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语文味浓郁·语文魅力十足“20XX年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研讨会”回眸

简报:语文味浓郁·语文魅力十足“20XX年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研讨会”回眸
简报:语文味浓郁·语文魅力十足“20XX年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研讨会”回眸

语文味浓郁·语文魅力十足

——“20XX年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研讨会”回眸

20XX年10月30——11月1日,由全国教师教学学会主办、成都国基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在成都空军第一招待所举行了“20XX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研讨会”。来自华东师大的XX老师分别作了《初中语文教学:转型中的挑战与重建》、《语文教师的人文追求》专题报告;来自深圳XX等老师既在现代文、作文、古诗文教学板块执教了让人获益匪浅的研讨课,又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讲座。无论是专题报告还是研讨课,都让人感觉到浓郁的语文味和十足的语文魅力,而李政涛博士自始至终的主持和点评语,更“似一阵清风,拂去了多年对语文教学的重重迷雾,让人看见了一片姹紫嫣红的春天”(现场教师短信评价语)。

如“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上的《生活处处是语文》。他是第一次来成都,执教此课题用什么作载体即叶圣陶先生所讲的“例子”呢?他就地取材——选用了所住宾馆的一份菜单,从有感情地朗读菜名、概括菜单里菜的味道、细品其中某道菜、再品菜名所蕴含的文化以及与广东菜名的比较、对不喜欢的菜名进行重新取名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悟“成都菜单文字之美”,从而把“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观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人文情怀悄无声息地贯注其中。能借顺手拈来的一份菜单上成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需要的不仅

是对新课标倡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充分理解与感悟,更需要对生活中所蕴藏的语文元素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对语言文字有驾轻就熟的功夫。这堂别出心裁的“菜单”语文课,让我们闻到了“语文味”扑鼻的芳香。

如XX老师上的《具体生动地描写》。在与学生进行课前语言交流热身后,郑老师提出“你会描写吗”这个集挑战性、激励性、启发性于一体的问题的同时,以课件方式出示了一幅水面上游动着两只鸭子的画面,要求七年级孩子们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写。之后,郑老师在用心倾听、点评台下学生们的朗读和互评后,重点点评了台上三位孩子在黑板上的即兴描写(成都嘉祥中学的孩子语文素养相当高,描写很美),将孩子们描写中的成败优劣之处与描写应该具备的要素与要求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课堂上,孩子们静静地描写时,仿佛听到他们的思维之泉在笔尖汩汩流淌;孩子们侃侃交流时,又分明看到生与生、师与生智慧碰撞的火花、语言对接的亮光。整堂课动静结合,语言优美,被李政涛博士点评为“既有女人味又有男人味,是我心目中阴阳结合的既扎实又优美的语文魅力十足的好课”。

何为“语文味”?程少堂老师认为,“语文味”是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它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

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从以上对“语文味”的定义角度来定位本次研讨活动的每一堂课、每一堂讲座,无疑都是充满了语文味的。

关于语文的魅力,李百艳老师在《呼唤语文魅力的回归》的讲座里,引用了三位名人的话来阐明它的内涵。一是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二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深情地赞美过:“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三是情感派教学大师于漪老师曾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藏;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那样的斑斓多彩。”无论在外国人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眼中,汉语之美,单个的汉字之美,已是美不胜收,汉字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篇的无限组合,美妙的修辞,恰切的运用,更是变幻多姿,张力无限。语文教学的正道应该是让学生带着真情去触摸语言,即让学生用含情的目光、声音与心灵投向文本深处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慢慢走,欣赏啊”!

好了,本次活动留给我回眸、咀嚼、慢慢品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

太多,我只能把自己感悟到其中的冰山之一角回忆出来与同行们交流、分享。诗人舒婷曾说:“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李政涛博士说:“教育是慢的事业,语文是悠闲的、从容的、欣赏性的,就让我们一起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些再仔细些。”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们,就让我们在汉语言文字的寒里、痛里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思维翔舞间,慢慢地享受其中那沁人心脾的芬芳和无与伦比的魅力吧。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尤其是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许多老师往往更多地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一最高层面的评判,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其实是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简单地划上等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架空文本型——有的老师在草草地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之后,就深挖教材中的微言大义,诱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向教参中的答案,然后再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由课文所引申出的思想内容的正确、崇高、神圣,最后老师和学生再来一次思想的升华,达到一节课的圆满结束。 目标僵化型——有的干脆在出示教学目标时,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学习什么什么精神、体会什么什么感情”,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好像孙悟空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还是在老师的划定的圈子里翻翻跟头罢了。 人为孤立型——有的甚至专门为“人文”而“人文”,把“人”与“文”割裂开来,不是把语言文字的熏陶渐染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处理得水乳交融,而是把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孤立地划成截然不同的几块,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含英咀华却抛在了九霄云外。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大概是受旧时“工具论”影响颇甚,而今非得来个矫枉过正不可。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plan of open class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modern read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游东华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 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 一、把握学科性质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比如说,有位老师在讲《桂林山水》一课,在学习描写漓江水一段时,组织安排了一系列训练。老师说:“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就可组成句子?同学们回答:生①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绿;生②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生③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接着,老师又说: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老师又说: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教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

漓江之美。这就是语文。北京市特级教师吉春亚这样说: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味”决不是借着“大语文”的旗号,改头换面的大杂烩,诸如内容开放无“度”的知识拼盘常识课,人文提升过“限”的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教学目标贪“全”的各科杂烩综合课等,而是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科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同时,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其中“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决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定准三维目标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该如何体现其它三维目标呢? 1、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读《桂林山水》,你会心驰神往,情不自禁地感叹“江山如此多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而伤感,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愤怒……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本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摘要】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应然追求。所谓的语文味,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二是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上,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要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领悟上,让学生从中得到陶冶;四是要体现在对语文深邃博大的体验上,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对重现历史、演绎传奇、品读人性的功能,从而体悟到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总之,语文课堂一定要根植于语文内容,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 【关键词】语文味训练文本解读情感体验 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追求的语文课堂的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说:语文教学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而贾志敏老师在《教语文其实不简单》中说: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上出语文课的特点,简简单单教语文。两位老一辈著名特级教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那就是语文课要像语文课,无须云山雾罩,让人感受不到语文课堂的真切感。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语文课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中必须牢牢把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线。 怎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富有语文味?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抓住语言文字的个性,充分发挥其内含的语意,让学生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语文的深意,达到语言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即使是片言只语,也让它富有无限的语文情趣。 我曾听一位教师上过一堂低段的语文课《丑小鸭》。虽然课上得有点稚嫩,但从课堂设计和教师在行课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所透出来的浓浓的语文味却让我不能忘怀。 【《丑小鸭》教学片段】 1.揭示课题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丑小鸭》,请大家看老师是怎么写题目的。 师(板书“丑小鸭”三个字,边写边说):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丑”字的,请大家看好笔顺。 师(板书“鸭”字时边写边说):这个字左边一个“甲”,右边一只“鸟”,“鸭”就是最棒的鸟,看老师写这个字时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写得小,右边写得大。 师(及时归纳):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要做到“左窄右宽”,这样这个字才好看。 (通过课题书写,从字的笔顺到字的间架结构,有重点地抓住字的特征进行无痕教学,说明教师在上语文课时有较强的语文意识,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渗透。这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 生:是一个叫安徒生的作家写的。 师:对!(板书: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们还看过安徒生写的其他童话故事吗?大家来说说。(生答:《皇帝的新装》《风车》《红鞋》《蝴蝶》……) (简介课文时进行适当的文学知识的教学,这是十分必要的,涉猎无须太深,点到为止,让学生知道“童话”这一文学样式,也知道安徒生及他写的各种童话故事,为进一步学习包

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味”

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味” 发表时间:2015-06-11T11:39:55.3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3期供稿作者:胡吉东[导读]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胡吉东青海省刚察县泉吉乡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812300 摘要: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语文课失去了工具性,那无所谓什么人文性、实践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姓“语”,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专责,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语文课育人的最大价值所在。那怎样才能体现语文味呢?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入手。 关键词:兴趣展现师生关系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善用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要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少些无谓的清规戒律。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从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只要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得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你“情不自禁”了,不举手也可以说;你的灵感就要稍纵即逝了,插嘴就插嘴吧!你可以顺应老师和教材的意思说,也可以向老师质询、向教材发难。你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话,进入讨论。教师可在课堂上常用“大家随便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谁还有其他想法或看法”、“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等语言来鼓励学生。教师是教育的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教学研究者、未来生活设计者、人际关系艺术家,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悟出新知,形成新联系。 四、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了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就能上出“语文味”。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重视,但仍存在各种弊端。针对语文教学的时弊,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呼吁:要把语文课上出纯正的“语文味”来,呼唤原生态语文、本色语文。下面从五个方面说明语文课应充满“语文味”的重要性。 一、追求本真语文,上出语文味 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那种省略了沉静的训练过程,只呈现热热闹闹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精彩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形式花哨、内容苍白,以貌似厚重的说教取代文字品读,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离学生真实的生命太遥远。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静心读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踊跃发言,能说会道善写,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

川博士说:“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会想方设法培育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引导他们意兴盎然地走进语文的缤纷世界,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学得’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章熊老师也说:“学生语文学得好,是教师‘引’出来的,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工夫不是花在读文章上,而是花在记老师的这套分析上。” 语文课确实需要安排一定的读书、思考时间,须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贵自得”的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妨大胆地把课堂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讲解和繁琐的训练,遏制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只有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有效的语言品味活动,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只有安静地学习、思考,才能把“语文味”融进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变“一言堂”为“大家堂”。 二、关注文本阅读,咏出语文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把解读文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have "Chinese flavor "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 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 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而这 “特点”,笔者把它称之为“语文味”―--:语文教学要有情感, 要有美感,要有语感. 【主题词】语文味情感美感语感 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 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那将是给了学生极 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 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语文教学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一语文教学要有“情感” 注重情感的体验是《语文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 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色彩,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品评这种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 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不能对表 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感悟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 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 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 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 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 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 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 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上出“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味”之本义,或如许慎所言,“语,论也”、“文,错画也”。在语文教学中,前者即阅读,后者是写作;两者合一,也包括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所以说,语文课堂的本色,就是语与文之本身,就是阅读、写作与品味。所谓的坚守“语文味”,也就是坚守这三者。语文老师的课堂有了这三点,也就让语文的教与学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有了新的生命。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教师阅读的“语文味” 首先,很多老师都推崇阅读,甚至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无论是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于永正老师的“简单语文”,无不如此。这种推崇,即便如前述两位名师所言,其方向所至,也无一不是对学生而言,而非首先指向语文老师本身。这显然有所不

妥,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这“读书”是针对老师而非学生;进一步讲,有了老师的广闻博览,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有了老师的出口成章,才可能有学生的妙语连珠;有了老师的旁征博引,才可能有学生的亲师信道。所以,在语文课堂的阅读之先,老师的阅读必要先行。 其次,老师的课堂阅读,更多的是作榜样于学生的范读以及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种范读,第一层含义就是老师的率先垂范,有老师的阅读在先,学生才会有样学样。例如,鲁迅先生的“先生”在学生读书时也在读自己的书,就是这样一种“样子”,就会影响到学生也会爱上读书。第二层含义是为学生服务的有关读书技能和技巧的示范朗读,如朱自清先生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中所说,“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

有了这种示范指导,学生才会懂得如何去正确的读一篇课文。如何正确的传递感情、如何把握重音、如何停顿与断句等。自然,这又必然先需老师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技能、技巧和艺术。 二、在写作教学中体现教师书写和写作的“语文味” 对于写作教学,我以为是“写”+“作”的教学。“写”就是书写,既可是老师的手写笔划,亦可是老师的板书讲解,一笔漂亮的汉字或简单却不失优美的勾画,同样会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对小学生而言,提高书写的能力,在很多时候就是从对老师的书写模仿开始的。就“作”而言,有了工整、有力、清楚、优美的书写,读者才知道你写的究竟是什么,否则就是一片涂鸦,无从认识。而“作”就是作文,其开始,可以是对课文的补白、可以是对范文的模仿,也可以是独立成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摘要: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就必须回归本色,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之路,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大道至简;激情;勿本求实 时下,“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识。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掩盖语文本身的味道,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做法。

一、冗繁削尽,大道至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老人与鸟》。内容讲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赢得动物信任的故事。为了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彩纷呈,上课教师一会儿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一会儿组织小组讨论,一会儿来一段内心独白……教学环节繁复,课堂气氛热闹,像一场多幕大戏。这堂课上教师导演、主演及剧务等各种身份集一身,而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观众。 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堂课的教学: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让人有了支离破碎,雾里看花的感觉?经过分析,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到位使然。这位教师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凭借简约的教学内容、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简单化,力求每节课上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朗朗读书,细细品位,默默思考,交流碰撞,读写结合,让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二、身心投入,情满课堂 课堂上能打动学生的是情,能感染学生的是情,能震

将语文课上出十足“语文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8766827.html, 将语文课上出十足“语文味”! 作者:梁丽丽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2期 好的语文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而且其味悠长!但是目前有的语文课却淡化甚至丢了语文味,不禁使人忧心忡忡。如何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深情导入,引出“语文味”。 好的导语能创设“先声夺人”的情境,让教学充满浓浓情味,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金色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冰心有一句写童年的诗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的孩子有无穷的想象力。泰戈尔笔下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用纯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想象表现对母亲的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金色花》,认识这个像新月那样纯洁美好、天真烂漫的孩子。”伴随着优美的导入语,再配合优美的钢琴曲《妈妈的吻》伴奏音乐,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情感渐渐丰富起来,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二、潜心阅览,读出“语文味”。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有朗朗的读书声。字、词、句,甚至标点都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文字之美。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需“静思默想”。因为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浸染于语境之中,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才能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语文课可以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从而在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在教《春》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1、初读春,理思路。2、再读春,品语言。3、细读春,悟感情。在“初读春”环节,我设计了配乐范读、齐读、分段朗读,通过反复读使学生掌握轻柔、缓慢的语调,把握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读,逐渐把握文章结构:开头在盼春中到来,最后进入春天的行列,一呼一应,形成了一个“盼春--绘春—赞春”完美整体。在“再读春”环节,通过讲读绘春的重点语句,品味作者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描写得有情有感的语言。在“细读春”环节,抓住结尾三个句子反复朗读,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总结出作者作者赞美春天、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本课以读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到春天的美。 三、品词析句,诠释“语文味”。 有语文味的课,要善于通过品评精彩之句品出文章的滋味。在教《紫藤萝瀑布》时,因为写作背景年代久远,学生对紫藤萝的象征意义很难理解。因此我就设计了抓住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进行理解,抓住“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有“语文味”,一辈子都教不出一节有“语文味”的课的语文教师并不是不存在。怎么做到有“语文味”呢? 一、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 具体说,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或地理知识课的现象。 二、最原始的、最细小的、最基本的一些问题而有时候往往是最有质量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大不小 什么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细小的问题?应当说是围绕字、词、句,乃至于标点上的。而研究问题首先应该从细小的问题开始,然后带动全局。因为最细小的问题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它往往是全息的,可是当今的语文课往往缺少了这一点。

回到我们语文课上很简单的方位词“边”,黑板上画了赵州桥的外形,叫学生评价,我画的外形图好不好啊?好!美不美啊?美!但是对不对呢?它缺了几个小拱?要求让同学把话讲清楚,缺在哪里呢?各自两个小拱!在哪里呢?两边。两边不对,两边到了大桥的外部,应当是“两肩”,“大桥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茅以升作为一个桥梁学家,创造性地用了这个“肩”字。从此以后世界就出现了“肩拱”的专利,不能用“两边”。用“边”字用得“最好”的是陈水扁,“海峡两边”,就把两个部分各自独立了。基辛格代表尼克松先程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两个智慧的头脑,最后创造性地用了“海峡两岸”。有时候乃至于一个标点。如《荷花淀》的女人对男人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有个印刷厂粗枝大叶,印错了,将“我不拦你。”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孙犁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原则性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你走,我不拦你。”句号表示停顿,然后以商量的口吻说,那家里怎么办?爹老了,孩子还小,村里的男人都走了,这个担子叫我怎么担当得起来呢?这表现了女人的温柔而又刚毅的性格。但是把句号改为逗号,连起来,整句话就变成责问:“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变成“你说说看,爹老了,孩子还小,你倒潇洒,一走了之,要走大家一起走”的口吻。孙犁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这个标点错了,是原则性的错误,改变了当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说屏》

《说“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重点把握作者对“屏”的感情和分析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 wéi cāng tuī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 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 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 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在路方面也有两条,第一条路即教材与各类读物,第二条路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对积累和诵读格外强调。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主要的积累方式,而生活也是进行语文积累的重要来源,例如可以从生活中积累一定的词汇、语文知识、语感,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例如学习了《早》,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设计个人名言;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推荐阅读描写母亲的相关文章……这些积累和拓展只要运用得好,我们的语文课怎能不散发出“语文味”呢? 四、“语文味”来自于人情人境的体验 语文课,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需要表情达意,也需要心领神会;需要听说读写,也需要体验熏陶。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重人文轻工具,不行;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忽视语文的丰富人文内涵,这当然也不可取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会找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触发点,由此披文入情,将两者和谐统一,而不露痕迹。 以《二泉映月》教学片段为例: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案例

乡愁教学设计 一、所属教材目录《乡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2分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0分钟)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20分钟) (一)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以为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投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0分钟) 1、范读欣赏。小组自由形式读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

还语文课堂本色 ——浓浓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 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语文,它涵盖着人类社会一切的辉煌。 这,才是语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本着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教材,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把这块蕴涵了中华悠久文化的瑰宝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使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通过识字教学感受中华民族文字的悠久文化,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通过向学生渗透一些字理知识,不但使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一些文化,而且促进了识字教学。 汉字中有一些字属于象形字,如“山、石、田、土、井”,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汉字中有一些会意字,如“彩”这个字,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古人认为三、六、九为大数,所以“彩”右边的三撇表示颜色多,而颜料又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的,所以“彩”的左边上边是爪字头,下边是木,意思是人们从植物中提取颜料。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明白了“彩”字的意思,记住了“彩”字的字形。使学生对会意字的构字方法又有所了解。汉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如“蝉、蜘、蛛”这一组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组字的共同点都带有“虫子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