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题 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题 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题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考试内容与要求: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要求:说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张,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启蒙、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难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通过讲述,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也是要为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

教学流程

解读课题:《“顺乎世界之潮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围绕如何使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而进行的探索的了解,感受他们的思想主张与爱国情

怀。

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西方科技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

⑶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4、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理由是什么?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魏源

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出示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请学生回答:

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坚船利炮;军事科技;技术;器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意义:成为近代学习西方的

过渡: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

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清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所以睡眼腥松的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是模糊的。不全面。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是否可以全盘否认?你觉得他们的主张有何地位?

5.评价

积极性: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局限性: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因此也就不可能寻求到真正的强国御侮之道。

延伸:你觉得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

传统守旧观念;胆量;智慧(放眼世界,关注现实,承认不足);……

温家宝总理以林则徐诗句作为工作态度的追求:“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

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思考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思想的深入发展?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文化: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过渡: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归纳他们的主要主张。

2.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根据课本,请同学们完成下面表格:

(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作为立志要改革的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2)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之时,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3)严复:

被称为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代表作《天演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问:严复把它翻译到中国来,用意何在?

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3.维新变法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政治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

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进步

三.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1.民主共和方案的提出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初步形成。

1894年,兴中会成立,它的纲领是什么?(“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纲领是什么?(“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上述纲领中,概括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政治主张是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根据教材,请同学概括论战的阵地、内容、实质、影响是什么?

阵地:《民报》《新民丛报》

内容:三个要不要

实质:革命道路与改良道路,民主共和政体与君主立宪政体之争

意义:①大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②共和国的主张得到拥护,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3.康、梁维新派与孙中山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有何异同?

主要目的相同:①走资本主义道路;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

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不同:①维护派保留清王朝前提下,通过自上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拓展:本课我们学习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向西方学习的史实,请同学们列表归纳。

课后探究:

今日之潮流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顺乎这个潮流?

(和平发展。与时俱进,开放的世界意识……)

《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3)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顺乎世界之潮流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历程,理解它关键就 是要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必修一必修二中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的内容顺乎世界之潮流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并有拓宽视野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用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目标解析: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就是要理解掌握先进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主张,掌握早期维新思想的提出、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掌握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宣传、发展以及初步实现。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要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1)难以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能从历史大背景以及康有为的阶级立场,本人生活经历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可以 (2)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历史地辩证思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关键是将他们放入具体历史情境之中,从不同阶层立场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说一说“睁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概况?特点? 设计意图: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下 1、背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 3、概况:(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作业)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基础达标] 1.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他们”应是指() A.抵抗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信息“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师夷”“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故选A。 2.“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下列政治派别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早期维新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答案 A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工商”“速立宪法”等,由此判断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选A项。 3.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是() 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答案 B 解析托古改制中头脑已经是西方思想,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指导思想还是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从内容到形式均属于西方,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内容和形式均是来自西方,故D项错误。 4.近代中国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证明孔子是一位维新派,并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魏源 B.康有为 C.严复 D.谭嗣同 答案 B 解析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并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因此B项正确。

5.(2018·洛阳高二质检)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建顽固派“墨守祖宗成法”。在此,梁启超主张()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因循守旧 D.变法革新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中梁启超“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的主张及对顽固派的驳斥,体现了变法革新的思想,故选D项。 6.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的思想的影响。这句话表明梁启超的思想() A.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B.是近代唯一进步的思想 C.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 D.促进了无产阶级思想的觉醒 答案 C 解析把握关键信息:“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所以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梁启超的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答案 B 解析“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主保大清,次保中国”是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只保中国,不保大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选B。 8.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被称作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他们都() A.重视通过书籍报刊了解和介绍西方 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答案 A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1 人民版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2)“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2)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教学难点】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 【教学内容】图片:两种文明的碰撞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感受19世纪前期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引入话题。集中注意力,激发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环节2】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解读课题。《“顺乎世界之潮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围绕如何使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而进行的探索的了解,感受他们的思想主张与爱国情怀。 【师生活动】老师解读课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环节3】第一幕:睁眼看世界 【教学内容】出示林则徐魏源的图像;了解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 【师生活动】1、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奇变”如果你是清朝统治集团一员的林则徐或魏源,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 2、他们的措施取得哪些成果,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3、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4、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何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掌握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主张及影响。【教学环节4】情景设计1 【教学内容】2007年是魏源逝世150周年,岳麓书社准备再版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的发行人员在网络上征集《海国图志》再版的宣传语,有如下的贴子,请你结合今天对魏源和《海国图志》的了解,以及你对新思想的理解,以跟贴的形式用最精炼的语言为《海国图志》写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doc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2)“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2)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教学重点】: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教学难点】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图片:两种文明的碰撞【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感受19世纪前期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问题?【设计意图】引入话题。集中注意力,激发师生情感交流【教学环节2】明确学习任务【教学内容】解读课题。《“顺乎世界之潮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围绕如 何使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而进行的探索的了解,感受他们的思想主张与爱国情怀。【师生活动】老师解读课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环节3】第一幕:睁眼看世界【教学内容】出示林则徐魏源的图像;了解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师生活动】1、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奇变” 如果你是清朝统治集团一员的林则徐或魏源,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2、他们的措施取得哪些成果,提出什么思想主张?3、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4、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何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掌握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主张及影响。 【教学环节4】情景设计1【教学内容】XX年是魏源逝世150周年,岳麓书社准备再版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的发行人员在网络上征集《海国图志》再版的宣传语,有如下的贴子,请你结合今天对魏源和《海国图志》的了解,以及你对新思想的理解,以跟贴的形式用最精炼的语言为《海国图志》写一句宣传词。示例:小鱼儿: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哭泣的雨:开中国之眼界,扬华夏之新风.回眸一笑:《海国图志》150年前便是一本好书.……【师生活动】学生设计宣读,老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设计书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他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教学过程】 一、“睁眼看世界”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我们不妨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历史的再现。 据你所知说说明清时期: 大臣见到皇帝该怎样? 一位商人经商积累了资金,他将会投资于什么? 一位商人想远涉重洋去英国贸易,可能吗?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当时中国“最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了解世界吗?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史料。 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学答案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doc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自主质疑】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睁眼看世界”(新思潮):地主阶级一一.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甬:①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益尖锐; %1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③统治者沉浸无""迷梦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加紧对外扩张。 2.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 (1)林则徐:主动了解,收集,组织编译,先后编辑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等书籍。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了《》(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著作,系统 阐述了 ""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含义:在坚持中国的和传统的的基础上,引进、学 习和使用,以求o (2)理论形成:,洋务派在“ 的基础上,提出“” 的口号,逐步形成“”的思想,成为的指导思想。 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 1.背景: A.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机深重。 B.经济:初步发展。 C.思想:思想的影响。 D.阶级:力量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1)代表及其主张 代表地位主要思想 —维新变法第一 人 %1发动,提出改革措施,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11898年《______________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 论. 思想特点:把西方_____________ 同中国传统的__________ 相结合。 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 宣传者 %1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发表《____________ 》等文章。 %1批判________________ ,要求“_________ ”、" _________ ”,实 行____________ O %1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 _____ 派 %1对君主专制政体和____________ 大胆批判。 %1谴责___________ 是“大盗”,号召同____________ 决裂。 —中国启蒙思想 第一人 %1翻译:《____________ 》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_____________ 观点 %1意义:他的_________ 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2)共同主张:反对;主张;发展o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矿区中学王娜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高二学生 2、学科:历史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利用百度搜索查阅有关顺乎世界之潮流的内容。 二、教学课题 《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课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派别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同一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 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人物的开拓性和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 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时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三、教材分析 《顺乎世界之潮流》是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一课内容,本课在本专题中起着引领性的作用,由本课开始本专题讲述鸦片战争后各个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此外,本课与专题一也有着时间上的联系。 本课讲述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救亡图存过程中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都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1、教学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 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 讲课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关内容及他们的思想主张,从而有利于学生上课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 主要教法:创设故事情景法、比较归纳法、引导讲授法。 主要学法:探究活动法,分组讨论法。 本节课以故事情节的形式贯穿全课,给学生创设情景,从故事情景中感受各个派别的产生、发展及主张。中间穿插着探究活动、辨析一下、课堂讨论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是学生在讨论、抢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此外,分篇章讲解,每一篇设置巩固练习可以使本课清晰明了,掌握的更加牢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放映图片)十八十九世级之交,古老的中国依然依靠着以自然经济为主

课题 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题专题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考试内容与要求: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要求:说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张,归纳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启蒙、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难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通过讲述,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也是要为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 教学流程 解读课题:《“顺乎世界之潮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围绕如何使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而进行的探索的了解,感受他们的思想主张与爱国情 怀。 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西方科技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 ⑶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4、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理由是什么?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魏源 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 1 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科高一历史授课班级404班教师签名邓海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2)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重点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2)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三、学法指导说明 课前学案导学,课堂合作探究 四、教学内容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ppt思考1)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8、19世纪之交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实际上标志着人类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

利炮,西学的浪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现代化)的历程。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就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而处于交锋焦点的则是这些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的中国人(PPT展示本课人物图片),正是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事业支撑起了苦难中国的脊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敬佩和感恩的心情一起来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 (一)抵抗派——睁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问题: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学生回答林则徐)林则徐也并不是天生思想就这么先进,在没睁眼之前,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是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的。 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材料二: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 ——1842年林则徐赴伊犁谪戍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问题: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出背景。 1.背景:民族危机(一鸦)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收集你认为能说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史实。 (1)林则徐: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仿制西方战舰;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后来林则徐被贬,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专著。 PPT展示材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序>>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12)

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一课的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以史为鉴畅谈启示”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是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演进的两个阶段,分别引导学生探究其背景、主要表现和影响三个部分,并将其放在世界史观阈下思考。最后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课获得的历史启迪,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层次。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现。 █课堂导入 【设疑与探究一】 教师:当人类历史的车轮驶入19世纪中期,同学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世界历史的画面呢?(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为视角;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片段,结束后投影如下图片): 农业文明的夕阳工业文明的朝霞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与手摇纺车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

大革命却在深刻地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 [设计意图]联系有关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等历史知识引入新课,让学生从全球史的研究视阈了解本课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一、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设疑与探究二】 材料一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的信材料二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他们看到了什么?其新思想含义是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他怎样的一种思想?其结局又如何?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林则徐及《四洲志》、魏源及《海国图志》等相关资料)林则徐组织翻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一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知识储备: 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Ⅱ: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睁眼看世界” (一)阅读课本材料回答: 1、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乾隆时期三幅画面: 大臣见到皇帝该怎样? 一位商人经商积累了资金,他将会投资于什么? 一位商人想远涉重洋去英国贸易,可能吗? (1)补充三幅画的下半部分,并说明你的理由。 三跪九拜: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 购买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不能:闭关锁国,禁绝国人出国。 材料二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材料三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2)材料二、三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鸦片战争前,中国夜郎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3)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状况。 衰落、落后、闭塞 (4)中国怎样被惊醒的?对中国思想界有何影响? 鸦片战争:船坚炮利,中国惨败 “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新思潮 2、归纳近代中国各个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及特点 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抵抗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 农民阶级:从基督教“人人平等”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维新派)---民主共和(民主派)----民主科学(激进派) 无产阶级:马列主义 3、在“向西方学习”新思潮中林则徐的地位如何?用史实说明。 答案: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 ③ 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4、阅读材料:“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回答:(1):林则徐、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答:坚船利炮;军事科技;技术;器物…… (2)《海国图志》是一本什么性质的著作?起了什么作用? 答:世界史地著作;启蒙书。 作用:它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3)《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 答:“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评价: 积极:它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局限:局限于学习军事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未付诸实践。 (4)林、魏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5、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精选】人民版历史必修3《顺乎世界之潮流》word教案-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本专题讨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主要就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要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探索历程,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因此学习本专题要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思想更新的速度很快,各种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学习者分析 ⑴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⑵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搜集、整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本节课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⑶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近代中国思想探索历程而展开,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虽然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也缺乏系统和深度。因此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新部编本:近代强国之梦——“顺乎世界之潮流,走西方道路”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高一历史教案:近代强国之梦——“顺乎世界之潮流,走西方道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通过对改革派、维新派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分析,学会论从史出的读史方法,透过现象看实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综合比较归纳思想家主张共性的学习品质。 (3)人生价值观 体会思想家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 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学习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 二、学情分析:初衷教材对本单元的知识叙述比较详细,但18班提前招生未经考试历练 掌握肤浅。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搜集、整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本节课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本节课内容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 三、本课重点: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本课难点: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四、课前导学材料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一些进步有识之士的强国之梦是救亡图存,他们探索救国之路,走西方道路有一个在学西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渐行渐明的过程。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民主激进派等思想派别,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社会的的不同主张,形成了思想解放的强大潮流。正是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懈地的追求推动着近代中国从器物——制度——思想艰难地发展,古老中国在痛苦中渐渐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近代化洪流中去。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在他的主持下,《》、《华事夷言》相继问世,《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2.魏源编写了《》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梁启超发表了《》宣传、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

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顺乎世界之潮流》,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五个专题第一课。第五个专题讲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伴随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不断深入的,其主题是救亡图存,其方向是向西方学习,大致围绕从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展开。在学习本专题时需要注意与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及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相联系。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学习西方器物、制度的两个阶段。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2年级学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且学生在初中时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内容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开拓勇气与创新意识。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四、重点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异同,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五、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音像、图片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结合导学案,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法指导借助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与讨论等活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过程 【导入】采用视频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从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教学过程】我根据教材将本课分成开眼篇、维新篇和共和篇三部分内容。这样既可以体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我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第一组: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让学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做对比并分析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呢!知识分子对世界了解吗? 第一部分维新篇由第二组负责完成。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梳理课本】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鸦片战争前,,国势日衰,社会矛盾尖锐。 (3)知识分子和统治者远离社会现实。 (4)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一些爱国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及活动 (1)林则徐 ①活动: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翻译西书: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②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2)魏源 ①活动: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A.师夷长技以制夷 a含义:“师夷长技”指学习西方的长处;“制夷”指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b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c意义: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徐继畬:《瀛环志略》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姚莹 ①对中国西藏进行实地考察。 ②写成《康輶纪行》一书,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4.洋务运动 (1)背景:①新思想的兴起;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目的: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5.特点:学习西方器物。 二、维新变法1.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而产生。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主张君主立宪,商战救国。 (4)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甲午战争后)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理论武器: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3.核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4.代表人物 (1)康有为 ①发动“公车上书”。 ②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维新变法期间,策划新政,以挽救民族危机。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 ①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②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指出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 ①在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 ②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③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5.主要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6.重要实践: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7.历史评价 (1)爱国:通过维新变法方式,挽救民族危机。 (2)进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3)启蒙 ①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 ②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拓展】对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比较。 (1)联系:①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改革中国的教育,使一大批有志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的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宣扬西学,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②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注重商战,还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派力争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2)行动及结果:①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它的破产。②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结果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所镇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