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

(完整版)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
(完整版)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人的感味器官“味蕾”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菜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只要有“味蕾”的出场,一切问题都会有答案。事实上,味觉是“味蕾”对菜肴的化学物质属性的感受,所得到的是一种味的感觉效果。

味感,是人在用餐时,对菜肴味道作出的一种感知度。而人在对菜肴的风味作出感知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生理感觉器官中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感觉反映,对菜肴的风味所作出准确地判断。

一、味觉

味觉对菜肴的体验效果如何,可直接从味蕾、人的舌面、味的接受速度、呈味物质四个方面来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味蕾

味蕾,是指味觉感受器,位于人的舌面上。要想找到味蕾的痕迹,可从舌面上分布着许多好似“乳头状的味蕾”发现秘密。

通常,在舌面上的每个乳头中分布着丰富的味蕾,并且所含的数量不等,成人有2000多个味蕾,每个味蕾中一共由50个细胞。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软腭和咽喉上分布着一小部分味蕾。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味蕾因生理功能的衰退,使得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

人的味蕾在实现自身的感觉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原料的味来实现,而味蕾与原料的味的碰撞又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应该具有水溶性,能够在水中得到溶解。那些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若是不能溶于水,那么味蕾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原料中的呈味物质溶于水后,溶液能够快速通过味蕾中的小孔来刺激味细胞神经,这中间会经过来自鼓索神经、三叉神经、弧束核三个环节,把味细胞获得的感觉一直传送至大脑的中枢神经,从而对味觉产生应有的反映。

(2)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在溶液中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有可能使舌面上分布着众多的味蕾真切地感受到。

(3)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的温度会对味蕾的感味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呈味物质中的甜味在接近人的体温28℃~33℃时,以同样多的糖分溶液溶于唾液中,味蕾用感觉器去感觉时却能明显感受到最甜的味道。呈味物质的咸味,温度越高,舌面上的味蕾去感觉味道时,就会变得非常迟钝。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用一道咸味菜来举例子。一道咸味菜肴,在刚出锅的时候吃进嘴里,那种感觉正好,或是放冷了再吃,就能明显地感到太咸了。苦味与咸味,在用味觉感受器味蕾去感知呈味物质是一样的效果,温度越高,苦味的感知度越低;温度越低,苦味的感知度越高。至于酸味,是一种特别的味道,它不会因温度的变化对味蕾的感觉发生任何改变。

各种咸菜

此外,人们在进餐时,因个人的生理状况,或是生理状况的变化。使味蕾在感受呈味物质时,会出现与平日里不一样的情况。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种情况:

疲劳现象。大多数情况下,舌面上的味蕾在经过同一种味,或是不同味的刺激后,味觉与平日相比,在感知度方面会显得迟钝,即使是美味可口的菜肴,也会觉得淡而无味。人们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味觉的疲劳现象。

累积现象。经过反复接受同一种味道后,会使味蕾的感知度出现累积现象。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同一种呈味食物(咸味菜)吃得过多,会使咸味物质的感知度累积在味蕾上,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去吃同一种浓度的咸味菜时,就会感到吃进嘴里的食物太咸了。

变换现象。当人们身体不舒服,服下一颗苦药后,马上喝白开水,会觉得水有甜味。当人们吃过甜食后,马上吃带着酸味的食物,会感到酸味十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种不同食物所具有的呈味物质在刺激到味蕾后所产生的一种味觉现象。

2.人的舌面

人的舌面,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组织,它们味蕾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位于人的舌面的各个不同部分,在感受味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在感受带有甜味的呈味物质时,舌尖最为敏感;在感受苦味、鲜味的呈味物质时,舌根最为敏感;在感受酸味的呈味物质量,舌边缘两侧的后部最为敏感;在感受咸味的呈味物质时,舌边缘两侧的前部最为敏感。

味蕾是感受味感的核心元素,合理使用味蕾,有利于准确地获得菜肴的纯正味感。与此同时,在试吃不同味道的菜肴时,由于味蕾对不同部分的敏感度,一定要选好部位以后再进行测试,这样才能提高味感的准确度。

3.味的接受速度

在酸、甜、苦、辣、咸等味道中,由于呈味物质的不同,在味的接受速度上也是不同的。具体来说,用餐人员的大脑在经过不同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对呈味物质的味道反映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在呈味物质的快慢速度中,用餐人员感受到的咸味速度为最快,时间为1.1~1.6秒;感受到的苦味速度为最慢,时间为1.6~2.1秒。因而,人们在食用那些带有苦味的菜肴时,总会在最后才有真切的感受,并且苦味存留在味蕾中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4.呈味物质

人们在食用烹调好的成品菜肴时,所接触到的呈味物质,都是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经过不同比例的混和所产生的化学现象而带给人的味感。这种味感,并非是人的生理现象变化所产生的味感,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呈味物质的碰撞得到的结果。了解菜肴中的呈味物质,对菜肴的烹调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对比现象。把用于烹调菜肴的两种原料放在一起,原料中呈味物质的浓度比例会得到一定的混合效果,这就使得其中的一种呈味物质味感变浓,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对比现象”。鸡汤的味道鲜美,是加入了适量的盐才有鲜味的。苦味物质在加入适量盐以后,其口味会更苦,这便是对比现象。

目前,呈味物质所具有的这种对比现象,已在制造甜食的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利用好这种对比效果,有利于很好地节约成本。

(2)抑止现象。用于烹调菜肴原料中的两种呈味物质,在根据相应的浓度、比例进行混合后,使得两种呈味物质的数值升高,在烹调的过程中,菜肴味的浓度会降低,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抑止现象”。

当锅中的菜肴太苦时,放点白糖,就能使苦味减弱,甜味也会减弱。当锅中的菜肴太咸时,放点白糖,就能减弱咸味。

(3)相乘现象。用于菜肴烹调的两种原料,其呈味物质相同,各种化学物质分子的成分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同,按照一定比例相加所得出的味浓度,便是相乘的结果。

相乘现象的具体表现是,在呈肉味中用谷氨酸钠与5-肌甘酸以1∶2~1∶5的比例进行调和,这样就能使谷氨酸钠的鲜味增至6倍。用谷氨酸钠与5-鸟肌甘酸相混合,呈肉味的呈鲜的效果则更明显。以这种方式调制出来的原料,对苦味、酸味能起到一定的抑止效果。在菜肴的烹调中,以相乘现象所得出的味浓度较为普遍,了解了这一原理,有利于更好地烹调出美味的菜肴。

二、味感

味感,是各种呈味物质在经过一定的综合作用所得出的结果。味感的具体体现,是舌头在品尝菜肴时,对成品菜肴的切身感受所得到的一种感觉。

人们在用餐时,能够借助于相应的方式对所蕴含的味感信息进行提取。所用的方式,是凭借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在感受到食物的气味、色彩、形状、形态、硬、软、脆、松、味道、声音等刺激,把接收到的刺激信号传送至大脑的中枢神经,通过综合分析而作出的判断。对菜肴作出判断的具体形式,就是为品尝的这个菜肴的味道划分美或不美的界限。当菜肴的味道在人的心里有了具体的界定后,再来衡量菜肴质量的好坏就容易得多了。

用餐者在面对一道菜,或是诸多菜肴时,眼睛会对菜肴的色彩、色调、形态、形状等信号传送到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中,以此产生许多联想。如果是朋友的婚礼,菜肴中有“百年好合”字样,给人以浓烈的喜庆感觉。如果是朋友过生日,菜肴中会有“生日快乐”字样,给人以温馨的氛围。无论是何种宴请主题,都会在菜肴的形象、色彩上下很大的功夫,通过对菜肴形态的高度调动,就能使主题带着一种节奏感、起伏感,从而烘托出菜肴的整个主题。

生日蛋糕

在菜肴的品评过程中,鼻子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餐者可从成品菜肴散发出的香味,来评定厨师制作的菜肴是可口还是不可口。所以,厨师在制作菜肴时,一定要让菜肴散发出香味来,以便把用餐者引入到馋涎欲滴的用餐环境中,从而引起强烈的进食冲动。

人们对菜肴质感的评断,大多是通过对腮部肌肉、上下腭的肌肉神经,在尝到成品菜肴时,而体味到的脆、软、松、酥、滑、糯的美感和温度,一旦接收到了这些信息时,就可以在菜肴的质感上公平地做出好与坏的界定了。

一般来说,技艺高超的大厨都能够按照用餐者宴请的主题,来设计和烹调出具有色、香、味、形、质俱美的菜肴,以满足用餐人员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使其获得最大的享受。

此外,用餐者在评定一道菜肴质量的好坏时,还会与各自的生理状况、健康状况、饥饿感、饱腹感、民族观、风俗观、爱好观等个人因素有关。在对菜肴进行设计和制作时,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因素,来综合考虑,从而设计出适合他们口味的菜肴。

由于人的饮食行为大多受生理和心理两大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烹调菜肴时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现在,结合用餐者的饮食行为,来谈谈来自他们生理和心理与味感的具体关系。

1.生理需求与味感的关系

人的机体时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在人的机体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借此把体内的废料排出体外。在运转的过程中,把一些新获得的营养物质重新消化吸收,从而保证人的生理需求。

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劳动、运动和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就会促进不同程度的新陈代谢。当新陈代谢消耗掉后,就需要及时地补充诸多营养物质,以补充人体的正常之需。

当然,在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时,所食用的营养食物、进餐量,都会因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会受到来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用餐人员在食用菜肴前的生理状况的影响。用餐人员的饱腹感、饥饿感、疲劳感、兴奋感等因素,在对其划分时又分为若干层次。从用餐者的年龄来看,可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从用餐者的性别上来看,分为男性和女性。而女性在划分时还分为孕期、哺乳期;从用餐者的职业来看,可分为体力劳动者、航空飞行人员、宇宙飞行人员、高空工作人员、水下作业人员、井下作业人员等;从划分的对象来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果。这就是每个层次的人员,会因工作的环境不同,在体现劳动的消耗上存在不同,他们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就存在不同的差别了。要想为用餐者补充适合他们的新物质,就需要根据相关人员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实施。

大多数情况下,人的生理需求都会受到一定的条件反射。具体体现在肚子饿了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在这样的前提下,用餐者对食物味感的浓厚度、清淡度、食物品种的选择上,就提出了要求。劳动量较大的体力劳动者,由于体内所消耗的热能较多,因此在食物的需求上就偏重于热量高的菜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劳动强度较大的人员在流汗以后,会使自身体内的盐分排泄增多,也是这个原因,就需要从所食用的食物中获取更多的盐分,以满足他们的机体需求。

在中式菜肴的加工中,应重视用餐者各方面的需求。通过考虑用餐者各个方面的需求去满足他们对营养的需求。在达到这个要求后,就能更好地来衡量中式菜肴的质量标准了。

2.心理需求与味感的关系

用餐者的心理需求,与菜肴的味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当用餐者的内心渴望食用哪道菜肴时,在色、香、味、质、形方面,营养需求方面,就不会那么讲究了。换句话说,有时,一个用餐者对菜肴的心理需求,往往会与广大的用餐者对菜肴的需求脱离一定的距离。对于同一道菜肴,并不一定是每个人所需要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用餐者在吃与不吃、吃的量的多少,大多根据具体的个人来定,而他们所作出的决定多数是受到各自不同的心理因素来确定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只有考虑到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因素,才能根据他们的情况制作出适用于大众口味的菜肴。

一般来说,用餐者的用餐心理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具体来说,可分为普通层次和高端层次。在每个不同的层次下,又可分出若干因素。

(1)普通层次。对菜肴的偏爱上,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嗜好情况的不同,对菜肴的味道也存在各自的偏好,有的人喜欢食用甜味菜,有的人喜欢食用咸味菜,有的人喜欢食用酸味菜,有的人喜欢辣味菜;一般来说,不同的人在选择菜肴的风味上存在不同。因此,在吃到符合自己口味的食物时,才会认为是最可口的佳肴。

另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有各自的爱好。这一点,体现在食物的种类、形状、色彩、形态的喜爱,这些差异的存在,大多受制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所以,要想制作出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菜肴,还需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来做具体改变,以实现菜肴的自身价值。

(2)高端层次。处于高端层次的用餐人员比较复杂,在用餐的定位上往往很难把握。

点餐者的动机,也是衡量食物质量好坏的一个标准。单从宴请的动机来说,点餐者的动机可分为许多种。有为庆祝而点餐的,有为联欢而点餐的,有为品尝而点餐的。面对诸多方面的动机需求,就需要厨师在烹调菜肴时,根据菜肴的内容与形式,使菜肴的宴请主题能够达到一致性,以便用餐者能够更好地得到来自精神上和心理上享受。

高端层次的用餐者在评价菜肴的质量时,往往是从自己固有的文化与艺术观的角度出发的。当然,高端层次用餐者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的形成,也会受到来自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他们在评价菜肴时,往往对于菜肴的色彩、造型、命名等有着各自的理解,因而给出的标准也具有其特色。

高端层次的用餐者,在进餐的过程中大多会联想到历史、文化、友谊等,从这个环节中来感受来自个人的精神慰藉,使自己拥有快乐。

3.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制约性

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求,是对菜肴产生选择的两个决定性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相互的较量后,使不同的用餐后能在菜肴的食用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那么,人们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呢?具体说来,大多受到来自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在来自人口因素、婚姻因素、家庭因素的制约上,会对菜肴的偏好形成一定的影响。从小的方面来说,能够影响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理体质,这在遗传和器官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得最为明显。

主题餐厅

在环境的制约上,会影响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选择。由于气候环境与地理环境的不同,使人们对食物原料的品种特性有了特别的偏爱。在饮食习惯方面和食物选择方面都存在很大

的不同。平原地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这个地区的人们喜好食用清淡类食物。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这个地区的人们对食物的味道有较高的要求,这个地区的人们喜好食用脂肪含量高的动物原料。

在交通的制约上,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在交通高度发达的城市,商品的流通,会使各个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对食物原料的供应、烹调技术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的制约上,表现在人类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成与文化形成,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带,并且各自具有其特征。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轨道上,就逐渐积淀了东方文化;在长江文化带、黄河文化带、珠江文化带,他们的形成与发展都带有各自的文化特色。时至今日,无论是长江文化带、黄河文化带、珠江文化带,都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文化因素、性格爱好、审美视角等特征,这一点,可从饮食爱好的心理因素上得到具体反映。

在民族的制约上,会影响人们对菜肴的选择。在中国的大家庭里,融合着不同的民族,而各个民族又各自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菜肴选择、可食性动物原料和植物原料的喜好与禁忌。以蒙古民族为例,这个民族大多以牛羊肉为主;藏族民族,在饮食方面不食鱼肉;回族民族,在饮食方面不食猪肉,他们各自烹调出来的菜肴风味也会不一样。有的民族认为某道菜肴是最珍贵、最美味的,对于另一个民族的人来说,就不那么认为了。

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上,也会影响人们对菜肴的选择。有的地方以农业结构为主,有的地方以工业结构为主,不管是哪一种结构,都会对食物原料的生产、食品产业的发展、烹调技术的发展、菜肴风味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菜肴的选择。

在教育的制约上,会影响人们对菜肴的选择。教育发展,可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莫大的影响。并且,教育发展了,人民文化水平也会得到相应地提高。在这个前提下,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内外交流的制约上,也会影响人们对菜肴的选择。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饮食习惯,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贸易合作的增强,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交往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也会在无形中使各自国家的饮食习惯发生缓慢地变化。当然,个中的变化,大多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土的鲜明特征。

总之,一名优秀的厨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很重要,除了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懂得一些民俗常识、历史常识、美学常识等知识。当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烹调出符合用餐者需求的美味菜肴。

食品感官分析基础知识

食品感官分析基础知识 1.食品感官检验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221.1--88《感官分析术语》,感官分析(感官评价、感官检验、感官检查)定义为用感觉器官检查产品的感官特性。感官特性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感觉的基本概念 根据C-B10221.1--88,先来认识几个概念。 ①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它对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如眼、鼻、舌。 ②刺激——能兴奋感受器的因素。 ③阈值——阈,在字典中指界限、范围的意思。这里指用统计的方法对一系列感觉或评审进行测定所得到的跃迁点。 ④刺激阈/觉察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通常,我们听不到一根针或线落到地上的声音,也觉察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因为刺激鼍太低不足以引起感觉。 ⑤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⑥差别闽——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3.味觉 (1)味觉生理学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味感受体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舌头并不是一个光滑均匀的表面。舌头上隆起的部位称为乳头,是最重要的味感受器。在乳头上分布有味蕾,大

部分分布在舌面的乳头上,小部分在软鄂、咽后和会厌。每个乳头平均含有2~4个味蕾,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各个味蕾中的味觉细胞都有一根味毛(味神经),经味孑L伸入口腔。当呈味物质刺激味毛时,味毛便把这种刺激通过神经纤维向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传递,使人产生味觉。 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分别有不同的敏感性,如舌的前部对甜味最敏感,舌尖和舌边缘对成味最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最敏感.舌根则对苦昧最敏感。因此许多食物直至下咽才能感觉到苦味。 (2)四种基本味觉酸、甜、咸、苦是味感中的四种基本味道,其余都是混合的味觉。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基本味觉和色彩的三原色相似.它们以不同的浓度和比例组合时就可形成自然界千差万别的各种味道。 除四种基本味外,鲜味、辣和金属味等也列入味觉之列。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些不是真正的味觉.而町能是触觉、痛觉或者是味觉与触觉、嗅觉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综合反应。 (3)味觉评价一般从食品滋味的正异、浓淡、持续长短来评价食品滋味的好坏。滋味的正异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如果食品有异味或杂味.就意味着陔食品已腐败或有异物混入:滋味的浓淡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评价.并非越浓越好,浓淡适宜为好;滋味悠长的食品一般优于滋味维持时问短的食品.它使人回味无穷。此外由于食品往往是多种味觉的综合体,还应注意味觉的关联和各种味觉互相影响.如味觉的对比效应、拮抗效应等。

从色彩的通感说起

从色彩的通感说起 本文从心理、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色彩与视觉、味觉、听觉等感觉的联系,从而导出色彩通感对艺术设计和色彩营销的重要性。 From psycholog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author elaborated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sion, taste and hearing which show the importance of art design and color marketing. 小到私人空间,大到社会领域,色彩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人熟知的色彩,似乎简单,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比如仅色彩学本身,理论上便有扬・赫尔姆赫兹的三色理论、马克斯韦尔论证了的加色混合法和薛夫鲁尔的色彩和谐与对比等,创作使用上又有色彩意象、色彩构成理论等等。 1色彩的属性及其间的联系 1666年,牛顿通过三棱镜首先对色彩有了新的认识,人们才知道,“色彩是一种视感现象,并不是物质的客观成分或特性。它是视觉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心理反应,由眼睛的

物理反应和大脑对高出某种亮度标准的光的波长特性所做 出的自动译释反应组成。” 色彩具有物质属性。比如大家熟知的红色光穿透力最强,可见度高,在交通方面用它来表示禁止最为合适。 色彩不仅可视,它还可以联想听觉、嗅觉、甚至可以唤起味觉,形成综合的心理效应。比如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有时给色彩起名叫咖啡色、苹果绿或杏花红等,红红的辣椒会使人想起四川火锅,这些都是由色彩联想起味觉的结果。色彩的味觉感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对各种食品、水果等味觉认识的积累。这种在视觉与生理、心理的联合作用下,所产生的联觉、心理效应在人们当中已形成了广泛的认同,是色彩与味觉必然的融合。 视觉和听觉也可以融合运用。比如《礼记・乐记》中对歌声的描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意思是:“因此,乐歌昂扬时如同高举,低沉时如同坠落,婉转时如同折断,静止时如同枯木,曲折变化合乎规矩,连绵不绝如同贯串在一起的珠子。”所以人的感觉是通联的,直到钱钟书这里才在理论上明确下来。钱钟书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

(完整版)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人的感味器官“味蕾”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菜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只要有“味蕾”的出场,一切问题都会有答案。事实上,味觉是“味蕾”对菜肴的化学物质属性的感受,所得到的是一种味的感觉效果。 味感,是人在用餐时,对菜肴味道作出的一种感知度。而人在对菜肴的风味作出感知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生理感觉器官中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感觉反映,对菜肴的风味所作出准确地判断。 一、味觉 味觉对菜肴的体验效果如何,可直接从味蕾、人的舌面、味的接受速度、呈味物质四个方面来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味蕾 味蕾,是指味觉感受器,位于人的舌面上。要想找到味蕾的痕迹,可从舌面上分布着许多好似“乳头状的味蕾”发现秘密。 通常,在舌面上的每个乳头中分布着丰富的味蕾,并且所含的数量不等,成人有2000多个味蕾,每个味蕾中一共由50个细胞。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软腭和咽喉上分布着一小部分味蕾。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味蕾因生理功能的衰退,使得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 人的味蕾在实现自身的感觉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原料的味来实现,而味蕾与原料的味的碰撞又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应该具有水溶性,能够在水中得到溶解。那些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若是不能溶于水,那么味蕾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原料中的呈味物质溶于水后,溶液能够快速通过味蕾中的小孔来刺激味细胞神经,这中间会经过来自鼓索神经、三叉神经、弧束核三个环节,把味细胞获得的感觉一直传送至大脑的中枢神经,从而对味觉产生应有的反映。 (2)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在溶液中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有可能使舌面上分布着众多的味蕾真切地感受到。 (3)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的温度会对味蕾的感味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呈味物质中的甜味在接近人的体温28℃~33℃时,以同样多的糖分溶液溶于唾液中,味蕾用感觉器去感觉时却能明显感受到最甜的味道。呈味物质的咸味,温度越高,舌面上的味蕾去感觉味道时,就会变得非常迟钝。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用一道咸味菜来举例子。一道咸味菜肴,在刚出锅的时候吃进嘴里,那种感觉正好,或是放冷了再吃,就能明显地感到太咸了。苦味与咸味,在用味觉感受器味蕾去感知呈味物质是一样的效果,温度越高,苦味的感知度越低;温度越低,苦味的感知度越高。至于酸味,是一种特别的味道,它不会因温度的变化对味蕾的感觉发生任何改变。

食品包装设计的味觉心理

商品的特定品味和价值的特殊理解,体现了设计者的审美倾向,显示了设计者在形式处理上的创造性。现代消费者面对的不再是品种单一的商品,而是琳琅满目,甚至功能、效用相同的商品。这时,消费者如何选择和判断是目前广告设计行业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广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外,商品的包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点在食品行业尤为突出。 一个食品包装,首先给消费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味觉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很多食品自身的色彩并非美观动人,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法加以表现,使其造型和色彩更加完美和丰富。成功的食品包装不但能迅速的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而且能让人觉得包装内的食品新鲜美味,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食品包装与日用消费品包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食品在表现产品属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表现其食欲和知觉联想,这就意味着食品包装必须能够产生味觉暗示的作用。实现食品包装的味觉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感”。“通感”的通俗解释就是将难以言传的情状以另一种可比的形式陈述清楚。心理学上把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领域的感觉叫做共感觉。这也就是说,食品包装的目的,是使消费者看到某一食品包装能够产生的对包装内食品的味道和品质的良好联想和预期。 那么,如何对食品包装进行设计才能够获得人们的好感,产生美好的味觉暗示呢? 一、包装色彩的味觉设计 色彩是最具有视觉信息传达能力的要素之一,尤其是在工业社会向情报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时代,色彩的作用远不止美化和装饰。色彩具有其他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超越不同语言,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所造成的障碍而表达各种信息。另外由于色彩还能左右人的感情,因此各种不同的色彩设计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刺激效应。这就是色彩的信息化功能和感情作用功能。色彩是食品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消费者能最快接受到的信息,给整个包装定下了一个基调。通过眼睛认识食物和它特有的色彩,并由此通过物质与精神的互动,对色彩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形成了一些带有共同规律性的认知,其中也包括了对味觉的分辨与联想。看到某一颜色时,使人回忆起各式各样的事物或者联想到和颜色有关的东西。有些颜色可以给人美好的味觉暗示,也有些颜色恰恰相反。比如灰、黑色让人看起来会有一点苦涩的感觉,深蓝、青色看起来带点咸味,深绿色给人酸涩的感觉……这些色彩在食品包装中大量使用就要比较慎重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的食品包装都要采用类似的几组颜色。包装最终色彩的选择还得考虑食品的味道、口感、档次和区别同类产品等许多因素,既传达产品的特色,又能和谐的组合色彩,给消费者味觉上的暗示。 由于味道除了主要有甜、咸、酸、苦、辣的“舌感”外,还有各种“口感”。要在包装上表现这么多的味觉感受,并且要向消费者正确传递味觉的信息,设计师就要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来进行表现,总的而言,通过人类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归纳,色彩本身已经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特定味觉信息。也就是说,色彩在认识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已经被抽象成了了各种味觉感受的符号。例如:红色的硕果给予人甜美的口感,因此,红色用于包装主要就是要传递甜的味觉。 红色还给人以热烈、喜庆、革命的联想。因此,在食品、烟、酒上应用红色,又有喜庆、热

食品风味物质

第8章风味物质 8.1概述 通常指的风味(Flavour)就是食品风味,食品风味的基本概念是: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这类感觉主要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见表1)。由于食品风味是一种主观感觉,所以对风味的理解和评价往往会带有强烈的个人、地区或民族的特殊倾向性和习惯性。 表1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 感官反应分类 味觉:甜、苦、酸、咸、辣、鲜、涩··· 化学感觉 嗅觉:香、臭、··· 触觉:硬、粘、热、凉、 物理感觉 运动感觉:滑、干、 视觉:色、形状、 心理感觉 听觉:声音 实际上,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就风味一词而言,“风”指的是飘逸的,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嗅觉反应;“味”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因此狭义上讲,食品风味就是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觉器官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嗅觉(smell)俗称气味,是各种挥发成份对鼻腔神经细胞产生的刺激作用,通常有香、腥、臭之分,嗅感千差万别,其中香就又可描述为果香、花香、焦香、树脂香、药香、肉香等若干种。味觉(taste)俗称滋味,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作用,味的分类相对简单,有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味,另外还有涩、辛辣、热和清凉味等。 风味物质是指能够改善口感,赋予食品特征风味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食品风味物质是由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组成,通常根据味感与嗅感特点分类,如酸味物质、香味物质。但是同类风味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构特点,酸味物质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但香味物质结构差异很大。 (2)除开少数几种味感物质作用浓度较高以外,大多数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很多嗅感物质的作用浓度在ppm 、ppb、ppt (10-6、10-9、10-12)数量级。虽然浓度很小,但对人的食欲产生极大作用。 (3)很多能产生嗅觉的物质易挥发、易热解、易与其它物质发生作用,因而在食品加工中,哪怕是工艺过程很微小的差别,将导致食品风味很大的变化。食品贮藏期的长短对食品风味也有极显着的影响。 (4)食品的风味是由多种风味物质组合而成,如目前已分离鉴定茶叶中的香气成份达500多种;咖啡中的风味物质有600多种;白酒中的风味物质也有300 多种。一般食品中风

氨基酸的呈味特性

氨基酸的呈味特性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主要组成成分,食品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是衡量其 营养质量和感官呈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食品中氨基酸的研究包括对总氨基酸(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研究,畜牧研究人员对总氨基酸的测定,主要是 研究其营养特性,结构蛋白中的呈味氨基酸,多处于结合状态,对风味影响不大,而游离氨基酸,由于其量较少,对影响的贡献不大,他们主要是用于参与 风味物质的形成。游离氨基酸与肤、核普酸、有机酸,无机离子等是肉品中非 挥发性的呈味活性物质。氨基酸的呈味与它侧链R基团的疏水性有密切关系。 当氨基酸的疏水性较小时,其主要呈甜味,如如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脯 氨酸、经脯氨酸、天冬酞胺等,当氨基酸的疏水性较大时,其主要呈苦味例如 亮氨酸、异亮氨酸、撷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赖氨酸、 精氨酸等,当其侧链R基团为酸性基团(如COOH、SO3H)时,则以酸味为主,如 天冬氨酸、谷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同时也是形成鲜味物质的重要前提物质之一。 游离氨基酸对肉制品风味的贡献不仅与其绝对含量相关,而且与游离氨 基酸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影响有关,有研究表明,单个氨基酸不具有肉的味道, 而所有游离氨基酸共同存在时才给人肉的味感。肉品中各种游离氨基酸是共存的,且这种关系对肉的特殊味感是必须的。Gasser发现肉汁中的呈味物质浓度 多数低于各自的阂值,因此,各种呈味物质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决定肉滋味的的 重要因素。 目前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呈味氨基酸主要是L一谷氨酸钠、L一天 门冬氨酸钠、L一丙氨酸和L一甘氨酸。 1.L一谷氨酸钠 L一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食品中主要的增味剂,其具有强烈的鲜味,己 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认可,谷氨酸钠鲜味的产生,是由a一H3+和赞COO一 两个基团静电吸引,形成五元环结构而引起的。L一MSG具有甜、酸、咸、苦、

实验1味觉敏感度测定(1)

《食品感官评定》实验实训 实验一味觉敏感度测定 一、实验原理与目的 1、酸、甜、苦、咸是人类的四种基本味觉,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四种基本味酸、甜、苦、咸的代表性成分,掌握基本味识别、觉察阈和差别阈的测定方法,学会感官评价实验的准备步骤与方法。取四种标准物质味感物质按两种系列(几何系列和算术系列)稀释,以浓度递增的顺序向评价员提供样品,品尝后记录味感。 本法适用于评价员味觉敏感度的测定,可用作选择及培训评价员的初始实验,测定评价员对四种基本味道的识别能力及其察觉阈、识别阈、差别阈值。 2.实验内容或原理 实验的主要内容:四种基本味的识别;基本味察觉阈、识别阈、差别阈值的测定等。 二、试剂(样品)及设备 1、水:无色、无味、无臭、无泡沫,中性,纯度接近于蒸馏水,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2、四种味感物质储备液:按下表规定制备: 4、设备:容量瓶、玻璃容器(玻璃杯) 三、实验步骤 1、把稀释溶液分别放置在已编号的容器内,另有一容器盛水。 2、溶液依次从低浓度开始,逐渐提交给评价员,每次7 杯,其中一杯为水。每杯约15mL,杯号按随机数编号,品尝后按下表填写记录。 四种察觉阈测定纪录(按算术系列稀释) 四、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员的品评结果,统计该评价员的察觉阈和识别阈。

五、注意事项 1、要求评价员细心品尝每种溶液,如果溶液不咽下,需含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每次品尝后,用水漱口,如果是再品尝另一种味液,需等待1min,后再品尝。 2、试验期间样品和水温尽量保持在20℃。 3、试验样品的组合,可以是同一浓度系列的不同味液样品,也可以是不同浓度系列的同一味感样品或二~三种不同味感样品,每批样品数一致(如均为7 个)。 4、样品编号以随机数编号,无论以哪种组合,都应使各种浓度的试验溶液都被品评过,浓度顺序应为以稀逐步到高浓度。 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前应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六、思考题 1、什么是察觉阈、识别阈、差别阈值 2、在样品品尝时,应如何提高察觉阈、识别阈、差别阈值测定值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在样品准备和品尝样品时,为什么样品编号应随机数编号

色彩与听觉嗅觉味觉的关系

色彩与听觉嗅觉味觉的关系 色彩心理理论:色彩与听觉、嗅觉、味觉的关系 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听觉: 神经医学家萨克斯曾描述过一个完全色盲的病例,这个罕见的病却不幸地降临在一位抽象画家艾先生身上。他于一次车祸意外之后完全丧失辨识色彩的能力,从此陷入一个灰色的铅铸的世界:他那只棕色的狗变成暗灰色,蕃茄汁是黑色,彩色电视机成了一堆乱糟糟的东西。然而更奇怪的是,在丧失感受色彩的能力的同时,他也丧失感受音乐的能力。他原本是一位对色彩与音乐有极强连带感觉(伴生现象)的画家,他可以将“不同的音调立刻转换成不同的色彩,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似乎也同时看到内心各种翻腾的色彩;如今他已没有音乐,视觉影像……音乐不再完整,因为可以与它互补的色调已经不见了,音乐变得贫乏至极。” 艾先生的眼睛不仅丧失了看的能力,也丧失了听的能力。艾先生的例子反向地证实了视觉与听觉的强烈紧密联系的存在,它也说明了眼睛不仅仅具有观看的能力,也具有倾听的能力。艾先生并不是具有视觉与听觉的“共感觉”(synesthe sia)的唯一一人,许多艺术家(波特莱尔、乔艾斯、吴尔芙)都具有这个被俄国小说家纳博可夫称之为“彩色听觉”的能力。在音乐领域里,最知名的就是俄国作曲家,史克里雅宾(A。Scriabin,1872,1915)。他试图将这些色彩与音调的共生感觉谱进他

的第五交响曲,一个“音乐与色彩水乳交融的构想”。他并精确地罗列了曲调、每秒震动次数和色彩的对应表: C调 256次红色 升C调 277次紫色 D调 298次黄色 升D调 319次森林的钢铁之光 E调 341次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 F调 362次暗红色 升F调 383次水蓝色 G调 405次偏玫瑰红的橙色 A调 447次绿色 B调 490次珍珠蓝 这首交响曲在演出时,“除了安排完整的交响乐团之外,还需要用到一架钢琴、合唱团,和一部能将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风琴。”可惜首演时,这部色光风琴的装置被人以“不切实际”的理由删除了。 然而这个对应表后来得到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丁斯基(W。Kandiski,1866,1944)的青睐,并引为其绘画理论的根据,还指出我们不仅能从音乐中“听见”颜色,并且也能从色彩中“看到”声音:黄色具有一种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达到眼睛和精神所无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会变得愈来愈“尖锐”,刺痛耳朵和精神。蓝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会“降到”无限深,以其雄伟的低音而发出横笛(浅蓝色时)、大提琴(降得更低时)、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风琴的深度里,你会“看到”蓝色的深度。绿色非常平衡,相对于小提琴中段和渐细的音色。而红色(朱砂色)运用技巧时,可以给予强烈鼓声的印象。通感并不只发生于视觉与听觉之间,还发生于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之间。

烹饪中的色彩

安徽新东方大师为您解析烹饪中的色彩 烹饪艺术是食者视觉和味觉的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对于艺术品的色彩和造型,在构思、塑造工艺、表现手法、意境处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烹饪艺术达到全社会所要求的艺术标准。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色彩,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更与色彩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平时的生活被五颜六色的色彩包围着,像红红的辣椒,绿油油的菠菜,嫩嫩黄的韭黄等正是这些五彩斑斓的美味,愉悦了视觉,成全了健康。 安徽新东方烹饪学子冷拼中的色彩运用的很到位 俗话说;“观人先观面,看菜先看色”。中国烹饪讲究色、香、味、形、器、意6大要素,色彩首列第一,这是由于色彩属于视觉范畴。其先于质,味的出现,又最先映入食用者的眼帘。而色彩与饮食的关系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良好的色彩搭配,自然触发对菜肴的联想,仿佛醇香之味溢于口鼻,故而食欲大增,因此可见,冷盘菜肴制作过程中,其原料色彩搭配地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宴席及菜肴品质的高低。

色彩的味觉联系及内涵: 色彩引起的感觉,有冷暖感、重量感、距离感、运动感、涨缩感。味感是其中的一种色彩与味的联觉作用。在人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中,很多食品的色彩与味觉联系起来。 1、红色:红色是所有色彩中色调最暖的一种颜色。容易使人产生热烈兴奋的感觉。其色感促使人的味觉产生鲜明浓厚的香醇,甜美的感受。红色调给人以兴奋、热烈、喜庆的感觉,红色能使人联想香味、甜味而引起食欲,是我国传统习惯上用来表示吉祥的颜色。红色的原料有:香肠、红枣、番茄、胡萝卜、红辣椒等。它们使人感到鲜明浓厚的香醇、甜美、有营养够刺激的快感。 2、黄色:黄色光度很高,色性变暖具有光明、辉煌、轻松、柔和的感觉,黄色可刺激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黄色的原料有:蛋黄糕、各种油炸食品、嫩姜、菠萝、南瓜等。 3、绿色:绿色给人以生机勃勃、清新、鲜嫩、明媚、自然的感觉。绿色代表春天、青春、生命、希望、和平。绿色有助于消除疲劳、易于消化。绿色的食品原料有香菜、青菜松、黄瓜等。它们给人以清新爽口,淡雅平和的感觉。特别在炎热的夏季能给人带来凉爽、解除心中烦躁闷塞。错杂在暖色浓厚、油腻的菜肴中,给人以清爽、醒目、宁静的感觉。 4、橙色给人以明亮、华丽、健康、向上、兴奋、愉快的感觉。橙色因色彩鲜亮故经常作为点睛之笔。橙色原料有:胡萝卜、南瓜等。 这些艳丽活泼的色彩使用在喜庆宴席上符合食用者兴奋,愉快的心理感觉,能更好地表现出宴席的吉祥氛围,圆满地发挥了菜品色彩的表现功能。 自然界中的色彩不能完全生搬硬套的运用在烹饪上,在烹饪中,不同色彩的原料经过合理搭配,能使菜肴色彩艳丽、淡雅或色彩平和、清晰,达到刺激食欲、美化菜肴、悦人精神的效果,使饮食活动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双重效果。 1、对比色的搭配 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等。它能使菜品的呈色达到明亮醒目,主题清晰,生动感人的效果。但它也是菜品色彩配置中一个难度较大的内容。搭配的恰当,能增添菜肴的味美香浓之感,如搭配不当,则会减损菜肴的品质,从而影响整个宴席的档次。由此可见,正确地处理对比色应按照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根据宴席主题思想,合理配置,灵活应用。 2、调和色的搭配 红色与黄色,黄色与橙色,蓝色与紫色等。调和色的组合效果是统一协调,优美柔和,简朴素雅。但由于色彩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因素,所以对比较弱,容易产生同化作用。在面积相当的情况下,两色差别都较模糊,造成平淡单调,缺乏力量的弱点。

食品的味感及呈味物质

第四节食品的味感及呈味物质 一、味感及其影响因素 味感是指食品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液刺激味觉器官舌头表面的味蕾,经过味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的味觉中枢而产生的感觉。味蕾是分布在口腔粘膜中极微小的结构,由40~60多个椭圆形味细胞组成,并紧联着味神经纤维。味蕾大部分分布于舌表面的味乳头中,其中在皱褶的侧面上分布最稠密。舌头各部位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不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最敏感,而舌根部则对苦味最敏感。 味感从刺激味感觉器开始到开始感觉到味,仅需要1.5~4.0×10-3 s,其中咸味最快,苦味最慢,所以一般来说,苦味总是在最后才有感觉。 常以阈值衡量味感的易感知性,即感受出某种味觉物质的最低浓度。在酸、甜、苦、咸4种味感中,苦味的易感知性最高,甜味最低,因为甜味的阈值最大,不同数据来源的呈味阈值可能有所不同,表3-4列出部分以作参考比较。 表3-4 各种物质的呈味阈值 温度对味感有影响,最能刺激味感的温度在10~40 ℃之间,其中以30 ℃时为最敏锐,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各种味觉都会减弱,甜味在50 ℃以上,感觉会显著地变迟钝。 味感强度还与水溶性有关,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不呈味的,只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觉神经,因此产生味感的时间有快有慢,而且维持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如蔗糖比较容易溶解,因而味觉产生也较快,消失也较快,而较难溶解的糖精则与此相反,产生的味感较慢,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各种味感可相互作用,如在15%的砂糖水中加入0.017%的食盐后,会感到其甜味比不加食盐时更甜,味精的鲜味在有食盐存在时会增加,这是味的对比现象。把麦芽酚加入饮料或糖果中能加强其甜味,这是味的相乘作用。但也有相反的作用,如食盐和砂糖以适当浓度相混和会使咸味和甜味都减弱,称之为消杀作用,尝过食盐之后,即刻饮无味的清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味感的变调作用。 味感有酸、甜、苦、咸、辣、涩、鲜、凉、碱、金属味等,其中酸、甜、苦、咸是4种基本味感,而辣味和涩味是由于刺激触觉神经末梢产生的,与基本味有所不同。 二、酸味物质 酸味是由于舌黏膜受到氢离子刺激而引起的,因此凡是在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酸味的强弱不仅与H+浓度或pH有关。在相同的pH时,有机酸的酸感比无机酸要强,因为舌黏膜对有机酸阴离子比对无机酸的阴离子容

味觉及食物词汇英汉对照

味觉及食物词汇英汉对照味觉及食物词汇英汉对照本香bois 扁平的aplati 变酸的acescent 变质tourne 变质的altéré 表面有泡沫的crémants 病的malade 不愉快的désagréable 草味herbacéc 草莓fraise 茶thé 沉重的lourd 陈旧的rancio 醇厚的corsés 醇烈的vineux 纯净的franc 刺激感piquant 粗糙的rugueur 粗鲁的brut 粗俗的grossiére 醋味acétique 淡而无味的douceatre 等。动物香:麝香musc 低级的commune 碘味的iodés 丁子香girofle 董菜花violette 动物香animale 发腊的pommadé 芳香arome 芳香的parfumé 菲薄的creux 肥硕的charnus 酚的phénol 粉尘味的poussiére 丰满的pleins 蜂蜜香miel 复盆子framboise 干草foin 干净的net 干瘦的maigri 甘草réglisse

甘油型的glycériné 构架的charpentés 光突的dépouillé 桂皮cannelle 果核noyau 果香fruit 哈喇味的rance 含糊的douteux 合格的loyal 黑茶子cassis 糊状的pateux 花香fleur 花香florale 化学香aromatiques 化学香chimique 浑厚的étoffés 坚实的solides 尖刻的acerbe 碱性的alcaline 健康的sain 僵硬的raide 焦糖味caramel 焦香empyreumatique 胶皮味的caoutchouc 脚臭的butyrique 酵母味ferment 精美的délicats 精美的finesse 玖瑰花rose 酒精味水质味的aqueux 酒香bouquet 酒香的bouquet 咖啡味café 烤面包味pain grillé 可口的coulant 枯干的树叶feuillefaneé枯萎的passé 苦涩的amertume 苦杏仁amandeamére 辣的pique 老人的vieillardé 老鹳草味geranium 李子prune 立体感的relief

食品色彩心理学

色彩学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摘要:色彩是最具视觉信息传达的能力要素之一,也是食品包装、销售的重要元素,起着美化商品的作用。本文从食品包装色彩运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简述了色彩学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关键字:色彩学食品包装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最好桥梁。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依附于包装的色彩,不仅能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而且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形成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食品包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包装,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色彩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色彩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食品包装色彩运用现状 1.1不同色彩的感情表现 色彩是不同波长光线对视觉作用的结果,本无什么“感情”而言。然而,我们生活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色彩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量事实证明,不同的色彩,能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作用,并且以人们的年龄、性别、经历、民族和所处环境等不同而有差别。因此,包装装潢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感觉的色彩的抽象表现规律,使色彩能更好地反映商品的属性,适应消费者心理,满足目标市场不同消费层次的。(一)色彩的冷暖感 红、橙、黄为暖色,易于联想太阳、火焰等,即产生温暖之感;而青、蓝为冷色,易于联想冰雪、海洋、清泉等,即产生清凉之感。另外还有一组冷暖的概念,即一般的色彩加入白会倾向冷,加入黑会倾向暖。如饮料包装,多用冷色,白酒类包装多用暖色。色彩的冷暖感觉以色相的影响最大。(二)色彩的轻重感 色彩的轻重感主要由色彩的明度决定。一般明度高的浅色和色相冷的色彩感觉较轻,白色最低;明度低的深暗色彩和色相暖的色彩感觉重,其中黑色最重。明度相同,纯度高的色感轻,而冷色又比暖色显得轻。在食品包装设计中,一般画面下部用明度、纯度低的色彩,以显稳定;对儿童食品包装宜用明度、纯度高的色彩,以有轻快感。(三)色彩的距离感 在同一平面上的色彩,有的使人感到突出、近些,有的使人感到隐退、远些。这种距离上的进退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色相,一般是暖色近,冷色远;明色近,暗色远;纯色近,灰色远;鲜明色近,模糊色远;对比强烈的色近,对比微弱的色远。鲜明、清晰的暖色有利于突出主题:模糊、灰暗的冷色可衬托主题。(四)色彩的味觉感 在食品包装上,色彩引起食品的味感有重要作用。人们一见到红色的糖果包装,就会感到甜味浓;一见到清淡的乳白色用在蛋糕上,就会感到有奶香味。一般说来,红、黄、白具有甜味;绿色具有酸味;黑色具有苦味;白、青具有咸味;黄、米黄具有奶香味等。不同口味的食品,采用相应色彩的包装,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取得好的效果。 色彩的上述感情作用,能使食品包装更具魅力,能使产品的典型特征更为突出,能扩大和促进商品销售。 1.2色彩技巧的把握 色彩技巧应该从以下几点注意:一是色彩与包装物的照应关系;二是色彩和色彩自身的对比关系。这两点是色彩运用中的关键所在。 (一)色彩与包装物的照应 那么,作为色彩与包装物的照应关系该从何谈起呢?主要是通过外在的包装色彩能够揭示或者映照内在的包装物品。正常的包装色彩应该是不同程度地把握这么些特点: (1)从行业上进,食品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当然,其中茶,用绿色不少,饮料,用绿色和蓝色的不少,酒类、糕点类用大红色的不少,儿童食品用粉红色的不少,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兰色、深咖啡色为多,以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兰色、咖

食品与色彩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1.食品包装的色彩 (3) 2.色彩语言在食品包装中的作用 (3) 2.1色彩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3) 2.2色彩在食品包装中的味觉暗示 (4) 2.3色彩的品牌提示作用 (4) 3.食品包装色彩语言的运用 (5) 3.1色彩语言在食品包装中的常规运用 (5) 3.1.1红色在包装上的运用 (5) 3.1.2黄色在包装上的运用 (5) 3.1.3蓝色、绿色、白色在包装上的运用 (6) 3.1.4咖啡色在包装上的运用 (6) 3.2食品包装色彩语言的个性化追求 (6) 3.2.1兼容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 (6) 3.2.2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7) 3.2.3色彩诉求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的统一 (7) 3.3食品包装色彩语言的系列化表现 (8) 结语 (9) 谢辞 (10) 参考文献 (11)

浅析食品包装设计中色彩语言的运用 「摘要」色彩是最具有视觉信息传达能力的要素之一,在产品包装的诸多因素当中,色彩能够更好的触动人的反应。特别是在食品包装中,诱人的色 彩更加重要,它更形象化的表达了产品的属性,刺激了消费者的味觉, 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色彩的合理性、人性化必然加强了包装的 视觉冲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 争能力。剖析色彩的属性,通过对色彩的功能性及食品包装色彩的用 色规律分析,总结色彩在食品包装中的运用,强调应用色彩的味觉增强 食品包装设计的表现力并运用实践。 「关键词」色彩语言味觉食品包装包装色彩运用

引言 商品的包装反映了一定能够的社会发展水平,包装的设计趋势也是由简单逐渐的走向复杂。现在这个社会处于一个大量生产并且大量销售的时代,现代化的包装是把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的最好的桥梁。对于人类视觉的研究表明,在产品包装的诸多因素当中,色彩能够更好的触动人的反应,特别是在食品包装中,诱人的色彩能够带动消费者的味觉联想,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我们对于食品包装上的色彩研究,对于这个时代来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义。 1.食品包装的色彩 食品包装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产品形象传播的媒介,对产品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食品包装对色彩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到人对包装内产品的印象。食品包装中色彩的合理运用是塑造优秀产品形象的第一步,优秀的产品形象是吸引目标受众从注意、产生兴趣、激发欲望、形成记忆、最后导致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对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进行科学合理、系统周密的规划是迅速传达信 息、传达质量感、传达产品形象和核心产品价值的重 要媒介手段。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战略(图1) 已从以往浅表的色彩装饰形式上升到个性化的色彩 营销,从孤立的色彩搭配组合到整合营销的色彩立体 交响,色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从色彩视觉、色彩情感、 色彩象征、色彩引导等方面影响食品产品形象的塑 造。 2.色彩语言在食品包装中的作用(图1) 在食品类包装设计中,色彩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包装主体颜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食品的销售。所以了解食品类包装中的色彩,对食品类包装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色彩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包装设计师辛笛·戈德曼曾说过:“我们需要在一瞬间就要抓住顾客目光的包装,你必须要吸引消费者”。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众多商品快速的发展,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味觉

奇妙的味觉 活动目标: 1、了解舌头的各部位名称,并初步了解各部位对味道的感知。 2、体验舌头多各种味道的感知,并学会用颜色记录味道。 3、初步了解保护舌头的基本方法。 活动准备: 1、酸、甜、苦、辣、咸的食品若干。 2、小镜子若干,粘贴纸、舌头示意图、幼儿人手一份。 3、PPT《奇妙的味觉》、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活动的过程。 一、出示食物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这么多的食物,一起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尝各种食物,分辨食物的不同味道,观察好朋友表情的变化。 ——你们都吃了什么样的食物,味道如何,吃了感觉怎么样?(幼儿自由说话)请幼儿拿着食物去跟客人老师去分享,并和客人老师交流,味道怎么样,感觉怎么样,吃了还想不想再吃?为什么?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感觉,还想不想再吃,如果不想,你想吃什么?为什么? 二、观察、了解舌头 1、出示舌头示意图,认识舌头各部位的名称。 ——看这就是我们能干的舌头,刚才它帮助我们品尝了各位食物的味道,下面我们来认识认识这能干的石头吧! 2、出示PPT,舌头分解图,认识舌头。——舌头由舌尖、舌侧、舌根三部位组成。其 中舌侧又分:根舌侧和尖舌侧,它们各有各的作用。 幼儿经验交流(幼儿在家吃过什么食物,什么部位感觉深) 三、老师小结 靠舌根的部位可辨别出苦味,舌根两侧可分辨出酸味,舌尖两侧(尖舌侧)可分辨出咸味,舌尖部位可辨出甜味和辣味,舌头的表面像小球一个挨一个的圆圆的东西叫舌乳头。蛇乳头里就是味觉感觉器——味蕾。 四、幼儿用镜子观察自己的舌头,并相互交流,说说舌尖、舌侧、舌根部位。 五、用不同颜色的粘贴纸,表示不同的味道,并贴在舌头相应的位置(例:红——舌 尖表示辣)颜色可让幼儿自由选择。 六、幼儿操作(幼儿两人一组)在舌头示意图上的相应位置贴上相对颜色的小粘纸, 并将贴好的示意图贴在黑板上展示并验证是否正确。 了解保护舌头的基本方法 ——我们的舌头本领这么大,那你们知道怎么来保护我们的舌头呢?

食品的味觉分析———味道化学 侯靖威 文档

学号:20111000967 食品的味觉分析———味道化学 Taste analysis in foodstuff——tasty Chemistry 院(系)名称:材化学院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 学生姓名:侯靖威 指导教师:陈婷教授 二零一三年四月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是菜肴的核心,是中国菜肴的灵魂。约3 600 年前,我国就有了五味之说( 甘、咸、苦、辛、酸) ,之后人们又意识到调味与健康有密切的联系。目前烹饪领域也有菜肴之美在于味,味之美在于调之说美食往往就是在这些味道的基础上千变万化,让人们一饱口福的。许多人对这些味道有所侧重,或爱甜,或爱辣本文从五味的历史向你慢慢道来。综合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简单地揭开味觉的本质。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零零总总的食物或是有气味的物品细化为诸如碳水化物、蛋台质、核酸、油脂等分子,。分别就无味物、咸、酸、甜、苦、辣味物的结构特征的要点作了陈述。纠正以前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对它们存在的的部分误解。同时我们也从健康的角度对它们指出各自存在的利弊。 关键字:五味健康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漫谈五味 五味(five flavours)药理学定义上说是指辛、甘、酸、苦、咸、淡、涩等功能药味的统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但是在它最早的定义里五味并没有“辣”,而是“辛”。 现在一般将“辛辣”放在一起,而这两者是有 区别的。之所以在普通人口中,“辣”代替“辛”, 在专家那里“辛辣”后来连在一起。最主要的 原因是,中国以前没有辣椒。辣椒起源于南美 洲的玻利维亚(Bolivia)和巴拉圭(Paraguay), 真正的使用历史已经无从考究了。野生辣椒主要 靠鸟进行传播,1494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辣椒被带回欧洲,并很快传到亚洲和非洲,随即 传播到世界各地。大约明朝中后期辣椒传入中国, 开花结果。其实,中医在五味之外还有两味,分别是淡味和涩味。淡味也许可以看作“没有味道也是一种味道”。我们一般都说五味,很少说“七味”,原因是中医有时将淡味归入甜味,将涩味归入酸味。另外也许是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是水果蔬菜也好,米面粗粮也罢,大多我们接触到的只是酸﹑甜﹑苦﹑辣,在日常口语中,人们说到味道时,有时候会省略“咸”,只说“酸甜苦辣”四味,似乎“酸甜苦辣”就能代表味道或生活的全部含义。但其实不然,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在使用盐了。食盐的历史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经千年绵延不绝流传到今天。战国时期就有记载,齐国是当时的产盐大国。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盐的成因也早有探索,并有先识之见,认为盐的生成与水气有很大关系:水曰润下,润下作咸。这是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于是很早我们就有海水煮盐的传说。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盐,可能是海盐。传说黄帝之臣宿沙氏发明了煮海之法,所以海盐产区都奉他为制盐始祖神。直到后来才发明了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砂石盐等。但是中国海盐产量比重最大,占到了八成。 其实在食味大家族中,无论是哪一样,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很遥远,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都是非同凡响。也正是这些我们平常家常便饭中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味道,包含了大自然的馈赠与无穷的人类智慧。有了“酸甜苦辣咸”,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的滋味,使得食材从简单的原材料变成了我们餐桌上盛放的美食,使得日常的吃饭成为一种享受。 正是因为如此,对它们的认识和研究是必要的。通过查阅资料,本文在后面就会对五味——酸甜苦辣咸一一以科学的眼光简单的作出诠释,为什么未成熟的苹果是酸的?为什么西瓜是甜的呢?又是什么让我们觉得黄连是苦的呢? 所有的这些,我所有们得从我们自身说起,我们由何判断是这个是苦的,那个是咸的呢。这是因为我们身上神奇的部件——味蕾

色彩基础知识——色彩的感觉与联想(教案)

色彩基础知识——色彩的感觉与联想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对色彩的理性分析,练习对色彩的情感表达。 2.提高自身在色彩方面的修养,促进美育发展。 3.提高欣赏的品位和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色彩的能力。 4.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和运用色彩表现自己 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 对色彩基础知识以及有关原理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难点: 色彩学中的名词术语的理解学习。 (四)兴趣点: 色彩的缤纷美感所激发的愉悦情感。 (五)教学用具: 1.有关色彩原理图例 2.有关电教设备与电教资料 3.有关生活实例道具 4.有关课堂延伸练习的工具和材料 (六)学生课前工具准备: (颜料工具和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教学: 我们生活的世界色彩缤纷,多姿多彩,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调配出的颜色有两万多种,我们人的肉眼可辨别的颜色就有八百多种。 如何把这么丰富的色彩运用我们的调色板,应用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上呢?首先要掌握好色彩的基础原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复习:(三原色原理) 1.复习所学过的三原色原理:(加深所学原理知识) 1)物理(色光三原色):彩虹、彩电——红、绿、蓝 2)美术(色料三原色):红、黄、蓝 3)演示色彩调配:(展示三原色原理图) 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 红+黄+蓝=黑浊(电教展示色环图) (注意,在色彩学原理里,黑、白、灰是属于无色系色, 所以不可被调配出) 2.讲授新课:(色彩三要素的理解学习) 学习色彩的另一些相关的色彩基础原理——色彩三要素 1)色相对比——色彩的名称(展示原理图和电教图) 2)明度对比——色彩的明暗程度(展示原理图和电教图) 3)纯度(彩度)对比——色彩的纯净程度(展示原理图 和电教图)

色彩的联觉

色彩的联觉 单元题目:色彩与心理课题名称:色彩的联觉年级:美术设计一年级课时:1 课程的定 位 本课程通过对色彩的研究以及色彩在设计中的地位,阐述了色彩构成的概念。同时,从色彩研究领域和色彩可知性两方面来研讨,使学生清除认识色彩构成是有序可依,有规律可循的。 色彩是什么?它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色彩学教育和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概念。 色彩学的研究以及色彩构成的理论要从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来进行。与色彩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助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指示,力求以科学的精神从事基础训练。 虽说设计课程内容虽重点侧重学生的思维风暴和实超练习,但在教学中也注重直观性学习。我将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对色彩有个感性的认知,让学生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平面构成,对于平面构图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作为设计专业,仅仅只会构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色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对色彩有个充分的认识,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教学目标 分析色彩与年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的关系,了解人们的共同色彩、情感以及这些共同情感对色彩设计的意义;使学生通过色彩视觉和心理因素的角度来加强色彩构成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命题的练习来调动所有感官对色、形的知觉,从特定的色彩关系中去体会复杂的心理表现。 教学难点从特定的色彩关系中去体会复杂的心理表现。主要内容色彩的情感与思维 教学方法与手段(1)多媒体课件讲授:运用多媒体演示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并与其他教法有机结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边讨论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演示 (3)实践学习 课程实训 色彩与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