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淀粉的简介及其制备

抗性淀粉的简介及其制备
抗性淀粉的简介及其制备

1. 抗性淀粉研究

1.1 抗性淀粉简介

1981年Anderson等首次发现食物中的淀粉经过小肠并未完全被消化。通过测定作为大肠发酵指示的呼出的氢气,他们发现白面包中大约有20%的淀粉进入大肠[1]。最初,研究者称淀粉进入大肠的现象为淀粉的不良吸收,但是随着对淀粉在人体内代谢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进入大肠的淀粉能被大肠里的微生物发酵,作为能源利用。研究者们将这种不被健康人体小肠所吸收的淀粉称之为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简称RS。这种淀粉较其他淀粉在体内消化、吸收和进入血液较缓慢,具有类似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但抗性淀粉本身仍然是淀粉,其化学结构不同于纤维。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型添加剂,抗性淀粉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它能降低血糖和胰岛素的反应,适合肥胖病人和糖尿病人食用。动物实验表明,抗性淀粉还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2]。此外,抗性淀粉还具有比传统膳食纤维更好的加工特性,特别是在膨胀度、黏度、凝胶能力、持水性等方面[3]。作为一种新型的膳食纤维,抗性淀粉具有类似于传统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在大肠中,经微生物发酵,它的产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的能力远远高于普通膳食纤维[4]。而且,将抗性淀粉添加到食品中,RS不会影响食物的风味、质地和外观,在许多应用中,甚至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风味。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RS已作为保健营养成分应用于面包、谷物早餐、面条等普通食品和减肥食品等特殊食品中[5]。

1.2 抗性淀粉的分类

抗性淀粉(RS)因其天然来源或加工方法不同,其抗消化性会有很大的差别,目前一般可将其分为4类,即RS1、RS2、RS3、RS4[6]。

RS1,物理包埋淀粉,是指那些因细胞壁的屏障作用或蛋白质的隔离作用而不能被淀粉酶接近的淀粉。如部分研磨的谷物和豆类中,一些淀粉被裹在细胞壁里,在水中不能充分膨胀和分散,不能被淀粉酶接近,因此不能被消化。但是在加工和咀嚼之后,往往变得可以消化;

RS2,颗粒状抗性淀粉,是指那些天然具有抗消化性的淀粉。主要存在于生的马铃薯、香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中。其抗酶解的原因是因为具有致密的结构和部分结晶结构,其抗性随着糊化而消失;

RS3,回生淀粉,是指糊化后在冷却或储存过程中结晶而难以被淀粉酶分解的淀粉,也称为老化淀粉。它是抗性淀粉的重要成分,通过食品加工引起淀粉化学结构、聚合度和晶体构象等方面的变化而形成的,因而也是一类重要的抗性淀粉。回生淀粉是膳食中抗性淀粉的主要成分,这类淀粉即使经加热处理,也难以被淀粉酶消化,因此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一般采用湿热处理制备,如直链含量为70%的玉米淀粉,经过压热法处理,可获得21.2%的RS3的产品。国外专利中多采用高直链玉米淀粉为

原料,将脱支酶作为主要手段,结合不同干燥方式制备高抗性淀粉含量的产品;

RS4,化学改性淀粉[7]。主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变性后,由于淀粉分子结构的改变以及一些化学官能团的引入而产生的抗酶解淀粉,如羧甲基淀粉、交联淀粉等。同时,也指种植过程中,基因改造引起的淀粉分子结构变化,如基因改造或化学方法引起的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抗酶解淀粉。

1.3 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

淀粉中直链淀粉的比例越高,淀粉越易老化。普鲁兰酶可催化淀粉分子中α-1,6-糖苷键的水解,使支链淀粉转变成直链淀粉,从而提高抗性淀粉得率。有关抗性淀粉制备方法的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外发展较快,研究较为广泛,制备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3.1 挤压处理法

挤压处理即将食品物料置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突然释放至常温常压,使物料内部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经高温高压处理,淀粉颗粒中大分子之间的氢键削弱,造成淀粉颗粒的部分解体,粘度上升发生糊化现象。将挤压膨化技术应用于抗性淀粉制备的预处理中,是由于挤压膨化起到了预糊化的作用,提高淀粉糊化度。只有使淀粉完全糊化,才能使淀粉酶与普鲁兰酶对其充分作用,生成一定长度的直链淀粉分子,通过调节酶的作用条件,从而提高抗性淀粉得率[8]。

1.3.2 微波辐射法

近年来,由于微波加热速度快,可以使食品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蒸发汽化,造成体积膨胀,产生膨化效应,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波法应用于抗性淀粉制备机理。首先,在微波辐射处理过程中,淀粉分子间氢键断开,冷却阶段相邻的直链淀粉间又重新形成氢键,即淀粉的老化;其次,食品物料微波辐射的内动力是水分汽化,在此过程中淀粉糊化,使物料产生多孔的网状结构,有利于酶的进一步作用;第三,微波处理时间短、效率高,工艺安全,可以大大缩短制备工艺时间。目前,微波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料的后期处理,如膨化小食品中的应用,并且对食品物料的后期处理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应用于物料的预处理的研究却不多见[8]。

1.3.3 脱支降解法

抗性淀粉制备的脱支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酶法脱支,另一种方法是化学方法脱支[9]。据报道,用酸(盐酸、硫酸、硝酸等)处理淀粉,有一定的脱支效果,但其脱支效果不及酶法脱支效果好。所用的酶主要为脱支酶——普鲁兰酶,此种酶可以水解直链和支链淀粉分子中的α-1,6-糖苷键,并且所切α-1,6-糖苷键的两头至少含有两个以上的α-1,4-糖苷键。普鲁兰酶是异淀粉酶的一种,它能切开支链淀粉分支点的α-1,6-糖苷键,从而使淀粉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更多的游离的直链淀粉分子[10]。在淀粉的老化过程中,更多的直链淀粉双螺旋相互缔合,形成高抗

性的晶体结构[11]。普鲁兰酶能够专一催化支链淀粉α-1,6-糖苷键的水解,从而使支链淀粉的分支链脱离主链形成一系列长短不一的直链淀粉,这样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从而提高抗性淀粉得率。已在市场上销售的抗性淀粉产品CrystaLean就是应用酶解法生产的。

1.3.4 热液处理法

按照热处理温度和淀粉乳水分含量的不同,可以将淀粉的热液处理分为四类[12]:

①湿热处理(Heat Moisture Treatment,HMT),是指淀粉在低水分含量下经热处理加工的过程(含水量小于35%),处理温度一般较高,在80-160℃之间。

②韧化处理又称退火处理(Annealing,ANN),是指在过量水分含量的条件下(含水量大于40%),温度在淀粉糊化温度以下的热处理过程。

③压热处理(Autoclaving),是指淀粉含水量大于40%,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处理的过程。

④减压处理法(Reduced-Pressurized),短时间内能够进行大批量的处理,没有糊化的淀粉颗粒,热稳定性高,工业生产非常有潜力。

1.3.5超高压处理法

超高压食品处理技术(Ultra-High Pressure, UHP)就是使用100MPa以上的压力,在常温下或较低温度下对食品物料进行处理,从而灭菌、物料改性和改变食品的某些理化反应速度等。

根据超高压对淀粉影响的研究,可以将超高压技术应用于抗性淀粉的制备。淀粉经超高压处理后,A型结晶由于压力的作用,双螺旋结构重新聚集,部分转为B型,因此与热糊化淀粉相比,超高压处理使淀粉表现出不同的糊化以及凝胶特性,其中一些可以在不发生糊化的条件下,淀粉颗粒维持其最初的颗粒结构而提高抗性淀粉含量。当含水量较高时(大于40%),淀粉微晶结构的破坏温度与糊化温度接近,因此在这种含水量的条件下,退化处理温度必须低于此条件下的糊化温度,用以维持晶体结构以及形成更多的抗性淀粉。在湿热处理以及退化处理之前,有选择地进行水解可以提高原料中的抗性淀粉含量。高温高压处理用以使淀粉颗粒充分糊化,直链淀粉分子彻底溶出,从而有利于直链淀粉分子双螺旋间的充分缔合,有利于抗性淀粉的形成[13]。

1.4影响抗性淀粉形成的因素

1.4.1 直支比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淀粉是由α-D-葡萄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有直链状和支叉状的两种,分别称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例大小对抗性淀粉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因为抗性淀粉RS3的形成机理是淀粉糊的凝沉。一般来说,比值大,抗性淀粉含量越高。这是因为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更易凝沉。Wen等发现直链淀粉对RS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淀粉经加热冷却处理所得到的抗性淀粉

含量会随着分子中的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Szczodrak等通过实验发现大麦含43.5%直链淀粉的白色淀粉层RS生成量(7.5%)却比直链淀粉含量为49.3%的褐色淀粉层中的RS生成量(4.0%)要高,各种淀粉形成RS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不完全与直链淀粉的含量有关,也可能是由于褐色层含有较多的脂肪及矿物质。

1.4.2 蛋白质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

淀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因其原料来源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谷物中淀粉与蛋白质的结合比较紧密,对淀粉的深度加工利用存在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分离困难等。Holm等研究发现小麦淀粉大部分被蛋白质包裹,Chandrshekar和Kirlies主要研究了高粱淀粉中蛋白质对其凝沉的影响,发现蛋白质对淀粉颗粒有保护作用,只有去除后,淀粉粒才能发生凝沉。上述研究都是对谷物中自身所含蛋白质而言的,关于外源蛋白质添加对淀粉凝沉性的影响,Escarpa等作了相关的研究,发现和淀粉凝沉时会在直链淀粉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一样,外源蛋白质也能与直链淀粉分子形成氢键而使淀粉分子被束缚,从而抑制直链淀粉的凝沉,降低食物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因此,蛋白质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蛋白质对淀粉有包埋、束缚作用,使淀粉难以接触淀粉酶而形成抗性,即增加RS1抗性淀粉含量;另一方面,蛋白质对淀粉形成保护,可以防止淀粉老化,即减少抗性淀粉含量。从整体上看,后一种影响更为重要。

1.4.3 脂类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谷物淀粉中脂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0.8%-0.9%),它可以与直链淀粉分子形成一种包合物而抑制淀粉颗粒的膨胀和溶解,使糊化温度升高,对淀粉的抗性产生一定的影响。Eliasson等发现单甘酯可与直链淀粉形成复合物从而竞争性地抑制由于直链淀粉分子间相互复合而导致的淀粉凝沉,并通过DSC研究其结构。而Czuchajowska等用DSC研究磷脂酰胆碱(LPC)、硬脂酸乳酸钠(SSL)和羟基磷脂(OHL)与直链淀粉的相互作用时发现,在95-110℃时会形成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Mercier认为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也可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如蒸煮后冷却。其它脂质如磷脂、油酸和大豆油都会使抗性淀粉含量降低。

1.4.4 糖类物质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属于可溶性糖。可溶性糖抑制糊化淀粉凝沉主要是由于糖分子与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改变了淀粉凝沉的基质,即可溶性糖作为抗塑剂而使食品玻璃态转变温度升高。Kohyama和Nishinari 等研究了糖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发现添加这些糖糖可以降低糊化淀粉的重结晶度,从而抗性淀粉含量降低。然而Eerlingen等发现,添加蔗糖使小麦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却使高直链玉米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增加。

1.4.5 淀粉分子大小和平均聚合度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淀粉来源不同,其大小也有差异,其中马铃薯淀粉粒平均直径较大,约为100μm,而豌豆、小麦和玉米淀粉粒度相对较小,平均直径约20-30μm,二者比表面积相差接近20倍,因此,同样条件下马铃薯淀粉水解速率低于其它淀粉。和淀粉大小一样,淀粉分子的平均聚合度对抗性淀粉的形成也有影响。Eerlingen 等研究了平均聚合度(DP n)在40-610的淀粉其抗性淀粉的含量,发现分子平均聚合度越小,含量越高。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抗性淀粉粒有A、B、C三种衍射图型,其中B型的抗性最强。

1.5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

随着对抗性淀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抗性淀粉对肠道代谢、糖代谢和脂代谢均有一定的影响。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被吸收,能在大肠中被细菌发酵分解,产物主要是一些气体和短链脂肪酸。气体能使粪便变得疏松,增加其体积,这对于预防便秘、盲肠炎、痔疮、肠憩室病、肛门、直肠机能失调等肠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关于抗性淀粉对血糖值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王竹等利用天然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抗性淀粉吸收代谢的特点及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证明RS具有吸收慢的代谢特点,对调节血糖稳态,减低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作用,并初步论述了RS对餐后体内葡萄糖转运的影响,综合其他研究成果,预示RS可能对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减少餐后组织负荷有益[14]。

Jocaro等分别用生马铃薯淀粉RS2和马铃薯老化淀粉RS3及纤维素饲喂大鼠,结果发现:与纤维素组大鼠相比,RS2组大鼠和RS3组大鼠的日总粪固醇排泄量大大增加,并且RS3组大鼠的日总粪固醇排泄量几乎是纤维素组的2倍,与纤维素组大鼠相比达到了极显著差异,进一步提示了抗性淀粉是通过增加粪固醇的排泄量来达到降脂目的[1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进一步重视,抗性淀粉作为低热、高膳食纤维含量的功能食品成分可为人们提供崭新的功能性产品。而且抗性淀粉的大规模生产对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农副产品增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淀粉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贮藏性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性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的营养和能量主要来源;现作为一种重要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造纸、纺织等行业,且具有分布广泛、产量丰富、价格低廉、可降解、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结晶度一般为14%~45%,其颗粒大小、分子量、形状及性质因植物种类、生长环境和基因型不同而有较大区别[16]。然而绝大多数天然淀粉因其结构和性能缺陷,如不溶于冷水、淀粉糊易老化脱水、缺乏乳化力、糊液在酸、热、剪

切作用下不稳定等,而制约其应用范围,因此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改变天然淀粉性质和增加新的功能,使其能适应现代化工业加工要求。

目前国内外对淀粉改性主要为化学改性方法,在化学改性过程中,往往要加入必要化学试剂,以改变淀粉化学结构或引入新的基团使其达到改性目的。然而,将化学改性淀粉用于食品工业时,需考虑和评价其安全性问题,且化学法常存在反应速率低、生产时间长、产品质量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而采用非化学手段,如采用物理或生物(酶)改性淀粉便不存在化学试剂残留问题,且可大大改善产品理化性能、拓宽产品应用范围和提高其附加值。随绿色加工理念提出,采用物理或生物(酶)方法,如热处理、物理场处理、超高压、挤压、超微粉碎、酶处理等[15]技术对淀粉进行改性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酶处理法是一种非常具发展前景的生物方法。普鲁兰酶,属淀粉酶类,能够专一性切开支链淀粉分支点中的α-1,6-糖苷键,切下整个分支结构,形成直链淀粉。与异淀粉酶不同的是,普鲁兰酶可以将最小单位的支链分解,最大限度的利用淀粉原料,而异淀粉酶虽然也能水解分支点的α-1,6-糖苷键,但是不能水解由2~3个葡萄糖残基构成的侧枝。脱支酶的发现较其他淀粉酶迟,但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学者和企业的广泛重视。脱支酶可使食品质量提高,彻底分解淀粉,降低粮耗,节约成本,减少污染,已成为淀粉酶制剂中一个很有前途的品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故可以普通玉米淀粉为试验材料,以普鲁兰酶为酶制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加酶量、酶解时间、老化时间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抗性淀粉的制备条件,以期为酶法制备抗性淀粉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S. G. Haralampu. 2000. Resistant starch - a review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impact of RS3 . Carbohydrate Polymers, 41: 285-292.

[2] Johnson I T. GEE J M.1996. Resistant starch. Nutrition and Food Science, 96(1):20- 24.

[3] Fuentes-Zaragoza E,Riquelme-Navarrete MJ,Sanchez-Zapata E,et al.2010.Resistant starch as functional ingredient: a review.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43 (4):931-942.

[4] 李光磊. 2006.抗性淀粉的制备及特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5] Brown I L. 2004. Applications and uses of resistant starch. 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 87(3): 727-732.

[6] Eerlingen R C, Deceuninck M, Delcour J A. Enzyme-resistant starch.Ⅱ. Influence of amylase chain length on resistant starch formation[J]. Cereal Chem,1993,70(3):345-350.

[7] Ian Brown M Sc.https://www.360docs.net/doc/266855328.html,plex carbohydrate and resistant starch.Nutrition Reviews, 54(11): 115-119

[8] 姚蕊, 张守文.2006.抗性淀粉的研究发展现状与前景.粮食与食品业,13(1):30-33.

[9] 王洪燕, 周惠明.2006.抗性淀粉制备方法的研究.粮油加工,(8):85-87.

[10] S.L.Mangala. Resistant starch from processed cereals: the influence of amylopectin and non-carbohydrate constituents in its formation[J]. Food Chemistry,1999,64:391-396.

[11] 卢声余. 2000.抗酶解淀粉的酶分析方法.粮食与饲料工业, (2):43-44.

[12]王洪燕,周惠明.抗性淀粉制备方法的研究[J].粮油加工,2006(8):85-87.

[13] Herman Katopo, Y. Song, Jay-lin Jan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ultra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tarches[J]. Carbohydrate Polymers,2002,47:233-244.

[14] Wang Zhu, Yang Yuexin, Wang Guodong, et al. 2003. Starch digestion and glycemic indexes. Journal of Hygiene Research, 32(6):622-624.

[15] Jocaral C, Emily F, Jon S.1997. Effects of resistant potato starch on cholesterol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 in the rat. Nutrition Research, 17(11):1671-682.

[16]高嘉安.2001.淀粉及淀粉制品工艺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4-28.

[17 Gunaratne A, Hoover R. 2002. Effect of Heat-moisture Treatment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uber and Root Starches. Carbohydr. Polym, 49(4): 425-437

抗性淀粉试剂盒说明书

抗性淀粉检测试剂盒 K-RSTAR (100次分析) 前言 抗性淀粉(RS)是指在人小肠内不能被酶解的淀粉,在大肠部分或完全发酵。RS是总膳食纤维的组分之一。 原理(AOAC法 ;AACC法32-40) 抗性淀粉的测定方法:样品使用α-胰淀粉酶和淀粉葡糖苷酶(AMG)37℃振荡水浴孵育16小时,在这期间,通过两种酶的联合作用,非抗性淀粉被溶解,水解成D-葡萄糖,孵育结束后,加入等体积的乙醇或工业甲基化酒精(IMS,变性乙醇)终止反应。离心上述溶液,收集上清勿弃,底部残留絮状团即为样品中的RS,用含水的IMS或乙醇(50%v/v)洗涤絮状团,洗涤后离心,再重复一次洗涤离心,收集离心后获得的上清,与之前收集的上清混合。小心倒出试管残留的液体,将絮状团置于冰水浴中,加入2M KOH溶解,溶解的同时用磁力搅拌机剧烈搅拌。用醋酸盐缓冲液将这个溶液调至中性,用AMG将淀粉定量水解成葡萄糖。D-葡萄糖用葡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试剂(GOPOD)测定,这也是对样品中RS含量的测定。非抗性淀粉(可溶性淀粉)的测定可通过集中的上清液并定容至100mL,再用GOPOD测定D-葡萄糖完成。 应用性和精确性 这个方法需要样品中RS含量多于2% w/w。如RS含量多于2% w/w,常规标准误差为+5%。少于2% w/w RS的误差更高。 试剂盒 瓶子1:淀粉葡糖苷酶AMG,12 mL,3300U/ mL,条件为,40℃下,底物为可溶性淀粉,[单位或为200U/mL,条件为,40℃下,底物为对硝基苯基β-麦芽糖苷]。AMG溶液应完全没有可检测到的游离D-葡萄糖。4℃下稳定性> 3年。 瓶子2:α-胰淀粉酶(胰酶,10g,3Ceralpha U/mg)。4℃下稳定性> 3年。 瓶子3:GOPOD 试剂缓冲液。磷酸钾缓冲液(1M,),对羟基苯甲酸(0.22M)和叠氮化

淀粉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成绩 南京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题目某淀粉生产企业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院(系、部):环境工程系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境091 学号:216090124 姓名:徐森 起止日期:2012-5-21 ~2012-6-3 指导教师:李红艺徐进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课题概述 (3) 第一节淀粉废水的概况 (3) 第二节处理淀粉废水的必要性 (3) 第三节设计任务要求 (3) 第三章设计工艺 (4) 第一节主体工艺 (4) 第二节主体工艺的校验 (4) 第四节厌氧混合接触池的设计 (5) 第四章附录 (10) 第五章参考文献 (11) 第六章总结 (12) 第七章感想 (18)

第一章绪论 课程设计目的:为期两周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旨在总结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的知识,让我们对污水处理的工艺形成系统性的认识。通过设计污水处理系统,让我们在系统的选择比较、制定整体的方案流程和最后的运行调试以及经济性和技术性的选择方面取得全面的认识,当污水指标较特殊,没有现行工艺能够完全处理废水时,还需要我们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以满足所处理的污水。在此过程中,我们查阅文献的能力、团队间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些都是我们日后工作的基础。总而言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目的在于总结本学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所以认真踏实的完成本次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课题概述 第一节淀粉废水的概况 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化工、纺织、医药等多种行业。淀粉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目前,我国淀粉生产企业有600多家,年产量400多万t,按现在的加工工艺,每生产1t淀粉大约产出6t废水,可见整个淀粉制造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甚多。这些废水中主要含有溶解性淀粉、少量蛋白质、有机酸、尘土、矿物质及少量的油脂,易腐败发酵,使水质发黑发臭,排入江河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促进藻类及水生植物繁殖,废水量大时,河流严重缺氧,发生厌氧腐败,散发恶臭,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可能会因此而窒息死亡,进而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因此,淀粉废水的综合治理及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第二节处理淀粉废水的必要性 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纺织、造纸、医药行业。淀粉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废水属高有机浓度废水,其COD浓度几千甚至上万,BOD 浓度也有几千,SS较高。如将废水直接排放,不仅是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在力求研究出一种快速、高效、低能耗的淀粉废水处理工艺。但相对于其他工业废水来说,淀粉废水比较好处理,可生化性较好,有毒有害物质少。 第三节设计任务要求 该淀粉厂废水水质情况如下: 废水流量:Q=1000~1500m3/d 进水水质:COD=10000mg/L ;BOD=5000mg/L; SS=3000mg/L ;氨氮=40mg/L ;TN=50mg/L 出水要求:处理后废水排放达到GB8978--1996综合污水排放二级标准。

小麦淀粉废水处理综述.doc

目录 一引言 (2) 二淀粉废水处理主要方法 (2) 三国内淀粉废水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 (3) 四淀粉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12) 五结语 (13)

一.引言 淀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后的产物 ,是人类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 ,淀粉的化学成分及结构尽管复杂 ,但用途甚广。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纺织、造纸、医药等行业。淀粉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废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 ,其CODcr 浓度在5000-50000 mg/L 之间 ,BOD 5 浓度在3000-30000mg/L ,SS 在1000-5000 mg/L 左右。 目前 ,我国淀粉生产企业600多家 ,年产量已达400万吨 ,按现在的加工工艺 ,每生产1吨淀粉大约产出6吨废水 ,可见整个淀粉制造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有多大。小麦淀粉生产工艺如下: 图1 小麦淀粉生产工艺图 从工艺流程看 ,小麦淀粉废水由两部分组成:沉降池里的上清液和离心后产生的黄浆水。前者的有机物含量较低 ,后者的含量较高 ,生产中 ,通常将两部分的废水混合后称为淀粉废水集中排放。这些废水中主要含有溶解性淀粉、少量蛋白质、有机酸、尘土、矿物质及少量的油脂 ,易腐败发酵 ,使水质发黑发臭 ,排入江河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促进藻类及水生植物繁殖 ,量大时河流严重缺氧 ,发生厌氧腐败 ,散发恶臭 ,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可能会因此而窒息死亡。因此 ,搞好淀粉废水的治理及综合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国家环保总局在国家环境科技发展计划纲要指出,继续把淀粉工业的废水污染控制技术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研究。针对淀粉工业废水的特点,人们都在力求研究出一种快速、高效、低能耗的淀粉废水处理方法。 二、淀粉废水处理主要方法 淀粉废水处理的方法按方法本身的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及生物法四大类。物理法包括调节法、筛滤法、离心分离法、磁性分离法 ,主要用于去除悬浮物质及胶体物质。其中的化学法包括中和处理、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化学沉淀、电解、消毒等方法 ,主要利用投加化学药剂去除各种废水中的溶解性的无机物、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及其它有毒微生物的方法。物化法包括混凝、澄清、吸附、离子交换、气浮、萃取、蒸发、结晶、吹脱、气提、超滤等等 ,主要去除废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生物法包括厌氧法和好氧法 ,其中好氧法包括活性污

几种常见饲料原料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几种常见饲料原料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Resistant starch,简称RS,这一概念由Englyst提出,国内大多数文章译为抗性淀粉,也有的将其译为抗淀粉及抗消化淀粉,1993 年,欧洲抗性淀粉研究协会(EURESTA)将其定义为“健康者小肠中不被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的总称”。抗性淀粉一般分为4类:RS1型(生理不可消化性截留淀粉);RS2型(抗性淀粉颗粒);RS3型(老化淀粉);RS4型(化学改性淀粉),杨光和丁霄霖(2002)分别就抗性淀粉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但测定结果却不尽一致,本文通过参考 Megazyme公司试剂盒提供的方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准确,方便、快捷测定饲料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方法,为饲料行业测定抗性淀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1 原理 先用胰α-淀粉酶(Pancreatic α-amylase)将非抗性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再利用抗性淀粉能溶于KOH中的性质,用淀粉葡萄糖苷酶(Amyloglucosidase,AMG)使其水解成葡萄糖,然后测定糖的含量,从而推算出非抗性和抗性淀粉的含量。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GILSON移液枪,DSHZ-300多用途水浴恒温振荡器(江苏太仓王秀实验设备厂),分析天平(0.000 1g),Beckman Synchron CX4/Pr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WH-1微型旋涡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离心机(Eppendorf Centrifuge 5810 R)。 2.2 溶液的配制 2.2.1 马来酸缓冲液(0.1M,pH=6.0)将2 3.2g马来酸溶解于1 600ml蒸馏水中,用4M(160g/l)NaOH调pH至6.0,加入0.6g CaCl22H2O和0.4g叠氮钠,蒸馏水定容至2L,室温保存。 2.2.2 醋酸钠缓冲液(1.2M,pH= 3.8)取69.6ml冰醋酸于800ml蒸馏水中,用4M NaOH调PH至3.8,蒸馏水定容至1L,室温保存。 2.2.3 氢氧化钾(2M)称取112.2g KOH溶于900ml去离子水中,用玻璃棒搅动,使之溶解,去离子水定容至1L。 2.2.4 乙醇(50%,V/V)取526ml 95%乙醇于1L容量瓶中,蒸馏水定容,混匀,室温保存。 2.2.5 淀粉葡萄糖苷酶(Amyloglucosidase,AMG)工作液(300U/ml):取 1.0ml AMG母液(3300U/ml,Megazyme公司试剂盒提供),用马来酸缓冲液稀释到11ml. (注意:此试剂要求现配现用) 2.2.6胰α-淀粉酶(Pancreatic α-amylase)反应液:称取1.0g胰α-淀粉酶(Megazyme 公司试剂盒提供)用适量马来酸缓冲液溶解,转入于100ml容量瓶,加入 1.0mlAMG工作液,振摇5min,摇匀,用马来酸缓冲液定容。溶液于12 000r/min离心10min,取出上清液,以备后用(注意:此试剂要求现配现用) 3 测定步骤 3.1 称取100mg(±5mg)样品于15ml离心试管(带盖)中,并轻轻敲打试管,使样品掉入试管底部。 3.2 每管内加胰α-淀粉酶(Pancreatic α-amylase)反应液 4.0ml(现配现用)。 3.3 盖紧盖子,旋涡混匀,然后用橡皮筋扎紧(一般为六个试管一扎)。 3.4 将扎好的试管放入37℃的水浴恒温振荡器中(200次/min)水解,16h后取出。 3.5 用纸巾将试管外的水擦干,加入 4.0ml乙醇(95%)旋涡混匀。 3.6 在离心机上于1 500g(大约3 000r/min)离心12min。 3.7 轻轻将试管移出(因为是低速离心,过重摇晃会使沉淀松散)将上清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向剩下的沉淀中加入2ml乙醇(50%)旋涡混匀,再加入6ml乙醇(50%)旋涡混匀,仍然在1 500g离心12min 3.8 重复步骤3.7一次。

红薯淀粉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

甘薯淀粉厂废水资源化处理工程方案 (修改讨论稿)

目录 1.项目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1.2研究与应用现状 (3) 2.设计依据 (6) 3.设计原则 (7) 4.工艺比选 (7) 5.工程方案 (9) 5.1工艺设计 (10) 5.2主要设备和构筑物一览表 (12) 5.3总体布置 (14) 5.4建设周期 (14)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 6.1预算汇总 (14) 6.2土建预算 (15) 6.3设备预算 (15) 6.4运行费用 (16) 6.5资金筹措 (17) 7.工程效益 (17) 7.1社会效益 (17) 7.2环境效益 (17) 7.3经济效益 (18)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淀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后的产物,是人类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淀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它不仅应用在食品工业领域而且在制酒、制药、纺织、化工等行业也被广泛应用。淀粉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酸性有机废水,其含量随生产的波动而时有变化,其COD值通常达到10000mg/L以上。 地瓜,又名甘薯、红薯。地瓜本身易腐烂,不宜长期存放。地瓜的深加工,可以解决因贮存鲜薯不当而导致大量烂薯的现象,地瓜精制淀粉经过不同深度的加工,可生产出数百种有价值的化工产品,增值10-30倍左右,前景可观,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淀粉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量已达600万吨,按现在的加工工艺,每生产1吨淀粉大约产出6吨高浓度有机废水,可见整个淀粉制造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甚多。这些废水中主要含有溶解性淀粉、少量蛋白质、有机酸、尘土、矿物质及少量的油脂,易腐败发酵,使水质发黑发臭,排入江河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促进藻类及水生植物繁殖,量大时河流严重缺氧,发生厌氧腐败,散发恶臭,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可能会因此而窒息死亡。因此越来越受到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尽管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淀粉工业污染排放标准,执行的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但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有的省市已经颁布了强制性的《淀粉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05年和2008年国家环保部公布了《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并且要求现有企业于2009年1月1日起至2010年6月30日止执行,因此统一的强制性的淀粉工业污染排放标准的执行已日益临近,进行淀粉废水综合治理的示范研究和推广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1.2研究与应用现状 针对淀粉废水的特点,人们都在力求研究出一种快速、高效、低能耗的淀粉废水处理方法。国内外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总体上可分为生物处理法和化学絮凝沉淀法,两种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

氧化淀粉的制备方法

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本研究主要就是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硫酸亚铁为催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制备氧化淀粉,再在氧化淀粉中加碱糊化,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改性,降温后依次添加稀释剂、增塑剂、消泡剂等助剂,最终得到一种环保得、成本较低得、性能优良得淀粉基瓦楞纸板用粘合剂。论文主要对氧化淀粉得制备、粘合剂得配方与制备工艺以及粘合剂得性能进行了研究。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双氧水用量、催化剂用量与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对氧化淀粉粘合剂性能得影响,结果表明:淀粉36 g,氧化剂(质量分数为30%得H2O2)得用量为2 mL、催化剂(无水FeSO4)得用量为0。1 g、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35℃,氧化淀粉粘合剂得性能最好。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粘合剂,制备工艺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淀粉粘合剂概述 (1) 1。1、1糊化淀粉粘合剂 (1) 1。1、2 氧化淀粉粘合剂 (1) 1。1。3酸化改性淀粉粘合剂 (2) 1。1.4 酯化改性淀粉粘合剂 (2) 1.1、5 淀粉接枝改性粘合剂 (2) 1.2 国内外氧化淀粉粘合剂得发展状态 (3) 1、2。1 国内外氧化淀粉粘合剂得研究进展 (3) 1、2.2国内外氧化淀粉粘合剂得应用进展…………………………………………4 1、3 本研究得内容及意义 (5)

第2章材料与方法 (6) 2。1实验主要试剂 (6) 2.2 仪器设备 (6) 2、3实验步骤 (6) 2。3.1氧化阶段 (6) 2、3、2 糊化阶段 (7) 2。3。3 还原阶段………………………………………………………………………72、3。4 交联阶段………………………………………………………………………7 2、3。5消泡与稀释阶段 (7) 2.4 淀粉粘合剂性能得表征方法 (8) 2。4、1 粘度 (8) 2。4、2 初粘力 (8) 2、4。3 粘合强度 (8) 2。4、4 储存稳定性 (8) 第3章结果与讨论 (9) 3。1氧化剂用量对淀粉粘合剂性能得影响 (9) 3.2 水粉比对淀粉粘合剂性能得影响......................................................103。3氧化时间对淀粉粘合剂性能得影响 (10) 3、4 交联剂用量对淀粉粘合剂性能得影响 (11) 3。5 反应温度对淀粉粘合剂性能得影响 (12) 3。6 糊化剂用量对淀粉粘合剂性能得影响................................................12 3、7 糊化时间对淀粉粘合剂性能得影响...................................................13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MEGAZYME直链淀粉试剂盒说明书

前言: 谷类淀粉的许多特性决定其最终用途,这些取决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率。这些特性包括糊化和凝胶化,溶解度,抗性淀粉的形成以及整颗大米的烹饪和构造特性。因此,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是淀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的质量参数。 最常用的测定谷物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是利用电势,电流测定或直链淀粉的碘结合能力比色测定直链淀粉-碘色合配合物。然而,这些方法具有不确定性。支链淀粉-碘复合物也可以形成,这样降低了利用非比色法测定的游离碘离子的浓度,并且用比色法测量时,该复合物可能和直链淀粉-碘复合物吸收相同波长的光。这种复合物致使直链淀粉的测定含量超过实际含量,需要进行校正。Gibson等详细列举了使用这些方法所遇到的许多其他问题。支链淀粉结合ConA的特殊复合物为淀粉中直链淀粉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法,而且不存在不确定性问题。在指定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的条件下,ConA特异性结合分支多糖并形成沉淀,这种结合以多个非还原性末端基团上的α-D-吡喃葡萄糖基或α-D-吡喃甘露糖基单位为基础。因此,ConA可以有效结合淀粉中的支链淀粉成分,但是不能结合线性为主的直链淀粉成分。 此方法是Yun和Matheson改进的ConA方法。分析之前用乙醇预处理去除脂质。 原理: 淀粉样品通过加热完全地溶解在二甲基亚砜(DMSO)里。用乙醇沉淀淀粉去除其中的脂质,回收沉淀的淀粉。用醋酸/盐溶液溶解沉淀的样品,加入ConA,特异性沉淀支链淀粉,离心去除沉淀。单位体积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用酶水解为D-葡萄糖,然后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试剂进行测定。另外一份单位体积醋酸/盐溶液中的总淀粉同样用酶水解为D-葡萄糖,然后加入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用比色法测定。 根据ConA沉淀样品的上清液和与总淀粉样品中的GOPOD在510 nm处的吸光光度值之比判断直链淀粉在总淀粉中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纯淀粉和谷物粉。 精确性 样品如为纯淀粉,相对标准偏差为<5%。 样品如为谷物面粉,相对标准偏差为~10%。 试剂盒: 瓶子1:冻干的Con A (伴刀豆球蛋白A concanavalin A) ,200 mg,-20℃下稳定性>5年。瓶子2:淀粉葡糖苷酶【200U,条件为消化对硝基苯基β-麦芽糖苷(也就是3300U,条件为pH4.5,40℃下消化淀粉)】加上真菌α-淀粉酶(500U ,条件为pH5.0,40℃下消化Ceralpha 试剂),2mL,4℃下稳定性>5年。 瓶子3:GOPOD 试剂缓冲液。磷酸钾缓冲液(1M,pH7.4),对羟苯甲酸(0.22M)和叠氮化钠(0.02% W/W)。4℃下稳定性> 3年。 瓶子4:GOPOD试剂酶。葡糖氧化酶(>12,000U)加上过氧化物酶(>650U)和4-氨基安替比林(80mg)。冻干粉,-20℃下稳定性>5年。 瓶子5:D-葡萄糖标准溶液(5 mL,1.0mg/mL)溶于苯甲酸0.2%(w/v)。室温下稳定性>5年。 瓶子6:淀粉参考样品(含有特定含量的直链淀粉),室温下稳定性>5年。 试剂制备的准备: 1、用50mlCon A试剂将瓶子1中药品溶解,分成适当的几部分存放在聚丙烯管中,尽可能在-20℃下使用或冷藏。-20℃下稳定性>2年。 2、用20ml醋酸钠缓冲液将瓶子2中的药品溶解,分成适当的几部分存放在聚丙烯管中,

淀粉废水特点及处理工艺

淀粉废水特点及处理工艺-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淀粉废水特点及主要处理工艺 淀粉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常使用厌氧-好氧工艺进行处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淀粉废水的特点及主要处理工艺。 1.淀粉废水水质来源及特点 淀粉废水是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米以及其它富含淀粉的农产品为原料,进行淀粉加工或深加工(淀粉糖、葡萄糖、淀粉衍生物等)而产生的工业废水,主要包括中间产品洗涤水、设备冲洗水、原料浸泡水等。其主要污染因子为COD、SS、氨氮和磷酸盐。 淀粉废水的主要特点如下: ?有机物含量高,COD浓度一般在8000 mg/L以上; ?含较高的氮、磷营养物; ?BOD与COD比值较高,可生化性好,较宜于生物处理; ?其废水呈酸性。

2.淀粉废水主要处理工艺 淀粉废水属生化性较好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因而常采用厌氧-好氧的联合处理工艺。下图为常用的淀粉废水处理工艺,废水经过预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深度处理能够达标排放。 a.预处理工序 在预处理工序中,淀粉废水通过格栅、沉淀、气浮等工艺去除悬浮物,减少后续反应器负荷。淀粉废水呈酸性,产甲烷菌不能承受低pH值的环境,抑制厌氧处理过程,因此生化处理前需要调整pH值至中性(其最适宜范围是 6.8~ 7.2)。 b.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有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技术,可将有机化合物转化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并能产生甲烷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后续反应负荷。厌氧处理技术可选用UASB、EGSB、IC等工艺,其COD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淀粉糖及变性淀粉生产废水需投加营养盐调节碳氮比后再进行厌氧生物反应。 c.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氧环境下对有机物的彻底分解,其工艺技术有SBR、氧化沟和二沉池等。 目前国内常用的工艺有混凝-水解酸化-UASB-曝气氧化塘工艺、 EGSB+SBR法、UASB-氧化塘-混凝气浮法等,这些工艺处理淀粉废水效率高,均能使处理后的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其工艺技术经济比较详见下表。 3.淀粉废水工程实例介绍 山东某公司采用水解酸化-UASB-SBR技术处理玉米淀粉废水,COD浓度为11000 mg/L,每日产水量7200 m3。其处理工艺流程如下。经过处理,COD 能达到150 mg/L以下。

氧化淀粉的制备方法

某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硫酸亚铁为催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制备氧化淀粉,再在氧化淀粉中加碱糊化,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改性,降温后依次添加稀释剂、增塑剂、消泡剂等助剂,最终得到一种环保的、成本较低的、性能优良的淀粉基瓦楞纸板用粘合剂。论文主要对氧化淀粉的制备、粘合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以及粘合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双氧水用量、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对氧化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36 g,氧化剂(质量分数为30%的 H2O2)的用量为2 mL、催化剂(无水FeSO4)的用量为0.1 g、反应时间为 60 min、反应温度为35 ℃,氧化淀粉粘合剂的性能最好。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粘合剂,制备工艺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淀粉粘合剂概述 (1) 1.1.1 糊化淀粉粘合剂 (1) 1.1.2 氧化淀粉粘合剂 (1) 1.1.3 酸化改性淀粉粘合剂 (2) 1.1.4 酯化改性淀粉粘合剂 (2) 1.1.5 淀粉接枝改性粘合剂 (2) 1.2 国内外氧化淀粉粘合剂的发展状态 (3) 1.2.1 国内外氧化淀粉粘合剂的研究进展 (3) 1.2.2 国内外氧化淀粉粘合剂的应用进展 (4)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5)

第2章材料与方法 (6) 2.1 实验主要试剂 (6) 2.2 仪器设备 (6) 2.3 实验步骤 (6) 2.3.1 氧化阶段 (6) 2.3.2 糊化阶段 (7) 2.3.3 还原阶段 (7) 2.3.4 交联阶段 (7) 2.3.5 消泡和稀释阶段 (7) 2.4 淀粉粘合剂性能的表征方法 (8) 2.4.1 粘度 (8) 2.4.2 初粘力 (8) 2.4.3 粘合强度 (8) 2.4.4 储存稳定性 (8) 第3章结果与讨论 (9) 3.1 氧化剂用量对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9) 3.2 水粉比对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10) 3.3 氧化时间对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10) 3.4 交联剂用量对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11) 3.5 反应温度对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12) 3.6 糊化剂用量对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12) 3.7 糊化时间对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氧化淀粉的机械活化木薯淀粉干法制备

氧化淀粉的机械活化木薯淀粉干法制备 摘要:以过氧乙酸为氧化剂?自制的高能效搅拌磨为反应器,采用边活化边反应的方法对木薯淀粉进行干法氧化以制备氧化淀粉?以羧基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淀粉氧化反应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进行官能团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木薯淀粉过氧乙酸氧化反应有显著强化作用?在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50 ℃?氧化剂用量为3.840%?催化剂用量为0.03%时所制得的氧化淀粉羧基含量为1.826%,而在相同条件下,由原木薯淀粉制得的氧化淀粉羧基含量仅为0.039%?红外光谱显示,氧化淀粉出现明显的羰基吸收峰? 关键词:过氧乙酸;机械活化;氧化淀粉 氧化淀粉是淀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剂反应而得到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于改善了原淀粉水溶性差?糊不稳定?分散性差?渗透力弱等缺点而成为一类应用广泛的变性淀粉[1-3]?目前工业上生产氧化淀粉的方法有传统的湿法工艺和近年倍受瞩目的干法工艺?干法工艺与湿法工艺相比,可避免生产中污染环境的过滤?洗涤?干燥等工序,且具有流程短?能耗低?设备简便等优点,是目前研究氧化淀粉的主要方向[1,4]?但是淀粉具有结晶的颗粒结构,结晶区对水及试剂有较强的抵抗作用,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非晶区[5]?因此,寻求有效的预处理手段以破坏淀粉的结晶结构,提高反应效率,强化氧化进程是研究的重点? 制备氧化淀粉时常用强碱对淀粉预处理后再进行湿法或干法氧化[6,7]?该工艺由于强碱的使用而导致生产成本高?污染大?李芳良等[8]采用微波干法制备氧化淀粉,其羧基含量可达0.9%,但微波应用于工业生产尚需时日?机械活化是一门新兴交叉边缘技术,是指固体物质在摩擦?碰撞?冲击?剪切等机械力作用下,晶体结构及物化性能发生改变,部分机械能转变成物质的内能,从而引起固体化学活性增加?Huang等[9]?黄祖强等[10,11]采用自制球磨机对淀粉的机械活化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淀粉的结晶结构和理化性质产生了显著影响,淀粉的结晶度下降,糊化温度降低,冷水溶解度提高,化学反应和酶解活性增强?谭义秋等[12,13]曾采用机械活化法对淀粉进行预处理,然后再与氧化剂进行氧化反应,结果表明采用先活化后反应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淀粉的氧化效果?在此基础上,以过氧乙酸为氧化剂?自制的高能效搅拌磨为反应器,采用边活化边反应的方法对木薯淀粉进行干法氧化以制备氧化淀粉?以羧基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淀粉干法氧化反应的影响,探讨机械活化对淀粉干法化学反应的强化作用,为淀粉改性深加工的绿色化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木薯淀粉购自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冰醋酸?

淀粉废水处理工艺

淀粉废水处理工艺 一,淀粉的来源性质及其用途 淀粉属多羟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从在于植物的根,茎和果实中。淀粉是人类重要的食品,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用途,作为浆料,添加剂,胶黏剂和填充剂等用于许多工业部门,如造纸,纺织,食品,医学,化工等。由于工业的发展,淀粉所具有的自然性能已不能满足要求。近20年来,人们采用化学,物理化学和酶催化技术对淀粉进行处理,研制出多种改性淀粉,以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 淀粉生产的主要原料作物有甘薯类,玉米类和小麦类。现就其以甘薯为原料对其生产工艺,用水的水质质量,出水的水质及废水处理技术加以说明。 二,淀粉的工业废水处理 1.淀粉生产工艺用水水质与水量 淀粉生产工艺使用的水应不含有铁,锰,悬浮物等杂质,有机物含量低,硬度低,PH值应适宜。原料流送用水和洗涤用水可以直接使用地下水和清洁的地表水,在使用后经适当处理可循环使用。生产工艺用水则应经过常规的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及混凝沉淀和沙滤的工艺处理。当使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时,一般可不仅处理直接饮用,每吨原料的用水量约为13~20m3,因工厂不同而异,其中流送洗净水用水量约占40%~50%。下图为甘薯类(包括马铃薯及其其他薯类)为原料的淀粉生产工艺流程。

2.淀粉生产工艺及废水的产生 A.输送与洗净废水再洗料生产车间,作为原料的甘薯,马铃薯等都是 通过输送渠道流送到生产线的。在流送过程中,甘薯,马铃薯在一定 程度上被洗净,此外在淀粉车间还专设洗净工序,比较彻底的去除甘 薯,马铃薯表面所沾染的污物的砂土。有流送工段和洗净工段流出的 废水中含有砂土,甘薯,马铃薯的破皮片以及由原料析出的有机物, 这类废水悬浮物含量高,但 COD与BOD含量都不高。 B.生产废水(分离废水)原料甘薯,马铃薯洗净后加以磨碎形成淀粉 乳液。在乳液中含有大量的渣滓分离,淀粉乳送至精致浓缩工段。分 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物质,如糖,蛋白质,脂肪等,此外还含 有少量的微细纤维和淀粉质,COD,BOD值很高,并且水量大。因此, 本工段废水是甘薯,马铃薯原料淀粉厂的主要废水,精致淀粉乳脱水 工序产生的废水水质与分离废水相同。 C.生产设备洗刷废水指对生产设备进行洗刷二产生的废水。 D.淀粉贮槽废水在淀粉生产过程中,作为副产品产生大量的渣滓, 长期积存在贮罐,贮槽中,会产生一点亮的废水,这种废水虽然不会 产生恶臭,但酸度高。 3.废水的水量与水质 以甘薯为原料的淀粉生产工艺,单位原料所产生的废水水量,见下表 表一以甘薯类为原料生产淀粉产生的废水水量单位:m3/t原 料

某淀粉厂废水处理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某淀粉厂废水处理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一、前言 (一)设计任务来源 学院下达设计任务。 (二)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见设计任务书。 (三)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按扩大初步设计要求完成设计文件。 (四)设计指导思想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环境保护法”和设计规范以及党和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法令,依据原始资料,设计一座城市或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厂,具体指导思想如下: 1.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具体设计,扩大和深化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2.熟悉建造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程序,掌握各类处理构筑物的工艺计算,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广泛阅读各类参考文献及科技资料,正确使用设计规范,熟练应用各种设计手册,标准设计图集以及产品目录等高等工具书,进一步提高计算、绘图的技能和编写好设计说明书,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五)设计原则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使用、确保质量”。 二、概述 淀粉属多羟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和果实中。淀粉是食物的重要成分,是食品、化工、造纸、纺织等工业部门的主要原料。 目前,我国淀粉行业有600多家企业,其中年产万吨以上的淀粉企业仅60多家。该行业1979—1992年的13年中,年产量从28万t增加到149万t,平均年递增率14%。1998年淀粉产量为300多万t。每生产13 m废水,在淀粉、酒 m淀粉就要产生10—203

精、味精、柠檬酸等几个较大的生物化工行业中,淀粉废水的总排放量占首位。淀粉废水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和糖类,随生产工艺的不同,废水中的Cr COD 浓度在2 000—20 000mg/L 之间。这些淀粉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所含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会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体因缺氧而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还会促使水底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而产生臭味,恶化水体,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废水必须进行处理。 淀粉生产的主要原料作物有甘薯类、玉米和小麦。 (一)以甘薯类为原料的淀粉生产工艺是根据淀粉不溶于冷水和其密度大于水的性质,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将淀粉从水中的悬浮液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生产淀粉的目的。作为原料的马铃薯等都是通过流水输送到生产线的,在流送过程中,马铃薯等同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洗净。除此之外,淀粉厂内还设有专门清除马铃薯等表皮所沾染的污物和砂土的洗净工序。这两工段(洗净和流送工段)流出的废水含有大量的砂土、马铃薯碎皮碎片以及由原料溶出的有机物质。因而这种废水悬浮物含量多,Cr COD 和5BOD 值都不高。 原料马铃薯经洗净后,磨碎形成淀粉乳液。乳液中含有大量的渣滓,需使淀粉乳与渣滓分离,淀粉乳进入精制、浓缩工段。这时,分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物质,如糖、蛋白质、树脂等,此外还含有少量的微细纤维和淀粉。Cr COD 和5BOD 值很高,并且水量较大,因而这一工段是马铃薯原料淀粉厂主要污染废水。 在精制淀粉乳脱水工序产生的废水水质与分离废水相同。 淀粉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渣滓,长期积存在贮槽内,会产生一定量酸度较高的废水。另外,还有蛋白分离废水、生产设备洗刷废水、厂区生活废水等。 (二)以玉米为原料的生产工艺其废水主要来源于浸泡、胚芽分离、纤维洗涤和脱水等工序。此工艺主要表现为耗水量大和淀粉提取率低,这就造成了玉米淀粉废水量大,且污染物浓度高。工艺用水量一般为5—123m /t 玉米。玉米淀粉废水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质,Cr COD 值为8 000—30 000mg/L ,5BOD 值为5 000—20 000mg/L ,SS 值为3 000—5 000mg/L 。 (三)以小麦为原料的生产工艺其废水由两部分组成:沉降池里的上清液和离心后产生的黄浆水。前者的有机物含量较低,后者的含量较高。生产中,通常将两部分的废水混合后称为淀粉废水。

实验一 淀粉酸水解制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一淀粉酸水解制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 ①掌握酸法制糖的工艺与方法; ②掌握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二、酸水解制糖原理 在淀粉酸水解过程中,有如下三种反应: 在水解过程中,淀粉的颗粒结构被破坏,α-(1, 4)-糖苷键及α-(1, 6)-糖苷键在酸的催化下被切断,示踪同位素原子O18研究证明,H+先与H2O结合生成H3O+,H3O+能与糖苷键的氧原子结合生成不稳定化合物Ⅰ,随后C1-O键断裂生成C1正碳离子Ⅱ,H2O与具有正电荷的C1结合,再使C1失去H+,完成糖苷键的水解过程。 三、实验仪器 7230型分光光度计、水浴锅或电炉、100mL量筒、100mL或50mL容量瓶9个、10mL与2mL移液管各1支、250mL烧杯、250mL锥形瓶2个、布氏漏斗、真空泵、牛皮纸。 四、实验试剂 淀粉(化学纯)、3, 5-二硝基水杨酸(化学纯)、1%硫酸、氢氧化钠(分析纯)、酒石酸钾钠、苯酚(化学纯)、亚硫酸钠(Na2SO3)、葡萄糖(分析纯)、无水酒精、粉末CaCO3。 ①配制DNS(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取7.5克3,5-二硝基水杨酸,14.0 g氢氧化钠,充分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酒石酸钾钠216.0克,苯酚(在50℃水浴中融化)5mL,亚硫酸钠6.0克,完全溶解后盛于棕色瓶中。 ②葡萄糖标准溶液(1g/L):准确称取干燥衡重的葡萄糖1g,加1mL 1%硫酸(防止微生物生长),以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③1%硫酸;④碘-碘化钾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②将各溶量瓶溶液混匀,在水浴锅或电炉上沸水浴5分钟,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至室温,并加水定容,摇匀。 ③于550nm 处用分光光计测定吸光度A 值,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二)还原糖的制备与测定 ①淀粉酸水解工艺 取淀粉5~10g ,加入250mL 锥形瓶,按照固液比1∶10加入1%硫酸,用牛皮纸封好口,在121~125℃水解30min ,取出1、2滴置于白瓷板上,加1滴碘-碘化钾溶液直到不呈蓝色,即为水解终点。冷却,然后用粉末CaCO 3中和至pH 值4.5~5.0,减压过滤,得到含葡萄糖的样品溶液,测定其体积V 0。 ②还原糖的测定 平行取2.0mL 待测样品2份(含糖量为0.2~2.0g/L ),加入100mL 或50mL 容量瓶中,再加入3mL DNS 试剂,沸水浴5min ,冷却至室温后,加水定容摇匀,于550nm 处用分光光计测量吸光度A ,根据标准葡萄糖液所得数据建立的标准曲线,测算待测试样的平均还原糖浓度,计算淀粉的转化率。 ③淀粉的转化率计算 0V (L)(mg/L) = 100%(g)100086% 1.11 ?????原糖液体积原糖液葡萄糖含量淀粉转化率投入淀粉量 注:使用此公式时,应注意测定过程中的稀释倍数

抗性淀粉及总淀粉测定方法

抗性淀粉及总淀粉测定方法 采用Megazyme抗性淀粉试剂盒法,测定方法见试剂盒说明书(下附) 原理(AOAC法2002.02 ;AACC法32-40) 抗性淀粉的测定方法:样品使用α-胰淀粉酶和淀粉葡糖苷酶(AMG)37℃振荡水浴孵育16小时,在这期间,通过两种酶的联合作用,非抗性淀粉被溶解,水解成D-葡萄糖,孵育结束后,加入等体积的乙醇或工业甲基化酒精(IMS,变性乙醇)终止反应。离心上述溶液,收集上清勿弃,底部残留絮状团即为样品中的RS,用含水的IMS或乙醇(50%v/v)洗涤絮状团,洗涤后离心,再重复一次洗涤离心,收集离心后获得的上清,与之前收集的上清混合。小心倒出试管残留的液体,将絮状团置于冰水浴中,加入2M KOH溶解,溶解的同时用磁力搅拌机剧烈搅拌。用醋酸盐缓冲液将这个溶液调至中性,用AMG将淀粉定量水解成葡萄糖。D-葡萄糖用葡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试剂(GOPOD)测定,这也是对样品中RS含量的测定。非抗性淀粉(可溶性淀粉)的测定可通过集中的上清液并定容至100mL,再用GOPOD 测定D-葡萄糖完成。 总淀粉测定方法:即抗性淀粉与非抗性淀粉总和。 抗性淀粉检测试剂盒 K-RSTAR (100次分析) 应用性和精确性 这个方法需要样品中RS含量多于2% w/w。如RS含量多于2% w/w,常规标准误差为±5%。少于2% w/w RS的误差更高。 试剂盒 瓶子1:淀粉葡糖苷酶AMG,12 mL,3300U/ mL,条件为pH4.5,40℃下,底物为可溶性淀粉,[单位或为200U/mL,条件为pH4.5,40℃下,底物为对硝基苯基β-麦芽糖苷]。AMG 溶液应完全没有可检测到的游离D-葡萄糖。4℃下稳定性> 3年。 瓶子2:α-胰淀粉酶(胰酶,10g,3Ceralpha U/mg)。4℃下稳定性> 3年。 瓶子3:GOPOD 试剂缓冲液。磷酸钾缓冲液(1M,pH7.4),对羟基苯甲酸(0.22M)

污水处理之淀粉废水处理

污水处理之淀粉废水处理 行业污水特征 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时,废水主要来源于玉米浸泡、胚芽分离与洗涤、纤维洗涤、浮选浓缩、蛋白压滤等工段蛋白回收后的排水,以及玉米浸泡水资源回收时产生的蒸发冷凝水。 以薯类为原料生茶淀粉时,废水主要来源于脱汁、分离、脱水工段蛋白回收后的排水、以及原料输送清洗废水。 以小麦为原料生产淀粉时,废水由两部分组成:沉降池里的上清液和离心后产生的黄浆水。 以淀粉为原料生产淀粉糖时,废水主要来源于离子交换柱冲洗水、各种设备的冲洗水和洗涤水、液化糖化工艺的冷却水。 淀粉废水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 淀粉废水的主要特点 ?有机物含量高,COD浓度一般8000mg/L以上; ?含较高的氮、磷营养物; ?BOD与COD比值较高,可生化性好,较宜于生物处理; ?其废水呈酸性。 ?

淀粉废水治理工艺路线的选择应根据现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排放标准、污染物来源及性质、排水去向确定淀粉废水处理程度,选择相应的处理工艺。 处理简介及工艺方案 淀粉废水治理总体上宜采用“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污染治理工艺,工艺流程图如下:淀粉企业额根据淀粉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种类、废水性质选择合适的废水工艺路线和单元技术。 预处理工序中,淀粉生产废水应通过格栅、沉淀、气浮等工艺去除悬浮物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调节;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应在沉淀池前设置消泡设施;薯类淀粉废水中的原料输送清晰废水应通过沉沙等工艺去除污水中的沙粒后进入调节池。 厌氧生物处理可选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等工艺;废水在进入厌氧反应器前应先进行PH调节和温度调节;淀粉糖及变性淀粉生产废水需投加营养盐调节碳氮比后在进行厌氧生物反应。 好氧生物处理可选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缺氧-好氧(A/O)+二沉池、氧化沟+二沉池等工艺。 深度处理可选用混凝沉淀、砂滤、膜生物反应器(MBR)等工艺;根据用水需求可通过纳滤、反渗透处理后回用。根据回用目的的不同,回用时可选择超滤、超滤+反渗透(RO)、超滤+RO+混合离子交换床等工艺。其中,可采用MBR代替好氧生物处理(脱氮除磷)+深度处理,也可将MBR 作为深度处理工艺。

氧化淀粉的研究进展

氧化淀粉的研究进展 变性淀粉中目前使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类是氧化淀粉。本文就氧化淀粉的性能、制备工艺进行了综述。 标签:氧化淀粉工艺性能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资源的利用,资源的化工利用发展有下列几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前是以煤为原料的乙炔化学时代;50-80年代是以石油为原料的乙烯化学时代;80年代-2000年是以C1为原料的C1化学时代,2000年以后进入了利用像淀粉等那样的再生性资源的化学时代。淀粉在自然界存在广泛,植物的块根和种子中就含有。淀粉资源很丰富,并且价格低廉,以淀粉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性和生物降解可制得性质不同、作用不同、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的淀粉衍生物。这些制得的变性淀粉产品比天然淀粉性质更优异,使用更广泛,普遍用于纺织、造纸、胶粘剂、食品、石油化工、化妆品等工业。身为农业大国的我们,淀粉资源丰富来源广泛,因此大力开发研究淀粉工业,于我国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氧化淀粉的性能 在工业中氧化淀粉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类变性淀粉。它是以天然淀粉(如玉米淀粉或馬铃薯淀粉等)为原料,以H2O2、NaClO作氧化剂,在碱性条件下氧化制得的。淀粉葡萄糖单元的C6原子上的伯羟基在氧化反应后被氧化成醛,接着再被氧化成羧基。而C2和C3上的仲羟基也能被氧化成羧基,并发生了环断裂等反应。在氧化过程中促使大分子发生降解的因素是苷键的部分断裂,降低了聚合度,从而淀粉的溶解性能得到了提高。天然淀粉在氧化反应后得到新的官能团,分子中羟基的数量会随之减少,进而阻止了淀粉分子间的缔合,即降低分子间氢键的结合能力。最终制备出洁白、易糊化,强粘合力的氧化淀粉产品。 二、氧化淀粉的制备 而这样一类用途最广的氧化淀粉,在制备工艺中所使用的氧化剂有多种,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次氧酸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1.次氯酸钠氧化淀粉法 徐莱等[1]采用玉米淀粉作原料,次氯酸钠碱性溶液作氧化剂,制备粉状氧化淀粉,探究了淀粉氧化反应的机制,研究了温度、PH值、氧化剂用量对产品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工艺条件的反应温度为21℃-38℃、pH值为7-10、氧化剂有效氯的量达淀粉用量的5%。茆象千等[2]以自产NaClO为氧化剂,研究了氧化玉米的制备原理、生产工艺,以及影响产物粘度、透明度和羧基含量等特性的有效氯浓度、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然后依据研究结果调整这些因素组合,根据你需要的不同规格的氧化淀粉,制定出相应的生产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