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分析

1、机动车总量不大,但增长迅速

至2007年末,厦门市机动车总量达到了51.4万辆,较上一年增长18.9%。其中,汽车总数为22.5万辆,较上一年增长27.8%,较2004年翻了一番(见图1),2007年仅私人购车就约4万辆。由于汽车集中于厦门岛内中心城区,造成道路的交通压力逐渐加大,交通拥堵现象时常发生。

2007年厦门市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见图2),汽车年增长率超过27%,进入机动化的膨胀普及阶段,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增大直接导致交通拥挤,厦门市未来道路交通情况堪忧。

2、道路供给水平较好,但跟不上机动车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厦门交通投资大幅增加,交通建设投资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增加至2006年的9%(见图3)。道路的各项指标大幅提高,截至2006年底,厦门本岛的道路长度575.7km,按现状建成区面积(扣除山体、水体)计道路网密度超过6km/km2,按本岛用地面积计4.3km/km2。道路面积1254.3万m2,按现状建成区面积计算道路面积率

约15%,道路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厦门整体道路网指标反映出路网结构性缺陷,主、次、支各级路网密度呈“哑铃”型,而非规范标准的“金字塔”型(见图4),且道路分布不均匀,路网密度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厦禾路以南的旧城区、筼筜区和湖里片区,本岛东部路网密度仍相对较低。

按现状车辆增长速度,3年汽车总量翻一番。显而易见厦门的道路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增长一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人、车、物的流通更为频繁,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3、高峰期交通运行不畅,恶化趋势明显

车辆增长导致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主要干道交通量近五年增长了40%,高峰小时平均流量达到了3200pcu/h,平均饱和度接近0.7,出现拥堵及超长排队现象。主要路段的交通压力较大,晚高峰平

图1厦门市机动车历年增长情况图厦门城市

丁明

图2厦门市汽车拥有率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图3

厦门市交通建设投资情况图4厦门路网等级结构与国标比较

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均车速下降至23km/h 。道路整体通行能力受交叉口瓶颈的制约,有半数交叉口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交通形势十分严峻。

4、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加剧交通拥挤

局部地区开发强度过大,造成交通流过于集中,特别是火车站、莲坂、江头次中心开发强度大,造成该地区成为厦门市交通最拥挤的地区。

同时,根据最近土地招拍挂情况,新增地块的开发强度呈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005与2006两年出让的居住(含商住)地块平均容积率更是高达2.43。未来的土地高强度开发将激发交通需求,进一步增添交通压力。

5、公共停车场缺乏,停车管理存在较大问题近年来,由于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严把停车配建的关口,2005年厦门岛内停车总量8万个泊位,较2002年增长1.3倍(见表1),基本能适应岛内汽车水平。但增加的主要为建筑物配建停车位,独立投资、建设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基本没有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停车管理和收费等问题,导致路外公共停车场的经济效益极差,投资回收速度慢,停车产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停车管理法规不尽健全,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收费不合理,导致许多地下停车库闲置,而大量机动车停车侵占人行道及有限的道路资源,乱停乱放影响动态交通。

6、公共交通基础较好,但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厦门公交发展基础较好,公交客运结构从1995年的16.9%提高到2003年的27.5%,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城市40%-80%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相对于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公交发展已经滞后,公交仅依靠常规地面公共汽车为主,受到交通拥挤的严重影响,高峰期运行速度下降至16km/h 。同时存在着线网结构不合理、出入岛线路运输效率低下、主要走廊线路过于集中、服务层次单一、公交设施不足等诸多不协调的矛盾。公交的发展环境受到严重制约,提升速度放缓(见图5)。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处于战略选择的重要关口

当前厦门正处在城市快速扩张和机动车快速增长时期,城市交通发展正处在战略选择的重要关口。不同的交通发展模式将导致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的城市发展成本、不同的城市环境质量和不同的城市运行效率。

纵观世界各国大城市交通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归纳成二种发展模式:

一是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模式,与之相应的是建设大量快速路、立交桥和停车场。以美国的洛杉矶为代表,其人均汽车拥有率,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停车位均为全球之冠。

二是发展公共交通的模式,与之相应的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快速、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骨干运输系统和换乘枢纽建设。其代表是日本的东京和法国的巴黎,解决上下班交通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居民出行利用公交的比例超过70%,私人汽车主要在旅游、探亲、访友时使用。新加坡、巴西的库里蒂巴和中国的香港也是这种模式的典范城市。相关城市交通指标比较见表2。

从以下三个角度比较这两种交通发展模式:1、从资源利用角度

走小汽车发展模式,要求大量建设道路工程和停车设施,占用巨大的土地资源,美国洛杉矶市超

表1

厦门岛停车设施统计表

图5厦门历年公交发展情况图

表2

相关城市交通指标比较

过1/3的土地用于道路建设,交通状况仍不断恶化。而人均拥有道路长度不到1m的香港和新加坡,依托强大的公交服务,却保持着交通的高效运转。对于我国尤其是厦门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来说,必须走公交发展道路。

走小汽车发展模式,将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权威人士认为,如果中国效仿美国的交通发展模式,每天消耗石油将高达8000万桶,与2006年全球石油日产量8530万桶相当,在全球能源严重紧缺的状况下,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欧美国家目前已经反思和检讨,转变思维,重新构建公共交通优先系统。

2、从城市发展角度

走小汽车发展模式,会直接导致城市以汽车为中心,分散化的发展。而发展公共交通的模式,以人为中心,将会引导城市沿交通走廊按组团式、集约型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走小汽车发展模式,需大量建设快速道路、高架桥和大型立交,导致城市隔离、沿线土地利用效益和价值降低。走公交发展模式有利于公共交通沿线和站点周边土地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引导城市轴向组团式发展和支持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厦门城市布局为组团式结构,必须依托强大的公交系统。

3、从社会环境效益角度

走小汽车发展模式,将带来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空气污染、噪声干扰等一系列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问题。走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容量大,单位尾气污染和能耗低,是绿色的交通方式,同时公交出行成本低,可以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出行,能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性,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对于厦门这座花园城市、宜居城市,在构建和谐交通的进程中,更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对策建议

对厦门的交通发展建议,总体来讲为“坚持一个战略,建设两大系统,实施三项政策”。

1、坚持一个战略

在面临机动化加速发展趋势下,公共交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必须尽早明确和长期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研究表明,一旦城市交通模式形成以后是很难逆转的,目前美国政府通过多项政策、投入巨大资金来扶持公交,但收效甚微。厦门的资源、环境、城市形态结构、发展目标和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都要求我们尽早明确和长期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中,政府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十分重要。国际经验表明:一方面,公交优先只有成为政府长期坚持的政策理念和切实的政策支持才能实现,香港的交通政策坚持近半个世纪;另一方面,政府能否坚持并最终实现公交优先,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服务效率,而且将对城市整体发展及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了未来城市布局演化、城市活力与效率、城市特色保护及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巴西库里蒂巴因快速公交而举世闻名。

2、建设两个系统

建设两个系统,就是加快建设城市骨干客运系统和城市交通枢纽系统。

①加快建设骨干客运系统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是厦门海湾型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目标,逐步建立起以骨干客运系统为主体,功能层次分明、线网布局合理、换乘衔接方便、多方式协调利用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措施。

厦门城市骨干客运系统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快速公交系统组成。

轨道交通的建设着重于在市中心区形成集散量大的客运枢纽站,在城市郊区形成若干客运量较大的放射走廊,与城市发展方向吻合。

快速公交系统(BRT)既是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也是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快速公交有利于形成高品质城市骨干客运系统,有利于尽快提升厦门市的常规公交服务水平。

骨干客运系统与城市发展轴有机结合:一方面骨干客运系统引导城市发展形成TOD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沿线用地的有效开发也为公交系统提供大量的客流,形成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②加快建设交通枢纽系统

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不同交通方式

间、不同交通线路之间相互衔接,构成了交通枢纽系统,它对促成综合交通体系具有支柱性的作用。交通枢纽是交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基础性设施,是运输网络布局和客运系统组织的控制“节点”,是人、车、物、信息流的会聚中心,也是土地集中开发、高效利用、提升城市土地价值的重要地区。

组织方便快捷的换乘枢纽系统,不仅能引导与整合运输网络系统,发挥公共交通运输综合效益,支持不同地区发展功能和出行需求的客流集散。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停车换乘枢纽(P+R)系统,与骨干交通系统相结合,是平衡机动化快速发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的有效措施。

因此必须提早开展交通枢纽系统规划,预留设施用地,推进枢纽建设,并充分利用枢纽的交通可达性条件优化周边城市土地利用。

3、实施三项政策

实施三项政策就是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和区域差别化交通发展政策。

①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

在面临机动化的加速发展趋势下,公共交通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更加迫切,必须从目前开始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主要包括:

●确定厦门海湾型城市未来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系统的骨干运输作用,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工作,尽快启动轨道交通首期线路建设。

●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积极建设公交专用道,在交通管理中给予优先通行权,整体提升常规公交服务水平。

●着手制定路权、补贴、道路规划与建设、需求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以体现出公共交通在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形成公共交通优势发展的机制环境。

②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仅靠增加道路供应不能长远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对交通需求的引导,以经济杠杆调节交通需求,引导小汽车使用者转向使用公共交通,主要包括:

●土地利用策略

制定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一体化”规划策略,未来厦门市海湾型城市结构塑造中,应逐步弱化本岛强中心的功能结构,适时向岛外地区转移城市功能,通过岛外城市功能中心地位的升级,减少城市生活对本岛的依赖,从而降低跨海关键通道的压力,形成与交通供应系统协调的功能结构。

采用交通引导城市开发的策略(TOD),以实现交通平衡。“平衡交通”的引导策略在厦门海湾型城市规划建设中尤为重要,城市用地的平衡不应按一般城市的规律进行整体平衡,应较多地关注岛内外地区功能完善下的各自的相对平衡。

●交通管理策略

在本岛市中心区减少机动车交通总量,采取不同车种、不同时段的限制性策略,及停车设施的短缺供应和高费率策略,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各区域的供需平衡,以引导采用公交出行。

加强智能化交通系统(ITS)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依靠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和相应的信息管理等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机动车辆在道路有限空间上交通流量合理分配。

●交通设施供应策略

优先保障公共交通和人行交通设施的供应,完善具有竞争力的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便捷、安全的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系统。

完善路网系统建设,加大路网密度,道路建设应结合公交专用道、优先进口车道、港湾式停靠站和预留轨道交通建设空间。

建立停车换乘枢纽(P+R)系统,缓解关键通道和核心区域的交通压力。

③实施区域差别化交通发展政策

针对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目标和城市特征,应有计划地实施本岛及岛外不同的机动化区划政策。本岛机动车拥有和使用是区划政策的核心策略,主要建议:

●通过控制性通道、核心区域的收费政策及停车设施的短缺供应策略,调控机动车的拥有和使用。

●参照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城市对车辆牌照限制方式,控制本岛车辆总量和增长量。

●建立本岛机动车注册和使用的区域化策略。

(作者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1) 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1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交通系统则是其循环系统。 2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方式配备的完善程度与城市的规模、 经济、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3交通对城市规模影响很大,它既是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的因素,特别是城市对外 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人口的规模。 4城市交通对城市布局有重要影响,城市的交通走廊一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 走廊。 (2)城镇的概念? 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实际上,世界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城镇的定义标准。但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具体地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集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 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般还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及相对于 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 人口、产业、功能(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4)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影响。 1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反应。 2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 3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4 工业化使城市布局产生变化; 5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5 )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如何处理交通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1 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必须作为一个规划整体来考虑。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 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土地的开发利用及交通的建设都要符合生态和景观的要求;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3 生态先行原则;要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 规划先行原则;先规划后开发建设; 5 立体开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6 整体原则;二者的协调规划要考虑城市土地的整体利用,维护和保障城市的整体 利益和公众利益 (6 ) 城市发展的动力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发展动力:规模效应(聚集效应)

第十章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十章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一节城市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交通则是城市的纽带和命脉,交通与城市的发展、形成、兴衰紧密相连。 一方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不断增长,诱发城市交通规模的扩大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另一方而,城市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髙,吸引更多的客流向城市集中,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一种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看,交通对城市,尤其是对大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髙,人们对休闲、购物、旅游等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对“行”的需求不断增长。 1、交通蕴藏效益,交通能够间接创造财富。 2、大城市是未来城市化体系中的主体,由于大城市的出行总疑大且岀行距离长,因此, 大城市 比中小城市在交通方而的数量上、质量上都更具有强烈的需求。 3、我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因是产业结构转换,而调整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会引发更多的交通 生成源。 4、我国未来城市化可望形成多极、分散型的城市群体系,而城市群体系需要一个内外相结合的 便捷运输网络。 5、未来城市化将是一个多样化需求的交通选择行为,而只有多样化选择要求城币交通由低效 率向高效率转化。 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与电力、通讯、供水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同,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只有它能实现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将城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城市交通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现代的交通,就没有城市的繁荣。” 第二节传统城市交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及其问题

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作者:民建桂林市委秦胜忠来源:2011-12-15 一、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的基本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市区面积开始逐渐扩大,道路建设不断增多,出行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很多城市市区交通却开始出现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很多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已经比较严重,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地点固定性。这些固定的交通拥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商业集中区路段、红绿灯设置多的路段及行人较多穿行机动车道路段。2、时间规律性。很多城市市区发生交通拥堵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时间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车流、政务商务车流、旅游休闲车流同时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黄金周期间出行车辆比平常增加。 二、造成城市市区交通拥堵主要原因 1、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道路车流量日益增大。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市区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 2、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足交通需要。(1)、缺少快速、便捷的环城高速线路,使得很多往来各城区的机动车被迫需要经过城市中心区。(2)、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欠合理。不少道路都被用来搞商业街、步行街。导致不少道路成为断头路,无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城市道路进行车辆分流。一些交通道路设计过窄,道路之间没有分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3)、一些人流量很大的道路没有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大量行人来往于这些机动车道之间,就会造成部分车辆通行极其缓慢。(4)、停车场建设滞后,大量车辆无成本、无序停在交通道路上,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给国内二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提出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综述 1.1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世界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兴盛、衰退和复兴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诞生(1863-1924) 第一条地下式铁路运营路线于1863年在伦敦通车,此后欧美城市纷纷借鉴,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间,有13个城市建设了地铁,还有很多城市开始发展有轨电车。 停滞(1924-1949) 战争的爆发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轨道交通因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而导致了停滞和萎缩。这一阶段只有5个城市发展了地铁,有轨电车也停滞不前,有些线路还被拆除。 逐步发展(1949-1969) 二战后,各国小汽车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诸如道路拥挤、停车困难,影响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这一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又得到了重视,从欧美扩充到南美和亚洲,如巴西、日本、中国等,二十年间共有17个国家新建了地铁。

高速发展(1970年至今)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确定了发展轨道交通的方针,立法解决轨道交通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又扩展到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1.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同时,国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该阶段为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来指导地铁的规划建设。 建设高潮——1999年以后,国家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己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达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 2建轨道交通城市特征比较 2.1国内以大城市与省会城市为主

湖里区十一五道路交通规划

湖里区“十一·五”道路交通规划 跨入新的世纪,湖里区全新定位,明确了“加快开发东部、繁荣中部、提升西部、南联北进”的协调发展布局,构建“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研、新兴生态休闲旅游”三大基地的目标。湖里区根据《厦门岛城市交通规划》,结合湖里区建设目标,经济发展的策略,提出了湖里区“十一·五”道路交通规划。 1、现状交通分析 1.1道路交通概况 湖里区位于厦门岛北部,总面积61.41平方公里,湖里区是厦门最早的特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区域道路交通系统初具规模,湖里工业区、江头片区已形成宽度较窄、密度较高的方格网状交通系统;北部高殿片区和寨上生活区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物流区的形成,道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但仍未成系统,东侧高科技园区道路基本形成;枋湖片区、航空城片区、后埔片区、东部片区的道路网也尚未形成规模,道路的交通功能难以等到充分发挥。 目前,湖里区与岛内的交通联系主要通过仙岳山隧道、福厦路和疏港路,从最新的交通调查来看,这几条路的饱和度都较大,特别是疏港路,还要承担大量港区交通。厦门港是全国第六大集装箱港口,大量的集装箱车辆出入于疏港路,这些车辆车身长,转弯半径大,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特别是保税区二期的形成,疏港路的交通将进一步恶化。 东部作为湖里区新的经济带,生活区初具规模,现有南北向主干道——金尚路、东西向主干道——南山路、湖里大道以及环岛路路段,这些道路等级高、质量好,其余则为联系多个片区的城市次干道、支路,路窄且质量较差,路网的密度低且不成系统。 1.2路网结构

湖里区主要依靠港口沿海岸线逐步发展起来,区域受其地理地形的影响较为明显,道路网呈方格网状,东部呈方格加环形主干道网。湖里工业区道路是随城市的发展逐步建设起来的,道路等级低、路面窄,难以适应城市的交通需求。 1.3城市布局对交通的影响 湖里区以福厦路为界,呈东西向分布,东西向主要道路有湖里大道、南山路、兴湖路,交通主要集中在海天路、兴隆路、枋湖路、薛岭南路、金山西路、南北向主要道路有福厦路、疏港路、金尚路、环岛路,交通主要集中在华荣路,华昌路、禾山路、台湾街。 湖里区商业主要集中在海天路、华昌路、SM商业城、台湾街一带,商业活动过于集中,商业中心交通量大。同时,住在东部地区的居民,尤其是住在新区的居民到中心区购物,极不方便。目前,城区就业和居住分散布局,使得福厦路、疏港路、华荣路这三条南北向道路压力增大,交通紧张,同时,福厦路、疏港路、华荣路又是厦门岛对外通道,在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双重压力下,交通较为拥挤。 1.4道路交通评价 1.4.1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里区道路交通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 城区道路尚未形成系统,局部道路网密度低,主、次干道断头路多,断面设计不够规范和统一。 (2) 道路标准低。特别是湖里工业区、江头片区、高殿寨上片区、枋湖片区道路窄、等级低,交通拥挤,难以满足城区发展和居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3) 道路功能混乱,交通不畅。南山路、海天路、华昌路、台湾街既是商业街,又是城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相互矛盾,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疏港路既承担岛内南北联系,又是疏港和城市出入口道路三重交通功能,交通压力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 摘要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

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

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 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doc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要: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特大城市继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市迅猛发展。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大变化之中。现代交通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负面了影响:伴随着汽车的增加,交通事故与公害、居住环境的破坏成为极大的问题。 关键词:道路桥梁城市交通 一、城市中的交通问题 1.交通事故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和机动车利用程度的增加(人均出行距离),城市屮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以上。此外,还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但导致了对贵重医疗设施需求的增加,而且使受伤者痛苦不堪。 2.交通拥挤 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堵车,特别是上下班,和放长假时,如五一节,国庆节,寒、暑假等特殊的时段,大多数人都有过“沙丁鱼"的经历。相对于城市道路网的承载力来说,汽车数量过多, 诱发了交通拥挤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拥挤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拥挤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各种机动车辆时速普遍下降,50年代初为25km,现在却降为15km左右。一些交通繁忙路段,高峰时车辆的平均时速只有3—4km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经济的效率。

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笔者所在地区学生公寓集中,每天上学,放学,第二节课下课,第四节课下课,下午第五节课,第六节课下课等等,整个麓山南路上以学生流为主,也有不少的自行车流量,加上公交车流,小汽车流,以及少量的拖拉机等农用车辆,本来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拥挤不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车速不是很慢,时常见到公交车呼啸而过,路上时常会发生交通事故。每年总有人命发生。但是大城市圈内的汽车道路还在继续建设,汽车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道路的建设和汽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交通阻塞。 3.停车问题 车辆并非总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在城市中心区,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场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最困难。尽管近十多年来在市区建了许多多层停车场,但仍满足不了停车需求。很多城市颁布了法令,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在市中心区停车,如罚款或者按停车时间收费等,以控制进入市中心区汽车的数量。有一些城市制定了“停车一乘车%十划,在市屮心区外围建若干处停车场,汽车司机只能将车停在这些车场内,然后乘公共汽车进入市屮心区。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停车问题。有学者提岀,应重新认识大型公共交通工具的价值。美国政府曾在70年代中期制定过一个方案,迫使个人使用公共汽车来代替小汽车。但很多人认为,这个方案的实施会减少家庭小汽车的数量,从而改变消费模式,减少就业机会。于是,失业、福利、职业培训和贫困等问题随之出现。发展公共交通还需要政府大量补贴,其结果将限制解决其它问题资金的流动,或者被迫增加税率。高税率将使货币从个人手屮分配到政府手里,从而可能造成社会经济体系变化,也增加了政治不稳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停车问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 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交通运输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运输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交通运输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城市形成之后,则要求交通技术水平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地下铁道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方式。每一种轨道交通方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各轨道交通系统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由于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各种轨道交通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不但概念不清楚,而且叫法也不统一,统计数据混乱,给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方式带来严重的障碍。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和定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但可以清晰地阐明各种轨道交通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各种轨道交通的了解,澄清对各种轨道交通的模糊认识,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非凡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非凡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非凡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治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1)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迅速增多。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长春、大连、深圳、重庆、南京等10个城市外,尚有杭州、沈阳、成都、哈尔滨、西安、厦门、苏州、青岛、东莞、宁波、佛山、石家庄、郑州、长沙、兰州等33个城市正在建设、筹建或规划中。

厦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分析及其治理

厦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分析及其治理 摘要:交通作为城市功能中最活跃的因素,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给城市带来不良影响,是每一个城市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厦门市城区交通发展现状以及城区交通拥挤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厦门市城区交通拥堵治理的对策,使更有效地缓解厦门市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交通。 关键词:厦门交通拥堵现状治理 一、引言 作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交通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否具备完善合理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厦门市城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厦门城市的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城市交通供需关系被打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厦门市城区的交通拥堵不仅会影响厦门市的正常社会生活秩序,而且还会导致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功能的衰退。所以在这过程中,厦门市城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交通发展思路对厦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厦门市城区交通发展慨况 (一)城市道路建设状况 近几年来,随着厦门市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城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统计,厦门市在1999年和2007年两个年度中,城市道路长度、城市道路总面积、人均道路总面积、公交车总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公交线路长度等六组数据也有着惊人的变化:八年来这六个项目的涨幅分别达到:78.48%、167.57%、9.78%、194.67%、112.61%和798.19%,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最后一项公交线路长度,几乎翻了九番。①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厦门市道路供给水平较好,但随着城市机动车的增加,道路供给仍跟不上机动车发展的要求。(二)交通出行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出行交通工具呈现多元化特征。目前,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比例大大下降,公共汽车、出租车、单位班车等公交出行方式与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有所提高。摩托车出行由于厦门市“禁摩令”的实施在岛内已经很少,大多出现在岛外城乡地区。 (三)厦门市城区的公共交通 随着厦门城市交通水平的不断提高,厦门市的公共交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组织和集散功能规划布局了岛外不同方向的“P+R”(换乘枢纽), ①蒋水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人学出版,200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城市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使得区域间人员流动日益增多,城市交通流量迅速扩大。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地面交通道路需求,于是城市轨道交通营运而生。本文将在回顾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精彩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问题;发展趋势;分析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278159376.html,ki.zgsc.2015.04.053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地铁上的城市”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基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是为轨道交通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伴随着政府适时提出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国产化政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不断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城市轨道交通是以电能为动力,通过铺设固定轨道线路,采取轮轨运转方式,配备专用运输车辆以及专业服务设施,主要用于城市区域内客运服务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设施。其具有运量小、速度慢、污染大等多方面的缺点也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舒适性好、安全性高、节能环保等优势按照车辆类型、技术参数以及运送范围等不同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分为轻轨、地铁、有轨电车、单轨以及磁悬浮列车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用16年时间历程。起步阶段,于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目前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开始建设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的地铁项目开始建设。建设高潮开始阶段,20世纪90年代,沈阳、天津、南京、重庆开始计划建设轨道交通项。调整阶段,1997年年底,提出以深圳地铁1号线(19.5km)、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24.5km)和广州地铁2号线(23km)开始启动。建设高潮阶段,1999年之后,全国已建和在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10个,超过前30年建设度和规模。 2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问题 2.1规划不合理 轨道交通因为交通设施的不同,存在着不可移植性等特点。这种特点就导致了在规划阶段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不能发挥规划引导作用。部分规划不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因为布局不尽合理,丧失了对于城市交通压力缓解的作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时候甚至造成交通堵塞。

对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对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以昆明市为例 班级:交通运输091 姓名:吴伟学号:200910601139 城市从诞生到发展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内河流域开始,发展到近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无一不渗透着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进而更加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区位、城市布局和城市土地使用性质这三个方面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则表现为如何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交通的作用,以支持和促进城市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职能、功能布局和产业上协调重要区域交通设施的战略性控制与引导。比如快速私人交通使城市有分散发展的倾向,而公共交通与慢速交通使城市布局紧凑。公共交通线路站式布局及与步行交通的大量联系,决定了城市高密度带状、簇状的布局形态。 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以企及的。以昆明市旅游业为例,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促进了昆明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海内外来昆明旅游总人数355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其中海外旅游者86.06万人次,增长10.6%,国内旅游者3471.29万人次,增长14.3%;实现旅游总收入28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交通对土地价值也有影响,最显着的是轨道交通。由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成本直接附着在沿线的土地上,从而使土地价值提升[1]。以昆明为例,地铁线的开通,将使其沿线物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掘金机遇。据了解,地铁线的楼盘,因距离不同,房价升值空间也不一样。业界普遍认为,同样品质的楼盘,有地铁的便利与没有地铁的便利因素,楼价相差可

关于城市交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市交通情况的调研报告 城市交通是城市品味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促进我区“三创三评”目标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目标的顺利实现,区委、区政府于近日就我区城市交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湘东区交通基本情况 我区的交通网络主要是由公路和铁路两部分组成,本次调研重点是公路交通网络。湘东,与湖南的长、株、潭经济区毗邻,是江西的西大门,交通十分便利,浙赣铁路、昌金 高速公路、320国道自东向西横穿全境,319国道由北向南贯穿全境,距长沙黄花国际机 场130公里,距省会南昌290公里,周边可与莲花、芦溪、安源、上栗及湖南攸县、醴陵 相接。目前,境内拥有公路总里程1615.55公里(不包括城市道路),每百平方公里公路 密度为189.3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及连接线2条14.629公里,国道2条41.846公里,省道3条102.202公里(待定),县道14条242.267公里,乡道34条186.257公里,村 道818条1028.349公里;拥有一级公路18.328公里(在建),二级公路103.106公里, 三级公路69.865公里,四级公路675.797公里,等外公路737.659公里;拥有沥青路126.291公里,水泥路762公里,砂石路727.259公里;拥有桥梁291座计4392延米。到2020年底为止,全区132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 二、湘东区交通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路网是我区经济、社会、综合运输以及人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尽 管我区公路网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路网的质量和数量仍不能满足经济跨越式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客观要求。湘东区公路网仍然是湘东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 环节,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路网发展不平衡,通畅深度不够 我区公路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核心的地带,呈放射性地向核心外围地域分布,造成了路网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南部东桥、广寒、白竺三个山区乡镇,路网发展相对滞后。全区132个行政村虽然已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即到村委会所在地已通油(水泥)路,但通自然村的公路大部分是泥砂路,通畅深度不够。 医生的讲述近视眼的危害会影响智力发育、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学习,甚至会导致失明。上网、书籍近视眼的预防多做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隔一段时间往远处 望望。 (二)路网等级较低 湘东区路网的技术水平偏低,到2020年底止,全区三级以上公路为202.094公里, 仅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12.5%,而四级和等外公路达到1413.456公里,占总里程的87.5%,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doc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丁明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分析 1、机动车总量不大,但增长迅速 至2007年末,厦门市机动车总量达到了51.4万辆,较上一年增长18.9%。其中,汽车总数为22.5万辆,较上一年增长27.8%,较2004年翻了一番(见图1),2007年仅私人购车就约4万辆。由于汽车集中于厦门岛内中心城区,造成道路的交通压力逐渐加大,交通拥堵现象时常发生。 图1厦门市机动车历年增长情况图 2007年厦门市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见图2),汽车年增长率超过27%,进入机动化的膨胀普及阶段,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增大直接导致交通拥挤,厦门市未来道路交通情况堪忧。 图2 厦门市汽车拥有率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2、道路供给水平较好,但跟不上机动车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厦门交通投资大幅增加,交通建设投资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增加至2006年的9% (见图3)。道路的各项指标大幅提高,截至2006年底,厦门本岛的道路长度575.7km,按现状建成区面积(扣除山体、水体)计道路网密度超过6 km / km2,按本岛用地面积计4.3 km / km2。道路面积1254.3万m2,按现状建成区面积计算道路面积率约15%,道路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图3厦门市交通建设投资情况 厦门整体道路网指标反映出路网结构性缺陷,主、次、支各级路网密度呈“哑铃”型,而非规范标准的“金字塔”型(见图4),且道路分布不均匀,路网密度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厦禾路以南的旧城区、筼筜区和湖里片区,本岛东部路网密度仍相对较低。 图4厦门路网等级结构与国标比较 按现状车辆增长速度,3年汽车总量翻一番。显而易见厦门的道路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增长一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人、车、物的流通更为频繁,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3、高峰期交通运行不畅,恶化趋势明显 车辆增长导致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主要干道交通量近五年增长了40%,高峰小时平均流量达到了3200pcu/h,平均饱和度接近0.7,出现拥堵及超长排队现象。主要路段的交通压力较大,晚高峰平均车速下降至23 km/h。道路整体通行能力受交叉口瓶颈的制约,有半数交叉口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交通形势十分严峻。 4、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加剧交通拥挤 局部地区开发强度过大,造成交通流过于集中,特别是火车站、莲坂、江头次中心开发强度大,造成该地区成为厦门市交通最拥挤的地区。 同时,根据最近土地招拍挂情况,新增地块的开发强度呈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005与2006两年出让的居住(含商住)地块平均容积率更是高达2.43。未来的土地高强度开发将激发交通需求,进一步增添交通压力。 5、公共停车场缺乏,停车管理存在较大问题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从诞生发展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内河流域开始,发展到近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无一不渗透着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进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交通的分类 城市交通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系统来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起点与外部空间取得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交通影响城市产业布局 交通条件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变往往直接导致城市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改变。在交通较为落后的阶段,高额的运输成本限制了城市间外部贸易的发展,工业活动在城市间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大多数工厂在其选址时会把城市经济作为首要条件,落后的交通条件将经济的多样化限制在城市范围内。随着交通的发展,区位约束不断减小,长距离的商品运输成为可能,围绕着中心城市的腹地市场开始增长,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开始出现,工业生产可在不同城市间实现专业化分工,这促进了聚集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推动了城市向外分散型发展。此外,便利的交通还能够促进沿线地区人口的快速流动,加快地区经济的对外联系,从而带动沿线周围的旅游、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沿线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交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达性的影响.可达性界定的范围可大可小,可达性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地理区位的优劣;二是指向性的影响.指向性,即交通引导.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也不相同,直接影响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铁道运营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随着城乡居民不断增加,百姓出行需求更加强烈,预计2018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达40亿人,旅客周转量将达到16000亿人,货物发送量将达42900亿吨,现在人首选 铁道轨道供电专业培养目标:预计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电化率为60%,规划建设新线4.1万公里。铁路的大发展需要更多的青年学子投入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 培养目标:铁道信号的首要作用是保证列车运行正安全:铁路信号装备是组织指挥列车运行,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传递行车信息,改善行车人员劳动条件的关键设备, 铁道线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我国铁路系统经过今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吃加速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提升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2013年11月15日 一、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在急剧增加,大量流动人口涌进城市,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交通需求急剧增长,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交通环境,引导城市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是国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惟一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定义:城市中使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历史发展概况 2、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了解我国城市轨道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包括对装备制造业、就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本报告针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调查。调查采取从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总结的方法进行。 (三)项目执行 调查时间:自2013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国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即已建成通车的城轨交通)1908年,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揭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连、天津、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当时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行,运行速度不高,正点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始相继拆除旧式有轨电车,到50年代末,只有大连、长春、鞍山等个别城市保留至今。 由于人口及汽车的猛增,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积和无限增长的汽车数量产生了尖锐矛盾。城市轨道交通再次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 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70年天津地铁 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1990年上海地铁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

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问题

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问题 发表时间:2018-10-26T09:44:37.7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作者:宋志江[导读] 城市道路系统多为网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道路网密度高,路网节点—交叉口数量多,交叉路口是道路交通流最为汇集的地段 厦门市城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1 摘要:城市道路系统多为网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道路网密度高,路网节点—交叉口数量多,交叉路口是道路交通流最为汇集的地段,不仅是道路交通系统的节点,而且是发生交通问题最为严峻的地方,与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密切相关;已成为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平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在设计中进行改善,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道路交叉口设计交通信号灯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城市内的机动车数量也开始迅速增长,由于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许多交叉口,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相继通过,由于车辆和过街行人之间、车辆和车辆之间,特别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不但会阻滞交通,而且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由此可见在现阶段,我国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道路交叉口设计是重要的项目之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的建设理念,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做好道路交叉口的组织交通,使耽误时间尽可能减少,以保证安全行车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平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1.1 交叉口过大,缺少相应的渠化 当前城市道路车道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交叉口面积的大小。交叉口面积过大,容易导致车辆行驶轨迹混乱,冲突增多,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另外,交叉口的清空时间也会随着面积增大而相应的增加,造成交通信号周期过长,从而导致相位间隔时间的浪费,大大降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这类交叉口应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渠化改造。 1.2行人过街安全设施不足 城市道路很多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设施设置不足,缺乏二次过街设施,当交叉口较大时,弱势群体(老人和儿童)过街就比较困难,在一个行人信号周期不能顺利通过,容易造成人车冲突,并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另外,即使在行人信号绿灯期间通过,行人仍有可能同转向车流冲突,使得行人过街缺乏安全感。 2.平交路口交通特征 通过交叉口的车辆由于受到交叉口几何及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车流速度和车辆延误。车型种类的结构对交叉口通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一般具有以下车辆运行特征: 1)小型汽车、小货车比例较大; 2)行人、非机动车的干扰较大,安全度较低。 3.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改善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改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立足于改善平面交叉口的道路条件和交通管理条件,达到解决和处理交通安全隐患、减少交通冲突点的目的。交叉口的安全改善设计通常包括:减少车辆与行人的冲突点数量,使冲突区域减少到最低限度;分化冲突点,给予主要车流优先权;控制车速,保证视距,提高通行能力和为驾驶决策提供信息质量等。以下就渠化设计、行人过街安全、交通控制设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3.1渠化设计 渠化设计能够有效的将机动车辆和行人通过交叉口的距离大大的缩短,有利于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的改善,有效的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3.1.1明确分隔交通流,分流交通冲突区域 明确定义所有冲突的交通流,尽可能地把有冲突的交通流分隔开来,主要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进行分流。时间上主要采用信号控制周期的不同相位进行分隔。空间上主要是物理分隔,采用各种渠化交通措施,包括:路面标线、设置分隔带和交通岛(导流岛或行人过街安全岛)等措施,将对向车流、直行和左右转弯车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车流和人流等分隔开,使之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确保了主要交通流的优先通行权,有效避免了不同交通流之间的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使车辆、行人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3.1.2设置转向车道 设置转向车道能够使转向车道提早与自行车辆分离,并为转向车辆提供一段缓冲空间以等待合适的转向机会,这样就等减少转向车辆与两个直行车辆之间交通冲突的数量和严重程度。 也可通过拓宽交叉口、挤压出口道或增加中央分隔带来实现。左转、直行、右转进口车道数设置应与相应方向的交通量相协调,并与出口通行能力相匹配。在左转或右转车辆多时,可在邻近交叉口的路段内分别拓宽增设左转或右转专用车道,以确保不影响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3.2行人过街安全设计 交叉路口行人的通过方式是影响其安全水平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根据交叉路口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组织好行人交通是保障其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1)在设有行人通道的交叉路口,渠化交通应与行人交通安全结合起来,尤其是设置位置恰当、形状合理的导流岛、中央隔离带,不仅能对渠化交通起到关键作用,而且能对行人的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2)人行道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行人安全岛。行人穿越时间过长,与机动车流发生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虽然有时设置行人安全岛意味着占用一定空间,但是合理的设计可以给车辆和行人带来双重的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