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面积约960万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从整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

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

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

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

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

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

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

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1300km2,占0-1%。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要。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前吕梁期:

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有分布。

火山岩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

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塔河等地。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火山岩本期火山岩构成早元古代沱群、哀牢山群、那拉提岩群及其相当(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侵入岩本期侵入岩有超镁铁岩、镁铁岩、闪长岩类及花岗岩类。

四堡期:

四堡期岩浆活动主要发育于长城纪,至蓟县相对减弱。

火山岩长城纪火山岩出露于塔里木一华北地区的南、北缘和扬子区的北缘,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断裂活动带内。

侵入岩四堡期侵入岩比火山岩发育程度相对较差,但岩类较多,包括超镁铁岩、镁铁岩、中酸性、酸性岩和碱性岩。

晋宁期

晋宁期岩浆在中国北方以侵入岩为主,在中国南方火山岩和侵入岩都较发育。

火山岩在黑龙江的马家街云和落马湖群中,分布有中酸性火山岩。

侵入岩晋宁期侵入岩有超镁铁、镁铁岩类和中酸性、酸性岩。

区域变质岩系

中国区域变质岩系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复杂。主要岩类有麻粒岩、片麻岩、变粒岩、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变质镁铁岩及区域混合岩等。这些岩类比均属不同的原岩建造遭受不同期次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等四类。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在一定温度、压力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矿物和常见的矿物组合,并由此分别构成不同变质程度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緑片岩相(高緑片岩、低緑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粶片岩相、蓝闪石-

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緑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緑纤石相)。

中国的区域变质岩系,按构造期分为12期,按空间分布分为10个变质区。

太古宙变质岩系

迁西期变质岩系(>2900±Ma)分布与华北变质区别的集宁、冀东、辽东和吉南等地区,呈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以麻粒岩相和部分高角闪岩相为特征,属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

阜平期变质岩系(2900± --2600±Ma)广泛分布于华北变质区,其次见于昆仑一一秦岭变质区的桐柏山地区。以角闪厌相为主,局部为麻粒岩相,属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或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五台期变质岩系(2600±--2500±Ma)主要分布于华北变质区中北部,在天山一兴安变质区的鸡西地区可能也有它相当的岩层。主要形成低緑片岩相到高角闪岩项的递增变质带,局部有麻粒岩相,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

元古宙变质岩系

吕梁期变质岩系(2500±--1800±Ma)主要分布于华北、塔里木一阿拉善、昆仑一秦岭等变质区,其次见于天山一兴安变质区。

四堡期变质岩系(1800±—1000Ma)主要分布于扬子变质区周边及昆仑—秦岭变质区东部,其次见于天山—兴安变质区及塔里木—阿拉善变质区的部分地区

晋宁期变质岩系(1000—850Ma)主要分布于扬子变质区中部和塔里木—阿拉善变质区南、北两侧,其次零星见于天山—兴安变质区、昆仑一秦岭变质区、华南变质区及高喜马拉雅一滇西变质区。

震旦期变质岩系(850—600Ma)分布零星,主要见于天山一兴安变质区东部,其次见于塔里木一阿拉善变质区东部、昆仑一秦岭变质区东部及华南变质区。

古生代变质岩系

加里东期变质岩系(600--405±Ma)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变质区的阿尔泰、额尔古纳、苏尼特—锡林浩特—四平—延边等地区。

华力西期变质岩系(405±5--205Ma)广泛分布于天山—兴安变质区、昆仑—秦岭变质区和巴颜喀

拉—唐古拉变质区,部分见于华南变质区。

中生代变质岩系

印支期变质岩系(250—205Ma)主要分布于巴颜喀拉一唐古拉变质区,其次见于华南编制区别的政和一大埔断裂附近以及海南地区。

燕山期变质岩系(205—66 Ma)主要分布于西藏变质区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新生代变质岩系

喜马拉雅期变质岩系(66±2—2 .48Ma)主要分布于高喜马拉雅一滇西变质区。

地质构造

构造期:根据各地质时代间存在的不整合接触、研浆侵入关系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并考虑其分布范围,划分为12个构造期。

迁西期迁西期的时限为2900±Ma以前。期末的构造运动,在河北称为迁西运动,在内蒙古称为兴和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又称为铁堡运动。

五台期五台期的时限为2600±—25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五台运动,在黑龙江称为麻山运动。

吕梁期吕梁期的时限为2500±—18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吕梁运动,又称中条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兴东运动,在安徽称为凤阳运动。

四堡期四堡期的时限为1800±—10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四堡运动,在湖南称为武陵运动,在贵州称为梵净山运动,在黑龙江成为黑龙江运动。在安徽称为皖南运动。

晋宁期晋宁期的时限为1000—85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新疆称为塔里木运动。

震旦期震旦期的时限为850—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张广才岭运动,在河南称为少林运动,在安徽称为霍丘运动,在湖北称为惠亭运动,在宁夏称为兴凯运动。

加里东期加里东期的时限为600—405±5Ma。包括寒武纪至志留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华力西期华力西期的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

印支期印支期的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期燕山期的时限为205—66±2Ma。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期的时限从66±2Ma起,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断裂分布

分布与古亚洲构造域的断裂,多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南东向;分布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断裂,多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断裂,则多呈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

地质年代表及口诀记忆法

地质年代表 (Geological Time Scale) 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Ma) 构造阶段 生物演化阶段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时间间距 距今年龄 大阶段 阶段 动物 植物 中国主要 地质、生物现象 全新世(Q 4/Q h ) Holocene 0.012 第 四 纪 (Q) Quaternary 人 类 出 现 约2-3 更新世(Q 1Q 2Q 3/Q p ) 2.48(1.64 ) Pleistocene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 上新世(N 2) Pliocene 2.82 5.3 新近纪 (N) 注:1、表中震旦纪、青白口纪、蓟县纪、、长城纪,只限于国内使用;原来的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分别更名为古近纪和新近纪。 地史单位表 国际性 地方性 时间(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时代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 宇 Eonthem 宙 Eon 界 Erathem 代 Era 系 System 纪 Period 上 Upper 晚 Late 中Middle 中 Middle 统Series 下Lower 世Epoch 早 Early 阶 Stage 期 Age 时带Chronozone 时Chron 群 Group 组Formation 段 Member 层 Bed 中新世(N 1) Miocene 18 23.3 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 平,湖泊广布 渐新世(E 3) Oligocene 13.2 36.5 哺乳类分化 始新世(E 2) Eocene 16.5 53 蔬果繁盛,哺乳类急速 发展 12 65 ( 新阿尔卑斯阶段 ) 喜 马拉雅阶段 新 生 代 (Kz) Cenozoic 古近纪 (E) 哺 乳 古新世(E 1) Palaeocene 动 物 繁 盛 (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 发现) 晚白垩世(K 2) 被 子 植 物 繁 盛 白垩纪(K) Cretaceous 早白垩世(K 1) 70 135(140) 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 活动矿产生成 晚侏罗世(J 3) 中侏罗世(J 2) 侏罗纪(J) Jurassic 早侏罗世(J 1) 73 208 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生成 晚三叠世(T 3) 联 合 古 陆 解 体 (老阿尔卑斯阶段) 燕 山 阶 段 中三叠世(T 2) 42 250 印支阶段 爬 行 动 物 繁 盛 中 生 代 (Mz) Mesozoic 三叠纪(T) Triassic 裸 子 植 早三叠世(T 1) 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侵,恐龙哺乳 类发育 物 繁 晚二叠世(P 2) 盛 二叠纪(P) Permian 早二叠世(P 1) 40 290 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大海侵,造山作用强烈 晚石炭世(C 3) 中石炭世(C 2) 石炭纪(C) Carbonifero us 早石炭世(C 1) 72 362(355) 两栖动物繁盛 气候温热,煤田生成,爬行类昆虫发生,地形低平,珊瑚礁发育 晚泥盆世(D 3) 蕨类 植物 繁盛 中泥盆世(D 2) 晚 古 生 代 (Pz 2) 泥盆纪(D) Devonian 早泥盆世(D 1) 47 409 印 支|海西阶段 海 西 阶 段 鱼类繁盛 无 脊 椎 动 物 继 续 演 化 发 展 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极盛,两栖类发育 晚志留世(S 3) 裸蕨 植物 繁盛 中志留世(S 2) 志留纪(S) Silurian 早志留世(S 1) 30 439 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运动强烈 晚奥陶世(O 3) 中奥陶世(O 2) 奥陶纪(O) Ordovician 早奥陶世(O 1) 71 510 地热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极繁,末期 华北升起 晚寒武世(∈3) 中寒武世(∈2) Phanerozoic 显 生 宙 (PH) Palaeozoic 古 生 代 (Pz) 早 古 生 代 (Pz 1) 寒武纪(∈) Cambrian 早寒武世(∈1) 60 570(600) 海生 无脊椎 动物 繁盛 硬壳动物繁盛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 量发展 震旦纪(Z/Sn) Sinian 230 800 联 合 古 陆 形 藻 成 加 里 东 阶 段 裸露动物繁盛地形不平,冰川广布, 晚期海侵加广 新元 古代 (Pt 3) 青白口纪 200 1000 蓟县纪 400 1400 类 及 菌 类 繁 盛 真核生物出现中元古代(Pt 2) 长城纪 400 1800 普宁 阶段 沉积深厚造山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 成 Precambrian 元 古 宙 (PT) Proterozoic 元 古 代 (Pt) 古元古代(Pt 1) 700 2500 (绿藻) 地 台 形 成 吕梁 阶段 新太古代(Ar 2) 500 3000 原核生出现 Archaean 太古宙 (AR) Archaeozoic 太古代 (Ar) 古太古代(Ar 1) 800 3800 早期基性喷发,继以造山作用,变质强烈,花 岗岩侵入 冥古宙(HD) 4600 2800 陆核形成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地壳局部变动,大陆开 始形成

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标准

目录 第一章地形测绘 0 第一节地形测量 0 一、操纵测量 0 (一)工作内容 0 (二)困难类不 0 (三)操纵测量预算标准 0 二、地形测量 (2) (一)工作内容 (2) (二)困难类不 (2) (三)地形测量预算标准 (2) 第二节制图 (2) 一、地形图编绘 (2) (一)工作内容 (2) (二)困难类不 (3) (三)地形图编绘预算标准 (3) 二、地形图数字化 (4) (一)困难类不 (4) (二)地形图数字化预算标准 (4)

三、地质图数字化 (5) (一)困难类不 (5) (二)地质图数字化预算标准 (5) 四、地质图计算机成图 (5) (一)困难类不 (5) (二)地质图计算机成图预算标准 (6) 第二章地质测量 (7) 第一节区域地质调查 (7) 一、工作内容 (7)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7) 三、区域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7) 第二节专项地质测量 (8) 一、工作内容 (8)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8) 三、专项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8) 四、地质剖面测量预算标准 (9) 第三节区域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9) 一、工作内容 (9)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9)

三、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0) 四、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0) 第四节专项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测量 (11) 一、工作内容 (11)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1) 三、专项水文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1) 四、专项生态环境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2) 第五节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12) 一、工作内容 (12)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3) 三、区域工程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3) 四、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3) 第六节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难测量 (14) 一、工作内容 (14)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4) 三、专项工程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4) 四、专项环境地质、地质灾难测量预算标准 (15) 第三章遥感地质 (16) 第一节航空遥感彩色摄影 (16)

中国地质勘探队伍分类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一览 表 1.岩土与工程地质系 导师姓名职称 导师 类别 性 别 出生 年 招生专业及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唐辉明教授博导男1962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及防护工程 岩土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地质灾害治理tang 殷坤龙教授博导男196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及防护工程 滑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岩土体稳定性 研究 yink 项伟教授博导男195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xian 晏鄂川教授博导男1969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理与利用,滑坡监测与 信息化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演化过程描 述与模拟 yecy 余宏明教授硕导男1952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地质灾害分析研究、预测、防治,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 yuh 方云教授硕导男1955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动力学,岩土文物保护dsz@ 刘佑荣教授硕导男1955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体力学,岩土工程liuy 冯晓腊教授硕导男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软土工程特性,城市工程地质fdgs 邓清禄教授硕导男1962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deng 林彤教授硕导女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软土地基处理,地基基础工程,地质灾害预 报与治理 linto 李云安教授硕导男1965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地基基础岩土工程,滑坡灾害地质工程,地 面变形环境工程 liyu 谭松林副教授硕导男1957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城市环境岩土工程,软基处理,地灾评估tans 王洪兴副教授硕导男1957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hxw 滕伟福副教授硕导男196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地灾评估teng 唐朝晖副教授硕导女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公路岩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zhta 简文星副教授硕导男1967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滑坡的监 测、模拟、预报与防治技术研究,环境岩土 工程,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wxj 胡新丽副教授硕导女1968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斜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防治工程设计及效 果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及治理工程 设计 hux 吴益平副教授硕导女1971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治理、GIS在岩土工程 中的应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ypw 马淑芝副教授硕导女1974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土测试技术,水岩耦合数值分析及工程应 用 jhbm 贾洪彪副教授硕导男1969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体结构网络面模拟,地灾评估jhbm

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611地球科学概论

中国地质大学611地球科学概论2008(B)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地质年代: 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 岩浆: 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矿物: 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形态。 成矿作用: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成矿作用 风化作用: 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 断层: 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 构造运动:

内营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位移的作用 克拉克值: 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 大陆漂移说: 原由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地质灾害: 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二、简答题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简述海洋的沉积作用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8355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76694708.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83559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iFaZ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现状 截至2014年末,全国有28个省(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累计总规模达480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9.8%.201 4年,全国地勘基金投入54.0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总投入的18.l%和矿产勘查财政投入的61.5%,是财政资金投入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的是,受矿业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的影响,尽管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总体规模不断增大,但投入水平开始下滑。2014年,全国地勘基金整体投入比2013年减少13.95亿元,同比减少18.5%,部分省级基金出现超过5 0%的投入下滑。 市场容量 截至2014年末,全国地勘基金累计投资矿产勘查项目7909个,新发现矿产地1421处,其中大型566处、中型474处。其中,内蒙古大营西段铀矿普查初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20-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05-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14-20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 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 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1-199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面积约960万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从整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 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 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 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 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 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 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 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1300km2,占0-1%。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要。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前吕梁期: 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有分布。 火山岩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 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塔河等地。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 究成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二○一二年七月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 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诸云强 项目联系人:诸云强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起止时间:二O 一一年八月~二O 一二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1) 第一节课题背景 (1)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1) 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2) 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 (2) 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 (2) 第二节数据来源 (3)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 (4) 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4) 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 (5) 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 (11) 第一节组织保证 (11) 第二节质量评述 (12) 第五章取得成果与建议 (13) 第一节主要成果 (13) 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4) 附件 (15)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第一节课题背景 为满足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 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全网实时广播。 通过本项目课题研究,依托已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和卫星资源网络体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及远程验收等应用场景,专家组通过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就可以观看现场工作组汇报,实时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现各野外节点视音频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提升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目前基于双向视频会商的管理调度技术和流媒体发布已较成熟,而本课题现阶段选用的多点单边会商是利用编解码设备实现的,编解码设备在基于卫星传输的多级网络上的管理调度及流媒体发布尚无成熟技术平台支持,本课题在对现有编解码设备通信控制及传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调度平台开发,选用成熟的流媒体发布技术,解决单边会商视音频在多级网络上的调度管理、实时发布及存储点播,搭建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东华理工大学(华东地质学院) 5、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6、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地质矿产勘查现状与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地质矿产勘查现状与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6T11:19:19.1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李江李江博李刚刘晓东 [导读] 摘要:地质矿产勘查可以为矿产资源开采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降低资源开采风险,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 650093;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650093;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650093;云南省有色地质局306队云南昆明 650093 摘要:地质矿产勘查可以为矿产资源开采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降低资源开采风险,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分析当前地质矿产勘察现状,针对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关键词:地质矿产;勘查现状;实施;问题分析 近几年,我国矿产经济迅速增长,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越来越重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先进的勘查技术和勘探仪器有效提高地质矿产勘察工作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起步较晚,就目前矿产资源勘探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机制系统不合理、人才培养缺少专业性、市场主体缺位以及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缺点。因此深入分析地质矿产勘查现状与实施中的问题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工作,针对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缓和社会市场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为矿山资源开发提供所需要的参考资料。 1地质矿产勘查现状 地质勘查是固体矿产资源开采的基础,若地质勘查工作进行顺利,那么圆体矿产开采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从目前形势来看,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并不是很好。中国东部的地质勘查情况虽有很大进步,但现在东部地区已经开采不出新的资源了。相反,中国西部地区依然存在较为丰富的资源,但在地质勘查方面仍有许多不足。 1.1对地质勘查不重视 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对地质矿产勘察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这方面的法制法规和政策都不健全,投资方面的力度不大。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改革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际情况仍然严峻。 1.2人才短缺 现在地质勘查工作并不能培养成阶梯形队伍,这会使地质勘查工作越来越难。以前,员工都是从头开始干起,但这样的人才越来越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不高、工资不高,这三点足以导致人才短缺。此外,高校也在这个专业上面临着招生难的情况。地质勘查人才短缺也就可想而知了。人才不足必定会使地质勘查工作难以进行,进而导致固体矿产资源开采工作陷入窘境,形成恶性循环状态。 1.3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条件水平不高 技术条件高低决定着地质勘查工作的好坏。在中国地质勘查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勘查技术比较落后。从现有情况来看,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忽略部分区域的布网控制,这间接影响了原网的大局性,导致地质勘查成本增加;还有一部分地质勘查人员不重视地下水的重要意义及周围土体性质直接进行勘查,导致危险因素的积累,甚至勘查出来的数据可能不满足相关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求;另外,地质勘查人员没有相关参数的观念,可能使勘查出的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2加快地质勘测技术发展的有效措施 2.1研发新型地质勘测技术,提高地质勘测的质量和速度 当前我国的地质勘测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地质勘测技术的研发,探测出新型的地质勘测技术来不断地提高我国地质资源勘测的速度和质量。比如在对煤层的地质勘测过程中,由于其在不断地开采过程中,再开展下一步的勘测工作时,煤层很容易发生坍塌,如果仅靠当前的人工操作,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对于这样的半开采半勘测煤矿,我们可以通过研发新型的无线遥感技术来进行自动化控制操作,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地质勘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还有就是井下勘测技术、水平钻进技术等,这些地质勘测技术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2.2加快煤矿开采和天然气开采一体化的步伐 当前天然气开采是我国比较重要的地质开采能源,原因是天然气属于绿色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和物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煤层之间的天然气开采利用是我国能源安全发展的重要要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要想实现煤矿开采和天然气开采一体化,不但要加强煤矿开采技术的研发,同时要加强对开采技术的实际应用,天然气开采机构和煤炭开采机构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通过不断地对技术进行研发和改进,对于我国的一些重点矿区的资源聚集情况进行充分的探测,总结规律,同时不断地对天然气开采技术进行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开辟一条可以实现天然气开采和煤炭开采相适应的道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开发技术模式,从而加快煤矿开采和天然气开采一体化的步伐。 2.3加快信息传播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地质矿产勘测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地质矿产勘测过程中的应用,通过不断地创新新技术,从而将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地质矿产的勘测过程中,比如对大容量储存、并行分布式的处理、多媒体工作站以及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应用等,从而不断地加强加快信息的传播技术发展,对于勘测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远程操控,从而提高地质矿产勘测的精度和安全性,在勘测过程中,提高探测仪器的自动化操作水平,对地质勘测现场进行预处理,从而实现有效地控制管理。 2.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地质矿产勘探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设备陈旧,科技落后,对事故与灾害的预见性差。因此,为了保障我国地质矿产勘探工作的效益,同时保障勘探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加大基金的投入,为我国资质矿产勘探提供安全保障,从而提高我国地质矿产勘探的效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能源供应。 3结束语 我国地域广阔,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由于地质矿产勘察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目前找矿工作困难。在地质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保证矿山开发工程的投资风险最小。我国市场上,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开始出现市场

2020最新全国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2020全国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地质工程专业介绍 地质工程专业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地质学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数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岩土钻掘机械基础、岩土钻掘工程工艺原理、地质工程施工、水文地质、地质工程试验测试技术、地质工程数值模拟。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 (1)工程地质方向: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72学时)、弹塑性力学基础(56学时)、建筑制图(56学时)、测量学(40学时)、普通地质学(48学时)、岩石学(32学时)、矿物学(32学时)、构造地质学(64学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32学时)、岩体力学(48学时)、土力学(56学时)、水文地质学基础(40学时)、地下水动力学(40学时)、工程地质学基础(48学时)、工程地质勘察(40学时)、岩土测试技术(32学时)、工程钻探与取样技术(32学时)、工程物探(24学时)、工程建筑概论(40学时)、岩土工程监测(24学时)、工程招标投标与概预算(32学时)、地质灾害防治(32学时)、水利水电工程地质(32学时)、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专业讲座(32学时)。 (2)岩土钻掘方向: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72学时)、流体力学(40学时)、液压传动(48学时)、机械制图(96学时)、测量学(4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56学时)、金属材料与零件加工(32学时)、地质学基础(72学时)、岩体力学(40学时)、土力学(40学时)、工程地质学基础(40学时)、岩土钻掘工艺学(48学时)、钻井液与工程浆液(48学时)、岩土钻掘设备(40学时)、基础工程学(56学时)、基础工程施工技术(40学时)、岩土测试技术(32学时)、新技术专题报告(16学时)。 2.示例二:基础地质(51学时)、构造地质(3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土力学(34学时)、岩体力学(51学时)、水文地质学(34学时)、工程力学(119学时)、结构力学(102学时)、测量学(51学时)、弹性力学(34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载荷与结构设计原则(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34学时)、数理方程(34学时)、数值方法与计算机算法(34学时)、弹性力学中的有限元(34学时)、地基处理(34学时)。

浅谈基层地矿实验室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基层地矿实验室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6-03-24T10:39:50.5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作者:张明胜卢修玉 [导读] 陕西地矿第一地质队地质测试是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 陕西地矿第一地质队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地质测试是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地质行业强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得到了发展,分析测试仪器装备得到加强,实验测试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分析测试水平及能力明显提升。本文简要梳理了地矿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在新时期下,对基层实验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矿实验室;地质测试;生存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地质实验测试是地质找矿的眼睛。地质实验测试工作产生的数据是发展地质勘查事业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著名地质学家、地质部首任部长李四光先生曾在1953年全国地质化验工作会议上说:“地质、钻探、化验鼎足而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精辟地阐明了地质实验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我国地质实验室从1952年成立地质矿产部开始,至今已走过60余年的风雨历程。测试技术从当初只有重量法、容量法和光度法,发展到今天集光谱、质谱、色谱为一体的多种现代化检测技术体系。社会功能从当初单纯服务于地质找矿发展到今天能全面支撑我国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开发及综合利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学前缘科学研究。在面对地质市场波动,地质找矿对分析技术的严苛,实验室相互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如何在管理,技术,人才,差异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质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及历史贡献 1、地质实验测试概况 地质工作所涉及到的实验测试技术包括地质勘探、化学探矿、地形测量、钻探、岩矿测试以及遥感探测等[1]。自1952年地质矿产部成立开始,全国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各大区、省局实验室为主体的地质分析实验室格局。20世纪60年代,地质分析实验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地质大队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地质分析实验室技术、管理有了较大发展,70年代实验室致力于痕量元素分析技术发展,80年代主要围绕全国区域化探扫面开展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地质实验室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地质行业从计划经济的事业费拨款转向合同和项目拨款,测试任务大幅下降。21世纪以来地质实验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99年《地质大调查纲要》和《地质大调查实施方案》正式启动,200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国地质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从此开启了地质实验工作的新纪元[2]。 2、地质实验室的存在形式 目前除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国家测试中心,地科院以及各区域地调中心等国家级测试单位外,各省地矿系统下属有地矿局实验测试中心和各基层地勘单位(地质队)实验室。基层地质实验室属于地质队的二级经营实体。据统计,全国共计有基层地质实验室120余家[3]。如:陕西省地矿局系统内除了局中心实验室外,还有3个地质队保留有实验室,其他地勘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在90年代相继撤销了实验室。 3、历史贡献 各地质实验室为本地勘单位,本地区的地质找矿、地质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以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实验室为例,曾获得过地矿部地质找矿一等奖和科学技术大会奖,多次获得地矿局找矿发现奖。 二、我国基层实验室的现状 1、实验室体制制度 基层地矿实验室是应野外地质队开展实地地质工作成立的,它也是伴随着全国地质行业发展轨迹而成长延续至今。目前各省地矿系统都逐步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体制上归属于各地质队。 2、技术创新 伴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高速发展,地质实验测试仪器和分析测试能力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验室一般设有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岩矿鉴定,重砂鉴定等大类,主要承担各种岩石,水质,土壤等物化性能成分检测,鉴定和综合研究,承担区调,化探等样品的检测;承担岩石矿物结构分析以及物质成分及赋存状态的研究,以及面向社会承担环境及工业产品和矿产品的检测。实验分析技术实现了从分析39个元素到54个元素,至76个元素的突破,实现了从手工经典方法向现代化仪器分析的突破。但是基础实验室在分析手段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4]。 3、经营规模 一般基层实验室大约有10-30人左右,年处理样品量30000余件,营业收入200-500万元。基层实验室都具有国家认证的乙级以上资质。 4,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地质实验测试人员能力及技术装备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检测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由于基层实验室在所处的体制环境和市场挑战的双重压力下,也面临诸如运行机制不灵活,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横向恶性竞争等问题,这样严重制约了基层实验室的发展。 4.1、技术人才、尖端仪器匮乏 各实验室技术队伍的构成主要是以七八十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陆续进入退休高峰期,而新进入毕业生又需要知识与经验积累。这样导致技术骨干,学科或项目带头人匮乏,使得一些原有的测试技术优势都已经失去。 基层实验室常规分析仪器以原子吸收分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极谱仪,射谱仪等为主,价值约10-20万元/台。主要从事的是岩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