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张德新

新乡市红旗区德新防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是在橡胶隔震技术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系统性的改进。提升了支座(包括下支撑体及连接件)在地震时的竖向承载力与承载范围。加大了上支撑体与下支撑体在地震时的隔离效果与柔性结合。保证了在地震时对外输能量实施有效地隔离、截流、吸收、储存与递进阻尼。确保了地震后上支撑结构体的复位功能(储存能量的释放)。促进了中高层及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解决了成本高且技术原理不易与普通民宅结构对接的现实问题与大家共同分析探讨。

[关键词]智能滑移钢索连接能量隔离弹簧阻尼

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多发地震的国家之一,民用住宅及公共建筑(如学校、商场等)普遍采用的是砖混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发生时,给人类带来最大危害的就是建筑物,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的也是建筑物。(天然、高阻尼、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目前在国内外建筑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急待解决。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技术改进措施,望大家共同探讨并提出宝贵意见。

1.总体技术介绍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的具体措施是参照人体结构平衡原理,在建筑

结构中的适当部位植入关节(滑移钢板支座)、神经(钢索或钢丝绳)、能量阻尼(弹簧阻尼器)来提高其在地震时的隔震减震耐震效果与反

应能力。

2.具体措施

2.0.1智能滑移隔震减震工程

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支撑体之间设置滑移钢板隔震层,在建筑物上部结构支撑体上设置上弹簧阻尼器,在建筑物下部基础支撑体的侧面设置下弹簧阻尼器,把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结构)完全隔离,用钢索或钢丝绳通过弹簧阻尼器、上部结构支撑体、滑移钢板支座、下部基础支撑体的空洞贯通柔性连接,一端锚固在弹簧阻尼器的压板上,另一端锚固在建筑物上部支撑体或下部支撑体的基础中。平时滑移钢板支座支撑上部结构。地震时隔震层上部结构与基础及地面发生水平相对位移,地震能量由下部结构传到隔震层,大部分被滑移隔震装置隔断或吸收,以此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向上部传输的地震能量同时被上下弹簧阻尼器有效地吸收与消耗。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安全的工程措施。

2.0.2滑移钢板限位隔震支座

由上下钢板之间组合成光滑平面(包括干燥性润滑剂及其它连接件)且中心位置形成菱形状限位空洞(内置钢索或钢丝绳)。简称滑移限位钢板支座。

2.0.3橡胶弹簧复合体形变阻尼器

以橡胶弹簧复合体为阻尼介质的速度相关型阻尼器,由钢柱体滑动导杆、阻尼通道、橡胶弹簧阻尼材料、钢索或钢丝绳等部分组成。简称弹簧阻尼器。

3.设计基本要点

3.0.1在建筑物上部支撑体的顶面或侧面设置弹簧阻尼器时,以最

大阻尼力计算活荷载参照抗震规范对上支撑体进行加载设

计。

3.0.2下部基础支撑体顶端的水平截面尺寸应大于相邻上部支撑体的水平截面尺寸400mm,以应对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参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

4.材料与原理结构示意分析

滑移钢板支座外形结构

滑移支座上下钢板

弹簧阻尼器

(地震时)原理示意图

结构示意图

1-基础2-地面3-下支撑体4下钢板6-限位隔挡装置7-上钢板9-钢索或钢丝绳10-弹簧阻尼器12-上支撑体

5.组件性能分析

5.0.1限位滑移钢板隔震支座

限位滑移钢板隔震支座的压缩性能:竖向压缩刚度及竖向承载力较高,竖向承载范围较广。

限位滑移钢板隔震支座的剪切性能:水平刚度较小,剪切性能较大,上输地震能量较弱,隔震效果较强。

水平极限变形能力:水平极限变形可取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设计水平位移值,其内部构造稳定性较好不易损坏。

5.0.2弹簧阻尼器

橡胶弹簧复合体形变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初期阻尼值较小,中期阻尼值递增,后期阻尼值较高。发生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位移设定值时,

钢索或钢丝绳与支座内菱形空洞壁粘结一起,进行强行限位阻尼,其内部构造为揉体材料不易损坏。

5.0.3弹簧阻尼器位置的设置

阻尼器可设置在建筑物上部支撑体的顶端或侧面,也可设置在下部基础支撑体的相邻表面或侧面,也可以上下同时设置。必要时可增设隔挡装置与竖向隔震缝。

6.其他分析

6.0.1结构受力相对减小

结构节点受力运动路线走势对比分析:

黑色线为建筑物结构体在静止平衡状态时。

天蓝色线为地面地基基础在地震运动状态时。

红色线为传统抗震的建筑物结构体在地震运动状态时的受力放大。

深绿色线为已安装了智能滑移防震系统的建筑物结构体在地震运动状态时的受力减小。6.0.2安全性能提高且成本低廉及易普及

它兼有国内外橡胶垫隔震支座现有技术之优点,同时也克服了橡胶垫长期受到建筑物自重挤压功能退化更换之缺点,避开了对建筑物承载的风险。突出了建筑物在地震运动中的快速再平衡,解决了次级能量得不到彻底根治之难题。打破了其成本高且技术原理不易与普通民宅建筑对接现状,创新了成本低且技术原理不仅适用于城镇的中高层建筑,也适用于农村的一般民宅普通建筑。它在兼有国内外滑移防震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在建筑物的顶端增加了快速平衡缓冲消能装置,无疑将为建筑物体系上了多功能“安全带”。钢板滑动防震技术在国外如日本现有建筑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逐渐替代了成本较高的橡胶垫防震技术。

6.0.3节能高效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该技术在抗震性能相对提高的同时,也解决了抗震原材料不必要的浪费问题,节约了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改变了既浪费资源且抗震性能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实际现状。打破了建筑物直接受到地震运动能量的切割,且切割破坏呈放大趋势的被动抗震局面。开创了建筑物在地震运动中主动滑动免遭切割,并且使建筑物在地震运动中快速平衡的主动减震柔性抗震新局面。避免了地震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的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同时对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及节能环保事业的同步发展。

6.0.4促进其它建筑行业共同进步

该技术在建筑物遇到地震运动时,相对减弱了地基基础部分方向的结构受力,对地基基础的节能型研发、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该技术在建筑物遇到地震运动时,相对减弱了地震运动能量及次级能量,快速调整了建筑物重心位置在地震运动中的再平衡,为我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稳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为我国建筑步如绿色节能高效建筑时代铺平了道路。7.试

验分析与结论

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建筑物体,在同一个震动平台上,在同样的震动效果下,传统抗震结构的建筑物体模型瞬间倒塌,而另一边(安装了智能隔震减震装置)智能防震结构的建筑物体模型却在强烈震动的地基上跳起了舞蹈,似乎有了强壮的“筋骨”,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小幅移动,丝毫没有要倒塌的迹象(两个建筑物体模型是四分之一比例且完全相同的二层砖混结构)。

下图(1、2、3)中左边红的为传统建筑结构体A,右边绿的为传统建筑结构体A加装了智能减震平衡装置b(Ab结构体),震动时,A 瞬间倒塌,经过长期(无数次的)震动,Ab结构体仍然毫发无损。下图(4、5、6)中左边的为传统建筑结构体A,右边的为传统建筑结构体A加装了智能减震平衡装置b(Ab结构体)。震动时,A瞬间倒塌,经过长期(无数次的)震动Ab结构体仍然毫发无损。

下图:(7、8、9、10)中为传统建筑结构体A 加装了智能减震平衡装置b(Ab 结构体),震动时,Ab 结构体在其基础上(可控范围内)来回滑动,经过长期(无数次的)震动,Ab 结构体仍然毫发无损。

上震动前(1)上震动中(2)上震动后(3)

上震动前(4)上震动中(5)上震动后(6)

震动中

左上震动前、后(7)上震动中(8)上震动中(9)右上震动中(10)

8.案例图片分析

8.0.1智能滑移隔震减震主体工程封顶

8.0.2案例工程简介

河南郏县邱庄村“一鸣书居”工程系大河报新闻评论部主任黄普磊先生在拆除祖居投资建设的公益项目,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项目建设面积约800平方米,系著名设计师董建先生设计,新乡市德新防震公司抗震专家张德新先生担任总监,项目采用张德新先生研发的智能滑移隔震技术建造,在负一层和一层之间设置有100片钢板构成的滑动隔震层,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又用16根钢丝绳及弹簧阻尼器柔性连接,地震来时,地下基础随震在建筑物的下部滑动,地震结束自动复位。

8.0.3滑动钢板隔震层

8.0.4上下弹簧阻尼器

下弹簧阻尼器上弹簧阻尼器

下弹簧阻尼器封闭箱预留上弹簧阻尼器封闭箱

9.结语:

随着建筑物智能滑移隔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应用与发展,使建筑物自身增强了立体化隔震减震耐震性能,真正达到大震变小、小震变了的目的。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物抗震研发、设计的传统思路,建立了人们对建筑物隔震减震耐震一体化研发、设计的新思路,增强了人们对建筑物智能滑移隔震新技术的理解意识,为我国防震减

灾事业的良性发展铺平了道路,使建筑物智能滑移隔震标准不仅仅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应用,更要建议纳入国家建筑物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范围;希望通过更多的科技研发,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具备更多更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人类造福,为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文革,唐圣贵,王敬河等.超限砖混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工程抗震,2004,(2):13-14

[1]wen-ge liu,Tang Shenggui Wang Jinghe etc.Transfinite discusses some issues of composite masonry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seismic,2004, (2):13-14

[2]郑文,涂津,潘文.浅谈复杂结构的中震设计[J].工程抗震与改造加

固,2009,31(5):81-8

Cathy,[2]TuJin,pomfret.Introduction to complex structures in seismic desig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arthquake and renovation,2009,31(5):81-8

作者信息:

张德新建筑物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发明人专利号:2011100718102

工作单位:新乡市红旗区德新防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新乡市新飞大道与马小营交叉路口(货运中心北临)

邮编:453000

邮箱:1658711604@https://www.360docs.net/doc/2717453838.html,

电话:130********

身份证号码:410721************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717453838.html,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知识分享

第十五讲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规定 一、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减轻建 筑结构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震动波为载体向地球表面传播。 通常的建筑物因和基础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地震波携带的能量通过基础传递到上部结构,进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被转化为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在此过程中,当结构的总变形能超越了结构自身的某种承受极限时,建筑物便发生损坏甚至倒塌。 1、什么是房屋结构的“隔震设计” 《隔震》,即隔离地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阻尼器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地震时,隔震结构的震动和变形均可只控制在较轻微的水平,从而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表15.1列出了隔震设计和传统设计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 表 15.1 隔震房屋和抗震房屋设计理念对比 隔震器的作用是支承建筑物重量、调频滤波,阻尼器的作用是消耗地震能量、控制隔震层变形。隔震器的类型很多。目前,在我国比较成熟的是“橡胶隔震支座”。因此,本《规范》所指隔震器系指橡胶隔震支座(规范12.1.1条注1)。在隔震设计中采用其他类型隔震器时,应作专门研究。 2、什么是房屋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 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部件(由阻尼器、连接支撑等组成),通过阻尼器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这样的房屋建筑设计称“消能减震设计”。 采用消能减震设计时,输入到建筑物的地震能量一部分被阻尼器所消耗,其余部分则转换为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这样,也可以达到降低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阻尼器有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电流变、磁流变阻尼器等。 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主要优点

浅析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浅析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西藏地区是地处地震多发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防御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及产品、西藏地区地震区划及所发生主要地震、减震技术 在西藏地区的应用情况阐述,展示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状况。介绍减隔 震技术的概念、产品种类、相关政策法规,现已采用的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桥梁、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将来减隔震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表明了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减小地震作用所带来的损失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西藏地区;应用;发展; 引言 减隔震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在国内最早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在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中应用较多,之后在四川、 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区逐年增多。在国外如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地区也 有着较多的应用。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1] 以来,各省(市、区)相继转发了相关文件,部分省(市、区)如云南、新疆、 甘肃等出台了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地方法规和标准,进一步推动了减隔震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减隔震技术相关技术、产品标准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利于减隔震技术 的推广应用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保障建设工程的安全性。 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改善建筑功能,降低综合造价 成本,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益。通过4.20芦山地震等多次强的检验,效果非常明显。 西藏地区属于我国地震高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老旧建筑较多,工程建设 抗震防御灾害的能力较弱。 1 减隔震技术简介 1.1减隔震技术 即建筑隔震技术和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简称。 建筑隔震:即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叠层橡胶 隔震支座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 小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 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 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 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1.2减隔震产品 隔震产品包括: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弹性滑板 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滑轨支座等。 减震产品包括:屈曲约束支撑、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粘 弹性阻尼器等。 1.3减隔震技术国内应用情况 截止目前有超万橦建筑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居全世界首位。 国内减隔震技术应用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四川、新疆、甘肃等,较典型的减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晏冰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晏冰 发表时间:2018-03-09T16:40:00.0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作者:晏冰 [导读] 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本身的抗震问题。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孤寂年来对人类生活破坏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所以对当代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已经渐渐的通过各种结构来进行地震抗灾减灾的工作。隔震结构是一种主要的利用相关结构的布设来对地震中的能量进行吸收的抗震结构。本文针对高层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难点,提出了一些隔震减震措施,以供高层结构工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隔震高层结构减震 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本身的抗震问题,并且能够使用有效的措施来使其能够在长时间内抵抗一定强度的地震,是当前高层建筑工程中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这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久以来,很多建筑工程设计技术人员都是秉着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来进行其结构设计的,但是由于受到来自己各个方面的影响,该方面的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介绍 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有利于地震能量消耗。而减震措施恰好利用这一点,借助建筑阻尼增加吸取地震能量,以此来维护主体结构,降低震害。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较多的隔震建筑。因隔震设计选取的材料和以往设计存在差异,和传统抗震设计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特别是高层隔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隔震措施存在时间限制,不仅能应用到新建结构,而且在建筑物建成后可通过阻尼增加来实现减震。从适用部位层面而言,减震措施较为广泛,无论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夹层均适用。而消能减震技术利用消能减震装置配设来提高结构阻尼比,进而防控结构变形问题,借助附加装置来吸取地震能量,实现主体结构的全面防护,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会出现严重破坏。依照数据统计可知,消能减震结构能够显著增强抗震性能。另外,抗震构造还能够依据未采用消能减震之前的结构来降低。 2.建筑结构中减震措施 减震措施主要是借助建筑物意外的部件来增加建筑物的阻尼,消耗地震传递给建筑物结构的能量,避免建筑物因地震而受到损害。消能部件的布置需经分析确定。设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可使两方向均有附加阻尼和刚度;设置于结构变形较大部位,可更好发挥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 减震措施不仅可用于新建结构的减震设计,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采用特殊处理之外,还可以借助消能减震装置或者元件削弱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可用于现结构的抗震加固,在对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础进行隔震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在建筑物没有动工以前按照隔震设计的措施,完成相应的工作。最迟也是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当中,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特殊的隔震装置。然而,建筑物建成以后,如果想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就要采用增加阻尼的办法,在建筑物的结构上重新添加消能减震装置。从适用的部位来说,也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可用于建筑物的隔震夹层。消能减振技术是用特别设置的机构和元件将地震动的能量加以吸收耗散,以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当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时,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可适当降低。降低程度可根据消能减震结构地震影响系数与不设置消能减震装置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之比确定,最大降低程度应控制在1度以内。 3.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 3.1选用特殊隔震地基材料。建筑物基础隔震,借助特殊材料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处理,对地震时的地震波进行削减,进而将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降低。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有直接选用砂子或粘土制作垫层的,也有将砂子和粘土交替铺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作为垫层的。为了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作用,从前还有人以糯米为原材料,制成垫层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使用。随着当今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研究出了一种以沥青为原料的更好的隔震层材料。 3.2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指从建筑基础部分减小地震波,使地震波不能向上部结构传递,对地震造成的损害产生一定控制。对于在基础和上部结构布设隔震装置的情况,相较于高层建筑来说,外形规则匀称的底层建筑的隔震效果更好,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结构布设隔震装置或许会使自振周期得到增加,进而使隔震效果得到了降低。现如今基础隔震既全面进步,不断完善,发展形态也呈现多样化。 3.3层间隔震。层间隔震包括隔震支座和质量两部分,它面向原结构装设耗能减震装置。一般选择橡胶作为隔震装置内部的支座材料,通过改建结构夹层就可以实现减震作用。通常情况下遇到地震都是隔震和减震对部分地震能量进行吸收,使地震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降低,使地震的损害作用减小。抗震技术为主,隔震技术为辅,这就构成了层间隔震。不过,层间隔震的减震效果要比基础隔震技术效果低约20%。此措施应用空间比较广,除了能够在新建建筑物上应用,还可以对已有建筑物进行巩固优化。 4.减震隔震构造的维护及保养措施 为了保证在建筑工事完成后进行的验收以及日常管理和维修、震后修复工作过程中能够对隔震支座的性能提供相对较为直观且及时的依据,例如在发生地震或者建筑经过长期的运营之后,要定期的检测隔震支座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坏或者不可恢复的变形、隔震沟是否被其他填充物所堵塞、减震隔震层上部结构是否存在有限制其在地震中发生水平位移的障碍物等,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以及详细的检查和维护计划,要时刻关注高层建筑结构中减震隔震层的工作状态和稳定性。在减震隔震结构楼层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竖向隔离缝等构造附近或者建筑物的出入口都要设置有相应的隔震警示标志,提醒业主和其他人员对高层建筑减震隔震构建以及隔震构造的监督和维护,要明确提示在减震隔震构造工作的过程中业主和其他人员均不得填充、堆放杂物或者其他会对隔震层结构工作造成影响的行为,也不可在其上部放置任何会影响隔震层在地震中发生水平位移的构造物。 5.总结 工程设计人员需重视隔震减震问题,做好隔震减震设计工作,选用适宜的隔震装置,所用消能构件自身的参数应通过特定试验来明

隔震与减震技术介绍

隔震与减震 一、概述 二、基底隔震 三、悬挂隔震 四、耗能减震 五、冲击减震 六、吸振减震 七、主动控制减震 一、概述 ?地震引起结构振动的全过程是: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振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部分采取振动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的抗震方法。

1、消震 通过减弱震源振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方法。 2、隔震 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减弱或改变地震动对结构作用的强度或方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基底隔震 悬挂隔震 3、被动减震 通过采用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 耗能减震 冲击减震 吸震减震 4、主动减震 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 两大类减震方法: (1)被动控制方法。这种方法无外部能源供给,也称无源控制技术。包括隔震技术和被动减震技术。 (2)主动控制方法。这种方法有外部能源供给,也称有源控制技术。 ? 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减震方法优点: (1)减小地震作用,降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震可靠度。隔震方法能够控制传到结构上的地震力,克服确定荷载的困难。 (2)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破坏,减小震后维修费用,对现代建筑,非结构构件的造价占总造价的80%以上。 (3)隔震、减震装置的更换或维修比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4)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二、基底隔震 1、原理 ? 基底隔震是在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的底部设置隔震层,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 ? 基底隔震,主要用于隔离水平地震作用。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显著低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此时可近似为上部结构是一个刚体,如图8.18所示。设结构的总质量为m ,绝对水平位移为y ,地震动的水平位移为xg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为k ,阻尼系数为c ,则底部隔震系统的运动平衡方程为: ? ? 上部结构绝对位移(加速度)振幅与地震动位移(加速度)振幅的比值R 为 g g kx x c ky y c y m +=++ 222222 2max max max max ]4)1[(41βξββξ+-+===g g x y x y R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张德新 新乡市红旗区德新防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是在橡胶隔震技术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系统性的改进。提升了支座(包括下支撑体及连接件)在地震时的竖向承载力与承载范围。加大了上支撑体与下支撑体在地震时的隔离效果与柔性结合。保证了在地震时对外输能量实施有效地隔离、截流、吸收、储存与递进阻尼。确保了地震后上支撑结构体的复位功能(储存能量的释放)。促进了中高层及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解决了成本高且技术原理不易与普通民宅结构对接的现实问题与大家共同分析探讨。 [关键词]智能滑移钢索连接能量隔离弹簧阻尼 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多发地震的国家之一,民用住宅及公共建筑(如学校、商场等)普遍采用的是砖混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发生时,给人类带来最大危害的就是建筑物,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的也是建筑物。(天然、高阻尼、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目前在国内外建筑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急待解决。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技术改进措施,望大家共同探讨并提出宝贵意见。

1.总体技术介绍 智能滑移隔震减震技术的具体措施是参照人体结构平衡原理,在建筑 结构中的适当部位植入关节(滑移钢板支座)、神经(钢索或钢丝绳)、能量阻尼(弹簧阻尼器)来提高其在地震时的隔震减震耐震效果与反 应能力。 2.具体措施 2.0.1智能滑移隔震减震工程 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支撑体之间设置滑移钢板隔震层,在建筑物上部结构支撑体上设置上弹簧阻尼器,在建筑物下部基础支撑体的侧面设置下弹簧阻尼器,把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结构)完全隔离,用钢索或钢丝绳通过弹簧阻尼器、上部结构支撑体、滑移钢板支座、下部基础支撑体的空洞贯通柔性连接,一端锚固在弹簧阻尼器的压板上,另一端锚固在建筑物上部支撑体或下部支撑体的基础中。平时滑移钢板支座支撑上部结构。地震时隔震层上部结构与基础及地面发生水平相对位移,地震能量由下部结构传到隔震层,大部分被滑移隔震装置隔断或吸收,以此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向上部传输的地震能量同时被上下弹簧阻尼器有效地吸收与消耗。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安全的工程措施。 2.0.2滑移钢板限位隔震支座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word精品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目录 背景: (2)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2)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5)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7) 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 (9) 举例: (9)

背景: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产品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龙初, 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加入WTO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复杂,应对工作更艰巨。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理解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农产品稳步健康发展。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年度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 2000112.3156.2286.5 2001118.1159.8277.9 2002124.1180.2304.3 2003188.9212.4401.3 2004230.9279.7510.6 2005286.5271.8558.3 2006319.8310.3630.1 2007409.7266.2775.9 2008583.3402.2985.5 2009521.7392.1913.8 2010719.1488.81207.9 (表一:2000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数据)

1400 ---- 进口额 ---- 岀口额 ---- 进岀口额 (图一:中国农产品2000至2010年进出口额曲线图) 由此可知: 1.从2000-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整体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对外贸易仍以进口为主。 2.尽管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低于进口总额,但出口总额每年仍以很大速度增长,且进大于出的局面得到了改善。 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的情况: ■水产 ■粮食 ■畜禽 ■果蔬茶叶 ■秸秆饲料 ■其他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浅述建筑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崔XX XX理工大学XX学院XX学员大队江苏XX 02XXXX 内容摘要 摘要:本文对建筑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说明,并对结构抗震设计、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进行分析和对比,供初学者参考。 主题词:抗震设计隔震设计消能减震设计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罕遇的大地震会给建筑物及构筑物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回顾21世纪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如尼泊尔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智利地震等无一不对人们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而且即使做到了震前预报,如果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薄弱,也难以避免经济损失。地震时不可控的,但工程结构是可控的,因此,实施有效的抗震设防是当前防震抗灾的关键性工作,而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依靠增加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增加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抵御地震作用,,来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防御目标,立足于“抗”,是一种消极的设计方法。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传统抗震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传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的需求。所以抗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更应该搭上科技创新的这辆快车,用新技术来提高和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物中设置隔震层和消能减震装置来减轻地震的破坏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这一新结构体系做一简要阐述。 2 “隔震设计”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 2.1 隔震设计 “隔震”即隔离地震,分为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在建筑物适当部位设置隔离装置,切断或削弱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并提供适当的阻尼,从而使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大大降低,耗能能力加强,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如叠层橡胶垫支座、高阻尼橡胶垫支座、滑移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装置等。 2.2 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减震技术是把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 阻尼器,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粘弹性)直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中,消能(阻尼)装置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耗能作用,消耗掉输入机构体系的大量地震能量,式结构本身需消耗的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研究 焦涛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土木工程系 摘要近年来高层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理论和应用进展,主要包括隔震技术措施与减震技术措施,并分析了在隔震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耗能装置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多发自然灾害。据统计,世界上平均每年发生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约18次,每年平均有10000人死于地震中。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0%以上,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引起地面剧烈的颠簸和摇晃对房屋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会产生毁灭性的破坏。目前,城市建筑都朝着中高层建筑发展。因此,如何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是目前房建设计与施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防止地震对建筑的危害,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抗震结构体系,依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免于倒塌。但由于它是一种“被动防震”法,不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实际地震力有时超出设计地震力较多,从而使地震设计失效; 2.地震力不是常值,它是随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增大而加大,在高烈度区,单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来抵御地震是不经济的; 3.结构破坏后,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修复工作十分困难; 4.随着生产、办公、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楼内的仪器设备的价值有时远远大于建筑物本身的造价,良好的抗震设计即使保住了建筑物本身,但剧烈的震动使仪器设备中断工作,甚至遭到破坏[1]。 建筑隔震减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震防灾技术能大大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在1994年美国圣费南尔多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得到验证,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效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潘克君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潘克君 摘要: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当前对于人类生活造成破坏严重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类 自然灾害,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于当代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也需要提供相应的重视,目前已经逐步通过了各 种结构来增强建筑的隔震减震效果,隔震减震结构是一种能够通过建筑物内部相 关结构吸收地震过程中所产生巨大能量的构造物。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 1 抗震技术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地震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害数以亿计,地震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其破坏的巨大性和不可预测 性给我国的许多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国家抗震规范中明确规定:“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于小的地震,要求是在地震中建筑物和构 筑物的不发生破坏,不影响主体结构的受力;对于中型的地震,要求建筑物和构 筑物在地震后能够通过修理可继续使用;对于大型地震,要求建筑物和构筑物在 地震中不倒塌。随着我国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对于抗震已 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在地震中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损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不断减少,对房屋的影响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减少。尽管我们在控制人员伤 亡方面和控制经济损失上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反映了我国对于人们的住房结 构设计以生活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原则,但是由于地震的破坏力和不可预见性,在 地震中还是有许多建筑物和构筑物发生了破坏,使得其不能够再继续使用,造成 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避免人员伤亡 和保护房屋建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筑设计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房屋结构作为住宅建设中最关键的部分,合理的设计可以保证房屋的安全系数, 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大多数房屋在设计时遵循“经济、实用、安全”的原则,还要以抗震设计原则为依据,结合瞬变地震本身的特点和不确定性,确保安全和 设计思路,以应对自然灾害。 2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介绍 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有利于地震能量消耗。而减震措施恰好利用这一点, 借助建筑阻尼增加吸取地震能量,以此来维护主体结构,降低震害。隔震技术被 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较多的隔震建筑。因隔震设计 选取的材料和以往设计存在差异,和传统抗震设计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特别 是高层隔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隔震措施存在时间限制,不仅能应用到新建结构,而且在建筑物建成后可通过阻尼增加来实现减震。从适用部位层面而言,减震措 施较为广泛,无论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夹层均适用。而消能减震技术利用消能 减震装置配设来提高结构阻尼比,进而防控结构变形问题,借助附加装置来吸取 地震能量,实现主体结构的全面防护,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会出现严重 破坏。依照数据统计可知,消能减震结构能够显著增强抗震性能。另外,抗震构 造还能够依据未采用消能减震之前的结构来降低。 3 隔震措施 3.1 隔震构造措施 隔震结构在地震时会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为保证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具有 发生较大变形的能力,设计时在上部结构的周边设置竖向隔离缝,缝宽取为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2014级国贸四班朱耿松201440401110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和巴西都是“金砖国家”之一,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巴西自1974 年建交,1993 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经贸往来频繁,目前,巴西上半年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6年1-6月,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09.9亿美元,下降12.0%。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197.7亿美元,增长7.0%,占巴西出口总额的21.9%,提高2.3个百分点;巴西自中国进口112.1亿美元,下降32.9%,占巴西进口总额的16.8%,降低1.4个百分点。1-6月,巴西与中国的贸易顺差85.6亿美元,增长387.7%。 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位的商品是植物产品,且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0.8%,贸易规模达

到10625百万美元,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排名第一位的商品近几年都是植物产品。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巴西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巴西森林总面积为4.24亿hm2,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为49.8%。其森林蓄积量为560亿m3 ,居世界第2位 相对来说,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 由此看来,巴西无论在森林总面积上还是在人均面积上,均远超中国,致使其价格成本都较低,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各方面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巴西在植物产品和纸张等商品的出口上均利用了自己的要素禀赋,在出口上具有价格和成本优势,符合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同时巴西的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也占有较大比例,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属矿产巴西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铁矿、锰矿、铝土矿、锡矿、铌钽矿、铜矿、铅锌矿、镍矿、金矿等。铁矿:巴西铁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160亿吨,居世界第五位,淡水河谷矿业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巴西铁矿石类型绝大部分为赤铁矿和铁英岩。锰矿:巴西锰矿资源比较丰富,探明储量132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铝土矿:巴西铝土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27.0亿吨,占世界铝土矿资源的8.4%,居世界第三位,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分布在巴西北部地区的巴拉州(Para)。锡矿:巴西锡矿探明储量77.7万吨,约占世界锡矿资源的12.4%。铌钽矿:巴西铌钽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分别为376.1万吨和88.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铜矿:巴西铜矿探明储量1436.5万吨。金矿:巴西金矿探明储量1800吨,近年来巴西金矿储量大幅增长。镍矿:巴西镍矿探明储量830万吨,由于近年来世界不锈钢工业的发展对镍的需求大幅增长以及镍的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刺激了巴西镍矿的勘查投资,镍矿储量增长明显。锌矿:巴西锌矿探明储量620万吨,巴西锌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硅锌矿和菱锌矿,含锌16%~39%,闪锌矿,含锌5.0%~5.2%。三非金属矿产巴西非金属矿主要产包括石墨、高岭土、滑石与叶蜡石、菱镁矿、蛭石等。石墨:巴西石墨探明储量11300万吨,石墨资源非常丰富,石墨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高岭土:巴西高岭土探明储量77亿吨,巴西是仅次于美国、英国的高岭土生产国和出口国。菱镁矿:巴西菱镁矿探明储量34500万吨,占世界菱镁矿资源的8.9%,最典型的菱镁矿呈细粒到中粒的白色或灰色的菱镁矿。滑石与叶蜡石:巴西滑石与叶蜡石探明储量12580万吨。磷矿:巴西磷矿探明储量24600万吨,是南美洲生产磷酸盐最多的国家。水晶: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生产国。蓝晶石:巴西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蓝晶石。矿床分布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含矿岩层为前寒武系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年产蓝晶石5万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巴西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巴西对中国出口如此多的矿产品以及贱金属及制品也就不足为为奇。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想巴西出口了大量的商品,排名前几位的商品如下图所示。

中国电信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电信比较优势分析

?优势分析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信企业己形成规模效益。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电信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 主要表现在:网络覆盖面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网络的规模和范围效应显著;品牌优势,消费者认知度高,消费者的惯性很大;市场垂直经济效应作用很大,市场潜力巨大;人才丰富和强大的科研能力;网络标准和发展控制权。 ?弱势分析 中国电信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缺乏资源运作优势。改革的风险将可能导致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优势,并使优势在发展中逐渐消失。 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弱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忽视长远战略,不能统观大局;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成为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机遇分析 从移动电话业务看,尽管移动和联通的客户规模以摩尔定律方式增长,但全国普及率仍然很低。随着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电话市场潜力将不断增大。未来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机遇包括了:国家信息化产业政策的提出;消费者信息意识的提高;新技术的突破和新业务的开发;国家重视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企业将上市等等。 ?威胁分析 未来电信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比如业务的同质竞争激烈,替代作用明显;人才面临流失,人力成本加大;政府的管制政策影响力加强,管制风险加大;消费者服务要求提高,消费者意识的超前给企业带来压力,企业必须控制好成本与服务的关系等等都是电信企业面临的威胁。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电信传媒总体概述 电信传媒媒体知识 —户外/LCD液晶媒体 —平面媒体 —网络媒体 —移动媒体 第三部分整合提升电信传媒品牌

隔震和消能减震与常规抗震的对比分析

隔震和消能减震与常规抗震的对比分析 在实际的建筑行业发展中,為了有效避免地震对建筑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影响,要对相应的隔震、消能减震等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与常规的抗震进行有效对比,做好最佳的抗震预防。基于此,文章分别对三种防震方法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题目就隔震和消能减震与常规抗震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人们更好的开展防震工作。 标签:常规抗震;隔震;消能减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蒸蒸日上,且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越来越重要。以此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关的安全预防措施也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为了避免地震给人们以及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对相关的防震举措予以充分重视,如此才能将其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的工程建筑当中,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1、常规抗震分析 1.1原理 延性抗震设计主要是利用一些结构部件的塑性变形来对地震能量进行消耗,从而实现一定的抗震作用,该种抗震的能量表达为Ein =ER +ED +ES ,其中ES 是主体结构和承载构件的不变弹性所消耗的能量;Ein 是发生地震时输入的结构能量;ED 是阻尼消耗的能量;ER 地震反应能量。 1.2特点 (1)砌体结构。该种结构相对较脆,实际的抗拉、康佳能力相对较弱,实际地震中的抗震于延性能也不理想。砌体结构在地震中受到破坏的几率相对较大,具体因素主要与窗间承载力不足、施工不当、设计问题以及整体抗剪强度弱等有关。在5.12地震中,由于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性能较差,致使其中的很多砌体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倒塌。在海地的某些地区,由于实际砌体结构建筑并不具有一定的抗震措施,致使相关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2)钢结构。钢结构具有延性好、轻质高强以及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其缺点主要是很难确保实际施工质量,且有很多的节点。在5.12地震中由于钢结构而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很多的轻屋房建设由于实际的屋架与屋面之间没有明确的固定,进而使得屋面板出现脱落。 2、隔震与消能减震 2.1隔震 (1)隔震的基本原理。隔震是指隔离地震对实际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原

中国比较优势浅析

中国比较优势浅析 姓名:边雪梅学号:20080410040120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而辩证分析比较优势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为中国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及其局限性,并从此角度探究分析我国应该如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竞争优势,从而使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从狭义来讲是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出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只要两国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商品交换各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H—O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要素禀赋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使得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造成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产生差异,从而促使了国际贸易发生。“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使双方在相互贸易中都能得到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环境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使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的实际。之后,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上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低廉。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优先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产品的出口,随后,依靠劳动力优势发展起了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也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主要是出口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国家,他们的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而中国的劳动较资本而言较丰富,所以中国可以与资本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中国资源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的要素禀赋基础上的,这也验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总量的高增长,却不能代表高质量的增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表现了固有的局限性,即“比较优势陷阱”。 三、比较优势的局限性——“比较优势陷阱”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技术浅析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技术浅析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技术浅析 ——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基础隔震措施不容忽视文/陈晶 摘要: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来延长建筑结构的振动周期并给予较大的阻尼,使结构上的加速度反应大大降低。同时,对结构产生的较大位移也是由隔震支座中的隔震层来提供,而不由上部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来承担,从而避免或大大减轻由地震作用所造成的灾害。 关键词: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隔震、阻尼、基础隔震技术。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随机性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在与其长期地抗争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着更好的抗震防灾措施,使抗震理论日趋发展(目前,在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传统抗震技术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抗震设计理论结构控制和控制结构理论(结构控制又称主动控制,主要研究结构工程中控制装置的设计理论、方法和实施;控制结构又称被动控制,是根据给定的条件将结构和控制装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设计(由于主动控制制约因素多、造价昂贵等原因,其应用研究尚处在开创阶段;而被动控制的应用研究正是国际土木工程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中,基础隔震是结构被动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所谓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基础顶面之间设置一层具有足够可靠性的隔震层,使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阻隔地震波向上部结构的传播,使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被隔震层的耗能元件吸收,从而大大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一、基础隔震技术与普通抗震技术的区别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新 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灾难。此次地震波及面之广,破坏力之大,伤亡之惨重,震惊了世界人民,举国悲痛之中,国人空前团结奋发。人类曾经无论是向现代文明国家的荣耀与未来的保障,莫不在于对生命孜孜以求的护卫, 的进步,还是对未来自然灾害的防卫,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对人生命与幸福的呵 护面对具有如此巨大破坏力的地震灾害,我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任其祸害吗,其实 不然,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一名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在做客中央之声节目 时曾指出:“我国现在的防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只要采用先进的防震设计, 像5.12汶川这样的地震所产生的后果是完全可以减轻的。”的确,21世纪的中国 拥有与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同等级的防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当前最先进的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高新技术产品——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将上部建筑结构与下部地基结构隔离,由于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中的隔震层刚度小,柔性强,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将发挥“隔”的作用,代替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以此来隔离或耗散地震的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此时,由于隔震层的作用,延长结构的周期并给予较大的阻尼,使上部建筑结构的反应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近似平动,从而“隔离”了地震的作用(如图CJ-1右)。 传统的建筑抗震技术主要特点是“抗”:上部建筑的基础与地基牢固的联结在 一起,由于地震作用,引起上部建筑结构一起发生运动,此时上部结构就像电路上的放大器,对地面运动的作用力进行惯性放大作用(一般建筑物可放大2,5倍 (如 图CJ-1左),所以上部建筑结构要承受比地面还要大的地震作用破坏力,当建筑材料超过极限承载能力后,建筑物就会发生破坏、坍塌等地震灾害现象。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基础隔震技术已经从“抗”到“隔”,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设计观念,形成了中国抗震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二、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应用实例

浅谈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浅谈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均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抗震设计原则,以保护结构不遭到毁坏和保护生命安全为主要目标。传统抗震结构通过增强结构强度来抵抗地震,同时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具有一定的延性,以结构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从近10多年的地震震害损失来看,凡是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和建造的房屋,基本可以保证大地震发生时,房屋不倒塌。但按照传统抗震方式建造的房屋,在高烈度区常造成建筑构件尺寸过大,影响实际使用空间与建筑功能;另一方面,在发生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由于承重构件在地震中的不断损伤,累计到一定程度还会引起房屋倒塌,不能保证房屋在超大地震下的安全;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房屋没有倒塌,由于承重构件损伤较重,房屋也很难修复。尽管人员的伤亡大幅减少,但是经济损失较大。因此,单纯强调工程结构在地震下不严重破坏和不倒塌,已不是一种完善的抗震思想,不能适应现代工程结构抗震需求。 为了更有效地保障建筑物安全,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建筑隔震技术。建筑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或下部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橡胶隔震支座、滑移支座、FPS摩擦摆滑动支座)、阻尼装置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国内外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特别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效果更好,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仅相当于不隔震时的20%—50%。隔震体系能实现建筑结构自身、非结构构件和建筑物内部设施“三保护”,确保震后建筑物无需修复,即可继续使用。常用的隔震装置有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橡胶支座隔震系统装置简单、施工方便,被认为是隔震技术迈向实用化最卓有成效的体系。 一、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 1.国外隔震技术发展概述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22T17:43:24.2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陈彧 [导读] 高层建筑是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在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昆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 摘要:高层建筑是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在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设计结构可以有效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减少对建筑结构耐久性和稳定性带来的影响,维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就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展开分析,立足实际情况,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键词:隔震减震;建筑结构;支撑体系;基础隔震 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下,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新式建筑涌现,对于新时期的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近些年来屡屡出现的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选择合理的隔震减震措施,有助于维护建筑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打造高质量的建筑工程项目。综合分析建筑结构隔震减震相关内容,及时改进其中的问题,寻求合理措施改革予以实践,为后续建筑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问题 纵观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尽管建筑行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在隔震减震设计中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震墙影响抗震性能 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中,抗震墙的设置十分重要,需要分散设置,避免在建筑周围布设,这就地震事故发生时,抗震墙会承受较大的倾覆力,对支座拉力的负面影响较大[1]。受力较大区域,设置抗震减震支座,间距在2m以上,如果未达到2m,建筑结构会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影响到建筑结构稳定性。尤其是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楼层较高,通过隔震减震支座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不仅影响到建筑整体隔震减震效果,建筑的整体水平变形能力随之下降。 (二)建筑物走向影响抗震性能 地震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一旦爆发将会破坏建筑结构,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综合考量地质结构特点,确定地震中房屋震动方向,确保建筑物走向和震向保持平行状态。如果建筑物选址和震向平行,在发生地震时域建筑性产生较大的震动。 (三)建筑结构的选择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较为复杂,涉及到众多内容,以往主要是意义剪切框架结构为主,而高层建筑则采用橡胶支座隔震减震,提升框架整体避震能力。 二、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一)优化建筑物走向 在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正确看待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发生地震后,房屋建筑结构可能受到损坏发生崩塌,垂直于震向的建筑物结构稳定,不容易倒塌[2]。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可以了解到,对于与震向平行的建筑物,倒塌率较高;与震向平行的建筑物容易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运动幅度较大。故此,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量地质条件,避免建筑物和震向平行,保持垂直状态。 (二)无粘结制成体系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无粘结支撑体系稳定性较为突出,内核钢支撑与钢管之间涂抹无粘结漆,属于可滑移的界面,构建无粘结支撑体系,在建筑物结构中应用效果较为突出。外包层支撑中段,内核钢支撑露出支撑两端位置,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这样可以将拉力和应力在内核钢支撑中集中[3]。为了可以满足各层之间的滑动需要,规避内核钢支撑变形,应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几何尺寸,优化设计和施工。这样在发生地震时,通过内外钢密切配合,消耗地震能量。但是,此种设计对部件计算精准度要求较高,内钢承受了建筑物大部分的重量,需要外钢配合,规避内钢变形。 (三)跷动震动控制 跷动减震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下部基础和结构中地震力较大的支撑部件连接不牢固,或是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竖向连接不牢固,受到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在竖向形成拔力[4]。 三、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一)建筑结构的隔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中,隔震措施较为多样,需要充分契合工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隔震措施,提升隔震效果。通常情况下,在隔震设计中将多种隔震措施整合在一起,契合不同地质地貌选择隔震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特殊材料地基隔震。在建筑工程中,地基作为工程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地震发生时最为直接的接触环节,承受地震力影响较大。以往建筑设计中,地基主要是采用粘土或是砂子制作,或是在建筑基础部分交替铺设。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对建筑地基带来的损害,使用沥青为主制成的隔震材料,可以有效提升隔震效果,适合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应用。 (2)基础隔震。基础隔震在基础和上部建筑逐渐设置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地震波向上层建筑的传递。但是,在具体施工中此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更是个一些多层建筑,高层建筑采用这一措施隔震效果较差,不仅会延长建筑物自震周期,还会对地基带来更大的竖向作用力,影响到建筑物整体抗震能性能[5]。 (3)结构悬挂隔震。结构悬挂隔震,将建筑多数结构悬挂起来,即便发生地震也不会对悬挂部分结构产生强烈冲击,最大程度上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