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中国政府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中国政府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中国政府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

尔议定书》

环境工程李德庸

一、蒙特利尔议定书制定的背景

臭氧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略带淡蓝色的气体。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的平流层,虽然稀薄,却是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重要屏障。

1928年,以托马斯·米基利为首的美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氯氟烃(CFCs),并用作冰箱的制冷剂。由于该产品具有低毒、稳定的特性,很快它就被广泛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到1974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CFCs如果挥发到大气中,将会上升到平流层中,并对臭氧层有巨大的伤害。据统计,在CFCs受到管制之前,全世界每年都要排放100万吨以上的CFCs,而停留在大气中的CFCs 总重量则达到2000万吨,据估计,一个氯原子能破坏十万个臭氧分子(假设排放的全部是三氯一氟甲烷CCl

F,2000万吨的CFCs能破坏8.9亿吨的臭氧分子)。

3

1982年,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1985年,雨云七号卫星证实了上述发现。

图一(深色为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在1985年通过了《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抵制,这份公约只是一个框架式的原则性公约,没有提出约束性措施。随着臭氧层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国际社会于1985制订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

二、中国政府加入《议定书》的过程

1989年5月,在《议定书》缔约方第一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就提出针对两方面的议案: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ODS淘汰时间表上必须有所区别;

二、发展中国家的淘汰工作必须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巨大的阻力,加上协定制定仓促,这些合理的要求没有体现到公约里面,议定书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

主要体现为:1、议定书是一个政治压力且过时的产物,议定书制定之后不久,科学界就发现,协定里面规定的措施力度远远不够。2、议定书回避了破坏臭氧层的责任问题,没有体现“多排放,多削减”的原则。3、议定书的规定对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公平,参与谈判的发展中国家少,发达国家完全忽略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由于1989年《议定书》存在种种不足,它受到国际的广泛批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等发展中国家表示如果不对议定书做出修改,就不可能加入该协定书。

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呼吁下,《议定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伦敦修正案》,对1989年《议定书》做了重大有益修正。鉴于2修正后的《议定书》公正合理,1991年6月,中国证实加入《议定书》,1992年8月,该修正案对中国正式生效。

三、中国政府履行《议定书》情况

按《议定书》伦敦修正案的规定,中国生产和消费其中4类10种受控ODS,

口的;ODS生产量约为65,000吨。

可以看出,中国对ODS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1992年中国加入《议定书》后,制订了相应的国家履约计划和行动方案,减少ODS排放的问题在中国的环境保护议程上从无到有。

具体的措施和变化有如下几点:

1、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6年合作确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

替代品和替代技术,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和监督制度。

2、中国针对国内的相关行业颁布了保护臭氧层的行为规范,并且对原

有的环境法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议定书》伦敦修正案的精神和内容。

3、中国在国家层面设置了履约的管理机构,而地方环境保护局和行业

组织的职责也相应增加了。

4、中国工业界在这个领域的理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2000年,上海

大众等中国八家企业签署了永不再使用ODS从事生产活动的宣誓书。

这些措施是有效,例如,中国的哈龙1211灭火剂生产量从9,950吨削减到2003年的1,990吨;到2001年,中国已关闭、拆除了30家企业的CFCs生产装置;由2007年7月1日期,中国停止了除必要用途外CFC和哈龙的生产和进口,提前两年半完成了履约目标。

尽管中国保护臭氧层活动在淘汰CFCs和哈龙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是,面临淘汰HCFCs(氢氯氟烃)的履约目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四、总结

回顾中国在《议定书》修订和之后履约的历史,我们可以说中国负起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在国际多方合作的情况下,《议定书》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在臭氧层保护方面发挥了真正的作用,成为国际合作的一个典范。环境保护问题是国际化、全球化的,人类应该从这个案例中总结经验,长远一致地执行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

中国行政改革

目录 1、引言 2、制度分析方法 2.1、制度分析方法概念 2.2、制度分析方法特点 3、行动改革的动力问题 4、行动改革的阻力问题 4. 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 4. 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 4. 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 4. 4、基于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 5、如何消除阻力 6、参考文献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 【摘要】:改革是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不可能使所有人在同样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行政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动力和阻力两种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行政改革的动力、阻力多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研究有它特定的价值,但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局限于这种方法有失全面。本文试图利用制度分析这个崭新的分析方法,重新考察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旨在通过这种带有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制度分析方法的介绍,考察论证了制度分析方法对中国行政改革的适用性。第二部分是对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问题的分析,引出阻力问题。第三部分是具体分析了改革中的阻力问题并分析造成阻力的缘由。第四部分紧接着提出了消除阻力的办法。纵观全文,笔者严格遵守行政思维模式,从背景阐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四个方面着手,力求通过对我国行政改革创新的思考发现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动力;阻力

一、引言 行政改革是政府行政部门为了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法及重大原则进行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体制的改革以及行政组织体制的改革。当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既有改革的一般必然性,又有当代社会的特殊必然性。一般必然性主要包括:调整社会矛盾的需要、适应环境的需要以及克服行政阻力的需要;而特殊必然性则主要包括时代发展的需要、行政地位的凸显、政府自身的困境以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按照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人民满意政府[1]。由此可见,服务、法治、责任、廉洁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向,也是引导改革实践和政府转型的灯塔。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其在符合本土的前提下不断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色问题进行比较。比较公共行政比较什么呢?美国学者海迪认为,比较行政尽管有不同的视角,但最基本的是“作为焦点的官僚制”[ 2](p.78)。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一方面在上层建筑和整个政治系统中占有重 要角色,另一方面又和企业体制一样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构件。因此,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

https://www.360docs.net/doc/266133684.html,/fanclub/topic-detail/51831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过去、现在、未来 摘要:预算是国家的血液和基础,作为通过强制方式从事经营公共财政的国家活动,它既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效能,是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的重要政策手段。又是构成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制约着民主政治的水平和程度,从而成为促进政治认同、国家整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政府预算是围绕着实现政府职能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收支活动,政府预算管理则是预算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保证。因此关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了解预算制度改革历史,总结我国政府预算规律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制度变迁理论预算制度变迁预算制度改革 一、引言 背景目的问题理论工具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拉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序幕,同时也拉开了中国现代预算制度的序幕。从民国时代的预算公开尝试,到延安时代的预算民主实验,再到解放后1950年财政收支概算草案,到2011年中央部门陆续公布“三公”经费支出,整整走了100年。弹指一挥间,百年过去后,我们的预算制度有诸多进步,但是离现代国家的公共财政相距甚远。今天,我们回顾百年中国预算历史,为的是继往开来,反求诸己,思考如何使中国尽早迈入一个真正的预算国家。 二、制度变迁理论简介 高度概括总结,突出制度变迁理论动力、方式和障碍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中西对比论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改革》P15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些相关主体间通过交易而达成契约的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旧的制度过渡到新的制度;二是制度创新问题,即通过研究制度供求探讨新的制度安排怎样产生的问题。 (一)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总的来说,制度变迁的动力由制度变迁的供给及需求因素相互制约而形成。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制度需求?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他们能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是就会产生改变心有制度安排的需求。”诺思认为,这些潜在利益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概括起来有: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技术进步;市场规模;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偏好的变化以及偶然事件。 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则有: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以及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方式 制度变迁的实现路径即制度变迁的方式是多种的,可以按不同标准对其分类: 根据规模来看,可以分为单项制度变迁和整体制度变迁;根据速度来判断可以分为渐进式制度变迁和突进式制度变迁;根据主体来考察,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主体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在实际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这些方式都是相互交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5)-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

作业 1.第23题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24题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25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1.0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0.0 4.第26题 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是坚持:()行政机构改革方向。 A.大政府、小社会 B.小政府、大社会 C.垄断政府 D.全能政府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27题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28题 政府放权和退却的程度以()的高低为限度 A.市场质量 B.社会质量 C.体制质量 D.组织质量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37题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年轻化A.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第38题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9.第39题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0.第40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答案:D D 标准答案: 您的答案: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预算是财政的基础。建立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现代预算体系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预算法》的修改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但目前阶段,仍然面临一些“老大难”问题需要攻坚,未来的改革主要围绕这些“老大难”问题展开。 一、目前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四本预算的统筹综合尚不能完全到位 全面性、一致性是现代政府预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将所有政府收支按照统一的标准纳入预算管理。按照这一原则,新预算法明确了四本预算各自的编制要求,提出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体系。但从原则层面深入到实际操作环节,就会发现,四本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还未实现,四本预算未能有机综合成一本预算,且管理标准尚有差异。 (二)公开透明还需强化顶层设计 预算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本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念与要求,更是促进改革落地、完善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公开不等于透明,

预算透明是更高一层级的要求。从现状来看,预算公开尚不充分,公开的部分离透明预算尚有距离。 (三)表外信息有待丰富 预算报告应当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活动。发达国家的预算报告中,均有若干附录以表外信息的方式,披露在正式预算表格中难以包含的内容。我国的预算报告,除若干预算表格之外,仅有部分对表格进行解释的说明,缺乏表外信息。首先,缺乏债务与资本性支出预算。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财政的特殊之处也是资本性支出规模庞大,2012年依然高达39%,远高于OECD国家的10%左右。但是,在预算管理上未给予特殊关注。按现有制度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和专项债,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从长远看,这种制度安排既将政府债务割裂开来,又不将其与债务资金的使用相结合,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控制资本性支出和举债融资的规模、结构。其次,缺乏税式支出预算。我国现实的税收优惠几乎涉及所有税种,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繁多,其对应资金量较大,但目前的预算报告对税式支出预算关注不够。 (四)地方债管理制度设计尚需优化 按照新预算法规定,由全国人大确定地方债总额度,仅省级政府有公开发行地方债券的资格。这相当于将原来省、市、县均有的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决策的权力,集中到几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在线作业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在线作业1.第1题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下列不是政府的本质特性是是()。 A.阶级性 B.政治性 C.社会性 D.自律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下列关于地方的专有权力不正确说法的是( )。 A.地方教育事业 B.维护社会治安 C.地方财产管理 D.本地区财政、税收、工商、贸易管理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法制的核心是()。 A.依法办事 B.依法行政 C.依章办事 D.依章行政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9.第9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0.第10题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1.第11题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2.第12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中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浅 析 农 村 养 老 医 疗 保 险 制 度 姓名:靳亚亚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0913224015

浅析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中文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形成了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有其存在的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基础。这种养老方式在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 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使得家庭养老更加困难。因此,加强立法,切实保障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做到:加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注意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 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医疗保障政策存在执行困难的问题,从博弈中的政策行动者,即中央政府(包括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与农民个体的视角解释这项社会政策执行遇到很多困难的原因,政府没有承担在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各种政策行动者调整各自行为,致使这项政策不能有效实施。如何走出困境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中文关键词: 养老问题、医疗保险、执行困难、改善政府措施 正文: 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变迁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人口出现分化等。这一系列变迁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农村,多数农民从事着收益低下、剩余很少的农业劳动。在收入增长缓慢的前提下,农民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疾病、养老和贫困,尤其是养老和疾病,农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一需求是医疗保障。尤其是对老人的赡养。鉴于此,政府积极探索为农民养老建立正式制度安排。可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对我国社会变迁的积极回应,但却又未能很好地适应并促进这一变迁过程。例如,该制度“坚持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一体化原则”与社会变迁事实不相符。现在,农民务工、经商不再仅仅局限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一部分农民已经进入大城市务工、经商并且站稳了脚跟,成为“准城市人”,他们不可能回到其户口所在地办理养老保险。而该养老保险却要求农村各类人员实行一体化原则,势必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也阻碍了、抑制了部分务工、经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种种的经济,地域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考试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专用通关题库第01关 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说明我国_____。 A: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C: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平等权 D: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强调了“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发展权。A项说法不正确,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力量”。B项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D项说法片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周边国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2012年我国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_____。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 B: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看似繁杂,本质都属于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能。故本题选D。 3\某县委2011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逐渐地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转变为“群众关注什么,组织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1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政府放权和退却的程度以(答案:B)的高低为限度 A.市场质量 B.社会质量 C.体制质量 D.组织质量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A.依法行政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依法办事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答案:D)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制定(答案:B)是规范审批程序、审批方式最有效的手段。 A.行政审批法 B.行政程序法 C.行政法 D.行政裁决制度 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政府结构更加扁平,由一个中心向多个中心转移,政府的权力配置呈现(答案:D)趋势。 A.集群化 B.统一 C.集中化 D.分散化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下列说法关于地方政府在政治透明方面不正确的是(答案:D )。 A.政务公开 B.警务公开 C.司法公开 D.干部竞争上岗 E.任前公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论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的现状与建议分析

论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的现状与几点建议 赵雨思学号:09941308(交换生) 一绪论 2009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已公之于众,但社会大众对政府预算的关注度与历年一样仍有待提高。民众对政府预算的漠视一方面在于公众缺乏通过政府预算监督政府工作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不得不归咎于政府对于预算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透明度。新中国60周年大庆刚刚过去,我们必须对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客观的看待,认识到政府预算严重不透明的问题,加以改革,方能让我们的祖国在越来越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合理的、能够给民众安全感与透明度的政治体制与之同步发展,经济与政治体制双发展才能带动整个社会走向更高的层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从“假如我是政府首脑,安排预算过程中,我会如何行为”的假设出发,运用财政学理论知识,回答假设的问题,并分析政府预算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争取使政府预算更合理更透明的对策。 二我国政府预算现状 (一)中国政府预算的概况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公众监督政府的工具。预算作为衡量政府规模的标准之一。我国政府预算的内容包括政府的一切收入和支出及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秉承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预算必须是全面的、预算的信息必须是具体的、预算应遵循法定程序,我国实施《国家预算管理条例》、《预算法》,实行复式预算。并且,我国从1999年预算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至今,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财政部近年来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预算改革措施:1编制部门预算:为克服传统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编制方法落后等弊端,编制部门预算,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充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增强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实现预算管理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要求。 2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为将全部财政收支逐步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淡化直至取消预算外收支,我国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对国家机关行政性收费、罚没款收入实行预算管理,做到收是收,支是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3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克服传统分散收付制度的弊端,我国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 4建设“金财工程”: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撑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以及财政经济景气预测等核心业务的政府财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5另外,我国政府还采取改进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措施,预算改革速度不断加快,其范围逐步扩大,改革措施逐步深入。 但是,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预算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还较低,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与透明度都仍须提高,预算支出效率也处于较低状态。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我国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作业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 第1题(20) 分试述政府职能重构的目标 政府职能重构的目标包括纠补政府失灵和弥补市场失灵。一、纠补政府失灵。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共性来分析,可以将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2.制度缺失;3.政府角色错位;4.寻租及腐败。二、弥补市场失灵。即弥补和克服三种类型的市场失灵: 1.在弥补市场固有的缺陷方面,中国政府必须承担的经济职能是:遏制市场竞争走向垄断、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进行信息引导。 2.中国政府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还必须承担以下方面的特殊职能:政府部分地替代市场、对市场的培育、推进市场化改革。3.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的东方大国,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政府还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管理庞大的国有资产、缓解就业压力、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第2题(20) 分试述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一、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一)经济计划化。(二)国有化和私有化。国有化:国家直接兴办企业或将私人企业收归国有。私有化:政府经过不同方式将政府的资产转交给私人经营。(三)下放企业权力。二、中央政府权力结构调整(一)随政府职能的扩张而增设机构。(二)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综合管理。(三)职能分工专业化与设立独立机构。(四)健全组织信息系统。(五)建立行政体制内部的协调机构。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一)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由“分权”到“集权”的阶段。2.由“集权”到“分权”的阶段。(二)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方面,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集权程度较高的国家不断向地方分权。另一方面,英国等分权程度较高的国家不断向中央集权。四、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行为的变革(一)管理方式的改变。(二)管理行为的法律化。(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四)建立政府外部的协调机制。 第4题(10) 分简述政府机构改革动力。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并不仅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及政府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则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动力。与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动力来源于社会、民众不同,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源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方针政策。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政府的6次规模较大的机构改革,每次机构改革的指导路线、改革方向、政策目标都是我们党所决定的。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政策,同年进行了以“精兵简政”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2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政策,1988年进

《中国政府与政治》单元自测题目(一)参考答案

《中国政府与政治》单元自测题一 一、单选题。 1.《代议制政府》的作者是英国自由主义理论家( D ) A.卢梭 B.孟德斯鸠 C.洛克 D.密尔 2.“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 A )的名言。 A.亚里士多德 B.孟德斯鸠 C.霍布斯 D.休谟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核心问题是( B )。 A.政府职能问题 B.国家权力问题 C.政府选举问题 D.政党政治问题 4.提出“政治学是研究受权力分配和运用的影响下的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学者是(C ) A.马克斯·韦伯 B.威廉·布卢姆 C.戴维·伊斯顿 D.罗伯特·达尔 5.(B )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6.政府组织具有(ABCD )共同特征。 A.权威的广泛性 B.成员的非自愿性 C.暴力的垄断性 D.权力的合法性 7.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阶级的社会有(ABCD )阶段。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8.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制定于( A )年。 A.1954 B.1975 C.1978 D.1982 9.人民主权原则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 C )提出来的。 A.孟德斯鸠

B.戴伊 C.卢梭 D.马基雅维利 10.与西方国家以分权制衡原则作为国家组织及其活动的方式不同,我国的国家组织及其活动方式是( C ) A.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B.人民主权 C.民主集中制 D.行政首长负责制 11.我国到目前为止出现过(ABCD )部宪法。 A.“五四宪法” B.“七五宪法” C.“七八宪法” D.“八二宪法” 12.宪法的一般性质是(ABCD)。 A.规范性 B.自愿性 C.强制性 D.科学性 13.宪法具有(ABC )自己的特殊性质。 A.至上性和根本性 B.原则性和全面性 C.民主性 D.规范性和强制性 14.我国宪法的原则可以归纳为(ABCD )。 A.人民主权原则 B.基本人权原则 C.法制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5.中国宪法的特点是(ABCD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二、判断题 1.中国现行宪法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 2.人权思想起源于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和18世纪德国思想家韦伯的天赋人权说。(×) 3.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宪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巩固国家政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2

世界上惟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是(答案:C )。 A.法国 B.美国 C.瑞士 D.英国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答案:D)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有效政府以(答案:D)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答案:D)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答案:C)是社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A.组织质量 B.机制质量 C.市场质量 D.体制质量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答案:B)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重塑政府的改革趋向体现在“控制行政理念”向(答案:C)转变。 A.即使行政理念 B.信息行政理念 C.服务行政理念 D.人本理念 有效政府以(答案:D)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 D.配置效率 (答案:B)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议会监察专员公署的国家。 A.德国 B.瑞典 C.美国 D.英国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它是(答案:B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行政机构 C.最高司法机关 D.最高军事统辖机关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下列关于地方的专有权力不正确说法的是(答案:B)。 A.地方教育事业 B.维护社会治安 C.地方财产管理 D.本地区财政、税收、工商、贸易管理 邓小平关于对权力实施监督的观点主要是(答案:A,C,D,E )。 A.党内监督 B.舆论监督

最新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精品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 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财政支出在规模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的变化。本文藉1950年到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总规模变化及支出各项变化的数据,并结合经济、社会、背景,对这些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结构变化的原因作出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变化 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949~1977年;1978~1997年;1998~至今。第一阶段的财政支出处在百亿元的水平。1949~1952年三年间,国家实施一系列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土地改革,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发展的过渡时期。1951年和1952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很高,分别为 79.4%和41. 0%。1952~1957年,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在57年甚至出现了负数;1958~1960年,财政支出规模又以30%的增长率扩大,这与当时大跃进和三年饥荒有着直接的联系。1961~1962年的负增长与当时的经济调整政策有关,由于大跃进导致的破坏影响,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来“八字方针”,大幅度压缩预算基本建设拨款,并于1964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1966~1976年,在“文革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有负增长率,财政支出均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1969年,财政支出的增长了46.95%,这是与同时期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相关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可以平衡收支,所以很多年份的财政支出都是和财政收入同增同减。 财政支出第二阶段的规模保持在千亿元的水平。1978~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1985~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1990-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1997年的9233.56亿元。增长的速度较不稳定的,1978年最高,增长率为33.0%,1987年最低,增长率为2.6%。1980年和1981年等个别年份出现过负增长。究其原因是在1979 1980两

中国行政改革历程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与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一直进行着行政改革的实践。自1949年到现在,我国行政改革的进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保持传统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的改革本质是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需要来建构政府体制,是对传统行政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造。第二阶段是重塑政府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行政改革本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需要,尤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重塑政府体制的改革。下面就第二阶段的行政改革历程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1982年的行政改革 从1978年至1981年,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恢复了过去撤并的行政机构,并增设了一些新的机构。国务院部门迅速膨胀起来,至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了建国以来机构设置的最高峰。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互相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曰益突出。与此同时,过去遗留下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从1982年开始,中央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在中央,按干部“四化”方针选拔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减少副职,裁并政府工作部门;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开始建立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在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推行了调整领导班子、精简机构、紧缩人员编制等改革。除此之外,地、市、州政府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农村基层政府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人民政府。 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了宪法。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为此后的行政改革积累了经验,对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但由于这次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构林立、职能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1988年的行政改革 从1988年开始,国务院开始进行又一轮的行政改革。这次行政改革做了精心准备,制定了包括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五年目标的改革目标体系。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改革的重点是同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极为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其中的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 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将国务院部委一级机构由45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22个调整为19个; 办事机构由4个调整为5个;人员编制在原有5万余人的基础上,裁减了7900余人。 1988年改革的主要成果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改革思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初步理顺了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各部门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由于1988年机构改革开始不久,中国经济即转入治理整顿时期,改革的深入进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方政府未进行改革,中央政府有些部门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上仍习惯于沿用行政命令和直接管理的手段,强调部门利益,政府职能转变进展缓慢,管理方式未发生根本转变。 (三)1993年的行政改革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从199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重要的行政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大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政企分开。其具体要求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理顺国务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

财政管理的演变

财政管理的演变 60年来,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财政改革的推进、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财政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新模式,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最终形成了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比较符合公共财政本质特征、运行较为规X、手段比较先进、决策讲究科学、组织比较严密的财政管理体系。 (一)计划为先、集中管理(1949~1977年) 1.中央地方“一本账”管理 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地方的财政,实际是“一本账”管理,全国一盘棋,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分配关系,与本级预算的管理制度,经常交融在一起。如中央可通过企业的下放,把原来的中央预算收入,转列入地方预算,而地方的财政收入,经常被集中到中央。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国家预算制度,主要地体现在政府间的关系,即财政体制的不断调整上。 2.财政管理围绕国家国民经济计划进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预算编制、执行都必须服从国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财政管理缺乏独立性。从编制上看,财政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生产指标、交通运输指标、商品流转指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计划进行逐项核算,然后提出预算方案,进行综合平衡。平衡既包括对各部门预算收支指标的核定,也包括对各地区收支指标的核定。

同时,为保障不同领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执行,多家银行参与财政资金的收支出纳工作,国家金库设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以及库款的支拨、退付工作;基本建设贷款、拨款和结算监督由中国建设银行负责;支农资金拨款和贷款的监督工作由中国农业银行办理。 3.统一管理国营企业财务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国营企业财务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财政部负责,统一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年初编制企业生产财务计划,将一切收支通统纳入财务计划管理,并按照批准的计划上缴利润、税收、折旧等,同时按计划按时下拨投资、资金,弥补亏损,或者按计划用利润抵拨支出。各个工业、交通、商业部的财会司(局)统一管理本部所属国营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这些部的财务司(局)的财会业务都归财政部领导。各部门汇总的国有企业财务收支计划和年终决算,按时报送财政部,由财政部审核汇总,将收支数字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这种管理办法,一直实行了40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各个工业部、商业部后,才停止施行。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财政管理(1978~1992年) 1.预算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了新进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强化预算管理,财政部组织力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应对预算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

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 篇一: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现状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现状 1、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特征 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改革主要是指政府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的变革。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责任,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并建立合理的行政体制的行为,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1)中国行政改革的理念。在改革的初期,当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精简机构和人员成为当务之急。而随着我国几次比较大的机构调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人员的“精简”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好现有部门、机构之间权力关系的理顺,“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体现出一种理

念上的变化,从注重机构、人员数量的比较表层的改革转向注重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协调部门之间权力等深层次的内容。 (2)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共十七大提出“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反映出政府高层越来越将行政体制改革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3)中国行政改革的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4)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二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展和改革委)。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四是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5)中国行政改革的特点。一是着重优化组织结构,

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政府与政治 1、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政治的根源在经济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2、政府 大政府与小政府一般意义的政府、国家机构的政府、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3、政府过程: 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包括政府各权力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等。 4、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注重抽象的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使用定性与演绎的方法,结论是“应然”;集中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 经验研究:注重可见的事实和实证,使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结论是“实然”;集中于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 历史研究:研究1949年以来我国的历史,着重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变化,一般是叙述性的,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评议。 5、研究领域 静态层面:政体、政党制度、领导制度、法律规范等 动态层面:决策权的控制、影响决策的因素、政策执行 6、研究内容 政府的结构,组织,制度,运作过程。影响政府以上活动和内容的政治因素。 二、宪政体制及国家权力结构 1、宪法的内涵 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从宪法包含的内容、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公民权利义务角度界定。 从宪法的法律形式和特点界定。从宪法的阶级属性和阶级本质界定。 2、宪法的性质 宪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宪法的原则性和全面性宪法的民主性 3、宪法的功能与作用 宪法功能:政治角度、法制角度、保障人权的角度、思想文化的角度。 宪法作用:对国家权力、政治制度、法制、社会经济、公民权利的作用。 4、宪法特点:原则性、稳定性、概括性、至上性。 5、我国宪法的演进:五四、七五、七八、八七宪法。 6、宪政体制 概念:指宪法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 内涵:宪法对于政体的规定一般具有原则性和纲要性,包括国家基本性质,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的组织形式、原则以及权力的分配等等。特定的政治体制还需要其他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以往惯例等使其具体化。 7、中国宪政的基本规范 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宪法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生活的领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