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诸子百家》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诸子百家》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诸子百家》教案

第4课诸子百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派、各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根据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理解孔子和孟子的主要主张。

(3)通过整理诸子百家简表,训练学生使用表格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以及教育成就的介绍和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以及结合背景分析理解各派的主要主张;启发学生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初步认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教会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儒家不屈精神的学习,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人生态度。

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孔子、孟子及其主要主张。

难点:对诸子百家各派的思想主张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语: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几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道这些名言都是出自谁的口吗?你还了解孔子的其他思想吗?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单元第4课——《诸子百家》(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1、孔子的地位。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2、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首先孔子主张“仁”,也就是“仁爱”,这是孔子的思想主张的核心。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孔子的“仁爱”并不是无差别的爱,而是在维护旧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秩序基础上的“仁爱”,是有阶级性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有用吗?虽然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阶级性,但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理解,“仁爱”思想要求人们有爱心,相互尊重,这是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思想还要求为

政者执政爱民,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建设有重大的借鉴作用。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都与儒家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其次,孔子主张“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再次,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政,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其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3、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广大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联系当今教育的普及。二是孔子根据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今天看来仍是比较科学的教育主张,如“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相互学习等方法,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4、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后来《论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学生必读的“四书”之一。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经过后人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为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智谋相当重视。

(4)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这种环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实际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2.百家争鸣的形成。

所谓“百家争鸣”,是形容学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等。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在此基础上,分为四组,分别以墨、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情境。通过讨论分析墨、儒、道、法四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代表人

“兼爱”“非攻”

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

课堂巩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今天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试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说明。

(2)儒家思想在秦朝和汉朝有何不同的境遇?

(3)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1)儒家主张“仁”、“仁政”以德去教化人民,提倡以爱人之心来谐调社会人际关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道家主张无为,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法家主张“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

(2)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3)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糟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