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重要考点汇总(精简背诵版)

高考历史复习重要考点汇总(精简背诵版)
高考历史复习重要考点汇总(精简背诵版)

高考历史复习重要考点汇总(精简背诵版)

高中历史复习考点汇总(全三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汉初,郡县制、王国制并行,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威胁;

隋唐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三大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地方威胁从此解除

元朝中央只设中书省主管行政,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宰相制度结束,专制主义加强。

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要务):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权与相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三国翻车,唐朝的曲辕犁、筒车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手工业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能炼钢炼铁,魏晋时期灌钢法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瓷都景德镇

商业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春秋私商出现;北宋纸币“交子”;明清的徽商晋商

萌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

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

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

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

主义萌芽、商品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性善论)荀子(儒法并重、礼法并施)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各诸侯国、秦朝最重视

法家:韩非子(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天文:《甘石星经》我国古代最早天文学著作数学:祖冲之与圆周率(第七位

农学:《齐民要术》现存最早完整农书。

医学:《黄帝内经》;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火药(唐朝末年),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指南针(北宋)

汉字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

书画书、草书

绘画: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开封);

明清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小说(三国、水浒、西游、红楼)

京剧等元代杂剧:中国戏剧真正成熟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汉剧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奴隶主民主轨道

克里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最终确立雅典民主制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

人文普罗塔哥、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

精神

起源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第一次把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民主

政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文艺复兴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古罗马文明发源地

倡导:人文主义,既注重人性,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代表:意大利: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蒙娜

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

基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

圣母》

意义: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宗教改革背景: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内容:德国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廉价教会”,

瑞士加尔文教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新教中的激进派

影响: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启蒙运动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起源于英国,高潮在法国倡导:理性主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等级制度,追求民主平等自由)

代表:法国伏尔泰(君主立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卢梭(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德国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理性批判

哲学体系形成。

意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是欧洲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准

备了思想条件

第七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背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奥斯曼帝国切断旧商路;马可波罗游记

过程: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印度;哥伦布—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

后果:打破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掠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扩张荷兰:海上马车夫;新阿姆斯特丹(纽约)

英国:打败荷兰、法国,占领印度、北美等地,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结论:殖民扩张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落后

工业革命第一次:英国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

第二次:美国德国;电力的广泛应用;爱迪生的发明,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

后果: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八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代议制特点:议会、宪法、政党政治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议会权力,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沃尔波尔)

美国《1787宪法》: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三权分立;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共和制;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第九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共产党宣言1848年,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

社1871年,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十月革

命1917年,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十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内容影响

经典力学牛顿力学体系:物体机械运动

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近代物理学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形

成的标志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生物的

进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

劣汰”

思想史上划时代

的大事

冲击“神创说”

相对论爱因斯坦:时空不是绝对不

变,是随物质运动而变化,物

质质量和运动速度成正比

物理学思想的一

次重大革命,原子

弹理论基础

量子

论普朗克: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与相对论一起构

子(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光量子论;玻尔:量子化原子结构模型 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气技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德意志科

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比利时人

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人类进入电气时

信息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半封开端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等条约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半

中国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封社会完全形成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开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短、快、轻、弱)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潮流; 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分析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迁都:广州→武汉(南京-重庆-南京) 1927: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1931:沈阳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完成长征 1935.1:遵义会议。毛泽东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国共关系转折,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 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南京大屠杀 1940:汪伪政权在南京建立 枣宜会战(张自忠)、豫湘桂战役(规模最大)

资产阶级中国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创建 国民大革命 1924—192 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战争1927— 抗日 防御阶段37.7—38.相持阶段38.7

百团大战(1940)、中共七大(1945延安、毛泽东思想确立)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1945.8—1946.6)两次商谈: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协会议 粉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194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11-12 背景:1905年中国同盟会、《民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失败(袁世凯夺权 意义:第一次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第一次巨变 五四运动 过程:巴黎和会→北京(学生为主力示威游行罢课)→上海(工人为主力三罢斗争 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成立

成立:1921.7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任总书记 意义:中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革命焕然一新 大革命 24-27

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北伐战争:打倒列强打倒军阀; 失败标志: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4.12和7.15政变 解放战争 1946—1949 坚持和平民主斗争 反攻阶段45.8防御阶段 反攻阶段47.6—49

土地革命战争27-37 1927年:南昌起义(周恩来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毛泽东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任政府主席

1934年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1936年长征结束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熟标志

前面已述

斗争为争取和平民主的两次商谈:国共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

解放战争46-49 战略防御: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工作重心转移,两个务必

第十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

清朝经济结构变动: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逐渐产生发展

期洋

动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等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新式学堂留学生

失败:由于“中体西用”,甲午战争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科技的实践

民族工业诞生:19世纪60-70年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是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华民国19 12 ︱19 49 短

背景:一战前后(1912-1919)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影响,民众抵制日货

特点:短暂、轻工业(面粉纺织)、快速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

族工业发展受阻

抗战前1927-1937:民族资本

主义获得再度发展

抗战时期:日本入侵,民族

资本主义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和内

战导致民族企业风雨飘摇

结论:帝国主义和

本国封建主义是

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两大障碍第十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1898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君主

年立宪”,著书立说,与顽固派论战

意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

级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

新文化运动1915开始背景: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平台: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以《新青年》为阵地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后期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

意义: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动摇儒家封建正统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背景: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

内容: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背景内容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外国武

装干涉

国内叛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业和分配:取消商

集中力量战胜敌

损害劳动者积极

政策乱

政治经

济危机品贸易,实行配给制性

造成政治经济困

新经济政策经济困

政治危

1921年

实施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允许中小企业

私营、外资经营

商业和分配:自由贸

易;按劳分配

实质:市场商品货

意义:找到了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标志:

1936年

苏联新

宪法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体制

政治:高度集权,终

身制,个人崇拜,

经济:单一的公有制

计划经济行政手段

赢得战争,恢复经

济;

体制僵化阻碍社

会发展

是苏联改革和解

体根源

苏联改革斯大林

摸式弊

端日益

显露

赫鲁晓夫:工业农业有一定成效,但没

有突破斯大林摸

式弊端

勃列日涅夫:重点在

工业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

革失败,政治新思维

导致苏联解体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危机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特点:从美国开始,破坏大,范围广,时间长

影响:美国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德国日本法西斯

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束手无策;罗斯福当选总统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以工代赈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恢复经济;摆脱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威胁;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

二战后新变化国家干预经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经济”;福利国家

十六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

极格局形

成两极格局: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奠定的、美苏对抗的世界两极格局

形成:北约组织、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成立

多极化趋势曲折中发

展欧共体形成:1967年成立,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地位,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民主改革、非军事化、外向型经济、教育、朝鲜越南战争

中国振兴: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会议;标志第三世界崛起

两极瓦

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标志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

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

当前局势特点: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第十七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

内容:黄金←美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影响: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继而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政治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由美加墨组成;南北合作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最大区域组织,中国1991年加入,2001年上海会议

世界贸易组织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而成立

中国:2001年底加入,对中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作用:推动世界自由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十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浪

英国:拜伦《唐璜》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积

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作品。《西风颂》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百科全书);

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

尼娜》

法国: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美术作品印

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梵高《向日葵》

法国:塞尚、高更

西班牙:毕加索

音德国:贝多芬的代表作是九部交响乐

现代派音乐

影视艺术世界上第一场的电影正式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卓别林喜剧大师《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

美国:奥斯卡电影奖、好莱坞电影基地

电视的发明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筹备:1949.9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国歌国旗等;代行人大职能

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第二次巨变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三大制度)多党合

作政治

协商制

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在北平召开。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后补充)

人民代

表大会

制度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体),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宪

法》

民族区

域自治

制度

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

族、宁夏回族、西藏

十年文革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大字报、红卫兵、造反派、刘少奇案…

文革教训之一: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法治国;1982年新《宪法》颁布;

一国两制提出: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为台湾而设计)实践: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二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50年代- 70年代三

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私有制→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

立(1956年)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探索开始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路线:正确分析主要矛盾;总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修改“八大”关于主要矛盾论述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原因:“左”倾错误、苏联背信弃义、自然灾害

1966-1976年:十年文革,“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