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授课时间:4月14日星期三第5节

授课班级:高二(1)(2)(3)

授课人:张经章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种群的特征、研究种群特征的意义

二、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6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2、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请你计算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

完成表格!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

时间(min)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4、根据细菌增长曲线判断,该种群会是一种怎样的增长趋势?

5、“J”型增长是在什么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过程?

6、“J”型增长的实例:

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J”型增长的条件(原因):

2、“J”型增长的规律:

五、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的概念: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数学方程式、曲线图

3.建构数学模型的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4.数学模型建构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建立模型(4)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N0λt

★模型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6、思考:(1)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2)“J”型增长能否一直持续下去吗?为什么?

7、材料分析——高斯实验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问题1:大草履虫数量增长过程如何?

问题2: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六、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下,食物、空间总是有限、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捕食增加等。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这时种群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环境容纳量(K值)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4、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实例:

5、思考:K值能否保持固定不变的?

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K值不能保持固定不变。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四、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

1、实例

2、比较“J”型曲线与“S”型曲线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

1、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捕捞狩猎后,保证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最大值,即K/2)。

2、害虫的防治

思考: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灭鼠措施?

3、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变数量变化

1、步骤:

(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

(3)讨论探究思路:问题

(4)制定计划:

(5)实施计划: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7)表达和交流:

(8)进一步探究:

2、问题

(1)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3)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4)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5)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

(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7)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小结: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产生的条件(原因)、规律: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产生条件、环境容纳量(K值)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种群的数量变化 (2012 四川)31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是。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答案】 (1)大豆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能量流动 【解析】 (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 天津)5.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 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 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K2>K3 D.密闭光照培养蓝藻,测定种群密度及代谢产物即可判断其是否为兼性厌氧生物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d3浓度下的总光合作用强于d1浓度下的光合作用,因此单位时间内光反应生成的[H]较多,A正确,d3浓度下呼吸速率小于d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比d2浓度下的要少;B错误。在d2浓度下净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蓝藻的增殖,故d2浓度的K值最大,d3深度呼吸作用弱,也不篮球蓝藻繁殖。故K3较K2小,但K2最大,故C错。光照再密闭,蓝藻会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仍可提供氧气,供蓝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无法根据呼吸产物来判定,故D错。 【试题点评】主要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净光合速率,种群密度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分析图中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2012 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

高中生物必修章节检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答案:C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3.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解析: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曲线便属于此种情况。 答案:B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必修三15++种群数量的变化(二)练习word版本

<<<<<<精品资料》》》》》 15种群数量的变化(二)练习 命题人李中梅审核人赵雨润 一.选择题 1. (2005卷I)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 的S型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 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 . 100 只 B . 200 只 C . 300 只 D . 400 只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4?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总是处在波动中的原因是() A .人类的干扰 B .食物的不足 C.多种因素的影响 D .环境条件是无限的 5?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 .控制所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 .检修光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 .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 .实施分区管理,避免纠纷 6.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探究水 族箱中群落的演替”实验中,水族箱应放在黑暗密室中 B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细胞用吡罗红染色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D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不需染色 7.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 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授课时间:4月14日星期三第5节 授课班级:高二(1)(2)(3) 授课人:张经章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种群的特征、研究种群特征的意义 二、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6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2、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请你计算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 完成表格!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 时间(min)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4、根据细菌增长曲线判断,该种群会是一种怎样的增长趋势? 5、“J”型增长是在什么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过程? 6、“J”型增长的实例: 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J”型增长的条件(原因): 2、“J”型增长的规律: 五、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的概念: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数学方程式、曲线图 3.建构数学模型的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4.数学模型建构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建立模型(4)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N0λt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 )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N 初捕数×N 再捕数 N 再捕中标记数 ;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 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完整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要求 基础训练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假如在现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裂3次,则一昼夜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 () A.23×24B.3×24×2 C.23×24 D.3×224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3 N0B.1.69 N0C.2.3 N0D.5.29 N0

3.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型增长的是 () 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 B.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 C.当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 4.近年来,由于太湖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常常发生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式生长,使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蓝藻在这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 A.“J”型增长 B.“S”型增长C.直线型增长D.无规律增长(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5.当食草动物从超载的天然草场上移走后一段时间内,该草场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植物量增加 B.植物量减少 C.植物量始终保持稳定不变 D.植物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6.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一个固定大小 的铁丝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 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的变化,应近似于右图中的 ()A.曲线A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7.某地三年前新办一个养兔场,开始时只有不到50只兔,现在已繁殖增长到上万只。在这三年内,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符合() A.“J”型曲线B.“S”型曲线C.直线上升 D.抛物线 8.种群数量稳定是指()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 C.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9.种群的型增长是在无限制的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式。在自然界实际情况下,由于受到的限制,种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最终的增长模式一般为型增长。10.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 美国的一个岛屿。环颈雉引入该岛后 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环颈雉引入该岛后,种群的增长 曲线表现为 _______型。 (2)在1937~1942年间,环颈雉的增长曲线近 似于_______型。 (3)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又称。本例中这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比较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项目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增长 模型 产生条件 ①事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 ①资源和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种群增 长速率 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 无K 值 有K 值 曲线形 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 环境阻力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增长率为λ-1 先增加后减少,在K/2时达到最大值,在K 时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模型 数学表 达式 N t =N 0λt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曲线图 两种增长曲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说明 ①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间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 ”型曲线,随着生活时间的延续,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愈加明显,逐渐接近环境的负载量,即K 值,数值就会停止增长,呈现“S ”型曲线; ②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速率不断升高;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 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当N =K 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③在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无环境阻力 环境阻力 “J ”型曲线 “S ”型曲线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卷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是() A. B. C. D. 2.甲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乙图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T时刻,对应的甲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 B. 防治害虫时,应控制其数量,使之保持在K/2处 C. 渔民捕鱼时,应将某种鱼类种群数量控制在A点左右 D. 利用性外激素引诱雄虫,可直接影响昆虫出生率 3.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 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阻力最大时酵母菌数量为60000个 B. 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C.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 D. 对酵母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 4.“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 500 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 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变化(单位:只/100 m2) 第1周第3周第5周第7周第9周第11周福寿螺数量40 52 118 198 270 268 A. 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B. 由于没有天敌,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第1周由于不适应环境,种群的密度下降 D. 调查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5.分析如图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 c-d段种群数量下降 C. 该种群数量在e点时达到K值 D. 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6.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 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知识点2 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 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 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知识点3 比较“J”型和“S”型曲线 速率曲线 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 物成灾)。

2019年江苏省东台中学2018级高二生物选修练习29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8级高二生物(选修)练习二十九 种群数量的变化 班级学号姓名(20分钟) ()1.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C.可用标志重捕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2.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B.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数量的倍数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 D.栽种农作物要合理密植,但其数量不能大于K值(环境容纳量) ()3.下面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6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条件是资源空间有限 B.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最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大熊猫环境容纳量 D.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 ()5.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6.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7.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图中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8.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地面硬化等手段对家鼠进行控制,这些手段能够控制鼠害的原理是 A.通过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可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B.环境中鼠的容纳量完全是由食物来源量所决定的 C.老鼠种群内部存在“计划生育”现象,自动控制种群数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 (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λ1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4.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知能评估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浙江理综)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答案:A 2.(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图表示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解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A项错;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n→2n),在分裂后期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2n→n),不会从“O”点开始,也不会维持在一定水平,B项错;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C项错;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在开始阶段随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由于植物叶肉细胞的内在因素(如C5的含量、酶的数量等)的限制,在CO2含量增大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上升,D项对。答案:D 3.(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

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问题〗“”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值时,都能在值维持稳定吗?

高考生物 6年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种群的数量变化

本卷整理:Sunflower (瓦常惠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2012 四川)31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是。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 (1)大豆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能量流动 【解析】 (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 天津)5.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

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

一、选择题 1.(2013·课标Ⅰ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2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 为x ,则x 100=2802 ,x =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 =100只/hm 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

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该营养级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C 2.(2013·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3.(2012·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用样方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判断正误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4.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5.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 6.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 7.不同种生物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 值固定不变( )。 8.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9.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3种类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3)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在蜜蜂家族中,只有雄峰是雄性,而雌蜂和工蜂都是雌性,而工蜂却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反映了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率和迁出率 6.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 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 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考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 1 2.K值与 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专题17《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word练习题

微专题17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1?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图 乙图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 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 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 tl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 tl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2.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 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 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 如下。在A,B,C,D,E 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 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经济阈值 I ■ ■ ■ ■ ■ * 1■■亠4 丁 ■ ■ ▼ ■ FGH I J — - ------ ? 时间(年) A.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 D 点显著高于B 点 B . E 点是生物防治,A,B,C,D 点是药物防治 C. 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3.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 -S-型曲线。下列有关种群“ S ”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A. “S ”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S ” -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 p H r :::!"J E :‘ : ■: ? ? ■ j Us r 1 -■ ■1 ? ■- ir A - 种群数 ? 討间 (SHXS)K? 謹意 E1AP DI-A' M

4. 下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 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