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主题: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引言:从“潜网”说开去

2002年7月1日,有一个叫周耀民的小伙子刚刚大学毕业,他来到了一家杂志社工作,成了一名期刊记者、编辑。这个年轻人充满理想、朝气蓬勃、无所顾忌、敢作敢为,犹如常山赵子龙,浑身即是胆,虎虎有生气。然而时隔不久,他感到自己的手脚似乎被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在的网所束缚,纵有盖世的才华也施展不开。久而久之,屡屡碰壁,他的热情便日渐冷却,锐气也日渐消磨,最终就变得同老编辑一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将自己逐渐地融人那张潜网。后来,他怎么想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这几乎成了他一个心结。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纠缠着他,使他不能大展身手,一展抱负呢?

他所工作的杂志社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所从事的工作称为“大众传播活动”,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大众传播及社会信息系统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 Studies)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休系”,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制度问题主要是大众传播工具与政府的关系同题,即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我们认为,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是传播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它的全部。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以下我们主要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问题。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美国学者Dominick在其《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一书中概括为“Formal Controls”,他写道:“Formal controls over the media include laws, court decisions that refine those laws,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dministret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意即从法律、法规与条例等传播制度层面考察分析大众传播的控制问题。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

当前,世界各国传媒组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大体上有三类,一为公营、二为私营、三为公私合营。规定所有制形式,是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实施控制的基础。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包括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分配传播资源;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等等。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限制或禁止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但一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

(2)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

(3)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

(4}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5)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并不都是限制性的,积极的指导和扶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国家和政府对传播媒介的控制属于直接的制度控制,但是,从对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的角度而言。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并不是惟一的控制,还存在着种种社会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由干这些控制也是在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约,因此也带有明显的制度性因素。

1、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各阶层、政党或团体都拥有创办自己的媒介的平等权利。民主党派、少数民族、工人、农民、知识阶层、妇女、青少年群体等等,一般都有自己的机关媒介或主要面向他们的媒介,这些社会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媒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土活,作为能动的主体在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经济势力对大众传播的控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垄断资本和少数大利益集团外,一般社会群体的传播权利是不能得到保障的,传播媒介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垄断资本手中。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上要有三种:

(1)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正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受人之托,必办忠人之事。

垄断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事业的最大特征,特别是在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和媒介资本发生了密切融合(交叉所有)的今天,这种垄断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例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个人的信息反馈。即以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例如日本有一个“大众传播市民会议”的受众团体,他们从一般受众的立场出发对传媒活动进行分析和批评,并发行自己的月刊《传媒市民》,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3、诉诸于法律手段。如果媒介提供的虚假报道或广告直接损害了受众的实际利益,或媒介内容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或隐私权等等,公民可以向法律机构提起诉讼,要求对传播媒介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和补偿自己的损失。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大多数传媒机构都有经营日的,发行堂和收视率是它们的生命线。对那些性质恶劣的媒介或信息产品,受众可以采取拒买、拒看、拒听行动,这也是受众对媒介活动发挥控制影响的最后手段。

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下的事业,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受众的社会监督力量都是不能受到忽视的。

综上所述,媒介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不仅包含着国家和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与媒介的关系、广大受众与媒介的关系,而且包含了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竞争与秩序、生产与消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大众传播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社会对上述关系和矛盾性质的认识上的区别以及处理、解决方式上的差异。

第二节报刊的四种理论

五十二年前(1956年),美国学者Siebert、Peterson被称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的Schramm 一起出版了一本书,叫《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这部书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有关传播观念及新闻体制的比较研究中的典范,尤其对传播的控制问题做出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自1956年出版以来一直为传播学界所重视,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更校当成权威性的理论。书中所说的报刊,实际是指整个大众传播事业;所谓四种理论,也是就新闻史上所有的四种新闻观念及其所统辖的四种传播体制而言。

席伯特和施拉姆将世界范围内历史出现的报业控制理论分成四大类,即威权理论(又译集权主义理论)、自由权理论(又译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极权理论

一、威权理论(集权主义理论)(authoritarian theory)

威权理论认为:报业应该支持和促进当权政府的政策,并为国家服务。出版者必须获得君主或政府的允许和特许才能出版。当权政府利用特许、许可、直接审查制以及出版者协会

的自我约束来防止来自个人的批评。在威权体制下,报业既可以是公有的,也可以是私有的,便无论怎样,它都被认作是政府推进政策的工具。

有一种观点认为,威权理论(或称集权主义理论)所针对的是新闻事业早期的情形。新闻事业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它是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而它本身也属于近代文明的组成都分。威权理论是在新闻事业的早期阶段,封建专制势力还占据着统治地位,他们通过颁发许可证、实施新闻检查、严惩违禁者等一系列粗暴残虐的手段,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垄断。在封建君主看来,“朕即国家”(路易十四的名言),而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的流通、新闻的传播、言论的扩散进行绝对的控制。这就是所谓集权主义的新闻观念和传播体制。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威权理论不是一个历史的阶段划分,只在大众传播出现的早期才有,而是作为一种控制因素,即便在当前的世界各国当中也有威权理论的影子。只不过,在大众传播形成的早期,威权理论作为一种控制范式,更加典型罢了。比如,威权理论中的审查制在当前的许多的国家(比如美国、新加坡)依然存在。

二、自由权理论(自由主义理论)(Libertarian theory)

自由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极革命时期,在同威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它是从启蒙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自然权利的一般理论中产生发展出来的。

自由权理论的观点主要来自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先驱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功利主义思想家米尔(或译为米勒)的《自由权论》等著作,此外,在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美国独立战争的精神领袖(《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等人的思想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自由权理论认为:

1、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其原则包括: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2、媒介通过两种方式受到控制:

(1)通过多数人的声音,“观点的公开市场”下的“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可以使人区分真理和谬误。

(2)通过法律体系,法律对于诽谤、亵渎、无礼和战时煸动的行为进行规范。

在这两个控制方式中,第一种是最能代表自由权理论的核心思想。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下的“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这个理解,我们可以参照,米尔的《自由权论》的第二章,这一章关于出版自由的观点,是迄今为止支持出版自由最简洁、最精确的表述之一。

米尔认为,

首先应该承认每个人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假如全人类都意见相同,而只有一个人持有反对意见,即使在这种场合,人类也没有迫使这个人沉默的权利。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即便这个人拥有迫使全人类沉默的力量,他也没有这样做的权利。

其次,自由表达的意见未必是正确无误的真理。不管是个人的经验也好,还是社会经验、群体经验也好,哪怕是“整个世界”的意见,都可能带有局限性的。

第三,自由表达的意见是真理还是谬误,可以通过讨论或者辩论得到验证。讨论或者辩论的过程可以是错误得到修正,可以是真理更加鲜明。自由权理论认为,人类有能力纠正自己的错误,当人们有机会通过讨论或者辩论最终得出事实或者真相的时候,如果与所自由表达的意见相左,则可以证明意见是谬误,如果与所自由表达的意见相符,则可以使人们对真理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鲜明。

第四,当一个意见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了考验,人们无法证实某个意见是错误,因而假定它是正确的。这对威权理论下的所谓的“正确意见”仍然有区别,因为,威权理论下的所谓正确意见是不允许别人对其对行反驳的,而自由权理论下的正确意见是经受住了每一次试图证明它是错误的考验。这正是人类以理性保障正确的唯一途径。

第五、任何意见都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得到检验,不经受挑战的意见,就会失去活力和效果。一种意见无论多么正确,如果不对它进行“充分的、经常的、无所畏惧的讨论”,那么这个意见可能变成僵死的教条而非活生生的真理。

三、社会责任理论

进入20世纪以后,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倾向,严重地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样的状况,社会责任论应运而生。社会责任理论大力倡导责任观,即要求新闻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主动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实行“自律”。

社会责任理论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

前面我们讲自由权理论中,人都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是随的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发展,可供人们表达意见的场合越来越少。

因此社会责任论首先认为,任何人如果有重要的事性要说,他都应该得到一个可以表达的场合。如果媒介不承担提供这个场合的义务,就应有人来监督媒介,使其尽到责任。

其次,由于媒介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及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报道一些诸如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本事实的时候经常犯错,而正是由于这些事实方面的错误,人们便质疑整个报道的准确性,这就导致了人们对媒介可信度的质疑,再加上一些根本就是虚假报道的存在,媒介的可信度变得越来越差。因此,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第三,在利润至上的社会背景下,新闻事业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金钱,为此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结果导致许多触目惊心的问题,以耸人听闻为特征的黄色新闻的出现及泛滥便是一例,咱们上节课也谈到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内容浅俗化问题的探讨。因而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此外,媒介传播的内容还应该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权理论的改良,它是在大众传播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根据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一些修订原则。

社会责任论的对大众传播的控制方式主要依靠的是“媒介自律”。此外,法律、法规的约束、受众的监督都是促进“媒介自律”的有效途径。

四、苏维埃——极权理论

苏维埃——极权理论被认为是威权理论的发展,苏维埃国家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苏维埃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以及监督部门的控制,只有忠诚的和正统的党员才可以有规律地使用媒介。党的策略允许批评,但是党的宗旨和目标是不允许批评的。在苏维埃体制之下,媒介都是国有的,并由国家掌握,媒介只是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一种有力的助手而存在。

第三节、后世对《报业的四种理论》的质疑

上世纪90年代,《报刊的四种理论》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在这些质疑中,最广泛、最系统的批评是尼罗内(Nerone)在1995年发表的《最后的权利:重访报业的四种理论》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院的八位学者认为“四种理论”的提法源于冷战的高潮时期。

1、这些批判者观察到:“20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在美国无疑是主导制度。这孕育了一种意识形态氛围,来维护资本和‘自由市场’作为经济系统的总体利益……毫无疑问,教育系统[这里也包括新闻传播教育系统]在当时没有挑战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前提……”

2、他们说:“……人们不能指望资本驱动的报业去彻底批判经济系统或者提供其他可行方案,因为报业本身“受到资本的控制和主导”。从一开始,资本驱动的报业的目标就不是充当它自身所属系统的监督者,监督者是不会监督其所有者的。”

3、他们还认为:

四种理论是三位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待方式的结果。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一种观点的发言人,这种观点形成于新闻教育和报业之间,形成于学者和经济系统之间形成于冷战中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本书划分出一个质疑的领域,界定了谈论的话语,并厘清了学者理解传播系统的方式。

4、除了教授新闻技巧之外,新闻学校和新闻系还培养学生去接受那些工业资本主义秩序的前提,以及他们在这些前提中扮演的角色。

5、批评者认为,《报业的四种理论》在现实中只是一种理论而已(也就是说,一种传播系统在结构、政策以及行动中反映它在其中运行的社会)。《报业的四种理论》的批评者认为,从历史上看,这四种理论是非常不同的事情,并不是同一意义上的理论。他们指出,没有哪个报业系统可以通过一个连贯的理论来界定,四个理论中的每一个都过于简化。

6、《报业的四种理论》存在另一个主要问题,即它通过其中的一个理论——自由权——来界定所有理论,并利用自由权的词汇去讨论其他理论。批评者认为,“《报业的四种理论》一书本身存在偏见,认为任何不符合这个世界观的系统都缺乏自由。”

7、另一种批评的声音认为,《报业的四种理论》没有关注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化,因而实际上,“神秘了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角色”。批评者认为,

《报业的四种理论》“……仅仅从政治层面来含蓄地界定自由和控制,即将它们作为政府权力的特征,却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其种类的权力”换句话说,《报刊的四种理论》将自由权定义为政府限制的阙如,而极少或者完全没谈到对媒介的其他形式的限制。

8、《报刊的四种理论》没有考虑到媒介既不受政府控制也不受私有资本控制的情况(例如,政党和运动团体、工会、非赢利组织和宗教团体的出版物)。到20世纪末期,我们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入电子空间的一些新渠道——个人网站、新闻组、聊天室等等。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指责是: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一个例子,说明几个著名的学者毫不怀疑地接受了媒介所有者提议解释他们自身存在的神秘化意识形态。服务于社会的自由报业迷题之所以存在神话,是因为它有助于媒介所有者自身永远的利益。《报刊的四种理论》想去探索这个神话;却在实际上以知识论证的方式为神话提供了一种认可。

第四节、媒介与权力的代言人

一、阿特休尔

赫伯特“阿特休尔(J. Herbert Altschull),美国当代著名的煤介批评家和新闻学者。早在上中学时就投身新闻实践,成为一名实习记者,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美联社驻费城、华盛领的编辑,驻联邦德国专席记者,还担任过《纽约时报》、全国广播公;的记者,主持过全国广播公司西服图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之后,离开新闻机构,在华盛领州立大学取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转入大学新闻传播教学和研究工作,任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院,

与所有持批判取向的新闻传播学者一样,阿持休尔致力于对资本主义传播体制和新闻媒介的专业主义理念的虚假性进行揭露和挑战,重新解释7新闻自由、客观性以及社会责任论等西方新闻理念中的基本问题和原则。阿特休尔的核心观点是,任何新闻媒介都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权力的代理机构。

赫伯持·阿特休尔对新闻传播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有别于《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对新闻体制的分类.他认为“报刊的四种理论”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无论资本主义的新闻事业还是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都是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他把世界上的新司体制分为市场经济世界的模式、共产主义世界的模式和进步中的世界的模式。

二、对三种模式的比较

1、信仰条目

媒介不受外界干涉

媒介为公众的知情权服务媒介改造和培养人们

的阶级和文化意识

媒介满足人们的目标

需要

媒介是一个统一的而

非多元的力量

媒介是有益社会变革

的工具

媒介报道要公正客观媒介有目标地报道经

历的现实媒介旨在作用新闻工作者和读者之间双向交流的工具

2、新闻目的

3、对媒介自由的看法

媒介的自由意识着记者不受任何外界的控制

自由的媒介不是权力的奴仆,也不受权力操纵

无需国家制定新闻政策以保障自由的媒介媒介自由意味着所有

人的意见都可以发表,

而非只是发表富有和

权力阶层的意见

要求自由媒介去反抗

合法社会的压迫

要求国家制定新闻政

策以保证自由媒介采

取正确的形式

媒介自由意味着记者

良心的自由

国家的生存化媒介的

自由更重要

需国家制定新闻政策

为媒介自由提供法律

保障

三、比较的结论

1、在所有的报业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那些实施政治、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因此,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并非独立的行为者,尽和它们存在着实践独立权力的潜力。

2、新闻媒介的肉容总是反映投资者的兴趣。

3、所有报业体系都认可自由表达的原则,尽管自由表达是用不同的方法定义的。

4、所有报业体系都赞成社会责任的教义,宣称自己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兴趣,并声明它们愿意提供让人民参与的渠道。

5、三种报业模式中的每一种模式都认为其他的模式是异端。

6、新闻院校传播他们的生活于其间的该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并不可避免地帮助权势者继续控制新闻媒介。

7、新闻实践与理论总是不同的。

阿特休尔总结道:

报业的历史表明,报纸及其现代变种已越来越趋向满足那些自私的资助者的利益,与此同时,媒介还在制造不朽的假象,仿佛新闻是为广大消费者服务的。期望新闻媒介发生戏剧性的逆转,指望它们嘲弄那些资助报业的大财阀,就是陷入了最狂热的乌托邦式幻想。

四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四中传播媒介的优点和不足 一、印刷媒介: 1、定义:印刷媒介,就是指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 2、优点: (1)读者拥有主动权。读者在接触印刷媒介时,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时间和地点,这一点上它优于电子媒介。电子媒介的受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受众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才能接触到其内容。由于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是线性的,所以受众如果想回头再看,必须付出额外的代价,比如将电视节目录下来。可以说,印刷媒介较为充分地照顾到了受众的选择性。 (2)媒介可以有效的保存,信息不易丢失,印刷媒介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是稍纵即逝的,若不经过专门录制,就会很快消失。而印刷媒介如报纸、书籍等却能将信息有效地保存下来。正因为这样,印刷媒介更能达到使受众获得反复接触的积累效果。 (3)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不同的印刷媒介往往具有针对性而拥有特定的读者群,适应专业化和专门化受众的特殊需要,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除了一些综合性的报纸以外,印刷媒介不像其他媒介那样强调以标准化的内容来适应大部分受众的共同兴趣。电子媒介为了这争取最大数量受众,都力求能适应大众的口味,强调老幼皆宜,雅俗共赏,这就导致了内容上的同一化趋势。而专业化、专门化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往往以其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而拥有特定的读者群并对他们在某一方面施加特殊影响,这就适应了专业化、专门化受众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界与教育界,印刷媒介更是拥有广泛的类型化受众。 3、不足: (1)时效性不强,制作周期长。 (2)使用印刷媒介需要识字能力,因而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文盲和文化程度低的人无法或不能充分使用。

主要传播媒介的特点

一、报纸广告媒介 (一)报纸媒介与报纸广告的优点 1.报纸在编辑方面的优势 (1)报纸的版面大、篇幅广、可供广告主充分地进行选择和利用。 (2)报纸的特殊新闻性,能够增加报纸广告的可信度。 (3)报纸的编排灵活,使得广告文稿改换都比较方便。 2.报纸内容上都优势 (1)报纸的新闻性强、可信度较高。 (2)报纸的权威性较高。 (3)报纸具有保存价值。 3.报纸在印刷方面的优势 (1)报纸能够图文并茂。 (2)印刷成本较低。 4.报纸在发行方面的优势 (1)报纸的发行面广,覆盖面宽。在我国,报纸历来是主要的媒介形式。发行量大,传播面广,读者众多,遍及社会的各阶层。 (2)报纸的发行对象明确,选择性强。报纸的发行区域和接受对象明确,发行密度较大。 (3)报纸的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在我国,报纸有旬报、周报、日报、晚报、晨报等形式。报纸的出版频率高和定时出版的特性,使得信息传递准确而及时。 (二)报纸媒介与报纸广告的缺点 1.报纸在编辑方面内容繁多,易导致阅读者对于广告的注意力分散。加之由于版面限制,经常造成同一版面的广告拥挤不堪,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 2.报纸在内容上众口难调 报纸并不是根据人的职业和人的受教育程度来发行和销售的,因此,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人那里,报纸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3.报纸在印刷上比较粗糙,色彩感差 在我国,报纸多黑白印刷,彩色印刷尚未普及。受到印刷水平的限制,在文字和图片上质量较粗糙,在图片色彩上比较单调。 4.报纸在发行上寿命短暂,利用率较低 由于报纸出版频繁,使每张报纸发挥的时效都很短。一般情况下,许多读者在翻阅一遍之后即顺手弃置一边。 二、杂志广告媒介 (一)杂志媒介与杂志广告的优点 1.杂志面向的对象明确,针对性较强 杂志一般是针对某一专业、某一读者群进行宣传、出版,其内容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那样包罗万象。 2.杂志的编辑精细,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杂志广告的编辑极少不规则地划分面积,力求整齐统一,编辑较报纸精细。 3.杂志的有效使用期较长,保存期久 在四大媒介中,杂志广告的寿命最长。 4.杂志读者比较固定,易接受杂志宣传

关于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

关于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 先生/女士/同志:您好! 我们是**的学生。为了了解当下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了解消费者对各种广告手段的接受程度,完成课程项目,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您只要根据您的看法和做法回答就行。调查大约要五分钟。问卷不记您的单位和名字,对于您的回答我们也将严格保密。希望您协助我们完成这次调查。 谢谢您的合作。 性别: 男□ 30% 女□ 70% 职业: 老板□ 30% 在职员工□ 60% 家庭主妇□ 10% 年龄段(岁): 18~23 □ 40% 23~27 □ 10% 27~35 □ 20% 35~45 □ 30% 45以上□ 0% 1、您衣食住行方面的产品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请由主到次一次排序) A传单B报纸C杂志D广播E电视F网络 从调查结果看,总的排序是:电视网络杂志报纸传单广播 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这些方面的产品和我们息息相关。电视是全国普及的家电,电视广告的投资比较大,一般只有大公司大企业才会对自己的产品做电视广告,并且这些公司都会有一定知名度,人们比较信赖,所以电视成为人们了解这些产品的主要渠道;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上网时间的增多,使网络成为人们了解产品信息的第二大媒介;现在杂志的品种越来越多,符合不同人群的选择,很多人都具有自己喜欢的杂志,人们在无意间就

可以从杂志中了解到产品信息;报纸主要是人们了解新闻时事的重压途径,现在只有有专门意愿看报纸广告的才能了解到报纸上的产品信息;传单只是针对小范围的人群进行产品宣传,并且比较单一,所以产品的信息量较小。在现代社会中,广播慢慢被淡化了,所以人们对广播了解的少,信息也就更少了。其实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们都喜欢自己到商场看,真实的比较各种产品,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比较购买 2、同一款商品用不同传播媒介做广告,那哪一种最能鼓动您去购买商品() A传单20% B报纸20% C杂志10% D广播0% E电视30% F网络10% 从调查结果来看,同一款产品做不同的广告会有不同的宣传效果,关系到消费者对产品广告的信赖问题,电视广告更能博取人们的信赖,鼓动人们购买其商品,其次是报纸和传单,给人以真实,安心的感觉,容易鼓动人们购买商品;尽管杂志和网络的信息比较多,但是真实性比较差,难以让人信任。所以在做广告是要特别注意让消费者信赖产品。 3、如果您看广告,你主要关注哪方面的广告() A求职类 B房地产家居装饰类20% C服饰美容类30% D日用百货类30% E汽车手表类10% F其他:数码产品 10% 从调查结果看,性别方面,男士偏向于关注汽车手表类和数码类产品,女士偏向于关注日用百货类和服饰美容类产品,他们都关注房产家居装饰类产品;职业方面,老板比较关注房产家居和汽车手表方面,职工比较关注日用百货,房产家居装饰方面,家庭主妇比较关注服饰美容和日用百货类产品。我们可以看出,做广告宣传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针对不同的人宣传不一样的产品。

第九章 传媒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媒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传播制度: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目的是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服务。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一般包括: ①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 ②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 ③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 ④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⑤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传播媒介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垄断资本手中。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有: ①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②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③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活动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来电、来信、来访等。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的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英国学者麦奎尔曾经将各种规范体系中所内含的观点和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六种主要类型: ①极权主义理论 ②自由主义理论 ③社会责任理论 ④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⑤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⑥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前四种是美国学者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一书中概括的,这些概括未必正确,而且其中充满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偏见。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二、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传统四大媒介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新兴媒介是指网络。 一.报纸传播信息的优势和弱点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 (一).报纸的优势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 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 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二).报纸的弱点 1.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报纸的印刷技术最近几年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不断得到突破与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印刷成本最低的媒体。受材质与技术的影响,报纸的印刷品质不如专业杂志、直邮广告、招贴海报等媒体的效果。报纸仍需以文字为主要传达元素,表现形式相对于电视的立体、其他印刷媒体的斑斓丰富,显然要单调得多。 2.时效性短 报纸的新闻性极强,因而隔日的报纸容易被人弃置一旁,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 3.传播信息易被读者忽略 报纸的幅面大、版面多、内容杂,读者经常随意跳读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报纸对读者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 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 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 (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 (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 (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 (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 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134面的定义, 135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世纪)——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民主参与(20世纪70年代)。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重背景。 *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论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论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 年代。众所周知:那一年代是战争罪恶弥漫的年代。人们都沉溺在深深的恐惧中,期盼着胜利消息、畏惧着战败噩耗的到来。当一个人处于极度恐慌之中,我们是没有办法期待他们能正确认识、分析所得消息的真实性的。所以,人们对大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既渴望又恐惧的心理。而一些社会科学家们的研究往往又会强化人们对媒介的这种恐惧。在战火弥漫的年代,大多数无助的人们都会无奈地选择相信政府。所以,当交战国值其所言所行具有比以往更大的权威性与说服性的战争年代,宣布相信大众传播能产生强大效果时, “魔弹论”也就得到推广,影响力也日益增加。同时,一些大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应。如:许多人仍然相信是赫斯特报系一手挑起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哥伦比亚《火星入侵地球》广播剧等类似事件。 这种理论盛行多年,直至40年代才逐渐被打破。所以,它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变动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它直接或间接德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发展!当然,客观上,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媒的发展。但是,战乱消息满天飞也不可避免地加

剧了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理压力。毕竟,没消息才是好消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影响颇大的“魔弹论”呢?在我看来,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有自主性的行为主体。正常情况下,他们会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评价之后,才决定是否接纳。而现代政治传播研究也表明,受众对于宣传信息必须先入“心”入脑,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魔弹论”这种理论的产生并没有科学的根据,它过分夸大了传播效果,将其单纯化,忽略了影响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它完全否定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可以被传播任意影响和改变的。所以说,这种理论只能是特定社会时期(如:世界大战期间)的产物,而不能算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主题: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引言:从“潜网”说开去 2002年7月1日,有一个叫周耀民的小伙子刚刚大学毕业,他来到了一家杂志社工作,成了一名期刊记者、编辑。这个年轻人充满理想、朝气蓬勃、无所顾忌、敢作敢为,犹如常山赵子龙,浑身即是胆,虎虎有生气。然而时隔不久,他感到自己的手脚似乎被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在的网所束缚,纵有盖世的才华也施展不开。久而久之,屡屡碰壁,他的热情便日渐冷却,锐气也日渐消磨,最终就变得同老编辑一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将自己逐渐地融人那张潜网。后来,他怎么想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这几乎成了他一个心结。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纠缠着他,使他不能大展身手,一展抱负呢? 他所工作的杂志社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所从事的工作称为“大众传播活动”,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大众传播及社会信息系统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 Studies)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休系”,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制度问题主要是大众传播工具与政府的关系同题,即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我们认为,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是传播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它的全部。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以下我们主要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问题。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美国学者Dominick在其《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一书中概括为“Formal Controls”,他写道:“Formal controls over the media include laws, court decisions that refine those laws,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dministret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意即从法律、法规与条例等传播制度层面考察分析大众传播的控制问题。

媒介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媒介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浅论媒介发展与社会的联系 摘要:在科学社会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媒介与社会之间显示出更为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 媒介,相反的,媒介的进步也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由此可见,媒介的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媒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见。但在媒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作为社会主体的我们,更有义务去关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和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媒介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影响传播 众所周知,在社会科学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传播与社会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无论是传播的形式形态还是传播学科理论的发展,都依赖社会的完善和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有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的传播媒介来满足其对大量信息传播的需要。而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媒,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由此可见,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因此,借以此文来浅论下关于媒介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媒介等的定义及与社会的联系。 首先,想要更好的了解关于媒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了解媒介等相关名词、设备的定义以便更好的进行理解。那么,媒介到底是什么呢?在词典中,对“媒介”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而在传播学科中则对“媒介”一词有更深刻及专业的定义: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媒介一词是具有多义性的,其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概括起来说,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即为传媒机构。 但对于在传播的实际应用领域来看,上述对于媒介的定义就好比伫立在高空中的楼阁,仅仅是一种定义而已,而在传播实践中更需要的是技术性的基础指导。所以,这个基础就是所谓的“媒介技术”。关于“媒介技术”,在传播学科中的通俗界定是这样的: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对于上述关于媒介技术的界定,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我们使用的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保存等手段等都属于媒介技术的范畴。由此可见,媒介无所不在,人类社会所从事的一切与传播有关的活动中我们都能见到媒介的身影。(2)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不仅是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或时代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致。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意识来源于物质,而社会则就是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质范畴。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于社会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2507327.html,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 作者:常敏 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08期 摘要:新时期,在互联网科技的强势推动下,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层出不穷,不仅 在媒体界掀起一股热潮,而且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新的变革。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致使传媒媒体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新契机。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实现新的突破呢?如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已然成为媒体人新的课题。本文旨在研究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传播效果;微博;微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8-0-02 现如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所向,且未来媒体信息平台也必定会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基准,推出更生动多元化的信息,向人们时刻传递着正能量。对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望对促进媒介完美融合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层次较为低级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然而二者的内在含义又不尽相同。传统媒体的信息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社会公信力强,但是传播的范围小。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依托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其反映的信息存在诸多的虚假成分,且内容缺乏内涵,尽管拥有较多的用户群体,但是终究不能得到用户的完全信赖。为此,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融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强化新媒体平台的公信力,而新媒体平台又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广范围地传播信息,从而扩大影响力。但深入分析当前形势,便不难发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过于生硬,例如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媒体信息以版块的形式发布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缺乏创新元素,所以依然不能引起用户的广泛关注。 (二)资源匮乏和信息错误 现今,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每天都可以享受最新鲜的快讯,但是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况且微信微博作为当下时兴的新媒体平台,最讲究的莫过于时效性,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多元化的信息供用户浏览,但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为公众及时更新事件的进展,这就直接影响了二者的融合。此外,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大多是人为采集发布,

《传播学概论》讲义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传播制度的概念 2、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3、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4、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5、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6、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7、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8、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制度的概念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包括: 与政府的关系; 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各阶层、政党或团体都拥有创办自己的媒介的平等权利。这些社会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媒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作为能动的主体在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老年、妇女、农民等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传播媒介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垄断资本手中,一般社会群体的传播权利是不能得到保障的。这种垄断控制常常比任何政府机构所起的作用更大。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有四种方式: 1、个人的信息反馈。(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如工会 3、诉诸于法律手段。(名誉权、隐私权)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如BBS传播可影响发行 量或销售量)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为了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例如英国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意大利是公私合营制度,美国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度,但规定实行特许制,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 2、法制和行政管理。如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传播。如国家公众利益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现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以及它所内含的规范理论是在15世纪中叶印刷术发明后产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体现了绝对支配与服从) 在二次大战中的德意日法西斯的传播体制是一种现代极权主义,它通过积极的强制改造使传播媒介成为国家和战争的宣传机器,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古典的极权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多种媒介规范理论对大众传播活动发生着影响,但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民主参与理论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政府和法律机构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论来协调和平衡国家内外的传播关系。 以美国为例,当媒介的垄断和集中引起普遍的社会不满之际,政府和法律机构利用社会责任理论对媒介的活动加以某种制约,防止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需要保障垄断资本利益的时候,则往往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决策依据。 ◆文化帝国主义 在跨国传播或全球传播领域,美国强调自由主义理论,主张信息流通的绝对自由,反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来信息进行自主管理。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年代、代表理论、观点、意义、局限) 强大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重回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魔弹论): 1、产生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也被称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等。 2、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eg.希特勒政权对媒介的运用罗斯福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马拉松”鼓动事件 3、魔弹论的缺陷 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 忽视了客观社会因素 否定了受众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限效果论: 1、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采用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 2、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效果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和运行。 (2、有限效果论的研究领域 “传播流”研究说服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将之归为适度效果论的) 3、传播流 所谓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成果有: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个人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 4、《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5、两级传播与舆论领袖 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为研究”时发现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舆论领袖,后者叫追随者。 由于个人影响、舆论领袖的存在,使媒介的影响不能直接到达一般受者,从而造成“媒介→意见领袖→受者”(而非媒介→受者)的局面,这就是两级传播。 6、舆论领袖的特征 人数不多与被影响者是平等关系不集中在特定群体或阶层,分布均匀有单一型和综合型 同大众媒体关系密切,信息渠道多,社交范围广) 3、对该理论的批评和修正 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由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 最初的两级传播论将传播划为两级,但实际的传播过程可能更多或更少。 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8、创新扩散理论 9、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定理 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对受众产生效果的必要的和充分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中介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非改变它。 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他中介不起作用;或其他中介也在促进人们效果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及舆论的影响 4、霍夫兰的说服性效果研究 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 1942—1945,霍夫兰研究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

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由此可见,媒介的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人类社会的进步(突出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是主导原因,媒介的进化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 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的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关系就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媒介的进化发展,是传播载体的进化与发展;传播载体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传播方式在决定了人类文化形态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而人类文化形态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方式的演变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说到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文化得以延存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4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在这4个发展阶段,媒介从人类自然本能向体外发展,用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看就是:媒介是人的延伸。不通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

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 和生活方式。 在口语时代,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 手段。 文字传播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开始拥有历史。文字的出现,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声音语言的距离限制,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和社会交流得到了发展,人类社会从部落生活转向城邦生活。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九——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一、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 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两级传播论 这是有限效果论体系的经典理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的,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缺陷:①舆论领袖和其他受众缺乏明显区别。②特定场合下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③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级传播过程。④在缺乏媒介的社会或发达社会中的危机环境中该理论不适用。 三、意见领袖(舆论领袖) 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特点时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四、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

传播制度媒介规范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2002年7月1日,有一个叫周耀民的小伙子刚刚大学毕业,他来到了一家杂志社工作,成了一名期刊记者、编辑。这个年轻人充满理想、朝气蓬勃、无所顾忌、敢作敢为,犹如常山赵子龙,浑身即是胆,虎虎有生气。然而时隔不久,他感到自己的手脚似乎被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在的网所束缚,纵有盖世的才华也施展不开。久而久之,屡屡碰壁,他的热情便日渐冷却,锐气也日渐消磨,最终就变得同老编辑一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将自己逐渐地融人那张潜网。后来,他怎么想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这几乎成了他一个心结。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纠缠着他,使他不能大展身手,一展抱负呢? 他所工作的杂志社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所从事的工作称为?大众传播活动?,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大众传播及社会信息系统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 Studies)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休系?,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制度问题主要是大众传播工具与政府的关系同题,即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我们认为,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是传播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它的全部。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以下我们主要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问题。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美国学者Dominick在其《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一书中概括为?Formal Controls?,他写道:?Formal controls over the media include laws, court decisions that refine those laws,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dministret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意即从法律、法规与条例等传播制度层面考察分析大众传播的控制问题。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传媒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A5A5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A5A59←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现状 所谓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传媒业归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进入21世纪,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卫星和电子传媒的使用压缩了时空距离,信息传播更多地表现为有中心的全球性传播。然而,全球化传播所带来的信息传播不平衡却越来越明显。国际传播的信息流主要呈从西方流向东方、从北方流向南方、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流通状态。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传媒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传媒企业资本运作日趋频繁,渠道扩张日益加速,国内优秀的传媒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传媒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传媒产业中的翘楚。 市场容量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8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答:(1)传播制度的含义 传播制度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2)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有: ①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反映。社会制度是一个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它体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反映,也同样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②传播制度中包括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还包括竞争与秩序、生产与消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传媒本身的性质也对所有制形式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控制较为宽松,一般采用私有企业制度;对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介的控制则比较严格。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有制是公有制。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包括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分配传播资源;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等等。由于大众传播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媒介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国家和政府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许多国家,商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经济法规对传媒活动也是适用的。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限制或禁止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但一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 ②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 ③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 ④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⑤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并不都是限制性的,积极的指导和扶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过优惠政策,例如降低印刷品邮费、对某些亟待发展的媒介行业实行免税制或津贴制等等。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政府都对发展传播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如果说过去国家和政府对传播事业的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于国内,那么在今天,这种调控已经有了明显的全球战略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