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评价 化学 九年级

资源与评价 化学 九年级
资源与评价 化学 九年级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

4.1我们的水资源

基础过关

一、填空题:

1.1/4 2. 17280 3..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生活污水①②③④⑤

二、选择题:

4. B

5.C

6.D

7.B

8.B

9. C 10.D

能力提升

一、填空及简答题:

1.A 水龙头上⑴农业采用喷灌 ,刷牙时采用口杯接水等。

2. ①提高人们节水意识②淡水资源短缺③水被污染④用水量增加

3. ③; 建拦污闸,处理污水,引入长江水冲洗都是暂时的方法,从长远利益来看,从根本

治理,堵塞污染源是最好的办法.

4.(1)刷牙、洗脸、洗衣物不使用长流水等 (2)生活用水应循环使用,如:不用自来

水洗车等 (3)人工降雨或开发地下水源等

5.选④处为厂址.远离居民区,刮西北风不污染居民区;处于河流下游,不污染水域;

距高速路近,便于运输。

4.2饮用水

基础过关

一、填空题:

1.可溶性 .不溶性

2.吸附,使悬浮物沉降;吸附(异味) 蒸馏

3.Ca、 Mg化合物;硬水;取雨水放在烧杯中,加入肥皂水

4.矿泉,杀菌

5.⑴过滤;玻璃棒;引流;防止液滴飞溅;

⑵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使二者之间有空气存在。

⑶滤纸破了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⑷有,此水还含有可溶性杂质、蒸馏

二、选择题:

1. 6.C 7.C 8.B 9.C 10.C

能力提升

一、简答及填空题:

1.①使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

②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用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局部过

热,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可能引起爆炸。

2.⑴不溶性杂质

⑵利用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⑶不溶性物质

⑷不是蒸馏

3. ⑴蒸馏烧瓶冷凝管锥形瓶⑵蒸馏烧瓶冷凝管物理

⑶锥形瓶⑷不行冷凝效果不好

4.净化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原理:利用过滤的净化作用除去不溶性杂质。或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

5.用加热蒸发的方法;若留下固体残留物,说明是自来水而不是蒸馏水。

4.3水组成

基础过关

一、填空题:

1.大于; 4;氢氧化钠;导电直流电氧气 20 氢

2.气泡 1:2 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火焰

⑴氧气氢气⑵化学水→氢气+氧气

⑶水是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⑷①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②氧气可能与电极反应

二、选择题:

3.B

4. D

5.C

6.C

7.B

8. D

9.B 10.A

能力提升

一、简答及填空题:

1. ⑴负氧气⑵2:1 ⑶4 ⑷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2. (1)、水的沸腾。从宏观上是物理变化。由液态变成气态。从微观上是水分子因受热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2)、通电分解水。从宏观上是化学变化。由一种物质变成新的两种物质。状态也发生变化。从微观上是水分子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氢分子在组成氢气,氧分子组成氧气。

3. ⑴水氧气氢气氧化铝⑵略

4.从分子和原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从分子和原子基本性质: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4.4化学式

第一课时

基础过关

一、填空题:

1.C CO SO3 5N2 H2O Fe P Ca(OH)2MgCl2

2.氯化钾氧化钙硫化氢

3.正正负 +1 -2 -1 -2

4.略

5.略

6. ⑴①⑵⑤⑶③⑷⑦

7. ⑴2个氢原子⑵1个氢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⑶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⑷碳酸根化合价为-2价⑸前2表示2个氢分子,后2表示1个氢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⑹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8.SO4 -2 价 NO3 -1价 NH4 +1价OH -1价MnO4 -1

二、选择题:

9. A 10.D 11.A 12.B 13.A

能力提升

一、填空题:

1. ③: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④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2.1个H2SO4分子中有1个硫原子; 1个H2SO4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 3个H2SO4分子 ; 1个H2SO4分子中有4个氧原子

3.Ca5(OH)(PO4)3

4.6-n

5.O2 单质医疗供给呼吸(合理即可)

6.4:19

二、简答题:

7.表示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偏二甲肼属于化合物;每个偏二甲肼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合理即可)

8.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1。

第二课时

基础过关

一、填空题:

1.400 ; 7:6:12; 28%; 168; 1000

2.50%; 16; 9;

3.11.3%;48:3:7:4;16:12:2:1

二、选择题:

4.C

5.B

6.B

7.A

能力提升

一、计算题:

1.NH4HC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最多(536.3Kg)

2.

3.04g 3. 3公斤

4. 33.7 7.5

5.96%

6.1

7.7% 因纯NH4HC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7%,而广告中含氮量为24.1%,因此该广告不真实。7.13.19% 牙膏中单氟磷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78%,在0.76%~0.80%范围内,因此防龋齿的效果较好

8.该化肥中尿素含量96.4%大于95%,可按一级产品出售。

4.5化学方程式

第一课时

基础过关

一、填空题:

1.2KMnO4△2K2MnO4+MnO2+O2↑+4价

2.4P+5O点燃2P2O5 ;2KClO3==2KCl+3O2↑2H2O2 MnO22H2O+O2↑;3Fe+2O2点燃Fe3O4

3.1 3 2 3;2 3 3 1;1 2 1 2 ;4 3 2

4.SO2

5.答:(1)密度比空气略大,难溶于水(2)2NO+O2===2NO2(3)2NO+2CO 催化剂N2+2CO2

二、选择题:

6.D

7.D

8.D

9.C 10.C

能力提升

一、简答及填空题:

1.(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纸在空气中燃烧时,纸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之和等于生成二氧化碳与少量灰烬的质量,因此灰烬质量小于纸的质量。

(2)在空气中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铁锈的质量等于铁的质量加上水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因此铁锈质量大于铁的质量。

2.石灰石主要主要成分是CaCO3,而CaCO3中不含金原子(金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石灰石不能变黄金。

通电

3.(1)2H2O===2H2↑+O2↑分解反应(2)表示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表示2个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表示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和4份质量氢气。(合理即可)

4.(1)质量守恒定律 (2)启示:①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系统研究方法②理论的发展都要经过实践检验③研究要有科学细致的态度等。

5.>、<、=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第二课时

基础过关

一、填空题:

1. 0.8g

2.C、H CH4

3.化合反应 5 催化剂2H2+O2点燃2H2O(符合类型即可)

4.KMnO4 . K2MnO4MnO2;2.2g 9.85g 4.35g

5.答:都是化合反应;都能跟氧气发生反应(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6.2:5

二、选择题:

7. A 8.A 9.A 10.AC

能力提升

一、计算题:

1.0.6g; 6.74L

2. 80%

3.(1)49g ; 6g (2)13.4L

4.(1)2CaO2 + 2H2O ==2Ca(OH)2 + O2↑(2)57.6%

5.(1)均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因红磷过量过量1.55g(3)因氧气过量4g

6. 64吨

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二)不定项选择

1. D 2 .D 3. A 4. B 5. C 6. B 7 .B 8. D 9. D 10. D 11. D 1

2. D 1

3. B

14. C 15. D 16. C 17. C 18. A 19. A 20. C 21. D 22. C 23. AD 24. AD 25. B

二、填空题:

26. 4 41 312 15.4%

27.是+5

28.(1)二氧化氮,氯化钠,2个氢离子,两个氧分子(2)FeCl3N 4 0H—

29.6.5g 5g

30吸附冰箱除味剂

31(1)H2O+Cl2==HCl+HClO (2)氧化物(化合物或纯净物)

(3)+l(正一价)

(4)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三、简答题:

32.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当水通电后,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一

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构成氢气,大量氧分子构成氧气

33. 测密度;蒸发有晶体析出的是食盐水;尝一尝;

34.“三不变”即原子种类,原子质量,原子数目不变

35.①一水多用②安装节水器③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管理严禁私采、乱开发

四、实验探究题:

36.(1)白烟、放热(2)略(3反应放热时气体膨胀,导致气球变鼓;结束后,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容器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导致气球变瘪

(4)气密性不好

五、计算题:

37.超标

38.(1)正确

(2)不能;解题过程略

(3)当反应物中某元素全部转化为所求物质时,可用此方法

下学期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

1D 2C 3B 4A 5C 6B 7C 8B 9C 10C 11C 12C 13A 14C 15B 二、选择题

16BD 17D 18B 19BC 20AD 三、填空题:

21、表示氯元素或一个氯原子;2个钠原子;1个亚铁离子;氧气或1个氧气分子 22、H 2 /O 2/S/Na; H 2O/ H 2O 2/SO 2/Na 2O/H 2S/NaOH/H 2SO 4; H 2O/ H 2O 2/SO 2/Na 2O 等 23、1)D ;生产:工业废水净化处理后在排放等

生活: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等 生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2)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化学性质:在通电的条件下,水能够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4、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的;

2)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水电解是化学变化。 25、Fe 2O 3

26、SO 2 CO 2 O 2 N 2 H 2 ; H 2 N 2 O 2 CO 2 SO 2 27、沉淀、过滤;节约用水。 四、简答题:

28、节约水、珍惜水、爱护水。 2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的质量等于铁丝和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增加。

30、方法一:分别点燃两种无色液体,能够被点燃的是酒精,不能够被点燃的是水;

方法二:分别闻两种无色液体,由特殊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 五、实验探究题: 31、1)直流、正;

2)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3)H 2O ——→H 2+ O 2

32、1)a 酒精灯 c 铁架台 d 冷凝管 e 锥形瓶

2)防止出现爆沸(或剧烈沸腾)现象

3)不行;冷凝水越来越热,影响水蒸气液化的效果。 4)具支烧瓶;冷凝管 33、1)b 漏斗 c 烧杯

2)①没有用玻璃棒引流,②页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漏斗下端没有靠在烧杯 六、计算题:

34、1)CO 3 +6

2)10:3:12 3)40% 35、31.6克

第 五 章 燃 料 5.1洁净的燃料——氢气

基础过关

通电 2-

一、选择题:

1.B

2.D

3.C

4.C

5.D

6.BD

7.C

8.D

9.D 10.B 二、填空题:

11.气 极难 轻 12. 4.0%~74.2% 爆炸极限 安全 检验氢气纯度 13.上升 密度比空气小 气泡燃烧 可燃烧 14.淡蓝 水珠 发烫 放出热量 2H 2+O 2==2H 2O 化合15.三 三.判断题:

16.× 17.√ 18.× 19.× 20.×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B

2.B

3.C

4.A

5.B

6.BC

7.A

8.B

9.D 10.C 二、填空题:

11.H 2O 氮元素 单质 12.(1)点燃氢气前未验纯(2)氢气中混有其他气体或氢气不纯(3)没加催化剂(或没加二氧化锰)13.氢元素 三、简答题:

14.(1)氢能源的制取原料广泛 燃烧的热值高 产物是水无污染 (2)由于氢能源在制造、贮存、运输等方面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所以氢能源尚未得到广泛使用。(3)爆炸 严禁烟火(小心爆炸等) 15. 2H 2+O 2==2H 2O 水中含有氢元素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第一课时 碳的单质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C

2.B

3.B

4.D

5.B

6.BD

7.B

8.C

9.BC 10.B 二、填空题:

11.导电性 12.二氧化碳 碳 13.金刚石 碳 稳定 14.(1)4(2)石墨 C 60 金刚石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D

2.D

3.D

4.C

5.C

6.AC

7.AB

8.A

9.AC 10.A 二、填空题:

11.① ④ ② ⑥ ③⑤ ⑦ 12.炭黑 含碳的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 吸附

点燃

点燃

13.(1)装饰品(或玻璃刀、钻探机的钻头)(2)C 60 三、简答题:

14.不对,因为铅笔芯是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不能用铅笔芯接触照明电路,因为石墨有导电性。15. C+O 2==CO 2 CO 2+C==2CO 2CO+O 2==2CO 2 二次进风可以增大进风量,促使生成的一氧化碳充分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同时也减少了一氧化碳的扩散,减少污染。

第二课时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基础过关

一、

选择题:

1.A

2.B

3.B

4.C

5.B

6.D

7.D

8.D

9.B 10.C 11.A 12.D 13.D 14.C 15.C 二、填空题:

16.(1)CO 2 O 2(2)CO 2(3)CO (4)O 2(5)H 2 CO (6)CO 2 17.铅 石墨 干冰不是冰,是固体二氧化碳;金刚石不含金,是碳的单质

18.(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在山洞底部存在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造成猎犬死亡。(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在山洞底部二氧化碳浓度高于上部。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浓度过高会造成人的不适。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C

2.A

3.D

4.C

5.C

6.CD

7.B

8.C

9.AB 10.C 11.C 12.C 13.C 14.C 15.C 二、填空题:

16.支持燃烧;有毒;能与石灰水反应 17.A :CO B :CO 2 C :O 2 甲:C 乙:CuO 丙:MnO 2

18.蓝 热 2CO+O 2 == 2CO 2 验纯

三、简答题:

19.灯火 白菜在菜窖中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 2,若菜窖久未开启,会聚集大量的CO 2,CO 2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死亡,由于CO 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通过灯火实验知CO 2含量是否过高;水的比热大,凝固时放热多。

20.①镁的化学性质比碳活泼 ②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③镁着火不能用CO 2灭火 ④燃烧不一定要有O 2参加

点燃

点燃

高温

点燃

21.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既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2.(1)泥土有无加热(2)B中石灰水变浑浊(3)微生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3. (1)纸花不变色纸花变红 (2)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3)证明水和二氧化碳不使紫色石蕊变色,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溶于水可生成酸

(4)CO2+H2O=H2CO3

五、计算题: 24. 5g

第三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的循环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B

2.A

3.D

4.A

5.D

6.C

7.A

8.B

9.C 10.B

二、填空题:

11.稀盐酸大理石石灰石能溶于水排水大向上排空气玻璃片上

12.(1)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体的分解等(2)植物的光合作用(3)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绿色植物的减少。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C

6.B

7.D

8.B

9.D 10.C

二、填空题:

11.CaCO3 CO2+Ca(OH)2=CaCO3↓+H2O 稀盐酸2HCl+CaCO3=CaCl2+H2O+CO2↑

12.(1)碳氧(2)1×108g (3)植树造林

13.二氧化碳右

三、简答题:

14. C 做对比实验时所加药品及操作方法要完全相同

15.(1)不漏气。由图A看到浸在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2)稀盐酸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生成CaSO4微溶,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3)不理想发生装置合理,收集装置不合理正 16.(1)a(2)b(3)①②④

17.(3)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再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实验(4)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18.②④

五、计算题: 19.(1)反应完全(2)75%

5.3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B

2.B

3.A

4.B

5.BC

6.C

7.D

8.C

9.D 10.B

二、填空题:

11.化石燃料节约有效利用

12.天然气

1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酸雨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A

2.C

3.D

4.C

5.D

6.C

7.B

8.C

9.AC 10.B

二、填空题:

11.(1)碳、氢煤(2)①②(3)氢能(地热、潮汐或风能) 1

三、简答题:

12.(1)重庆①②④(2)2CO+2NO = N2+ 2CO2①②

13. (1)人口。 (2)人口增长导致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14.(1)CH4 + H2O △

CO + 3H2 或CO + H2=== CH4 + H2O (2)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③(4)稻米可用作粮食、酿酒,稻草可加工转化为燃料乙醇,均可作用途。(5)氢能。清洁、无污染,材料丰富。(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四、实验题:

15. A 排水向下排空气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F或G

五、计算题:

16.500t 还会造成噪声污染,水污染等

第五单元测试题

催化

1.A

2.B

3.B

4.D

5.C

6.C

7.D

8.C

9.D 10.A 11.D 12.C 13.D 14.C 15.C 16.BC 17.A 18.BD 19.B 20.C 二、填空题:

21.原子 氧元素 金刚石 氢气 22.(1)CO 2+Ca(OH)2=CaCO 3↓+H 2O

(2) 2H 2+O 2==2H 2O (3)2C+O 2==2CO 23.氢气 金刚石 一氧化碳 甲烷

24.H 2、P 、Al 只含有一种元素;MgO 、Fe 3O 4、CO 含有不同种元素25.2C 4H 10+13O 2===10H 2O+8CO 2 2 6.稀盐酸 气泡

27.分子构成不同 2CO +O 2==2CO 2 CO 2+C ==2CO 28.N 2 三、简答题:

29. 白色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污染。

30.(1)能 2H 2O===2H 2↑+O 2↑ 2H 2+O 2===2H 2O (2)氢能源的制取原料广泛 燃烧的热值高 产物是水无污染 (3)改善了环境,因为氢气作燃料不污染环境;提高了汽车的速度,因为氢气燃烧的热值高 (4)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因此由水分解得到氢气可行。

31.(1)CO 2不能供给呼吸(2)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教室)要经常通风换气(答案不唯一) 四、实验题:

32.(1)光合 (2)左移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

33.(1)测定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2)右 左 (3)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气体引起

34.(1)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一会就停止了;生成微溶的CaSO 4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2)紫色石蕊试液;液体由红色变为紫色;H 2CO 3不稳定,受热分解;(3)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灭火。(4)E 、CO 2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五、计算题: 35. 2.003L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温

通电

点燃

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D 2A 3C 4A 5B 6C 7A 8D 9B 10D 11D 12D 13C 14C 15D 二、选择题:

16B 17AD 18A 19CD 20AC 三、填空题:

21、1)①没有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②氢气不纯或气泡比较小

2)①电极

②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等 3)①可以作钻探机的钻头 ②净水剂

4)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22、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①C+O 2===CO 2; 2C+O 2===2CO;

②2H 2+O 2===2H 2O 2CO+O 2===2CO 2

3)温室

23、1)CH 4、煤

2)汽油

3)风能等,1

24、1)3/8 2)3/4 3)3/8 3/4 四、简答题:

25、化肥;促进农业发展;对水和土壤造成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6、1)氢气等

2)C+O 2===CO 2;其他燃烧反应也可以。 3)电池;

4)无污染、原料资源广 五、实验探究题:

27、H 2、O 2、CH 4 /O 2 /CO 2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28、1)E 2)D 3)C

29、1)Na 2SO 3+H 2SO 4===Na 2SO 4+H 2O+SO 2↑

2)BD

②B; C E; ③a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2) CO2CaCO3+2HCl===CaCl2+H2O+CO2↑ E

六、计算题:

31、1)10克 2)12.5克

九年级学月教学评价化学试题

年级学月教学评价 化学试题 (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姓名序号成绩 第I卷选择题 一、(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第3页答题卷的选择题答案栏里。每小题2分,共32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体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2.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自行车钢圈生锈 C.蜡烛受热熔化 D.瓷碗破碎 3.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门捷列夫 4.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5.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应该用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 6.以下跟酒精灯有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7.9月11日,国家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婴幼儿肾结石患者。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纯白色晶体 B.密度为1.573克/厘米3 C.能溶于热水 D.在高温下能分解成氰化物和氮气

8.以下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雨水 B.矿泉水 C.海水 D.蒸馏水 9.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污染的是 A.汽车排放的尾气 B.焚烧垃圾产生的气体 C.化工厂排放的烟尘 D.动植物呼吸排出的气体 10.我国的“神州”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火箭发动机里使用液态氧的作用是 A.作燃料 B.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C.供给宇航员呼吸 D.保护发动机 11.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吸取液体 B.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 C.铁在氧气中燃烧 D.检查装置气密性12.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13.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火星四射 D.氧气可作为燃料,用于金属切割等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常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到用量问题。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B.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1/2试管水,振荡后倒掉 C.取用液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2mL~3mL D.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15.取3mL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 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铁架台(带铁圈) ⑦石棉网⑧滴管⑨量筒 A.①③④⑦⑨ B.①③④⑧⑨ C.②④⑥⑧⑨ D.④⑤⑥⑦⑧⑨16.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右图所示关系的是 A B C D X 化合反应纯净物物理变化化学反应

资源与评价九年级物理答案

2009出版修订答案 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第一节 基础过关 1.气态液态固态相互转化 2.汽化蒸发沸腾 3.熔化晶体非晶体 4.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铜 5.蒸发渗漏 6.油的沸点比水高 7.晶体0℃ 8.(1)330℃(2)3(3)4(4)380℃(5) AB CD 固液共存 9. C 10. C 11. D 12. D 13. D 14.C15. D 能力提升 16. D 17. B 18. D 19.(1)1064℃(2)固液(3)1515℃(4)不能用(5)能用低 20.冰(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21.(1)69(2)晶体凝固时8到12分钟的时间段物体温度不变。22.钨的熔点非常高23.(1)4(2)99 24.(1)B A (2)17(3)98 不变(4)略(5)水少一些、水的初始温度高一些或给烧杯加盖等(合理即可)25.不会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水沸腾是温度达不到103℃,它不会自动“跳闸”。26.是因为冰受热不均匀,试管壁的冰的温度比内部的温度高,先达到熔点而先熔化,所以会出现此现象。把试管插到烧杯的水中,给水加热,并不断的搅拌冰使其受热均匀。 第二节 基础过关 1.熔化汽化升华冰化成水湿衣服变干卫生球变小 2.吸热且达到熔点 3. 吸热且达到沸点 4.蒸发和沸腾 5.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 6.沸腾吸 7.水蒸发吸热汗液蒸发吸热 8.加快吸热 9.表面积温度空气流速10.晶体 4 固液共存不变吸11.吸收气12.C 13.C 14.D 15.B 能力提升 16.B 17.C 18.D 19.D 20.D 21.C 22.C 23.B 24.D 25.B 26.D 27.A 28.C 29.D 30.A ①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②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合理即可)。 图象B获得的信息:非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31.杀虫剂喷出时,是从液态迅速地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会使金属罐温度降低而变凉。 32.因为这种材料熔化和汽化时都要从火箭头部吸收大量的热,会降低火箭头部的温度,而不致使火箭烧坏。 第三节基础过关 l.D 2.D 3.B 4.D 5.A 6.汽化液化7.(1)凝固(2)液化(3)熔化(4)液化8.A 9.C 10.B 11.C 12.D 能力提升 13.D 14.B15.A16.(1)69℃(2)是因为在8一14min的冷却过程中,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的特点(3)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或温度高时散热快,反之则慢)17.当温度升高时,该材料吸热熔化,使室内温度不致上升太高或太快;当温度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XX 一、指导思想 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化学思维。 二、学生分析 本人所教化学学科九年级一班,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少数同学基础较牢,成绩较好,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较差。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以上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方法不对,再加上化学学科,许多学生对此感到学起来难,且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对所学化学知识不能进行归纳系统化,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教材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实际知识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 1、让化学知识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社会现象等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2、使学生学习一些常见金属材料、溶液及酸碱盐的基础知识,掌握部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能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方法措施 1、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教学。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4、讲究"巧练",跟踪检查。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6、学会反思,每上完一节课,要从中找出成功的、不成功的地方。 7、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四模块教学,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化学学科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第二单元)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化学学科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评价示例】 1. 举例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说明:本示例考查“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学生通过实验已知道氧气能与磷、硫、碳、铁等物质反应,根据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就能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即通过实验事实表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 2. 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说明:本示例考查“知道氧气是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够助燃”和“能够独立操作氧气的检验实验”。学生不仅应该知道氧气的检验方法,还要求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检验的过程,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评价方式:纸笔测试、课堂提问 3.根据“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为了节约药品,燃烧匙内只放少量的红磷可以达到实验要求吗? ③为什么要等到反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④是否能用蜡烛代替红磷?

⑤通过以上讨论,你能否总结出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操作? 说明:本示例考查“能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得出氧气在空气中约占1/5体积的结论。。要求学生能领会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设计意图,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纸笔测试 4.某实验小组各取等质量的木炭和等质量的硫分别在容积相同的集气瓶中燃烧。记录如下: 通过A、B两组对比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示例考查“体会‘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的观念,逐步丰富物质的变化观”,“能根据实验写出氧气与磷、硫、碳、铁等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要求学生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正确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体会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和方法。 评价方式:纸笔测试

地理《资源与评价》七年级下答案

《资源与评价》地理七年级下册答案 第六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A 2.C 3. C 4. B 5. B 6. B 7. A 8. B 9.B 10. D 11. D 12. B 13. A 二、填空 1.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东、北 3.亚欧大陆、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白令海峡、苏伊士运河 三、思维竞技场 贝加尔湖死海里海阿拉伯半岛青藏高原印度尼西亚 【能力提升】 一、 1.(1)①热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温带季风气候④热带雨林气候⑤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⑥高山气候⑦温带大陆性气候⑧寒带气候 (2)复杂多样季风大陆性 (3) 东南水汽降水 (4) 面临太平洋和印度洋,背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的热力差异显著,从而形成世界上最 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2.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海拔高 二、1.略 2. 西西南东南东;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 【拓展延伸】 一、1.D 2. D 3. C 4.北回归线北极圈温带 5.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6.长江三 二、1.西亚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有的地方甚至几年滴雨未降。 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2.冲毁工厂、农田、道路和房屋,工农业生产和交通陷入瘫痪……。不是,可以蓄水发电 第二节人文环境 一、选择1.A 2.B 3.C 4.C 5. C 6.A 7.B 8.C 9. C 10. C 二、填空题1.61 36.6 2.资源和环境 3.水土和土地 4.休耕肥力 5.1000 一半 6.音乐舞蹈文化艺术风格 7.自然民族 8.发展中 9.波斯湾石油 三、1.T 2.F 3.T 4.F 5. F 6. T 7.F 8. T 9. F 10. T 四、①Bb ②Aa ③Dc ④Cd 【能力提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计划3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计划3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下面是xx为你整理了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并积极组织学生以《中考精典》为蓝本进行中考复习备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两个教学班,其中九(3)班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而九(4)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太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九年级政治《资源与评价》答案

九年级《资源与评价》参考答案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基础过关】 1.A 2. A 3. D 4. A 5. D 6. B 7. C 8. C 9. C 10. D 11.A 12. C 13. A 14. C 15. A 16. C 17. D 18. A 19.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朋友:忠诚、互助、互谅;游客:语言文明,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遵守秩序;观众:文明观看,遵守秩序; 20.(1)这些志愿者是凭借自己的勇气、信念、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 的评估后,作出的合理选择。 (2)说明了他们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富有责任心的人,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 感的人。 21.(1)这些同学的言行是不正确的。①尊敬长辈是我们的责任(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也可)。②这些同学的言行不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2)我愿意。因为团结友善,助人为乐是公民的道德规范或者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也可)。(假如答不愿意,且无正当理由,则此小题 不得分。) 22.(1)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2)对于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认识,而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那些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今天,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正是他们在不言代价与回 报的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他们这种奉献精神,是社 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23.(1)做法:向老师说明事情的原因,主动承认错误;原因: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2)做法:捐献自己用不上的衣物或其他物品。原因:热心公益,既承担了社会责任, 又帮助他人,并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3)做法:服从老师的安排;原因:自觉维护集体利益(或有些事情虽不是我们自愿选 择的,但我们也要承担责任,抱怨懈怠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所以我们应全身心投入,把 它做好。)(或请老师选择其他同学,自己退出这次活动;从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方面 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升】 1.D 2. B 3. A 4. B 5. C 6. A 7. D 8. C 9. A 10. C 11. D 12. D 13. B 14. B 15. A 16.父母有教育未成年人的义务。由于赵强的父母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一义务,对赵强的学 习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赵强应对自己学习成绩差负主要责任。这是因为①生活在社 会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学生,遵 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②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 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承担这种不负责任的责任。

资源与评价五年级上参考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师恩难忘 一、牵挂歇脚炊烟惊醒恍然大悟身临其境滋润 二、1、身临其境 2、引人入胜记忆犹新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三、1、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 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文中的我难忘儿时的老师,老师课堂上的所言所行已经深深地印入一个孩子的脑海中,在我的心中播种下希望。 作者对老师满怀尊敬和感激之情。 四、1、犀利养育;生长严厉 2、文中的老师为什么眼眶湿润?因为老师看见她学生的作文,觉得很感动。 3、老芭蕉比喻女教师,小芭蕉比喻学生。 4、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5、啊,老师,您真伟大!您教给我们这么多的知识,却不图回报,您是多么伟大呀! 2.陶校长的演讲 一、源泉道德值勤否则集体鼓励即使堡垒 二、练习锻炼厉害激励保护堡垒方便鞭子 否则假若得意品德拔河拨动即使既然 三、1、即使……也……即使你是对的,也不应该这样对待她。 2、既要……也要……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3、虽然……却……虽然我们失败了,却能从中吸取教训。 四、1、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 2、教育是立国之本。 五、1、学习让视野更开阔,让思维更敏捷,让心灵更充实。 2、勤劳,笨拙,痛苦,优越 3、一靠积累,二靠思考。我们要积累生字、词、句子,用于以后的写作,思考自己从学习中得到了什么。 3.古诗两首 一、1、不知道在何处。他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绕山,不知他具体在何处。 2、想要。他听见有蝉在叫就想去捉住这只会叫的蝉,可他想去捉的时候蝉却不叫了。 二、1、唐贾岛乘兴败兴高洁仰慕 2、清袁枚田园风光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歌声振林樾闭口立意欲捕鸣蝉鸣蝉 三、1、二月春风似剪刀。 2、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 4、黑发不知勤学早。 5、柳暗花明又一村。 6、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五、1、三月黄鹤楼扬州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李白为朋友孟浩然送别时的动人情景,通过刻画眼前景物,抒发了对孟浩然真挚的情意。 第一单元检测 一、鞭策承担锻炼娓娓动听激励恍如滋润身临其境 二、树义尘袖草多毛全 三、1、万紫千红湖光山色山明水秀青山绿水 2、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百折不挠高风亮节 3、鸟语花香闭月羞花妙笔生花花好月圆 四、1、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即使……也……既要……也要…… 五、1、因为……所以…… 2、黄山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 3、删掉“和花生米”。 六、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裙角轻轻地飘动,风儿已从那里走过。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 知道。你看,花儿轻轻地舞动,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七、1、兴高采烈欢天喜地斗志昂扬 2、田老师。他对学生的那种无私的爱。 3、《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八、你好,请问我想去大象馆该怎么走?谢谢。你能给我一张导游图吗?谢谢。 九、1、《师恩难忘》刘绍棠《老师领进门》 2、工工整整整整齐齐 3、恭恭敬敬行礼教诲之恩。 4、十年的时间可以培育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培育一个人才。比喻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十、1、聪明伤害笨拙赞赏 2、没有。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你还不够聪明。 3、“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如果两个人一样努力的话,除去运气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资源与评价》历史九下电子版(第一单元)

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 一、基础过关 慧眼识真擦亮慧眼,认真识别,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相信你是最棒的噢! 1.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是被—场革命推翻的,这场革命是()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1917年的二月革命 D.1917年十月革命 2.领导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人是() A.斯大林 B.列宁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3.在俄国十月革命中首先是下面哪个城市取得了胜利() A.斯大林格勒 B.彼得格勒 C.列宁格勒 D.莫斯 4.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宫殿,下面属于俄国的是() A.白宫 B.冬宫 C.白金汉宫 D.故宫 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6.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标志是 ( ) A.肃反委员会成立 B.人民委员会成立 C.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 D.五人党总部成立 7.革命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但这个新生政府却面临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于是苏维埃政府被迫实行 ( ) A.新政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经济模式 8.1921年,苏维埃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 ( ) A.新经济政策 B.新政 C.斯大林经济模式 D.农业集体化政策 9.世界上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于1917年11月宣告成立,它所在的城市是 ( ) A.彼得格勒 B.莫斯科 C.列宁格勒 D.斯大林格勒 10.在俄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它发生于哪次革命之后() A.俄国十月革命 B.俄国二月革命 C.1905年俄国革命 D.1918年十一月革命 11.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法国的1981年的三·一八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法国大革命 12.小明想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在搜索网站应该输入的关键词是() A.苏 B.沙俄 C.巴黎公社 D.俄罗斯 13.1917年二月革命后,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最能深刻反映这一史实的成语是() A.狼狈为奸 B.与虎谋皮 C.相得益彰 D.同舟共济 14.1918--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捍卫了苏维埃政权,却无法实现布尔什维克为之追求的共产主义美好设想,为此新经济政策成为苏俄国民经济恢复的指导方针。提出并主持新经济政策实行是() A.斯大林 B.列宁 C.斯达汉诺夫 D.戈尔巴乔夫 二、能力提升 图说历史小小的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史实,不要轻视它哟! 15.右侧地图是俄国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形势图,认真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地图,图中A是起义的指挥部____________, 1917年11月6日夜晚,___________亲临这里领导起义。 A B

化学教学评价

初三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教学评价 一、这是一节评讲课,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进行了测验后必须对试卷进行评析。怎样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分析,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测试中存在不足的地方,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学得更好呢? 首先,在试题的设计上,命题者根据本单元的知识要点:①质量守恒定律;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③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 另外,依据当今教学形势特点,我还特别设计了两条题目:一条是自编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能力,知道在升学会考中正确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另一条是实验设计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进一步明确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是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能验证实验结论。 在评讲中,基本能按预期达到目的。其中较为理想的题目有: 二、3、考查化学方程式能够提供的信息: 学生发表自我见解,信息有很多,反应热烈,归纳如下: 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②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 ⑤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⑥每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⑦每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 ⑧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需要的条件是通电。 ⑨2分子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2分子氢气和1分子氧气。 ⑩电解时产生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 三、2、通过分析比较五个化学反应中哪一个最适宜在潜艇里制氧气。 通电 ①加热高锰酸钾 2KMn04 ==== 2K2MnO4 + MnO2 + O2↑ ②电解

七年级下政治资源与评价答案

七年级下册资源与评价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基础过关】 二、简答题 14.⑴结合自身情况如实回答。⑵结合实际情况如实回答,可具体分析一下。⑶知道首先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对人要讲礼貌,在实际生活中做尊重他人的好少年,享受自尊与尊重他人的快乐。 三、分析说明题 15.⑴王宇应正确对待他人善意、妥帖与温暖的提醒,意识到自己有弱点、盲点与误区,并严格要求自己,敞开心扉,虚心学习,大胆尝试,不断超越,增强自身实力,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人。 ⑵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 当、不合适的行为不感到惭愧和羞耻,就永远不会有自尊。 16.“荣誉班”三个字激发了学生们的自尊和自信,激励他们开拓进取,开发潜能,获得成功。 【能力提升】 二、简答题 14.提示:自尊要适度。适度的自尊有助于我们面对批评,改正错误;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过于敏感,作茧自缚,体验不到生活中的乐趣。 三、分析说明题 15.提示:这些都属于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他人的尊重、欣赏、鼓励、期望来感受自尊。我们只有关注他人的尊严, 从欣赏﹑鼓励﹑期望等角度善待对方,不做有损别人的事,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如果不懂得尊重别人,而像镜头中的某些同学那样,就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16.菜园主人的做法维护了邻居的自尊,他以善意揣度别人,以达观的态度宽容别人的错误,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他尊重他人的做法也是自尊的表现;而偷菜人的自尊受到了别人的保护,他便心存感激,改掉了毛病,成为自尊的人,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基础过关】 二、简答题 14.提示: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针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自信心不足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增强自信心。 关于对这八句话中某一句的认识,可根据自信的意义、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培养自信的方法等问题展开来谈,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论述。 三、分析说明题 15.⑴这句话说明了自信的重要性。自信会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则会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选择自信,就是选择成功。 ⑵发现自我;悦纳自我;追求成功。 【能力提升】 二、简答题 14. 小洁同学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积极面对挑战,是自信的表现。但是自信不等于成功,蔡洁同 学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她的行为应该鼓励。 15.⑴略。⑵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16.提示:情境一中李明的病因是:好高骛远,没有确立正确的目标。“处方”:创造成功的记录,要确立正确的目标。 情境二中的同学的病因是:缺乏自信心,有自卑的心理作怪。“处方”:正确认识自己,要科学比较,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充分肯定自己。 情境三中王浩的病因是:不能充分认识这些缺点的危害,不采取措施去弥补自己的缺点。“处方”:正视不足,变弱为强,不仅要认识不足,更要积极想办法加以弥补。 三、分析说明题 17.⑴自卑心理。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不完美,憎恨自己无能为力,由此强化了自卑感。自卑心态会使人远离成功。 ⑵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自信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人生平台,使我们可以主动、积极 地去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并使我们保持心情宁静,从容感受生活的乐趣。 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 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 【基础过关】 一、单项选择题 二、简答题 三、分析说明题 16.⑴不要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依赖心理,让孩子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⑵学会自己挣零用钱,安排自己的零用钱。 17.提示:人生需自立,自立才能成功。我们如果不自觉锻炼自立能力,培养自立精神,将来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成材。 【能力提升】 三、分析说明题 16.提示:林则徐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民族英雄,他对待财产和子女态度也表现出非凡胸襟。这幅对联告诉人们,留给子女财产,不如留给子女独立的人格和自立精神。 17.从依赖的危害性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 【基础过关】 二、简答题 13.⑴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断地为自己设定新目标并激励自己为实现目标而积极进取。⑵示例:要树立坚定的理想,战胜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实现人生理想。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李静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并积极组织学生以《中考精典》为蓝本进行中考复习备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两个教学班,其中九班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而九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

觉性比较差,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太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

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难度不大,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

化学九年级上资源与评价答案答案

初三參考答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1社会生活与化学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A 2.A 3.A 4.D 5.C 6.A 7.D 8.D 9.A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 C 2. B 3. D 4. A 5. D 6. A 7. D 8. C 9.D 二、简答题: 10.人体摄入的各种元素要有一定的适宜摄入量,过多过少对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11.略。 1.2化学实验之旅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B 6.A 7.B 8.D 9.A 10.B 二.填空题 11.倒放手心凹液面的最低处体积上平放沾污滴管、造成试剂的污染、腐蚀台面橡胶乳头水清洗干净 12. 2/3 1/4 火柴灯帽盖灭酒精点燃湿抹布内焰外焰焰心向下外焰(试管夹)1/3 自己别人45°水均匀外焰灯芯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C 2.C 3.D 4.C 5. D 6. B 7. B 8.C 二、填空题: 9. (1)③⑦⑧⑨(2)⑦⑨ (3)⑥ (4)① (5)③ (6)④ (7)② (8)⑤ (9)③⑧ (10)⑥ 三、略 1.3物质的变化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C 2.C 3.A 4.A 5.A 6.D 7.D 8.C 9.B 10.D 二、填空题: 11.物理12.化学13.新物质生成新物质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 C 2.CDBADD 3.C 4.C 5. B 6.D 7. D 二、填空题: 8.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气体生成沉淀生成不一定有助于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9.造纸术 制火药 烧瓷器 青铜器 冶铁和炼钢 10.不是 电灯发光发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是物理变化 11. (1)由蜡烛维持 (2)靠近火焰、烛芯部分 (3)火焰颜色不同、分层 (4)火焰大、蜡烛熔化量大、液体会凝固 (5)外焰,用木条平置火焰中 (6)蜡烛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气态是物理变化,石蜡蒸气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是化学变化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基础过关 一、单选题 1. C 2.D 3.C 4.C 5.B 6. D 7. D 8.B 9.C 10. B D 2. 二、填空题: 11.不需要、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12.③⑤⑨;①④ ;②⑧;⑥⑦⑩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C D 2.B 3.B 4.B 5.D 二、填空题: 6.①② ⑦ ③④ 7. ③⑤⑥⑧⑩ 8.用磁铁去吸引硫粉与铁粉的混合物 加热 加热 9.空气中的氧气 不正确 正确 铜+氧气氧化铜 不会 铝+氧气氧化铝 第 一 单 元 测 试 题 一、选择题: 1.B 2.B 3.D 4.C 5.D 6.C 7.C 8.D 9.C 10.D 11.D 12.D 13C. 14.B 15.B 二、填空题: 16. 物理 化学 有新物质生成 17. 1.4.6 新物质生成 2 3 5 7 8 生成新物质 18. 化学 物理 物理 化学 19. 银白 固体 软 小 低 氧气 水 钠+氧气氧化钠 钠+水氢氧化钠+氢气 三、简答题: 20. 试管 烧杯 胶头滴管 量筒 试管夹 铁架台 A B C D 21(1)试管 胶头滴管 量筒 试管夹 酒精灯 (2)准确量取5毫升水 夹在中上部 预热 再加热 四、实验探究题: 22.最先 内焰 外焰 焰心 外焰 水 变浑浊 二氧化碳 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23. 坩埚钳 耀眼的白光 大量热 白 固 石棉网 镁+氧气 氧化镁 24. 猜想二:真、假“珍珠粉”的溶解性可能不同。 点燃 点燃

评语大全之初三化学评语

评语大全之初三化学评语

初三化学评语 【篇一:初中化学教学评价】 初中化学教学评价 初中化学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其中首要的是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由此决定了新的评价不再仅仅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且既使是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对化学现象和有关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展,而不再纠缠对概念名词术语和具体细节事实的记忆背诵,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和评价。之恰恰是现行教学评价的严重缺陷和弊病,这样就对新的教学评价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它既包括了评价的价值取向、目标标准、功能任务上的重要转变,也包括评价手段和方式上的发展变化。 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 由以甄别与选拔为主要目的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评价。 由要素性评价转向综合性评价。 由静态结果评价转向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评价结合的评价。 由只针对个体的评价转向对个体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 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性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重视个体认知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应该正确处理以下主要关系:

(1)平时的评价与中考和高考的关系。平时的评价与中考和高考的评价关系密切,但不是简单、直接的对应关系。这其实是发展性评价与升学评价的关系。当前首要的是改革平时的教学评价。 (2)现行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关系。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现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是可改可不改的问题,而是无论有多大困难也要改的问题。 (3)教师与新的评价体系的关系。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化学教与学的评价的设计并认真实施,应该是化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化学教师进行评价的内容之一。每一位教师自己是评价的研究者、改革者和实施者。 (4)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的关系。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既是“等”又是“不等”的关系,二者既应该融合统一,又不能相互替代。 (5)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二者既是“等”又是“不等”的关系。不是每项标准都要评价,更不是都要用认知评价方式的纸笔测验方式评价。 一、纸笔测验仍是常用的评价方式。 但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积极的改进。考查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要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认知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认知评价与以往的评价有很多不同。 初中化学认知评价的重点变化 过去评价的认知重点现在评价的认知重点 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实验现象的记忆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说明和解释

六年级数学资源与评价答案

一圆 1 圆的认识(一) 1.对称轴,无数2.圆心,位置,半径,大小,直径,半径3.C 4.5 5.4 6.都相等7.C8.无数,以A为圆心2.5cm为半径的圆上9.(1)5,10;(2)a,2a10.4 11.宽是4cm 12.略 聚沙成塔 2 圆的认识(二) 1.(1)半径,r,无数,相等;(2)直径,d,无数,相等2.2,1 2 3.(1)14;(2)8;(3)2a4.10 5.2.5 6.(1)对;(2)错;(3)对;(4)错;7.(1)4.4cm,2.2cm;(2)1.5cm,1cm;(3)4.5cm,2.25 cm;(4)4cm,4cm,2cm 8.略9.8,4 10.轴对称,对称轴11.2,4,1,1,1,无数,3 12.长24cm,宽9cm 3 圆的周长 1.(1)7π;(2)4π;(3)500,1000 2.(10π+20)米3.6厘米4.周长 5.10,20π6.3,6π7.0.71×3.14=2.2294(米)≈2.2(米)8.(8+4π)cm 9.C1=4×4+4π=16+4π(cm);C2=4×4+4π×4×1 4 =16+4π(cm);C3=4×4+2π×4=16+8π(cm)∴第三个图的阴影部分周长最长10.(15.7×4)÷3.14=20cm 11.设直径为x米,则4×3.14x+1.72=8,解得x=0.5,答:略 12.6π+2×6+4=6π+16(cm)13.1 4×2π×5=5 2 π(cm) 聚沙成塔:红、黑蚂蚁一起到达终点. 4 圆的面积 1.长方形,半径或周长一半,周长一半或半径,πr2 2.半径4米,周长8π米,面积16π平方米3.半径1.5,面积7.065 4. 5.(1 7.半径为2.5分米;面积为6.25π平方分米;剩余面积为(60-6.25π)平方分米8.增加13π平方米9.B10.A11.6个圆的阴影部分面积相等,都为(4-π)cm212.设半圆半径为r,则2r+πr=15.42,解得r=3(分米),所以面积:3.14×9×1 2 =3.14×4.5=14.13(平方米)13.(1)(2500+625π)平方米;(2)230×(2500+625π)=575000+143750π(元)14.面积:4π2平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