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传感器的温度检测电路

基于红外传感器的温度检测电路
基于红外传感器的温度检测电路

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

基于红外传感器的温度检测电路

摘要:

红外测温技术与传统接触式测温方法相比具有精准、便捷、安全等优点,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监测控制、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安全保护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医疗卫生方面,由于所需测温时间短并且不需要与体肤接触,可以避免病菌交叉感染,非常适合临床及公共场合对体温进行及时快速检测。本课题采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ANT-OTP-538U,以Silicon公司80C51F502单片机为采集控制芯片,使用OPA2277对信号进行放大,AD7324芯片进行A/D 采集,将温度数据转换为数字量,采用分段插值的方法将电压转换为摄氏温度,并最后通过串口通讯方式将数据发送到LJD-eWin430触摸屏上显示,实现了对体温数据的即时读取。

关键词:红外测温技术ANT-OTP-538U 80C51F502单片机OPA2277 AD7324 LJD-eWin4300触摸屏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摘要

Title The temperature detection circuit based on infrared sensor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ontact-typ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 infrare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accurate, convenient and safe. It’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product quali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device on-line fault diagnosis、safety protection、energy sav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

On health care, it can avoid the germs cross infection due to the short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ime is and does not require contact with body and skin, so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clinical and public for rapid testing in

a timely manner. This topic adopts non-contact temperature sensor ANT-OTP- 538u, using Silicon company’s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80C51F502 as the acquisition control chip, using OPA2277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 AD7324

for A/D sampling chip, the temperature data are converted to digital quantity by AD7324. Adopting the method of piecewise interpolation converts voltage to Celsius, and finally sends the data via serial port communication way to LJD - eWin4300, then the temperature value shown on the touch screen. Reading the temperature data at real-time finally realized.

Keywords:Infrare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T-OTP-538U

80C51F502 microcontroller OPA2277 AD7324 LJD-eWin4300 touch screen

目录

1 引言(或绪论) (1)

1.1 红外测温仪的应用背景与发展 (1)

1.2 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 (2)

1.3 红外测温的误差来源 (3)

2总体设计方案 (4)

2.1 整体设计 (4)

2.2 系统总体结构概述 (4)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

3.1 红外传感器电路 (5)

3.2 放大电路 (12)

3.3A/D转换电路 (14)

3.4 单片机 (16)

3.5 控制器局域网(CAN) (19)

3.6 数据传输与转换电路 (21)

3.7 PDA显示屏 (23)

4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25)

4.1 Silicon Laboratories IDE简介 (25)

4.2 A/D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25)

4.3数据通信子程序设计 (30)

4.4 PDA触摸屏显示子程序设计 (32)

5 组装与测试 (35)

结论 (37)

参考文献 (38)

致谢 (39)

1 引言(或绪论)

1.1 红外测温仪的应用背景与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提高,各个领域对方便快捷的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温度是工业生产中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关于温度的测量方法,可以主要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大类。热电偶、水银温度计等作为传统类型的接触式测温仪器,在进行测温时需要与被测物质进行接触,由此完成充分热交换,但是实现热平衡需要经过相应的时间,延迟现象便伴随测温过程而出现,使用中所存在的局限凸显于连续生产与质量检验中。这些局限性对生产过程中对温控精准度和实际生产效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属于非接触式方面的红外测温仪由于具有较快的反应速度、较高的灵敏度、广泛的测温范围同时可实现非接触连续测量等优点,因此可适用于一些传统测温仪无法进行测量的特殊环境(如钢水、飞机尾焰等),使用非常方便并逐步地得到推广使用。

图1 红外测温仪

如何将被测物体的能量测量准确,提高其精确度并同时将所测能量转换成被测物体的准确温度是对于红外测温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而关于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也与这些方向的研究状况密切相关,涉及到温度计的测量范围、精度、距离和目标大小、响应时间和稳定性等诸多方面[2]。在实际应用中,被测量物体其自身红外光谱发射特征,以及红外辐射在传递过程中介质对辐射传递产生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些都有利于测温过程中精度的提高。

1.2 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

在自然界中只要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那么可以确定其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射着红外辐射能量。经过研究论证可以知道被测物体的表面温度与其向外发出红外辐射能量的大小,其辐射红外线波长的分布情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我们测量出物体向外界辐射出的红外能量,我们便可以据此对物体的表面温度实现准确测定,这些就是红外辐射测温实现的客观依据。

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辐射体,它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能量并且没有辐射能量的反射与透过,其表面的发射率为1[3]。但是这种情况在自然界中基本不存在,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分析,据此普朗克提出了适于进行理论研究的关于体腔辐射的量子化振子模型,由此得出了红外辐射的分布规律,这便是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定理表现了波长与黑体的光谱辐射度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红外辐射理论的出发点,故称黑体辐射定律。 普朗克定理式:1

ex p )(2

51-=-T c c T P b λλλ,其中)(T P b λ为黑体的辐射出射度;λ为波长;T 为绝对温度;C 1,C 2为辐射常数。

关于斯忒潘和玻尔兹曼计算得出的黑体热辐射定律,其表达式为:40)(T T M σ=,其中σ为斯忒潘—玻尔兹曼常数;T 为物体的热力学温度。这个定律反映了物体幅射出射度与温度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温度为T 的绝对黑体,单位面积元在半球方向上所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出射度)(0T M 与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这便是辐射式温度计测温的理论依据。

根据上述的公式推导可以知道,实际物体的辐射量除了与辐射波长和物体的温度相关联外,还与构成物体的材料种类、制作方式、热过程以及表面平整状态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必须设置一个与材料性质及表面状态有关的比例系数,即发射率T ε,这样才能使黑体辐射定律适用于那些非黑体的实际物体。因此对于非黑体的一般实际物体,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可写为4)(T T M T σε=。其中T ε表示温度为T 时全波长范围的材料发射率,即黑度系数。该系数表示实际物体与理想黑体在辐射方面的接近程度,其值介于0与1间。根据辐射定律可以知道物体辐射出射度与其发射率

成正比,因此若材料的发射率已知,就可以知道任何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材料性质、表面状态、理化结构和材料厚度等为影响发射率的主要因素。

红外测温仪由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器及信号处理、显示输出等部分组成[4]。红外辐射测温仪测量目标的温度,其主要过程即是首先将被测物体相应波段范围内的红外辐射量测量出,其后由测温仪计将被测物体的温度值换算出。具体实现为经过测温仪的光学零件及其位置将视场的大小确定后,测温仪的光学系统将其视场内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加以汇聚。光电探测器将汇聚于此的红外能量聚焦并将其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再经由放大电路及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处理。在仪器内通过相应的分析算法并且进行目标发射率校正,最终运算结果即为被测物体的温度值。

1.3 红外测温的误差来源

红外测温具有非接触性、测温范围宽等优点,测温过程简易方便而被普遍采用。但也正是由于它的非接触性这一优点,决定了其测温误差来源广泛及机理复杂等特点。其中测温镜头所接收辐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诸多因素,在测温目标方面主要为被测物体的黑度,环境的温度也有着相应影响。在测温镜头方面,镜头可感受的波长范围、受光面积以及镜头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和对准程度也决定着测温镜头的接收情况。

图2 “视场”大小与被测目标

在测温时要想提高测温精度,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镜头对辐射能量的接收,而根据上图的表述可以知道,测试仪与测试目标之间需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视场”为测温仪的测量面积)

在环境温度的影响方面,测温镜头实际接收的辐射能量一定大于目标投入镜头的辐射能量。因此目标温度越低,环境温度越高,测温误差越大,这源于附加辐射影响方面的增大。

根据维恩位移定律,可以知道如果目标温度越高,选用的镜头感受波长应该越短,不同感受波长的测温镜头需要针对不同温度目标而有选择地进行使用,最终以使得测温传感器获取更多辐射能量。波长越长,镜头视场应越大。但是相对的,感受波长较长的测温镜头总会产生较大的测温误差。这也就解释了之前为何目标温度越低、环境温度越高,会造成较大的测温误差。由于这是红外测温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唯一能够消除误差影响的办法是尽量提高物体目标的黑度[5]。

2 总体设计方案

2.1 整体设计

系统主要完成了红外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数据传输和显示功能,实现了红外非接触式测温。

系统硬件组成主要包含了红外温度传感器信号获取电路、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数据传输电路和PDA显示模块等。根据模块化设计思想及系统组成特点,我们将系统分为三个独立模块进行设计,分别为:A/D信号采集电路、数据传输与转换电路、显示模块,通过这样的设计便于系统扩展,也便于程序模块化设计。

根据系统的硬件组成,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完成如下功能:A/D数据采集子程序,数据通信子程序(串口通信、CAN总线通信等)、PDA显示子程序等。

最终关于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首先通过红外传感器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过相应的放大电路后由A/D转换芯片转换为数字信号[6],由单片机采集处理后,通过CAN总线将数据发送到数据传输与转换电路,其再将数据汇总后通过串口发送到PDA 显示屏上,进行数据滤波后显示出相应温度温值。

2.2 系统总体结构概述

本课题采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ANT-OTP-538U为信号采集器件,使用OPA2277和AD620对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以Silicon公司的80C51F502单片机为主要采集控制芯片,通过AD7324芯片进行A/D采集,将电压数据转换为数字量,将采集到的数字信号通过CAN总线发送到数据传输与转换电路,其将数据汇总后通过串口发送到PDA 显示屏上,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后采用分段差值的方法将温度转换为摄氏温度,最终通

过串口通讯方式将数据发送到PDA 显示屏上显示,系统的总体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CAN

CAN CAN

UART LJD-eWin4300

UART UART AD7324

信号放大电路

ANT-

OTP-538U 红外温度传感器

1通道SPI C8051F502A/D 信号采集电路

数据传输与转换电路

C8051F502PDA 显示界面电源24V GND L N 地

图3 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红外传感器电路

红外传感器电路的设计主要包含了红外温度传感器信号获取电路、信号输出接口电路设计等,这是由于在设计中需要使信号稳定的产生并稳定的输出。

3.1.1 信号获取电路设计

信号获取电路由温度传感器及供电电路组成,用来产生表征目标表面温度的初始电信号。

3.1.1.1 红外传感器选择

红外传感器的品种很多,经过调查选择,众智光电公司所制造的红外线热电堆传感器ANT-OTP-538U 是一款测温范围大、方便、快速、可靠的温度传感器件,它是一个典型的TO-46系列热电堆传感器,其中包含了116组串联的热接点,形成了一个直径545μm 的感应区。涂黑的表面活性吸收热红外辐射,导致两输出端产生电压差。该传感器芯片采用了一个独特的前表面微加工技术,使得尺寸更小,能更快速地响应环境温度变化的结果。

图4 OTP-538U实物图

传感器的红外窗口是一个带通滤波器,允许测量波长在5μm至14μm之间,以实现温度检测。由于温度不同时入射的红外线不同,其间便能在各热电偶接点产生不同的热电效应,从而得到不同的电压,在经过很多热电偶的串联后可以输出一个足够大的电压用以代表具体的温度值。这便是传感器只依靠红外线辐射而并不需要与待测物接触便可测得其温度的原因,其操作温度范围为:-20℃~120℃。但考虑到实际中环境温度对最终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与误差,需要使得输出电压值由被测目标温度及热电堆晶粒所在的环境温度共同决定。为减小这一误差,传感器在设计中的组件封装中除热电堆粒外还加入了一个热敏电阻,用来监视IR sensor内部温度即环境温度,对所测温度实现了补偿[7]。

图5 传感器工艺原理示图

传感器各引脚功能如下:

Pin1:热电堆热端输出讯号。

Pin2:热敏电阻输出讯号。

Pin3:热电堆冷端输出讯号。

Pin4:热敏电阻接地端点。

图6 传感器结构与底部接脚

对于操作温度范围内各温度与输出电压的关系进行测量,为后面软件编程中采用分段插值的方法运用提供数据基础,测量关系如下:

表1 输出电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TEMP(℃)V_out(mV)TEMP(℃)V_out(mV)

-20 -1.29 50 1.02

-10 -1.06 60 1.49

0 -0.80 70 1.99

10 -0.51 80 2.52

20 -0.18 90 3.09

25 0.00 100 3.69

30 0.19 110 4.33

40 0.59 120 5.00

运用excel绘制出两者的关系曲线如下:

图7 输出电压与温度之间关系曲线

关于传感器的温度感测原理,主要涉及三种热电效应:西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 )、帕尔帖效应(Peltier effect )和汤普森效应(Thomson effect )。在这里温度感测的原理主要应用了其中的西贝克效应与汤普森效应。西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 )是将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线通过熔接方式将其两端点加以结合,在两端的温度不同时会产生连续电流,因此可以在其两端冷热端点测量出一电动势,可用来作温度上的感测,相应关系式:dT T S T S V B T T A ))()((2

1-=?。

图8 西贝克效应

汤普森效应(Thomson effect )即是利用了两端温度差越大输出电动势越大的原理,通过电压与温度差的关系式计算得到待测物体的温度。而现今市场上多数热电偶及热电堆便是通过这些特性制作而成。

在最后,由于与普通电阻相比热敏元件总是存在着白色杂讯,对应不同频率它都有一个稳定并且正比于入射辐射的讯号,并保持这一特性直至达到频率极限。热电堆传感器的特色在于将温度参考电阻器设计在同一块基座上,并且温度参考电阻经由外壳接地。

3.1.1.2 供电电路设计

根据ANT-OTP-538U 的外接要求和稳定输出需要,供电电路由标准+5V 电源、滤波稳压和分压保护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滤波电路可选取RC 滤波方式,分压保护采用了电阻分压方式。相应设计参见图9,电路参数选取中,C32=47μF ,R30=R31=1K Ω, R32=10K Ω。

图9 供电电路

3.1.2 信号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1.2.1 设计分析

信号获取电路产生的电信号是极其微弱的电信号,其幅度小于5mV。为实现稳定输出测得的电信号,对接口电路的总体设计要求是:信号输出稳定,与后续电路匹配。具体要求是:在接口电路的输入端能高效稳定地接受信号获取电路输出的信号,即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在接口电路的输出端能高效稳定地输出信号,即具有较小的输出阻抗。对本电路的放大倍数不必作特别要求,信号放大由后面电路部分加以实现。3.1.2.2 电路设计

为实现上面的设计要求,我们可以把接口电路设计为射随放大器、差分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多种形式。根据输出接口电路具有传输信息弱、要求传输精度高的特点,经综合分析比较,运算放大器具有电路体积小,便于实现、调整方便、灵敏度高、响应快、线性度好等特点,因此接口电路选为运算放大器形式比较适宜。通过调研了解,AD620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输出接口电路,在此可优选使用。

仪用放大器AD620是一款单芯片仪表放大器,采用了经典的三运放改进设计,仅需要一个外部电阻来设置增益,可实现的增益范围为1至1,000。AD620采用了8引脚SOIC和DIP封装方式,使尺寸小于分立式设计,由于其最大电源电流仅为1.3mA 而具有较低功耗,因此非常适合于电池供电的远程或便携式设备应用。

图10 AD620引脚图

由于其输入级采用Superβeta处理,因此可以实现最大1.0 nA的低输入偏置电流。AD620在1 kHz时具有9 nV/√Hz的低输入电压噪声,在0.1 Hz至10 Hz频带内的噪声为0.28μV峰峰值,输入电流噪声为0.1 pA/ √Hz,因而作为前置放大器使用效果很好。同时,AD620的0.01%建立时间为15μs,非常适合多路复用应用,而且由于成本很低,足以实现每通道一个仪表放大器的设计。

虽然AD620 由传统的三运算放大器发展而成,但在性能构造方面其具有电源范围宽(±2. 3~±18 V ) 、设计体积小的特点。同时,由于最大供电电流仅1.3 mA 而具备了非常低的功耗,可以看出这些主要的性能均优于由传统三运算放大器设计构成的仪表放大器,因而适用于低电压、低功耗的应用场合。AD620 的单片结构和激光晶体调整, 允许电路元件紧密匹配和跟踪, 从而保证电路固有的高性能[8]。通过调整片内电阻的绝对值,设计者只需一个电阻便能实现对于增益的精确编程。

输入晶体管Q1和Q2提供一路高精度差分双极性输入,同样由于采用了Superβeta处理以获得更低的输入偏置电流,因此输入的偏置电流减小10倍。反馈环路Q1-A1-R1和Q2-A2-R2使输入器件三极管Q1和Q2的集电极电流保持恒定,从而可将输入电压作用于外部增益控制电阻R G上,产生从输入至A1/A2输出的差分增益,G=(R1+R2)/R G+1,单位增益减法器A3用来消除任何共模信号。

图11 AD620原理示意图

由于内部增益电阻R1和R2已在出厂时调整至绝对值24.7k Ω,可知增益公式为:14.49+Ω=G R k G ,14.49-Ω=G k R G 。 由于在设计中实现的是一个1:1放大,因此不要求放大倍数,暂不跨接R G 电阻。供电电源为±15V 。

无论用于何种电路,AD620都能以较低功耗实现更高的精度。由于在简单的系统中绝对精度和漂移误差是最重要的误差来源,而在含有智能处理器的较复杂系统中,可消除所有的绝对精度和漂移误差,仅留下增益、非线性度和噪声的分辨率误差,使信号输出趋于稳定,下表即为R G 取值与增益值的对照关系。

表2 R G 值与增益对照表 1%Std Table

Value of R G ,Ω

Calculated Gain 0.1%Std Table Value of R G ,Ω Calculated Gain 49.9K

12.4K

5.49K

1.990 4.984 9.998 49.3K 1

2.4K 5.49K 2.002 4.984 9.998 2.61K

1.00K

499

19.93 50.40 100.0 2.61K 1.01K 499 19.93 49.91 100.0 249

100

49.9 199.4 495.0 991.0 249 98.8 49.3 199.4 501.0 1,003

下方的图12为红外传感器的电路框图。

图12 红外传感器电路图

3.2 放大电路

3.2.1 设计分析

从ANT-OTP-538U的输出电压与温度的特性关系可以知道输出电压的范围为-1.29~5mV(对应温度为-20~120℃),可以得知其输出电压较小,而AD采集芯片AD7324采样电压范围为-5~5V之间,因此需要设计电压放大电路将信号进行合理放大,Kv≈ 5V/5mV=1000。

放大器电路有分立电路和集成电路二种。但不论从性能上,还是在实现上,集成放大电路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放大电路应选用集成运放形式。大家知道,集成运放多种多样。在考虑到输入信号弱、放大倍数大、精度要求高的使用要求下,采用高精度运放OPA2277实现放大电路,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3.2.2 OPA2277简介

高精度运放OPA2277具有改善噪声、输出电压摆幅特性并且以一半的静态电流提供了2倍的速度的优良特性,其他特性还包括极低的输入失调电压、地输入偏置电流、高共模信号抑制比和电源抑制比等。

由于处于工作电压范围内时具备优良的性能而不用担心适应性,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调零,并且多通道版本内部各放大器是完全相同并独立,能够提供良好串扰一致能力并降低相互之间的干扰,即使发生过驱动或过载。

图13 OPA2277引脚图

由于安装环境的差异,OPA2277设计了DIP-8,SO-8和DFN-8三种封装形式以适用于各类情况,在设计电路中元件采用了SOIC封装形式。在±5~±15电源电压范围内提供可以忽略的性能差异而更有利于使用,供电电源选为±15V,同时其GBW(单位增益频率)和SR(转换速率)都比较低,因此直流和低频高精度应用为其强项。通过对上述特征分析可知,OPA2277可用于传感器放大器、电桥放大器以及仪器测量系统等[9]。由于具有极高的低失调电压、温漂以及低噪声特性,因而用于线路放大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3.2.3 电路设计

由上分析,由于采集电压过小,放大电路需要提供约1000倍的放大倍数。二级放大即可满足要求,况且每级承担30多倍的放大任务属正常情况,一片OPA2277就能够完成任务。由于在放大的实现中利用反相放大器来实现两级放大过程,其放大倍数由反馈电阻Rf与外接电阻R决定。根据反相放大器电压增益计算式Avf=﹣(Rf/R)[10],可以比较简单地得到外接电阻与电压增益的关系。

具体电路图如图12。图中,每级放大器都设计为电压负反馈的形式。电压放大倍数为Kv= R1*R2/R3*R4,取R1=R2=10KΩ,R3=120Ω,则R4=1KΩ。同时选取R7=R8=5.1KΩ。C3、C8、C9是电源滤波电容,选C3=C8=C9=1μF。C1、C2用于改善运放高频性能、提高放大倍数线性度。选C1=C2=1μF。

以上参数值仅是设计值,其实际值在调试完成后确定。

图14 信号放大电路

布局设计已经完善后,在进行实际调试中将电路中的外接电阻R3与R4分别进行了焊接替换,最终使获取信号放大833倍输出而达到了采样输入电压的要求值。3.3 A/D转换电路

3.3.1 设计分析

A/D转换电路负责把信号放大电路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适宜计算机采样处理。A/D转换电路由标准的集成芯片实现。芯片的选择由输入范围、精度要求等条件决定。在此,输入信号范围为±5V,对应的温度范围为±1200C。若选择芯片转换数据为8位,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则转换精度为1200/27=0.93750/位,显然精度太差。若选12位转换数据,则转换精度为1200/212=0.0590/位,这显然能满足人们习惯性的0.10分辨要求。AD7324就是一款能满足上述要求的集成芯片电路。

3.3.2 AD7324简介及设置

在模数变换方面采用了AD7324芯片,其具备500kbps吞吐率,四个模拟输入通道与通道定序器,并且具备单端的、真正的差分和伪差分模拟输入能力,高速模拟输

入阻抗和低功率诸类优势。

图15 AD7324功能框图

其配有一个高速串行接口,最高呑吐量可达1 MSPS。AD7324可处理真双极性模拟输入信号与伪双极性模拟输入信号。通过对片上范围寄存器编程,可通过软件来选择±10V、±5V和±2.5V三种双极性范围,在设计中经由SPI总线对于其采集电压设置于±5V 。AD7324还可处理0至10V的单极性输入范围,同样可通过软件选择。每个模拟输入通道均支持独立编程,通过设定范围寄存器中的相应位即可设置为四个输入范围之一。模拟输入通道可配置为单端、全差分或伪差分三种模式之一。模拟输入则通过专门的控制寄存器位进行配置,在此设置为单端模式。AD7324含有一个通道序列器,可在各模拟输入通道间实现自动转换。这款ADC内置一个2.5V的基准电压,也可采用外部基准。如果在REFIN/OUT引脚上施加3V外部基准电压,该ADC则可处理±12V真双极性模拟输入范围[11]。因此对于该±12V输入范围,需采用最低±12V 的VDD和VSS电源。

3.3.3 电路设计

该处电路的设计较为简单,由于在实际中仅用到一路传输信号,用跳线连接CH1

与VIN1处完成放大后信号至A/D转换电路的输入。

图16 信号输入A/D转换电路

3.4 单片机

系统采用Silicon Laboratories公司的80C51F502单片机作为采集控制芯片,通过SPI与AD采集芯片进行通信,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CAN总线将数据发送到PDA显示屏上进行处理显示。

3.4.1 元件间介

在核心主控制方面选用了80C51F502单片机,其芯体尺寸为8位,速度为50MHz。由于其采用Silicon Lab的专利CIP-51微控制器内核,在指令集方面CIP-51与传统MCS-51TM是完全兼容的,因此在软件编写过程中可以使用标准汇编器和编译器。同时在另一方面,CIP-51内核具有标准 8052的所有外设部件而更具优势。

图17 插脚引线图

标准8051只有7个中断源,扩展的中断系统向CIP-51提供20个中断源,由此允许大量的模拟和数字外设中断微控制器。一个中断驱动的系统需要较少的 MCU干预,因而有更高的执行效率。在设计一个多任务实时系统时,这些增加的中断源是非常有用的。

MCU拥有7个复位源,这其中包括了片内VDD监视器、看门狗定时器、时钟丢失检测器、由比较器0提供的电压检测器及软件强制复位各一个。最后在复位引脚方面为CNVSTR0 输入引脚及/RST 引脚,其中/RST 引脚既可接受外部复位也可以将内部产生的上电复位信号进行输出。用户可以通过软件禁止除了 VDD监视器和复位输入引脚以外的所有复位源,VDD监视器的使能与禁止是通过MONEN引脚来控制。在一次上电复位之后的MCU初始化期间,可以用软件将WDT永久性使能。

CIP-51拥有标准的8051程序和数据地址配置,这其中包括了256字节的数据RAM,当中高 128 字节为双映射,通用 RAM的高128 字节通过间接寻址访问,其余128字节的 SFR 地址空间可以通过直接寻址的方式来进行访问。CIP-51的SFR地址空间可包含多达256个SFR页,因此需要对SFR进行分页,才可使CIP-51 MCU控制如此多的SFR,而这大量的SFR均为控制和配置片内外设所需要。数据 RAM的低128 字节可用直接或间接寻址方式访问[12]。其中4个通用寄存器区占用前32个字节,其后的16字节可以按字节或按位进行寻址。

在接口方面,MCU内部有两个增强型全双工UART、一个增强型SPI总线和SMBus/I2C 。这些串行总线都是完全通过硬件来实现的,它们几乎不需要CPU的干预这是因为它们都可向CIP-51产生中断。我们可以运用任意一个或将多个同时使用,因为这些串行总线并不“共享”定时器、中断或端口I/O等资源。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总线系统是一种同步串行外设接口,它可以使MCU与各种外围设备以串行方式进行通信以交换信息。其中,串行外设接口SPI0提供访问一灵活的全双工串行总线,其既可以作为主器件又可以作为从器件,并拥有3线和4线两种工作方式,可支持在同一总线上连接多个主器件和从器件。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中文资料全

功能特点: 1.全自动感应:当有人进入其感应范围则输入高电平,人离开感应范围则自动延时关闭高电平。输出低电平。 2.光敏控制(可选):模块预留有位置,可设置光敏控制,白天或光线强时不感应。光敏控制为可选功能,出厂时未安装光敏电阻。如果需要,请另行购买光敏电阻自己安装。 3.两种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可跳线选择,默认为H。 A.不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延时时间一结束,输出将自动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B.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在延时时间段内,如果有人体在其感应范围内活动,其输出将一直保持高电平,直到人离开后才延时将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感应模块检测到人体的每一次活动后会自动顺延一个延时时间段,并且以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延时时间的起始点)。

4.具有感应封锁时间(默认设置:3-4秒):感应模块在每一次感应输出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可以紧跟着设置一个封锁时间,在此时间段内感应器不接收任何感应信号。此功能可以实现(感应输出时间和封锁时间)两者的间隔工作,可应用于间隔探测产品;同时此功能可有效抑制负载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 5.工作电压范围宽:默认工作电压DC5V至20V 6.微功耗:静态电流65微安,特别适合干电池供电的电器产品。 7.输出高电平信号:可方便与各类电路实现对接。 使用说明: 1感应模块通电后有一分钟左右的初始化时间,在此时间模块会间隔地输出0-3次,一分钟后进入待机状态。 2. 应尽量避免灯光等干扰源近距离直射模块表面的透镜,以免引进干扰信号产生误动作;使用环境尽量避 免流动的风,风也会对感应器造成干扰。 3. 感应模块采用双元探头,探头的窗口为长方形,双元(A元B元)位于较长方向的两端,当人体从左到右 或从右到左走过时,红外光谱到达双元的时间、距离有差值,差值越大,感应越灵敏,当人体从正面走向探 头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方向走过时,双元检测不到红外光谱距离的变化,无差值,因此感应不灵敏或不工作;所以安装感应器时应使探头双元的方向与人体活动最多的方向尽量相平行,保证人体经过时先后被 探头双元所感应。为了增加感应角度范围,本模块采用圆形透镜,也使得探头四面都感应,但左右两侧仍 然比上下两个方向感应范围大、灵敏度强,安装时仍须尽量按以上要求。

人体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人体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种新型传感器件。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不受白天黑夜的影响,可昼夜不停地用于监测,广泛地用于防盗报警。本文就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的基 本原理及应用作以大致介绍: 一、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热释电红外(PIR)传感器,亦称为热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检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 的新型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元件。热释电传感器实物图如图所示。它能以非接触形式检测 出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能量的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将输出的电压信号加以 放大,便可驱动各种控制电路,如作电源开关控制、防盗防火报警等。目前市场上常见 的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主要有上海赛拉公司的SD02、PH5324,德国Perkinelmer 公 司的LHi954、LHi958,美国Hamastsu公司的P2288,日本Nippon Ceramic公司的 SCA02-1、RS02D等。虽然它们的型号不一样,但其结构、外型和特性参数大致相同, 大部分可以彼此互换使用。 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由探测元、滤光窗和场效应管阻抗变换器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下图所示。对不同的传感器来说,探测元的制造材料有所不同。如SD02的敏感单元由锆钛酸铅制成;P2288由LiTaO3 制成。将这些材料做成很薄的薄片,每一片薄片相对的两面各引出一根电极,在电极两端则形成一个等效的小电容。因为这两个小电容是做在同一硅晶片上的,因此形成的等效小电容能自身产生极化,在电容的两端产生极性相反的正、负电荷。传感器中两个电容是极性相反串联的。 当传感器没有检测到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信号时,在电容两端产生极性 相反、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所以,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回路中无电流, 传感器无输出。 当人体静止在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时,照射到两个电容上的红外线光 能能量相等,且达到平衡,极性相反、能量相等的光电流在回路中相互抵 消,传感器仍然没有信号输出。 当人体在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移动时,照射到两个电容上的红外线能量 不相等,光电流在回路中不能相互抵消,传感器有信号输出。综上所述,传感器只对移动或运动的人体和体温近似人体的物体起作用。 滤光窗是由一块薄玻璃片镀上多层滤光层薄膜而成的,能够有效地滤除7.0~14um波长以外的红外线。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6~37.5℃,即309~310.5K,其辐射的最强的红外线的波长为λm=2989/(309~310.5)=9.67~9.64um,中心波长为9.65um,正好落在滤光窗的响应波长的中心。所以,滤光窗能有效地让人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而最大限度地阻止阳光、灯光等可见光中的红外线的通过,以免引起干扰。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结构上引入场效应管的目的在于完成阻抗变换。由于探测元输出的是电荷信号,不能直接使用,因而需要将其转换为电压形式。场效应管输入阻抗高达104MΩ,接成共漏极形式来完成阻抗变换。使用时D端接电源正极,G端接电源负极,S端为信号输出。 对于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物体,如阳光,两个电容上的红外线光能能量仍然可以看作是相等的,在回路中相互抵消;再加上传感器的响应频率很低(一般为0.1~10Hz),即传感器对红外光的波长的敏感范围很窄(一般为5~15um),因此,传感器对它们不敏感,因而无输出。 被动式红外报警器主要由光学系统、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信号滤波和放大、信号处理和报警电路等几部分组成,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图中,菲涅尔透镜利用透镜的特殊光学原理,在探测器前方产生一个交替变化的“盲区”和“高灵敏区”,以提高它的探测接收灵敏度。当有人从透镜前走过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就不断地交替从“盲区”进入“高灵敏区”,这样就使接收到的红外信号以忽强忽弱的脉冲形式输入,从而加强其能量幅度。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报警器设计中的核心器件,它可以把人体的红外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供信号处理部分使用;信号处理主要是把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延迟、比较,为报警功能的实现打下基础。

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原理

1.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原理详解 在电子防盗、人体探测器领域中,被动式探测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因其价格低廉、技术性能稳定而受到广大用户和专业人士的欢迎。 被动式热释电红外探头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人体都有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度,所以会发出特定波长10μm 左右的红外线,被动式红外探头就是靠探测人体发射的10μm左右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人体发射的10μm 左右的红外线通过菲涅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源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到人体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失去电荷平衡,向外释放电荷,后续电路经检测处理后就能产生报警信号。 (1)这种探头是以探测人体辐射为目标的。所以热释电元件对波长为10μm 左右的红外辐射必须非常敏感。 (2)为了仅仅对红外辐射敏感,在它的辐射照面通常覆盖有特殊的菲涅尔滤光片,使环境的干扰受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3)被动红外探头,其传感器包含两个互相串联或并联的热释电元。而且制成的两个电极化方向正好相反,环境背景辐射对两个热释元件几乎具有相同的作用,使其产生释电效应相互抵消,于是探测器无信号输出。 (4)一旦人侵入探测区域内,人体红外辐射通过部分镜面聚焦,并被热释电元接收,但是两片热释电元接收到的热量不同,热释电也不同,不能抵消,经信号处理而报警。 (5)滤光片根据性能要求不同,具有不同的焦距(感应距离),从

而产生不同的监控视场,视场越多,控制越严密。 被动式热释电红外探头的优缺点: 优点: 本身不发任何类型的辐射,器件功耗很小,隐蔽性好。价格低廉。 缺点: ◆容易受各种热源、光源干扰 ◆被动红外穿透力差,人体的红外辐射容易被遮挡,不易被探头接收。 ◆易受射频辐射的干扰。 ◆环境温度和人体温度接近时,探测和灵敏度明显下降,有时造成短时失灵。 抗干扰性能: 1.防小动物干扰 探测器安装在推荐地使用高度,对探测范围内地面上地小动物,一般不产生报警。 2.抗电磁干扰 探测器的抗电磁波干扰性能符合GB10408中4.6.1要求,一般手机电磁干扰不会引起误报。 3.抗灯光干扰 探测器在正常灵敏度的范围内,受3米外H4卤素灯透过玻璃照射,不产生报警。 的安装要求: 红外线热释电人体传感器只能安装在室内,其误报率与安装的位置和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正确的安装应满足下列条件: 1.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应离地面 2.0-2.2米。 2.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远离空调, 冰箱,火炉等空气温度变化敏感的地方。 3.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探测范围内不得隔屏、家具、大型盆景或其他隔离物。 4.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不要直对窗口,否则窗外的热气流扰动和人员走动会引起误报,有条件的最好把窗帘拉上。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也不要安装在有强气流活动的地方。 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对人体的敏感程度还和人的运动方向关系很大。对于径向移动反应最不敏感, 而对于横切方向(即与半径垂直的方向)移动则最为敏感. 在现场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是避免红外探头误报、求得最佳检测灵敏度极为重要的一环。

HC-SR501 普通型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 ?6543653654365(⊙o⊙) (363636536363564365465346536536535356436563563656) ?HC-SR501 普通型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提 供电子资料 技术参数: 1.工作电压:DC5V至20V 2.静态功耗:65微安 3.电平输出:高3.3V,低0V 4.延时时间:可调(0.3秒~18秒) 5.封锁时间:0.2秒 6.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默认值为H 7.感应范围:小于120度锥角,7米以内 8.工作温度:-15~+70度 9.PCB外形尺寸:32*24mm,螺丝孔距28mm,螺丝孔径2mm,感应透镜尺寸:(直径):23mm(默认)

功能特点: 1.全自动感应:当有人进as入其感应范围则输入高电平,人离开感应范围则自动延时关闭高电平。输出低电平。 2.光敏控制(可选):模块预留有位置,可设置光敏控制,白天或光线强时不感应。光敏控制为可选功能,出厂时未安装光敏电阻。如果需要,请另行购买光敏电阻自己安装。 光敏电阻请拍这里: 3.两种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可跳线选择,默认为H。 A.不可重复触发方式:即c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延时时间一结束,输出将自动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B.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在延时时间段内,如果有人体在其感应范围内活动,其输出将一直保持高电平,直到人离开后才延时将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感应模块检测到人体的每一 次活动后会自动顺延一个延时时间段,并且以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延时时间的起始点)。 4.具有感应封锁时间(默认设置:0.2秒):感应模块在每一次感应输出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可以紧跟着设置一个封锁时间,在此时间段内感应器不接收任何感应信号。此功能可以实现(感应输出时间和封锁时间)两者的间隔工作,可应用于间隔探测产品;同时此功能可有效抑制负载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 5.工作电压范围宽:默认工作电压DC5V至20V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HC-SR501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探头

功能特点: 1.全自动感应:当有人进入其感应范围则输入高电平,人离开感应范围则自动延时关闭高电平。输出低电平。 2.光敏控制(可选):模块预留有位置,可设置光敏控制,白天或光线强时不感应。光敏控制为可选功能,出厂时未安装光敏电阻。如果需要,请另行购买光敏电阻自己安装。 3.两种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可跳线选择,默认为H。 A.不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延时时间一结束,输出将自动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B.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在延时时间段内,如果有人体在其感应范围内活动,其输出将一直保持高电平,直到人离开后才延时将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感应模块检测到人体的每一次活动后会自动顺延一个延时时间段,并且以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延时时间的起始点)。 4.具有感应封锁时间(默认设置:3-4秒):感应模块在每一次感应输出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可以紧跟着设置一个封锁时间,在此时间段内感应器不接收任何感应信号。此功能可以实现(感应输出时间和封锁时间)两者的间隔工作,可应用于间隔探测产品;同时此功能可有效抑制负载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 5.工作电压范围宽:默认工作电压DC5V至20V 6.微功耗:静态电流65微安,特别适合干电池供电的电器产品。 7.输出高电平信号:可方便与各类电路实现对接。 使用说明: 1感应模块通电后有一分钟左右的初始化时间,在此时间模块会间隔地输出0-3次,一分钟后进入待机状态。 2. 应尽量避免灯光等干扰源近距离直射模块表面的透镜,以免引进干扰信号产生误动作;使用环境尽量避免流动的风,风也会对感应器造成干扰。 3. 感应模块采用双元探头,探头的窗口为长方形,双元(A元B元)位于较长方向的两端,当人体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走过时,红外光谱到达双元的时间、距离有差值,差值越大,感应越灵敏,当人体从正面走向探头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方向走过时,双元检测不到红外光谱距离的变化,无差值,因此感应不灵敏或不工作;所以安装感应器时应使探头双元的方向与人体活动最多的方向尽量相平行,保证人体经过时先后被探头双元所感应。为了增加感应角度范围,本模块采用圆形透镜,也使得探头四面都感应,但左右两侧仍然比上下两个方向感应范围大、灵敏度强,安装时仍须尽量按以上要求。

人体红外传感器资料

产品图片展示:

技术参数: 1.工作电压:DC 4.5V至20V 2.静态功耗:65微安 3.电平输出:高3.3V,低0V 4.延时时间:(0.3秒~250秒) 5.封锁时间:0.2秒 6.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默认值为H

7.感应范围:小于120度锥角,7米以内 8.工作温度:-15~+70度 9.PCB外形尺寸:32*24mm,螺丝孔距28mm,螺丝孔径2mm,感应透镜尺寸:(直径):23mm(默认) 功能特点: 1.全自动感应:当有人进入其感应范围则输入高电平,人离开感应范围则自动延时关闭高电平。输出低电平。 2.光敏控制(可选):模块预留有位置,可设置光敏控制,白天或光线强时不感应。光敏控制为可选功能,出厂时未安装光敏电阻。如果需要,请另行购买光敏电阻自己安装。 3.两种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可跳线选择,默认为H。 A.不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延时时间一结束,输出将自动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B.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在延时时间段内,如果有人体在其感应范围内活动,其输出将一直保持高电平,直到人离开后才延时将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感应模块检测到人体的每一次活动后会自动顺延一个延时时间段,并且以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延时时间的起始点)。 4.具有感应封锁时间(默认设置:0.2秒):感应模块在每一次感应输出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可以紧跟着设置一个封锁时间,在此时间段内感应器不接收任何感应信号。此功能可以实现(感应输出时间和封

锁时间)两者的间隔工作,可应用于间隔探测产品;同时此功能可有效抑制负载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 5.工作电压范围宽:默认工作电压DC4.5V至20V 6.微功耗:静态电流65微安,特别适合干电池供电的电器产品。 7.输出高电平信号:可方便与各类电路实现对接。 外接示意图和典型应用: 应用范围: 热释电红外开关是BISS0001配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少量外接元器件构成的被动式红外开关。它能自动快速开启各类白炽灯、荧光灯、蜂鸣器、自动门、电风扇、烘干机和自动洗衣机等装置,是一种高技术产品。特别适用于企业,宾馆、商场、库房及家庭的过道、走廊等敏感区域,或用于安全区域的自动灯光、照明和报警系统。 ■安防产品■人体感应玩具 ■人体感应灯具■工业自动化控制等 使用说明:

人体红外传感器

人体红外传感器 1.概述 人体红外传感器是用来检测人或动物身体上发出的红外辐射的模块,最大测量范围为6m。如果有人在量程内运动,DO引脚将会输出有效信号,板上的蓝色LED会被点亮。本模块接口是蓝色色标,说明是双数字接口,需要连接到主板上的蓝色标识的接口。 2. 技术规格 ●工作电压: 5V DC ●工作温度: -20℃~ + 70℃ ●输出电压: 5 V /高电平,0 V /低电平 ●触发信号: 5 V /高电平 ●保持时间: 2秒 ●检测角度: 120度 ●检测距离: 最大6米 ●尺寸: 51 x 24 x 18 mm (长x宽x高) 3.功能特性 ●模块上有电位器,可以调节灵敏度; ●内部的双向鉴幅器可有效抑制干扰; ●模块有两种工作模式,分为可重复触发和不可触发重复; ●模块的白色区域是与金属梁接触的参考区域; ●支持Arduino IDE编程, 并且提供运行库来简化编程; ●支持mBlock图形化编程,适合全年龄用户; ●使用RJ25接口连线方便; ●模块化安装,兼容乐高系列; ●配有接头支持绝大多数Arduino系列主控板。

4.引脚定义 人体红外传感器模块有四个针脚的接头,每个针脚的功能如下表 序号针脚介绍 1 GND 地线 2 5V 电源线 3 Mode 检测模式设置引脚 4 DO 数字信号输出引脚 表 1 4-Pin 接口功能 5.接线方式 ●RJ25连接 由于人体红外传感器模块接口是蓝色色标,当使用RJ25接口时,需要连接到主控板上带有蓝色色标的接口。以Makeblock Orion为例,可以连接到3,4,5,6号接口,如图 图 1 人体红外传感器模块与Makeblock Orion连接图 ●杜邦线连接 当使用杜邦线连接到Arduino Uno主板时,Mode 和 DO引脚需要链接到 DIGITAL(数字)引脚。如下图所示 图 2 人体红外传感器与 Arduino UNO 连接图 6.编程指南 ●Arduino编程

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说明书教程文件

H C-S 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说明书

深圳市创联发科技有限公司 HR-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HR-SR501是基于红外线技术的自动控制模块,采用德国原装进口 LHI778探头设计,灵敏度高,可靠性强,超低电压工作模式,广泛应用于各 类自动感应电器设备,尤其是干电池供电的自动控制产品。 电气参数 产品型号HR-SR501人体感应模块 工作电压范围直流电压4.5-20V 静态电流<50uA 电平输出高3.3 V /低0V 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触发/H重复触发(默认重复触发)延时时间5-200S(可调)可制作范围零点几秒-几十分钟封锁时间 2.5S(默认)可制作范围零点几秒-几十秒 电路板外形尺寸32mm*24mm

功能特点: 1、全自动感应:人进入其感应范围则输出高电平,人离开感应范围则自动延时关闭高电平,输出低电平。 2、光敏控制(可选择,出厂时未设)可设置光敏控制,白天或光线强时不感应。 3、温度补偿(可选择,出厂时未设):在夏天当环境温度升高至30~32℃,探测距离稍变短,温度补偿可作一定的性能补偿。 4、两种触发方式:(可跳线选择) a、不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延时时间段一结束,输出将自动从高电平变成低电平; b、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在延时时间段内,如果有人体在其感应范围 活动,其输出将一直保持高电平,直到人离开后才延时将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感应模块检 测到人体的每一次活动后会自动顺延一个延时时间段,并且以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延时

时间的起始点)。 5、具有感应封锁时间(默认设置:2.5S封锁时间):感应模块在每一次感应输出后(高电平变 成低电平),可以紧跟着设置一个封锁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感应器不接受任何感应信号。 此功能可以实现“感应输出时间”和“封锁时间”两者的间隔工作,可应用于间隔探测产 品;同时此功能可有效抑制负载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此时间可设置在零点几秒 —几十秒钟)。 6、工作电压范围宽:默认工作电压DC4.5V-20V。 7、微功耗:静态电流<50微安,特别适合干电池供电的自动控制产品。 8、输出高电平信号:可方便与各类电路实现对接。 使用说明: 1.感应模块通电后有一分钟左右的初始化时间,在此期间模块会间隔地输出 0-3次,一分钟后进入待机状态。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说明

HC-SR501 普通型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提供电子资料 技术参数: 1.工作电压:DC5V至20V 2.静态功耗:65微安 3.电平输出:高3.3V,低0V 4.延时时间:可调(0.3秒~18秒) 5.封锁时间:0.2秒 6.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默认值为H 7.感应范围:小于120度锥角,7米以内 8.工作温度:-15~+70度 9.PCB外形尺寸:32*24mm,螺丝孔距28mm,螺丝孔径2mm,感应透镜尺寸:(直径):23mm(默认) 功能特点: 1.全自动感应:当有人进入其感应范围则输入高电平,人离开感应范围则自动延时关闭高电平。输出低电平。 2.光敏控制(可选):模块预留有位置,可设置光敏控制,白天或光线强时不感应。光敏控制为可选功能,出厂时未安装光敏电阻。如果需要,请另行购买光敏电阻自己安装。 光敏电阻请拍这里: https://www.360docs.net/doc/276582759.html,/auction/item_detail.htm?item_num_id=84

42822789 3.两种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可跳线选择,默认为H。 A.不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延时时间一结束,输出将自动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B.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在延时时间段内,如果有人体在其感应范围内活动,其输出将一直保持高电平,直到人离开后才延时将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感应模块检测到人体的每一次活动后会自动顺延一个延时时间段,并且以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延时时间的起始点)。 4.具有感应封锁时间(默认设置:0.2秒):感应模块在每一次感应输出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可以紧跟着设置一个封锁时间,在此时间段内感应器不接收任何感应信号。此功能可以实现(感应输出时间和封锁时间)两者的间隔工作,可应用于间隔探测产品;同时此功能可有效抑制负载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 5.工作电压范围宽:默认工作电压DC5V至20V 6.微功耗:静态电流65微安,特别适合干电池供电的电器产品。 7.输出高电平信号:可方便与各类电路实现对接。 外接示意图和典型应用: 1:正电源 2:高低电平输出 3:电源负极 H:可重复触发

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

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种新型传感器件。现在,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一些书刊只简要介绍了被动式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应用。本文就主动式和被动式两方面的基本应用原理作一大致介绍。 一、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主要有上海产的SD02、PH5324,德国产的LH1954、LH1958,美国HAMAMATSU公司产P2288,日本NIPPON CERAMIC公司的SCA02-1、RS02D等。虽然它们的型号不一样,但其结构、外型和电参数大致相同,大部分可以彼此互换使用。 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由敏感单元、阻抗变换器和滤光窗等三大部分组成。图1为P2288、SD02、SCA02-1的外形图。图1a为它们的顶视图,其中较大的矩形部分为滤光窗,两个虚线框矩形为敏感单元,面积约2x1mm2 ,间距1mm。图1b为侧视图;图1c为底视图;它们的监视、探测角度如图1a、d,其中参数为SCA02-1的数据,其它两种的参数大致相同。 1.敏感单元 其内部结构见图1a及图2。对不同的传感器来说,敏感单元的制造材料有所不同。如,SD02的敏感单元由锆钛酸铅制成;P2288由LiT aO3 制成。这些材料再做成很薄的薄片,每一片薄片相对的两面各引出一根电极,在电极两端则形成一个等效的小电容,如图2中的P1、P2。因为这两个小电容是做在同一硅晶片上的,而它们形成的等效小电容能自身产生极化,极化的结果是,在电容的两端产生极性相反的正、负电荷。但这两个电容的极性是相反串联的。这正是传感器的独特设计之处,因而使得它具有独特的抗干扰性。 当传感器没有检测到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信号时,由于P1、P2自身产生极化,在电容的两端产生极性相反、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而这两个电容的极性是相反串联的,所以,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回路中无电流,传感器无输出。 当人体静止在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时,照射到P1、P2上的红外线光能能量相等,且达到平衡,极性相反、能量相等的光电流在回路中相互抵消。传感器仍然没有信号输出。同理,在灯光或阳光下,因阳光移动的速度非常缓慢,P1、P2上的红外线光能能量仍然可以看作是相等的,且在回路中相互抵消;再加上传感器的响应频率很低(一般为0.1~10Hz),即传感器对红外光的波长的敏感范围很窄(一般为5~15um),因此,传感器对它们不敏感。 当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传感器本身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因P1、P2做在同一硅晶片上的,它所产生的极性相反、能量相等的光电流在回路中仍然相互抵消,传感器无输出。

BISS0001人体感应电路设计

红外热释电BISS0001处理芯片及电路的应用 作者:曾李荣BISS0001是一款具有较高性能的传感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它配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少量外接元器件构成被动式的热释电红外开关。它能自动快速开启各类白炽灯、荧光灯、蜂鸣器、自动门、电风扇、烘干机和自动洗手池等装置,特别适用于企业、宾馆、商场、库房及家庭的过道、走廊等敏感区域,或用于安全区域的自动灯光、照明和报警系统。 特点: CMOS工艺 数模混合 具有独立的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 内部的双向鉴幅器可有效抑制干扰 内设延迟时间定时器和封锁时间定时器 采用16脚DIP封装 实物图图: BISS0001实物

管脚说明 管脚说明:: 引脚名称I/O功能说明 1A I 可重复触发和不可重复触发选择端。当A为“1”时,允许重复触发;反之,不可重复触发 2VO O 控制信号输出端。由VS的上跳前沿触发,使Vo输出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时视为有效触发。在输出延迟时间Tx之外和无VS的上跳变时,Vo保持低电平状态。 3RR1--输出延迟时间Tx的调节端4RC1--输出延迟时间Tx的调节端5RC2--触发封锁时间Ti的调节端6RR2--触发封锁时间Ti的调节端7VSS--工作电源负端 8VRF I 参考电压及复位输入端。通常接VDD,当接“0”时可使定时器复位 9VC I触发禁止端。当VcVR时允许触发(VR≈0.2VDD) 10IB--运算放大器偏置电流设置端 11VDD--工作电源正端 122OUT O第二级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 132IN-I第二级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141IN+I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 151IN-I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161OUT O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

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说明书.doc

深圳市创联发科技有限公司 HR-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HR-SR501是基于红外线技术的自动控制模块,采用德国原装进口 LHI778探头设计,灵敏度高,可靠性强,超低电压工作模式,广泛应用于各 类自动感应电器设备,尤其是干电池供电的自动控制产品。 电气参数 产品型号HR-SR501人体感应模块 工作电压范围直流电压4.5-20V 静态电流<50uA 电平输出高3.3 V /低0V 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触发/H重复触发(默认重复触发)延时时间5-200S(可调)可制作范围零点几秒-几十分钟封锁时间 2.5S(默认)可制作范围零点几秒-几十秒

功能特点: 1、全自动感应:人进入其感应范围则输出高电平,人离开感应范围则自动延时关闭高电平,输出低电平。 2、光敏控制(可选择,出厂时未设)可设置光敏控制,白天或光线强时不感应。 3、温度补偿(可选择,出厂时未设):在夏天当环境温度升高至30~32℃,探测距离稍变短,温度补偿可作一定的性能补偿。 4、两种触发方式:(可跳线选择) a、不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延时时间段一结束,输出将自动从高电平变成低电平; b、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在延时时间段内,如果有人体在其感应范围 活动,其输出将一直保持高电平,直到人离开后才延时将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感应模块检 测到人体的每一次活动后会自动顺延一个延时时间段,并且以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延时 时间的起始点)。 5、具有感应封锁时间(默认设置:2.5S封锁时间):感应模块在每一次感应输出后(高电平变

成低电平),可以紧跟着设置一个封锁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感应器不接受任何感应信号。 此功能可以实现“感应输出时间”和“封锁时间”两者的间隔工作,可应用于间隔探测产 品;同时此功能可有效抑制负载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此时间可设置在零点几秒 —几十秒钟)。 6、工作电压范围宽:默认工作电压DC4.5V-20V。 7、微功耗:静态电流<50微安,特别适合干电池供电的自动控制产品。 8、输出高电平信号:可方便与各类电路实现对接。 使用说明: 1.感应模块通电后有一分钟左右的初始化时间,在此期间模块会间隔地输出 0-3次,一分钟后进入待机状态。 2.应尽量避免灯光等干扰源近距离直射模块表面的透镜,以免引进干扰信号产生误动作;使用环境尽量避免流动的风,风也会对感应器造成干扰。 3.感应模块采用双元探头,探头的窗口为长方形,双元(A元B元)位于较长方向的两端,当人体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走过时,红外光谱到达双元的时间、距离有差值,差值越大,感应越灵敏,当人体从正面走向探头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方向走过时,双元检测不到红外光谱距离的变化,无差值,因此感应不灵敏或不工作;所以安装感应器时应使探头双元的方向与人体活动最多的方向尽量相平行,保证人体经过时先后被探头双元所感应。为了增加感应角度范围,本模块采用圆形透镜,也使得探头四面都感应,但左右两侧仍然比上下两个方向感应范围大、灵敏度强,安装时仍须尽量按以上要求。 注:调节距离电位器顺时针旋转,感应距离增大(约7米),反之,感应距离减小(约3米)。

人体传感器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人体红外感应模块)是一种能检测人或动物发射的红外线而输出电信号的传感器。它目前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自动化控制装置中。除了在我们熟知的楼道自动开关、防盗报警上得到应用外,在更多的领域应用前景看好。比如:在房间无人时会自动停机的空调机、饮水机;电视机能判断无人观看或观众已经睡觉后自动关机的机构;开启监视器或自动门铃上的应用;结合摄影机或数码照相机自动记录动物或人的活动等等……。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奇思妙想,结合其它电路开发出更加优秀的新产品。或自动化控制装置。 热释电效应同压电效应类似,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引起晶体表面荷电的现象。热释电传感器是对温度敏感的传感器。它由陶瓷氧化物或压电晶体元件组成,在元件两个表面做成电极,在传感器监测范围内温度有ΔT的变化时,热释电效应会在两个电极上会产生电荷ΔQ,即在两电极之间产生一微弱的电压ΔV。由于它的输出阻抗极高,在传感器中有一个场效应管进行阻抗变换。热释电效应所产生的电荷ΔQ会被空气中的离子所结合而消失,即当环境温度稳定不变时,ΔT=0,则传感器无输出。当人体进入检测区,因人体温度与环境温度有差别,产生ΔT,则有ΔT输出;若人体进入检测区后不动,则温度没有变化,传感器也没有输出了。所以这种传感器检测人体或者动物的活动传感。由实验证明,传感器不加光学透镜(也称菲涅尔透镜),其检测距离小于2m,而加上光学透镜后,其检测距离最大可超过7m。 这是两款采用红外专用芯片BISS0001芯片(进货批次不同,型号有可能不同,有BISS0001,LP0001,CA0001等,功能完全相同,不分型号,随机

发货)设计的人体传感模块,它最大的优点是性能稳定可靠。模块线路板尺寸33mm*28mm,透镜直径约25毫米,模块厚度20毫米,体积更小,更容易嵌入其他设备。 模块采用低功耗稳压器件7133A-1,可以保证在很宽的输入电压下稳定提供3.3V的工作电压,确保模块能正常工作。模块有三个输出脚,由红、黄、黑三色线插座引出,红线和黑线分别接DC6~24V电源的“+”、“-”,标有“OUT”的黄线是输出脚,有人输出约3V高电平,无人输出0V低电平。上右图中左上角蓝色箭头指示有一个检测方式设置区,产品默认设置和H连接,为可重复触发方式(见上图左上角蓝色箭头指示处,如果改成和L连接,则为不可重复触发方式),即感应输出高电平后,在延时时间段内,如果有人体在其感应范围活动,其输出将一直保持高电平,直到人离开后才延时将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感应模块检测到人体的每一次活动后会自动顺延一个延时时间段,并且以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延时时间的起始点);如果和L连接为不可重复触发模式,

介绍一种人体红外感应开关(附图)

人体红外感应开关 自然界中,任何高于绝对温度(- 273度)时物体都将产生红外光谱,不同温度的物体,其释放的红外能量的波长是不一样的。人体红外感应开关就是采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它是一种被动红外探测开关。 在被动红外探测器中有两个关键性的元件,一个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它能将波长为8一12um之间的红外信号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能对自然界中的白光信号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警戒区内,当无人体移动时,热释电红外感应器感应到的只是背景温度,当人体进人警戒区,通过菲涅尔透镜,热释电红外感应器感应到的是人体温度与背景温度的差异信号,因此,红外探测器的红外探测的基本概念就是感应移动物体与背景物体的温度的差异。 另外一个器件就是菲涅尔透镜,菲涅尔透镜有两种形式,即折射式和反射式。菲涅尔透镜作用有两个:一是聚焦作用,即将热释的红外信号折射(反射)在PIR 上,第二个作用是将警戒区内分为若干个明区和暗区,使进入警戒区的移动物体能以温度变化的形式在PIR上产生变化热释红外信号,这样PIR就能产生变化的电信号。 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人体都有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度,所以会发出特定波长10UM左右的红外线,被动式红外探头就是探测人体发射的10UM左右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人体发射的10UM左右的红外线通过菲泥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红外感应源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到人体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失去电荷平衡,向外释放电荷,后续电路经检测处理后就能触发开关动作。当有人进入开关感应范围时,专用传感器探测到人体红外光谱的变化,开关自动接通负载,人不离开感应范围,开关将持续接通;人离开后或在感应区域内无动作,开关延时(时间可调TIME 5-120秒)自动关闭负载。红外感应开关感应角度120度,距离7-10米,延时时间可调。 感应红外线的半导体元件产生飘移电荷,形成微弱电流,经过放大电路,联动继电器或可控硅开关。 红外报警开关采用国内外最流行的PIR人体热释电传感器作信号探测器,

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

《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课题: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 专业班级:自动化101、102班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10423028、10423026 指导教师: 时间:2013年12月15日 成绩: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要求 (3) 2.1、系统总体设计 (3) 三、方案设计与论证 (4) 3.1、整个系统的原理 (4) 3.2、传感器模块 (5) 四、硬件设计及电路图 (6) 4.1、设计原理 (6) 4.2、电路图 (6) 五、软件设计 (10) 六、元器件清单 (11) 七、硬件制作与调试 (11) 八、结论与心得 (12) 九、参考文献 (13) 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

一、设计目的 1、利用单片机实现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功能。所设计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能够检测人是否存在,当感应到人体时进行声光报警和指示。 2、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单片机课程的全面认识和掌握,对单片机课程的应用进一步的了解。 3、锻炼通过自学与自己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将单片机软硬件结合起来对程序进行编辑,校验,锻炼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锻炼团队分工合作与协调能力。 二、设计要求 2.1、系统总体设计 单片机以其典型的结构和完善的总线专用寄存器的集中管理,众多的逻辑位操作功能及面向控制的丰富的指令系统,在工业测控、通信系统和家用电器控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各种电器的性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迄今为止,单片机系统和模块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等领域,实现各类系统在线信号采集和监控功能。 本设计是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与人体红外传感器模块相结合的的监控报警系统。是对人体红外感应模块应用的一个极好例子,具有硬件电路简单、软件功能完善、控制系统可靠等特点。 (1)所设计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能够检测人体是否存在,当感应到人体时进行声光报警和指示。 (2)完成软件程序编写 (3)完成电路设计及调试 (4)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 根据本设计需实现的功能,考虑到硬件电路的复杂性、性价比和软件实现的难易程度等情况。控制器由传感器模块、控制功能模块组成。传感器模块由人体

被动人体红外传感器电路图

被动人体红外传感器电路图 被动红外传感器的电路也有好多,但是不管什么形式的,差不多都是上面的样子,有的可能会少一级放大。这里的一款电路是我从尼赛拉厂家那里得到的,很经典的使用方法。前面是一级低频信号放大,放大倍数大约是100倍,放大后信号通过R6、C5再次选出 0.2-10HZ的信号,最后送到IC1B进行再次放大,运放的5脚是1/2VCC电压脚,在静态时,6、7脚的电压也是1/2VCC,当有信号后,6脚就会有一个在1/2VCC电压附近上下摆动的电压值,这个电压通过运放进一步放大后,输入到后面的门限比较电路,该门限电路不管你输入信号是在1/2VCC电压上偏还是下偏,都将在超过门限值后在二极管4148的负极输出一个高电平信号。这里,RP1和RP2都可以调检测的灵敏度,一般RP2可以用一个220K的电阻代替,只要调节RP1就可以了。这里,我顺便说一下运放的使用吧,好多的同志在论坛上经常要发表关于运放是单电源供电还是双电源供电,其实,任何一个运放都可以用单电源或者双电源供电的,这里是典型的单电源供电的方法,最典型的地方是 IC1B的5脚电压来自与电源和地之间2个100K电阻R9、R10的分压,然后一个电容到地滤波,如果是双电源供电的话,这个部分一般会接地线,好了,题外话我不多说了,红外感应头自己到https://www.360docs.net/doc/276582759.html,/去搜索一下吧,多得是。电路排版要求不是很高,紧凑点吧,哪怕节省点线路板也是好的,有几个电解电容的极性我没有标出来,C4、C7肯定不用说了,C5要看你买的红外感应头了,一般感应头的输出会低于1.5V,所以C5的左端是1.5V以下的,右端是1/2VCC,现在该明白了吧!当然,如果感应头输出大于1/2VCC,就要反过来了哦!我曾经解剖过一个知名产品的电路,发现那极性居然是接反的,好在它用的是红宝石的电容,即使是反向,漏电也很小,但是作为一个设计者,我们还是要仔细为妙的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BISS0001

111BISS0001组成。当有人出现在它的探测区,传感器便能探测到信号并把信号传给单片机,单片机再根据实际情况是否该开启器件设备或让房间的电器设备处于一种可开启状态。另外,关于走廊及洗手问用灯情况,当晚上有人经过时,人体红外感应到人便开启走廊用灯或者洗手间用灯。热释人体红外模块电路如图2所示。 图2 热释人体红外电路图 上图中,R3为光敏电阻,用来检测环境照度。当作为照明控制时,若环境较明亮,R3的电阻值会降低,使9脚的输入保持为低电平,从而封锁触发信号Vs。SW1是工作方式选择开关,当SW1与1端连通时,芯片处于可重复触发工作方式;当SW1与2端连通时,芯片则处于不可重复触发工作方式。图中R6可以调节放大器增益的大小,原厂图纸选10K,实际使用时可以用3K,可以提高电路增益改善电路性能。输出延迟时间Tx由外部的R9和C7的大小调整,触发封锁时间Ti由外部的R10和C6的大小调整,R9/R10可以用470欧姆,C6/C7可以选0.11U。 3.1.1 BISS0001芯片介绍(小四号黑体) BISS0001是一款传感信号处理集成电路。静态电流极小,配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少量外围元器件即可构成被动式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广泛用于安防、自控等领域能。 特点:CMOS工艺 数模混合 具有独立的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 部的双向鉴幅器可有效抑制干扰

设延迟时间定时器和封锁时间定时器 采用16脚DIP封装 3.1.1.1管脚图 工作原理 BISS0001是由运算放大器、电压比较器、状态控制器、延迟时间定时器以及封锁时间定时器等构成的数模混合专用集成电路。

以下图所示的不可重复触发工作方式下的波形,来说明其工作过程。不可重复触发工作方式下的波形。 首先,根据实际需要,利用运算放大器OP1组成传感信号预处理电路,将信号放大。然后耦合给运算放大器OP2,再进行第二级放大,同时将直流电位抬高为VM(≈0.5VDD)后,将输出信号V2送到由比较器COP1和COP2组成的双向鉴幅器,检出有效触发信号Vs。由于VH≈0.7VDD、V L≈0.3VDD,所以,当VDD=5V时,可有效抑制±1V的噪声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COP3是一个条件比较器。当输入电压VcVR时,COP3输出为高电平,进入延时周期。当A端接“0”电平时,在Tx时间任何V2的变化都被忽略,直至Tx时间结束,即所谓不可重复触发工作方式。当Tx时间结束时,Vo下跳回低电平,同时启动封锁时间定时器而进入封锁周期Ti。在Ti时间,任何V2的变化都不能使Vo跳变为有效状态(高电平),可有效抑制负载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

4.人体红外感应器使用说明书

人体红外感应器 使用说明书 一、产品简介 人体红外感应器实现人体红外感应检测以及光照强度测量,由载波通信发送各种配置命令,根据红外感应以及光照强度数据发送开关灯的控制命令,被控灯具可根据需要随意设置,实现在环境光较暗的情况下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功能,智能控制灯具,有效减少能耗。 二、技术参数 ◆额定电压:220V~ ◆负载类型:白炽灯、日光灯、LED灯 ◆功耗:< 0.5W ◆感应距离:5m ◆感应角度:120° ◆光照强度检测范围:0~1000LUX ◆接线方式:零火线供电 ◆通信方式:电力线载波 ◆工作环境温度:-10~40℃ ◆工作环境湿度:10~85%RH ◆尺寸: R 54.6mm 高37.2mm 三、功能介绍 1、载波通信功能 符合东软载波智能家居通信协议,具有本地通信功能,本设备MCU与载波模块交互如查询应用层地址、网关地址、断开链接和向网关注册等功能;具有异地通信功能,与网关及其他设备交互。 2、照度检测功能 实时监测环境光照强度。 3、人体感应功能 通过检测人体红外信号感知人体移动。 4、自动开关功能 结合照度、人体移动信息由电力线自动发送开关设备的报文,自动控制灯具。 四、操作指南 人体红外感应器,作为一个单独的设备,需要与网关和智能手机配合使用。人体红外感应器和智能网关挂在同一根电力线上,手机和网关之间使用wifi或者3G进行连接。 使用之前需保证人体红外感应器和智能网关都已经可靠上电,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安卓4.0或以上,网络正常,接通电源后人体红外感应器载波模块指示灯闪烁,表明上电正常。具体操作如下所述: 1、安装手机软件 安装东软载波智能家居控制软件,智能手机必须为安卓4.0或以上操作系统,安装软件可到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站下载(通过手机扫描包装盒上二维码可链接到网站): 2、登陆网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