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第十一章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

1.肿瘤是一大类疾病,种类在100种以上,涉及到人体的所有脏器和组织器官。

2.2018年2月,《2018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发布,2014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80.4万例,平均每天确诊1万余人,每分钟就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估计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8人中会有1人因癌症死亡。

3.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位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死亡率前三位是肺癌、肝癌、胃癌。

4.近20年来,我国癌症呈现年轻化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线”走高的趋势。

5.四个特点:

(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为1.68:1

(2)肺癌居癌症死亡首位

(3)癌症呈地域分布明显

(4)癌症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6.肿瘤遗传学:研究遗传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易感、防治及预后中作用的学科。交叉学科

第一节肿瘤与遗传的关系

1.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

2.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

3.环境因素致癌的个体差异

4.致癌因子代谢与肿瘤

5.免疫缺陷与肿瘤

核辐射可引起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

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

紫外线照射可致皮肤癌

3,4-苯并芘可引起肺癌

亚硝酸盐可导致肝癌和食道癌

黄曲霉素可诱发肝癌

乙肝病毒可引起肝癌

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可引起子宫颈癌

EB病毒可引起鼻咽癌和某些淋巴瘤

肿瘤的易感性

6.个体的肿瘤遗传易感性是由特定的基因-染色体组合决定的。迄今为止,对这些易感基因如何发挥作用还不很清楚,但有一些事件表明,它们可能是通过生化代谢途径、免疫反应和细胞分裂等机制促进肿瘤发生。

7.酶活性异常

酶活性改变可影响致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反应;

另一方面,酶的缺乏也可导致对肿瘤的易感状态。

8.遗传性免疫缺陷

机体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不仅能抵御外来抗原的侵入,同时也能识别成为“异已”的突变细胞并加以排斥,免疫缺陷能使突变细胞逃脱这种监视而发展成为肿瘤。许多免疫缺陷患者都有易患肿瘤的倾向。

一、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

(一)癌家族(cancer family,CF)

癌家族: 指一个家系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

癌家族综合征:

①腺癌发病率高

②多发性原发性癌发病率高

③发病年龄较早

④传递规律符合AD

1866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报道了他妻子家系中24名女性,其中有10例乳腺癌患者,6例其他癌症患者。

(二)家族性癌(familial cancer)

家族性癌:指一个家族内多个成员患同一类型的肿瘤,通常呈多基因遗传。

二、遗传性肿瘤

1.遗传性肿瘤:指由单个基因异常引起的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肿瘤,通常呈AD。

2.表现为双侧性或多发性,发病年龄早于散发型病例。

一些单基因遗传的疾病和综合征中,有不同程度的恶性肿瘤倾向,称为遗传性癌前病变,其遗传方式大部分为AD。

不同于遗传性肿瘤之处:肿瘤只是综合症的一部分。

1.视网膜母细胞瘤(RB)

2.家族性结肠息肉(FPC)

发病机制:5q21处的肿瘤抑制基因APC突变。

杂合性丢失(LOH)是指两个等位基因中一个缺失,由此可导致位于等位基因附近的DNA多态标记随着缺失。

3.I型神经纤维瘤(NF1)

发病机制:17q11.2的肿瘤抑制基因NF1失活。

*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恶性肿瘤的发生常常是个多步骤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涉及环境因子的作用和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类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1.肝癌

肝癌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它的发病率明显呈现各代递减现象,但都高于群体发病率。肝癌患者的染色体研究表明,1号和11号染色体结构重排在肝癌中常见。另外,肝癌患者的染色体脆性部位表达率增高,尤其是3p14、4q31和6q26。还有肝癌中A型血的频率显著高于其它型血。

*2.乳腺癌

乳腺癌分遗传和散发2种类型。遗传型患者表现为早发,确诊年龄小于50岁,或在绝经前。研究显示,乳腺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月经初潮早以及闭经晚是乳腺癌的主要风险因子。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乳腺癌发生涉及多个基

因并且是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癌基因和抑制基因的变化。除上述讨论的乳腺癌发生的相关因素外,还有其它的影响因素,如病毒感染、高脂肪饮食等也与其形成相关。

三、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由于几乎所有肿瘤细胞都有染色体畸变,长期以来肿瘤和染色体异常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不仅认识到染色体异常是肿瘤细胞的一大特征,还对肿瘤发生的染色体机理作了大量探索。

染色体畸变既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原因,也可能是肿瘤发生的表现。

(一)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肿瘤的染色体数目异常

正常人体细胞为二倍体,在二倍体基础上若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称为非整倍体,高达75%的人类肿瘤细胞都是非整倍体。

*21三体综合征患者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0倍

*Klineflter综合征患者易患男性乳腺癌

*Turner综合征患者易患卵巢癌和子宫内膜肿瘤

*两性畸形患者易患精原细胞瘤和性母细胞瘤

肿瘤细胞非整倍体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非整倍体细胞的比例与肿

瘤的恶化进程、转移风险成正比,非整倍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远差于整倍体

肿瘤,且复发风险高。

即使在同一个肿瘤中各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异很大。

注意:数目改变与肿瘤恶性程度不成正比。

2.肿瘤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畸变符号和常用简写术语

3.简式:①染色体总数;②性染色体组成;③染色体畸变类型符号; ④畸变染色体序号;⑤染色体断裂点。

4.详式:包括简式的①、②、③、④四项内容;⑤描述重排染色体带组成。

如果一种结构异常的染色体较多地出现在某种肿瘤的细胞内,就称为标记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 )。

特异性标记染色体:在某种肿瘤或某类肿瘤中恒定出现,具有特定形态的结构异常染色体。对该肿瘤具有代表性。

慢粒白血病(CML )的Ph 1染色体 Burkitt 淋巴瘤的14q +染色体

(1)Ph 1染色体(费城染色体)

Ph 1

染色体:是9q 和22q 发生断裂后相互易位的产物,结果使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 和22q11上的bcr 组合形成一个融合基因bcr-abl ,后者使酪氨酸激酶活性增高导致CML 。

Ph 1的重要临床意义

①约95%的CML 病例都是Ph 1阳性,可作为CML 诊断的依据。

②Ph 1先于临床症状出现,故可用于CML 的早期诊断。

③可作为临床表现类似的其他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④Ph 1阳性的CML 患者预后效果较Ph 1阴性患者好。

(2)14q +染色体

Burkitt 淋巴瘤中8q24处的细胞癌基因c-myc 易位到14q32处,该处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复合体(IgH),IgH 具有强大启动子功能,c-myc 在B 淋巴细胞中过量表达导致细胞恶性转化。

(二)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与肿瘤

人类一些以体细胞染色体不稳定和断裂相关的遗传疾病称为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易患肿瘤的倾向。

患者存在DNA修复系统的缺陷,因而染色体具有不稳定性,易于断裂而重排。

特点:

①至少对一种DNA损伤因子有高度敏感性;

②具有遗传不稳定性和对肿瘤易感性;

③这类患者易患白血病或其他肿瘤。

1.Bloom综合征(Bloom syndrome,BS)

临床特征

身材矮小

慢性感染

免疫功能缺陷

日光敏感性面部红斑

轻度颜面畸形

好发人群东欧犹太人

Bloom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染色体断裂、易位、四射体、微核及SCE等

发病机制:15q26.1处的肿瘤抑制基因BLM基因突变。

*BLM编码的蛋白能抑制ras癌基因,修复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

2. Fanconi贫血(FA)

儿童期的骨髓疾病,AR。

临床特征:

--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又称先天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生长发育迟缓;

--有贫血、易疲乏、易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肿瘤发病率高。

染色体自发断裂率增高,单体断裂、裂隙等畸变多,双着丝粒体、断片、核内复制也常见。

约10%患者转变为白血病,且死于白血病者比正常人群高约20倍

发病机制复杂:是AR病,已发现13个与FA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其中FANCA占65%,定位于16q24.3;FANCC占15%,定位于9q22.3;FANCB却例外地定位于X染色体上。

3.着色性干皮病

(三)染色体脆性部位与肿瘤

在人类染色体上有一些易发生断裂的部位称为可遗传的脆性部位,其中一些与瘤细胞染色体异常的断裂点一致或相邻,另一些与已知癌基因座位一致或相邻,染色体上的某些脆性部位可能增加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

染色体脆性部位:染色体上某一点由于其分子结构上的特点(非特异性富含胸腺嘧啶核苷酸),在一定条件下(如叶酸缺乏、致癌物、射线),易于发生变化而成裂隙或断裂。

脆性部位与肿瘤的发生

恶性淋巴瘤细胞:易位t(12;14)(q13;q32),染色体脆性部位12q13的表达高达13%。

急粒白血病:倒位inv(16)(p13q22),染色体脆性部位16q22也有35~36%的表达率。

常见型脆性部位表达率增高反映染色体稳定性降低。

(四)端粒与肿瘤

端粒由一段具有TTAGGG特定高度重复DNA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

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向端粒末端添加(TTAGGG)n序列。

Hayflick界限永生化细胞

端粒酶的重新表达在肿瘤细胞逃避衰老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的激活可稳定端粒长度甚至使细胞获得永生。

近90%的恶性肿瘤细胞和永生化细胞有端粒酶活性,而且许多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远高于那些高度增殖的正常细胞。

第二节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说

1.由于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认为,虽然不同的肿瘤的发生机理可能有所不同,但机体内在的遗传物质(DNA)的变化则是一切肿瘤发生的基础,此基础既可能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由遗传而来,或者兼而有之。

2.肿瘤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解决,下面介绍近年来较被重视的几种学说,将有助于认识肿瘤发生的遗传机理。

(一)单克隆起源假说

如位于X染色体上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在杂合体中野生型在一条染色体上(X A)而突变型在另一条染色体上(X a)。应用细胞化学方法检测G6PD活性,杂合子为G6PD有活性和无活性的嵌合体,而肿瘤组织中则是单一形式,即阳性或阴性。

例如在子宫纤维肌瘤患者中,G6PD杂合子女性的每一个子宫纤维肌瘤仅表达A型或者a型G6PD,提示每个肿瘤可能起源于单个不同的细胞,即女性G6PD 基因在肿瘤中表现出均失活或均不失活。

肿瘤细胞学研究发现,在同一肿瘤中所有肿瘤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标记染色体,证明了恶性细胞的单克隆起源。

1.克隆演化

克隆演化:癌细胞群体所具有的类似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现象称为克隆演化。

2.干系和众数

干系: 恶性肿瘤细胞群体在选择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占主导地位的细胞系称为干系。

众数:干系的染色体数称为众数

(二)二次突变假说

二次突变学说(two mutation theory)是由Knudson (1971)在研究了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过程后提出,它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必须经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突变。

对遗传型肿瘤来说,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或由父母遗传而来,为合子前突变,第二次突变发生于体细胞。对于非遗传型肿瘤,则两次突变都发生在体细胞中。

如遗传性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作出了合理的解释。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年龄早,且多为双侧性和多发性,这是由于患儿出生时全身所有细胞

已有一次突变,只需在出生后某个视网膜细胞再发生一次突变(第二次突变),就会转变为肿瘤细胞,故较易表现为双侧性和多发性,且发病年龄早。

非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则需要同一个视网膜母细胞在出生后积累两次突变,而且两次突变都发生在同一座位,因而概率很小故发病年龄晚,并多为单侧性。

(三)多步骤损伤学说

(四)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学说

细胞癌基因的发现是近年来医学和生物学的一个重大进展,是肿瘤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并获1989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现已证实,在机体中存在着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两类基因,一类为癌基因,另一类称为肿瘤抑制基因。

癌基因如异常可增强细胞的生长,肿瘤抑制基因如异常则会解除对正常细胞的生长抑制。

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在肿瘤形成中都具有普遍的作用。

第三节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一、基因突变与肿瘤

(一)癌基因

癌基因(oncogene,onc):指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一类基因。

1910,Rous, Rous sarcoma virus (RSV)

毕晓普(M.Bishop)美国微生物学家, 因与H.E 瓦尔默斯一起阐明癌症起源的机理,发现癌基因而共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癌基因的类型

2.细胞癌基因的特点

(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

(2)进化过程中,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作用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体现;(3)存在于正常细胞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发育、组织再生、创伤愈合等所必需的。

(4)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一旦被激活,就会形成癌性的细胞转化基因。

癌基因按其产物功能可以分为五类

生长因子类(growth factor)

产物为生长因子,能与相应细胞生长受体结合并引起细胞的增殖。

C-sis,C-int2、C-hst等。

生长因子受体类( growth factor receptor)

产物均属酪氨酸激酶受体,各种生长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能引起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引起细胞增殖。

C-erb 、 C-fms 、C-ros、C-kit和C-met等。

信号转导蛋白类(single transduction protein)

产物为在细胞内起信号传导作用的G蛋白类。生长因子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通过细胞内系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把信号传至核内,引起细胞增殖。

C-ras、C-src、C-abl、C-yes、C-raf、C-mos等。

核内转录因子类(transcription factor)

产物为DNA结合蛋白,参与基因的表达和复制的调控。

C-myc、C-jun和C-fos等。

2.原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1)基因突变

(2)原癌基因扩增

指原癌基因数量增加或表达活性增强,产生过量的表达蛋白导致肿瘤发生。

*双微体 *染色体上的均染区

a.均质染色区是指扩增的DNA片断位于染色体内,形成大段的基因组区域,染色体显带染色时在正常区带之外的一段均匀染色区域。

b.双微体是细胞内基因扩增时染色体某个节段出现相对解螺旋的浅染色区,它们脱离染色体后形成的大量分散、成对的匀染小体。

*人神经母细胞瘤N-myc扩增可达正常的250倍

*小细胞肺癌c-myc扩增高达正常的76倍

(3)染色体重排

Burkitt淋巴瘤中有8/14、2/8、8/22易位,这3种易位均涉及8q24。

*8q24处有原癌基因c-myc

*2p12处有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

*14q32处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

*22q11处有λ轻链基因

(4)病毒诱导与启动子插入

*将鸟类白细胞增生病毒(ALV) →接种到1日龄的鸡体内→ 4~12个月产生B 细胞淋巴瘤。

*ALV病毒基因组中含有长末端重复序列(LTR),LTR就是一个强启动子,这个序列插入到c-myc附近,使c-myc的表达比正常时高出30~100倍。

(二) 抑癌基因

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另一类基因称为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或肿瘤抑制基因,又称抗癌基因(antioncogene)。它的正常功能是抑制细胞的无控制的分裂和促进细胞的分化。

当两个等位基因全部缺失或突变失活时,细胞对细胞分裂的正常抑制解除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基于这类基因的隐性作用方式,又称为隐性癌基因。又由于这类基因是通过染色体缺失而被发现的,而携带这种缺失的个体极易患肿瘤,因此这种基因也称为肿瘤易感基因(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RB

该基因位于13q14.1,RB蛋白质是细胞增殖的负调节因子,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2.P53

期阻断,诱导细胞分化位于17p13.1,野生型P53蛋白能使DNA损伤细胞发生G

1

和细胞凋亡,保护基因组的完整性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P53基因的作用机理

*P53与结肠癌、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约50%的人类恶性肿瘤中存在P53突变

(三)肿瘤转移基因

在鼠乳腺肉瘤细胞株中分离出一种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基因mtsl。

该基因在发生肿瘤转移的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未转移的肿瘤细胞中不表达。

(四)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nm23基因定位于17q21.3-q22nm23在低转移细胞株中的表达强度是高转移细胞株的10倍。

太极者,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皆既神明,

心静身正,益气运行,开阔虚实,内外合一,运柔成钢,刚柔并用,太极阴阳,有柔有钢,钢柔并济,静发自如。

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与预防措施,为改善人类健康素质作出贡献。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上好大学的遗传学实验课程,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遗传学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所有医学遗传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真总结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医学遗传学实验课改革的具体措施 1.重编实验指导,筛选实验内容 实验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原理轻操作、重实验报告轻实验过程”的思想。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及时重编实验指导,结合理论教学,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将《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书合二为一,出版了《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这一部分内容中,共有7个实验,实验内容保留了遗传学中经典的实验项目,例如正常人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动手操作配对染色体和分组,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并记忆核型及核型分析的概念和意义;人类皮纹分析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借助印泥在实验报告上清晰的印出指纹和掌纹并加以分析,学生掌握了皮纹的类型及人类皮纹的多态性。与此同时又增加了能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设计性实验,例如以4~6人为一个实验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实验内容,例如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状的群体分析、人类遗传病分析(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等,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文献查阅及案例查找,最终制作幻灯片汇报。在学生完成实验报告過程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不断推广应用和完善,在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上通过PPT演示、播放动画短片的形式将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和步骤展示出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然没有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例如系谱分析和人类21三体综合征患者染色体分析这两个实验,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走上讲台,参与、探索和相互交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3.量化实验考核,规范学生操作

医学遗传学知识总结

1.医学遗传学是用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物质基础的学科 2.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 3.遗传因素主导的遗传病单基因病和染色体病 4.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多基因病和体细胞遗传病 5.环境因素主导的疾病非遗传性疾病 6.遗传病由遗传因素参与引起的疾病,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垂直传递的特点 7.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结构 8.染色体的化学组成DNA 组蛋白RNA 非组蛋白 9.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10.染色质的类型: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11.常染色质是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能活跃的进行转录的染色质特点是多位于细胞核中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12.异染色质是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集状态,一般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特点:着色较深,位于细胞核边缘和核仁周围。13.结构性异染色质是各类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14.兼性异染色质是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成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15.染色体的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

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16.性别决定基因成为睾丸决定因子;Y染色体上有性别决定基因:SRY 17.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18.点突变是基因(DNA链)中一个或一对碱基改变 19.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移码突变动态突变 20.碱基替换方式有两种:转换和颠换 21.碱基替换可引起四种不同的效应: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 22.移码突变:在DNA编码顺序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从而使自插入或缺失的那一点以下的三联体密码的组合发生改变进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 23.整码突变:DNA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密码子则合成肽链将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插入或丢失部位的前后氨基酸顺序不变动态突变:DNA分子中碱基重复序列或拷贝数发生扩增而导致的突变(脆性X综合症) 24.系谱是指某种遗传病患者与家庭各成员相互关系的图解 25.系谱分析法是通过对性状在家族后代的分离或传递方式来推断基因的性质和该性状向某些家系成员传递的概率 26.先证者是指家系中被医生或研究者发现的第一个患病个体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27.单基因遗传病: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传递方式

医学遗传学

多选: 1. 遗传病的特征: A.疾病垂直传递 B.出生时就表现出症状 C.有特定的发病年龄 D.有特定的病程 E.伴有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2. 家族性疾病具有的特征: A.有家族聚集现象 B.有相同的环境因素 C.有相同的遗传环境 D.一定是遗传病 3. 哪些疾病属于单基因疾病: A.体细胞遗传病 B.线粒体遗传病 C.X连锁显性遗传病 D.性染色体病 4. 在猫中,基因BB是黑色,Bb是玳瑁色,bb是黄色,这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玳瑁雌猫与一只黑色雄猫的后代可以是: A.雌猫中黑色与玳瑁色各占一半 B.雄猫中黑色与黄色各占一半 C.雌猫只会有玳瑁色 D.雄猫只会有玳瑁色 5. 不完全连锁指的是: A.二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B.由于互换,这二对基因的位置可以有变化 C.这二对基因位置变化的频率决定于它们之间距离的远近 D.由于互换,这二对基因也可以移到另一对染色体上 6. 一个B型血的母亲生了B型血男孩和O型血女孩,父亲的血型是: A. A型 B.B型 C.AB型 D.O型 7. 父亲血型为AB型,母亲为O型,子女中基本不可能出现的血型是: A.AB型 B.B型 C.O型 D.A型

8. 父亲血型是AB型,母亲是O型,子代中的血型可能是: A.A型 B.O型 C.B型 D.AB型 9. 父亲血型是B型,母亲血型是A型,他们生了一个A型血的女儿,这种婚配型是: A.IBIB×IAIA B.IBi×IAIA C.IBIB×IAi D.IBi×IAi 10. 父亲血型为AB型,母亲血型为AB型,子女中可能有的血型是: A.A型 B.AB型 C.B型 D.O型 1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是: A.患者双亲一定是无病的 B.患者同胞中可能有患病的 C.患者的其他亲属中不可能有患病的 D.患者双亲可能是近亲 1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是: A.患者双亲常无病,但有时为近亲婚配 B.患者同胞中可能有同病患者 C.不连续传递 D.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1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的特征是: A.患者双亲中常常有一方是同病患者 B.双亲常为近亲婚配 C.同胞中的发病比例约为1/2 D.患者子女必然发病 14. X连锁隐性遗传病系谱的特点是: A.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男性患者病重,女性患者病轻 C.交叉遗传 D.男性患者的外祖父一定患病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进展研究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进展研究 本文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与恶性肿瘤耐药的关系及其在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述之如下。 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 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目前发现的DNA甲基化酶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甲基转移酶;另一种是重新甲基转移酶。 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的基本单位为核小体,核小体是由组蛋白八聚体和DNA缠绕而成。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另一主要方式,它属于一种可逆的动态过程。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的关系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DNA甲基化一样,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学者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串扰现象。 2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恶性肿瘤耐药 基因下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有一些抑癌基因和凋亡信号通路的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机制下调,并与化疗耐药有关。其中研究比较确切的一个基因是hMLH1,它编码DNA错配修复酶。此外,由于表观遗传学修饰造成下调的基因,均可导致恶性肿瘤耐药。 基因上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改变也可导致一些基因的上调,包括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相关的基因。上调基因FANCF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20XX的蛋白质,与肿瘤的易感性相关。20XX年,Taniguchi等证实在卵巢恶性肿瘤获得耐药的过程中,FANCF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和重新表达。另一个上调基因Synuclein-γ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同样,由表观遗传学修饰导致的MDR-1基因的上调也参与卵巢恶性肿瘤耐药的形成。 3 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DNA甲基化抑制剂目前了解最深入的甲基化抑制剂是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较5-氮杂胞苷(5-aza-C)相比,5-aza-dc首先插入DNA,细胞毒性比较低,并且能够逆转组蛋白八聚体中H3的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有关 5-aza-dc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够恢复一些沉默基 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恢复对顺柏的敏感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MLH1基因。有关

医学遗传学及答案

医学遗传学试卷 姓名 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 核型: 2. 断裂基因: 3. 遗传异质性: 4. 遗传率: 5. 嵌合体; 6. 外显率和表现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 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柄部次缢痕与( )形成有关,称为( ) )表示,近亲婚配后代基因纯合的可能性用 )和( )两类。 )。核型为46, XX, deL (2)(q35)的个体表明其体内 )或( )变化。 6.细胞分裂早中期、前中期、晚前期或更早时期染色体的带纹,称为( 2. 近亲的两个个体的亲缘程度用( ( )表示。 3. 血红蛋白病分为( 4. Xq27 代表( 的染色体发生了( )。 )-

)和( )的变化。 )造成的( )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异常或缺失,使( )的合成受到抑制而引起 的溶血性贫血。 10. 在基因的置换突变中同类碱基卩密喘与卩密喘、瞟吟与瞟吟)的替换称( )-不同类型 碱基(P 密喘与瞟吟)间的替换称为( )<. 11. 如果一条X 染色体XQ27 — Xq28之间呈细丝样结构,并使其所连接的长臂末端形似随体, 则这条X 染色体被称为( )。 12. 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与家庭中患者( )以及( )呈正相关。 三、选择题(单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1. 人类1号染色体长臂分为4个区,靠近着丝粒的为()。 A. O 区 B. 1区 C. 2区 D. 3区 E. 4区 2. DNA 分于中碱基配对原则是指( )A. A 配丁,G 配C B. A 配G, G 配T C. A 配 U, G 配 C D. A 配 C, G 配 T E. A 配 T, C 配 U 3. 人类次级精母细胞中有23个()<, A.单价体 B.二价体 C.单分体 D.二分体 E.四分体 4. 46, XY, t (2; 5)(Q21; q31)表示( )<,A —女性体内发生了染色体的插入B. 一男性体 内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 C 一男性带有等臂染色体 D. 一女性个体带有易位型的畸变染 色体 E. 一男性个体含有缺失型的畸变染色体 5. MN 基因座位上,M 出现的概率为o. 38,指的是()- A 基因库 B.基因频率 C 基因型频率 D 亲缘系数E.近婚系数 6. 真核细胞中的RNA 来源于( )<,A. DNA 复制 B. DNA 裂解 C. DNA 转化 D. DNA 转录 E .DNA 翻译 7. 脆性X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A 智力低下伴眼距宽、鼻梁塌陷、通贯手、趾间距宽 B 智力低下伴头皮缺损、多指、严重唇裂及膊裂C .智力低下伴肌张力亢进。特殊握拳姿势、 摇椅足 D.智力低下伴长脸、大耳朵、大下颁、大睾丸E.智力正常、身材矮小、肘外 翻、乳腺发育差、乳间距宽、颈蹊 8. 基因型为P '邙'的个体表现为( )。A 重型9地中海贫血 B.中间型地中海贫血 C 轻型地中海贫血 D 静止型。地中海贫血E.正常 9. 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外显率为90%, —个杂合型患者与正常人 结婚生下患者的概率为()<■ A. 50% B. 45% C. 75% D. 25% E. 100% 7. 染色体数日畸变包括( 8. 分子病是指由于( 9. 地中海贫血,是因(

医学遗传学基础复习题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习题七
医学遗传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遗传学 2 医学遗传学 3 遗传和变异 4 单基因病
5 多基因病 6 染色体病 7 基因 8 结构基因
9 调控基因 10 断裂基因 11 基因组 12 基因家族
13 基因簇 14 假基因 15 基因表达 16 转录
17 翻译 18 基因突变 19 点突变 20 同义突变
21 错义突变 22 无义突变 23 移码突变 24 等位基因
25 分离定律 26 复等位基因 27 自由组合定律 28 连锁与互换定律
29 单基因遗传 30 系谱 31 携带者 32 完全显性
33 不完全显性 34 不规则显性 35 共显性 36 延迟显性
37 表现度 38 外显率 39 交叉遗传 40 遗传异质性
41 多基因遗传 42 数量性状 43 微效基因 44 易患性
45 遗传率 46 早发现象 47 从性遗传 48 限性遗传
49 阈值 50 染色体组 51 染色体核型 52 显带技术
53 丹佛体制 54 染色体带型 55 高分辨带 56 染色体畸变
57 整倍体 58 非整倍体 59 假二倍体 60 易位
61 倒位 62 插入 63 重复 64 等臂染色体
65 双着丝粒染色体 66 嵌合体 67 三体型 68 单体型
69 多体型 70 TDF 基因 71 SRY 基因 72 AZF 基因
73 Lyon 假说 74 真两性畸形 75 假两性畸形 76 分子病
77 遗传性酶病 78 基因定位 79 遗传图谱 80 物理图谱
二、填空题
1 生物的正常性状和绝大多数的异常性状(疾病)都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在人类不同疾病的病因中,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可将人类疾病分
为等三种情况。
3 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具有传递的特征。
4 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5 基因病是由于突变而引起的疾病。其可分为
病和
病两类。
6 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一对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
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7 多对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疾病称
为。
8 DNA 具有 、和
等遗传物质的基本特性。
9 DNA 的组成单位是
后者由
、和 组成。
10 DNA 和 RNA 的共有碱基是
、和

11 双链 DNA 中,碱基对 A 和 T 之间形成的氢键数目是 、G 和 C 之间的氢键数目
是。
12 基因的化学本质是 。
13 人类基因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成和

14 人类基因组包括
基因组和
基因组,人类 DNA 中的重复序列、基因家族主
要存在于
基因组。
1

肿瘤遗传学

第十一章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 1.肿瘤是一大类疾病,种类在100种以上,涉及到人体的所有脏器和组织器官。 2.2018年2月,《2018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发布,2014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80.4万例,平均每天确诊1万余人,每分钟就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估计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8人中会有1人因癌症死亡。 3.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位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死亡率前三位是肺癌、肝癌、胃癌。 4.近20年来,我国癌症呈现年轻化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线”走高的趋势。 5.四个特点: (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为1.68:1 (2)肺癌居癌症死亡首位 (3)癌症呈地域分布明显 (4)癌症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6.肿瘤遗传学:研究遗传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易感、防治及预后中作用的学科。交叉学科 第一节肿瘤与遗传的关系 1.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 2.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 3.环境因素致癌的个体差异 4.致癌因子代谢与肿瘤 5.免疫缺陷与肿瘤 核辐射可引起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 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 紫外线照射可致皮肤癌 3,4-苯并芘可引起肺癌 亚硝酸盐可导致肝癌和食道癌 黄曲霉素可诱发肝癌 乙肝病毒可引起肝癌 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可引起子宫颈癌 EB病毒可引起鼻咽癌和某些淋巴瘤 肿瘤的易感性

6.个体的肿瘤遗传易感性是由特定的基因-染色体组合决定的。迄今为止,对这些易感基因如何发挥作用还不很清楚,但有一些事件表明,它们可能是通过生化代谢途径、免疫反应和细胞分裂等机制促进肿瘤发生。 7.酶活性异常 酶活性改变可影响致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反应; 另一方面,酶的缺乏也可导致对肿瘤的易感状态。 8.遗传性免疫缺陷 机体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不仅能抵御外来抗原的侵入,同时也能识别成为“异已”的突变细胞并加以排斥,免疫缺陷能使突变细胞逃脱这种监视而发展成为肿瘤。许多免疫缺陷患者都有易患肿瘤的倾向。 一、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 (一)癌家族(cancer family,CF) 癌家族: 指一个家系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 癌家族综合征: ①腺癌发病率高 ②多发性原发性癌发病率高 ③发病年龄较早 ④传递规律符合AD 1866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报道了他妻子家系中24名女性,其中有10例乳腺癌患者,6例其他癌症患者。

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项目名称: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裴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2005.12至2010.11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关键科学问题 本项目将探索和回答:细胞内DNA甲基化和染色质修饰的表观遗传谱式的建立及其动态平衡的维持机制;表观遗传信息对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对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表观遗传失调在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 本项目组织了国内优秀团队,分四个部分八个课题,开展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两个方向的研究,将细胞增生性疾病(肿瘤)和(神经)细胞退行性疾病与正常生命活动过程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采用模拟正常生理状态的细胞、动物模型,从分离筛选调控染色质修饰的因子出发,研究细胞如何建立和维持表观遗传谱式的机制,阐明负责细胞增殖、分化与功能特化的关键基因在染色质水平上的转录调控规律。 第二部分从基础和病理两个方面研究肿瘤细胞去分化及无节制增殖的表观遗传学基础,揭示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的异常及其动态变化。 第三部分研究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和死亡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各阶段中重要功能基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染色质重塑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引起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及病变的环境因素对表观遗传网络的影响。 第四部分针对正常细胞生长分化与疾病状态下基因组甲基化谱式重编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以表观基因组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资料,规模化系统鉴定发生表观遗传调控异常的疾病相关基因,确定这些基因在药物筛选与诊断治疗方面的意义。 本项目四个部分,分别侧重于表观遗传学基础问题、肿瘤细胞去分化与增生、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的分化与死亡和高通量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较系统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既突出重点,又相互促进。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肿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观遗传学基本问题,整合国内优秀团队,通过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二个方向的研究,从染色质水平上揭示表观遗传调控缺陷及其动态变化与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肿瘤及以老年痴呆症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阐明引起相关功能基因发生表观遗传调控紊乱的关键信号分子、途径及网络;绘制一个正常生长分化过程中细胞响应内外因子变化而发生分化、功能特化及死亡,连接受体、转录因子、转录调控顺式元件及染色质修饰酶的运行通路,从而建立研究病理变化的参照系统;获得一批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卢向成2012122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目前认识到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深入,尤其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癌症、肿瘤 1表观遗传学表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ting),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RNA editing)等。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癌症肿瘤中存在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 2.1 DNA甲基化修饰与癌症肿瘤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催化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胞嘧啶碱基上的一种修饰方式。它主要发生在富含双核苷酸CpG岛的区域,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近5万个CpG岛[5]。正常情况下CpG岛是以非甲基化形式(活跃形式)存在的,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沉默。DNMTs的活性异常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位于染色体上的DNMT3B基因突变可导致ICF综合征。有报道[6]表明,重度女性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与2条X染色体上TMP1基因去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DNMT基因的过量表达与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风湿性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DNA甲基化之间关系已经确定[7],在SLE病人的T细胞发现DNMTs活性降低导致的异常低甲基化。启动子区的CpG岛过度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受到抑制的基因如癌基因被激活[8],都会导致细胞癌变,进而导致癌症的产生。 2.2 组蛋白修饰与癌症肿瘤 组蛋白的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ADP核糖基化、羰基化等,组成各种组蛋白密码。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乙酰化、甲基化。一般来说,组蛋白乙酰化标志着其处于转录活性状态;反之,组蛋白低乙酰化或去乙酰化表明处于非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区域或异染色质区域。乙酰化修饰需要乙酰化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组蛋白修饰酶异常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

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章肿瘤遗传学

第十二章肿瘤遗传学(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 1.以下哪个是对Ph染色体的正确描述: A.22q+ B.22q- C.9q+ D.9q- E.der(22)t(9;22)(q34;q11) 2.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致病基因为: A.ras B.rb C.p21 D.MTS1 E.NM23 3.下列哪个基因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A.ras B.rb C.p21 D.MTS1 E.NM23 4.下列哪种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标志染色体: A.13q14- B.5p- C.22q- D.t(8;14) E.17q+ 5.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在适当环境下被激活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是:A.癌基因 B.抑癌基因 C.原癌基因 D.抗癌基因 E.隐性癌基因 6.Knudson提出的“二次突变假说”中,非遗传性肿瘤的第一次突变发生在: A.精子 B.卵细胞 C.受精卵 D.体细胞 E.生殖母细胞7.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畸变引起 C. 遗传综合征 D. 遗传易感性 E. 单基因遗传 8.Bloom综合征(BS)属于______。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畸变引起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9.视网膜母细胞瘤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畸变引起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10.共剂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属于______。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畸变引起 11.肾母细胞瘤属于______的肿瘤。 A. 染色体畸变引起 B. 遗传易感性 C.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D. 多基因遗传 E. 单基因遗传

国家基金申报书: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0-G---1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 制 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

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总则 1. 倡导全体实验室人员发挥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精神。强化德行修养、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竖立以实验室为家的主人翁精神。 2.严格保密制度,我单位所有未公开的实验结果、过程、数据、计算程序、材料、样品都属于本室知识产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人如擅自转移、泄密、非法交易获利等,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3.实验室仪器、设备、随机资料、软件、质粒、菌种及细胞等实验相关用品等未经实验室主任批准一律不得移动、外借或赠送。 4.经管理人员许可,使用指定范围的仪器,不得擅自开关或使用实验室中其它设备。由于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要追究使用人的责任直到赔偿具体见《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5. 不得将与实验无关人员带入实验室,否则取消带入者进入实验室资格。 6.严格考勤制度,周一至周五每天八点到实验室,四点五十下班,离开一天以上需向管理人员请假,两天以上向实验室主任请假。违者按学生管理条例予以处罚,乃至退学。 7. 注意人身及设备的安全,做实验时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具有危险性实验需经过实验室主任批准。 8.保持各自包干区域、管理设备清洁,衣物、鞋、帽按指定地点放置,实验完毕清洁桌面,清洗物品,公用物品归回原位具体见《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

9.在加热、烘干、蒸馏、高压灭菌前后,所用仪器及其电源线需进行检查,且需专人看管。各种有毒、易燃、易爆、易挥发化学药品使用执行安全操作具体见《实验室安全制度》。 10.定期参加实验室的各种学术活动,及时递交论文及论著并参加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具体参见《人员培训制度》。 11.在毕业(离开实验室)前将借用工作服洗干净以及钥匙、试剂、加样枪、实验记录、材料、成果、质粒、菌种及细胞等一切实验相关物品移交管理人员后,方准予离开。 二、管理人员职责 1. 应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特性。 2. 爱护仪器设备,正确使用,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发现故障及时及时安排维修,提高设备完好率。 3.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仪器进行检测工作。 4.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5. 认真负责做好检测工作,力求减少质量差错,杜绝质量事故,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相关仪器管理人员指导使用者正确使用仪器。 7. 保持实验室的整齐清洁、防火、防盗,保证仪器设备安全。

项目名称: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治疗学基础

项目名称: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治疗学基础 推荐单位:中华医学会 项目简介: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分子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癌药物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非特异的细胞毒药物向作用于多信号传导分子、多环节的选择性靶向抗癌药物发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类对肿瘤治疗十分有效且比较特异的药物。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越来越多的作用被人们发现,理论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深入研究对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朱卫国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表观遗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及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对肿瘤发生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机制研究。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学进展。主要创新点包括:1.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领域,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不仅可以诱导组蛋白乙酰化,还可以诱导非组蛋白发生乙酰化,其抑制肿瘤作用可能与HDACi诱导的乙酰化p53及FoxO1有关。并且发现第三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2参与抑制肿瘤细胞自噬的生物学过程(代表性论文1,2,3,4,7)。2.在表观遗传学领域,提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抑制DNA甲基化的新机制,认为DNA甲基化也可能是基因失活的伴随现象,组蛋白修饰引起的染色质变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关键(代表性论文5)。3.在肿瘤治疗学领域,阐明了去甲基化药物-核苷衍生物(5-氮脱氧胞苷)和去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广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证明5-氮脱氧胞苷在该模型中并不完全依赖于调节DNA甲基化,而是与诱导DNA损伤有关(代表性论文6,8)。课题组在HDACi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其科学意义在于:1.对表观遗传治疗肿瘤的模型建立做出了贡献。在首次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脱氧胞苷和HDACi联用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基础上,探索了其机制,使肿瘤表观遗传治疗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扩展。2.有机的将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联系起来,对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有促进作用。3.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机制深化并与非组蛋白乙酰化的效应(如自噬等)有机联系起来。 课题组在该项目上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八篇代表性论文总被引用次数达440次,其中他引396次,单篇最高他引116次。主要论文受到Nature、Science及Cell系列多篇文章的引用和支持。我们的研究在国际国内同领域内受到关注与重视,2010年发表的NCB论文和2008年发表的JBC论文均被Nature China列为研究亮点。第一完成人朱卫国教授被邀在JBC、Oncogene、Cancer Research等主流杂志审稿数十篇,也应邀在多个国际学术大会上做主题发言。培养35名研究生,其中已毕业15名博士研究生。 主要完成人及学术贡献: 姓名:朱卫国 排名:1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对本项目贡献: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实施,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是新理论或发现的主要贡献人,对三个发现点做出重要贡献。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和建立了去甲基化药物-核苷衍生物(5-氮脱氧胞苷)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 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DNA 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自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提出攻克癌症计划起,至今已逾30 年,全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肿瘤的研究。现在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未真正认清癌变的本质。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基本完成后,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成为了解肿瘤发生机制的 关键问题之一。最近,研究发现基因的表达不仅取决于基因本身,还取决于不改变基因序列的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modification)。表观遗传修饰对于肿瘤的发生、诊断和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会使基因错误地表达,引起代谢紊乱和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表观遗传修饰有DNA 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4 种方式,其中,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主要的 [1-2]。

笔者对上述2 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的概念是1942 年由Waddington 提出的[3]。目前,表观遗传被定义为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也就是说基因型未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地传递下去[4]。该表现型变化因没有直接涉及基因的序列信息,因而是“表观”的,称为表观遗传修饰,又叫表观遗传变异。于是,遗传学的研究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对人体组织中多种类型细胞 的生长和分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像X 染色体失活等一些正常细胞生理过程都是由表观遗传决定[5]。包括肿瘤细胞在内,表观遗传在控制细胞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 以及一些与DNA 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例如组蛋白)的化学修饰,另外,某些非编码的RNA 也在表观遗传修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表观遗传修饰能从多个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在DNA 水平,DNA共价结合修饰基团,使序列相同的等位基因处于不同修饰状态,如DNA 甲基化;在蛋白质水平,通过对蛋白质的修饰 或改变其构象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如组蛋白修饰;在染色质水平,通过染色质位置、结构的变化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如染色质重塑;在RNA 水平,非编码RNA 可通过某些机制实现对基因转录以及转录后

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13章 肿瘤遗传学(学习资料)

第十二章肿瘤遗传学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 1.以下哪个是对Ph染色体的正确描述: A.22q+ B.22q- C.9q+ D.9q- E.der(22)t(9;22)(q34;q11) 2.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致病基因为: A.ras B.rb C.p21 D.MTS1 E.NM23 3.下列哪个基因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A.ras B.rb C.p21 D.MTS1 E.NM23 4.下列哪种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标志染色体: A.13q14- B.5p- C.22q- D.t(8;14) E.17q+ 5.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在适当环境下被激活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是:

D.抗癌基因 E.隐性癌基因 6.Knudson提出的“二次突变假说”中,非遗传性肿瘤的第一次突变发生在: A.精子 B.卵细胞 C.受精卵 D.体细胞 E.生殖母细胞 7.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畸变引起 C. 遗传综合征 D. 遗传易感性 E. 单基因遗传 8.Bloom综合征(BS)属于______。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畸变引起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9.视网膜母细胞瘤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畸变引起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10.共剂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属于______。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畸变引起 11.肾母细胞瘤属于______的肿瘤。 A. 染色体畸变引起 B. 遗传易感性 C.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D. 多基因遗传 E. 单基因遗传 12.着色性干皮病(XP)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AR遗传病,发病率为1/250000。XP 属于______。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C. 遗传易感性 D. 染色体畸变引起 E. 单基因遗传 13.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C. 遗传易感性 D. 单基因遗传 E. 染色体畸变引起 14.Fanconi贫血症(FA)属于______。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本文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与恶性肿瘤耐药的关系及其在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述之如下。 1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 1.1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目前发现的DNA甲基化酶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甲基转移酶;另一种是重新甲基转移酶。 1.2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的基本单位为核小体,核小体是由组蛋白八聚体和DNA缠绕而成。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另一主要方式,它属于一种可逆的动态过程。 1.3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的关系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DNA 甲基化一样,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学者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串扰现象。 2表观遗传学修饰与恶性肿瘤耐药 2.1基因下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有一些抑癌基因和凋亡信号通路的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机制下调,并与化疗耐药有关。其中研究比较确切的一个基因是hMLH1,它编码DNA错配修复酶。此外,由于表观遗传学修饰造成下调的基因,均可导致恶性肿瘤耐药。 2.2基因上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改变也可导致一些基因的上调,包括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相关的基因。上调基

因FANCF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的蛋白质,与肿瘤的易感性相关。2003年,Taniguchi等证实在卵巢恶性肿瘤获得耐药的过程中,FANCF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和重新表达。另一个上调基因Synuclein-γ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同样,由表观遗传学修饰导致的MDR-1基因的上调也参与卵巢恶性肿瘤耐药的形成。 3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1DNA甲基化抑制剂目前了解最深入的甲基化抑制剂是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较5-氮杂胞苷(5-aza-C)相比,5-aza-dc 首先插入DNA,细胞毒性比较低,并且能够逆转组蛋白八聚体中H3的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有关5-aza-dc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够恢复一些沉默基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恢复对顺柏的敏感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MLH1基因。有关地西他滨(DAC)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结果显示:DA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耐药性复发性恶性肿瘤的药物。 3.2HDAC抑制剂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是基因沉默的另一机制,使用HDAC抑制剂(HDACI)是使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基因重新表达的又一策略。根据化学结构,可将HDACI分为短链脂肪酸类、氯肟酸类、环形肽类、苯酸胺类等4类。丁酸苯酯(PB)和丙戊酸(VPA)属短链脂肪酸类。PB是临床前研究最深入的一种HDACI,在包括卵巢恶性肿瘤在内的实体肿瘤(21例)Ⅰ期临床试验中有3例患者分别有4~7个月的肿瘤无进展期,其不良反应是短期记忆缺失、意识障碍、眩晕、呕吐。因此,其临床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确定。在VPA的临床试验中,Kuendgen等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