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6课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6课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6课

第6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具体要求是:认知: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态度: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拥护党中央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

树立全局观点和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在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内心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将生态文明观念贯彻始终。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运用: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以及为什么着重强调这几个方面。

结合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想想发展服务业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从个人平时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一)本课在单元中地位

本课和前两课都在阐述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前两课着重介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本课则重点介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近期目标就是为了全面建设一个小康社会即把握好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速度、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新时期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部分,是在前两课讲制度、体制基础上,与现实实践和具体政策相联系的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明确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掌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方针、政策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学习。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本课以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为中心,讲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经济目标、发展目标,以及从各个方面如何建设的问题。本课内容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写小康社会的特征、经济目标。第二节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主要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及区域发展入手,介绍如何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第三节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重点阐明两个方面,一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三节中,第一节是讲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路、目的,第二节是在第一节基础上的深入,是具体写怎样进行建设,第三节是在第二节的基础上深入,是写未来要做到的事,三节环环相扣,一步步向前推进。

第一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有两个目。

第一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首先阐述小康社会应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次,阐述了小康社会三个方面的特征,“标准较高”、“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要均衡”。总体上本目的重点在于特征方面,这三项是递进关系,第一特征主要讲物质收入,第二特征推广到精神民主环境等,第三特征再推广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方面。

第二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主要明确了经济数量指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着重于经济发展目标,强调于增强发展协调性、基本实现工业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三大差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目标。

本节的逻辑结构在于,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使教材内容一步一步地深入,从小康社会特征→经济数量指标→经济发展目标,一点一点具体起来,使学生对小康社会建设有整体的了解和明确的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第二节的具体展开打下基础。

第二节“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共有四个目。

第一目“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阐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后重点介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三个方面:城镇化及其意义和具体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总体要求,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它有两大重要举措:一是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

第二目“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阐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然后重点分析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是指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指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教育培养人才。

第三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首先阐述产业结构的定义和类型。其次阐述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再次阐述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以及进一步要做的任务: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最后阐述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四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先阐述区域的定义和分类。其次阐述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同时在前边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和要求。再次重点阐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最后重点阐述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济圈、经济带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的论述方式采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从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每一目都具体提出了调整和完善的思路和方向,内容结构上逻辑清晰,严谨而周密。

第三节“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共有两个目。

第一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阐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定义。其次阐述了粗放型与集约型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说明通过集约型增长实现的才是经济发展。最后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分别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二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阐述了我国要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怎样的。再次阐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是真正的发展。最后重点阐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贯彻的措施,那就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本节的内在联系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者紧密联系,都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二、本课重点难点

(一)重点点拨

1.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个特征: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城乡发展存在很大差距,要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包括三个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体系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因此,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成为本课的重点。

对于这个重点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农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因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是整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

第二,对农村的富裕劳动力,要引导其合理有序流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三,我国是一个大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农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农村发展的目标。我们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民家园,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成为新时代的农民。

第四,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特征主要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严重束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行东中西部良性互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加工。四是发展科技教育,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先进装备、石化、汽车、船舶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汽车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完善市场体系。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升级,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难点剖析

1.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切实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战略创新,这是与早期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最大不同。要深入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以及这项战略创新的意义不是很容易,故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施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同时要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还有一点就是要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

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早期工业化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传统道路,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最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施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的战略创新。工业化发展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程,也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进程。因此,我们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

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劳动力充分利用战略的良性互动。

2.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尽快提高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巩固、提升、做大”六个字是关键。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具体来讲,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就是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发展而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部分内容是新加的,学习起来还较为生疏,不容易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一是看经济发展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发展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三是看经济发展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

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只要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三、案例分析与思维拓展

(一)案例分析

本课案例的选取是为了加深对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理解,重点说明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案例的选取要紧扣各个相关知识点,紧扣时事与当下热点,用以阐明相关理论,说明相关问题。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具体的在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较大的乡镇或村社,以此为例,让学生谈谈对于小康社会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事实材料,如提高人均GDP,完善经济体制,扭转工农、城乡、地区三大差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课堂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增强对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感性认识,从而自然地得出相关结论,提高理解能力,增强教育效果。

1.案例引导

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

要明确小康社会的三个特征:标准较高、社会全面进步、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

要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就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这几个方面要共同推进。

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说明了我国经济建设路线方针指导正确。下一步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巩固成就,加快发展。对于存在的问题,如环境恶化、资源消耗过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我们要正确认识,不能疏忽放任,要认真对待,通过继续深化、加快发展的方式,将存在的问题克服和解决。总之,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在发展中不断解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

前进村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前进村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前进村的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大学入学率等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数量指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村里的经济发展,村民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

可从案例中没有涉及到的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部分内容,可以对照教材,寻找身边具体的在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较大的乡镇或村社,以此为例,谈谈自己对于小康社会的理解。

3.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1)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城镇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解决剩余农村人口转移,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施城镇化战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就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欧春华主要依靠什么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

欧春华依靠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引进了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通过“藏粮于技”、“科技增效”,实现了高效率的现代农业。

对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部分内容,可以自己搜寻案例和数据,譬如可以寻找我国近几年的城镇化水平指标数据、依靠科技进步增收致富的实例,以及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发展的具体例子。

(2)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川菜工业化为什么要进行机械操作?川菜工业化有什么好处?

川菜工业化进行机械操作是为了提升菜品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体现了注重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川菜工业化的好处就在于在食品行业加大科技含量,更好地改善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最大限度节约劳动力,满足人们的需求。

对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部分内容,除教材的例子外,还应寻找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绩效增加的具体企业的例子,或寻找通过利用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企业效益的实例。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什么影响?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由例子介绍可知,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还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你所在的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如何?

通过观察自己身边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谈谈感受。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可自己搜集统计年鉴的数据,分别将2002年与2007年的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绘制成饼形图,并进行比较分析。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湖南具备什么样的产业优势?中部地区如何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

湖南具备粮食主产区的产业优势,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就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完善市场体系。

天津滨海新区属于哪个经济圈?它的功能定位有什么意义?

属于我国东部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它的功能定位显示出了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对北方地区的带动作用。这就要求这一地区要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天津滨海新区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一是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地区辐射力,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二是通过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加工贸易升级;三是国家给予滨海新区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流转方面的扶持政策。

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部分内容,可分别寻找东中西部的一个典型城市的相关数据,并从地理位置、生产总值、国家政策等各方面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4.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结合鄂尔多斯市的实例,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鄂尔多斯市以前是“老、少、边、贫”的典型地区,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生态良好的多赢局面。这充分说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可以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又可以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寻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的“人类发展指数”,结合此指数理解经济发展的含义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华电集团是如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华电集团的例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华电集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清洁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华电集团带来的启示是: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结合材料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结合数据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你身边有没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例子?试举例说明。

材料显示,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经济增长给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命运,既影响着社会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在改造客观的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双赢。

根据身边接触到的事情或通过调研试举出当地正反两方面例子。

海南省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你认为应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友好型社会?

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并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因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根据教材与平时的积累谈谈自己的见解。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搜寻的案例很多,凡是涉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均可,也可结合2008年的“限塑令”理解此知识点。

(二)思维拓展

本课思维拓展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就是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发展而不断优化和升级,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这部分内容是新加的,学生学习起来还较为生疏,不容易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和扩展点。教师可以寻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的“人类发展指数”,结合此指数理解经济发展的含义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此外,在教材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思维,想一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除了教材所阐述的以外还包括哪些?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业改革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推动作用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什么?搜集课外资料让学生试进行分析。

制约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制约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如下: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慢、水平低,这造成了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其次,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非协调性,非协调性使得经济无法同步发展,无法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加以转变。

再次,资源能源相对匮乏,环境保护压力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最后,片面只追求物质的增加,没有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经济增长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没有结构的变化,没有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的共同发展,人民还是没有得到全面的经济增长的好处,没有得到全面的实质性的发展,经济增长还是处于低水平之上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能发挥什么作用?

努力学习、树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识;从自己做起,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彻到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拥护国家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政方针,并积极进行宣传,或者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理解。

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点与方法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

重点教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个特征:一、标准较高;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既注重物质生活提高也注重精神、民主、环境等;三、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缩小三大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教学补充,使学生认识到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明确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更注重精神文化环境质量的小康,一个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缩小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更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经济数量指标,重点教授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工业化和经济体制、自主创新目标;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目标;调整经济增长格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自己搜集材料,包括一些事实数据或有关的中央文件,以加深对此知识点的了解。教师也可补充材料,譬如,对于工业化目标,教师可补充:目前我国还只是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率可以用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两个指标表示。到2020年,如果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5%、55%、50%,就业比重分别达到20%以下、40%和40%以上,我们才算是基本上完成工业化。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1.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首先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巩固其基础地位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案例,引发思考,让学生自己体会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重点要教授学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三个方面: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关系: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对于我国发展城镇化的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讨论为什么要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二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城乡差距入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引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的方法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家乡变化,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家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有哪些措施,增强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性认识。

三是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包涵两大重要举措:一是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二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再例举一些通过加强科技进步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致富的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叫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思考达到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

2.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这个概念包含着三个重要内容,或者说三个重要任务:(1)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2)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3)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教师在讲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时,可以结合新型工业化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对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我国工业化的现状、某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或保护资源环境实现新发展等材料,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背景、我国国情的特点、未来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层层设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找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进而深刻理解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要让学生了解产业结构的定义、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重点让学生掌握未来我国应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对于产业结构的定义教师讲解时不必展开,对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教师讲解时要适当展开,增加些内容。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要结合具体事例和图表进行讲解。而对于进一步未来我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教师应重点结合事例进行讲解,进一步详细展开,并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数据和资料,学会分析。

教师在讲解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时要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要补充知识:“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一国经济发

展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体现的。”

对于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教材列举了三个比较清晰的方面,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自己阅读思考,分组进行讨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师最后归纳总结。也可以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活动,通过活动实践的形式加深理解。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必须了解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及原因,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东西部典型城市的发展现况进行补充分析。

其次必须掌握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这些内容教材阐述得比较详细,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可以采取阅读教材、举例说明或者图文资料展示等方法进行授课,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最后与现实结合,要让学生掌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对于西部大开发,教材的内容较多,原则上不要再增加内容,但是这一知识点时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根据有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及新的开发成就进行教学。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教师可以采用播放一些关于振兴东北的媒体资料等形式,用生动和活泼的方式展示出来。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可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可举出具体例子讲解。关于促进东部地区崛起这一新知识点,发挥经济圈和经济带的作用,应结合教材的例子,或找相关媒体资料,请同学们讨论。

(三)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重点要让学生区分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区别,这部分内容比较理论化,教师应该突出不同点,或举出某一具体例子,比如某企业过去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效益低下,然后它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采用集约型,效益反而提高了,类似相关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还要让学生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分别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关键性因素,应各举一例,并就每个因素简单分析,或找中央相关文件的表述,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让学生理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意义和做法,关于定义应结合教材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应放在意义和做法上,这部分内容与现实有较强的联系。要通过图片、举例、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和政策的同时,培养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操,并将这种情操带入实际生活中,转变为现实的行动,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也可搜寻案例,凡是涉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均可,譬如可结合2008年的“限塑令”理解此知识点。

二、知能拓展与实践

(一)相关资料背景知识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名词点击与资料链接,已经给予了适当知识扩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最新知识或统计资料。如:

1.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当然,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2.结构转换与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乡镇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结构转换的重点,从城镇化水平看,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0%,中等收入国家已达到了62%,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27%,而我国2007年为44.9%。我国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道路漫长。

3.新农村建设

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目前,我国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入,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到2005年年底,我国全面取消了屠宰税、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平均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从2004年开始,国家给予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至2007年连续三年共补贴631亿元。我国还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实行补助,2008年全国财政困难县已由2005年的791个减少到21个,减少96%,困扰多年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4.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人类发展指数”显示,经济发展指标按预期寿命、成年人识字率、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个变量计算。预期寿命代表物质生活水平,成年人识字率代表消费生活水平,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考虑到了个人购买商品以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因此,这个指数不但估计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估计了它的分配。

5.“禁塑令”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禁令一出,牵动人心。曾几何时,塑料袋以其方便廉价的特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它也越来越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是继续依赖塑料袋的便利性而无视其危害,还是郑重地为环保作出新的抉择?“禁塑令”的实施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也有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观。

(二)“活动平台”的设计与组织

首先将学生分为四组,其中两组围绕“西部的历史与现状”搜集材料,写出交流稿,推荐代表在课上发言,然后教师就这一问题可以做出总结评价。教师可举出自己观点:西部为什么会落后?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第一:社会因素。唐朝的安史之乱使西部经济遭到重创,宋朝以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出现了东迁南移,从此,西部风光不再。第二:地理因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几条特大山脉都分布在西部,交通阻塞,土地资源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这些劣势,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三:科技因素。西部地区的水利、航空、陆路运输均没有沿海地区发达,致使不能吸引高科技人才,科技发展不起来,没有经济优势。

另外两组学生围绕“西部的未来与展望”搜集材料,写出交流稿,派代表上台发言,然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西部发展,是西部人的梦,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是西部复苏的第一步,“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内地先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西部发展的第二步,西部大开发,条件基本具备:边境较安宁,政府得民望,中央有财力。西部大开发,不仅关系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问题,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作为重点战略加以实施。

通过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阐述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和目标。在学生阐述完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进行深入,譬如: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并在最后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每一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好好学习科学知识,积极积累,勤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力争为西部大开发贡献一份力量。

(三)“实训营地”的设计与组织

首先让学生分组在网上搜集第三产业某一行业的资料,分组进行整理和讨论,然后让学生为该行业或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将建议写下交给老师。

老师将学生的建议进行汇总,并根据建议程度酌情给分,评判标准即为第三产业发展提出的基本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意思对即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其他方面)

1.创造就业机会就要改善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等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小额信贷,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

2.明确个体、私营经济是创造就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通过政策让其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并减轻税费负担。

3.研究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现在转移支付的数额不小,但应将这些转移支付多向落后地区倾斜。

4.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5.要取消城乡壁垒。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不合理的就业限制一定要取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6.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就目前如何发展服务业而言,解决的办法是社会分工细化,创造新型的社区服务组织,找到更多的服务内容,发掘更多的就业岗位。

7.要把教育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教育与促进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培养的方向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尽快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吸纳、培育、流动机制,特别应注重吸纳商业、房地产、物流、金融、法律、财务、商务等方面的中高端人才,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8.加快发展信息、物流、中介、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

问题与解答

一、疑难问题

1.教材中阐述了“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会起到什么作用?我国目前农业落后、劳动力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事实上,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是整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因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农业的现代化过程,不仅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也是一个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化的过程。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二元经济指的是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与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它具体表现为现代城市部门与传统技术为主的农村、农业部门并存,这种经济结构典型的特征是农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也是我国农业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化的现代经济,关键是解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而要顺利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二是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三是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2.教材中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如何理解这“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我国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

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因此,当前必须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

二、热点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1.必须深刻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其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没有生态文明,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最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因此,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2.要使每个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在行动上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四、必须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当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时,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自修指南

(一)文献书目

1.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顾海良,张云飞,赵景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9月,第六章第七章

3.韩振峰,《从“总量翻两番”到“人均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008年1月

4.魏埙、蔡继明、刘骏民、柳欣,《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01年7月,第二章

5.逢锦聚、洪银兴、林刚、刘伟,《政治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十九章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7.新华月报编,《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上下册)—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008年12月

8.魏礼群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008年12月

9.江小涓主编,《中国开放30年:增长、结构与体制变迁—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008年12月

10.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008年12月

11.林岗、王一鸣、黄泰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报告(2008)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008年12月

(二)杂志期刊

1.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8年第1期

2.曾培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日报》,2007年10月30日

3.马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放日报》,2007年11月13日

4、贾治邦,《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

5.求是杂志评论员,《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求是》,2008年第24期

6.李毅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求是》,2008年第20期

7.葛丰,《30年经济奇迹》,《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总第480期

8.南焱,《2009: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变?》,《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总第473期

9.韩永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中国经济报告》,2007年第1期

10.王胜今、吴昊、于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战略》,《求是》,2008年第9期

(三)网络资源

1.求是理论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 该网站依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求是》等杂志,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教、党建、国防、国际、文摘等不同部分,内容丰富,权威性强

2.中国经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 该网站是国际经济门户网站,包含了全面的国际国内经济信息和实时资讯。

3.新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 该网站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内容包罗万象,实时更新,主要包括新闻、财经等内容。

4.中青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node/index.htm 该网站是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针对当代青年提供最新资讯,内容丰富、贴近实际。

5.北青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 形式与内容贴近中青在线,也是针对当代青年提供最新的新闻和资讯。

6.经济日报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jjrb/html/2009-07/19/node_2.htm 报纸的电子版,提供每天经济的要闻与评论,权威性强。

7.中国小康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 该网站依托《小康》、《小康.财智》、《要闻参考》等杂志,对小康生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对于深入了解第六课内容大有裨益。

8.光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 该网站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形式与内容类似新华网,内容丰富

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010820.html,/ 该网站主要介绍我党的要闻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设计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本 科目: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师:王军义 班级:2015中医康复保健 2015中职检验1 2015中职检验2 2015中职口腔修复工艺时间:2016.9——12月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一讲)商品的交换 周次:2 时间:2016 节次: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师生互动 一、教学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容: 商品与货币的发展;商品的价格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商品、货币的含义、产生 (二)商品价格变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1、什么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3、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四、学习思考题: 从你喜欢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认识商品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邢思等《共话时政社会热点通俗读物》人民2008年版 (二)网络新闻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二讲)商品的消费 周次: 3 时间:2016 节次: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容: 价值规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健康的消费观念(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春节压岁钱大比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容及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影响 3、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二)影响消费的因素(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活动平台] 聚焦学生名牌消费 目标: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积极、健康的消费习惯。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良好消费行为或不良消费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同学中存在的这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上课进行表演,坚持正确消费观,反对错误消费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四、学习思考题: 班级春节压岁钱消费调查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人民2008版 (二)网络新闻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经济政治与社会》第6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是强国之路

备课日期 2012年 9 月日上课时间2012 年 9 月日

付不起小费,最后没办法,是邓 小平把他的全部个人经费省下来付给了服务生,他回家的时候只给孙女带回来一块巧克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就发生在30年前,30年后的现在,2006年1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0663亿美元。 通过这个故事,你发现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怎样? ——30年前的中国处于半封闭状态,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差距巨大。 不仅仅是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相比,差距巨大,而且和6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相比,我们也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面对如此大的差距,继续自我封闭行吗?那应该怎么办呢? 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1)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通过30多年对外开放,我国逐步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工业已高度对外开放,服务业开放日益扩大,对外经济领域吸纳直接就业超过1亿人,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凸显。仔细听故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理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 取得的成就: 1、全球贸易排名有改革开放之 初的32位跃升至2008念得第 3位 2、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比例由不

足1%上升至8% 3、贸易伙伴由40多个发展到 220多个 4、1993年以来,连续16年称为 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 家,累计利用外资超过7800 亿美元 5、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规模居 发展中国家之首 (二)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贸易 1、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物、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2、对外开放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是我国经济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 (1)对外开放式我国迅速实现了国际贸易大国的转变 (2)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常新的重要途径 (4)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5)对外开放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 1、过去,我国以“引进来”为阅读相关文字,理解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理解认识国际贸易的特点 认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意义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3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简要分析积累还不够详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的掌握和培育、践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教案纸 教学进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含考勤、旧知识提问、新课导入) 2、 进入新课:(45分钟) (1) 快速阅读课本第121-129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15分钟) 1、观看PPT上关于中国文化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各大活动中呈现? 2、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抱着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对于愚昧、低俗的文化又该采取什么态度?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作为一名中职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0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不会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补充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找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25分钟)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难点在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理解,并且最难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本节课的基础上,在生活中逐渐培养的。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节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在记忆的同时,认真回顾课本内容,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 5、 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有关知识,通过结合图片及典型事例,相信大家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我国的文化建设中。 6、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文化的多样性 A、先进文化与愚昧、低俗文化 B、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 2、 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A、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6课

第6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具体要求是:认知: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态度: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拥护党中央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 树立全局观点和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在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内心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将生态文明观念贯彻始终。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运用: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以及为什么着重强调这几个方面。 结合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想想发展服务业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从个人平时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一)本课在单元中地位 本课和前两课都在阐述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前两课着重介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本课则重点介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近期目标就是为了全面建设一个小康社会即把握好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速度、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新时期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部分,是在前两课讲制度、体制基础上,与现实实践和具体政策相联系的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明确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掌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方针、政策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学习。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4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课次第五单元(章)共6学时第5、6学时总第27、28次课总第27、28学时课型讲授、模拟训练课题第14课构建和谐社会教具板书 授课时间 班级15计应、计维15电商2、15 电商1 15酒店管理、 15计网 日期15/12/07 15/12/10 15/12/11 周次19 19 19 星期一四五 节次3-4 1-2、3-4 1-2、3-4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重点掌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含义,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知识点,并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授课内容提要(在重点难点下划线) 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 一、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科学发展观 二、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1、最新最美的画卷 2、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3、人人参与建和谐 课外作业1、完成本课书面作业; 2、课下总结复习本学期所学重要知识点。 课后简要分析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习基本掌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发展观的要点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但是,在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关于实际实践方面还有待提高。

教案纸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含考勤、旧知识提问、新课导入) 二、进入新课:(45分钟) (一)快速阅读课本第130-136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15分钟)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 3、结合课本阐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4、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5、作为一名中职生,如何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0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不会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补充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找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析(25分钟)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在把握以上知识点的同时,对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并且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希望学生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专业技能。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节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在记忆的同时,认真回顾课本内容,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 五、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知道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解读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及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五课练习

第五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 ①走中国特色的发展②科学发展观 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④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走的目标是()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新三步走”和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系是() A两者毫无关系,相互独立 B两者有联系,“新三步走”是“三步走”第一步战略部署的具体化 C两者有联系,“新三步走”是“三步走”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具体化 D两者有联系,“新三步走”是“三步走”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具体化 4.2012年,我国居民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这说明() A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B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下降 C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 D这不能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在提高还是在下降 5.我国目前已经实现的小康是() A总体小康B高水平的小康 C 全面小康D温饱型小康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要求是() A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B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D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人物,是因为() ①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②标志着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③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④关系到我国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8.我国实现工业化要走() A新型工业化道路 B 劳动密集型工业的道路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D优先发展轻工业的道路 9.资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根本方法是() A发展市场经济B强化宏观调控 C增强节约意识D依靠科技进步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放在首位 A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B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C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D优化产业结构 11.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有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6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课次第二单元(章)共6学时第5、6学时总第11、12 次课总第11、12 学时课型讲授、模拟训练课题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具多媒体 授课时间 班级15计应、计维15电商2、15 电商1 15酒店管理、 15计网 日期15/10/5 15/10/8 15/10/9 周次10 10 10 星期一四五 节次3-4 1-2、3-4 1-2、3-4 教学目的学生在了解对外开放政策之后,掌握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的主要原因;并且深刻理解,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本节还要求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提高风险意识。 授课内容提要(在重点难点下划线)一、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1、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2、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贸易 3、“引进来”和“走出去” 二、适应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增强风险意识 课外作业1、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2、预习第七课 3、完成书面作业 课后简要分析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掌握的不够深入,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的历史背景,知道的甚少。课下,学生应多关注这方面的历史,提高对它们的理解。

教案纸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8分钟)(含旧知识提问) 二、进入新课:(40分钟) (一)快速阅读课本第48-54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15分钟) 1、什么是“引进来”?什么是“走出去”?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变现是什么? 3、我国为什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怎样增强风险意识? (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25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不会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析(22分钟) 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在第二部分“适应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上,其实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后,理解起来并不难。主要是把握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实现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中,要正确看待全球化,增强风险意识,应对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以开放的新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课知识点比较琐碎且重要知识点较多,所以通过做题训练,使学生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及再次对知识点巩固记忆。 五、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主要讲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下在认真写作业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检测。这样,整个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就讲完了,但是,相信大家在学习了这一单元之后,会即使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 六、板书设计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7课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第7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同学们明确认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加强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措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坚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能力目标: 1、正确观察、分析社会以及国内外常见的经济现象,能明确分析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必然。 2、能够进行正确的经济现象分析,为将来融入经济大潮建设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树立远大的经济发展奋斗目标,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奋斗的时代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第7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导入新课: 【课首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媒体资料和前边讲过的内容分析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为什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风暴?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吗?面对金融危机我们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面对它? 新课讲授: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视频资料】: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让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1、你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2、你平时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练习

第一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是( )。 A、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 B、商场里过了保质期的饮料 C、农贸市场中待售的蔬菜 D、朋友送的钢笔 2、台湾是世界计算机芯片等电子元器件的主要产地之一,台湾只要发生地震,这些元器件的供应量就会下降,世界范围内计算机产量的价格上扬,这说明( )。 A、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的数量决定的 B、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总是不符合的 C、商品的价值是由其销售的价格决定的 D、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货币的本质是() A、一般等价物 B、商品 C、金银 D、人类劳动 3、“十一”黄金周期间,许多商家请来大腕明星帮助其进行产品宣传,往往购买者如潮。商家这么做是利用了消费者的() A、求同心理 B、求异心理 C、求名心理 D、求实心理 4、商店中一台VCD的标价是1500元。这1500元 A、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B、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C、是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D、是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5、()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A 世界货币 B 贮藏手段 C 支付手段 D 流通手段 6、甲乙丙生产同样的鞋子分别用了八、七、六个小时,谁生产的鞋子价值量大() A 甲 B 乙 C 丙 D 一样大 7、在下列经济活动中,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电脑标价8888元 B某农民卖掉地里的大白菜得到500元,又用500元买回种子C李四取出银行利息1000元 D小李领取本月工资3000元 8、水果在节日前价格上涨,在节后价格下跌,这一现象() A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 B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C表现出水果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D说明有些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9、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①原始森林②自产自用的蔬菜 ③商店里卖的衣服④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 ⑤2014年4月中国政府向朝鲜提供的紧急援助物资⑥家庭用的电、自来水. A、①② B、③④⑤ C、③⑥ D、②④⑤⑥ 10.纸币由国家发行,其发行量必须( ) A.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 B.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限度 C.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D.与待售商品的总价格相一致 11.下列活动中货币执行了基本职能的是( ) ①市场上某品牌上衣标价1000元②某人购买自行车当场支付500元 ③某职工上缴个人所得税60元④某国向另一国提供500万美元的国际援助 A.①②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为了提高原奶中蛋白质的含量,不法分子往奶中添加三聚氰氨;为了让猪长得更快瘦肉更多,无良养殖户给猪喂食了瘦肉精;为了让米面更白更好看,黑心商家使用了吊白块……凡此种种,均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遭受了严重威胁。这些被加入了三聚氰氨、瘦肉精和吊白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内容和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2、态度: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3、运用: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自觉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一)本课在本单元中地位 本课讲述建设和谐文化,首先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的性质和作用谈起,通过概念、性质、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性,立足点是讲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以,本课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板块之一。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本课在结构上设两个目,即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立足点是讲我国的和谐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必须了解文化的性质和作用,从而认识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理解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第一目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从介绍文化的概念、性质、作用开始,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阐明党中央重视文化建设事业的相关举措。第二目是讲“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这两部分内容是互为从属,紧密相联。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六课练习题

第六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国际贸易看法正确的是() ①有称世界贸易 ②是指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货物、技术、和服务的贸易活动 ③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物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④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物、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2、某公司在国外建立一个制造厂配送中心,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中的() A资本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生产全球化D劳务全球化 3、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国际贸易大国的转变,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具体体现在() ①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渠道 ③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④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4、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是() ①联合国②世界贸易组织③世界银行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下列选项中对经济全球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D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6、洋超市大量进入中国,分抢中国市场大蛋糕。这一事例体现了() A生产全球化B资本全球化C贸易全球化D信息全球化 7、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法国、德国、英国、中国等设有数十家工厂分工合作飞机零部件,最后运到法国、德国两个总装厂进行组装,这体现了() A生产全球化B资本全球化C贸易全球化D信息全球化 8、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它造成了() A发展中国家迅速成为发达国家B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C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上停滞不前D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大倒退 9、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对此正确的对策应为( ) A把握机遇,回避挑战B面对挑战,我们应视而不见 C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D与发达国家步调一致,寻求发达国家的援助与指导 10、2007年,我国全年外商投资实际使用金额达到747、7亿美元,对外投资额达187亿美元。这表明,我国在对外开放中() A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B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经济 C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D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11、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坚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立场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始终以本国利益为先,不退不让D有效地运用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 1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 ①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