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在这一理念下,高校国际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大,首先把大学英语定位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上。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在提供用英语讲授的国际化课程,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授课、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商务和工作交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功能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进入了后大学英语时代。然而,处在这个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本研究对大学英语的困境做一些分析,提出基于复合人才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构思,以求共勉。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与师资素质之间的矛盾

后大学英语时代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

学评价等都将发生变化。在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懈怠情况;他们中许多人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很满意;他们毕业后的英语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作的需要。[2]5由此可见,大学英语通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者及社会的需求联系不紧密,难以维系基础英语的课程地位。在这种需求变化的形势下,课程目标不能再停留在“打基础”上,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2]8因此,有学者倡导从通用英语到专门英语的全面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3]与之相呼应,《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为了顺应形势的变化,各高校纷纷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改革,相继曾设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然而,课程设置的增加和变化,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对师资的素质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后续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开设的课程内容具有学科性的特征,要求教师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用目标语来进行某门学科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变化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巨大的挑战。原来可以从容应对听、说、

读、写类基础课程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在面临应用类课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尤其是理工科英语应用课程等进行授课时,教师的专业背景和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就更加凸显。教师们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或行业实践经验[4],或者“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或不足”[5],从而引发各方面的教学困难,如教学深度和广度欠缺,效果难以凸显等,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受挫,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二)大学英语非学科地位与大学英语

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不仅不是学科甚至连研究方向也谈不上,因为作为学科,第一,它要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第二,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或知识系统。大学英语具有双重性。对教师和研究者来说有学科的特征,对学生来说只是一门课程。正因为这种双重性,使课堂教学内容和他们的研究内容可以不一样。[6]因此,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白天工作教的是英语听说读写,晚上自己研究的是莎士比亚或乔姆斯基,但外语教学和文学或语言完全是两回事。[7]这种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的不相关性,客观上减少了教师们对科研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因而直接影响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这种影响即使在转型时期也是很广泛的,因为这个时期仍然有很多高校的很大一部分教师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对于从事后续课程尤其是语言应

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在大学英语时代,教师们遵循的是英语专业的教学思路,却没有获得英语学科地位和专业身份认同;而“后大学英语时代”导向的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思路,却缺乏后者的专业水平和学科思维。[8]在知识结构上,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少专业知识和跨学科视野,因而缺乏学科方向感和认同感。因此,在专业发展上,因为学科地位和专业认同的缺失而缺少科研的源动力。虽说有一些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跨部门上课,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但是因为学科属性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其专业发展方面始终受限,发展机会也有限。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非学科地位使大学英语教师陷入身份尴尬,进而对其专业发展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

(三)大学英语部门转型与定位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大学英语部门的发展问题。随着大学英语课程基础论的淡出、大学英语英语课时与学分的削减,很多高校大学英语部门正在探寻改革与发展的出路。但是,要改革进取,走学科建设的道路,内部整合却阻力重重,还要考虑很多复杂的问题和因素,其中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学科建设、课程整合、建设与开发等就是大问题。如果维持原状,像大部分高校一样设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或者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质量由于师资问题影响而受到一定的质

疑,随着大学英语课时的缩减使其甚至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如此,对于大学英语部门来说,它的优势和主体地位就会被削弱甚至消解,大学英语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会丧失,教师整体的凝聚力就会消减。如果不能解决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和教师的身份问题,大学英语部门很可能会面临着越来越尴尬的境遇。在探索转型的努力中,也有少数高校正在开始新的尝试,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了专用英语学院,对原大学英语部的课程与师资重新分类整合。学院不独立招生,属于教学科研型单位,主要为本校非英语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英语课程,并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专用英语学院下设三个教学部、一个研究中心(ESP研究中心)和四个教研室(听说教研室、读写教研室、翻译教研室和专业教研室)。不置可否,这种探索对于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的重新整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面临的深刻的矛盾与问题,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教师身份与发展的问题以及大学英语部门的地位与发展问题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毕竟,后大学英语时代要解决的不再是课程内容之争的问题,也不是教学方法分歧的问题,而是课程规划、设置与实施是否适合社会、学生需求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二、复合型人才———内涵、特征与途径

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9][10][11][12]提出培

养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3)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这种能力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13]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教育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能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借

鉴作用。吴鼎民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的构想,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14]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取向。然而,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隐藏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生方面的,即学生尤其是非重点院校和一些理工科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他们在该模式下的课程学习停滞不前甚至望而却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前所述的教师知识结构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即师资的严重缺乏使复合型人才培养难以系统实施。这两方面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大学英语不可能实施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可以在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起重要的衔接与服务功能,据此,我们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可能路径,分别如下。

(一)打破大学英语与专业课程的模块分割局面,实行校本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顶层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甚至到评估考核,都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与大英部共同出谋策划,进行三方沟通、协调与合作的校本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指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自上而下展开推进的设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领域。

顶层设计作为一种宏观、系统、上下贯通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不仅要兼顾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更要关注学校、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关注校内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性、一体性。通过顶层整体设计课程,高瞻远瞩,既谋全局,亦谋一域,展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的特色,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要实现这点,首先要打通大英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合作渠道,打破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模块分割局面,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实现人才与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面,培养目标是整个课程规划的灵魂,它表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大学英语与专业课程具体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纲领,应该既是体系化的,又是开放性的。体系化与开放性体现在二者培养目标的交集上,即培养具有较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职业方面或学术方面)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大学英语与专业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因此,与各二级学院合作进行人才协作培养就成为大家的期望所在。在制度设计层面,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与相关部门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为改革的深化提供一整套的政策保障措施,如课程的设置、课程评价考试制度、教材的编写使用、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等。这些制度的有效制定,既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结构系统的有力保障和有机构成,又对学校的整体

课程整合起到推动作用。

(二)基于需求分析进行课程目标定位和设置,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一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成功与否,关键还是看该课程是否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为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与国家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需求紧密相关的,也是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相关的。[2]6如果学生正在为四六级考试而苦恼和挣扎的话,与四六级关系不大的课程肯定与学生的暂时性需求相左。如果学生基础好,四六级考试都考过了的话,我们还是把英语当做基础课程来教授的话,该课程就与学生的长远需求及社会需求相冲突。因此,后大学英语时代的课程体系应该体现需求化、可选择化、系统化、个性化及动态化的特点,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分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该体系可以分为三类:通识基础课程、高级技能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后者包括ESP课程和文化类英语课程。上述三类课程可以针对不同院系的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和专业学习与发展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但是,这要求大学英语做好课程目标定位,使大学英语与各院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融合,在加强与其他非英语专业院系的联系与合作的基础上,结合二级院系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调研、准确判断,研究制定出基于各专业院系需求的个性化、衔接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块,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英语打基础。既要考虑专业

性与基础性要求,也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需求,照顾学术性与行业性的需求;既要避免所开设的课程与专业课程重复、抢学分的现象,也要做好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甚至可以与二级学院交叉开设课程,互通有无。这样,大学英语与各个学科间的复合、交叉与渗透就必然会得到有效加强,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设计出有特色的而又适合社会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块,甚至对全校的学科课程模块的系统设置也有促进作用。同时,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可望得到有效提高,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英语技能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5]

(三)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科和专业发展意识和行动

方东指出,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教育,其师资队伍必然有着不同的学科及专业背景,专业师资的这种特殊性直接导致了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配置上的致命缺欠———各自独立、缺乏协同性。他提出,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要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现教师在学科和专业立足点上的转化,尽快找到新旧专业间的结合点。[16]首先,要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有效的机制,确保

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学单位可以统一安排和部署,分批分人次选送教师出外培训,实施访问教师计划,使教师可以通过出国、进修、培训和观摩,加强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理论的学习,扩充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术和教学水平。但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们面临着师生比例失调、大班教学、教学任务繁重、进修机会少、无暇参与校外的教师培训等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校本教师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根据教师们的需要进行订单式的教师培训,聘请专家和优秀教师来校讲座和培训教师,确保教师得到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成立教师专业共同体,或组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鼓励教师们根据自己的课程、兴趣和发展方向,成立和加入不同的专业发展小团队,如公共英语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团队、二语习得团队、文学研究团队等。团队成员共同定位发展目标,建立团队内部管理、评价体制与运行机制。在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技术、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凝聚力量,新老搭配,互助合作,整合与配置资源。同时,教学部还可以开设特色精品课程,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组建跨教学部门、跨专业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让教师在团队共同实践和合作互助中得到收获,较快成长。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务管理

部门统筹规划、制定有效的保障制度,也需要大学英语工作者与组织者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准确判断,设置出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从单纯的基础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转变,将引发整个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资源,乃至教学评价的改革,引发的是整个学校教育理念的改革。只有抓住机会,锐意改革,主动创新设置课程体系,使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得到满足,使教师专业化往深度发展,创造三赢甚至多赢的局面,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张艳许竹君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文件

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改革目标 加强大学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兼顾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效。 (一)教学要求定位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各项技能指标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基本指标,较大幅度提高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下简称四级考试)成绩。 (二)调整教学安排,采取整体教学加分类强化的模式,促进英语成绩优秀者冲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较高要求,培养更多英语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二、改革方案 (一)非艺术类本科生 总体教学安排为二学年四学期,周课时为4,总课时256,共16学分。上机自主学习作为辅助教学,不计入总课时。第一学期安排四周集中上机时间,由英语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内容、任务和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会自主学习模式,完成教师布臵的任务。四周后,自主上机,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和学习内容。 1.第一学期教学安排 所有本科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另外对高考英语成绩排列前30%的新生,从校历第七周至第十五周,安排每周2学时的四级考前强化。这部分学生可参加12月份举行的四级考试。 2.第二学期教学安排 所有本科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另外依据第一学期课程成绩确定第二批前30%学生(第一批已参加四级考试成绩达425分以上的学生除外),从校历第五周至第十六周,安排每周2学时的考前四级强化,这部分学生可参加6月份举行的四级考试。第一学期中参加四级考试成绩达425分的学生也继续跟班学习,并自行抓紧课后学习,参加6月份举行的六级考试 3.第三、四学期教学安排 第三、四学期教学主要针对尚未参加四级考试和前两个30%中少部分已参加四级考试但未达到425分的学生进行教学,除课内每周四课时外,还要增加课外强化,这部分学生可参加12月份举行的四级考试。12月份四级考试达不到425分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同样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安排进行教学,参加当年6月份举行的四级考试。 第一学年内已在四级考试中达到425分的学生,在第二学年里以选修英语类选修课的方式完成另外8个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第三学期参加四级考试达425分的学生,第四学期也以英语类选修课的方式完成另外4个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一)小学外语教学发展的背景 在小学阶段设立外语必修课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个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关注和积极发展的一个热点,没有设置小学外语课程的国家纷纷开始着手设置课程,已开设小学外语课程的国家则在进一步降低开设课程年龄的同时,进行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开设时间和语种设置方面的研究。例如在欧洲,欧盟各国政府认为外语水平是促进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求其公民至少掌握一门至两门其他成员国的语言。目前很多欧洲国家的外语教育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尝试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其开设第一门外语,从中学起开设第二门外语,以保证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机会和两种外语能力的形成。在亚洲,新加坡政府在60年代至90年代的改革中提出要成为一个全民双语国家。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展小学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新世纪跨文化人才的战略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人们重新审视外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使学生能说几句外国语,而是为了今后地球村的公民在多元政治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做准备;是使新一代的公民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进一步创造财富,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小学外语教学从未像进入21世纪后的今

天这样引人瞩目,这样受到教育领导部门、广大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如此深切的关注。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外语已成为个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手段,学习和使用外语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国家来说,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与国内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2001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 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全国乡镇以上小学从三年级逐 步开设英语课程。 在这一大背景下,外语教育,特别是小学外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发挥外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英语课程价值、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小学外语学科价值与学生发展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对对低龄外语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 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对小学外语课程价值方面取得了以下基本共识: 首先,在儿童阶段学习外语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对世界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学习了一门外语,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世界与文化的大门,他们可以了解到异国的文化与社会,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可以使学生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开放和包容的性格,使他们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宽容。. 第二,外语学习可以将孩子领入一个新的声音世界,带来积极的情感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仅仅坚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型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静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

温州大学14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温州大学14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以下称《课程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 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结合2012年温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中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通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学术英语交流技能,使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质修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国家和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学术英语交流技能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用英语听专业课程及讲座,用英语做学术口头陈述及学术交流,用英语阅读专业文献,用英语撰写文献综述、摘要、函电、公文、报告或小论文等。 二、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与课程设置要求 《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不仅是一 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各高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课程要求》还指出,课程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 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三、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及双语教学的关系 周恩、丁年青在2012年第四期《外语界》(CSSCI期刊)上刊文对大学英语与专业英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把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改革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我校英语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 2.按英语学科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归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制定出一套相应的一英语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探究课堂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1.课堂的教学思想:突出精讲多练,哪些精讲,怎样练习效果好;突出学生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演、唱;突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之有效地获取知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关心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学生,信任学生。 3.注重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激励,将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体现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体现表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善于表现的良好心理素质;体现创造,教师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体现成功,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见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4.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设计有效性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2.转变教与学的关系、确立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时内容,教学过程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1)教学层次分明,步骤自然流畅,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2)教学设计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倡导任务型教学,采用有效的活动途径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习得语言 (5)板书设计生动、简洁,辅助教学全过程 (6)作业布置适度、有效,关注差异,体现分层。 3.作业布置和批改 (1)英语作业布置要体现巩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要反映英语学科的特点,作业内容要紧扣所学的语言知识,作业的形式要精心设计,作业的要求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总量要控制;作业时间要合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自我提高的过程。 (2)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反思的习惯。加强信息反馈,对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特别是带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讲评和辅导。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整体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要注重学困生的辅导,辅导要讲究实效。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 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对当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7831210.html, 对当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徐显辉 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5期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与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分不开。这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以及教研机构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初步建立,从内在改变了以往没有专门机构提供宏观调控的现状;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提高了素质人才的发展空间;引进国外优秀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课间活动,不断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育科研建设、音乐的教材、教学器材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创新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难发现,各地的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音乐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先行学科之一,各种新理念、新教材层出不穷,让一些音乐教师颇有应接不暇之感。笔者结合近年来音乐教学实践,谈一些新思考。 一、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突出问题 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艺术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不但艺术教育课程需要改革,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基于我国艺术教育现状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音乐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艺术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师范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结合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能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是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就会感觉到所学知识无法运用到基层音乐教学中。这也说明了培养出有全面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原因则与学校艺术教学课程设置与制定的培养目标分不开。此外,音乐教育教学事业很多方面只是停留在外在形式上,音乐教育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方面都达不到全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严重违背 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方面,大都倾向于专业化,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方面,教师注重专业机构所传输的专业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专业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教材选定以及编排方面注重逻辑上的规定,与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创造性相悖,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传输,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的演变;注重教师的专业主导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接受;

淮阴工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实施方案

淮阴工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实施方案 (试行) 一、教改势在必行 1.形势: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最重要课程之一,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项目是教育部正在启动的四大工程之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北京申奥、上海申博成功,标志着中国更加开放,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英语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手段。高等教育要培养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为此,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要求全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2.教学目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具体的说,经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用英语进行一般交际和沟通;能够基本听懂英语新闻(如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广播电视节目、一般性题材的英语讲座和本专业的课程;能够阅读一般性题材的英文书籍和报刊文章,借助工具书读懂专业资料;能够用英语写短文,对熟悉题材的简短文章进行翻译。 目的的变化带来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手段、方法、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新模式应允许学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应能够完成传统课堂上

小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改革高效

小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改革高效【摘要】《英语新课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生本课堂的高效性尤为重要,而研究农村小学英语生本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了长久的话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课堂高效 新教改下是指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新教改的全新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鲜知识的能力,并且还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认识 一、全面提高素质教育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一是要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了解学生就无法从教,这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能力和身世,要掌握学生先天生理造就和后天环境培养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因需而教;二是要民主的平等的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是学校里的伙伴,学习中的益

友,生活上的知己的良好观念,为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精神奠定基础。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能教出好的学生,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来说明,显著的学习效果来自学习情绪的愉快,也来自学生对老师文化知识和人格魅力的认同;三是要客观地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好学生与差学生一同看待,贫困学生和思想学生记在心中,重家访找原因,“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尊重客观现实造成的因素,适时地引导,共同提高,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其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认识 根据新教改理论理念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要强调、要引导、要培养、要鼓励、要评判等活动。 首先教师要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论在课外了解掌握和评价学生,还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接受课程内容的程度,创设境界,积极诱发,适时补救。 其次教师要引导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扩展程度和空间想象能力。新教改着重倡导教师要引导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在适时适度的讲授过程中既促进又引导还参与,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课程实用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

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法整理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 (语言理解和表达) 1.The knowledge involved in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onclusion, when trying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 a piece of language or trying to express your own meaning, you need to use all the three types of knowledge: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语言知识----语法、词汇、句子), discourse knowledge(语篇知识),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背景知识). 语篇教学: 如:----Your phone! ----I’m having a bath. 可以说,语篇教学是对一个词,一个句,一段话的言外之意、相关文化、相关背景的一种学习。 Differences Between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1) Spoken language is simpler than written language. (2) Spoken language has the lighter lexical density. Lexical density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content words per clause. (3) Written language tends to use nouns instead of verbs (4) Writing is context independent, whereas speech is more closely tied to its context. Some features of spoken language: ^ contraction (缩写) ^ hesitation (停顿) ^ filler ? ^ repetition ^ self-correction ^ restarted utterance(重新表达) ^ demonstrative words (指示词this one, over there, near the door) Definition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1)Classroom goals are focused on all of the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form /function /appropriation) and not restricted to grammatical and linguistic competence. 2)Form is not the primary framework(syllabus教学大纲) for organizing and sequencing lessons. Function(使用)is the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forms are taught. 3)Accuracy is secondary to conveying a message. Fluency may take on more importance than accuracy. The ultimate criterion for communicative success is the actual transmission and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在这一理念下,高校国际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大,首先把大学英语定位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上。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在提供用英语讲授的国际化课程,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授课、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商务和工作交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功能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进入了后大学英语时代。然而,处在这个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本研究对大学英语的困境做一些分析,提出基于复合人才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构思,以求共勉。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与师资素质之间的矛盾 后大学英语时代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

学评价等都将发生变化。在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懈怠情况;他们中许多人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很满意;他们毕业后的英语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作的需要。[2]5由此可见,大学英语通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者及社会的需求联系不紧密,难以维系基础英语的课程地位。在这种需求变化的形势下,课程目标不能再停留在“打基础”上,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2]8因此,有学者倡导从通用英语到专门英语的全面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3]与之相呼应,《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为了顺应形势的变化,各高校纷纷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改革,相继曾设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然而,课程设置的增加和变化,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对师资的素质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后续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开设的课程内容具有学科性的特征,要求教师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用目标语来进行某门学科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变化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巨大的挑战。原来可以从容应对听、说、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4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语言文化类)团队建设方案 一、团队简介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学团队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我们拟组建一支富有活力、善于创新、勇于改革的河南理工大学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语言文化类)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将在学校和各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秉承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教学改革为核心”的理念,在吸纳近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联动式课堂教学,建立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课堂内外互动;进一步完善集“大学英语课程 + 拓展类后续英语课程”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继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大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拟建立立体化、菜单式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新增加近十门拓展类后续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把文化素质教育和语言技能训练渗透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类课程中,取得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教学团队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保我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组织原则 1.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原则。团队带头人为团队建设第一责任人,负责团队建设的组织、协调和评估工作,负责制定团队建设规划,并向学院提供团队建设年度报告; 2.资源整合原则。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英语教学资源,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不断发展 壮大,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四、人员构成 团队成员学历结构为:硕士6人。年龄25---35岁。职称均为讲师。其中2名成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团队成员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是一支富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朝气蓬勃、团结奋进、学术各有专长、教学效果好、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学团队。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需求;第二,社会需要,指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目的;第三,规定的需求,指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学生需求分为学习需求和目标需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同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2) (一)教学内容改革 (2) (二)教学方法改革 (2) (三)考核方式改革 (4) (四)教学模式改革 (5) (五)师资队伍建设 (6) (六)教材建设 (6) (七)教学大纲 (6) 四、实施计划 (13)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3)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很多理工

论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及方案

论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发展趋势 面对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中国还面对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高等教育新的政策措施 200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部分,确定了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高等学校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投入制度改革等措施,全面地体现了这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办学和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在以往5年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把握好发展节奏,促进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培训、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应该进入一个增幅适当放缓的阶段。2010年,大陆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预计达到 2500万人以上,其中在学研究生 18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超过23%。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协调。特别是要推动各类高校合理分工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科技贡献和社会服务方式;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 二是通过体制创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要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使其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水平迈向国际前沿,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基地。启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提高高校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解决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 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具体做法: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教学示范中心,并通过互联网促进资源共享;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推进双语教学和聘请国外优秀专业课教师;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问的鬲等职业教育,等等。继续提高高校教师整体水平,鼓励教授上台讲授基础课,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活动,继续设立青年学术带头人专项奖励资金。进一步完善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面向世界范围遴选拔尖人才,鼓励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在若干年内吸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四是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主要包括:深化各项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试行) 一、改革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6年4号文件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引领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要求》)又一次指导和推动全国各高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根据《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评估还应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 《要求》建议,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是12个学分,不到整个必修课144个学分的10%);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师生比合理;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