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与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与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诸子时代”[1]是乐官、史官、行人、诸子群体等文化阶层共同创造的文化黄金时代,诸子时代文化

阶层热衷政治,关心邦国命运,注重品格养成,纷纷著述“立言”,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明确倡导“三不朽”,其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叔孙豹认为不朽之言乃成德、建功之言,显然这种思想极大地鼓舞了文化阶层,他们积极地结合时代政治对文化、人生、人性等根本问题展开反思和讨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文化成果客观上要求语言以一种与哲学思考、理性反思相互契合的言说方式记录下来并且传播开来,为此孔子提倡“文言”实践,教学也专门设立“言语”科,并作

《文言》为天下文章立范。孔子认为“文以足言”[2]、“文亡隐言”[3],意谓“文”不仅是“言语”的修辞,还应

诸子“立言”与“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杨隽

内容提要诸子时代文化阶层热衷著述“立言”,对政治、文化、人生、人性等根本问题展开反思和讨论,

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文化成果客观上要求语言以一种与哲学思考、理性反思相互契合的言说方式记录下来并且传播开来,为此孔子提倡“文言”实践,提出通过“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路径解决“言不尽意”的缺憾,这意味着在思想传达阶段语言要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通过想象呈现具体生动的“象”而发出隐喻式的意义暗示,即“象”是意之“象”,故谓之“意象”。在“言-象-意”的结构中,“意”是“象”的向导,是语言的目的,主宰着“文言”实践的话语内涵,决定了“立言”的终极价值。诸子时代文化阶层普遍的“立言”追求促进了中国古典哲学、文学“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诸子时代“立言”“言-象-意”话语方式“立象以尽意”

杨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10097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乐徳”与〈诗经〉意蕴研究》的结项成果,项目编号130900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的研究成果。

[1]笔者将“诸子时代”界定为始于春秋末年的老子,终于吕不韦历史的战国末年,时间上限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初,止

于公元前三世纪后期。张群《诸子时代与诸子文学》(齐鲁书社2008年)一书也曾结合诸子时代研究诸子文学。

[2]《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5页。[3]李学勤:《〈诗论〉的体裁和作者》,《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具备“文而化之”的思想力量。孔子还提出通过“立象以尽意”[1]的言说路径有效弥补“言不尽意”的缺憾,这意味着在思想传达阶段语言要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通过想象呈现具体生动的“象”而发出隐喻式的意义暗示,即“象”是意之“象”,故谓之“意象”。同时在“言”、“象“、“意”三者之间,语言是唯一的实体性元素,因此在接受过程中首先触及到的仍是语言,唯有借助语言才可能通过复现“象”而领会“意”。由于“象”是隐喻,是象征,是文化暗示,这决定了由“象”向“意”的转化延伸过程中必将拓展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语言通过有意味的形式——“象”而不断建构意义,进而解决“不尽言”“不尽意”的语言问题,哲学言说、文学表达的深度、厚度都将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文言”实践中“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是诸子时代哲学言说、文学表达的需要,客观反映了诸子对“立言”不朽的执着追求。

一、“立言”不朽:“文言”思想成熟的标志

诸子时代,百家腾跃,著书立说,“立言”不朽是当时文化阶层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孔子正乐、教诗、著《文言》,加之《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这些文化经典都足以证实“立言”理想对文化阶层曾经发生过的激励和引领作用,由此促进了中国哲学、文学的生长、成熟。在“立言”不朽理想的激励下,诸子时代文化阶层极为注重思想的传播和文化传承,语言问题也成为诸子时代文化阶层普遍关心和集中讨论的重要命题之一,特别是儒家群体出于传承礼乐文化的目的,对语言有了更为严格具体的要求,为此孔子明确提倡“文言”实践,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意谓唯有经过文饰的语言才能胜任“言志”的功能,思想才能充分传达。此外,孔子还指出“文言”实践对于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其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另上博简《诗论》简1亦云:“文亡隐言”,意谓未经文饰的语言难以流传广远,唯“文言”可以跨越千年、历久弥新,《诗》《书》《礼》《乐》《易》《春秋》正是作为“文言”典范被历代儒家群体奉为传世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因此传承不绝。上述文献充分肯定了“文”对“立言”不朽的重要意义,说明“文”是哲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成果获得不朽传承的必经之路。

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时代文化阶层为了更顺畅地传播政治理念、哲学思想、文化精神,积极开展了“文言”艺术实践,并且不断总结经验,进而大大促进了“文言”思想的体系化。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立言”思想影响下的“文言”实践并没有限于语言形式上的美化、修饰,而是对“立言”的话语内涵也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三不朽”思想就明确主张“立言”须以“立德”为先,孔子亦云:“有德者必有言”[3],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亦谓:“民不从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念德者,未之有也。”[4]足见在西周礼乐教化传统的影响下,“言”、“德”一致仍得到儒家群体的普遍认同,他们认为人的精神品格决定了“言”的内涵和品格,决定了“言”的文化意义、思想价值,进而决定了“言”的经典地位的确立,因此“立言”不朽所追求的并不是脱离礼乐文化语境、超越时代政治的怡性畅情,而是体现了对礼乐精神的尊崇以及向经典致敬的文化情结,这无疑意味着“经世致用”是“立言”不朽的终极目标,并由此直接决定了孔子提倡的“文言”实践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潜力传达雅正深微的礼乐政治理念,传承礼乐文化精神。与此同时,由于“三不朽”思想传统充分强调“立德”对“立言”的思想指导意义,因此“文言”实践必然地成为享有教育特权的“君子”阶层擅长而且最为钟情的文化活动、艺术活动,他们在“立言”不朽思想的激励下,以“立德”为毕生的精神追求,并积极投身于“文言”实践,集体的智慧《诗》《书》《礼》《乐》

[1]《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2]《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5页。

[3]《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0页。

[4]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易》《春秋》等文化经典就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自此开启了“君子”阶层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文化时代,构成了“文言“实践与“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标准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文化关联,即“文言”实践追求的是以文质兼美为目标的思想言说。

孔子对“文言”思想的阐释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二三子问》曾记载孔子关于“龙德”的一段论述:

《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孔子曰:“此言大人之广德而施教于民也。夫文之理,彩物毕存者,其唯龙乎?德义广大,法物备具者,其唯圣人乎?”“龙战于野”者,言大人之广德

而下接民也。“气血玄黄”者,见文也。圣人出法教以道民,亦犹龙之文,可谓“玄黄”矣,故曰

“龙”。见龙而称莫大焉。[1]

“龙”本是天象,但在《坤》卦的第六爻描写了“龙”在田野征战而呈现的“玄黄”血色,孔子认为这是王者宣化王德精神、教化子民的龙德之象。“龙”即大人,象征王者的尊崇地位,“玄黄”即龙之文,象征王者实行普适万民的王德教化。孔子在帛书《周易经传·衷》曾谓:“龙战于野,文而能达也。”[2]意谓王德宣化、政治思想的传达必须借助“文言”,唯“文言”才能“广德”,也才能将思想教化达于万民,这说明“文”是彩、是美、是饰,指对语言的修饰、美化。但又不仅仅如此,“文言”还是“广德”的特定话语,因此“‘言’不是脱离思想的空洞说辞,而是负载着礼乐文化思想和道德精神的‘言’,是‘德言’。而另一方面,‘德’缺少文采的形式也难以久远,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所谓‘立言’也不是一般的‘言’,本质上是‘文言’,是富有道德精神和艺术光彩的‘文言’。”[3]由是观之,“文言”实践是对“立言”思想传统的践行,“文言”思想的体系化实际是兼顾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文质彬彬”的审美观念成熟的标志,而礼乐文化的“立德”传统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标准转化为中国古典文艺最高审美标准的至关重要的文化原因,也是“文言”思想成熟的文化土壤,由此充分印证了“立言”不朽思想对哲学、对文学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正如《文心雕龙·情采》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二、“兴必取象”:诗体“文言”的艺术路径

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其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子认为“言不尽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言”与“意”之间的断裂无法弥补。孔子一面提出“文以足言”,一面结合“文言”实践找到了具体有效的话语方式:“立象以尽意”,意谓语辞通过“立象”可以大大拓展表意空间,引导后学遵循“象-意”路径体察圣人的精神内涵。由于“立象”是圣人为了弥补语言表意上的不足而选择的话语路径,因此“象-意”路径的形成是“文言”实践的关键问题。《周南·樛木》孔疏云:“兴必取象”[4]。西周礼乐文化的兴盛促进了“兴象”艺术的生长,“兴象”艺术在西周礼乐“演诗”[5]流程中遵循着“立象以尽意”的艺术实践路径,在频繁举行的群体参与的礼乐活动中生成固定指向的意义系统,从而具备了与语言相类的表意功能,因此西周礼乐“演诗”艺术流程客观上成为“象-意”路径的重要实践空间,同时也促进了诗体“文言”——《诗》之“兴”的话语内涵和话语方式的定型,正如上博简《诗论》谓:“其言文,其声善。”[6]

西周政治集团充分利用诗乐合流的艺术形式在庙堂、在乡党有序频繁地展开祭祀、宴飨、燕射等

[1][2]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3页,第99页。

[3]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6页。

[4]《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8页。

[5]笔者将周代礼仪流程中诗、乐、舞统合的综合艺术表演称为“演诗”。

[6]李学勤:《〈诗论〉的体裁和作者》,《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礼乐演诗活动,为“兴象”艺术的成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空间。据《礼记·仲尼燕居》载:

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悬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籥序兴。……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

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大飨礼的礼仪“兴象”艺术表演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形式:①悬兴:即入门鼓钟,亦谓之金奏,又因悬于簨簴(钟架)演奏故称金奏乐悬。钟鼓金奏是君主至尊威仪的象征,因此两君相见以“金奏”乐悬演奏互致相敬之情,即以金奏之象“示情”。②“序兴”:谓按既定的规格、流程展开“兴象”艺术表演。升堂弦歌《清庙》,清明的祭宫犹如文王盛德,故谓之“示德”;在管乐《象》的伴奏下表演《大武》、《大夏》,是以乐、舞统合的艺术演诗回溯文、武功成天下的历史功绩,这是以大舞之象“示事”。礼仪之“兴”分别以金奏、歌诗、乐舞三种表演形式显现“示情”—“示德”—“示事”的礼仪功能,“兴”皆以“象”显现意义,西周礼乐演诗空间作为“兴”与“象”结缘的原始语境而赋予“兴象”固定的话语内涵,显然礼仪流程中的“兴象”艺术不仅长于抒情、传达政治思想理念,而且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这足以证实“兴象”艺术在表意方面的功能与语言相类,同时又能够弥补语言“言不尽意”的缺憾。可见孔子所提倡的“立象以尽意”的话语方式在礼乐演诗仪式中获得了充分的实践空间,并日臻成熟。

西周礼乐演诗仪式作为“兴象”艺术的原生文化空间,不仅促进了《诗》之“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成熟,同时意味着《诗》之“兴”的意义生成始终难以脱离礼乐文化语境。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关关地求偶鸣叫起兴,暗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乃天性使然,显然君子最初对淑女的企盼、渴望与雎鸠无异,都源自原始的生命冲动。由此不难发现“关关雎鸠”的意义指向与《诗小序》所谓“后妃之德”的意义阐释存在很明显的差距,同时鉴于《关雎》在“诗三百”中的标志性地位,学界对如何理解《关雎》本义展开过很多讨论,不乏学者认为《关雎》是一首爱情诗,难以理解《诗小序》“后妃之德”的说法,甚至不少学者由此全面质疑《诗小序》的价值。直至上博简公布,这些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上博简《诗论》如是云:“《关雎》之改,……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礼,……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改乎?”[1]这则简文提供了三点重要信息:

1.主旨:“以色喻于礼”。“喻”是“明”的意思,诗在开篇第一章先写君子好色而遭到拒绝是为了与第四章君子遵循婚礼大义而幸福婚配的美满结局做对比,通过前后对比阐明婚礼的真谛。

2.主题:“反纳于礼”。《关雎》表现了君子行为改正的过程:最初本于原始冲动,见色起意,而最终接受婚礼教化,循礼改过,体现了君子品格的提升。

3.情节:“终而皆贤于其初”。第一章以关雎求偶起兴,暗示君子对淑女见色起意。第二章铺陈君子向淑女求爱遭到拒绝后的失落、相思之苦,淑女的婉拒既体现淑女能坚守女德,又说明君子善于反思、自省。第三章又以琴瑟和鸣的欢悦比拟君子的好色之愿,“琴瑟”是礼乐活动中歌诗表演的伴奏乐器,往往琴瑟合奏,因此有欢爱和谐的象征意义。第四章以钟鼓德音象征君子遵照婚礼大义敬重淑女,夫妇圆成,共奉祭祀,百年好合。诗歌既称颂君子善于自省,更是对淑女品德的赞美,“钟鼓”是君王、诸侯举行的礼乐活动中的专用乐奏规格,因此《关雎》中的“君子”即君王,“淑女”即后妃,故小序谓:“后妃之德也”。

上述分析说明,《关雎》通过“立象”建构了完整的意义系统,因此仅通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探究《关雎》的思想意蕴是远远不够的,诗歌的意义是由“关关雎鸠”-“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构成的

[1]李学勤:《〈诗论〉的体裁和作者》,《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兴象”系统而整体显现的,而且在这个整体中无论是情感、思想都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加深的过程。君子的原始天性在婚礼的约束规范下转化为担当着室家、宗族兴旺的夫妻之爱,提升为关系着邦国和谐、天下安和的夫妇之礼,雎鸠、琴瑟、钟鼓各有其隐含的象征意味,使得对君子的劝勉和褒扬都在温文含蓄之间达成。综上可见,礼仪之“兴”的话语象征系统决定了《诗》之“兴”的话语意义生成。因此对《诗》之“兴”的象征意义的理解需要回到礼乐演诗实践的文化语境中,遵循“兴象”艺术的系统性话语暗示,还原诗体“文言”——《诗》的具体艺术实践过程,否则即使遵循“言-象-意”的路径也未必能够准确理解《诗》之“兴”的特定的文化象征意味。

由是观之,“言-象-意”话语方式是在礼乐演诗艺术流程中形成的,演诗流程不仅是“兴象”艺术“象-意”路径成熟的特定空间,也是《诗》之“兴”艺术路径成熟的原生文化空间,自此“言-象-意”成为中国文学独具特色的话语方式,开启了对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不仅如此,鉴于西周礼乐文化对诸子时代文化阶层的深刻影响,“言-象-意”也成为诸子文化阶层传达思想的话语方式,并促进了以“文以足言”、“文亡隐言”的提出为标志的“文言”思想的体系化。

三、“深于取象”:诸子“文言”的话语特征

章学诚曾云:“《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夫《诗》之流别,盛于战国人文,所谓长于讽谕,不学诗,则无以言也。然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1]意谓不唯战国之文“深于取象”,《周易》象辞、礼仪“乐象”、《诗》之“比兴”都以“取象”为基本话语路径,诸子之文无不“深于取象”,而且显然章氏认为《诗》教在战国时期文化阶层中盛行依旧,并大大促进了诸子之文“深于取象”话语特征的形成,“立象尽意”成为诸子之文经常运用的话语方式。例如,《论语》就曾记载孔子的临川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曾仰望天穹问询“天何言哉”,川流不息的大河、苍茫无尽的天空贯注着圣人深沉鲜活的生命感、宏阔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冷静理性的反思。再如《孟子》中讲述的“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校人欺子产”等著名寓言,而且《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中譬喻、寓言亦不胜枚举,取象广泛,思想深刻。足见“言-象-意”的话语方式不仅是昭示王权意志的思想教化方式,而且也是文学书写、哲学言说的重要方式,“深于取象”是诸子之文的重要话语特征。

《周易·系辞》有云:“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君子”是诸子时代文化阶层的杰出群体,他们“观象”活动的目的在于“玩辞”,这意味着“辞”的创作、玩味、鉴赏无一不以“观象”为路径,由此证实“意象”思维活动已经是当时文化阶层日常化、经常性的文化活动,这无疑促进了“深于取象”的“文言”话语特征的形成。另外,“观象”之所以能成为深刻体味《周易》爻辞意义的必要途径,是因为“象其物宜”[2],言辞构建形象,形象贯注意义,“象”为意之象,“意”为象之意,意象合一,“象”成为探求文学话语意蕴、美学理念、哲学思想内涵的必经之路,因此“观象”活动成为探究“取象”意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过程,是“文言”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何为“观”?据《穀梁传·隐公五年》载:“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这说明“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而通常涉及严肃重大的事件。又据帛书《十六经·观》记载,在黄帝时期,“观象”就是重要的政治实践活动。如《观》开篇云:“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流四国,以观无恒,善之法则,力黑示象,见白则白,见黑则黑。”[3]力黑是皇帝的臣子,黄帝命力黑潜形隐藏身份考察四方,巡察偏僻荒远之处,并按照善的法则省察民俗,白显现就是白,黑显现就是黑,如实呈现。可见“观”是王者充分了解民生风俗、掌控地方政治的实践活动。又《周易》中有《观》卦,其《彖》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2]《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3页。

[3]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四),〔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52页。

谓:“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易传》首先以中正政治理念决定了“观”的视角,因此“观”的内容也必然地被王权政治着色。综上不难发现,在礼乐文化语境下,“观”的目的、形式、内容乃至意义,全面规定在王权话语体系之内。

与儒家思想不同,《老子》所谓“观”完全去除了王权政治理念的制约,“观”的视角灵活多样,如《老子》五十四章谓:“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身、家、乡、国、天下都可以作为“观象”的立足点,“观象”视角的多变无异于思想的解围,文化阶层有了无视王权的人生视角,人生价值的定位也随之改变,从而生存方式与生存意义获得了多向发展的可能,这无疑是诸子时代文化阶层在政治文化、思想精神历程中取得的又一次进步。对于文学艺术而言,“观象”视角的多样、多变势必促进“取象”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展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而不再如儒家群体那样将“立言”理想极为局促地规范在“立德”“立功”的圈套中,因此《老子》这种多视角的“观象”体验势必会促进文化阶层向本真情怀的回归,重新将“恒自然”的天下万象带入文化阶层的人生视野,重启向心灵再次出发的精神旅程,这无疑为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此基础上,《庄子·秋水》的“观象”视野达到了极致,道、物、俗、差、功、趣都是观象的视角,随着视角的转变,产生贵贱、大小、有无、是非等截然相反的结果,大相径庭。《庄子》对多种“观象”视角的分析讨论正是道家的达观思想的体现,理论上断绝了“观象”与王权意志的必然联系,在哲学上揭示了儒家以成就君子人格、建功立业、立言不朽为唯一目标的人生理想的狭隘、偏执,为中国哲学注入了达观自适的精神内涵。

《老子》《庄子》所采取的多种“观象”视角说明“观象”视角是由观象者主观意志主宰的,而且最终直接影响“取象”结果。因此“象”同并不意味着“意”同,“象”只是圣人、智者、哲人、诗人精神意念呈现于外的桥梁,至于通向哪里则取决于他们对人性、对人生、对世间的思考与追问,因此“观象”侧重的是心灵构建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取象”则是借助语言显现思想深度和心灵感悟的“文言”实践过程,“深于取象”也因此成为“文言”实践的独特话语特征。如《周易·系辞》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乾为天,坤为地,《系辞》将天上、地下的自然形态作为比附,诠释尊卑有序、贵贱有位的宗法政治秩序的“形象”,天象在上,地形在下,这种明显的高、卑定位的“取象”方式无疑是在发出明确的暗示:王权至上、尊卑有等的封建政治秩序乃天理使然。可见主观意志根本主宰着“取象”的趋势和方向,也最终决定了意义的生成。

《老子》和《庄子》同样偏爱在天地自然中“观象”、“取象”,但是由于与儒家文化群体思想理念上的差异,导致与儒家群体“观象”视角与“取象”方式不同而生成不同的意义指向。如帛书《老子乙本·道篇》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牡。玄牡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1]《老子》认为玄牡是永生的谷神,是天地生长繁衍、保持恒久的根,因为天地拥有玄牡的生养而绵绵不绝,常用而不知勤苦,造就了天地的恒久。如帛书《道篇》又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上述两则文献对读不难发现,《老子》认为“天地”固然伟大,但是“道”先天地而生,是寂寥孤立、不移不变的“唯一”,是孕育生养天地的母体,循环往复而永恒不止,这才是真正的“大”。由于道、天、地同源,因此《老子》认为三者无愧为“三大”,但显然《老子》对“王大”是另一种态度。如在“王亦大”和“而王居一焉”这两句中特别增加了副词“亦”字和转折连词“而”字,如果说一个“亦”字明显是在强调“王大”与“三大”的不匹配、不和谐,那么“而”字就是对王者自诩为四大

[1][2]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四),〔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05页,第205页。

之一的严正质疑。《老子》认为人与自然的正常结构关系应该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以此明确否定了王者的霸权地位。诸子时代的儒、道文化群体同样尊奉“立言”不朽的信念,同样立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观物取象,但终因“立言”的主观目的不同导致“观象”视角、“取象”方式的差异,进而造成语言意义指向的差异。由是观之,在“言-象-意”的话语结构中,“意”是“象”的向导,是语言的目的,主宰着“文言”实践的话语内涵,决定了“立言”的终极价值。

综上可见,语言的功能不能仅限于可以表明意义,因为人类对语言的希冀远大于此。人类的历史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历史,也是精神、心灵不断成长丰富的历史,人类在生存之外始终不曾放弃对社会的构想、对人性的探究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拷问,于是人类创造了哲学、文学和艺术。这意味着语言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日常化的交流中,或者传达一般性的意义,语言还要充分地、透彻地传达深刻的哲学思考,甚至是审美地显现深厚的情感、深沉的思索。诸子时代文化阶层日益深刻丰厚的精神世界客观上对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诸子时代文化阶层共同的“立言”追求促进了“文言”实践“深于取象”话语特征的形成,促进了中国古典哲学、文学“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责任编辑:平啸〕The Formation of Discourse Modes of the Philosophers’

“Argumentation”and“Speech-Image-Thought”

Yang Jun

Abstract:In the tim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the literati were keen on argumentation,reflecting on and discussing such essential issues as politics,culture,life and human nature.Achievements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with the glowing of wisdom objectively require language to be recorded and spread in an expres?sive way that combines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rational reflection.For this reason,Confucius advocat?ed“classical language”practice,and solved the shortcomings named“words are not satisfactory”through proposing a speech way of“creating images to convey meanings”.It means,in the stage of thought,language should be dominated by subjective will and deliver the implied metaphorical meanings through imagination to show a specific and vivid“image”,which means“image”is from“thought”.In the structure of“speech-image-thought”,“thought”is the guide of“image”,and it is the purpose of language.“Thought”dominates the discourse connotation of“classical language”practice,and it determines the ultimate value of“argumen?tation”.In the tim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the popular pursuit of“argumentation”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discourse modes of“speech-image-thought”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Keywords:tim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argumentation”;discourse mode of“speech-image-thought”;“creating images to convey meanings”

句子赏析的方法

句子赏析的方法 赏析一个句子,包括三个方面: 一、指明作者采用的表达形式; 二、指明作者表达的内容; 三、指出作者用这种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 一、一句话表达形式的判定及对应效果分析 在句子欣赏中,需要判定: 1、作者在这句话中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2、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刻画人物的句子,要指出哪种描写方法); 3、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如何用的? (一)写作手法的判定 16种写作手法 七常用:铺垫、设置悬念、对比、象征、抑扬法、渲染气氛、衬托(正衬、反衬); 四“借物”: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四“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一“聚焦”:以小见大。 16种写作手法的内涵及对应的表达效果(好处): (1)铺垫:在文章的开头或正文的前部分,先交代一定的内容,为下文某个情节的发生或发展做好条件上的准备。例如后面写妈妈给我送伞,前面交代天突然变得阴沉,下起了大雨。【运用铺垫的好处】让读者感到故事情节发展自然,不突兀。 (2)设置悬念:运用写作技巧,让读者的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疑问,并带着问题思考。常见的形式有:A、倒序设置悬念——先交代故事的结果或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及结果,然后再续写故事的来龙去脉;B、提问设置悬念——如魏巍写的报告文学,题目“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问句,直接引发读者的思考;C、对比反常式设置悬念——将一个场景的平常状态和某个特定时间的状态进行对比,让人明显感觉这个特定的时间,事物表现非常特殊。如都德《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写小弗朗士到校的情景:平常上课前总要喧闹一

阵,开课桌了、关课桌了,可是今天,韩麦儿老师的小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平常的嘈杂和今天的安静构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今天非同一般,不自觉地就会发问——今天怎么了,这里发生了什么? D、信息反常式设置悬念——读一句话,获得的信息和平时自己积累的经验完全不同,例如:公鸡下蛋、穿裙子的男人、1+1大于2等等; E、读不懂——比如《红与黑》,一看题目不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除了标题,文中有很多句子也是这样,因为读不懂,猎奇心理往往驱使读者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一探究竟。 F、悬疑式设置悬念——文章开头就暗含一个个问题,作者运用曲折的情节吊着读者的胃口,始终不告诉问题的答案,直到最后才让读者知道! 【设置悬念的好处】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3)对比:包括不同事物间的横向比、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特征特点的纵向比两种形式。【运用对比的好处】A、横向比——或者突出几个事物的共同点;或者突出几个事物的不同点;或者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某个特点。B、纵向比——突出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某种变化规律。 (4)象征——A、以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含义。如玫瑰象征爱情;青松象征着百折不挠。B、以事物象征人,实际就是借物喻人。例如用八九点钟的太阳象征年轻人;用花朵象征孩子,用夕阳红象征老人;C、以事物外在的形象特征,象征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矛盾的《白杨礼赞》借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的“笔直”这一外在特点,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正直的品质;D、以自然物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或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启迪人生的哲理。【运用象征的好处】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和理性,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抑扬法——分为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扬)两种形式。“抑”是贬低、否定、批判的意思,“扬”是赞美、颂扬、肯定的意思。“先×” 为虚,“后×”为实;“先×”为表,“后×”为里。【运用抑扬法的好处】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加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以外在的美丑为反衬,突出人物的性格、本质特点;增强文章表现的艺术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让读者回味无穷。 (6)渲染气氛——借助特定的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以及事物独特的特征,共同营造一个环境,表现某种环境氛围,突出人物的某种特定感受,表现人物的某种心境。【运用

汉语中完整的句子结构

汉语中完整的句子结构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要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功能被描述,谓语最爱说主语; 宾语多在谓语后,配合谓语来描述, 定语只在主宾前,限制修饰不含糊; 状语有时在句首,谓语前面常光顾; 补语天生胆子小,谓后宾后小嘀咕; 的前为定得后补,地字前头是状语。 明确概念常练习,学习语法莫怕苦。 主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发出人; 谓语即一句话中的表示具体动作的部分; 宾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是句子中动作状态进行修饰; 定语是对句子中名词性的词语进行修饰的部分; 状语是对句子中的动词性词语或全句整体进行修饰的部分。例如: 我打他 主谓宾 我打得他头破血流

主谓宾补 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主谓定宾补 今天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主谓定宾补 今天我痛快地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主状谓定宾补 完整的句子结构:(定)主//[状]谓<补>+(定)宾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词语构成方式学习资料

词语构成方式

词语运用 字斟句酌析词语规范运用自有方 (一)语素、字、词的关系 语素是有一定意义的、用于构词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一词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吩咐”一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因为“吩咐”拆成“吩”和“咐”就都是无意义的声音了。“人”这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语言”、“吩咐”、“人”等语素都各有一定意义,都是不能分割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语素和词都是语言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从这个关系看,词是比语素大的语言单位。由几个语素构成的词,词和语素是容易区别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则词和语素是一个同形单位,二者统一为一个形体。从语言结构中的功能看,某个语言单位就构词而言,它是语素;就造句而言,它是词。例如“马拉车。马拉马车。”在第一个句子里,“马”和“车”都是词。在第二个句子里,作主语的“马”是词;作宾语的“马车”是一个词,在这个词里,“马”和“车”都是语素。可见一个有一定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究竟是词还是语素,要根据它所依存的条件和分析的角度来判断。 字是汉语表现为书面语形式的书写形体单位。一个书写单位就是一个字。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代表音节的文字,一般情况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表意作用的音节,字的形体结构能够以一定的特征显示出它代表的音节所表示的 词或语素的意义。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词、语素、字三者的关系列表如下。 了解词、语素、字这三者之间错综的关系,对确切地理解词的结构和意义是有帮助的。 (二)现代汉语语素的基本情况 现代汉语的语素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分析。 从语素的语言形式看,现代汉语的语素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复音节语素两大类。单音节语素只有一个音节。如“山”“川”“日”“月”“人”“事”“物”“情”等。复音节语素有些有两个音节。如“蚂蚱”“邂逅”“秋千”等。有些有三个以上的音节。如“萨其马”“奥林匹克”“德谟克拉西”“英特纳雄耐尔”等。在现代汉语里,单音节语素占绝大多数,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 从语素的构词能力看,现代汉语的语素有三大类: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 自由语素能够单说单用,独立成词,也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位置不受限制。例如“美”可以独用,也可以组成“美丽”“美貌”“完美”“健美”等。这类语素活动能力最强。 半自由语素不能单说单用,不独立成词,但能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位置不受限制。例如“丽”在现代汉语中不独立成词,但能组成“秀丽”“丽人”等词。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词语构成方式.docx

词语运用 字斟句酌析词语规范运用自有方 (一)语素、字、词的关系 语素是有一定意义的、用于构词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一词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吩咐”一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因为“吩咐”拆成“吩”和“咐” 就都是无意义的声音了。“人”这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语言”、“吩咐”、“人”等语素都 各有一定意义,都是不能分割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语素和词都是语言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从这个关系看,词是比语素大的语言单位。由几个语素构成的词,词和语素是容易区别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贝y词和语素是一个同形单位,二者统一为一个形体。从语言结构中的功能看,某个语言单位就构词而言,它是语素;就造句而言,它是词。例如“马拉车。马拉马车。”在第一个句子里,“马”和“车”都是词。在第二个句子里,作主语的“马”是词;作宾语的“马车”是一个词,在这个词里,“马”和“车”都是语素。可见一个有一定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究竟是词还是语素,要根据它所依存的条件和分析的角度来判断。 字是汉语表现为书面语形式的书写形体单位。一个书写单位就是一个字。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代表音节的文字,一般情况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表意作用的音节,字的形体结构能够以一定的特征显示出它代表的音节所表示的词或语素的意义。 词、语素、字三者的关系列表如下。 了解词、语素、字这三者之间错综的关系,对确切地理解词的结构和意义是有帮助的。 (二)现代汉语语素的基本情况 现代汉语的语素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分析。 从语素的语言形式看,现代汉语的语素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复音节语素两大类。单 音节语素只有一个音节。如“山”“川”“日” “月” “人” “事”“物”“情”等。复音节语 素有些有两个音节。如“蚂蚱”“邂逅”“秋千”等。有些有三个以上的音节。如“萨其马” “奥林匹克” “德谟克拉西” “英特纳雄耐尔” 等。在现代汉语里,单音节语素占绝大多数,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 从语素的构词能力看,现代汉语的语素有三大类: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 自由语素能够单说单用,独立成词,也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位置不受限制。例如“美”可以独用,也可以组成“美丽”“美貌” “完美” “健美”等。这类语素活动能力最 强。 半自由语素不能单说单用,不独立成词,但能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位置不受限制。例如“丽”在现代汉语中不独立成词,但能组成“秀丽”“丽人”等词。这种语素在古代 汉语中是词,在成语中仍然是词,如“风和日丽”。这类语素活动能力比较弱。

赏析句子的方法

赏析句子的方法 (2011-06-07 10:27:51) 转载▼ 标签: 杂谈 首先要看看这些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等.... 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句子结构及句子种类

句子结构及句子种类 Teaching aims:1.初步了解句子成分和句子种类,为正确使用句子打好基础; 2.学会划分句子成分,为学习各种从句打好基础; 3.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 Important points: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 Teaching method:以旧带新;英汉对照;由浅入深 Teaching aids : A learning guid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 Revision : Revis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Step Two:Revision:revise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in English sentences. Step Three: Presentation: 汉语的句子成分有: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英语的句子成分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 主语subjective ( s) 是指“什么人或什么事”由名词、代词、动名词、不定式、句子来充当。 谓语verb (v) 是指主语发出的动作,即“做……”“干……”,由动词来充当; 宾语objective (O):指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的对象,即干了“什么”,可以担当宾语的成分同主语 定语attributive (a) 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说明名词或代词的特点。能作定语的主要有形容词、分词、不定式和从句。 状语adverbial (ad) 用来限制谓语动词或整个句子,说名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条件、程度等等,常用副词或从句来完成。 补语compliments(c): 与主语、宾语、表语是指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由名词充当, 主要有主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标语补足语。

词的构成与词的结构

合成词结构关系分析就是从原来词的语素意义和结构关系着眼分析的,相当于分析它的构成理据,所以“中肯”是支配式,原意是指击中了肯系的意思,就是击中了经脉。如果不从语素的结构关系意义角度分析,就无法认识合成词的构成特点。比如“发指”,本义是头发直立起来,是陈述式,不分析原意,就可能误会为支配式,理解为发出指责这样的意思。 结构——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复合式是由词根和词根组成的合成词。词根和词根的组合方式不同,形成该种合成词内部结构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式(并列式) 联合式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成。例如“城市”“艰难”“制造”“头绪” “骨肉”“禽兽”“岁月”“动静”“得失”“来往”等。构成联合式的各部分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 2、偏正式 偏正式复合词是由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形成的词。例如“书包”“绿豆”“汉语”“导师”“长跑” “狂欢”“蜂拥”“重视”“牛皮纸”“毛毛雨”等。前后语素之间具有修饰被修饰的关系,起修饰作用的前语素是偏语素,被修饰的后语素是正语素。3、补充式 补充式复合词是由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形成的词。例如“提高”“改正”“弄清”“说明”等,前一语素往往表示某种行为动作,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另有一些补充式如“松树”“梅花”“布匹”“花朵”“泪汪汪”“白茫茫”等,前一语素表示一种事物或现象,后一语素用表示的物类、单位或情状对前语素进行补充说明。4、动宾式 动宾式复合词是由前面表示行为动作的词根支配后面表示关涉事物的词根形成的词。例如“知己”“担心”“观光”“吃力”“理事”“负责”“剪彩”“冒险”“动员”“接力”等。前一语素表示行为动作,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 5、主谓式(陈述式) 主谓式复合词的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对象,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例如“目击”“地震”“肉麻”“肩负”“霜降”“日食”“事变”“胃下垂”等。前后两个部分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重叠式复合词是由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成的词。例如“星星”“白白”“区区”“落落”“爸爸”“姐姐”“星星点点”“老老少少”“花花绿绿”“坑坑洼洼”等。 一个词根重叠形成的双音节词的意义与重叠之前的词根的意义是一致的;由两个词根分别重叠构成的四音节词是在重叠之后取得词的资格的。 附加式的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合成词。根据词缀所在的位置分为两种情形。 1、前缀+词根 词缀在前,词根在后。例如“老师”“阿姨”“老虎”“老百姓”“阿哥”“阿妹”“第一”“第二”“初一”“初二”等。 2、词根+后缀 词根在前,词缀在后。例如“扣子”“桌子”“现代化”“甜头”“作者”“自觉性”“风儿”“突然”“忽然” “邮递员”“酸溜溜”“黑乎乎”等。 同样是词缀,构词的情形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如“老师”“老百姓”中的“老”,“桌子”“石头”中的“子” 没有什么意义,主要陪衬音节。有些有一定附带的意义,如“第一”“初二”中的“第”“初”表示次第的意义,“酸溜溜”“黑乎乎”中的“溜溜”“乎乎”带有某种强化的意义。还有些词缀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如“扣子” “想头”中的“子”和“头”将动词“扣”和“想”变成了名词。此外,同样一个成分,可能属于不同性质的

句子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别傻傻的分不清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词性 一、表达方式 、描写 2 3 、记叙 1 、抒情 5 、说明 、议论 4 (1) : 记叙 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 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以及补叙,分叙。 (2) : 描写 ( 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 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抒情 (3) : 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 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 (4) : 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 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完整版)英语句子成分和英语句子结构讲解

一、英语句子成分和英语句子结构讲解: (一)句子成分 1.主语(subject): 句子说明的人或事物。 主语可以由名词、代词、数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主语从句和短语等来担任。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名词) He likes dancing. (代词) Twenty years is a short time in history. (数词) Seeing is believing. (动名词) To see is to believe. (不定式) What he needs is a book. (主语从句) It is very clear that the elephant is round and tall like a tree. (It形式主语,主语从句是真正主语) 找出下列句中的主语: Jane is good at playing the piano.(名词) She went out in a hurry.(代词) Four plus four is eight.(数词) To see is to believe.(不定式) Smoking is bad for health.(动名词) The young should respect the old.(名词化的形容词)What he has said is true. (句子) 2.谓语(predicate): 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和特征。 简单谓语:由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 I saw the flag on the top of the hill? He looked after two orphans. 复合谓语:由情态动词或助动词+动词; He can speak English well. She doesn’t seem to like dancing. 找出下列句中的谓语(注:只有动词才可作谓语。): 1. We love China. 2. We have finished reading this book. 3. He can speak English. 4. She seems tired. 3.表语(predicative): 系动词之后的成分,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和特征。

英语词语构成

英语词语构成

英语构词法 英语构词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合成法、派生法和转化法。 1、合成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成在一起而构成的新词,叫做合成词。 (1)合成形容词 ①名词+现在分词例:English-speaking 讲英语的,south-facing 朝南的 ②名词+过去分词例:man-made 人造的,water-covered 被水覆盖的 ③名词+形容词例:snow-white 雪白的,day-long 整天的 ④形容词+名词+-ed 例:warm-hearted 热情的,kind-hearted 好心肠的 ⑤形容词/副词+现在分词例:good-looking 好看的funny-looking 滑稽的 ⑥副词+过去分词例:well-known 出名的,deep-set(眼睛)深陷的 ⑦副词/形容词+名词例:right-hand 右手的,full-time 专职的 ⑧数词+名词例:100-meter 100米的,million-pound 百万英镑的 ⑨数词+名词+形容词例:180-foot-high 180英寸高的,10-year-old 10岁的 ⑩数词+名词+-ed 例:four-footed/legged 四脚的,one-eyed 独眼龙的 (2)合成名词 ①名词+名词例:weekend 周末,classroom 教室,bookshop 书店 ②形容词/介词+名词例:gentleman 绅士,loudspeaker 扬声器 ③动词+名词例:typewriter 打字机,cookbook 烹调书 ④名词+动词例:daybreak 破晓,toothpick 牙签 ⑤动词-ing形式+名词例:reading-room 阅览室,sleeping-car 卧车车厢 ⑥副词+动词例:outbreak 爆发,downpour 倾盆大雨 ⑦名词+动名词例:handwriting 笔迹,sun-bathing 日光浴 ⑧名词+in/to0+名词例:mother-in-law 岳母,brother-in-law 姐夫 (3)合成动词 ①副词+动词例:overthrow 推翻,understand 理解 ②形容词+动词例:broadcast 广播,whitewash 粉刷 ③名词+动词例:typewrite 打字,sleepwalk 梦游 (4)合成副词

句子的构成和基本形式

句子的构成和基本形式 句子是由词或者短语构成的。它能明白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一般可以分两部分:前一部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 例如:小明‖在认真学习。他‖是十佳少先队员。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谁)(做什么)(谁)(是什么)(谁、什么)(怎么样) 按照句子的用途、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四种基本形式。 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是陈述句。它的语调一般是平稳的,句末有句号。如:“我是三年级学生。”“我们村的东头有一口古井。” 用来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者不做什么事的句子是祈使句。句末用句号,语气较强的用感叹号。如:“快把书递给我。”“禁止随地吐痰!” 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句尾用问号。如:“你吃过饭了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句末用感叹号。如:“我们是多么高兴啊!”“长城是多么雄伟啊!” 二、几种特殊句式 连动句在一个句子里写了同一个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动作叫连动句。如:战士们端起冲锋枪向敌人猛冲过去。这句话就写了“战士们”的两个连续动作“端”和“冲”。 造连动句,句中的动作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但如果有例句,则连续动作的数量应与例句相符。 复指句复指句指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不同称谓共同指向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如:我的同桌小明是班长。这句话中“我的同桌”和“小明”同指一个人。 造复指句要注意:由于两个不同称谓共同指向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一般排列在一起。如:“那个正在扫地的女孩就是我的好朋友小丽。”这句话中“我的好朋友”和“小丽”排列在一起。

兼语句有时我们可以把两个紧密相关的句子合为一个兼语句。如:我们请爸爸。爸爸尝花生。把这两个句子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请爸爸尝花生。” 有时我们也可以把一个兼语句分解为两个简单的句子。如:老师提醒小芳注意作文中的错别字。可分解为“老师提醒小芳。”和“小芳注意作文中的错别字。” 把两个简单的句子合成兼语句时,可以省略掉句中的相同部分,这样可以使句子表达得简练明确、连贯紧凑。对兼语句进行分解时,要注意使两个简单的句子都有完整的构成。 “把”字句和“被”字句一般陈述一件事情,可以用陈述句,也可以用“把”字句和“被”字句。如“他弄脏了衣服。”“他把衣服弄脏了。”“他的衣服被弄脏了”这三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 陈述句与“把”字句、“被”字句互改的方法是:先找出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再根据要求完成句子。如“一阵猛烈的炮火,摧毁了敌人坚固的工事。”改为“把”字句可将“敌人的坚固的工事”提到“摧毁了”的前边,并加入“把”字;改为“被”字句可把“敌人坚固的工事”提到“一阵猛烈的炮火”前面,并加入“被”字。 三、句子的变化 扩句扩句就是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如:“太阳升起”。可扩写为“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地升起。”后一句比前一句就要具体、形象得多。 扩句一般采用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扩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分,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扩充内容一般不少于两处。 缩句缩句与扩句恰好相反,就是去掉句子中的“枝”和“叶”,保留其主干。缩句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经过缩句,抓住句子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就知道这句子是写小麻雀的。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如:“我们班光荣地被评为‘文明班级’的称号。”一句,经缩句成为“我们班被评为称

词的构成

词的构成 学习目标: 1、掌握语汇、语素、词等概念。 2、了解词的构成方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认识语汇、语素和词 1、什么是语汇?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词语的总和。语汇是一个集体的名称,不是指单个词。汉语的语汇是一个庞大系统、从构成语言的单位看,语汇包括语素、词和熟语。 2、语素。 (1)先请看下面句子,判断句子里有几个词?用短线标出。 “因特网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 (2)上句共有()个音节?()个汉字? (3)看句中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能否再往小分? 小结: 3、字、语素与词的区别。 先看下面句子,然后按要求填空。 她喜欢喝可口可乐。 句中有()个字,()个语素,()个词。其中“、”是 独立的,一个字表示一个独立的意思,也是一个词。 “喜欢”是两个字,一个词,其中“”还可以和其他语素组成词,如“”、“”,“”还可以与其他语素组成词,如“”、“”等。 “”()字是一个词。其中每个字只表示读音,合起来才表示一个意思,是一个语素一个词。 再如:年轻人爱跳迪斯科。 句中有()个字,()个语素,()词。单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双音节词是______,多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 小结:

名称字语素词 音节一个单音节天的我狗单音节天的我狗 双音节蜘蛛网吧伶俐双音节教师改正蜘蛛多音节可口可乐迪斯科多音节可口可乐科学家 性质、 功能 练习 1、判断 A 单音节词一定是单音节语素。() B 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 C 多音节词一定是外来词。() D 单个的词不可以称为语汇。() E 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 F “蜘蛛”“蝴蝶”都是双音节语素()G“因特纳雄耐尔”是多音节语素。()H一个汉字有时表示一个词,有时表示一个语素。() 2、先看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祖国真美。 A 有()个汉字,()个语素,()个词。 B 单音节词是_________ 双音节词是_________ ⑵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A有()个汉字,()个语素,()个词。 B 单音节词是____________ 双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爱吃巧克力。 A有()汉字,()语素,()词。 B 单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双音节词是______,多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 ⑷我们不吃肯德基。 A有()个汉字,()个语素,()个词。 B单音节词是__________ ,双音节词是___________,多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 ⑸“狐假虎威”中有()字,()语素,()词。单音节词是___________,双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赏析句子

表达方式 有五种 1、叙述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客观事物。 表现主观类,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赏析句子 1、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句子的基本结构

句子的基本结构 句子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单词组成的基本表意单位,也是最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英语句子只有6个组成部分,根据他们的含义、作用、相互关系、给他们取名为:主语、谓语、宾语、宾补、状语、定语,也叫6种句子成分。 1 句子成分 A 主语——句子说明的主体和对象,通常位于句首。 My father likes to go on the Internet.我爸爸喜欢上网。 B 谓语——用于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身份、特征等内容,一般紧跟主语后面。 谓语有两种:动词型的谓语(由1~4个动词组成)和系表型谓语(系动词be 加表语) 动词型:Tom is running outside.汤姆正在外面跑步。 系表型:Jane is very quite.珍妮很文静。 C 宾语——表语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通常位于谓语之后。 I will write 100 books.我要写100本书。 D 宾补——补充说明宾语的动作、状态、身份、特征等内容,通常位于宾语的后面。 My aunt asked me to call you.我阿姨叫我来找你。 主语属于名词性质 由8种词类或词语充当:名词、代词、数词、-ing式、不定式、从句、the+形容词、the+过去分词。

1 名词(或名词词组)作主语:Books are food for mind.书是精神食粮。 2 代词作主语:She used to be my classmate.她曾是我的同学。 3 数词作主语:10.000 was big enough.10.000当时是够大的了。 4 –ing作主语:Running is not allowed here.在这里不准跑。 5 不定式做主语:To do bad thing is very easy.做坏事是很容易的。 6 从句作主语:Which she will choose will be known in 5 minutes.她选择哪个再过五分钟就知道了。 7 the+形容词作主语:The rich can help the poor.富人能帮助穷人。 8 the+过去分词作主语:The injured are foreigners.受伤者是外国人。 英语谓语有2种,其结构不同,作用和意思也不同。 A “动词型”谓语——由1~4个动词组成,主要用于表示动作。 B “系表型”谓语——由系动词be+表语组成,一般不表示动作,主要表示身份、特征、状态、性质等内容。 1 动词型谓语 一个动词:We like the book very much.我们很喜欢这本书。 两个动词:He is working in the company.他在公司工作。 三个动词:The two students have been waiting for half an hour.两个学生一直等了半个小时了。 四个动词:She must have been sitting there for a long time.她肯定坐了很久了。 一个“动词型”谓语究竟用几个动词,是由意思和16种时态形式决定的。以后再详解16种时态。

词的构成方式

词的构成方式: 一、按音节可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 单音词就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多音词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 二、根据词的不同内部形式,可以把词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单纯词各个音节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合起来才能表示意义。 多音节的单纯词又可以分为①连绵词②叠音词③音译外来词④拟声词。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在构词中体现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粘贴在词根的前后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 根据词根、词缀的结合情况,合成词的结构方式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类型。 1、复合式: 至少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这是汉语构词中最重要,最多产的结构类型。 从词根与词根的关系来看,又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①联合式②偏正式③补充式④动宾式⑤主谓式 2、附加式: 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 根据词缀和词根的不同位置,分为一下两种类型: ①前附加式(词缀+词根)②后附加式(词根+词缀)。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 的。例如:红扑扑、闹哄哄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成。根据重叠的特点,分为AA式和AABB式。 比如AA式:爸爸、姐姐、星星等;AABB式:条条框框、花花绿绿、形形色色等。 分类短语结构: 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 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 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 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 基本结构: 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 名+名、代+名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 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 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初三语文 比如说。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有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我要的不是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而且以后碰到这种题目要怎么做。 提问者:李丽姗01-22 16:56 提问者评价:5 老师的解答 参考答案:渲染了一种祥和宁静的幽谧氛围,为后文“我”悟月亮做了铺垫。 答好这种题目的关键就在于细读文本,不要忽视相关的情节,要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在这基础上,认真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再找准切入点与落脚点。要把握住得分点,就必须积累语文术语、大量训练题型、反复揣摩参考答案。 切入点: (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英汉互译中形合与意合

由于形成和发展历程各异,英汉语言各具特点,这种差异虽然使语言本身丰富多采,但同时又给各自的学习者造成了障碍。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学英语的人来说,有时觉得自己的话措辞、语法都没有错,可是总觉得有汉语味,为什么呢?恐怕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对英汉语言的差异缺乏敏感造成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之分(Nida,1982:16)。 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语言表现法。现代语言学先驱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hypotaxis),又称“显性”(explicitness/overtness),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也称“隐性”(implicitness/covertness)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形合”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意合注重意义上的连贯。 我们可以从形合和意合看出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 1、形态方面。英语重形合,属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靠词形变化组句,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如英语名词有单、复数之别,非谓语动词形式有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分别用“to,-ing”及“-ed”的标志加以区分,其形合作用十分精微。而汉语则仅凭词序来决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及句子的意思,并无任何词形变化。如:“Winter is the best time to study the growth of trees. Although the leaves are gone and the branches are bare, the trees themselves are beautiful.” 译文:冬天是研究树木生长的最好的季节,虽然树叶落了,树枝光了,但树木本身却是美的。这里英文词“trees, leaves, branches”都用了复数形式,而中文译文中却无法标示出这种复数形式。 2、关联照应方面。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句与句之间往往靠各种语言形式紧密结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式的,多样的。英语句中存在着表示各种关系的连接词,譬如转折、因果、目的、让步等等。 在下列这段英语中可以看出这些组合手段在谋求形合时所起的衔接作用: “As I lie awake in bed,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those razor-sharp drops pounding on the pavement, my mind goes reeling down dark corridors teeming with agonizing flashbacks, and a chill from within fills me with dread. ”再看汉语译文是如何谋求意合的:“我身躺在床上,睡不着,听着雨点儿落在路面上,啪啪作响。我思绪万千,恍恍惚惚进入了一条幽暗的通道,回想起许多痛苦的往事,心里一阵冰冷,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由于英语有许多外显的形式组合手段,从而使英语句子中各种语法关系的视觉分辨率大大加强,而汉语则是隐含的、模糊的。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存在着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 英语中表示逻辑的语言连接词是表述逻辑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必要成分。相比而言,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汉语句子的词法、句法和语义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内在关系来体现,只要语义搭配合理,就可以联结在一起,组成句子,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式的。 3、介词的使用。介词词组是英语重要的形合手段之一,汉语中却没有。据统计,英语介词有286个(包括短语介词)。英语大量使用介词来连词造句。汉语是介词贫乏的语言,故大量使用动词。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数量和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