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下面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

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管收发文书、稽察缺失及监印等事。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常侍从皇帝左右,献纳得失,谏诤纠弊,收发传达诸奏闻文书,虽可封驳,权不甚重。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职掌出纳文书。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掌接待诸侯及诸侯之上卿之礼。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①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语(练习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词(练习版) 一、重点词。 1.是: 2.必: 3.贷: 4.风、化: 5.荷: 6.禁: 7.期: 8.夙: 9.咨: 10.苟: 11.执: 12.邀: 13.游: 14.趣、趋: 15.闻: 16.矫: 17.质: 18.次: 19.输: 20.造: 21.宜: 22.诣: 23.让: 24.独: 25.善: 26.绳: 27.白: 28.比: 29.旨: 30.适: 31.且: 32.识: 33.当: 34.坐: 35.对: 36.中: 37.工: 38.孤:

41给: 42.表: 43.微: 44.狱: 45.第: 46.被: 47.录: 48.援、引: 49.虑: 50.推: 51.方: 52.顾: 53.集: 54.审: 55.伦: 56.孰: 57.检: 58构: 59.封: 60.卒: 二、疑难词。 1.遽(jù): 2.亟(jí): 3.渍(zì): 4麾(huī): 5.侪(chaí): 6.厥(jué): 7.鄙(bǐ): 8.俾(bǐ): 9.赧(nǎn): 10.靡(mí): 11.肆(sì): 12.奚(xī): 13.曷、盍(hé): 14.甫(fǔ): 15.逋(bǔ): 16.俟(sì): 17.阙(quē): 18.赍(jī): 19.敕(chì): 20.啻(chi):

23.蹙(cù): 24.畀(bì): 25.遘(góu): 26.赡(shàn): 27.籍(jí): 28.檄(xí): 29.僭(jiàn): 30.谒(yè): 31.秩(zhì): 32.轶(yì): 33.祚(zuó): 34.劾(hé): 35.忤(wǔ): 36.掾(yuàn): 37.讦(jié): 38.逸(yì): 39.迄(qì): 40.讫(qì): 三、易错词。 1.短: 2.害: 3.率: 4.折: 5.多: 6.少: 7.劝: 8.课: 9.盗: 10.按、案: 11.克: 12.延: 13.党: 14.论: 15.贼: 16.用: 17.属: 18.辟: 19.责: 20.喻、谕: 21.干: 22.与: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

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大全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劝说,说服②勉励,奖励③勤勉,努力。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高考文言文词语汇总(全)

高考文言文词语汇总(全)

————————————————————————————————作者:————————————————————————————————日期:

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1)推荐 (2)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第五类:其它。 1、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 当国:当权 布政:施政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 (2)厅堂,又叫“厅事” 处分:处理,处置 部勒:部署 经理:(1)常理 (2)治理 (3)处理、料理 表地位: (1)平民: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 (2)贵族:贵、官绅、豪、豪右、右姓、豪姓、著姓、望族、高门、郡望 (3)仕宦:冠冕、冠盖、冠带、冠缨、士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句式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

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 略“以”的宾语“之”。)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 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 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 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 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高考文言文词语总结 全

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1)推荐 (2)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陟:提升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转、调、移、徙: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第五类:其它。 1、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

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 当国:当权 布政:施政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 (2)厅堂,又叫“厅事”

部勒:部署 经理:(1)常理 (2)治理 (3)处理、料理 表地位: (1)平民: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 (2)贵族:贵、官绅、豪、豪右、右姓、豪姓、着姓、望族、高门、郡望 (3)仕宦:冠冕、冠盖、冠带、冠缨、士 二、和性格、品行有关的词语。 仪表:表率 至性:性情淳朴 行状:品行和事迹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整理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几种。 一、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H、何为……?(为什么……?)例如:君何为生我家? 二、表示反问: A、何……哉(也)?(怎么能……呢?)例如: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何可胜道也哉? B、何……为?(……干什么呢?)例如:1、何辞为?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如:1、宋何罪之有? D、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如: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E、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例如:1、岂若吾相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3、未报秦施而代其师,岂为死君乎? 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 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J、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三、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J、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D、一何……(多么……啊!)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汇总

高考文言高频词汇汇总 一、法律类 1.古代刑法: 笞:用竹鞭或竹板打。 仗:杖责,用棍子打。 流:流放徙:做劳役,苦役。 髠(kūn):削发,剃光头。 黥:面部刺字,用墨染黑,个别用朱色。刖:砍脚跟 膑:挖膝盖骨劓:割鼻子 2.法律名称: 三尺:指法律;按律:依照法律;狱:案件;具狱:审理完毕,案件审完放入宗卷,轻易不可推翻。 3、刑具: 桎:脚镣;梏:手铐;枷:枷锁;关三木:颈手足都带上刑具,说明是重犯。械:笼统之刑具;索:绳子,捆人; 钳:束颈的铁圈。 4、法官:理:秦代法官。廷尉:汉代中央法官;司隶校尉:汉代地方法官;功曹、议曹:办案人员;掾吏:牢头,狱卒;大理寺卿、少卿:唐宋中央法官,如狄仁杰;有司、案司;有关法律部门。 5、罪犯名:城旦:正在服苦役的罪犯。元谋:主犯。 从而加功:从犯 6、法律方面的词语: 拘:捉拿;购:悬赏捉拿。(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执:抓住;株:株连;绳:依法制裁,绳之于法;诛:杀或者批评;榜、杖:杖责;讼:告状;鞫:审问;摄:统治、治理;慑:威慑,震慑;劾:弹劾,当面揭发罪状;讦:揭发别人的隐私;勘:审查;赎:罚款。赎金:罚金;楚:痛苦;坐:因……犯罪;当、论:判决;趣:通“促”催促;“趣”小步快走;婴:缠绕或通“撄”,意触犯;末减:比死 刑降一等,死缓。 究:追查;罔加:受法律制裁;槛阱、 圜墙:牢房; 二、官职人物类: 特征:特别征召。汉代无科举,以地方官举荐,举孝廉,为“秀才”即优秀的人才。皇帝或派专人考察,然后合格者派牛车来接其做官。特,公牛。敕:皇帝命令。笏:朝板;缙绅:官员腰带,借指做官的人。治所:地方政府所在地;万斛:最高的俸禄;二千石:太守,太守的俸禄就这么多;假、理:代理;班赐:皇帝的赏赐;及第:中举;假节:手中的符节;官廨:官员家属的住处; 升官、降职了: 擢:升官。陟:升官。授、拜:第一次当官;除;除去旧职升为新官;迁:是右迁的省略,升官;左迁:降职;转:是右转的省略,升官。左转即左迁,降职;古代右比左尊贵,在车上坐围则相反,指导清朝,才是左比右尊贵。斥:被皇帝严厉斥责,降职。出:从京城调到地方。入:从地方到京城做官;黜(绌):罢免;辟:征召。 坐镇:镇守边关; 三、常用实词 1.归:官员告老还乡;女子出嫁,归宿; 隐居。 2.不谷:寡人,诸侯王的自称。 3.昆弟:非亲兄弟,关系密切。 4.息:儿子。例:晚有儿息 5.黑衣:贫民百姓,布衣。 6.古代衣服颜色有等级:黄,宫里,龙为 皇帝、太子。紫,图案为龙是诸侯,图 案为蟒是非血缘王。红,地方行政长官, 太守。绿,县令。白,读书人,白衣秀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汇总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汇总 一、法律类 1.古代刑法: 笞:用竹鞭或竹板打。仗:杖责,用棍子打。 流:流放徙:做劳役,苦役。髠(kūn):削发,剃光头。 黥:面部刺字,用墨染黑,个别用朱色。刖:砍脚跟 膑:挖膝盖骨劓:割鼻子 2.法律名称: 三尺:指法律;按律:依照法律;狱:案件;具狱:审理完毕,案件审完放入宗卷,轻易 不可推翻。 3、刑具: 桎:脚镣;梏:手铐;枷:枷锁;关三木:颈手足都带上刑具,说明是重犯。械:笼统 之刑具;索:绳子,捆人; 钳:束颈的铁圈。 4、法官:理:秦代法官。廷尉:汉代中央法官;司隶校尉:汉代地方法官;功曹、议曹:办案人员;掾吏:牢头,狱卒;大理寺卿、少卿:唐宋中央法官,如狄仁杰; 有司、案司;有关法律部门。 5、罪犯名:城旦:正在服苦役的罪犯。元谋:主犯。 从而加功:从犯 6、法律方面的词语: 拘:捉拿;购:悬赏捉拿。(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执:抓住;株:株连;绳:依法制裁,绳之于法;诛:杀或者批评;榜、杖:杖责;讼:告状;鞫:审问;摄:统治、治理;慑:威慑,震慑;劾:弹劾,当面揭发罪状;讦:揭发别人的隐私;勘: 审查;赎:罚款。赎金:罚金;楚:痛苦;坐:因……犯罪;当、论:判决;趣: 通“促”催促;“趣”小步快走;婴:缠绕或通“撄”,意触犯;末减:比死刑降一等,死缓。 究:追查;罔加:受法律制裁;槛阱、圜墙:牢房; 二、官职人物类: 特征:特别征召。汉代无科举,以地方官举荐,举孝廉,为“秀才”即优秀的人才。皇帝或派专人考察,然后合格者派牛车来接其做官。特,公牛。敕:皇帝命令。笏:朝板;缙绅:官员腰带,借指做官的人。治所:地方政府所在地;万斛:最高的俸禄;二千石:太守,太守的俸禄就这么多;假、理:代理;班赐:皇帝的赏赐;及第:中举;假节:手中的符节;官廨:官员家属的住处; 升官、降职了: 擢:升官。陟:升官。授、拜:第一次当官;除;除去旧职升为新官;迁:是右迁的省略,升官;左迁:降职;转:是右转的省略,升官。左转即左迁,降职;古代右比左尊贵,

文言翻译注意事项及文言文固定结构

文言文难点再突破(2013-6-2) 高考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 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直译为主,就是要求在翻译中字字落实,把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译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译出来的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2.意译为辅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这些需要意译的地方一般是使用固定结构及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的地方。 如:①纵一苇之所如。译文: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这里的“一苇”是比喻,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译文:能不改变自己节操志向的高官。这里的“缙绅”采用借代手法,应译成“官员”。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这里用“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④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文:相如请同大王拼命。“以颈血溅大王”是“拼命(死)”的委婉说法,不可直译。 二、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①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活用词 ②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虚词 ③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拿到一个句子先判断句式,再确定重要实词和虚词。 三、要做到文从字顺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同学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后的语句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不通顺流畅,则要润色修改。 【体悟真题,注意得分点的落实】 1.(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说明:师,是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译文:(申甫)到了 ..嵩山,又.碰到了 原先 ........侍奉他。..(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 ..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2.(2010·上海卷)尧咨(指陈尧咨)讽转运使出公(指欧阳晔,欧阳公是尊称),不使居府中。 说明:“讽”是关键词,也是得分点。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委婉劝谏”“暗示”等。结合语境,这里是“暗示”义。正确答案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3.(2010·课标全国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说明:“以”是有意义的虚词,不能当成可有可无的虚词删去不译。正确答案:敌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4.(2007·江苏卷)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说明:注意“累世”“以义”“以忠”,死是词类活用,为…而死。正确答案接连几代为农夫,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语汇总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语 A 阿:偏袒;奉承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拜:授给官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断狱,给……回信、答复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遭受备:完备;具备本:根源;探究根源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裨:益处比:并列(鳞次栉比),接连地(比肩接踵),勾结(朋比为奸),比较,等到(比及)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薄:靠近(日薄西山),稀少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擘:大拇指逋:逃亡,欠交、拖欠,拖延(责臣逋慢) C 采:文章的辞藻骖:三匹马拉的车苍:灰白色操:操守,行动曹:辈(类、属、侪、徒、等)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沈”陈: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实在 乘:古代一车四马,趁着,冒着、迎着,登上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稠:多而密初:才、刚刚除:台阶,任命刍:割草,牲口吃的草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区别)黜:废黜,罢免绌:不足(相形见绌)舛:违背,错乱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跟随,仆从、下属,通“纵”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措:放置,措施厝:放置错:镶嵌 D 达:得志怛:痛苦、忧伤黛:青黑色贷:借出,宽恕逮:达到,等到迨:等到殚:竭尽耽:沉溺但:只、仅仅,徒然惮:畏惧当:面对,判罪,应当 通“挡”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党同伐异) 刀笔:管刀笔的小官祷:祈祷道:规律得:能够镝:箭头第:但、只管的:箭靶中心,女子额头的红点典:法则、制度,主管吊:慰问牒:文书堞:城墙洞:深入、透彻督:监察、督促牍:文书,书籍独:单独,表反问(副词),仅、只有笃:忠诚遁:逃多:赞美夺:强行改变 E 讹:谣言恶:哪里,讨厌,坏遏:阻拦而:你,表并列、转折、顺承、修饰迩:近贰:副的,从属二主,背叛 F 伐:夸耀,讨伐,功劳法:效法,法令藩:篱笆凡:总共,凡是反:通“返”,违反范:模子方:正在斐:有文采匪:不是奉:通“捧”,两手捧,尊奉,俸禄黼:古代礼服上的花纹伏惟:表敬副词,无意义服:佩带,服从甫:刚刚,美好 G 赅:完备盖:大概,句首语气词概:节操、风度干:盾牌,冒犯,冲,干预,求取敢:谦辞(冒昧的意思),表反问岂敢扛:双手举(力能扛鼎)诰:皇帝给臣子的命令,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格:推究(格物致知),标准(行有格),阻止(形格势禁)更:改变,更加觥:酒杯躬:亲自,身体诟:骂沽:买、卖孤:幼年失去父亲,谦称 诂:对古代文字的解释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故事:旧例固:本来,坚持,坚固 乖:违背管:钥匙,掌管果:果然,坚决过:经过,错误,探望、拜访 H 好:容貌美,友好劾:弹劾盍:何不阖:全河:黄河荷:扛曷:什么,岂、难道 和:应和恨:遗憾亨:通达、顺利后:君主乎:于胡:为什么扈从:皇帝出巡时的随从怙:依仗、凭借(怙恶不悛)还:通“旋”,旋转,返回浣:洗涤豢:喂养环:担忧、忧虑隳:毁坏恚:恼怒 诲:教导会:回合,正好、恰好,必然或:有的人,有时,也许货:财物 J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十五例) 请翻译以下句子。 一、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二、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 师表》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4、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6、“……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四、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 五、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论语?学而》)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 七、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八、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