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用英语

病原微生物危害性

评估报告

第二版

文件编号:XXX-XXX-PG

生效日期:XXXX年XX月XX日

XXX医院XXX科

实验室用英语

目录

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

1. 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1.1鲍曼不动杆菌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是人类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科成为重症科室的定植菌,可引起各种感染和医院感染。是不动杆菌菌种感染率最高的,可引起腹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和关节炎菌血症和肺炎等。鲍曼不动杆菌已经发现看多重耐药菌株,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在中国台湾地区大25%,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地区大20%左右,所以每个分离菌株都应进行药敏试验。

2.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本菌为革兰阴性球状或球杆菌,约 1.0~1.5μm×1.5~2.5μm,单个或成对排列有时成丝状或呈短链状,无芽胞及鞭毛,无动力,有荚膜。严格好氧,在20~30℃生长,大部分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3~45℃。在所有普通综合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2.2 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

3.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

3.1 标本采集:来自与临床的各种标本如血液、尿液、脓汁、下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脑脊液等。

3.2 涂片镜检:细菌培养阳性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3.3 分离培养:接收临床标本后痰、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及脑脊液接种于血平板、中国蓝、巧克力平板上,其他体液及分泌物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上.

3.4 生化鉴定:氧化酶阴性。

4. 细菌的防治

4.1 鉴定出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进行治疗

4.2 在实验室以及病房中注意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鲍曼菌株

5. 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5.1操作要求:

5.1.1 实验时,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5.1.2 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

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5.1.3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溅出。

5.1.4 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使用过的一次性针、注射器、玻片、加样枪头等放入加有一定浓度的84消毒液锐器盒中浸泡消毒。

5.1.5 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夹子或镊子,放入加有一定浓度的84消毒液锐器盒中浸泡消毒。

5.1.6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

5.1.7 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5.2 安全设备:

5.2.1 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5.2.2 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眼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2.3 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或缓冲间。

5.2.4 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

1.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1.1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水、空气、土壤以及正常人体皮肤、呼吸道与肠道黏膜中,是条件致病菌,当手术、化疗、放疗、激素治疗等原因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起感染。可引起烧伤创面感染、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1.2 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经抗生素治疗3-4日后,原来敏感的抗生素易变成耐药。因此对严重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要经常做抗生素药敏试验。

2.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可产生溶血,菌落周围有不规则突出,菌落表面有金属光泽。、

3. 实验室检查

3.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3.2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

3.3分离培养:接收临床标本后痰、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及脑脊液接种于血平板、中国蓝、巧克力平板上,其他体液及分泌物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上

3.4生化鉴定:氧化酶阳性。

4.细菌的防治

4.1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同时提高医院内的消毒水平以及症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能够切实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水平。

4.2在治疗方面,若感染位于外表而且局限,可用1%醋酸冲洗或局部应用多粘菌素B或多粘菌素E,即可奏效。坏死组织必须扩清,而脓肿则必须引流。

5.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5.1操作要求:

5.1.1实验时,必须按照生物安全要求严格做好防护措施方可进行实验,否则不应进行实验操作。

5.1.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5.1.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5.1.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1.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5.1.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5.1.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5.1.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5.1.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5.2安全设备:

5.2.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5.2.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剧烈震荡或混匀、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5.2.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5.2.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2.5在实验室内,必须穿白大褂内穿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白大褂必须留在实验室内,并定期更换干净的白大褂。污染的白大褂应放在指定位置,在规定时间送往洗衣房洗涤,一定不能带回家中。

5.2.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