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学习重

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 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 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 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 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4)劫.难

2、解释词语。

(1)遗骸:

(3)劫难:

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 1986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 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 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C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合作探究】

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

4、 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5、 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 案?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 3)潮汐. 6)遗骸.

(2)追溯: (4)致密: (5) 2)褶.皱 5)追溯.

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精读精练】

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

7.2 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 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 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 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C,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E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E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

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地核():

蜕变():

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C, —个是6880C, 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

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

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一一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

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

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