斯塔布尔》二期工程顺利通车,这是中国高铁真正“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得到了土耳其方面从政府领导人到工程队技工的高度赞赏。 中国高铁目前已具备性价比、技术、安全性等三大优势,同时,在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拥有系统技术最全的高铁网络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走出去”的硬实力。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线,就是中国传递给世界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安伊高铁全部采用欧洲标准。监理和业主对技术资料、图纸设计、施工管理、安全质量要求严格。2013年12月27日,土耳其领导人来到高铁工地视察,并参加了萨帕加至科兹卡伊线路的通车测试,测试结果良好。他在机车驾驶坐座上竖起大拇指。

申论综合分析题答题技巧

申论综合分析题答题技巧 目前,2019省考备考已到紧张阶段,综合分析题考察频率不高,但依然需要考生掌握答题技巧,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并从理论方面,让考生对于综合分析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助力考生成功上岸。 一、审题:找到答题重点 1. 题型:①谈对一句话的理解→解释型分析②谈观点谈看法→评论型分析③谈启示→启示型分析 2. 对象:社会现象、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观点(关键词) 3. 范围:给定资料 4. 字数:不超过xx字 5. 要求 二、找点:根据侧重在材料中找寻要点 明确材料范围,明确分析的关键词。梳理与题干关键词有关的所有要素(一般涉及表现、原因、意义、危害、对策等) ,综合利用阅读方法,找全找准要点。 三、加工:使答案呈现的更加有条理,更规范。 1. 内容上加工 同类合并,异类罗列 (1)同义法 要点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写在一起 (2)同范围法 属于同一范畴、同一领域的要点放在一起 五大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四大维度:意识、监管、制度、利益 (3)同主体法 相同主体的要点,放在一起呈现 常见主体: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学校、媒体、个人 2.逻辑上加工 整体呈现提出观点、论证分析、落实总结三部分,同时按照每种题型的写作逻辑进行调整。 (1)解释分析 ①整体解释含义 ②展开分析 (问题、原因、影响……) ③做出结论或对策 (2)评论分析 ①概括评论对象表达观点 ②展开分析,陈述理由 ③做出结论或对策 (3)启示分析 ①总分结构→总括句+具体启示 ②成功中找经验 ③失败中找教训

四、书写 1.卷面整洁 2.字迹工整 3.逻辑清晰:总-分-总 中间分析的部分可以简单分条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写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从而自然而然的呈现答案。 . .

申论答题技巧:申论分析方法之多角度分析法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考试也就是时政考试,热点考试。在考场中,大多数考生对于申论问题的分析可谓望而却步。海南省民企服务中心教育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广大考生总结归纳出申论问题分析方法,希望在平日的复习中对考生有所帮助! 利益、思想、素质、制度、技术是分析微观具体问题的“万能五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矛盾的原因展开分析。例如,造成当前社会不公正的原因就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改革不完善和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又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既有现实因素,又有历史因素;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所以,要维护社会公正就必须根据以上原因提出一整套对策措施。 用多角度分析法首先要界定问题是宏观问题还是微观问题。对于宏观的社会问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领域的关键词就是权力和权利,权力是政府的公权力,权利是公民的私权利,政治活动的实质就是如何运用权力去实现权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其目的是使权力更好地为权利服务。经济很容易理解,跟市场和金钱相关。文化由价值观、载体(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制度层组成,但其中最核心的是精神、思想、价值观。社会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劳动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实质上就是环境问题,理解生态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生态文明的实质,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 对于微观的社会问题要分析其思想层面、制度制定和执行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人的素质方面的原因。其中,利益、思想和素质与主体相关,更多地体现为主观方面的问题;制度和技术更多地体现为客观方面的问题。总之,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利益、思想、素质、制度、技术是分析微观具体问题的“万能五点”,在实际考试和工作中非常好用。这五个角度是分析微观问题原因的切入角度,考生一定要学会使用。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全面到位。 总而言之,考生在平日的申论复习中,应该多加渗透这种分析方法,重点理解与把握,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处于不败之地!

申论万能模板与答题方法技巧总结(必看)

申论万能模板与答题方法技巧总结(必看) 篇一:申论万能模板固定答题模式套写破解 申论万能模板固定答题模式套写破解 固定答题模式套写破解申论 “申论”一词的意思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申论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录用,考试试题的政治导向明确,不容出现偏差。试题的客观性很强,不许随意发挥。文中的观点和内容都有定论,无可非议。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使得答题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才能从容应对。下面我以某范本进行分题论述。(申论考试一般有三部分,下面分部分显示--编者)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

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 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观点综合分析题(三)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观点综合分析题(三) 湖北华图李隆海 做观点类的综合分析题,其中有一个环节需要表态。表态看似寻常,却不易把握,今天我们就讲讲该如何正确的去进行表态? 表态不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进行的,得看材料。材料中经常会出现多个人的观点,有政府的做法、有专家学者的观点、有群众的看法。在这么多的观点中,究竟该跟谁的观点保持一致呢?我们以一道省考申论真题为例来进行说明。 给定资料1中,有人认为“撤点并校”是一个“馊主意”,是“形象工程”,此项改革也被教育部“叫停”,请你对此事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要求:概括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这是一道观点类的综合分析题,题干中出现了某人对“撤点并校”的看法,要求中又提到了“观点明确”。由此可见,针对此人的看法,需要我们去进行表态,表态的方法一般是此人的观点是错的、对的、片面的,还是应该辩证性的看待。 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如何去评价此人的观点,通过通读材料,我们会发现题干中的“有人”,认为“撤点并校”在执行中存在了许多的问题,应该要停止。他的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在读“给定资料”的时候发现,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是部分专家的观点:自从国务院出台“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时,“这一消息曾让多年研究农村教育的一些专家学者兴奋不已”,由此可见,其中有一部分的专家对此做法是支持的。 观点二是部分网友的观点:确实“撤点并校”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好处:它显著扩大了学校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集中了优质资源,教育质量有了保证,特别是寄宿制对留守儿

童、单亲家庭儿童的积极作用突出。但随着“撤点并校”的深入,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学生上学路远,不安全;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处置不善;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对此部分网友针对布局调整导致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时,向教育部提出质疑。 观点三是教育部的观点:针对“撤点并校”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门提出“今后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由此可见,教育部门还会一如既往的推进“撤点并校”,只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会防止地方上出现的一刀切。 观点四就是郑教授的观点:郑教授认为“撤点并校”是“以县为主的财政制度让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负担而出的一个馊主意”,“把学生都集中在几个学校,也可以搞一些形象工程”。郑教授认为“撤点并校”早就已经打住了,郑教授的观点跟题干中“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不支持“撤点并校”。 在梳理完材料后,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有人”以及郑教授不支持“撤点并校”,实则只是看到了“撤点并校”的弊,没有看到“撤点并校”的利,在推进的过程中,地方部门积极采取教育部提出的调整措施,是可以避免“撤点并校”中出现的问题,而不能因此因噎废食,所以我们得出“有人”以及“郑教授”的观点是片面的。小伙伴们,你们学会了吗?

申论练习题(综合分析题)

天津公务员《申论》真题 材料1: 1.经典话剧《雷雨》在北京人艺进行新一轮演出时,一场低票价、针对大中学生的公益场遭遇“意外”,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出演周朴园一角的着名演员杨立新对此发出感慨,“文学上的精致,人物关系的复杂,台上所有年轻人全部死亡的悲剧结尾,使得《雷雨》毋庸置疑的成为了中国戏剧经典的开山之作。曹禺先生故去多年,《雷雨》仍然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多有演出。但像这样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实是少见……”他最后甚至表示,“《雷雨》的‘公益场’真令人失望,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此事件一出,迅速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其中关于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抢眼”.尽管文化经典早笑场,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而且有些专家剖析出的“文化语境失衡”,“60年不变,表演僵化”,“文化审美的扭曲”等原因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年轻观众文化素养的失落和对尊重经典的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已成为了年轻人的信条,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甚至拿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元素进行嘲讽,成为一些年轻人彰显“个性”的做法,但娱乐应有边界,面对传统文化要懂得敬畏和传承。某知名学者直言,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扭曲了意义。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曾说:“不是因为有了莎士比亚才有了现在的文学英国,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注重文学的国家,所以才有了莎士比亚”.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直接说明了文化氛围的“稀薄”.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无论是对原剧本的挖掘还是人物表演上,并无失当之处,不断地哄笑体现出了年轻观众的艺术修养的缺乏。在一些高雅演出中,即使你不一定非常认可演员的演出,但一定的艺术礼节必不可少,例如古典音乐会中,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该起立,包括穿着、表情等,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仪式”,甚至于显得“刻板”,但就是在这样的仪式中,艺术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尊重与诠释。显然在年轻观众中这方面的知识是缺乏的,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青少年的艺术

申论之分析题

申论之分析题 (桂平中沙李剑光) 第一节题型概述 要点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综合分析能力的定义,具备综合分析能力;(2)进一步熟悉勾画关键词的方法技巧; (3)能够通过题目特征迅速辨识分析题; (4)能够顺利区分常规分析题、词句分析题、评价题、比较分析题; (5)掌握分析题的审题方法和常见要求的含义; (6)掌握分析题各题型的基本做法和答题逻辑,强化分类的能力。 要点二:(考情) (1)考试频率高; (2)分值不等; (3)出题形式灵活:认识、理解、见解、解释、阐释、反驳、谈谈、比较等;

(4)难度较大,是备考重点。 要点三:(题型特点) 对材料中的要素进行分析、谈认识;解释、阐释、理解等 一个/两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等;对观点、现象进行评价,谈看法、见解、认识、理解、比较等。要求中多出现:全面、准确、观点明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等。 观点明确:直接明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不同的题型 里观点的表述不完全一致,既可以是对某个观点或现象的 判断,也可以是对全部答案的总结。 分析透彻:指能够对于分析对象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 系统周全的分析方法与要求,一般体现在对要素的推断和 提炼。 逻辑清晰:表述观点或者事实时能理清观华图网点校或 事实之间以及其内部的关系,一般而言其关系有并列、递 进、包含、转折等。 有理有据:表明观点的同时能进行充分的论证,一般将 关键词和资料中的案例结合起来论证。 第二节常规分析题 要点一:(常规分析题考情特点) (1)考试频率较低,分值多为 10-15 分; (2)对材料中的要素进行分析、谈认识。

要点二:(作答思路) (1)问什么答什么; (2)注意对答案信息分类总结; (3)注意对材料的推断。 旁推:借相似对象推断。如由他人或者国外推理。 反推:由好到坏,由坏见好的推断。如由对策推问题,问题推意义,成绩推危害。 顺推:找到出题人意图,总结。 第三节词句分析题 要点一:(词句分析题考情特点) 1. 考试频率较高;分值为 10—15 分; 2. 问法为解释、阐释、理解某个词或两个词或一句话。要点二:(作答思路) 总体思路:词句的字面意思+词句的深层意思 (1)采用拆句、词、字的方法解释词句的字面 意思。 (2)对要素的引申,包括意图、原因、影响、 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