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物理学,高中]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

[物理教学,物理学,高中]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
[物理教学,物理学,高中]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

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制度已经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地,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中物理学习主体错位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高中物理教师只承担教学的任务,并不是课堂互动的主体,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师一味的讲授物理知识和内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和学习的过程,因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较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制约了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1]。

(二)高中物理忽视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物理教材内容和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物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死记硬背物理课本公式和定义即可,不用研究其内涵和原理,这样也能够在考试中斩获高分,因此往往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

(三)高中物理教师自身问题

很多高中物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会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同时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只是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就直接上岗,并没有经历培训的过程,对于高中教材的掌握程度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极差,学生不能够真正学习到物理知识。

二、将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养成物理课前预习、巩固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该养成课前学习、课后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就应该先对物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翻阅和精度,对于其中不懂的问题,应该及时标注,当老师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学生应该着重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还是不理解,可以课下询问老师,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如在学习《速度运动快慢的描述》这一课程的时候,课前导读是关于汽车沿平直公路运行的描述,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汽车是沿着哪个方向运

动的呢?(2)如果汽车是沿着X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行,那么其位移的结果是正值还是负值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将自己的答案事先记录下来,当老师课上公布正确答案的时候,学生可以自行进行比对,课下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课上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整合,回家在进行系统的巩固和学习[2]。

(二)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高中物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肩负起传到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要想实现物理高效教学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熟练掌握高中物理课本知识和内容,屏蔽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将物理课堂知识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应该将高中物理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如在学习《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实验,将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在桌子上,然后利用细绳绕过滑轮,在其两端挂上质量适当的钩码,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时间和方向的出相应的数据,从而得出公式:v=v0+at(其中a是加速度、t是时间、v是速度、v0是初速度)。学生通过可以将物理实验看作是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从而更加清楚透彻的了解物理学习的原理,更加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能够将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同时还能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验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理念,掌握高效的物理学习方法,从而优化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物理知识!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应用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出发,论述了如何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及如何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尤其是阐述了将多媒体课件合理运用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实验复习中,能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让实验教学变的更灵活、更丰富。同时也探讨了应用多媒体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多媒体形象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媒体是指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具有传递、记录、存储和处理加工信息的功能,多媒体是指文字、声音、动画、图形、图像等各种媒体的组合,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系统且具有交互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课堂上不断掀起小高潮。学生在思维不断的发展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对科学的热爱精神,并得到了“美”的感受,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乐园。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物理教学与常规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多媒体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 莆田哲理中学物理组詹俊钦前言: 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多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逐渐向探究式教学转化;并且,在党和政府部门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教学设备和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的‘教’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也得到了培养。但,在当代个性飞扬90后的学生身上,个别教师却略显力不从心。今天我从教育心理学上分析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略举几例加以分析,兼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 首先,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教师应该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时就着手培养,特别是有些教师把必修1中绪论这一章节的内容忽略。其实在笔者看来,绪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兴趣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本章节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是问题:“曲线式射门(香蕉球)”“海市蜃楼”“穿越”“徒手辟砖头”等等,这些问题与90后学生的爱好或兴趣相近,可以吸引不少的学生。 接着,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笔者这里主要介绍第二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均有出试卷的机会,试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之一,但是成绩却是一部分学生兴趣的杀手,所以在试卷选题上要注意,让尽量多的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成绩。如果整体上都没考好,那就要进行鼓动学生的学习,对于个别成绩较差或是退步的学生,应该帮忙学生一起找原因,争取下次能考好。成绩的优良直接关系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最后,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其实就是说学生喜不喜欢这个老师。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包括老师的外表形象和上第一节课的内容。②课堂中教学中略带幽默,不在言语上打击学生,眼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练习时略微指点一下。③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可适当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118号编辑- 1 -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六篇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摘要:创新思维成为了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精神。民族要强大就要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而其中最有效的 方式就是教育。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储备人才。 一、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物理是一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性缜密性。“物理难学”几乎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事实,教育的目的不是消灭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要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如:出思考题、提供阅读材料、指导课外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中不要人为的封顶,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和思考,但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揠苗助长”和“抑制生长”都是教学的大忌,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尺度。 二、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为实现创新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师做起,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创新的教学氛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和问题,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等方式,对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和猜想的方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前人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经历,让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道路,得到自己的创造经历。例如,牛顿在其他科学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其中各种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思维教育,并在这个内容中渗透一些物理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现象进行科学推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研究方法的领悟,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对教学的意义 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有的人可能会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师,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对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坏节,并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所谓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即学科体系,就是物理学按其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程序。从整个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经典物理,它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部分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另一部分是近代物理,它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知识系统。认识这个知识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认识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作到深入浅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掌握好知识,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落实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只有充分把握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才能使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身上。因而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的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是分析教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的范围大大扩展了,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可能,但学生这时的兴趣一般还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上。初二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对物理只有直接兴趣,他们只满足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而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开始表现有操作性的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物理现象施加影响,但往

从心理学角度试探中学物理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试探中学物理教学 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镇江京口)212000 陆日成 摘要: 为了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从心理学规律首先分析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然后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实践,通过对“培养学习兴趣”、“尽量强化首次感知的强度和准确度”、“尽量加强对易被忽视和易被混淆的弱知识成份的刺激程度”三方面的论述,得出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几个心理学方面的注意点。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心理学规律,心理障碍,兴趣,强度和准确度,刺激程度。 1.引言: 不少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科本身的内容、研究方法等学科特点的原因,也有教材内容安排和教师教学上的原因。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物理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达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2.结合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归纳起来,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 2.1.先入为主,错误的生活经验在起作用。 由于物理现象的普遍性,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大量的由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生活观念先入为主的

影响常常妨碍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造成一种思维障碍,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纯粹问学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出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是让学生分析: 一个人用100牛顿的力提着水桶在平地上走了10米,这时这个力做功多少?就有许多学生回答1000焦耳。这说明他们虽然也知道物理学中的定义,但在分析解释具体问题时却又回到生活经验中去,不能根据物理概念进行正确的思维了。 2.2.隐蔽因素的忽视的干扰,造成思维混乱。 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多因素的问题,在这些因素中,有的是显性因素,有的是隐蔽因素。而隐蔽因素有时在问题中起指导作用,由于学生不具备正确对待隐蔽因素的心理适应能力,或者不够完善,以至该排除隐蔽因素干扰时,排除不了,该接受隐蔽因素时,接受不了。如问:人造卫星里的物体(质量为m)视重为多少?许多学生会很快说出“零”。这实际上是学生在“正常飞行的人造卫星”的干扰下,忽略了“正常飞行”这个隐蔽因素,因而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实际上这个题目的答案要由卫星的运动状态而定。 2.3.思维定势、心理隋性使思维受阻。 在建立物理概念的时候,定势的心理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时候,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往往会阻碍学生用变式来思考问题,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就拿上例来说,学生就是在“一看见人造卫星,就认为是在太空正常飞行”的思维定势下使思维受阻,判断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 1.问题的产生 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 ●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 ●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 ●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 ●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 ●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 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 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 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 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 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 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 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

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 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 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初中物理教材分析方法步骤和技巧

初中物理教材分析方法、步骤和技巧 教材分析是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 一.分析初中物理教材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一)初中物理教材分析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总的要求 教材分析总的要求是: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原则,按照教学要求,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明确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写出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三)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材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1.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权威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精神进行教学,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了初中物理课程的课程性质;明确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精神;说明了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提出了初中物理课程总的课程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目标。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规定了初中物理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的要求及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建议等,具体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课题、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项目,并对某些课题的要求作了说明或限定。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从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和评价中应注意的原则问题以及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等的要点。钻研课程标准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并能联系教学实际来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教师应当准确理解。特别是在新课改

406-《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物理教学知识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第三节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不同,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原则是人为规定的,从这一点看,教学原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学原则正确的反映了教学规律且符合教学实际,它就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正确运用教学原则,不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教育发展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原则也会不断完善。 物理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物理新课程也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和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参照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五条物理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最基本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的物理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即教学生规范物理实验操作,向学生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正确讲授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物理例题和习题等。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科学的实施教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运用物理语言,对物理学内容表述正确、表达准确。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讲物质的比热容时不能把“物质的比热容”说成“物体的比热容”;讲质量时,不能把“物质的量”说成是“物体的量”;讲物体的受力分析时,不能把“物体所受的力”说成“物质所受的力”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地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针对这些内容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既要做到讲准确、讲清楚,又不要一次把某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讲全。例如,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中都涉及“力”的内容,但二者对“力”的内容要求层次是完全不同的;在高中物理讲“重力”时,只讲到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至于重力的进一步分析,在此阶段就不要再加深了。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教给学生科学准确的物理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及科学的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由教学规律决定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书和育人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教育性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完整)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 学生:用实验! 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总的要求 教材分析总的要求是: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原则,按照教学要求,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明确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写出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三)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材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1.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权威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精神进行教学,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了中学物理课程的课程性质;明确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精神;说明了中学物理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提出了中学物理课程总的课程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目标。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规定了中学物理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的要求及对中学物理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建议等,具体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课题、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项目,并对某些课题的要求作了说明或限定。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从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和评价中应注意的原则问题以及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等的要点。钻研课程标准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并能联系教学实际来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教师应当准确理解。特别是在新课改实行的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教材的情况下,准确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更为重要。这样才能对不同教材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在使用中做到删选取舍,达到物理教学目的的要求。 2.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