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服务、服务业与服务经济

第1章 服务、服务业与服务经济
第1章 服务、服务业与服务经济

第1章服务、服务业与服务经济

第一节服务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征

一、服务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服务管理脱胎于20世纪中叶以制造业为主的管理科学。长期以来,产品制造业大多奉行泰勒和亚当·斯密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来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发展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与管理费用为主流管理原则,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随着制造业不断的向服务业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竞争理念的转变以及市场营销观念等因素,使得这种制造业理念无法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服务业的蓬勃兴起首先为服务理论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面对服务竞争的各类企业必须通过了解和管理顾客关系中的服务要素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这就迫切需要一系列理论、方法作为服务

竞争的指导原则。

第三、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对顾客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易营销向着关系营销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推动顾客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服务

营销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第四、由于服务被认为是一种过程而不是具体的物件,服务产出与实体产品存在本质差异,因而服务业的管理方法应当有别于制造业的管理方

法。

二、服务的定义

服务是一种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特征的活动或过程,它是在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服务对象)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服务行为的主体是为了另一个主体对象获得利益,同时,服务也是一个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的重要目标,通过服务的差异化,企业可以创建自己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服务的分类

理查德·B·蔡斯1978年根据顾客对服务推广的参与程度将服务分为三大类,即高接触服务、中接触服务和低接触服务。

按照洛夫洛克的观点,服务可以分为从服务活动的对象、服务传递的方式、服务经历要素、服务组织同顾客的关系、服务过程中定制化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G·林恩·肖斯塔克从实体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服务分类。

格罗鲁斯的显性服务与隐形服务的划分。

服务业分类的三种普遍方式:1、以卖方相关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2、以买家相关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3、以服务相关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以及等等分类方式。

四、服务的基本特征

1、无形性

2、不可分离性

3、差异性

4、不可存储性

第二节服务业分类及发展简介

第三节服务经济

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

实施以服务营销为主要手段的振兴服务业政策,有其客观性、必要性和战略性。企业正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服务已成为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手段,顾客满意作为服务营销的主要之本,是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直接目标和归宿,世界已进入了服务营销时代,服务营销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二服务经济社会中服务业的地位

1、服务业是社会就业率的主力支撑

2、各类服务活动已成为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生产系统的基础

3、在当今的经济领域中,以服务为主导的竞争战略潮流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强有力手段。

4、在现实的经济社会,服务业还在很多方面推动着经济浪潮的涌动。

三服务经济发展的动因

1、服务行业从政府管制向市场运作转化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当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

4、新型服务行业的兴起

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四服务业增长的影响

1、个性化的生产

2、高效迅捷的管理

3、竞争优势服务化

4、企业业务核心化

5、服务竞争的多元化

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就必须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而改变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因为服务业对经济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往往具有较大的贡献。以绍兴为例,“十一五”期间,绍兴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50.59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全省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年均增长13.9%,增幅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2.5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比“十五”期末提高4.2个百分点。201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0%,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8个百分点。 其次,服务业以较低的能耗创造了较大的社会价值。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所消耗的能源量有着显著的差别,从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大大超过服务,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相对于服务业呈递增状态,第三产业用较少的能耗创造了较多的社会价值。 再次,服务业与各产业保持良性互动。绍兴地区的产业主要有柯桥的轻纺产业,兴昌的制药产业,诸暨的珍珠产业,嵊州的领带服饰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服务业。金融银行业、物流运输业、电信通讯业等服务产业都为绍兴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然后,服务业能够吸纳社会就业。服务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具有天然优势。服务业单位数的增加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居民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就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也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民消费水平指标也成为反映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一个影响因素。 总之,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国民经济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吸收社会劳动力等方面有更多优势,因而能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加强服务业产业规划,并使产业规划要有可操作性。加快提升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提供各项服务的能力,建设服务性大城市。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有志之士从事服务业。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功能和专业化水平。使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努力使经济健康快速的增长。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代码

I 63 631 63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本门类包括63~65大类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电信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 传送、发射或者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像以 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 6311 固定电信服务指从事固定通信业务活动 6312 移动电信服务指从事移动通信业务活动 6319 其他电信服务指除固定电信服务、移动电信服务外,利用固 定、移动通信网从事的信息服务 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6321 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指有线广播电视网和信号的传输服务 6322 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指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服务 64 65 633 6330 卫星传输服务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641 6410 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 642 6420 互联网信息服务 649 6490 其他互联网服务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651 6510 软件开发 652 6520 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653 6530 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654 6540 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 655 6550 集成电路设计 659 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 6591 数字内容服务 指人造卫星的电信传输和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指除基础电信运营商外,基于基础传输网络为 存储数据、数据处理及相关活动,提供接入互联 网的有关应用设施的服务 指除基础电信运营商外,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 信息、电子邮箱、数据检索、网络游戏等信息服 务 指除基础电信运营商服务、互联网接入及相关 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外的其他未列明互联网 服务 指对信息传输、信息制作、信息提供和信息接 收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或技术需求所提供的服 务 指为用户提供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或者设备 中嵌入的软件,或者在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技 术服务时提供软件的开发和经营活动;包括基础 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 安全软件、计算机(应用)系统、工业软件以及 其他软件的开发和经营活动 指基于需方业务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和系统设计,并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缆系统、计 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 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 系统之中,以及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 的服务;包括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 护等服务 指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员培训 、管理体系建设、技术支撑等方面向需方提供的 管理或技术咨询评估服务;包括信息化规划、信 息技术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 、信息技术培训等 指供方向需方提供的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整理 、计算、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服务,以及应用 软件、业务运营平台、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等的租 用服务;包括各种数据库活动、网站内容更新、 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在线企业资源规 划(ERP)、在线杀毒、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信 息服务平台、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等 指IC设计服务,即企业开展的集成电路功能研 发、设计等服务 指数字内容的加工处理,即将图片、文字、视 频、音频等信息内容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加工处 理并整合应用的服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世界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社会举报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必须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维护法律的尊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发展的理念,改进消防监督机制,加强消防监督执法水平,立足于社会需要,全面促进消防监督工作规范化建设。在新时期下,要求消防执法人员要掌握一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设计、灭火等各种技术。再次要掌握执法的技巧。消防执法既不讲究苦干、蛮干,也不讲究硬干,而是要学会刚柔并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取信于民。坚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坚决克服冷硬横推、吃拿卡要等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不良习气。要按照公安部孟建柱部长提出的“三懂四会”的要求,教育引导执法人员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学会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与群众打交道,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做群众的贴心人。 四、严格依法行政,实现消防监督法制化 依法行政要求合法、合理行政,要求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真正体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法律制约机制。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公民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赋有执法权力的消防监督部门,尤其是监督一线的执法人员必须具有更强的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 首先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依据《消防法》、地方性法规、条例、制度,订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并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于具体的负责人,承办人等的执法过错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促进执法人员行政执法公正、公平性,要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标准,要赏罚分明,督促各级人员尽职尽责。 其次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严格按照《三大条令》和部队管理的一系列具体规章制度,严格考核制度。对干部的晋升、任免、奖惩等制定严格的量化标准,与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挂钩,加强对执法中不依法办事的人员的惩戒力度。 再次建立法制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向有关立法部门反馈新的信息,以便进一步完善消防法律法规。广大的消防监督干部有义务、有权利向有关机关提出新的历史形势下的消防工作面临的问题,以便于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为消防执法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法制意识的形成、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已是我们消防监督执法干部当前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法制意识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主动学法、自觉守法,认真维法,以适应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作者简介:黄卫民(1973-),男,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福州市消防支队闽侯县消防大队副大队长,研究方向:消防管理。 2010年第3期 (总第138期)China Hi-Tech Enterprises NO.3.2010(CumulativetyNO.138)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应最大的组成部分。文章在总结世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分别概述了信息服务业中电信业、软件业、IT服务业、网络服务业、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概况和趋势。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信息经济;电信业;电子商务;网络服务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077-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应最大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通信、网络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全球信息服务产业在信息产业中比重已超过60%。 世界各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美国是当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强大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带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是产业日益发展壮大,互联网用户增长趋缓,数据库服务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体系形式多样。欧洲诸国凭借独特优势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如英国的信息服务市场比较发达,而法国的数据服务全球领先,爱尔兰的数据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等。以下就信息服务业中几个主要行业分别作介绍: 一、电信业 目前,全球电信业的收入2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大约80%来自服务收入。全球电信业正进入一个大融合、大变革和大转型时期。目前世界电信业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从ICT(In- 世界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王有志,汪长柳,黄斌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 77 --

服务业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分类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自1985年以来实施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第三产业内部又被划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门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 一、第三产业与服务业 三次产业是从经济体系的供给角度进行的分类。即三次产业分类的逻辑过程是,下游产业的发展单向地依赖于上游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料,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产品供应。根据 2003年5月我国新颁布的产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又称为广义服务业。从概念上讲,第三产业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具体来讲,根据新标准,第三产业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服务业是与农业、工业相对应的概念。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的,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而不仅仅是单向依赖关系。 长期以来, 我国同时使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两者内涵基本相同。在我国,“服务业”是同与国际通用概念一致的称谓,近年来,中央正式文件和政府主管部门也主要使用“服务业”这个概念。

二、市场型服务业与非市场型服务业 市场型服务业指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水平的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体育、娱乐业等。 非市场服务业指政府较大程度地利用行政手段和直接调控措施干预价格水平、市场准入、提供的规模和竞争行为的服务业。非市场型服务业包括垄断性服务行业、事业性服务行业、公共服务行业等。 三、公共服务业与私人服务 公共服务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为居民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业。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业。 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或者机构提供的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 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或机构提供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主要包括非义务教育,新闻出版、科研、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基础电信等。 私人服务是受竞争型市场机制约束并由市场参与者提供的产业化服务。主要包括零售和批发,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文化休闲,房地产,商业银行,餐饮和旅馆等。 四、公共服务的分类 公共服务从功能方面可以分为三大类: 维护性公共服务,如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和国防外交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公共服务,如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进行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等;社会性公共服务,如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 公共服务也可以从性质方面分成三大类:

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贸易也逐渐的增多,而服务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重中之重。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很多的方面,包括对GDP、就业、产业结构等。本文就根据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并根据国内外服务业之间的差距,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现在服务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进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找到一条更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的服务业走向世界提供保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1、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1)服务业的概念 服务业泛指不生产物质产品、主要透过行为或行式提供生产力并获得报酬的行业。服务业目前于发达国家的产业比重约占70%以上;于部分开发中国家比重大约55-65%。属于服务业的行业主要有:饭店餐饮、贸易、大众客运、会议展览、仓储物流、金融保险、商务顾问、房地产仲介、公共服务、民防、社区服务、电信通讯产业、个人化服务及社会各个工作层面等。其中的电信通讯产业亦因发展商机甚巨,有时另归类为第四产业。 (2)服务业的内容 服务业内容: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所有其它十五个产业部门。即,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批发和零售业;4、住宿和餐饮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教育;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5、国际组织。 (3)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在一定时期内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这也是衡量其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标志。经济增长的直接决定因素有:劳动量、投资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GDP,反映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GDP来计算经济增长速率。 (4)经济增长主要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形势,大致可分为两种:即粗放型和集约型。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但区分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 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应坚持三条有利于原则:(1) 应有利于经济的合理、持续、快速增长; (2) 应有利于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3) 应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使环境得到保护等。

信息服务业概念界定

信息服务业概念界定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步完成了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和传统服务业向信息服务业的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步入这个过渡阶段。世界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到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对各国政府的行为和国际关系准则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大任务,如何在工业化的同时确立信息化战略,发展信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形成我们自己的信息化战略,首当其冲的是对信息、信息经济以及信息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正确的初步了解。 一、信息服务业概念 根据现有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涉及到了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学者仅仅是在论述信息产业的结构和范围时,介绍和论述了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真正深入的专题研究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1962年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中将所谓的“知识产业”(现在学者们一般认为与广义的信息产业范围大致相同)分为教育、研究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这几个部门。而信息服务部门又包括法律服务、医疗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工程服务、中介代理服务等。显然,马克卢普眼中的信息服务的范围过分狭窄,他所认为的信息服务可归纳为专业服务和中介服务两类,这与现在学者们所讨论的信息服务业相去甚远。 2、传统的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观点。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将信息产业分为广播网、通信网、通信技术、集成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包、软件服务和信息技术这八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是以信息的应用为核心来分类信息产业的,他对信息服务业的范围界定的仍然较窄。 3、日本科技与经济协会的观点。日本对信息产业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日本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分类坚持自己的标准,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日本科技与经济协会的信息产业分类体系。即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商品产业,而前者又包括机器产业、软件产业、媒介产业,后者含有报道产业、出版产业、数据库产业、咨询产业、代理中介产业、教育产业、教养产业。应该说这个定义既清晰又模糊,清晰是因为罗列了各个具体的行业,模糊则是因为这个分类甚至没有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信息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有力证明。最近几年,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异常迅猛, 信息市场正逐步建立。在国外信息企业的强大攻势下, 国内信息企业与之展开了有力的较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信息市场的扩大与完善, 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在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现代新技术, 并与一些新兴的信息服务领域一起, 构建了初具规模的中国新兴信息服务业。 一般认为, 信息产业是指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存贮、传递和利用的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依其功能特征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业, 即是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为主的相关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以及电话、电报业等。另一部分就是信息服务业, 即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存贮、传递和提供服务的行业。 信息服务业可以根据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分为传统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信息服务业。传统信息服务业一般指在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以前发展起来的信息服务业,通常包括文献情报业、新闻出版业、邮政通讯业、广播电视业、广告业等;新兴信息服务业亦称电子信息服务业,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处理手段的信息服务业, 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服务业、信息提供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现代咨询业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它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计算机、通讯、信息处理等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兴信息服务业必将随着工作手段和工具的进步, 不断地吸收和取代传统信息服务业,进而在整个信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信息服务业经过近20 年的发展,不断壮大,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4.6%上升到2001年的40.5%,但进入2002年以后,服务业产值比重一直在40%左右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针对这一现象,许多学者得出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结论并呼吁加快提高我国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但作者分析认为,我国服务业比重相对其他相似发展水平的国家要低的现象,是由我国的工业化快速增长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所造成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然,并非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的证明。 (一)单位构成状况 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法人单位总数为510.7万个,其中信息服务业共有法人单位19.5万个,占全国法人单位的3.8%。信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中经纪业为4.7万个,占信息服务业的24.1%,其他信息服务业为3.8万个占19.5%,信息提供业为3.3万个占16.9%,咨询业为3.3万个占16.9%,信息处理业为2.5万个占12.8%,电信服务业近1万个占5.1%,公共信息服务业为4929个占2.6%,社会调查业为4210个占2.1%。 (二)资产规模状况 在19.5万个信息服务业法人单位中有16.5万个单位的资产在50万元以下,占到了84.6%;资产规模在50万元―100万元的单位有1.2万个,占6.1%;100万元―500万元的有1.1万个,占5.6%;500万元―1000万元的单位有2344个,占1%;1000万元―5000万元的单位有2650个,占1.6%;5000万元―1亿元的单位有825个,占0.4%;1亿元以上的单位共有1640个,占0.8%。在1亿元资产以上的单位中有1355个集中在电信业中,占到了82.6%,其他行业依次为经纪业为8.8%,信息处理业为3.3%,信息提供业3.1%,其他信息服务业为1.9%,咨询业为0.2%,社会调查业为0.1%,公共信息业为0。资产规模在5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_以上海市为例

2006年9月第20卷第9期 华 东 经 济 管 理 E ast China E conomic Management Sep.,2006 Vol 120,No 19 [收稿日期] 2006—03—13 [作者简介] 姚 耀(1982— ),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管理;陈高森(1981— ),男,浙江慈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管理;骆守俭(1965— ),男,江苏灌云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务管理。●华东经济?上海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姚 耀,陈高森,骆守俭 (华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文章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三种类型的服务业在G DP 增长贡献方面上的差异。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与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对 上海市G DP 增长的贡献最大。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增长;上海市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6)09—0009—03 Economic G row th :T ake Shanghai Municipality for Example YAO Yao ,CHEN G ao 2sen ,L UO Shou 2jian (School of B usiness ,East China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 hanghai 200237,China )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mpir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tributions in three kinds of service industries to economic growth of Shanghai 1The result shows that producer service has the greatest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Shanghai πs G DP 1 K ey w ords :producer services ;economic growth ;Shanghai municipality 生产性服务业是目前西方大部分服务业体系中对 国民经济作用最显著的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加[1]。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一方面来自于它对经济增长效率的直接的推动;另一方面,在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技术和知识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它们大多是通过生产性服务的投入来完成的[2]。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城市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和核心因素,它的总量与结构正在成为衡量世界城市竞争力强弱的具体标准[3]①。本研究将以上海市为例,通过近年来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关经济统计数据,并结合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理论回顾 1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把服务业(在我国通常称为第三产业)分成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分配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四类[4]对生产 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定义一般针对其服务的功能[5][6]和服务的对象[7][8]两方面进行的。强调服务功能的定义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它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这一投入不断出现在生产的各个阶段[5],并且它能够为其他部门在其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提高产出产品的价值[6]。强调服务对象的定义指出,生产性服务是中介性质的服务,主要销售给商业部门[7],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的服务[8]。 甄峰等学者在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述评中指出,西方所指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等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行业[9]。香港贸易发展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业、金融服务和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在上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同时鉴于与上海市统计年鉴资料的统计口径相对应以及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所指的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 — 9—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 计算机服务贸易: 含义:计算机服务贸易是位满足是为满足使用计算机或信息处理的有关需要而提供软件和服务的行业,是一种附加值搞、知识密集的新型行业。计算机服务贸易内容包括处理服务、软件产品、专业服务和统合系统等方面,以及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的租赁、维修和维护等。 信息服务贸易: (一)含义:信息服务贸易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搜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 (二)分类: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分为5个大类,信息提供业、信息处理业、软件开发服务业、系统集成服务业、咨询业及其他。 一.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与服务业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开始蓬勃发展,世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一20%之间。在国际贸易方面,据IMF统计,1997年至2006年之间,世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85.63亿美元增长到1234.19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6.65倍,年均增长率为23.44%。中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步发展,但是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更扩大了海外市场,从而使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的产值从2001年的726亿元增长为2006年的4800亿,在短短5年之间增长了5.6倍。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方面,1997年中国的进口额为2.31亿美元,出口额仅为o.84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47亿美元。而到2006年,中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进口额为17.39亿美元,出口额为29.58亿美元,贸易顺差高12.19亿美元。此外,在IMF的国际收支平衡统计中,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处于世界前20名的领先地位。可见我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在近些年有迅猛的发展。到2009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达到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进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顺差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亿美元。咨询进出口总额为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出口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进口134亿美元,同比下降1%;顺差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亿美元。 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20的国家占据了世界市场将近95%的份额。主要的世界市场份额被较早发展该项贸易的印度和爱尔兰占有,他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14%以上。尤其是在近几年,基本保持在20%左右,是世界市场最重要的出口国。与此同时,英国、德国和美国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也较高,属于国际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以色列、加拿大、西班牙三个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1至2006年均达到了3%以上,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在这些国家中仅处于中下等水平,但是近些年来这一数值有所上升,从2001年的0.91%上升为2006年的2.40%,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也由2001年的第15位上升为2006年的第11位。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图1所示,近3年来大部分国家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爱尔兰和英国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与此同时,只有中国和印度保持着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增长趋势。因此可以得到结论,由于中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发展的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所以与其他强国相比,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占有率仍然很低。特别是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应最大的组成部分。文章在总结世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分别概述了信息服务业中电信业、软件业、IT服务业、网络服务业、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概况和趋势。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信息经济电信业电子商务网络服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应最大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通信、网络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全球信息服务产业在信息产业中比重已超过60%。世界各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以下就信息服务业中几个主要行业分别作介绍: 一、电信业 目前,全球电信业的收入2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大约

80%来自服务收入。全球电信业正进入一个大融合、大变革和大转型时期。目前世界电信业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单一产业链结构,逐步向TIME(Telecom,Internet,Media and Entertainment)型复杂生态系统的转变。在不久的将来,电信产业将同互联网产业、传媒产业、娱乐产业相互融合,成为新的“TIME”生态系统,电信行业的产业链将不是一条而是多条,每一环节都往下游延伸,并在延伸的过程中,上下游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尤其是产业链下游进一步复杂化,各种链条集合交叉,形成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二是全业务宽带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未来将是一个宽带无处不在的世界,全宽带业务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互动媒体体验,以及使用任何设备都能轻松访问相同内容和服务的便利性。三是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取代趋势明显。在很多新兴市场,移动网络较固定网络部署成本更低,在这些市场,移动终端成为众多用户的第一部电话,移动宽带也成为他们使用互联网的主要途径。四是 All-Over-IP成为移动和固定网络的共同演进方向。随着IP 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逐渐面向全IP网络的趋势发展,将能够形成具备互操作、融合的网络结构,这将使得企业节省大量的投资,控制成本和风险,对最终用户实现各种网络的漫游和业务接入。 二、软件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