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

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

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工商重镇——蔡家坡

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二、三国战场——五丈原

三国时期为驻军之所,诸葛亮在此与司马懿对阵,并病逝于此,五丈原因此盛名,元代因商贸而兴起,明代形成自然镇(高店镇),深厚的历史积淀具有发展旅游业的雄厚基础。由于同渭河以北交通联系不便,民国以前,城镇规模很小,只有南北一条土街,宽窄不一,农商杂居,是一个规模很小的自然镇。建国后至今,随着蔡岐路的建成以及渭河大桥的通车,与蔡家坡镇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建制镇,成为西宝南线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五丈原镇与蔡家坡镇仅一河(渭河)之隔,且联系十分便利,用地上又无明显其它障碍,远期随着蔡家坡镇建设用地向南扩展和该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可同蔡家坡镇组成蔡家坡地区的主城区。

三、历史名镇——阳平镇

建于战国初期,公元前716年,秦文公之孙秦宁公为继承祖业,不断向东拓展疆域,将古都陈仓迁至阳平,名曰平阳宫。至秦武公时,平阳宫已具有规模,也繁华鼎盛,是当时先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中心。后秦穆公为其女平阳公主将平阳宫赐为平阳封宫。因在渭水北,始称平阳镇,后几经沧桑,镇址北移(现东风、宝丰村一带),因在渭水之阳,故改称阳平镇。该镇历史上集市贸易发达,记载这里曾经有大小作坊七十余家,商卖摊贩数百名,史传“北有凤翔,南有阳平”,说明阳平镇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也是较繁华的。后因1929年和1954年两次特大洪水冲淹,原镇逐渐衰败,镇区向北发展。陇海铁路修通后在这里设了车站,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规划建宝中铁路并在此设路网型编组站。目前西宝中线从镇区通过,与蔡家坡和虢镇乃至宝鸡市区交通联系十分便利。

四、地杰人灵——马家镇

马家镇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隆兴元年,因镇内街道布局如马形而得名。杨柳河、丽阳山、白螺泉、战国蜀王墓、汉代画像砖古今闻名,也是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故乡。马家镇于1984年撤社建镇,是眉县设立较早的建制镇之一,且因铁路穿越取名为“眉站”,即眉县的火车站。但以后随着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建和发展,以及常兴火车站的升级和常兴工业区的迅速发展,介于蔡家坡和常兴中间的马家镇逐渐萧条(马家镇距蔡家坡和常兴都约10公里)。

五、鱼米之乡——安乐镇

相传明中期曾筑堡寨,以地处“鱼米之乡”,民众“安居乐业”之意而取安乐之名。解放后该镇曾是岐山县第九区公所驻地,1956年撤区并乡,安乐镇属蔡家坡区。 1958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12月划归周至县,1961年复归岐山县管辖,十年动乱初期改名为胜利公社,1969年恢复原名,1984年3月撤社建乡,1997年8月18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建制镇,2000年12月将原落星乡划入安乐镇。这里地处秦岭北麓,水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可以种植水稻,环境优越,生活比较安逸,休闲安逸是安乐镇文化的主要特征。

132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第三章 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规划对象地处关中西部,地形多样,南坡山高谷深,北部平原广袤,土壤肥沃,形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势,最高点在石楼山,海拔2160米,最低点在龚刘,海拔495米。北部的岐山山区,属千山余脉,面积222平方公里,海拔960~1651米,境内山峰林立,沟壑纵横,主要发展林牧业。南部的秦岭北麓浅山地带,海拔550~2160米,面积102平方公里。中部的川道、河谷区主要为渭河川道、石头河川道。该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粮食、油料、蔬菜产量高且稳定,其中渭河川道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经济条件最好。

二、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好,潜水深度范围在80米以内,含水层主要为砂、砂砾卵石,岩性较均匀,颗粒粗,透水性好,单进出水量为60~200m3/h,含水层渗透系数为5m/d。

蔡家坡中心城区位于渭河南北岸一二级阶地,该地区内的河湖水系主要有渭河及其支流石头河和麦李河。

渭河属过境河流,流经蔡家坡开发区河段长度为9.6km,年过境流量39.86亿m3,平均流量126.39m3/秒,蔡家坡开发区境内流域面积121km2,年产径流量484万m3,平均流量0.15m3/秒。石头河,属渭河一级支流,经眉县流入岐山县的落星、安乐汇入渭河,年过境流量4.61亿m3,蔡家坡开发区内河段长15.1km,流域面积72km2,年产径流量2448万m3,现已建成石头河水库。麦李河发源县曹家镇秦岭浅山区,流经五丈原后汇入渭河,全长13km,流域面积62km2,年产径流量1550万m3,平均流量0.49m3/秒。

三、气候

规划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最热月份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5.1℃,最冷月为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7℃,平均降水628.8毫米,气候温和,有利于植物生长。

四、自然灾害

蔡家坡中心城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干热风、干旱、连阴雨、暴雨、冰雹及霜冻等。它限制着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较大。据1957-1985年29年的统计,干旱占总次数的16%,连阴雨占4%,大风占34%,干热风占16%,冰雹占2%,霜冻占4%。

133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第四章 资源

一、自然资源

南坡山区有较集中的林业用地和牧草资源,有松、杨、槐等80多个树种,曹家与安乐两镇镇域共有林地6104公顷,森林覆盖率均在35%以上,具有建立区域生态保育系统的良好条件。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主要于川、塬区种植。林木有松、柏、杨、栎等数十种,主要分布于南北山区。药材有防风、生地、黄芪等,大部分为野生,生长于南北山区。

二、人文资源

1.三国文化底蕴深厚

五丈原西接麦李河,东临石头河,南靠棋盘山,北据渭水,形势险要,可攻可守,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兵于此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题词立碑,建祠修庙,缅怀凭吊,留下许多珍贵的古文化、古遗迹,其中的诸葛武候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由于在关中地区三国遗迹很少,故其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以三国文化为代表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底蕴,还为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岐山周文化背景深厚

岐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址和珍贵文物,地下埋藏极为丰富,是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方,有“青铜器之乡”和“周礼之邦”的美誉。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思想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3. 工业文化地位突出

上世纪四十年代,陕西棉九厂、西北机器厂扎根于蔡家坡,为蔡家坡埋下了现代工业的火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渭河工具厂、陕汽、陕齿、陕西开关厂等大中型企业落户蔡家坡,蔡家坡成为工业重镇。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间,国有企业几经浮沉,陕汽与陕齿突出重围,浴火重生,迅速壮大,岐星、龚刘、水寨、另胡四个村的村办企业也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蔡家坡经济实力更为增强。

三、生物资源

南坡山区有较集中的林业用地和牧草资源,有松、杨、槐等80多个树种,曹家与安乐两镇域共有林地6104公顷,森林覆盖率均在35%以上,具有建立区

134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域生态保育系统的良好条件。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主要于川、塬区种植。林木有松、柏、杨、栎等数十种,主要分布于南北山区。药材有防风、生地、黄芪等,大部分为野生,生长于南北山区。

第五章 社会经济概况

一、区划人口

截止2006年,蔡家坡中心城区总人口为11.8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36万人(含暂住人口约2.40万人),占总人口的54%,农业人口5.47, 占总人口的46%。蔡家坡镇总人口8.77万人,占蔡家坡中心城区总人口的73%。其中非农业人口5.74万人(含暂住人口约2.00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1%,农业人口为3.03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9%。五丈原镇总人口3.06万人, 占蔡家坡中心城区总人口的27%。其中非农业人口为0.62万人(含暂住人口约0.40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5%,农业人口为2.44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5%。

表5—1 2007年蔡家坡地区部分镇人口统

其中 单位名称

总户数总人口 男 女 非农人口 农业人口 蔡家坡镇23047

71145 36459 3468637576 33569 五丈原镇7351 26976 13867 131092226 24750 曹家镇 6334 20553 10376 101778049 12504 安乐镇

7535

27337

14400

12937

639

26698

二、经济现状

1. 城市整体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蔡家坡中心城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岐山县县

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产业发展的排头兵。2006年,蔡家坡中心城区 表5—2 2008年蔡家坡地区部分镇人口统其中 单位名称 总户数总人口 男 女 非农人口 农业人口 蔡家坡镇26708 83587 45860 3772729680 53907 五丈原镇7332 27455 14311 131442236 25219 曹家镇 6275 20563 11208 93557270 13293 安乐镇

7272

26523

13898

12625

633

25890

有乡镇企业80个,企业人员4.2万人,完成增加值9.9亿元,占到全县乡镇企业39.8%。乡镇企业特色突出,形成了建材、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制造、造纸印刷、服装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同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8.8亿元、 11亿元、 4.2亿元、12.9亿元、2.5亿元、4.1亿元,分别占到全县各行业的35%、39.6%、31.7%、74.7%、76.8%、52%。

蔡家坡地区的七镇中除安乐镇外,其它各镇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蔡

家坡镇、马家镇、阳平镇位于陇海铁路线上,工业发展相对较好,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支柱产业;曹家镇拥有陕汽等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2003年,整个地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1.5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44282吨,财政收入1431.3万元,利税5亿多元,已经具备重点发展的良好条件。

135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表5—3 岐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统计

岐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统计表(2000—2008年)

年份

指标名称 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计划

备注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15.24 16.42 19.02 25.85 39.4 43.9 51 58.77 71.93 79 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4663 5125 5466 6200 7008 5724 7450 9248 11350 1276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7 4.01 4.75 6.25 7.63 9.79 13.6 22.44 32.27 38.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93 6.13 6.56 7.49 9.4 10.7 13.8 16.9 21.67 2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3234 11799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元 1602 1644 1707 1913 2157 2481 2846 3477 4202 4689 总人口 万人

47.51 45.94 46.1 46.12 46.29 46.53 46.49 46.81 46.82 47.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62 3.44 3.19 3.11 1.16 1.4 3.41 1.91 1.53 5.5 工业总产值 亿元45.5 49.34 52 55.18 61.16 71.06 80.84 98.11 124.4 162 农业总产值

5.4 5.42 5.77

6.6 8.7 10.15 11.58 14.93 19.08 1

7.5 亿元

蔡家坡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蔡家坡镇拥有宝鸡市唯一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陕西省实施“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层和宝鸡市“工业强市”战略的重点区域。区域内拥有各类企业2400多家,既有西机、陕西棉九厂、陕汽、陕齿、渭河模具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又有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岐星、另胡、龚刘、水寨等一批在陕西乃至西北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村镇中小企业集团,分别在汽车制造、服装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工业格局,同时该地区也已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生产重型汽车、方便食品、化纤帆布、专用机械、电子设备的重要基地,其中重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宝鸡市八大工业基地建设重点之一。截止2006年底,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23亿元,占计划的100.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6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占计划的105%;农民人均收入2918元。

蔡家坡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区域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利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土地肥沃,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是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业产业化供应基地。

蔡家坡地区也具有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以五丈原诸葛亮庙为依托建设三国文化旅游区,以秦岭为依托建设岐山森林旅游公园,加快旅游业综合开发和旅

136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景点内涵,提升景点品位,发展现代物流和新兴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2. 主导产业部门的情况 1)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2003年底,蔡家坡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为农业总产值的十余倍,工业在地区经济中占绝对比重,是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具体各个镇的发展情况如下: 蔡家坡镇200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6亿元(未包括三大国有企业),其中工业产值15.75亿元,占94.88%;阳平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0.41亿元,第二产业4.13亿元,第三产业0.31亿元;马家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45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近95%;曹家镇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87亿元(不含陕汽),其中工业占86%;安乐镇工农业总产值3.7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88%。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蔡家坡地区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具有典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构特征。

2)产业布局

合理的产业布局及空间组织是获取集聚效益、推动区域和城市产业快速增长的前提,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形式是形成企业竞争力、构筑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历史及行政区划等诸多原因,蔡家坡地区产业布局形成了以蔡家坡镇为主体,曹家、阳平、马家镇等分散布置的产业空间格局。

蔡家坡镇工业集中且基础较好,镇区陇海铁路线以南的蔡家坡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纺织、建材、食品、医药化工等六大骨干企业和五个专业化工业园区,在蔡岐路(凤鸣镇——蔡家坡中心城区)以西、西宝中线两侧的蔡家坡传统老城区内有一批传统企业,如西北机器厂、陕棉九厂、纸厂等。总而言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具有整合区内资源、铸造整体竞争优势的产业基础和增长潜力,将作为蔡家坡地区的核心城区,成为优势产业发展布局的理想区域。

五丈原镇的汽车配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潜力较大。五丈原镇地处西宝南线公路与蔡岐路交汇处,用地条件良好,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现状建成区集中在西宝南线和蔡五公路两侧,布置有汽车配件、纺织、医药等企业。由于距陕西汽车制造总厂较近,联系便利,依托陕汽总厂,该镇汽车零配件生产已形成一定基础,具有利用陕汽、陕齿扩大企业规模的优势,未来将成为汽车生产基地并培育和集聚配套产业,逐步形成汽配生产基地。五丈原镇区南部的风景名胜区知名度高,旅游价值大,具有开发旅游产业的潜力。

阳平镇位于蔡家坡镇西侧,隶属陈仓区管辖,现有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目前已形成以化工、机械加工、建材、冶炼、造纸为主的五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8亿元。从区内各镇的地理空间关系考虑,阳平镇应作为蔡家坡主城区外围工业组团来进行产业组织和布局。由于地处陈仓区与蔡家坡城区之间,再加上北塬南河的地形影响,产业发展必须注意污染防治,加快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工艺改造,重点发展污染程度较轻的加工制造业,积极防治造纸、化工、冶炼、建材等工业的污染。

马家镇现状条件较差,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主导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仅3.5亿元。工业企业主要包括精品面粉(永昌公司)、医用橡胶制品(泰森胶囊

137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公司)、酿酒业(恒发酒业公司)等,但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由于该镇地处蔡家坡主城的渭河下游,地形开阔且与蔡家坡主城交通联系便利,有发展成为蔡家坡主城区外围以二、三类工业为主的工业组团的条件。

曹家镇位处秦岭山脉北麓,镇域多山地,具有布置三线企业的优越区位,拥有陕汽集团、陕西开关厂等大中型国有企业。目前,围绕与这些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形成了一批铸造厂、机械加工厂等汽车零配件生产的小型民营企业,使汽车及其零部件加工制造成为该镇产业主体。但这些乡镇企业大部分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不能满足陕汽集团的需要,且陕西重型汽车集团所在地,地处浅山地段,用地狭窄,城镇建设和陕汽集团未来的发展和扩张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曹家镇西沟内原陕汽西厂生产用地基本保持现状,陕汽西厂的远期生产发展用地将移至五丈原镇陕汽车队以南片区。

安乐镇地处秦岭北麓,交通不便。由于生态环境好,且毗邻石头河水库,发展绿色产业(如生态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旅游休闲产业等)条件良好。现状工业主要分布在华斜公路以西的老镇区,集中于镇政府周围地段,华斜路口及公路两侧有少量分布,大多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布局分散。200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9%,实现财政收入141.11万元。今后应该在挖掘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特别是石头水库水源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

岐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址和珍贵文物,地下埋藏极为丰富,是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方,有“青铜器之乡”和“周礼之邦”的美誉。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思想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3. 城市建设资金的收集和安排

蔡家坡地区开发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产业投入。主要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县、境外企业、个人前来投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除县财政投入以外,其它资金主要来源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由宝鸡市直接投入,按市上安排,有关部门每年要承担蔡家坡地区一定的建设任务,如龚刘渭河大桥、蔡阳渭河大桥、渭北西路、西宝南线拓宽改造等由市上有关部门承担主要建设资金,县上承担征地拆迁及环境保障工作;二是由宝鸡市协调争取国债资金;三是编制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由宝鸡市协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3)宝鸡市政府拟于近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两区六个科技工业基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对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问题作出专门的规定,该《实施意见》颁布实施后,会较好地解决蔡家坡地区开发建设中的投融资问题。

138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第六章 公共设施

一、科学技术

为了加快蔡家坡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已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4项,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六个工业基地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事业

为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万元的蔡家坡儿童文化乐园工程已动工建设,蔡家坡电影院综合楼建设已竣工并交付使用,蔡家坡镇文化站建设也有新的发展。

三、广播电视

近两年来,把加快信息网络化进程和乡镇有线电视发展作为广播电视事业的重点来抓,岐山县14个乡镇(包括蔡家坡中心城区)开通了有线电视信号,共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000户,实施县城地埋线改造工程3.5公里,全面整修了县城通往五里铺的广播电视传输线路,架设双绞线4.5公里,多方筹资购置了台标发生器、字幕机等设备,提高了广播电视播出质量。

四、体育事业

蔡家坡中心城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参加省市各项体育赛事,竞技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时,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139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第七章 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

一、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表7—1 2000-2007年蔡家坡中心城区客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距西安135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东临眉县,西接陈仓区,南接太白县。西宝高速、西宝中线、西宝南线、陇海铁路穿过该区域,初步形成了以公路为骨架,铁路为枢纽的运输体系。规划区内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的社会停车场无,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

年份客运量(万人次) 货运量(万吨)营运客货车辆数(辆)2000150 69.7 1480 2001155 65.4 1451 2002158 70.5 1467 2003162 68.1 1470 2000-2007年蔡家坡中心城区客运量货运量情况(表7-1) 2004196 81 2660

2005197 80 2308 2006205

79

2450

二、铁路站场

陇海铁路:是我国东西向铁路大动脉,随着90年代电气化改造的完成,陇海铁路的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每天可开行100多对列车。陇海线在蔡家坡地区设有蔡家坡火车站、眉县火车站和阳平火车站。

蔡家坡火车站等级三级,并且设为安全站。目前营运能力为:货运:发送量22万吨/年;客运:发送量30万人次/年。日发车对数为100对,日集散人数在100人左右。眉县火车站与蔡家坡火车站相距八公里,距离较近,随着蔡家坡火车站的发展,眉县火车站的地位及重要性越来越小。阳平火车站等级为四级,由于列车提速,已基本停运。

三、公路等级性质

y 关中公路环线:是陕西省规划的“一纵三横两环”道路骨架中的重要一环,连接了关中地区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共四地市。拟建项目是公路环线在宝鸡市境内的重要组成路段,经过扶风、岐山两县,也是连接区域内多条国道、省道的主要干线公路。 y 西宝高速公路:全区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是本地区东西向的交通主轴线。

y 西宝中线:东西向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是缓解西宝高速路交通压力的主要道路,到2010年拓宽改造为国家标准二级公路,在岐山县境内改造距离为28公里;

y 西宝南线:是承担渭河南城区对外东西联系的主要公路之一,连接西安、咸阳、宝鸡等地;

y 蔡岐路。主要连接凤鸣镇、蔡家坡中心城区、曹家镇,并且是关中旅游环线的组成部分,为规划区南北向的重要客运交通干道; y 曹五路。主要连接曹家镇和蔡家坡中心城区,规划其为南北向货运交通干道,解决陕汽对外的货运交通;

陕齿路。主要联系陕汽齿轮厂与蔡家坡中心城区,与蔡阳渭河大桥共同组成规划区内南北向的交通货运干道,解决陕齿对外的货运交通。

140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第八章 市政设施

一、 给水排水

1.水资源状况

1)地表水源

蔡家坡地区地表水资源主要有渭河、石头河、麦李河。

渭河含泥沙量大,水质污染严重,河水虽不断流,但年内丰、枯期及年际变化大。同时,渭河河床不稳定,难以开发利用。

石头河属渭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太白山区,流程约15.1公里,平均年径流量4.3亿m 3。石头河水库是八十年代修建的省管大型蓄水工程,总库容1.47亿m 3,水库水质为一类标准,是一座集灌溉、供水、发电于一体的综合利用的水库工程,年供水量1.35亿m 3,除每年向西安市供水9500万m 3,其余的4000万m 3水量拟向宝鸡市区供应。

麦李河发源于岐山县曹家镇石灰子,流经曹家镇、五丈原镇后汇入渭河,流程约18.2公里,流域面积6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180.4万m 3。 2)地下水源

蔡家坡地区处于渭河一、二级阶地,水文地质条件好,地下水较丰富。水资源总量为1426.1万m 3,地下水可开采系数为0.85,可开采水量为1212.2万m 3,由于开采的随意性,局部地区已超采形成漏斗。同时,该地区浅层地下水埋藏较浅,含水层一般在40~50米以上,主要为粗沙卵石透水性土质,其中有2~3层1~2m厚土壤层,形成相对隔离层,水位高出潜水位3~5m。50~100 m以上以粗沙为主,含水层厚度为40 m左右,属深层承压水。地下水由河流和大气降水补给,补给模数为55.58 m3/km 3,年补水量4418.05万m 3/年,地下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排泄进入渭河。五丈原地处渭河南二、三级阶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与河流补给,深层承压水受渭河补给,补给模数为8.28 m3/km3,补给量1649.68万m 3/年。含水层主要为沙、砾石、埋深一般在120m以下,厚度10~40m,分布较均匀连续,单井出水量约30 m 3/h,水位埋深40~80m。 2.给水工程现状

1)现状水厂供水布局及规模

蔡家坡现状供水系统采用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和企业自备水源供水,其中西北机器厂、陕棉九厂、七零二厂、化肥厂、磷肥厂等15家单位均采用自备水源供给,各企业自成体系,水源均采用地下水。现有水源井共35眼(其中西北机器厂13眼、陕棉九厂13眼),总供水能力55000m3/d。镇自来水公司现有3座水厂,均开采地下承压水。其中一水厂设计供水能力5000 m 3/d,现状实际供水能力2000 m 3/d;二水厂供水能力1000 m 3/d;三水厂供水能力2000 m 3/d。

五丈原镇现状供水由北星村供水站和南星村供水站共同承担,水源均采用地下承压水。北星村供水站现有水源井1眼,井深152米,出水量50 m 3/h,日均

14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供水量600-700 m 3/d,现建有水塔一座,容积为80 m 3,供水人口4000多人,主要为生活用水,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160L/d。南星村供水站现有水源井1眼,井深160米,出水量50 m 3/h,日均供水量200 m 3/d,现建有水塔一座,容积为80 m 3,供水人口2000多人,主要为生活用水,人均综合用水量100 L/d。

2)现状供水管网

蔡家坡地区目前尚无统一的供水体系,各镇自成体系,供水管网相对独立,供水工程均由各镇自筹自建,水源除曹家镇水厂外,其余均为地下水。全区各镇管网建设相对滞后。 3.排水工程现状

蔡家坡镇有少部分污水排放管网,其余各镇均为雨污合流,且管道设施简陋,为明渠进行排放,系统很不完善,部分区域无排水管道,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渭河、麦李河水体受到污染。由于这些河流水量较小,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差,污水的排放加重了水体的污染程度。

蔡家坡污水处理厂于2007年开工建设,采用“CAST”工艺,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处理规模为4万吨/日,占地4.2公顷,距蔡家坡镇4.5公里。现已铺设污水管网19.3公里,其中,工农路——西宝中线11.2公里,渭北路7.8公里。 4.降雨情况

蔡家坡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31.5mm。全区有河流3条,石头河平均年径流量4.3亿m3,;麦李河流域面积63.7平方公里,年产径流量1180.4万m3。河流存在来水量不稳定,丰水、枯水季节流量相差大的特点。

二、 供热燃气

1.供热

蔡家坡现有锅炉房16座,各种锅炉共计30台(包括茶浴炉)。锅炉容量为158吨/台,最大锅炉房规模为26吨/时,采暖炉占49%,单台容量在2.8兆瓦以上的锅炉集中在陕棉九厂、陕汽总厂,七零二厂和西北机器厂等大型厂矿企业,并实行部分集中供热,且多为厂区采暖,福利区采暖较少,很多居民生活及采暖仍使用燃煤炉灶,热效率低。很多小锅炉及炉灶所燃烧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多为低空排放,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能源。

岐山热电厂位于蔡家坡西南边,占地约120亩,现在热电厂四炉三机,总装机容量为200吨/小时,主要供应蔡家坡大型企业及周边的学校和一些生活区即就是铁路以南、渭河以北。

142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2.燃气

1)气源及燃气设施

蔡家坡镇现有省分输门站一座,位于东二路与渭北路交接处,在其旁边有调压站一座,内含清管球接受装置、过滤、调压、加溴系统、出站调压计量系统及生产配套设施,占地面积5亩,已初具规模,管理与运营已进入正轨。

2)瓶装气供应现状

规划区瓶装液化气主要来自甘肃兰州等外地,现有液化石油气储备站三座,分别是岐山县液化石油气公司,占地2.5亩,储备250吨;西北机器厂液化石油气储备站占地3.5亩,储量200吨;陕汽制造厂液化石油气储备站,占地3亩,储量大约200吨。

三、电力电讯

1.电力

1)电源现状

规划区现有变电站4座,分别是110KV 蔡家坡变电站、110KV 五丈原变电站和110KV 莲池变电站及歧星热电厂变电站。110KV 蔡家坡变电站,1960年建成投产,现有主变两台,总容量为71500KVA,有110KV 线3回,35KV 出线4回,10KV 侧出线16回,目前最大负荷48000 KW ,其中35KV 侧1900KW,10KV 侧29000KW。110KV 五丈原变电站,主变容量为51500 KVA,有110KV 线2回,35KV 出线3回,10KV 侧出线11回。110KV 阳平变电站,现有单台主变,容量1X40000KAV,有110KV 线2回(阳马线、阳段线),10KV 侧回线10回。

2)电网现状

蔡家坡地区电压等级为110KV/35KV/10KV/0.4KV,其中城区电网中水寨村35KV 逐步淘汰。目前,蔡家坡地区内110KV 的线路有6条,分别是出自蔡家坡110KV 变电站的蔡家坡——马营线,蔡家坡——岐山线,蔡家坡——段家线;出自五丈原110KV 变电站的五——汤线;出自莲池110KV 变电站的阳平——马营线,阳平——段家线。蔡家坡地区内的中压配网电压等级为10KV,中压配电网基本为树枝状单回架空网,负荷区有杆上开关切换。 2.电讯

蔡家坡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通信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基本形成由本地电话网、长途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和数据通信网组成的现代通信网。截止2003年,全区电话主线用户约3万户,移动电话本地用户约6万户,长途交换机容量达4.3万路端。全区现状邮局支路2处,分别为蔡家坡、五丈原邮局支路。邮电所4处,分别位于其他各镇,其中蔡家坡支局位于蔡家坡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经营邮政各类通信业务,其他各所主要经营信函、汇款和包裹等邮电通信业务。

143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四、环境卫生

1.环境

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发展给蔡家坡地区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所以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大气污染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依据岐山县环境检测资料,蔡家坡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物为粉尘、SO2、烟尘、粉煤灰、CO 和TSP 等,主要污染源有西北机器厂、532厂、陕棉九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等。大气污染中降尘和TSP 浓度较高,大气质量状况介于二到三级,属煤烟型污染,采暖季节尤为严重。

地面水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现状各企业的生产废水和居民生活废水,主要污染物NH3、DO、COD、SS、PH。噪声污染主要以道路交通产生的交通噪声为主。 2.环卫

规划区内无统一的垃圾处理场,蔡家坡及五丈原镇的垃圾运至周边农村沟壑填埋。开发区管委会的综合执法大队下设环卫站,现状垃圾收运主要依靠人力收集,日产日清,有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收集车2辆,洒水车2辆,无垃圾转运站。

五、防灾

1.消防

规划区内无社会公共消防队站,且消防设施较少,消防栓在整个蔡家坡地区也仅有5个,且大多已损坏,不利于该区域消防灭火。发生火灾后只能向岐山县消防大队远程求救,或依靠陕棉九厂、西机、陕汽等企业消防站来扑灭火灾。

西北机械厂消防队配有消防水罐车1台,队员5人;陕棉九厂消防队配有消防水罐车1台,队员12人;陕西汽车制造厂消防队配有消防水罐车2台,队员17人。 2.防震减灾

规划区内影响最大的危险区是西部秦岭北缘断裂的陇西——和政段,其次是海源断裂的泾源——陇县段,影响城区的烈度为7度。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划分及地震宏观影响场统计结果,确定城区设防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3.防洪

1)现状概况

蔡家坡地区地处渭河川道,背依北塬,渭河自西向东穿越而过,石头河、麦李河在五丈原汇于渭河。威胁蔡家坡地区安全的洪水主要是渭河、麦李河、石头河洪水及南北两塬塬洪。

144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2)防洪标准

依据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 50201-9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及《陕西省河道堤防工程管理规定》,结合蔡家坡地区所处的区位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确定渭河蔡家坡段采用一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其余段采用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石头河采用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麦李河及塬洪采用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各河、沟上的桥梁等构筑物设防标准应大于或等于其相应河、沟的设防标准。

3)地质灾害

蔡家坡北部台塬地带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1处/ Km 2,灾害类型主要有黄土崩塌和部分滑坡。规划区内受威胁单位主要有蔡家坡镇农副公司、陕棉九厂、三刀岭村、龚刘村一组。

145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和平)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镇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的东南部,东与高基乡毗邻,南和融安县板榄镇交界,西与丹洲镇接壤,北和斗江镇相连,距县城古宜镇39公里。 二.历史沿革 和平乡民国时期属丹阳区合水乡,解放后并归丹洲人民公社,改乡建制后于1987年10月由丹洲乡和斗江乡划分出来成立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街,距县城39公里,是全县成立最晚的乡镇。和平乡居住着壮、汉、瑶、侗等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以上,是三江县的“壮乡”。 三.政区体系 和平乡下辖六溪、清江、和平、板六、大寨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72个村民小组。 四.交通状况 和平乡村村都通了等级公路,100%的自然屯修通了公路。2003年修通的和平至板榄四级路南下可直达融安,2008年又改建成油路;2005年竣工的扶平至和平柏油路北接斗江直通209和321国道;2007年修建的和平至六溪水泥路西接209国道通往丹洲。 五.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山地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和平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竹林资源,同时也拥

有岩溶洞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三江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三)水文:三江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和平乡降水量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六.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三江县属红壤地带,县内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貌,红壤类极为普遍。和平乡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适宜林木特别是竹木的生长。全乡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51亩;森林面积14万亩。 (二)农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历来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和平乡林木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和平乡共有毛竹面积12000亩,是三江县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早地作物和养殖猪、牛等家禽为主。 (三)生物资源 和平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果子狸、山羊、蛇类、山鸡、野兔、竹鼠、穿山甲、鳖、龟等。 (四)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铁、锰、硅、石灰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资源 乡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明滩生态漂流、三帘瀑布、大地岩洞、和平花街、上花仙女岭、六溪钓鱼山庄和万亩竹林等风景点。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区域位置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北隔淮河与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乡、皮店乡相望,西濒浉河与高店乡毗邻,南与县城新区、龙山乡、楠杆镇接壤,东与东铺乡相邻,省道开武路(开封-武汉)穿境而过,是罗山的北大门。全乡总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万亩,辖双楼、李湾、田堂、顾寨、方湾、罗洼、罗塘、鱼台、管塘、沈湾10个行政村和尤店、李店两个社区,205个村民组,现有31650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李店集镇。 1.2自然状况 尤店乡毗邻县城新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尤店正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 地质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垄岗丘陵,北部为平原,沿河多系河滩地,大部为淮河冲积平原,最高点鱼台村钓鱼台山,海拔155米,最低点方湾村方湾组,海拔45米。 土地资源:区内地质北半部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以农田为主,沿淮河多为沙滩地,绿地园林分布在乡区四周,路田林网密布,并呈网格状分布。南部为垄岗丘陵,地质相对贫瘠。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河沙,地质储量35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淮河中心线南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800万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沿淮河的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黄岗土、

白散土、粘土、灰潮土、两合土等土属。 气候、水文:属亚热带季风性和暖温带气候的交汇地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冬夏风向变化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1、气候: 尤店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14.3 ℃(1987年);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 41 ℃(1959年)。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257天,最长277天,最短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20.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8日~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897.5 毫米(2008 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606.6毫米(2001年)。 2、河流水系: 水资源:尤店乡北依淮河,西濒浉河,后浉河改造,南湾干渠贯穿全境,灌渠境内总长13.8公里。淮河自方湾村方湾组入境,向东流经顾寨、田堂、李湾,双楼5个行政村,由双楼村东湾组出境,境内河道总长11.2公里,历史上淮河泛滥成灾,给南岸村庄和群众造成严重灾害,耕地大量减少。 尤店乡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2012年)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要求

1\技术文件 1.1基础资料汇编(对编制区现状情况的资料汇总和分析评价) 1.1.1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1.2 自然环境(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特征等自然条件) 1.1.3 人口状况(人口空间分布、居住结构、居住密度) 1.1.4 土地利用现状(详细汇总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征地权属情况,列出“现状用地汇总表”) 1.1.4.1 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布局现状 1.1.4.2 已拨划或出让用地的征地权属情况 1.1.4.3 已批准的设计要点情况 1.1.5 建筑物状况(编制区建筑物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与合法性等) 1.1.6 道路交通现状(等级系统、功能划分、红线及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的分布与规模、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1.1.7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对现状进行分析)1.1.8 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分布、规模、用地面积及管网等级和分布,并对现状进行分析)1.1.9 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编制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色及环境特征等资料) 1.1.10环境保护现状(编制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及污染指标,并对环境保护状况分析)1.1.11其它 1.2说明书 1.2.1 前言(说明控规的背景及主要过程,包括规划的委托和编制过程等) 1.2.2 规划依据与原则(说明依据与原则,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划和其它依据,控规所遵循的主要原则等) 1.2.3 现状概况与问题分析(简述编制区自然、历史和现状特点,分析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 1.2.4 规划目标(根据上层次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制区发展条件,确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并预测编制区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1.2.5 用地布局(分析影响编制区用地布局结构与功能组织的重大因素,阐述用地布局与功能组织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规模及规划要求,列出“规划用地汇总表”) 1.2.6 地块划分(分析评价影响编制区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按照4.2.3、5.2.3规定)的要素,明确地块划分(包括细分)的依据和原则,确定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的方法和结果 1.2.7 地块控制(按照规划控制的要求及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编制区的各地块建设用地性质和建设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有关要求详见4.2.4、4.2.5、5.2.4、5.2.5),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论证)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控规基础资料汇编20140318

目录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2) 二、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3) 三、社会经济概况 (4) 四、土地利用现状 (7) 五、建筑物状况 (11) 六、道路交通现状 (12) 七、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 八、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5) 九、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18) 十、环境保护现状 (18)

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2015)》 规划提出皖江地带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饮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与东部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2、《铜陵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15)》 规划对铜陵市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的功能和建设重点作了如下阐述: 功能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建设重点:①形成“五中心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五中心是指荣光村、沈桥村、高岭村、城山村、考涧村五个中心村;三轴是指规划的主干路1、主干路2、主干路3;五区是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生态高效养殖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休闲度假区。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③创新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和“4R”理论,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构筑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功能区内小循环,功能区间中循环,试验区内大循环。重点建立五种循环新模式:农业内部循环新模式: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秸杆气化;农业产业循环新模式:农产品加工+沼气+养殖、加工+养殖+沼气;现代农业物流循环新模式:仓储+加工+流通、仓储+加工+沼气;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土地增值循环新模式:村庄规划、整治+土地利用。 3、《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06—2015)》 规划将园确定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试验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生产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培训教育功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长乐市古槐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12.24

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 古槐镇位于长乐市域的中南部,即东经119°32′,北纬20°53′,东连文武砂镇三站村,西接玉田镇顶头、马厝村,南与江田镇三溪村接壤,北与鹤上镇青桥村毗邻。全镇总面积51.8平方公里。镇区距长乐市区约10公里,距福州长乐(漳港)国际机场约15公里,距松下港区约20公里。 古槐镇地理位置优越,与长乐市区距离近,紧临福州滨海(两港)工业区。交通条件便捷,市域交通主干线福北线和两港连接线从镇区东部穿越。正在设计的长乐市域主干道营滨路将从本镇西南部通过,对本镇近期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行政区划 古槐镇是福州市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辖区面积面积约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429.2亩,山林地36042亩。古槐现辖23个行政村,至2009年末,全镇总户数为16247户,总人口约6.8万人。 资料来源:人口数据源于《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2009)》;村情概况摘自《长乐乡土文化丛书——古槐》。

三、历史沿革 古槐,古称古县,旧统善政乡十一都廉风、建兴二里河十二都敦素、崇贤二里,唐武德六年立新宁县时,县治即选在这里,后因地卑湿而迁至今县城。因该地以种槐为主,故又称“古槐”。 1949年9月后为长乐县第一、二区,1952年底改为八区。1958年成立古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正式成立古槐镇至今。 第二章自然条件 一、气候 古槐镇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界处,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夏长无酷暑,冬短少霜雪。镇区年平均气温为16—20℃,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200~1550mm 之间,全年主导风向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台风多在夏秋两季。全年无霜期高达332天,实际有霜日数累计平均26天,年日照时数累计平均达1837小时。 二、水文地质 古槐镇在地质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上朱罗统南园组,呈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斜贯于长乐市西部大象山与峡南之间,岩性为晶屑凝灰熔岩夹凝灰岩,构成诸多大山;二是全统新长乐组,这个组有三种岩性,古槐镇区正好位于由淤泥和细砂构成的海积粘土平原上。 古槐平原地区由于处于海积粘土平原上,承载力较低,一般粘土的承载力为10—15T/M2,由亚粘土和淤泥组成的地区承载力为5——6T/M2,部分地区更低。 整个长乐市在中国地貌区划中属闽浙灿岩中——低山亚区。而古槐西部是山,东部是海积平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北部的最高峰董奉山海拔577米。古槐处于七度地震设防区,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百年内,有可能发生5.5—5.75级地震。古槐东部平原河网密布,是本镇腊溪和江田三溪、石门溪的下游河网,是长乐南洋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地与资源 (一)土地资源 古槐镇土地面积约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429.2亩,山林地36042亩。目前城乡已建设用地6.8平方公里,城镇未来适宜建设用地约17.8平方公里,较适宜用地约9.4平方公里,两者之和约为27.2平方公里,仍有较适宜发展空间为20.4平方公里,若扣除农保地15.8平方公里,真正可建设用地约4.6平方公里(合6900亩)。 古槐2007 -2020年期间计划土地投放总量为665亩,其中住房建设用地投放量为550亩,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 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 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工商重镇——蔡家坡 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澄城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5)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澄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东经109°41′--110°05′,北纬34°55′--35°27′,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黄龙县接壤,东隔大浴河与合阳县相望,西接洛河与蒲城县、白水县为邻。西延铁路、西韩铁路、西禹高速、108国道穿过境内,距离西安175km,距离渭南108km。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澄城县地处黄龙山南麓,境内地形北高南低,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极北高1265.7m,极南高470m,境内沟壑纵横,塬高沟深,大小干、支、毛沟98条,最大的干沟---茨沟高差194m,四条干沟把全县割裂为三梁一塬。境内的大浴河、县西河、长宁河、孔走河、马村河等皆西南流入洛河。地貌类型主要由北部低山、山前冲击洪积扇、丘陵沟壑、黄土梁原、黄土台等五个地貌单元构成。 2.气候条件 澄城县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冷晴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变化分明,日中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04天,年日照时间261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550mm,最大冻土深度35cm,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最大风速40m/s。 3.河流水文 澄城县属于黄河流域北洛河支流,河流有过境的洛河及其支流:大浴河、县西河、长宁河、孔走河、马村河。县西河、孔走河、马村河均发源于县境内。长宁河发源于黄龙山南侧。大浴河发源于黄龙山,界于澄、合二县,在蒲城县永丰镇曲里村注入洛河。北洛河是过境河,境内长度37.75km,河床比降1.45‰,径流量624.16万m3,有枯水、丰水以及冰冻期,泥沙量大,境内河流泥沙量78万吨/年,河流泥沙特征比值在4以上,变差系数在0.3以上,最高达0.65. 全县形成了南部抽黄、北部石堡川水库两大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6万亩,水利工程年总供水量4221万m3,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约21.6%。 4.生态植被 澄城县属于暖温带阔叶林带,现有林为人工林。全县栽培的乔灌木有48科,73属,115种。其中经济林树种14科、20属、30种。用材林树种17科、30属、57种。园林树木17科、23属、26种。野生植物51科、73属、210种。全县林木覆盖率为13.4%,自然植被群落稀疏,以蒿类、白草等草本植物为主,人工植被主要为塬面果园。 澄城县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855 km2。按照侵蚀强度分为三个侵蚀区:黄龙山南麓中度流失区,流失面积738.9km2,占全县流失面积的86.42%;尧头丘陵沟壑强度流失区,流失面积64.3 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7.52%;沟南台塬轻度流失区,流失面积51.8%,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06%。 5.自然灾害 澄城县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冰雹、大风、暴雨、霜冻、干热风、地震等,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根据历年统计,干旱占83.9%,连阴雨占11.4%,大风占1.9%,干热风占1.5%,冰雹占0.9%,霜冻和暴雨各占0.2%。 三、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全县总土地面积111855.39ha,共分为5个土地类型:北部沿山区,面积16792.11ha,占15.0%;县北梁塬沟壑区32660.59ha,占29.2%;县中平原区38391.24ha,占34.3%;县南台塬区17749.53ha,占15.8%;县西沟壑区6271.93ha,占5.7%。多类型的地理条件,为澄城县发展农、林、牧、副、水产等多种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土地资源。全县总土地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