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3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关俊雷

学号:01003108 时间:2005年5月

一、近期(从各论至今)的学习总结:

从各论开始至今的学习一直都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很多同学都抱怨说各论部分枯燥无味,但以我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聆听地质演变历史的机会,尤其是中国东部生物及古地理演变,让我们了解中国东部在地质时期的形成过程及古地理概况,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全局性指导方向有重要作用.

对于各论的学习,我一直都坚持预习加听课的程序(不过复习好象坚持的不好),虽然自己预习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混乱、没有方向性而头晕脑涨,但是听课后却是感觉思路很清晰.而且我一直是把听课作为一种享受,一种聆听前辈讲述地质历史故事的心态,心态平静了对地史各论学习也就不觉得怎么气闷.

二、地史学各论部分简介:

(一).前寒武纪:1.基本特征:时限长;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构造变形复杂(因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生物化石稀少;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矿产丰富;

2.生物界面貌:生命起源问题;太古宙主要为分子化石,而元古宙则出现微古植物(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有机体);震旦纪后期出现Ediacara Fauna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3.无机界:A.华北板块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冀北迁西太古宇剖面;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五台-吕梁山剖面;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的形成期—蓟县剖面;B.扬子板块形成史:无肯定的Ar基底—鄂西元古宇剖面—晋宁运动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Pt1零星残留;Pt2以后为原地台(似盖层)发育阶段;

4.震旦纪:A.震旦系特征:1)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2)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3)冰川沉积发育(低纬度大陆冰盖).B.扬子板块震旦纪古地理:下震旦统分布局限;上震旦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广泛超覆,岩相稳定.华夏板块---古陆;C.华北板块:主体缺失震旦系(处于大陆剥蚀状),仅在东缘胶东、辽南和南缘的豫西、淮南有震旦纪沉积;

(二).早古生代:1.基本特征:早古生代距今570-400Ma年,共划分为三个纪:即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他们的时限分别为:570-500Ma、500-440Ma、440-400Ma, 三个纪内部均为三分,不过奥陶纪现为四分.

2.生物界面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于晚志留世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繁盛

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经出现,因此早古生代有被称为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划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界限最好标志的小壳动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典型代表澄江动物群.而三叶虫、笔石分别做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划分对比最为重要的依据.

在寒武系底部(如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筇竹寺组)发现澄江动物群;在动物界方面,从奥陶纪开始,主要是志留纪,出现了淡水原始的鱼类无颌类,属于脊椎动物,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植物界方面,寒武、奥陶纪都是以海生藻类为主,到了志留纪晚期,已出现半陆生的裸蕨植物,也意味着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生物界在寒武纪以前,还是低级的原始的(单细胞的菌类、藻类等极低等生物),分布面积不广,分布密度也不大,特别是还未形成硬体,很难保存成为化石。寒武纪以前的漫长时代,是生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长期缓慢演化,为生物本身准备了质变的飞跃和大量繁殖的条件,因而一到寒武纪,在适宜的外界条件(如海水温度、成分、营养物质等)促使下,自然界的生命之火,即成燎原之势,出现动物界从软躯体到硬躯体、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和第一次大发展,并奠定了现代生命存在形式的基本框架.

3.无机界:属加里东构造运动阶段,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登陆);沉积矿产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加里东构造阶段:在前寒武纪末,世界上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古陆,而另一方面各古陆之间又为地槽所分隔。进入古生代后,许多古陆重新为海水所浸漫,其中尤以奥陶纪海侵规模最大。从整体看来,早古生代仍然是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早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轮廓和震旦纪相似:冈瓦纳、北美、俄罗斯等以及中国的华南、华北等古大陆板块各自独立存在,而中国的一些主要板块、微板块处于这些板块群之间,多称为泛华夏陆块群,主要分布与赤道-南半球中低纬度原特提斯洋之中。各板块之间的排列、方向不同,并为不同规模的洋盆或者裂谷盆地所分隔,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柴达木微板块、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拼合,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形成华南板块.。

中国东部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

寒武纪A.华北板块:晚元古后期抬升至早寒武世早中期一直处于古陆剥蚀区;从早寒武晚期至中奥陶开始海侵,为滨浅海沉积(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北均为大洋环境,南缘以活动类型大陆边缘与古秦岭洋毗邻;B.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是南秦岭列裂谷,东南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山东张夏剖面;B.扬子板块: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

奥陶纪: 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A.华北板块:主体为碳酸盐沉积,下统发育完全,岩相稳定,中上统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B.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从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其中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加剧,导致晚奥陶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河北唐山剖面;B.扬子板块:宜昌黄花场剖面;

志留纪: 加里东构造阶段晚期,构造运动相对活跃,板块之间碰撞拼合,如换华北板块

与柴达木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等;A.华北板块:主体为古陆剥蚀区,缺失志留纪沉积,但大陆边缘地区志留系相当发育;B.扬子板块:此期为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期.受其影响,板块早中志留世海域仅局限于北部,晚志留世海退,仅残存于川滇与钦防海槽,其他地区均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拼合成统一的华南板块;

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无典型剖面;B.扬子板块:鄂西宜昌剖面;

(三).晚古生代Pz

:1.基本特征: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它划分为三个纪,

2

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晚古生代,在加里东运动之后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大量发生和繁盛。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鱼类和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发生了两次生物集群绝灭,一是在晚泥盆世生物量的突然变化和生态系的更替;一是在二叠纪末许多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蜓、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珊瑚中的两大类)、大部分腕足动物的绝灭,成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

晚古生代陆生植物繁生,是地史上形成大规模煤炭的时代。晚古生代后期冈瓦纳大陆是冰川广布的时代。晚古生代发生海西运动,主要板块发生碰撞,大部分地槽和活动带(除

去古特提斯海和古太平洋边缘活动带)褶皱成山,形成统一的劳亚古陆,同时与冈瓦纳古陆相接形成联合古陆。

2.生物界面貌: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到泥盆纪,三叶虫类逐渐减少,繁盛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类延续至早泥盆世后期已全部绝灭。但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等科属数量达到极盛。属于软体动物的头足类菊石(纲)动物在海中开始繁盛.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原生动物有孔虫类蜓繁盛起来,演化迅速,层位稳定,成为石炭-二叠系的重要分带化石。在陆上因有大规模森林出现,石炭-二叠纪昆虫类空前繁盛.

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为向高等脊椎动物发展提供了基础。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这是动物界发展历史的一次大飞跃。到了石炭纪,总鳍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最常见的为迷齿类,又称坚头类,广泛生活于成煤沼泽环境(图13-2H)。所以石炭二叠纪又称为两栖类时代。从水到陆这是动物界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到了中晚石炭世,随着陆地面积增大和地势分异加剧,许多地方进一步转化为广阔的内陆河湖盆地。气候由潮湿向干燥变化。两栖类为适应离水较远的生活条件,其中一支进化到原始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产卵和繁殖后代,不能脱离水体;而爬行动物则完全可以在陆上产卵和繁殖后代,真正地“征服”了大陆。

晚泥盆世中晚期之交,发生称为弗朗斯期-法门期生物大灭绝。晚古生代末期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更为明显。冈瓦纳古陆,包括印度和中国西藏,曾普遍生长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繁盛于早古生代的三叶虫至此全部消失。蜓类在晚二叠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绝灭;

3.无机界: 晚古生代可以称为海西构造阶段,联合古陆的形成

中国东部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

泥盆纪: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沉积记录.A.华南板块:三种沉积类型:海槽型,南丹型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及象州型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沉积.

主要剖面类型:A.华南板块:桂中泥盆系剖面;

石炭纪:是泥盆纪的继续和发展.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极地大陆冰盖几乎覆盖整个冈瓦纳大陆;而海陆变迁和陆地森林的首次大规模出现使之成为我国地史上第一个重要成煤期;A.华北板块:自奥陶纪晚期开始一直处于隆起状态缓慢剥蚀.至晚石炭世下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B.早石炭世与晚泥盆世相似,晚石炭世海侵明显扩大,滨浅海成因的白云岩、灰岩广泛发育.

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山西太原西山剖面;B.华南板块:黔南独山剖面;

二叠纪: 地壳运动渐趋活跃,联合古陆Pangea在本纪末期基本形成.

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山西太原剖面;B.华南板块:黔中地区剖面;

(四).中生代:1.基本特征: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地层年代符号为Mz。中生代划分为三个纪,即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生物界面貌:最突出的是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而盛极一时。但是到白垩纪末期,恐龙类爬行动物全部绝灭,是地史中的一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中生代是生物界大变革的时代,无论是古植物或古动物,其演化均进入一个新阶段。1.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苏铁、银杏、松柏等类是最主要的代表植物.早白垩世晚期,地史上第一次出现被子植物并迅速发展,到晚白垩世取代裸子植物在大陆占统治地位。2.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动物界发展的突出标志是爬行动物的高度发展,因此中生代也称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是中生代一类爬行动物的总称,共分两

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分为素食的蜥脚类和肉食的兽脚类;另一类鸟龙类都是素食的。在晚三叠世出现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 3.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属于软体动物的菊石类和箭石类在中生代分布广,演化十分迅速,如菊石类进入中生代空前繁盛,具有旋卷的外壳,壳上的缝合线由简单到复杂,演化很快,是中生界海相地层划分的标准化石,故中生代又称菊石时代。

中国东部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中生代除受印支运动影响外,还受到燕山运动极为强烈的影响。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在中、晚侏罗世,一期在侏罗、白垩纪间,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三叠纪初期,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形成南海北陆的形势.三叠纪中、晚期,即印支运动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形成印支褶皱带,互相对接。到侏罗纪,在中国只有在西藏、青海南部及黑龙江东部等处仍有海侵。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沿着NNE-SSW方向,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更为明显的分异现象。该线以西出现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该线以东则属于环太平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形成一系列新华夏小型裂谷盆地群.

(五).新生代:1.基本特征:沉积物固结较差;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全球构造变革巨大,特别是第三纪特提斯洋仅残留下地中海,阿尔卑斯山系和喜马拉雅山系形成,环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湖动发育;

2.生物界面貌:哺乳动物在新生代适应辐射,占领各生态领域;第四纪因人类演化出现又被称为人类时代;被子植物可分为木本和草本发展的两个阶段.

------据《生物的进化》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与古植物学》王钰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82年两者古生物图表及地史生物阶段演化讲解综合绘制

三、预期的学习目标及履行情况:

经历这次地史学各论部分的学习以及考试,我忽然察觉到:从学习地史学开始,我学习的方向并不与你所要求的一致,这一点从考试的试题上就可以显示出来.

在地史学课程设计1中,我是依据这样的思路来总结并制定我的学习计划的:通过对古生物地史学的学习,我们最主要要做的就是结合对各历史时期古生物与地层学证据,构建起地质学知识体系的大框架结构,其中就应该包括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等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像结晶学与矿物学等专业知识;通过学习建立起庞大的地质学知识体系,然后在以后不断的专业知识学习、野外实习以及科学研究中不断充填其细微部分,直至成型并熟练应用.

我觉得对本书章节中的地史学概论和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也就是第一篇和第三篇比较感兴趣);因为我觉得第一篇主要是让我们掌握地史学最基本的理论,而第三篇则能使我们从一个大的范围尺度来把握地史学的有关知识,虽然第二篇(地史学各论)也同样重要,但是我感觉这些属于更细一级的知识;掌握扎实基本理论基础使我们有更进一步发展并挖掘潜力的机会,而大范围尺度来学习地史学有关内容更有助于我们刚刚开始学习地史学

的学生有开阔的视野与敏锐的判断力;

举个比较贴切的例子来说就是:基本理论与概念(第一篇)就像一栋高楼的地基,所谓高楼的建立都必须由地基来决定;同时地基的深浅与质量则决定高楼进一步建设的高度,也就是一个人的发展潜力;而地质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与地球演化的主要问题(第三篇)则是高楼设计图纸,或者说是框架,有这个大范围尺度概念的建立,才会有高楼的成型与美化;也就是一个人敏锐眼光与宏伟发展目标的体现.地史学各论(第二篇)则好比是高楼中的一个个房间,所谓房间的维修与装饰也就是本部分知识的积累与整合;但是房间的基本格局已经是被决定好了的,不管是怎么发展都决不会跳出这样一个范围与尺度.(以上是部分第一次课程设计内容).

因此在后来的学习中,不管是总论部分还是各论部分,我都是据此来安排学习计划和重点,不过对于考试中试卷所要求的内容来看,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学习方向上的偏颇:因为我一直是注重从大的方向上去掌握,尤其是针对各纪的主要特征,对于所有剖面上的信息也是自己了解知道并且能够分析即可;而没有专门详细的记忆.结果考试中看到这样的试题结构就晕了,因为我知道很多都是超细节部分知识,而我只是了解而已,根本没有不能答出.

我不知道自己在考试中是不是乱了套,只记得自己在后来几天都是晕晕的感觉.现在做课程设计3,我忽然觉得:学习地史,我们最需要从大方向来把握,而细节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就看个人的努力与重视程度.我在细节上的努力与付出不够,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吧!

四、课程学习的建议及建议:

有的同学说学这些无聊、烦琐,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地史学并不是太烦琐,反而觉得上课就像在听故事.我想可能的原因有:1).心态不同:兴趣与爱好会影响对学科的判断力;2).方法不同:是大框架掌握为主、细节充填为辅,还是重视过于细节、但又觉得太多而无从下手;3).努力与付出程度:我承认我的努力与付出比不上其他的同学,这也是我会感觉轻松一点的原因吧.

我想:课程设计中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的学习框架,但是这一点您没有过分强调,而其重要性有的人没有理解,只是敷衍了事穷于应付,所以感觉累、无聊.也请龚老师在以后中多强调一下,相信大家会喜欢的.

五、小论文:

浅谈地史学与数学、天文学学科交叉的结合点与意义

关俊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30074)

摘要:在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因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出现,日心说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数学证明,而且所有行星和太阳的关系,以及一切轨道饶转体(如彗星、小行星、卫星等)同中心天体的关系,也都得到了定量说明。直到今天,人类在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时,仍在沿用着开普勒当年创立的数学公式。可以说,天文学、宇宙论到了这时,才算真正跨进了定量考察和定量计算的“现代科学”这个门槛。但地质学一直处于定性考察、人为性描述等阶段,缺少数学、计算机以及天文等学科交叉,定量考察和数学计算在地质学尤其是古生物地史学中尚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如何促进学科交叉,使地史学真正发展至定量考察和定量计算的“现代科学”,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

本文属于预测性质, 从叠层石沉积构造的天文周期和米兰科维奇旋回对地球第四纪气候的影响等现象出发,结合天文学、宇宙学基本天象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提出天文学与地学相结合的观点,并讨论分析其中几个重要的规律!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天文学、数学及计算机模拟引进地学,促使地学向定量考察和定量计算的发展方向过渡。

关键词:地史学、数学、天文学、学科交叉、定量考察和定量计算

引言:近期查阅部分有关天文学与宇宙学的部分科普与专业文献,在网上也下载部分资料,在整理与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天文现象都可以在地球地质历史中生物与地理概况以及沉积地层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莫过于:叠层石沉积构造与天文周期、地球自转等、米兰科维奇旋回与第四纪冰期沉积物等的内在联系性。

一、以下是有关二者现象与内在联系的讨论与分析:

1叠层石沉积构造与天文周期、地球自转等的内在联系:据发自于《科学通报》2004年10月第20期第49卷《10亿年前的地-日-月关系:来自叠层石的证据》:叠层

石明暗层纹对厚度呈周期性变化,这些周期性变化被解释为月节律和季节节律,

结合S型叠层石的形态特征分析:由于月球逐渐远离地球和潮汐作用对能量的消

耗,地球的自转和月球绕地球的公转速度都在不断减慢,地球的黄赤交角也正在

不断减小,因此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叠层石,其形态和沉积构造也反映月相的天文

周期、地球自转等的内在联系.

2第四纪气候波动与米兰科维奇旋回等的内在联系:据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关于第四纪气候波动原因有很多主张,但目前国

际上广为流传的是古气候的天文学理论,即“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第四纪冰

期-间冰期的波动是地球轨道三要素,即偏心率、倾斜率和岁差的准周期性变化引

起的.虽然太阳辐射能到达地表的总量不变,但这三要素的变化可引起不同纬度

和不同季节的相对数量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气候作准周期

变化。据数学推算,偏心率有两个特征周期,分别是400Ka和100Ka;倾斜轴的

特征周期集中在41Ka;岁差的特征周期为21Ka,它可分为两个峰值区,分别是

23Ka和19Ka。大量研究表明,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几个特征性周期,存在于第四

纪古气候的时间系列中。如我国第四纪地质工作者采用有效的黄土沉积气候替代

性指标(磁化率)对宝鸡黄土剖面研究表明: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几个特征性周期

(400Ka、100 Ka、40 Ka、20 Ka)在中国黄土剖面中均有明显反映,而且偏心

率的400Ka与100 Ka周期是控制2.5Ma以来黄土地层结构(黄土—古土壤)的

最重要因素。

二、我的个人推测:借此我对部分天文现象与地质学现象的联系预测:1).李泽冈格环的成因与天文现象之间的联系:即沉积构造李泽冈格环(假层理)所有环的虚拟圆心及虚拟半径,相临环的半径是否符合天文学提丢斯--波得定则;

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提丢斯(Johannes Titius)对当时已知的六大行星至太阳的平均距离做一个有趣的数字游戏:把土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分为100份,那么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就是4份,然后按照下表所示方法来填写其他行星至太阳的平均距离,这是地球至太阳的平均距离恰好是10份.若改用地球至太阳的平均距离(天文单位)为单位,其值与实测值则惊人地符合.后来由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Johann Bode)提出:每个星星轨道长半轴a值同比

它更靠近太阳的相临行星的a值的比a

1

n /a

n

大致是常数,被称为提丢斯-波得法则。

这个法则认为,行星轨道大小若用天文单位来计算,可以由下列经验公式表达:

αn=0.4+0.3×2n-2.其中n为行星序号,不过水星应取-∞ 。按这个公式,在n=5的地方缺一颗行星,后来发现了小行星带及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木星和土星的n应分别为6和7;在n=8距离上发现了天王星;在约相当于n=9的距离上发现了海王星。

附表行星公转轨道半径

而沉积构造李泽冈格环(假层理)的沉积成因是否可以与天文现象相符合尚有待进一步认证.:即使用普通几何学圆与内接四边形关系,作出所有四边形环带的虚拟圆心及虚拟半径,并且利用概率及误差分析使之成同心圆状,则相临环的半径是否符合天文学提丢斯--波得定则;就沉积岩其他沉积构造及各种环带状成因是否也与此有关,如白云岩的环带结构与雾心,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从学科交叉谈地质学的发展:

1)天文学方面:宇宙中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太阳活动,诸如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的周期性活动给地球及人类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如太阳活动对人类关系极大,但作用机理不情,尚未取得共识的现象,正日益引起人们注意的有:1.太阳活动与气象水文的关系:70多年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最早将地球上的气象水文与太阳活动联系起来。1931年7月,我国长江、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是年,竺可桢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此次特大洪水是大量降雨造成的,并上溯到1909和1887年也曾发生过大洪水,这三次大洪水的时间间隔均为22年,也就是太阳的磁周期。于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降雨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论断后来得到证实。1954年、1975年、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与上次相隔23年。从统计资料来看,在11年周期的低值年附近,我国常常会出现南涝北旱的天气。2.太阳活动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在太阳活动的峰年附近,天气温暖,雨水较多,树木生长的也较快,则年轮也宽。因此年轮宽度的变化有11年的周期。另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其他农作物,如小麦、蔬菜的产量也有相同的周规律。动物方面,如蝗虫、鼠的繁殖每隔10-11年也会有一个高峰,而且发生在太阳谷年附近。

依据上述规律可以预测:在地质时期存在过的,不论是已经绝灭或者经过进化仍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他们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也要打上太阳活动的烙印。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长江流域生存的生物,如藻类、鱼类等无不会在它们的生命活动或者沉积环境中遗留下太阳活动的周期率。因此只要收集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从新生代以来在地层中保存的各种沉积构造、生物实体化石及遗迹化石等数据进行整理和模拟,就可以分析总结出来长江流域洪水爆发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进而利用“将古论今”来预测未来长江流域洪水的周期律,来提高抵御和防范洪灾的能力。

2)数学:用分形理论解释破碎化石及遗迹化石的原体:

(一)当前地质学中化石和遗迹化石分类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化石的形成存在的问题:化石在形成中的变形、破碎等不确定因素造成化石原貌复原等困难。

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及其生命活动的痕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下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而形成化石。但化石的形成与保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条件;由于存在以上不确定因素,同时形成化石后在地质历史经历各种构造运动产生变形、破碎等,造成化石分析与研究存在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遗迹化石的分类存在的问题:遗迹化石的分类混乱、遗迹化石的研究与分析等。

据发自于《中国科学(D辑)》1998年2月第1期第28卷《遗迹化石的形态-结构分析与拓扑分类》:本文提出了综合考虑形态与结构特征的一种新的遗迹化石拓扑分类方案,结合数学和生物学上的考虑,将遗迹化石分为类、科、亚科、属、种等5级谱系单位,这种分类不仅可望消除构造变形等因素对遗迹化石形态造成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对遗迹构型的复杂性直接进行对比分析.

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地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有以下特征:1.原地保存;2.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和造迹生物很少同时保存;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因此它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化石保存中的改造和破坏,使化石最终保留的形态与原来形成时可能相去甚远,直至同迹异形或异迹同形;而生命在生命过程中行为随意性,使遗迹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应的随意性,给分类中合理的形态-功能分析带来了困难;鉴于Eudid几何学对某些不规则形态难以确切定量的刻画,同一形态的鉴别也因人而异,造成具体分类上的分歧,上述三个原因造成遗迹化石分类的混乱,即遗迹形态的几何随意性。引自《遗迹化石的形态-结构分析与拓扑分类》,而此文进行遗迹化石分类的理论基础:遗迹形态与结构的拓扑不变性,即拓扑几何学理论也即非线形科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二)分形理论简介:1973年,曼德勃罗(B.B.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维和分形几何的设想。分形(Fractal)一词,是曼德勃罗创造出来的,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几何建立以后,很快就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关注,这是由于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用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Fractal(分形)一词的由来:曼德勃罗是想用此词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欧几里德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粗糙不堪的断面,变幻无常的浮云,九曲回肠的河流,纵横交错的血管,令人眼花僚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光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

分形几何与传统几何相比有什么特点:⑴从整体上看,分形几何图形是处处不规则的。例如,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远距离观察,其形状是极不规则的。⑵在不同尺度上,图形的规则性又是相同的。上述的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近距离观察,其局部形状又和整体形态相似,它们从整体到局部,都是自相似的。当然,也有一些分形几何图形,它们并不完全是自相似的。其中一些是用来描述一般随即现象的,还有一些是用来描述混沌和非线性系统的。

为什么要研究分形?首先,分形形态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研究分形,是探讨自然界的复杂事物的客观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需要,分形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其次,分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分形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的科学难题,由于分形的引入而取得显著进展。

(三)讨论:分形理论是当今非线性科学中的一支。“非线性”是与“线性”相对而言的,线性关系就是呈直线关系、一种可叠加的关系。非线性是指含有非一次函数项,非线性系统是不可简单叠加的系统,大量突变、不规则变化和复杂行为均与非线性有关。

分形是一个几何学概念,现在已成为基础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中学就学过欧几里得几何,后来又听说过黎曼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等非欧几何。现在又有分形几何。但分形几何与几前各种几何不同之处在于,它专门处理那些不光滑、不可求导数的奇奇怪怪的对象,实际上它是大自然的真正几何学,用它描述大自然的形态发生十分方便、有效。分形对象具有自相似性,常常具有分数维数,即可能具有2.35维,而传统几何只讲零维、一维、二维、三维、N维等等。

简单说,以前科学的重心在于研究线性现象,构造了大量线性理论,所有学科都是如此。后来发现非线性是大量存在的,而线性只是特例。这意味着什么?这表明当代科学技术虽然高度发达,实在说还处于童年时期。因为它对于广泛存在的非线性现象,所知甚少。比如三体问题、天气预报、湍流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分形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和方法,正在许多领域开展应用探索。但是迄今为止,分形理论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破碎化石与遗迹化石的分类及原状的复原中应用颇少。但是根据分形所能分析和反映的现象来看,把分形理论用之于解决此类问题,或许比现今破碎化石与遗迹化石的分类及原状的复原所使用的方法与理论要先进的多。同时地质学与分形理论的学科交叉,使地质学真正走向定量考察与定量计算的“现代科学”中去。

3)计算机科学:当前计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科学研究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迄今为止,电脑技术在地质学,尤其是在古生物学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生物化石及遗迹化石等方面的应用,与电脑技术在物理、化学、天文等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地址工作者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挑战,更意味着可以引进这些先进技术来促进地质学的深度改革.

就生物化石及遗迹化石的形成与保存来看,这些可以解读历史的“生命之书”在形成与保存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破碎、变形(前已详述),但现在研究这些很多带有人为的色彩,则对其研究不免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而引进电脑技术,我们可以建立起全球性的生物化石及遗迹化石的数据库,针对在实际中碰到的破碎的、变形的化石,我们可以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式来分析和综合所有保存下来的数据,与数据库进行整合和误差分析,迅速确定化石所在生物大类,进而恢复生物原貌,建立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四、结束语: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渗透,地学已经不再是过去经典地质科学了.而是生物学、海洋学、地理学与天文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以及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渗透,共同研究的交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要受到数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推动,在数学和非线形科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取得重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有必要将数学、非线形科学、天文学及计算机科学和地学结合起来,开辟地学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星空初探于光远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 1998.2 1-379

《地问——关于地球的千古之秘与地学创新》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04年7月 1-483

黄定华、龚一鸣遗迹化石的形态-结构分析与拓扑分类中国科学(D辑) 1998年2月第1期第28卷 60-66页

屈原皋解古巍龚一鸣 10亿年前的地-日-月关系:来自叠层石的证据科学通报2004年10月第20期第49卷 2083-2089

杜远生,童金南,《古生物地史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1998年

全英文简介:

浅谈地质学与数学、天文学学科交叉的结合点与意义

Guan Junlei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Key Words: Geoscience, Maths, 天文学,学科交叉,定量考察和定量计算

Abstract: During the advancement of 天文学,because of开普勒’s the Three Laws of 行星运动,the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stronomy, because of the Three Law of planet’s Movement’ coming forth, not only the theory of “the sun is the center” could be testified by mathematics, further more, a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et and the sun, also the whol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tation (such as: comet, small planet and secondary planet) and celestial bodies, could be illuminated in ration. So far, today when human project the man-made sati late and universe airship, we continue to use the maths equation, which was found by Kapolei.

So we could say, only in this way the astronomy advanced in the fix quantify and fix account’ “Modern science”. But our Geoscience is still locating in the phases of determine the natu re 、artificial describe ect, scarcity in subject intercross of maths、computer and astronomy ect. So using fix quantifies and maths calculation in Geoscience is still under an awkward condition, especially in Paleontology and Geo-history. So how to advance subject intercrosses to promote Geoscience to “Modern science”, is my keystone in this chapter.

六、参考文献与资料,以及相关网站:

参考文献:

于光远,星空初探,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1998.2,1-379

《地问——关于地球的千古之秘与地学创新》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04年7月 1-483

黄定华、龚一鸣遗迹化石的形态-结构分析与拓扑分类中国科学(D辑) 1998年2月第1期第28卷 60-66页

屈原皋解古巍龚一鸣 10亿年前的地-日-月关系:来自叠层石的证据科学通报2004年10月第20期第49卷 2083-2089

吴瑞棠、王治平,地层学原理及方法,地质出版社,1994,1-131

姜在兴,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540

温献德,地史学,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刘本培、全秋琦,地史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277;

杜远生,童金南,《古生物地史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1998年

倪并荣《地史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 1988年

(英) A.Hallam 《沉积相解释与地层记录》地质出版社北京 1991年

Historical Geology (Third Edition), Pacific Grove (CA): Books/Cole, 2000,

1-580,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Earth, Brian F. Windley,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1975, 1-618;

相关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2710183056.html,/discovery/ (科学探索)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0183056.html,/webout/01/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0183056.html,/webout/01/zxkt/index-zxkt.htm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0183056.html,/jxyd/models/cn/teach/classify.asp?classid=1 &Nclassid=89

教材:[1]、作者人名+书名+出版社地址+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总页数

文章:[2]、作者人名+文章名+发表杂志名称+发表时间+发表于第几卷(第几期)+第几页-第几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目得、内容与要求 1 课程设计得目得 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过去所学过得全部课程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及结构设计得基本能力,为以后做好毕业设计、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一次综合训练与准备。它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得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得设计与机床夹具得设计。其目得就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及专业课程得理论知识,结合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中学到得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与解决机械加工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规程得能力。 (2)培养学生能根据被加工零件得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得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图表、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得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与编写技术文件得基本技能。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得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得基础。 2课程设计得内容与要求 2、1课程设计得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通常定为:设计××零件得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相关工序得专用夹具。零件图样、生产纲领与生产条件就是设计得主要原始资料,由指导教师提供给学生。零件复杂程度以中等为宜,生产类型为成批生产。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任务书中规定得设计题目,分组进行设计,按照所给零件编写出相应得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出其中由教师指定得一道重要工序(如:工艺规程中所要求得车、铣、钻夹具中得一种)得专用夹具,并撰写说明书。学生在指导教师得指导下,参考设计指导书,认真地、有计划地、独立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绘制零件工作图1张。 2.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1张。 3。拟定零件得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确定某一代表工序得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与工序卡片)1套。 4.设计重要工序中得一种专用夹具,绘制夹具装配总图与大件零件图(通常为夹具体)各1张。 5.撰写设计说明书1份. 2、2课程设计中对学生得要求

输出轴《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输出轴工艺规程设计 目录 1、零件的分析 1.1、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3 1.2、零件的作用-----------------------------------------3 1.3、零件的工艺分析-------------------------------------3 2、工艺规程设计 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3

2.3、制定工艺路线---------------------------------------4 2.3.1、加工方法的选择---------------------------------4 2.3.2、加工顺序的安排---------------------------------4 2.3.3、拟定加工工艺路线-------------------------------5 2.3.4、加工路线的确定--------------------------------6 2.3.5、加工设备的选择--------------------------------6 2.3.6、刀具的选择------------------------------------7 3、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7 4、确定切削用量及加工时间 4.1、切削用量选定--------------------------------------10 4.2、基本加工时间确定-----------------------------------14 5、小结----------------------------------------------------18 6、参考文献------------------------------------------------19 7、附件---------------------------------------------19 第一章零件的分析 1.1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如下面零件图所示为输出轴,该产品年产量为5000台,设其备品率为16%,机械加工废品率为2%,现制订该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技术要求如下: ①锻件消除内应力; ②未注明倒角为1×45o; ③调质处理217~255HBS; ④材料45钢,N=Qn(1+a%+b%)=5000×1×(1+16%+2%)=5900(件/年)。 输出轴的年生产量为5900件,现通过计算,该零件质量约为3kg。根据教材表2-3,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的关系,可确定其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 学分:2 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 预修课程:《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材料与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解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在接触和了解工程技术实际(如工程设计方法、工程设计资料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设计方法训练,以达到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质上是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设计。因此,它的基本要求是:提出设计方案、选用机构类型及其组合,确定运动学尺寸、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等等。完成必要的计算机三维绘图或编程、图纸绘制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作图求解或解析的方法均可采用。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1.主要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以下项目中选定: (1)运动方案设计 (a)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 (b)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 (c)机械执行机构的选择和评定(连杆机构的设计及分析、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或轮系设计、其它基本机构设计); (d)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e)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选择和评定; (2)执行机构尺寸设计

(a)执行机构各部分尺寸设计; (b)机构运动简图; (c)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d)机械动力性能的分析计算。 (3)编写设计说明书。 (4)答辩。 2.时间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完成后,安排2周时间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三、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根据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及答辩进行成绩评定,不再考试。 2.成绩评定:由1~2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完成的设计图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设计内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分。 五、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牛鸣岐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朱理主编.《机械原理》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大纲撰写人签字:学院章 学院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

课程设计任务书 (第六组) 一、设计题目 年产23万件床头柜生产工艺设计 建厂条件 1地址:吉林市 2.投资:大规模 三、课程设计内容 1家具结构的确定 2工艺流程的确定 3设备选型、台数计算及设备布置 4简单成本计算 5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四、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说明书内容: 包含:设计题目、设计任务、家具零部件图(简图A4幅面)若干张、工艺流程图(A4幅面)若干张、设备布置平面图一张(A3幅面以上)、计算过程和结果、材料消耗清单一份、简单成本核算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简单成本核算 = 材料成本 + 设备费用与折旧 + 建筑成本与折旧 + 水电费用 + 人员工资 2、设计说明书的格式如下: ①所有文字内容使用A4幅面打印,图纸根据要求确定。 ②正文文字内容使用“宋体”、大小为“小四”。 ③封面、首页样式见附页。

机床位置和工作位置的计算 机床位置和工作位置的计算,按下列步骤进行: (1)按下列公式计算按年生产计划所需的机床小时数: T=tAnk/60 式中: T—按年生产计划该工序所需的机床小时数,h; t—零件加工的工时定额,min; A—年生产计划规定的产量; n—该零件在制品中的数量; k—考虑到生产过程中零件报废的系数(k>1) T也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T=T 1+T 2 式中:T 1 是工件(L)跟进给速度(V)之比 T 1 =L/V T 2 是辅助事件(安装时间,取放工件时间,空行程时间,其他时间) T=T 1 K K=1.2~1.5 (2)对于不只是加工一种零件,而是加工多种零件的机床设备及工作位置,按下式统计出按年生产计划在该工序上所需的总的机床小时数∑T。即: ∑T=T 1+T 2 +T 3 +……+T n 式中:T 1 T 2 T 3 ……T n —分别为按年计划各种零件在该工序上所需的机床小时数。 (3)计算机床设备全年拥有的机床小时数T 按下列公式计算: T =[365-(52×2+11)]CSK 式中:365 —年的总天数; 52×2 —是周六和周日休息天数; 11 —年的公假日; C —工作班数(1); S —每班的工作时间; K —报废系数(0.85~0.95) T =[365-115]×1×8×0.9=1800h 有的机床是一班工作制: T =1800×1=1800h 有的机床是两班工作制: T =1800×2=3600h (4)计算机床设备和工作位置数n按下列公式计算: n=∑T/T (5)确定时机需采用机床设备及工作位置数m,当设备或工作的极速昂的小数部分超过0.25时应圆整为整数,即采用台数要多一台,当计算数的小数部分不足0.25时,一般情况下可以舍去,即采用台数为计算的整数部分,通过调整机床负荷等措施来解决,但对于某些特殊的专用设备,为了保持加工路线的直线型和保证工艺需要,使用负荷再小也要采用,如燕尾开榫机,小带锯,打眼机等。 (6)计算设备负荷百分率P P=100∑T/(mT )

法兰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序言 课程设计是我们在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后进行的.是我们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考核,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这次设计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了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床法兰盘的工艺规程的能力和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的能力。也是熟悉和运用有关手册、图表等技术资料及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的一次实践机会。因此,它在我们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我个人而言,我也希望通过这次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心理,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零件分析 一﹑零件的功用分析 题目所给的零件是法兰盘,法兰盘起联接作用是车床上的重要零件。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从零件图看,法兰盘是一回转体零件,有一组加工表面,这一组加工表面以 mm为 φ200.045 中心,包括: 两个φ

艺工程、简化工艺装备结构与种类、提高生产效率。 1.粗基准的选择 选择粗基准主要是选择第一道机械加工工序的定位基准,以便为后续的工序提供精基准。选择粗基准的出发点是:一要考虑如何分配各加工表面的余量;二要考虑怎样保证不加工面与加工面间的尺寸及相互位置要求。这两个要求常常是不能兼顾的。但对于一般的轴类零件来说,以外圆作为粗基准是完全合理的。对本零件而言,由于每个表面都要求加工,为保证各表面都有足够的余量。应选加工余量最小的面为粗基准,这就是粗基准选择原则里的余量足够原则。现选取Φ45mm外圆柱面和端面作为粗基准。在车床上用带有子口的三爪卡盘夹住工件消除工件的六个自由度,达到完全定位。 2.精基准的选择 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当设计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这在以后还要专门计算,此处不在重复。 三、选择加工方法 1.面的加工 面的加工方法有很多,有车,铣,刨,磨,拉等。对于上下端面和Φ90距离轴线为24和30mm的2个平面,粗糙度要求较高。前者可以用车床车,后面可以用铣床铣,然后精沙精磨达到要求;后者在铣床洗后再到磨

课程设计KCJ5支架设计

课程设计KCJ5支架设计

JIU JIANG UNIVERSITY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院系机械与材料工 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化 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零年六月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级 学生姓名: 题目:设计KCSJ-05 支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典型夹具(大批量生产) 主要内容: 1.绘制零件图及零件的毛坯图 (A3) 2.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填写: (1)整个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A4); (2)所设计夹具对应工序的机械加工工序卡(A4)。 3.设计某工序的夹具一套,绘出总装图(A2)。 4.编写设计说明书。 指导教师: 班级: 学生: 2010年6月 17 日

目录 第1章零件分析 (1) 1.1零件的作用 (1) 1.2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和零件图的审查 (1) 第2章选择毛坯 (1) 2.1确定毛坯的成形方法 (1) 2.2铸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1) 2.3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2) 2.4铸造工艺参数的确定 (2) 第3章工艺规程设计 (2) 3.1定位基准的选择 (2) 3.2制订工艺路线 (2) 3.3选择加工设备及刀、夹、量具 (5) 3.4加工工序设计 (7) 3.5填写加工工艺卡片 (13) 第4章夹具设计 (14) 4.1确定设计方案 (14) 4.2机械加工工序卡 (16) 4.3绘出总装图 参考文献 (17)

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工艺学(含机床夹具设计)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次设计使我们能够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了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转速器盘)的工艺规程的能力和运用夹具设计手册与图表等技术资料及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的一次时间机会,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外来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能力所限,经验不足,设计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导。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设计接管底盖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工艺装备设计内容:1.产品零件图1张 2.产品毛胚图 1张 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1份 4.机械加工工序卡片1张 5.课程设计说明书 1份 6.夹具设计装配图 1张 7.夹具设计零件图 1张专业:数控技术班级学号:学生:指导老师:年月日课程设计说明书序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链接,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低位。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能力所限,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指导老师给予指教。

目录:一、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二、零件分析 1、零件作用(含用途) 2、零件的工艺分析(含技术要求、工艺性)三、确定毛坯的制造方法、初步确定毛坯的形状 (1)选择毛坯 (2)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四、工艺规程的设计 1、基面的选择(1)粗基准的选择(2)精基准的选择五、制定工艺路线 1、工艺路线方案一 2、工艺路线方案二 3、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六、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七、专用夹具设计八、总结九、参考文献[1].邹清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2].李益民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3].艾兴等编.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徐鸿本主编.机床夹具设计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5].于骏一等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6].王斌武等编.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指导.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2020年内容:一、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有题目已知条件可知:该零件为轻型零件,其生产纲领为4000件/年,查>第13页表2.3,可知该零件为中批生产. 二、零件分析 1、零件作用(含用途) 该底盖应用在某接管座机构中,底盖以?70孔套在接管座中,其作用有导通连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底盖上端的?20孔进行观测的作用.除此外,该底盖和密封件配合可起到密封防尘的作用. 2、零件的工艺分析(含技术要求、工艺性)由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 计说明书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设计气门摇杆轴支座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专用夹具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目录

第一节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工艺学(含机床夹具设计)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次 设计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习中 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了设计一个中等 复杂程度零件(气门摇杆轴支座)的工艺规程的能力和运用夹具设计的基

本原理和方法,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家具结构设计的能力,也是熟悉和运用有关手册,图表等技术资料及编写技术文件技能的一次实践机会,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未来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工用分析 气门摇杆轴支座是柴油机一个主要零件。是柴油机摇杆座的结合部,20(+—+)孔装摇杆轴,轴上两端各装一进气门摇杆,摇杆座通两个13mm 孔用 M12螺杆与汽缸盖相连,3mm轴向槽用于锁紧摇杆轴,使之不转动。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由题目得,其材料为 HT200。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磨性,耐热性及减振性,适用于承受较大应力,要求耐磨的零件。该零件上主要加工面为上端面,下端面,左右端面,2-13mm孔和 20(+—)mm以及 3mm 轴向槽的加工。20(+——)mm孔的尺寸精度以及下端面的平面度与左右两端面孔的尺寸精度,直接影响到进气孔与排气门的传动精度及密封,2——13mm孔的尺寸精度,以上下两端面的平行度。因此,需要先以下端面为粗基准加工上端面,再以上端面为粗基准加工下端面,再把下端面作为精基准,最后加工 20(+——+)mm孔时以下端面为定位基准,以保证孔轴相对下端面的位置精度。由参考文献(1)中有关孔的加工的经济度机床能达到的位置精度可知上述要求可以达到的零件的结构的工艺性也是可行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结

经过近一周的奋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看着自己的“巨作”,打心底里佩服自己,虽然还有好多不足之处。从当初看着书本后面例题图纸那种茫然,到自己小试牛刀,再到最后圆满完成课程设计,短短的六天觉得过的好长好长,付出很多收获也很多。 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是设计一个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工作条件为两班制工作,使用年限为5年,单向连续运转,载荷平稳。课程设计中最麻烦的是初步的计算,齿轮、轴、轴承、键、电动机等等的零件都需要计算、校核。然后最重要的就是画图,当然这也是费时间的。画图不仅要求画图能力好,还应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以及整体观念。这个步骤也能检查设计书是否完美。设计过程中我出了好多错误,电动机和齿轮的计算在校核的时候发现都不符合,所以都得重新选择。还有画图时轴承盖也出现了小问题。但是整体效果还是蛮不错的,无论是速度还是完成的质量都还令我满意。 还好天公作美,整个课程设计时间里武汉并没有显示出它夏天该有的威力。好像老天在帮我们一样,要么淅沥沥的小雨,要么并不高温的晴天,这天气在武汉的夏天来讲还是很好的。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我们率先抢得先机占到了教室,抢到了画图桌、空调。全班同学都在跟赛跑似的,争先恐后没日没夜的画图计算。有的就干脆不午休了,中午都在画图,还有的甚至吃饭时间都没有,直接让同学带饭回教室,晚上回去还得计算校核,就

为了早点完成任务。以前只有在高考前才有过这么紧迫,那么高强度的学习想想就可怕,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咋过来的。 我觉得课程设计是个对自我检验及修正的过程。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暴露了好多问题,比如对概念不清楚、公式不理解、作图能力不好等等。这也是今后学习当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和提高的地方。让我加深了《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的学习,尤其是齿轮这方面的知识,还学到了设计--校核这种方法。我深深的体会到课程设计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牵涉到好多学科,有互换性、工程图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这个课程设计让我巩固了好多知识,学到了好多知识。 最后要感谢许老师半年来的教导,传授了知识,带来了欢乐。感谢班里学霸对我在课程设计时的帮助,指点迷津。还要感谢同学们的支持。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实例

~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拨叉(二)(CA6140)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工装设计(年产量:4,000件) 设计内容: 1.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艺文献1套,绘 制零件毛坯图1张 2.设计夹具1套,绘制夹具装配图和主要结构零 件 图各1张 "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设计时间: [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完成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通过机床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汇总所学专业知识如一体(如《机械零件设计》、《金属切削机熟悉与理解,并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床》、《机械制造工艺》等)。让我们对所学的专业课得以巩固、复习及实用,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机结合;使我们对各科的作用更加深刻的 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工艺学及夹具设计原理课程,经过生产实习取得感性知识后进行的一项教学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设计中能初步学会综合运用以前所学过的全部课程,并且独立完成的一项工程基本训练。同时,也为以后搞好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 ; 1、能熟练的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夹具设计原理的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合理制订工艺规程等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零件某道工序的夹具设计,学会工艺装备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学生亲手设计夹具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

3、课程设计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并学会使用手册、查询相关资料等,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一.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的作用: 题目给定的拨叉(CA6140)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挡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进行工作。工作过程:拨叉零件是在传动系统中拨动滑移齿轮,以实现系统调速。转向。其花键孔?25与轴的配合来传递凸轮曲线槽传来的运动。零件的2个交叉头补位与滑移齿轮相配合。 —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CA6140车床拨叉(二)共有两个加工表面,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位置

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制药工艺课程设计 题目: 3.6万吨/年氯苯车间分离工段工艺设计 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 专业班级:制药071班 学号: 5 8 0 1 3 0 7 0 3 0 学生姓名:晏金华 起讫日期:2010-10-25—2010-12-20 指导教师:杜军职称:副教授 学院审核(签名): 审核日期:

说明 1.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经专业学科组审定,下达到学生。 2.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 3.本任务书在课程设计完成后,与论文一起交指导教师,作为论文评阅和课程 设计答辩的主要档案资料。 一、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 风;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查阅资料、运算和绘图等)的能力及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工工艺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得到工艺设计方面的基本训练. 2.在课程设计期间,要求学生遵守设计纪律和考勤制度。 3.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严格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 态度,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设计任务书,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学生所完成的设计,应体现设计方案正确、工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参考文献资料,结合生产实际,尽可能吸收最新科技成果,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争取使设计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二)课程设计内容—1万吨/年氯苯车间反应工段工艺设计 1.设计说明书内容 (1)总论 ①设计依据;南昌市东北郊xx厂,厂内现有氯碱车间,可提供Cl ;且具备 2完善的公用工程系统。即可供最低-15℃冷冻盐水,20℃(平均)工业上水及 0.6MPa的蒸汽。 ②氯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用途),国内外氯苯生产发展概况; ③氯苯生产方法简述及论证; ④生产流程的选择及论证: (2)产品规格,主、辅原料规格及来源情况 (3)生产工艺流程说明 按生产工艺流程说明物料经过工艺设备的顺序及生成物的去向,物料输送及贮备方式,同时说明主要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流量、配料比等。 (4)物料衡算 ①根据生产规模及其特点确定年生产时间(h)、单位时间产量及计算基准; ②物料衡算:选定计算方法,对车间所有有变化的过程及设备(或系统),按一定顺序和计算步骤,逐个进行物料衡算,确定每股进、出料的组分、流量及百分比含量。要求及时整理计算结果,对每个过程设备列物料平衡表。 (5)列表: ①工艺条件一览表; ②生产控制一览表; 2. 图纸内容及张数:反应工段工艺流程图,1张

阀体零件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阀体零件工艺方案设计 姓名: 学号:0811112036 班级:机电(1)班 届别:2008 指导教师 2011 年 7月 目录(共12页) 一、零件的分析 (1)

(一)零件的作用……………………………………………………………………………… (1)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1) 二确定生产类型 (1) 三确定毛坯 (1) 四工艺规程设计 (2) (一)选择定位基准: (2) (二)制定工艺路线 (3) (三)选择加工设备和工艺设备 (8) (四)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9) (五)确定切削用量及时间定额 (9) 五余量表格 (10) 参考资料:《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热加工工艺基础》 《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机械制图》 一、零件的分析 (三)零件的作用 阀体,泵体等均属于箱体类零件。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支承,包容,保护运动零件或其他零件。 本题目的阀体是球阀中的主体零件,它容纳阀芯,密封圈,阀杆,填料压紧套等零件。它的大致形状类似于三通管,左端方形凸缘上有直径为50,公差等级为11级的孔与阀盖配合,右端外螺纹作用连接管道,上部直径18H11孔与阀杆配合,从而起到调节流量的作用。 (四)零件的工艺分析 通过查找手册和热加工工艺基础课本,中碳铸钢ZG230-450具有良好的性能,适用于受力不大,要求韧性的零件制造,例如轴承盖,阀体等,所以零件材料选ZG230. 1:根据零件图分析,为了便于铸造,毛胚只铸造出水平方向的孔,竖直方向的孔用钻床加工,为了铸造效率,选择用金属型铸造。 2:因为水平方向的孔很多,且在同一中心线上,所以在加工时用水平方向的外圆做粗基准进行加工,则能够保证所有的孔同轴。 3:因为竖直方向的孔中心线跟水平方向的孔中心线有垂直度要求,所以应先对水平方向的孔加工,然后再加工竖直方向的孔。利用水平方向的外圆进行粗加工,然后以孔表面做精基准加工外圆;再用加工好的外圆面精加工孔。这样水平方向上才有足够的精度做基准。 4:孔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所以都需精加工;与外零件配合的端面粗糙度也要求较高,所以都要精加工。 5螺纹加工为最后加工,这样便于装夹。 二确定生产类型 因为本次设计零件加工为大批量生产,所以初步确定工艺安排为:加工过程划分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实例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拨叉(二)(CA6140)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工装设计(年产量:4,000件) 设计内容: 1、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艺文献1套,绘制零件毛坯图1张 2、设计夹具1套,绘制夹具装配图与主要结构零 件 图各1张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设计时间: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就是在我们完成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通过机床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汇总所学专业知识如一体(如《机械零件设计》、《金属切削机熟悉与理解,并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床》、《机械制造工艺》等)。让我们对所学的专业课得以巩固、复习及实用,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机结合;使我们对各科的作用更加深刻的 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就是在学完机械制造工艺学及夹具设计原理课程,经过生产实习取得感性知识后进行的一项教学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设计中能初步学会综合运用以前所学过的全部课程,并且独立完成的一项工程基本训练。同时,也为以后搞好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 1、能熟练的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理论与夹具设计原理的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合理制订工艺规程等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零件某道工序的夹具设计,学会工艺装备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学生亲手设计夹具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 3、课程设计过程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并学会使用手册、查询相关资料等,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一.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的作用: 题目给定的拨叉(CA6140)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挡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进行工作。工作过程:拨叉零件就是在传动系统中拨动滑移齿轮,以实现系统调速。转向。其花键孔?25与轴的配合来传递凸轮曲线槽传来的运动。零件的2个交叉头补位与滑移齿轮相配合。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CA6140车床拨叉(二)共有两个加工表面,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位置要求。 1、一花键孔的中心线为基准的加工面 这一组面包括?25H7的六齿方花键孔、?22H2的花键低空及两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22页)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22页)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1.设计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是通过分析零件图,合理选择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对零件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路线进行设计,从而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写。使零件能在数控机床上顺利加工,并且符合零件的设计要求。 2.设计目的。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进行的设计训练,主要目的有: 1 通过本设计,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学习总体方案的拟定、分析与比较的方法。 2 通过对夹具的设计,掌握数控夹具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保证零件的工艺尺寸。 3 通过工艺分析,掌握零件的毛坯选择方式以及相关的基准的确定,确定加工顺序。 4 通过对零件图纸的分析,掌握如何根据零件的加工区域选择机床以及加工刀具,并根据刀具和工件的材料确定加工参数。 5 锻炼学生实际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方法,运用手册、标准等技术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3.设计要求: 1、要求所设计的工艺能够达到图纸所设计的精度要求。 2、要求所设计的夹具能够安全、可靠、精度等级合格,所加工面充分暴露出来。 3、所编制的加工程序需进行仿真实验,以验证其正确

4.设计内容 4.1分析零件图纸 零件图如下: 1.该零件为滑台工作台,是一个方块形的零件。图中加工轮廓数据充分,尺寸 清晰,无尺寸封闭等缺陷。 2.其中有多个孔有明确的尺寸公差要求和位置公差要求,而无特殊的表面粗糙 度要求,如70+0.1、102+0.1、80+0.1、100+0.1、13.5+0.05、26+0.05.

16Mn钢(热处理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金属热处理课程设计简介 (1) 一、课程设计的任务与性质 (1)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1) 三、设计内容与基本要求 (1) 四、设计步骤 (2) 第二章材料16Mn基本参数 (2) 一、16Mn材料简介 (2) 二、16Mn材料的性能及用途 (3) 三、16Mn材料化学成分 (3) 四、16Mn物理力学性能 (3) 第三章热处理工艺设计 (4) 一、16Mn热处理概述 (4) 二、16Mn热处理 (4) 三、基本参数确定 (9) 第四章 16Mn钢热处理分析 (10) 一、16Mn钢热处理后组织分析 (10) 二、16Mn钢热处理后材料性能检测 (13) 第五章设计与心得体会 (17)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金属热处理课程设计简介 一、课程设计的任务与性质 《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设计及实验操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金相组织分析、性能检测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热处理实验方法、原理及相关设备,运用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有助于强化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1、课程设计属于《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的延续,通过设计实践,进一步学习掌握金属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金属学、材料性能学、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热处理及结构工艺等相关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 3.培养使用手册、图册、有关资料及设计标准规范的能力。 4.提高技术总结及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 5.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施的技术准备。 三、设计内容与基本要求 设计内容:完成合金结构钢(16Mn)的热处理工艺设计,包括工艺方法、路线、参数的确定,热处理设备及操作,金相组织分析,材料性能检测等。 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必须独立的进行,每人必须完成不同的某一种钢材热处理工艺设计,能够较清楚地表达所采用热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2.合理地确定工艺方法、路线、参数,合理选择热处理设备并正确操作。 3.正确利用TTT、CCT图等设计工具,认真进行方案分析。 4.正确运用现代材料性能检测手段,进行金相组织分析和材料性能检测等。 5.课程设计说明书力求用工程术语,文字通顺简练,字迹工整,图表清晰。 四、设计步骤 方案确定: 1.根据零件服役条件合理选择材料及提出技术要求。

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doc

设计输出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一、初步分析 1.零件图样分析 1)两个mm 024 .0011.060++φ的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2)mm 05.004.54+φ与mm 024 .0011.060++φ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3)mm 021.0002.080++φ与mm 024 .0011.060++φ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4)保留两端中心孔 5)调质处理28—32HRC 6)材料45 2.输出轴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3.工艺分析 1)该铀的结构比较典型,代表了一般传动轴的结构形式, 其加工工艺过程具有普遍性。 在加工工艺流程中,也可以采用粗车加工后进行调质处理 2)图样小键槽未标注对称度要求.但在实际加工小应保证 mm 025.0±的对称度。这样便于与齿轮的装配,键槽对称度的 检查,可采用偏摆仪及量块配合完成,也可采用专用对称度检具 进行检查。 3)输出轴各部向轴度的检查,可采用偏摆仪和百分表综合 进行检查。

二、工艺设计 该步骤主要拟定工艺路线,并对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进行选择,以及填写工艺过程卡片 1、定位基准的选择 ①粗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选择有如下四点要求,保证相互位置要求的原则,保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的原则,便于工件装夹原则,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原则。 该轴选取左端为粗基准,便于装夹。 ②精基准的选择 精基准的选择有如下五条原则,基准重合原则,统一基准原则,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则,便于装夹原则。 该轴在精车加工中选取两端和与其对应的中心孔为精基准,采用互为基准原则,提高轴的同轴度,在磨削加工过程中,采用两顶尖为精基准,保证该轴各轴段的同轴度要求。 2、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方法的选择根据加工表面、零件材料和加工精度以及生产率的要求,考虑现有工艺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轴承座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二、设计原始资料生产类型: 大批大量生产零件图:1张其它资料: 三、上交材料1、零件毛坯图(A4)在零件图上添加加工余量并标注尺寸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1份3、夹具装配图1份4、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四、设计时间全文结束》》年11月16 0 xx年11月29日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年级:xx级学生姓名: 许海芬学号: 六、具体设计任务1?对零件进行结构工艺性分析了解零件的性能、用途和工作条件;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1、1零件的作用零件座是用于支撑轴类零件的,镇孔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滚动轴承的外圈和轴承孔的配合要求,或是滑动轴承外圆与轴承孔的配合,两个孔是用于固定轴承座的,单边固定是出于满足结构和安装位置的要求。 1、2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 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1)直径

30、8两孔都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表面粗糙度Ra的值为 1、6um,是加工的关键表面。(2)轴承座上、下表面及前、后两端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3、2um.是加工的重要表面,轴承座的上表面有位置精度要求0、008、而且与轴承孔中心线有平行度要求0、003,轴承座的前后端面与轴孔中心线垂直度要求为0、003,是重要的加工费表面。(3)直径1、3沉孔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较低。(4)经分析零件图可知,轴承座底面为高度方向基准,轴承座前端面为宽度方向基准。 2、拟订工艺路线正确选择粗精加工基准;确定加工方法和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 2、1粗精加工基准选择精基准考虑选择以加工的轴承座底面为精基准,保证底面与直径30孔中心线的距离为30,该基准面积较大,工件的装夹稳定可靠,容易操作,夹具结构也比较简单。 选择粗基准选择不加工的直径30孔外轮廓面为基准,能方便的加工出直径30孔,保证孔中心线与轴承座上端面平行度,直径30外轮廓面的面积较大,无交口、冒口飞边等缺陷,符合粗基准的要求。 2、2选择加工方法根据加工表面的精度和表面粗糙要求,查 表可知内孔、平面的加工方案。 表1轴承座各面的加工方案加工表面精度要求表面粗糙度Ra 加工方案底面IT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活塞设计说明书(精)

山东农业大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设计课题:活塞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 指导老师:吕钊钦 专业:车辆工程班级: 3班姓名:高超学号: 20120667 2014年 12月 11日 序言 本次设计内容涉及了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公差配合与测量等多方面的知识。 活塞加工工艺规程及其夹具设计是包括零件加工的工艺设计、工序设计以及专用夹具的设计三部分。在工艺设计中要首先对零件进行分析,了解零件的工艺再设计出毛坯的结构,并选择好零件的加工基准,设计出零件的工艺路线;接着对零件各个工步的工序进行尺寸计算,关键是决定出各个工序的工艺装备及切削用量;然后进行专用夹具的设计,选择设计出夹具的各个组成部件,如定位元件、夹紧元件、引导元件、夹具体与机床的连接部件以及其它部件;计算出夹具定位时产生的定位误差,分析夹具结构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并在以后设计中注意改进。 关键词:工艺、工序、切削用量、夹紧、定位、误差。 目录 序言 (3) 一. 零件分析 (4)

1.1 零件作用 (4) 1.2零件的工艺分析 (5) 二. 工艺规程设计 (6) 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6) 2.2基面的选择 (7) 2.3制定工艺路线 (10) 2.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11) 2.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13) 三夹具设计 (16) 3.1问题的提出 (16) 3.2定位基准的选择 (17) 3.3定位误差分析 (19) 3.4夹具设计及操作简要说明....................................20 总结 (21) 参考文献…………………………………………………………22 (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1套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1套 绪论 我国的汽车行业正在飞速发展,汽车的动力部分也在不断改进,内燃机作为一种可移动的动力源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活塞是内燃机的关键零

金属热处理原与工艺课程设计

1、金属热处理工艺设计总体 1.1 课程设计的任务与性质 《金属热处理原与工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设计及实验操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的金相组织分析、性能检测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热处理实验方法、原理及相关设备,应用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设计的目的 1)设计属于《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的延续,进一步学习掌握金属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金属学、材料性能血、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热处理及结构工艺等相关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 3)培养使用手册、图册、有关资料及设计标准范围的能力。 4)提高技术总结及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 5)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施的技术准备。 1.3 设计内容与基本要求 设计内容:独立完成几种碳钢、工磨具钢、合金结构钢、特殊性能钢的热处理工艺设计,包括工艺方法、路线、参数的确定,热处理设备及操作,金相组织的分析,材料性能检测等。 基本要求: 1)计必须独立的进行,每人必须完成不同的某一种钢材热处理工艺设计,能够较清楚地表达所采用热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2)合理确定工艺方法、路线、参数,合理选择热处理设备并正确操作。 3)正确利用TTT、CCT图等设计工具,认真进行方案分析。 4)正确运用现代材料性能检测手段,进行金相组织分析和材料性能检测等。 课程设计说明书力求用工程术语,文字通顺简练,字迹工整,图表清晰。2、热处理基本知识

2.1、什么是热处理 所谓钢的热处理,就是对于固态范围内的钢,给以不同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它的性能的一种工艺。钢本身是一种铁炭合金,在固态范围内,随着加温和冷却速度的变化,不同含炭量的钢,其金相组织发生不同的变化。不同金相组织的钢具有不同的性能。因此利用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来控制和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便可得到不同性能的钢。例如,含炭量百分之0.8的钢称为共析钢,在723摄氏度以上十时为奥氏体,如果将它以缓慢的速度冷却下来,它便转变成为珠光体。但如果用很快的速度把它冷却下来,则奥氏体转变成为马氏体。马氏体和珠光体在组织上决然不同,它们的性能差别悬殊,如马氏体具有比珠光体高的多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钢的热处理在钢的使用和加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2、热处理的作用 机床、汽车、摩托车、火车、矿山、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用的大量零部件需要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其性能。拒初步统计,在机床制造中,约60%~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中,需要热处理的零件多达70%~80%,而工模具及滚动轴承,则要100%进行热处理。总之,凡重要的零件都必须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才能使用。 材料的热处理通常指的是将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发生相变,再施以冷却再发生相变的工艺过程。通过这个相变与再相变,材料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因而性能变化。例如碳素工具钢T8在市面上购回的经球化退火的材料其硬度仅为20HRC,作为工具需经淬火并低温回火使硬度提高到60~63HRC,这是因为内部组织由淬火之前的粒状珠光体转变为淬火加低温回火后的回火马氏体。同一种材料热处理工艺不一样其性能差别很大。热处理工艺(或制度)选择要根据材料的成份,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依赖于材料热处理及其它热加工工艺,材料性能的变化又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变化,材料成份-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这四者相互依成的关系贯穿在材料加工的全过程之中。 2.3、热处理的基本要素 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这三大基本要素决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